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分,平均(±)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患者方面
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亿,总人口比重接近。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方面
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和1: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加强护士培训
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 总结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 教育 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
3讨论
不安全因素分析
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 经验 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防范对策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 法律知识 与 安全知识 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 。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5]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摘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细节
1病情观察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系统、综合的评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现状。在对内科患者进行急诊时,医护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诊断其病情,为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其所表现的症状,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内科护理人员应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其病情的轻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致预测出其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内科患者的病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时,可预测其病情即将恶化;当内科住院患者若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时,可预测其病情将很快康复。
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用药反应的观察
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若其病情逐渐好转,说明治护措施有效;若患者病情没能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说明治护措施有误。下面的病例可供参考:患者,男,67岁,患有脑梗塞。某次为该患者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过程中,护士在巡察时发现其出现了喘憋、口唇紫绀等症状,经查体,其心率为109次/分,血压为90/50mmHg,全身出现散在性荨麻疹。护士立即为该患者停药,并采取为其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氯苯那敏10mg、静滴尼可刹米、洛贝林3mg、氨茶碱等方法进行急救。1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至107/70mmHg,脱离了危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可能仅是正常的用药反应,而非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常可发生诸多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以免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或严重并发症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3静脉输液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成年人滴注常规药物时,可保持常规的输液速度,约为40~60滴/分钟。在为急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输液时,可将输液速度提高至60~100滴/分钟。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应向患者交待以下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
参考文献
1、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何红;护理研究2009-02-11
2、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叶任秋;中国当代医药2011-07-08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迅速地发展,由过去的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内科医学同样走向了现代化。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中医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二、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特需内科的护理: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特需患者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事业单位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外国人。对于特需病人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 文化 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有时甚至是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三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1)对上述三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2)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幕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比较套路化,从护理病历书写发现,同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千篇一律;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尽管巾氏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2)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2]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中围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3]朱水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探讨,2001(2)?
[4]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中华护理杂志.?
[5]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6]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HEALTH WORLD2010,04(8)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 总结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 教育 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
3讨论
不安全因素分析
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 经验 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防范对策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 法律知识 与 安全知识 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 。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5]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摘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细节
1病情观察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系统、综合的评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现状。在对内科患者进行急诊时,医护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诊断其病情,为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其所表现的症状,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内科护理人员应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其病情的轻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致预测出其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内科患者的病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时,可预测其病情即将恶化;当内科住院患者若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时,可预测其病情将很快康复。
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用药反应的观察
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若其病情逐渐好转,说明治护措施有效;若患者病情没能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说明治护措施有误。下面的病例可供参考:患者,男,67岁,患有脑梗塞。某次为该患者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过程中,护士在巡察时发现其出现了喘憋、口唇紫绀等症状,经查体,其心率为109次/分,血压为90/50mmHg,全身出现散在性荨麻疹。护士立即为该患者停药,并采取为其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氯苯那敏10mg、静滴尼可刹米、洛贝林3mg、氨茶碱等方法进行急救。1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至107/70mmHg,脱离了危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可能仅是正常的用药反应,而非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常可发生诸多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以免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或严重并发症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3静脉输液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成年人滴注常规药物时,可保持常规的输液速度,约为40~60滴/分钟。在为急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输液时,可将输液速度提高至60~100滴/分钟。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应向患者交待以下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
参考文献
1、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何红;护理研究2009-02-11
2、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叶任秋;中国当代医药2011-07-08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迅速地发展,由过去的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内科医学同样走向了现代化。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中医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二、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特需内科的护理: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特需患者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事业单位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外国人。对于特需病人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 文化 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有时甚至是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三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1)对上述三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2)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幕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比较套路化,从护理病历书写发现,同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千篇一律;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尽管巾氏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2)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2]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中围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3]朱水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探讨,2001(2)?
[4]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中华护理杂志.?
