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千百年来,给祖祖辈辈的人带来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戏所用的幕影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几年前,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晚上吃罢晚饭,暮色当空,小镇比城市更早进入休眠状态。在黑夜略显空旷的街上,由于晚上有一场皮影戏,人们比平常热闹很多,夜幕中,大家三三两两从家中出来,手中拿着椅子或者小板凳,不紧不慢的好像相约一样来到表演的场地。“当当当”三声锣响之后,原本熙攘嘈杂的环境像是被抽空了一般,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屋内的蜡烛都已熄灭,在黑乎乎的几秒钟内连每个人的呼吸声仿佛都能听到。突然,台中央的白幕后亮起了光,一个个手掌大小的人物形象跃然幕上,皮影戏开始了。
皮影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刻画都极为精妙,连妇人的朱唇睫毛,头上的玳瑁和腰间的珠光都极为生动。在一方小小的白幕上可以有千军万马,可以是十万八千里,全凭幕后“操控者”的意念,一个形象五个关节却能被演绎的如此生动不仅靠手上功夫,还讲究“唱念”本领,再和着“乐队”的伴奏,无论怎样的天地,怎样的故事传奇,都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白幕上。
皮影戏传说发源于陕西关中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以至于在我的老家,也能欣赏到这种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表演。若干年前的一个晚上,在平氏老家有幸看了一场皮影表演。戏台就搭在街上一家门户门口,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演皮影戏,规模比我想象中要小得多,戏台好像只有一米半长、一米高左右,但幕后的工作却不少。皮影戏团成员好像总共有七、八个人,分工很明确,里面有人负责乐队,有人负责表演,有人专职主唱,有人负责附唱。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别看一个小小的皮影,但它制作精细、工序繁杂,材料要用上好的牛皮或驴皮泡软才能制作,一块牛皮要切成几层,切薄之后打磨,雕刻以后再上颜色。皮影的人物、动物等都是刻成侧影的,用细长棍支撑来牵制表演。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它除了板头用秦腔戏所用的暴鼓渲染气氛外,一盏玎玲作响的灯碗就是演唱中的“板”,“莲花落”节子为“眼”,“板”“眼”相扣,使得音乐旋律和谐,唱腔急缓有序,行腔委婉曲调柔和,花音高亢激越流畅,苦音哀婉凄楚,而用在兵败逃跑时的飞板,则有暴风骤雨秋风扫落叶的气势。小小的方寸之地,却能再现场面宏大的历史画卷,加上跌宕起伏的剧情,常让观者为之动容。所以民间有“牛皮人人淌眼泪,为古人担忧”的俗语。
明万历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我国传教,他们一方面向中国输入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介绍到了国外。公元1767年,来华传教的法国神父居阿罗德把中国影戏带回到法国,在巴黎和马赛表演时,引起轰动,随后又传至英国。特别是当德国大文豪歌德看到了中国影戏后,认为影戏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集科学技术和表演艺术于一身的东方发明。他在1774年和1781年,两次作过宣传介绍,使中国影戏一度风靡欧洲。欧洲可以说是整个幻灯和电影的发祥地,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影戏的智慧之泉曾经滋润过这块发祥地,中国影戏堪称现代电影的开山鼻祖。
影是光的魂,光下又有着“操控者”的精神。皮影戏方寸之间表现的或喜或悲,亦忧亦怨,浩荡万马千军或二人含情脉脉,热闹或萧寂,淋漓尽致,往往观众沉浸在里面,“操控者”本身也沉浸在里面。一曲终落,万籁俱寂,无论上一秒上演了什么,下一秒都不会停留在幕上。表演完毕,室内骤亮,观众不愿离场,我知道这是皮影人的骄傲。虽然皮影戏之类的文化遗产正受重视,可高速运转的生活已让许多人习惯“快餐文化”,像这类传统文化别说学习了,就连欣赏也不一定有时间,虽然还在民间流传,但我不知道皮影的未来和前景将会怎样。
公众号:良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