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
导语:在社会其他领域,调研一直是存在于人们潜意识的一种行为能力,只在必要时才付诸行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题目:
筑梦彝乡公益团队调研提纲
目录
一、前言概述
二、选题背景
三、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四、附件
一、前言概述
(一)调研课题:乡村教育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以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盖 租乡为例
(二)调研目的:考察助学金计划是否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是否能支持更多大山里的 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继续完成学业。
(三)调研对象:当地的公益组织、学校(主要以中学为主)、孩子(受资助与未受 资助的)、孩子的家长、其他村民。
(四)调研内容:
1、现有助学金的发放情况:
2、现有乡村助学金的发展的不足与盲区;
3、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4、如何使得助学金如何避免盲区(如: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透明,资助 学生的考察条件是否合理合适等)。
(五)调研方式: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六)调研时间:2013年07月13日——2013年07月25日(依实际情况将会小幅波动)
二、选题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发起本调研的团队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筑梦彝乡”公益团队,现已成立近两年时间。团队在对四川凉山帮扶中的近两年里积累了许多经验,经过长期与当地公益组织、学校的沟通加深了对当地状况的了解,拥有了对当地较为充分的了解及预调研后确定本调研题目,使得题目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
通过过去近两年的暑假短期支教以及寒假两次调研,我们团队了解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学生存在小学到初中,甚至初中到高中阶段辍学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资助更多集中在小学以及大学,而忽略了初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我们希望通过对当地初高中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习情况的调研,了解这一人群的实际需要,帮助更多的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同时为筑梦助学金计划的进行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分析,为日后的助学金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对于该地的乡村资金资助,其现状大致是:教育资源普遍缺乏;资金资助多是针对小学;中学的具有拔高性阶段的资金资助未受重视。归根结底,通过这样的教育资源的资金分配方式,可利于当地孩子普遍素质提高,但也难以培养出人才,不利于当地的长久的发展。
另外,以调研地盐源县为例,其占地面积达到8388平方米,但县内初中有仅8所,高中仅仅2所,能够通过该地的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考试而脱颖而出的孩子是万中挑一的;且在山区,还有不少本来在小学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潜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问题或者观念问题,不能继续学习,最终导致辍学,浪费了山区的人才资源。扶持好山区有潜力的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为他们改变山区未来做努力。这样成绩优异的孩子对持续性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且通过对其资助,我们能较好的使得捐助资金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也是改变山区命运的关键。因此,建立可持续的助学金机制对山区来说尤其重要。
到底乡村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如何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求?利用好已有的教育资源,使得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后能更好地发展,通过基础教育之外的拔高性的中学教育来提高当地的总体生活素质,不用再因资金短缺走家中长辈在乡村中模式化生活的老路,也不用在城市中沦为“农民工”。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盖租乡为例,从当地孩子的教育资助出发,考察筑梦助学金计划是否可行,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透明以及资助学生的考察条件是否合理合适等,以此来逐步完善筑梦助学金计划,使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继续完成学业。我们希望这一次的调研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当地教育状况,满足教育需求。
(二)研究意义及背景
1、理论意义:
我们将立足于团队已有的调研成果、现有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及现今政策,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盖租乡的助学金资助问题,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对当地基本情况的了解与收集,而是建立团队助学金的可持续性的角度上,对当地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调研,力求通过此次调研,考察筑梦助学金计划是否可行,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透明以及资助学生的考察条件是否合理合适等,以此来逐步完善筑梦助学金计划,解决相关的实操问题,确定未来助学金的发展及实操方向。