[5]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6]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HEALTH WORLD2010,04(8)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心脏病是一个高风险的疾病,做好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介入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介入护理并分析效果。 方法 :选取间我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进行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护理,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介入护理,极大程度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护理 效果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是较为常见的 儿童 疾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紫绀等,可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实施良好的先心病介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护理的效果,现对150例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68例,年龄在3-50岁之间。其中,室间隔损伤者50例,房间隔损伤者61例,动脉导管未关闭者39例,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天性心脏病,全部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方法 对于不配合耐受差及较小的患儿多用全麻,其他患者一般用局部麻醉。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需先行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以便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系统,加压包扎,返回病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1]。 2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信任,消除顾虑,使其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患儿,多关心爱护患儿,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稳定情绪波动,以保证术前准备的顺利开展。 术前准备: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碘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小儿不合作需全麻患者,手术当天患儿从早晨开始要持续4个小时的禁食禁水,并对其注射5%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脱水发生低血糖反应。在术前2小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等,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患者入导管室前建立静脉通路,左侧肢体留置静脉留置针。 术中护理 手术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配合医师,了解手术步骤,及时提供手术器械,做到准确无误。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特别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及时问询、观察患者身体变化[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监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等各项数据,每分钟给予患者2-4升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若有则查出原因并处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 2患者体位,全麻患儿及神志不清的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 3穿刺部位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红肿及感染等情况,保持伤口干燥,右下肢制动6-12h,静脉穿刺沙袋压迫2h,动脉穿刺沙袋压迫4h,婴幼儿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有躁动者,易造成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另外术后包扎过紧,沙袋压迫时间过长也易导致血栓,所以要求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直觉等,防止栓塞,供血障碍而导致坏死。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有肤白、冰冷及动脉消失等现象,立即 报告 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可采用镇静剂,以便术侧肢体有良好制动性。 4饮食护理:全麻者醒后2h少量饮水,无呕吐后可进食牛奶等流质,以后逐渐改为普食,能进食后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出现呕吐须暂禁食,同时增加葡萄糖的输入量,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脱水。非全麻者术后即可进水及流质或软食,逐渐为普食,鼓励多饮水。 5注意观察排尿时间及数量 6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2)术后3个月内,适当锻炼,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封堵器脱落;(3)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4)出院后定期随访。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可因封堵器脱落而引起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外,还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主要由于轨道导丝压迫拉扯VSD的缺损边缘及导管损伤心内膜影响传导系统所致,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学而诱发[1]。术后应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封堵术中,也有发生于术后36h以内,常因病变部位或封堵器大小选择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封堵器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术后应立即予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注意患者主诉。术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复查心脏彩超,确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脱落。如确诊封堵器脱落,可行心导管术取出封堵器或行紧急开胸外科手术取出。 出血与血肿 局部出血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与拔管后局部压迫力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有关,少数可因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而出血。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等,敷料潮湿及时给予更换,如遇穿刺部位渗血,应立即给予穿刺点上方2cm处压迫止血20min,重新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术肢制动12~24h,大小便时,尽量在未穿刺侧取放便盆,患者如出现血肿,面积较小时可不做处理,3~7天将自行吸收,面积较大时应给予压迫后冷敷、理疗等处理,严重者需止血治疗。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操作,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部位包扎压迫不当也会引起血栓形成及栓塞。术后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及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术后应给予24h肝素钠(生理盐水+125mg肝素钠液)微量泵注射,小儿以2~3ml/h速度推注,成人给予5ml/h推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5mg/(kg・d)的剂量口服[3]。在术后24h停用肝素盐水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治疗3天。但应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情况,防止抗凝过度引起牙龈、皮肤、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变化,以防溶血的发生。 溶血 介入治疗术后24h内极易发生溶血,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者。原因是当有残余分流时,血液流经未能完全阻断处与补片发生摩擦造成红细胞机械损伤而溶血。患者首先会出现排出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液。术后指导患者要多休息、多饮水,加强病情观察,常规检查尿常规3天,每天1次,观察尿色、酸碱度及尿量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腰痛及皮肤、巩膜和出血点等。 感染 介入治疗虽切口小,但也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每天监测体温4次,3天内体温正常方可停药。如体温升高超过39℃或血常规有异常时,应及时查血象、血培养、注意心脏听诊,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3 结果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治疗,术后听诊杂音消失,术后48小时及出院前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亦是小儿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缓慢增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至今还未明确,有的专家认为与母体宫腔感染、遗传基因及母体接触过大量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有关。 临床介入护理在护理领域是新的护理学科,是介入医学推广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护理技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产生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长较短及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应对患者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应引起极大重视。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介入护理,主要以现代化护理模式为中心,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对患者所在的环境影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实施护理干预,制订合理的护理 措施 程序并正确按步骤进行实施。使其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身上,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本组调查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效果分析,能够极大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恢复的速度,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端芳,赵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2]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68例先天性心脏并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10,7(8):47-49. [3]李华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6(3):26-27.