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讨:散文的意境和文眼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以写景、状物、叙事为依托来抒写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会学生阅读这类作品?我认为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办法,进而把握“意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一、何谓“文眼”、“意境”?
“文眼”就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见,“文眼”既是全文的主旨,又是行文线索。在散文中,“文眼”往往是一段深含哲理的话、或是包含激情的言词、或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1]。“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的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的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二、散文的“意境”与“文眼”的关系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文眼”是生命跳动的脉搏。“文眼”是“意境”的焦点,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因此,“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设置的。一方面,它直接揭示文章的旨意;另一方面,它是全文脉络的扭结,是全文各部分精神的聚合点。有了它,形似散乱的题材就集中地显示出“神”来。尤如画龙点睛一般,点睛是最精彩的一笔,只有点睛了,才能体现出整条龙的风韵和神采,才能真正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没有它,生命也就窒息了。如果仅有“意境”,没有“文眼”,中心就不突出,主旨不鲜明;仅有“文眼”没有“意境”,就会空洞乏味,缺乏魅力。所以,散文的“意境”和“文眼”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3]。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全文的意境从这里开拓出去。由于“心里颇不宁静”,才步出门外,去看月光下的荷塘,通过观赏月光下的荷塘,又暗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结尾,他又回到家门口开始新的不宁静的生活。可见作者这种不宁静的情感因素是无法摆脱的,这种感情就借助“文眼”下子喷发出来。因此这淡淡的意境是由淡淡的哀愁产生的,是由于“心里颇不宁静造成的”。不仅如此,而且“心里颇不宁静”还是文章脉络的扭结,是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把握住篇首“文眼”,全篇的结构就一清二楚了。
三、教给学生抓住“文眼”的方法。
1,散文的“文眼”虽不固定在某段某处,但也有规律可循。常见有以下五种:
(一)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文。这类散文开门见山,亮出主旨,定下基调,有利于作者围绕中心选取题材,使文章基调前后一致;对读者来说,便于迅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它开篇点题,统摄全篇,使思念父亲的深情笼罩全文,映照全篇。作者除了在文章开头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外,下文还有三次从不同方面写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具体描绘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寻觅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在回忆中浮现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的始终,成了作者抒情立意的凭借和结构全文的线索。《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不仅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二)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急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开头就和盘托出,而是娓娓而谈,引而不发。当你读完全文,方才恍然大悟,惊奇于作者
的巧妙构思和深刻内涵。这种散文,常常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将读者引导到优美的艺术之境。如:《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鲁迅的眼里,长妈妈饶舌(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大”字睡相等)、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元旦吃福橘等),通过“长毛”往事、买《山海经》等事的描写体现出她的热情、爽朗、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这些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又如:《海燕》的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抒写了海燕满腔热情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三)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为了更好地突出散文的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为了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艺术境界,一些散文常常在文首尾设置“文眼”。如:朱自清的《绿》第一段点出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结尾再次写道:“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即使对中间部分的内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读了这两句话,也大致能明白本文所描绘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心情、感受了。
(四)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如:《小橘灯》倒数第四自然段;“??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统摄全文,作者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说明了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风景谈》一文,六幅风景画后,出现了五次点题性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它将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里的活动纳入相同的主题之中。反复出现的“文眼”,强调了每一幅画面的思想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这类散文,更容易让人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固有特点,。
(五)置“文眼”于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怎样教会学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文眼”呢?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它要受到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对散文的兴趣等因素的制约。除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切实加强“治本”工作外,也可以用下列方法教学生:
(一)从位置上看。因“文眼”常出现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标题等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到这些位置上去找。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需要解决,即学生能够判断出本文的“文眼”,不解决这个前提,学生也是会视而不见的。
(二)从“文眼”句的表达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传神达旨的`,所以在表达上常常是议论或抒情句,在叙述性散文里也可能是叙述句。这样,我们可以教学生从这类句子、段落中去寻找。如:《春》一文,“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议论便是“文眼”句。老教材《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议论)。《听潮》的“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议论)。《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句)。《荷塘月色》的开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叙述句)。
(三)从全文提纲上看。因为“文眼”是全文的“纲”,它必须贯穿在文章的各部分中,所以通过列出全文提纲也能抓住“文眼”。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是风和日丽的。第二段:写山,是通过写山,写出济南冬天的安静和舒适。第三、四段:写小雪装点下的济南,更显得秀丽温柔。第五段:写水绿、水的清。仍然是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秀丽”来写。从以上提纲我们可以找出该文的“文眼”是“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四、教给学生分析、探求“意境”的方法。
分析、探求意境要先对作品描绘的生活画图(即所谓“境”),作身临其境的感知,然后再深入体味其内在的情思,才能进而理解其完整的意境。“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含蓄蕴
藉,极富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描绘作品的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我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借助预习提示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基调,想象散文中描绘的图画,体味回荡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吟唱,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涌动。具体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
(一)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隐性的,全部融会在字里行间,如果只靠教者牵强附会的生硬分析,不但易使意境支离破碎,而且易使本来含意隽永、耐人寻味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了解表象而不知究里,无法真正领略散文的内在美。学生须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为媒介,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散文如画的意境,这比教者纯理论的讲析,具体、深远。如:《春》教师过多的分析,只会弄巧成拙,削减其美感。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饱含在文字之中的对春的活力的赞美,感受文章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则事半功倍,效果喜人。
(二)从散文表情达意的主要特点入手。借物言志、寓情于物,“用自己的心点燃别人的心”。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是散文表达的特点。如:《海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海燕这一黑色的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意境还可以从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拟它;散文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曲径通幽的园林”来形容它。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景观,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同为动词,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这些都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这里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再如:《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月光;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清香;那“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的光和影??,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朦胧之境,正是作者此刻的心境,这种景色实在太美了。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找准了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抓住了散文的“意境”,就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这几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切忌将它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