团队将通过多角度分析,以助学金的整个流程为主要的思路,从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其可行性与发展方向。我们将从一开始发放助学金的人群的入选、不同的助学金的筛选标准、收集社会捐助资金的可能方式、善款输送到孩子手中的方式、后期的跟踪孩子状况、对社会各界的反馈等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调研标准的设定。
以下将由助学金现有的几个方面来对流程中不同的节点进行说明:
(1)受助孩子的名单:孩子基础资料的来源、进入可能受助的孩子基本标准、受助 孩子的年龄等;
(2)筛选的标准、方式等;
(3)社会捐助:每次捐助的金额:如何捐助:捐助方式等;
(4)善款输送:方式:资金跟踪确定等;
(5)跟踪孩子的状况:学期间信息对称的方面、信息对称等;
(6)反馈:主要是涉及到对象及方式,(重点捐助者、广泛捐助者、社会社区公众 等)。
2、实践意义:
本调研是基于团队自有的具有可借鉴性的前期经验及资料、团队现有的公益发展方向而提出。通过前期较为广泛的文件搜索的情况,我们发现,就目前来说已有的调研论文来说,现有的大部分的调研仅仅停留在“世界观”的层面,处于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其多数没有从真正的“乡村的助学金”的“方法论”的,即是“怎么去做”角度去对教育资助问题进行较好、较深入的,且有针对性的调研;同样的,在多数团队调研之后,成形的多数论文大多都仅是提出了问题,但提供的是较为宏观层面的解决方式,而受调研的地点的实际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团队本次将进行的调研,是建立在团队发展的基础之上。为了使本次调研更有借鉴与指导意义,我们更从其可行性、可持续性的角度上进行考虑,能够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围绕“可行性”“可持续性”进行相应的地区走访与问题设计、访谈;同时拜访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公益组织,共同探讨助学金的项目的实操性,即“方法论”问题。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在本次调研结束后,团队能够能在后期的调研结果攥写、团队未来项目发展方向中体现本次调研的实质意义。
3、背景:
目前乡村教育资金,主要是助学金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助学金资助的现状是:为了提高学年儿童受教育率与识字率,社会要求多是强调基础教育,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资助资金雄厚,而相对对于人生的学业进取的重要阶段的中学教育费用资助社会的关注度普遍较少;
除了整个社会的一个帮扶山区趋向推动我们选择初高中教育资金资助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原有的调研及分析当地的状况得出中学对助学金有强烈的需求。
以本次调研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以下将从地点的现有状况进行相应分析:
(1)经济条件普遍较差:
盐源县由于其较为发展的苹果产业、烟草业、及旅游业,在整个凉山州的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但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普遍行业以农业及高山放牧业为主),家庭难以负担起孩子上了中学远离家庭居住地的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较大开支。(初中孩子不享受免费午餐,高中不存在异物教育,学费高);
(2)学业竞争大:
本次盐源县的初中有8所,高中仅仅2所,而起占地面积达到8388平方米,学校数量少,难以满足孩子的升学需求,因此导致县内升学压力大,能够考上初中的学生数量有限,考上高中的更是万中挑一。
(3)支持的家庭较少:
凉山的孩子普遍上学较晚,多数孩子小学毕业时已达到15、16岁,许多孩子为了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家庭希望支持孩子继续深造的愿望普遍不大;
(4)孩子自身读书意愿:
在山区生活,周围学习气氛不浓厚,许多孩子对学业兴趣较小,且竞争度大,孩子们多数难以继续坚持读书。
综上所述,通过当地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后,能够读上初中的孩子一定程度保证了:
(1)孩子成绩较好,能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2)家庭支持,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送去上学;
(3)孩子读书意愿较大,能够有毅力,乐观,积极读书;
(4)能一定程度上预见孩子未来的发展,可期回报家乡;
(5)助学金投入能看见其对孩子的积极,有效力的影响;
因此,选择对中学生进行助学金的资助,更有针对性且效用更大。
三、调查实施方案、计划
(一)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1、调研地选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盖租乡;
2、调研地选择的原因:
(1)当地基础:经过一年多与当地的沟通、交流,团队已与当地相关组织、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建立了较好的联系,现已具备初步的地区调研基础,且该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调研成员的安全;
(2)实践中的问题:在团队早期对当地的调研及帮扶当地的实践中,团队发现了该地教育资金的投入分布不均、不够有效透明等相关问题,且这些发现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当地孩子的发展之路;
(3)思想:盐源县作为凉山州的大县之一,该地的居民思想相对开放,较能接受外来人员进入地区。且在“中国梦”的号召及“城镇化”的推进下,该县正处于山区农村与“城镇化”之间,发展具有典型性;
(4)交通:该地靠近四川省泸沽湖旅游区,交通相对较发达,具有一定的运输基础,能够保证调研成员在调研地之间往来;
(5)地区典型性:该地地处川滇交界处,山地为主,其地势特殊性对于整个凉山地区具有普遍意义,乡村教育、居住地人们思想相对具有典型性;
(6)民族多样性:该地聚集了汉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民族种类多样,多民族文化交融,文化多样,较能涵盖西南地区(云贵川等地)多数的民族类型与发展中的教育资金受助问题。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说明
1、调查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2、调研研究方法说明:
(1)调研时间段:
本研究初期将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电话访问、过去经验总结等方法去进行前期的定性分析,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个助学金的流程,助学金的人群的入选、不同的助学金的筛选标准、收集社会捐助资金的方式、善款输送到孩子手中的方式、后期的跟踪孩子状况、对社会各界的反馈等方面张开,与当地已有联系的公益组织与学校确定该方向的可行性,对当地的助学金可行性及可持续性进行调查。
在整个调研的主要时间段(即在所在调研地的时间段)主要用到实地考察、人物探访,同时兼顾问卷法等方法。我们将用这些方法从助学金的流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调研。
在早期,将拜访有一定的助学金派发经验的公益组织,了解其主要的'助学金的派发内容,相应的标准,在原有网络信息(包括二手文献、信息的了解)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访谈与问卷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其相应信息;
第二,在去到早有联系的当地的中学之后,与校方进行沟通,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方式了解现有社会的资助奖学金的方式、受助者的筛选标准、利用的有效性、资金透明度等问题进行了解,并收集其意见与建议;
最后,对当地的受资助的孩子、与中学生进行了解,主要是通过对其问卷调查、问题访谈,从孩子自身、家长的态度、村中的其他村民(如邻居等)各种不同的人群了解,将会涉及到期基本现状与相关人员的态度。
在这持续时间长的调研究中,团队将针对乡村孩子的教育资金需求,主要进行是实地考察法、人物探访与访谈法等。本研究不仅将有详细深入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更会由具有实操经验的大学生公益组织的角度介入,务求更全面更深入探究此问题。
(2)拟解决问题的程序如下:
本次研究将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考虑到山区特殊的沟通条件与受访者的普遍理解能力,主要是采用定性为主,辅以定量方式(调研问卷)。
文献分析、研究、归纳整理、总结→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包括学校筛选、当地沟通的公益组织筛选、山区背景调查、访谈设计)→抽取小样本进行研究前测(汇总访谈的答案并访谈问题调整、计算问卷的有效度及信度)→修改研究(包括问卷及访谈内容)→实地考察与调研(包括相关校方各种数据收集)、公益组织及学校采访(了解他们眼中当地学生的教育资金需求的不足与挖掘可借鉴之处)、人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关问题收集与整理、家长的期盼、其他村民的看法等)→调研数据汇总及分析(SPSS统计分析法)→于当地再次进行求证已归纳出具有助学金可行性的、可持续性建议→报告撰写。
(三)研究优势及说明
1、团队优势及大本营优势:
调研方向主要是由已有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益团队“筑梦彝乡”经过实践及相应实践经验与前期预调研得出。“筑梦彝乡”公益团队成立于2011年10月份,团队已成立进两年,在这段时间里,团队在对四川凉山的帮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管理模式逐渐成熟,经过长期与当地公益组织、学校的沟通加深了对当地状况的了解,拥有了对当地较为充分的了解后进而确定本调研题目,使得题目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同时,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团队不仅获得了所在高校的校方支持,同时与当地的公益组织、学校的负责人及其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四川凉山当地作为团队的项目执行地,定立调研题目具有大本营优势。另外,我们的团队规模较小,信息方便交换,更便于管理和高效工作。
2、成员优势:
本次调研队伍成员主要来自原有“筑梦彝乡”公益团队,大多数成员具有公益实践及调研经验,在调研中对公益及课题更有思辨性与指向性;团队成员中有四川人,能够讲流利的当地语言,熟悉当地的文化熟悉,更有利于调研时的沟通。且团队成员不仅仅有行政管理、法学等相关调研学科专业,同时也有其他专业成员,在调研的过程中具有多学科的专业优势,能更好的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团队顾问作为校内的志愿行动指导中心的指导老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学科基础与志愿工作的实操与管理经验。
3、调研课题针对性强:
调研课题主要是针对乡村孩子的助学金发放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调研。经过资料查阅及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深入或是全面,且可行性较低;本课题针对性较强,调研范围小,地点明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盖租乡,本次调研更倾向于把目光放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与可持续性调研,而不是脱离实际侃侃而谈。
4、对调研地具有一定了解:
团队已进行过对凉山当地初步调研与支教实践,对调研地已有一定了解,同时在长期的帮扶过程中,更了解当地人(包括其少数民族)的沟通、行为模式与相关的文化,对调研题目的相关人员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与当地孩子(以小学、初中为主)也建立较为深厚的感情,因此对问题的了解也比较深入,更有利于高效提出与解决问题。
5、关注文化的影响,课题更具有人文色彩:
在本次调研中,团队不仅仅关注课题进度,同时也关心关爱当地的孩子,且不同于其他乡村调研团队,我们更加立足于孩子的长期发展中教育资金的需要,不仅仅助学金本身的发放的流程性之上;同时我们也注意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殊的汉族文化相结合,关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孩子的特殊的教育助学金需求。
6、课题价值高,成果可借鉴、实施可能性高、作用大:
本团队现已与相关的组织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可利用资源较为广泛。经过本次调研,团队所获得的成果可提供给其他相关组织进行借鉴,如:与广东地区的经费赞助人、凉山当地公益组织,通过推动两地资源的联结,从而更有利的推动凉山孩子的能力发展,更好推动问题的解决。
7、团队具有一定的财务实操基础:
经过对凉山当地的3次实地调研,已有一定的财务实操基础与资金花费方向,对经费控制能力较高,且财务较为公开透明,已有了较好的对内总结、外反馈机制,以上经验能较合理分配本次调研经费的支出比重。
四、附件包括:
主要展现与调研相关的附件。以下是随文发送的4份附件。
(一)调研实践时间安排
由于附件信息较为具体,实际时间推进信息请关注参赛回复的邮件。