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 要】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4] 管咏梅,周艳萍,何萍萍,等.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4):508-509.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3:《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结论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整体护理;生存质量;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其病情比较复杂、病程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外科疾病的25%,其发病率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二维UCG、ECG检查并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将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岁;病程11个月-18年,平均(±)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病情观察 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与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治疗,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操作,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使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 吸氧护理 缺氧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衰时,可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鼻导管给氧;若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则可于湿化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使其在给氧过程中有效吸入;若患者长期出现慢性缺氧症状,则需连续进行低流量吸氧,每分钟约1L;若患者缺氧症状较严重,但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则可间断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约5L[3]。 输液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需给予输液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其滴速。若患者未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若患者存在心率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20滴/min左右[4]。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郑月星,陈晓燕.风湿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11-113. [2] 华锦嫦,郑小华,李伟玲.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8-19. [3] 殷秀玲.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61-6462. [4] 王艳红.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感染的护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3):22-24. 猜你喜欢: 1.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呼吸护理论文 4.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写论文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而且医学类专业论文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_医学专业论文题目150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西医结合论文题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 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 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 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 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 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子 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 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 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 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 方法
39、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 《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护理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人文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家庭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
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4、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OSCE考核方案在PBL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研究
6、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高职高专护理"三校生"病理学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性探讨
8、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提升的作用
9、全面护理对产妇中转剖宫产发生率的改善作用
10、本科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
11、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12、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13、团体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1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知识认知及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
15、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开展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
16、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7、糖尿病产妇生产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
18、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19、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护理体会
20、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1、全过程针对性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2、标准化护理干预对胃溃疡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内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23、微信平台的健康 教育 对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价值体会
24、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25、患有糖尿病骨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6、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7、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
28、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应激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29、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30、血糖信息化在提升血糖监测率PDCA循环护理模式中的作用
31、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2、 儿童 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
33、小儿推拿配合抚触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34、重力喂养配合体位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
35、近二十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6、护理管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7、团队培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3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研究比较分析
39、围术期全流程综合护理在 种植 牙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40、三年制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41、成人线粒体肌病护理1例
42、人体解剖学课程"运动系统"部分微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为例
43、趾骨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44、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45、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
46、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
47、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救治中的护理效果
48、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
49、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
50、肾内科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方法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40、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之检验医学实践
