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过后,51岁的孙传庭战死,李自成突破重围,直奔北京城而来。但是从陕西到北京,还有一个山西省挡在中间。
李自成大军要想进入北京,就必须要逐一攻破山西明军的各地布防。
当时李自成在山西的进军路线是汾州、阳城、蒲州、太原,在太原修整8天,直奔忻州、代州。
在代州,李自成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硬骨头,那就是周遇吉。李自成与周遇吉大战十多天,周遇吉弹尽粮绝之下,退守宁武关。
也就是在宁武关这里,李自成差点就丧失了信心,打算返回西安。那么在宁武关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为何这座关卡如此难啃呢?
01周遇吉退守宁武关,是无奈之举。
周遇吉安排好黄河防线后,前往代州想要在这里打造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战事本来远没有到周遇吉需要动手的时候。毕竟代州距离北京已经相当接近了。
可问题是孙传庭不给力,潼关失守以后,李自成打造战船渡过黄河,直奔山西而来。这个时候汾州、阳城、蒲州等地全部被攻破。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
最让周遇吉担心的太原城,也在几天后被李自成拿下。
牛勇、王永魁的五千人马全部被杀光,山西巡抚蔡懋德选择自杀殉国,起义军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代州防线似乎成了山西最后一道防线,周遇吉还能有什么作为?
山西一多半的地盘都成了李自成的了,而且李自成带兵号称百万,实际上也有50多万之多。
周遇吉在代州,只有防守待援的命了。
可问题来了,周遇吉手里的人马根本抵挡不了50多万的李自成大军,而且他手里没有粮草。
他自己可以舍生取义,可是士兵们没有饭吃,迟早是会要哗变的。所以周遇吉无奈之下,只能退守宁武关。他希望在这里阻截李自成的大军,为大明王朝喘口气。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别贼陷怀庆。丙寅,陷太原,执晋王求桂,巡抚都御史蔡懋德等死之。壬申,下诏罪己。癸酉,潞安陷。乙亥,议京师城守。李自成攻代州,总兵官周遇吉力战,食尽,退守宁武关。丁丑,贼别将陷固关,犯畿南。己卯,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壬午,真定知府丘茂华杀总督侍郎徐标,檄所属降贼。---《明史》
退守宁武关是最无奈的选择,本来他打算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形成掎角之势,至少可以挡住李自成一段时间,可惜前线汉奸太多,不战而降者助长了李自成的气焰。
这使得固若金汤的太原城,转瞬间就被李自成攻破,并且成为了李自成补给粮草的重地。毕竟太原是山西的财富中心,兵马钱粮也是山西最多的。
02周遇吉舍身忘死,取义成仁。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周遇吉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宁武关与李自成展开了长达十多天的战役,手里的火药全部用光,甚至只能展开肉搏战。
周遇吉丝毫没有害怕过吗?我想不是,他完全可以做逃兵,甚至可以投降李自成。毕竟那么多人已经投降了,他不投降也没有什么意义。
再说周遇吉军心已经动摇,因为李自成下令,如果投降好吃好喝好待遇,要是不投降,打下城池立刻屠城。这一命令使得军心不稳,周遇吉的不少手下曾经劝说周遇吉投降。
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力战死之。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代王朱传火齐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明史》
周遇吉选择拒绝,并且继续等待求援。这个时候周遇吉求救的信件,当然也已经送出去了。但是能不能有援军前来,周遇吉就不清楚了。
大同、宣府还是有不少人马的,如果他们愿意相助,周遇吉也不会这么快战死。
据说周遇吉开门与李自成大军力战,身上中了不少箭,依旧没有选择投降。结果被活捉绑住,乱箭射死,身上的箭集中得就像刺猬一样。
周遇吉的老婆也丝毫不甘示弱,他带领二十多个妇女,爬到了屋顶上,朝着李自成大军射箭,结果全部被李自成大军给烧死。
03李自成几乎放弃的时候,大同、宣府总兵主动投降。
李自成的心在滴血啊,他们本来就是农民起义军,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作战技巧,人多力量大,打仗全靠人多。
可是人再多也经不起这种折腾,一个宁武关,使得李自成大军伤亡17万多人。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就这么难以攻克的话,后面的关卡李自成根本就无力再战。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想到了退缩。
当然在退缩之前,李自成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屠城
。之前已经和周遇吉打好招呼,可是对方不听,所以李自成必须要按照规矩办事。
前方的大同、宣府都是边防重镇,难攻程度比宁武关要大得多,李自成完全泄气了
,正打算收拾行装回西安去。
大不了做一个地方诸侯,和张献忠一样独霸一方没什么不好的
。真的再遇到两个周遇吉这样的对手,那李自成可就直接玩完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了。大同总兵姜瓖秘密投降,宣府总兵王成胤的投降信也随后送到,显然两人是商量好的。