(二)针对老师的调研访谈问题
由于附件信息较为具体,实际访谈信息请关注参赛回复的邮件。
(三)针对家长的调研访谈问题
由于附件信息较为具体,实际访谈信息请关注参赛回复的邮件。
(四)针对学生的调研问题问卷
由于附件信息较为具体,实际问卷信息请关注参赛回复的邮件。
关于提交参赛文件的提醒:
以上是筑梦彝乡团队的调研提纲,另一份暑假助学金项目团队策划将在另一条长微博发布,请注意区别。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到国有企业为,到民营三资企业为,其他就业为。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紧随其后的是北京(),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和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
2 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3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 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
5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
6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篇一:关于毕业设计:”磁流变力矩研抛装置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调查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摘要:目前,工件表面的精整加工占据了大约37%-50%的制造时间,且主要依赖于熟练工人的手工研磨和抛光来实现。在模具和光学零件加工等行业,工件表面精整加工已经成为制约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深入开展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化精整加工技术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工件表面研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力-位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磁流变力矩伺服器和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力-位解耦控制研抛技术和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该方法通过磁流变力矩伺服器对研抛力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数控车床的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研抛工具的位置和姿态,从而有效地解除了研抛过程中的力-位耦合,为实现工件表面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研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针对磁流变力矩伺服器设计与应用的需要,对磁流变液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提出了临界剪切速率的概念,修正了BINGHAM模型,并建立了磁流变力矩伺服器的力矩计算模型,分析了工作转速对输出力矩的影响规律,引入了临界转速概念,指出为了提供稳定的输出力矩,力矩伺服器应工作在临界转速之上;借助于ANSYS软件工具对力矩伺服器的磁路进行了数值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磁流变力矩伺服器结构的合理性。针对研抛过程研抛力矩控制的需要,建立了研抛工具系统的动态模型,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适合于此系统的控制参数。最后对力矩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控制和采样周期。在单位阶跃信号激励下,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针对研抛过程中研抛头位置和姿态控制的需要,介绍了工具系统的路径规划方法,并结合Preston方程分析了规划的路径对研抛参数的影响,得到了在匀速进给条件下,工件曲率半径对研抛驻留时间的影响规律,即曲率半径越小,驻留时间越长,并给出了车床的主轴转速运行模式的选择方法。针对旋转体非球面工件的研抛实验需要,开发了一套非球面柔顺研抛控制软件系统,提出了一种研抛力矩的时域规划方法,并分别对旋转抛物面、椭球面和平面进行了研抛实验,均得到了纳米级的表面质量,验证了力-位解耦理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主要技术参数:1.磁流变控制电流0~.阻尼器输出力矩0~磁流变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应用:20世纪40年代,电流变液(ERF)和磁流变液(MRF)相继由Winslow和Jabinow发明,并可以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发现,利用磁流材料的可控特性进行工作可以达到消耗被控系统振动能量,抑制振动幅度,降低能耗,提高性能的目的性,从此掀开了电|磁流材料在振动抑制领域的长时间探索和应用。由于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比电流变液大一个数量级,且磁流变液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电源电压小,耗电功率小及温度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电流变液与磁流变液主要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磁流变液与电流变液性能能比较白俄罗斯学者ShulmanZP和Kordonsky,WI在磁流变材料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随后美国Lord公司·Ford车辆公司,Delphi公司,德国的BASF公司都开展了磁流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有的商业化磁流变体面世。各国学者的研究工作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磁流变材料的流变机理和宏观性,为磁流变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Lord公司的Carlson,J,D.在1994·1995年申请了磁流变材料的技术专利。