41、广州KM公司分析前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42、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3、脑脊液中ADA、LA、CRP、LDH的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4、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5、医学检验器材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运营
46、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47、六西格玛管理在临床检验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8、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D-二聚体
49、新城疫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50、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策论文范文6篇
★ 关于医学的学术论文(2)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ingg%tesvhjojbfyyhjggh
心内科护理论文研究方向如下:1、心律失常的护理进展。2、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3、心脏病介入诊疗的护理研究。4、PTCA的临床路径。5、PTCA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njjjghhj*
利伐沙班作为新的口服抗凝药物,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竞争性直接抑制呈游离状态的Xa因子的药物,而且还可抑制结合状态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对血小板聚集没有直接作用。 阿斯匹林的作用是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临床效果。 因此,不能完全替代。河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孟自力
心脏病是一个高风险的疾病,做好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介入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介入护理并分析效果。 方法 :选取间我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进行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护理,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介入护理,极大程度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护理 效果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是较为常见的 儿童 疾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紫绀等,可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实施良好的先心病介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护理的效果,现对150例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68例,年龄在3-50岁之间。其中,室间隔损伤者50例,房间隔损伤者61例,动脉导管未关闭者39例,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天性心脏病,全部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方法 对于不配合耐受差及较小的患儿多用全麻,其他患者一般用局部麻醉。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需先行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以便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系统,加压包扎,返回病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1]。 2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信任,消除顾虑,使其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患儿,多关心爱护患儿,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稳定情绪波动,以保证术前准备的顺利开展。 术前准备: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碘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小儿不合作需全麻患者,手术当天患儿从早晨开始要持续4个小时的禁食禁水,并对其注射5%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脱水发生低血糖反应。在术前2小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等,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患者入导管室前建立静脉通路,左侧肢体留置静脉留置针。 术中护理 手术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配合医师,了解手术步骤,及时提供手术器械,做到准确无误。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特别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及时问询、观察患者身体变化[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监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等各项数据,每分钟给予患者2-4升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若有则查出原因并处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 2患者体位,全麻患儿及神志不清的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 3穿刺部位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红肿及感染等情况,保持伤口干燥,右下肢制动6-12h,静脉穿刺沙袋压迫2h,动脉穿刺沙袋压迫4h,婴幼儿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有躁动者,易造成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另外术后包扎过紧,沙袋压迫时间过长也易导致血栓,所以要求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直觉等,防止栓塞,供血障碍而导致坏死。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有肤白、冰冷及动脉消失等现象,立即 报告 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可采用镇静剂,以便术侧肢体有良好制动性。 4饮食护理:全麻者醒后2h少量饮水,无呕吐后可进食牛奶等流质,以后逐渐改为普食,能进食后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出现呕吐须暂禁食,同时增加葡萄糖的输入量,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脱水。非全麻者术后即可进水及流质或软食,逐渐为普食,鼓励多饮水。 5注意观察排尿时间及数量 6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2)术后3个月内,适当锻炼,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封堵器脱落;(3)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4)出院后定期随访。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可因封堵器脱落而引起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外,还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主要由于轨道导丝压迫拉扯VSD的缺损边缘及导管损伤心内膜影响传导系统所致,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学而诱发[1]。术后应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封堵术中,也有发生于术后36h以内,常因病变部位或封堵器大小选择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封堵器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术后应立即予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注意患者主诉。术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复查心脏彩超,确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脱落。如确诊封堵器脱落,可行心导管术取出封堵器或行紧急开胸外科手术取出。 出血与血肿 局部出血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与拔管后局部压迫力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有关,少数可因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而出血。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等,敷料潮湿及时给予更换,如遇穿刺部位渗血,应立即给予穿刺点上方2cm处压迫止血20min,重新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术肢制动12~24h,大小便时,尽量在未穿刺侧取放便盆,患者如出现血肿,面积较小时可不做处理,3~7天将自行吸收,面积较大时应给予压迫后冷敷、理疗等处理,严重者需止血治疗。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操作,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部位包扎压迫不当也会引起血栓形成及栓塞。术后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及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术后应给予24h肝素钠(生理盐水+125mg肝素钠液)微量泵注射,小儿以2~3ml/h速度推注,成人给予5ml/h推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5mg/(kg・d)的剂量口服[3]。在术后24h停用肝素盐水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治疗3天。但应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情况,防止抗凝过度引起牙龈、皮肤、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变化,以防溶血的发生。 溶血 介入治疗术后24h内极易发生溶血,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者。原因是当有残余分流时,血液流经未能完全阻断处与补片发生摩擦造成红细胞机械损伤而溶血。患者首先会出现排出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液。术后指导患者要多休息、多饮水,加强病情观察,常规检查尿常规3天,每天1次,观察尿色、酸碱度及尿量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腰痛及皮肤、巩膜和出血点等。 感染 介入治疗虽切口小,但也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每天监测体温4次,3天内体温正常方可停药。如体温升高超过39℃或血常规有异常时,应及时查血象、血培养、注意心脏听诊,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3 结果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治疗,术后听诊杂音消失,术后48小时及出院前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亦是小儿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缓慢增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至今还未明确,有的专家认为与母体宫腔感染、遗传基因及母体接触过大量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有关。 