乙未,总兵官唐通入卫,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戊戌,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降,巡抚都御史朱之冯等死之。癸卯,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贼遂入关。甲辰,陷昌平。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明史》
李自成夺取天下的希望死灰复燃,这两个重镇投降,使得前方再也没有任何阻碍可以拦住李自成,天下显然即将是李自成的了。
大顺军势如破竹,一路前行连下居庸关、长平等地,进入宣府后崇祯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宣布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04攻下居庸关、昌平,李自成居然打算与崇祯和谈。
4月21日,李自成大军进入居庸关,总兵唐通不战而降,这似乎已经成了这一路走来的常态。李自成志得意满,完全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
此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选择投降
,兵锋直指北京城而来,崇祯的援军还没到,就已经投降的差不多了。
当李自成开始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守城太监曹化淳选择率先投降,
他打开了外城西侧的广宁门,由此可见北京城此刻已经在李自成眼皮子底下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居然不打了,他选择派遣投降的太监杜勋前去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
谈判的条件是,希望崇祯皇帝分封李自成为西北国王,并且给予军费一百万两白银。
这样的话,李自成就带着人马退守河南,甚至可以为朝廷效力,对付满清。
这条件对崇祯来说,实在是太优厚了,兵马都到眼皮子底下了,眼看着大明王朝就要灭亡了,李自成为什么会来这一出呢?
可怕的就在这里,李自成他也没有推翻明朝的雄心。即使已经打下了北京城,他也要考虑,是不是真的要改朝换代。
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小腆纪年附考》
这一目标难道不是李自成所向往的吗?到了这里,我们才发现,李自成是一个志向短小之人。
他没有魄力和勇气推翻明王朝,成为那个改朝换代之人,因为他觉得割据一方似乎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结果谈判破裂,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的这一和谈。结果兵部尚书张缙彦放刘宗敏大军进入正阳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宣告灭亡。
05李自成为何不绕过难啃的骨头,非要一路夺关抢寨前往北京?
明朝灭亡以后,李自成并没有立刻登基做皇帝,他似乎还在犹豫什么。这个时候吴三桂的问题就出现在了李自成面前。
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军,与清军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结果击败李自成。这个时候李自成才匆忙在北京登基称帝,随后便立刻带着兵马钱粮逃往西安。
有意思的是,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是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打下北京以后,在出逃的时候,却选择绕过这些关隘,直奔西安而来。
那么当初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绕过宁武关这块硬骨头,直接攻打北京呢?李自成这一路下去,难道就不担心明朝勤王的军队已经赶来了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路上,李自成的心思一直都在徘徊。
他当真想要一统天下吗?我看未必。他只是想要裂土封王罢了。
李自成虽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可是他还是比一般农民要聪明的多,
而且他也是做过公务员的,虽然被撤职了,好歹是见过世面的。
所以李自成是不愿意成为乱臣贼子的,如果运气好的话,从大明朝那里攫取到了合法的地位
,那李自成就可以收兵了。
宋江心态的李自成,压根就只有被招安的心思,根本就不打算进入北京。攻打北京也只是全盘计划中的一个罢了。
通过攻打北京,迫使崇祯皇帝承认李自成的合法权益,这比打下北京,对李自成有利的多。因为李自成压根就不懂得该如何处理明朝留下的烂摊子,从后期他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完全没有任何计划。
在满清入关以后,他也没有留守京城的想法,而是直接带兵回到了西安,这是一个有着一统天下梦想的人,该做的事情吗?
李自成的雄心壮志是如何一点点削减的呢?我认为从周遇吉的死开始,李自成就开始动摇了。
周遇吉的确是战败而亡,可是周遇吉对李自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全身心打击,不仅重创了大顺军的士气,更打击了李自成夺取天下的野心。
从此李自成已经开始选择退缩,可能连李自成自己都不清楚这件事,不过从他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当时他的想法。
如果再遇到一个周遇吉,李自成的心态将会彻底土崩瓦解,可能大明王朝就能够得救了,可惜后来出现的全是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