形势与政策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米,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了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米,温度即降低℃左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毫米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条件也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高山气候比较寒冷中年积雪。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地貌特征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和缓,平均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自然资源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48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万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七、马尾松、云南松等。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抗浪鱼等。 人口根据《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总人口为万人。其中,男性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女性为万人,占总人口的。总人口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0-14岁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15-59岁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汉族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01557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42266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9226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676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云南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第三个阶段,从2002年至今,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云南肩负起全省基本实现小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成绩,一、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日显突出(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建制结构不断完善。(二)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举足轻重。(三)工业经济成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云南发展的不足之处一、地级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悬殊较大:(一)城市体系以小为主,城市化水平滞后。(二)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层次悬殊。(三)二元结构制约影响尚存,产业转换能力普遍较小。二、产业投入结构大多以偏重农业为主。当前经济的成绩与困难成绩 一、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产品产量倍增。三、国家财力空前提升四、进出口总额大 幅增加。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六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困难 一、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四、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政策取向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保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努力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应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1. 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2.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3. 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4. 采取切实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在调整对最终消费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时需慎重。5.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注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1取得的成就一发展历程:1,一包二统,国家包下来政府单一投资2,1999年科教兴国战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二,成就显著: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不断深化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5,高校招生入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到位6,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7,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2,形势与特征一,面临的形势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2,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要求调整高等教育结构3,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4,适龄人口减少对高校办学带来挑战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高等教育向公平、质量、多样化方向发展2,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3,由求学需求向社会需求转变4,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5,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加大3发展任务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合理,特色更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设有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注重公平,提升质量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