在磁流变材料的悬浮相选择和制备方面,美国Lord公司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该公司先后报道了多种合金制备的磁流变体所采用悬浮相为铁—钴合金钛,镍合金铁,.1995—1997年Ashour,D。对磁流变材料的沉降问题和磁流变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就。Kordonsky,W,I.利用夹杂纳米尺寸的硬磁微粒作为悬浮相来改善磁流变材料德尔沉降问题。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采用表面活化剂或添加剂来改善沉降性,为改善次流材料的稳定性开拓了新的思路。美国Ford车辆公司利用偶极子相互作用的模型来研究磁流变材料的流变特性,对磁流变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Lemaire,E等对磁流变提的屈服应力与悬浮微粒尺寸的关系进行了烟具,发现悬浮相微粒尺寸对屈服应力的影响取决于耦合系数的大小,一定尺寸的单分散系比多分散系试样具有更佳的磁流变效应,这种效果来自无流动条件下的布朗运动引起的结构起伏,该运动使单链中两相邻微粒之间距离大于多分散系的平均距离,而链结构对流体流动的阻力恰恰来自于这种加大的间隙。我国对磁流变材料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已在磁流变材料制备,流变学机理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有;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在磁流变性能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流变液,其剪切屈服应力基本达到美国Lord公司的产品水平。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还对磁流变液的流变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模型和理论分析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对磁流变液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了一些提高磁流稳定性的措施。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篇二:专业:行政管理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科教兴国”是国家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任。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职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培训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对该工作存在诸多误区:成本能省则省、效益好时不需培训、效益差时无钱培训、高管人员不需培训等.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以及授课者的选择等方面创新职工培训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重大。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成都某企业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8份,主管级及职工级86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1.调查时间:2011年3月2、调查地点:某国有企业3、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三、调查内容及分析(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二)人才管理与技能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四)职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职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职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职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职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职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职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职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加强职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职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职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一个企业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企业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职工对各种培训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企业还要向职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职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职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总之,员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培训正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在21世纪培育核心竞争力,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24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2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88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2 回答
254 浏览 7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324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