临床介入护理在护理领域是新的护理学科,是介入医学推广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护理技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产生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长较短及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应对患者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应引起极大重视。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介入护理,主要以现代化护理模式为中心,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对患者所在的环境影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实施护理干预,制订合理的护理 措施 程序并正确按步骤进行实施。使其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身上,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本组调查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效果分析,能够极大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恢复的速度,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端芳,赵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2]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68例先天性心脏并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10,7(8):47-49. [3]李华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6(3):26-27.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 要】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4] 管咏梅,周艳萍,何萍萍,等.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4):508-509.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3:《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结论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整体护理;生存质量;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其病情比较复杂、病程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外科疾病的25%,其发病率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二维UCG、ECG检查并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将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岁;病程11个月-18年,平均(±)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病情观察 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与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治疗,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操作,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使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 吸氧护理 缺氧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衰时,可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鼻导管给氧;若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则可于湿化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使其在给氧过程中有效吸入;若患者长期出现慢性缺氧症状,则需连续进行低流量吸氧,每分钟约1L;若患者缺氧症状较严重,但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则可间断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约5L[3]。 输液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需给予输液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其滴速。若患者未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若患者存在心率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20滴/min左右[4]。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郑月星,陈晓燕.风湿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11-113. [2] 华锦嫦,郑小华,李伟玲.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8-19. [3] 殷秀玲.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61-6462. [4] 王艳红.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感染的护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3):22-24. 猜你喜欢: 1.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呼吸护理论文 4.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 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护生将以往学到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与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理论与临床护理患者的操作技能相结合,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心脏外科;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法体会
引言
目前,医学模式和护理理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2010年1月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以来,在各个医院相继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此为契机,为了优化护理管理业务体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士职业形象,全面履行护理人员职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制订了心脏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程序,“优质护理服务”新理念在心脏外科的初步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进一步强化了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新理念内涵的理解,提升了住院患者的满意率。
1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
心脏外科是集急、危、重症患者于一体,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急救多,由于频繁的治疗、护理和观察造成非常紧张、节奏很快的气氛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这样使患者产生很多想法,不利于患者的配合和治疗,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责任护士对其积极的疏导和解释,解除患者的种种疑虑,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上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于2010年6月开始将优质护理服务新理念新模式运用于心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取得良好效果。
2 实施方法
筹备动员
宣传教育,全面部署 为使我科广大医务人员尽快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科室多次召开护理人员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和宣传,强调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加强护理工作是实现医改目标的重要 措施 ,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客观要求,护士长主动了解护士的思想状况,并与护士有效沟通,使护士的认识统一到医院开展此项工作上来,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并外派2名参加“全省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研讨班”实践学习。
积极宣传,接受监督 科室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在工作启动阶段及时召开了实施大会,向全体工作人员宣传“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优质护理服务 经验 分享会”,学习和吸取其他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方法,并在医院网站开辟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专栏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同时公示基础护理项目和内容,接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监督。
修订各项护理职责、制度和工作程序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由于护理工作模式及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护理部围绕卫生部提出的十六项重点工作修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临床各类护士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及出、入院等相关工作流程,结合《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制定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基础护理操作流程,编印《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指南》下发科室,组织学习,开展基础护理操作培训,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
调整排版模式,实行责任大包干,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
改革传统的排班模式,按护士职称、力量的强弱搭配合理排班,病区60张床位,护士21名,除护士长、主班护士、辅助护士3人外,其余18名人参与负责“包干“患者。病房床位分成前后两组(由1名护理组长及8名责任护士组成),每组30张病床。护理组长由护师和高年资的护士轮流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每组患者服务,将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及小组成员的姓名张贴于病房公示墙,便于患者知晓负责其护理工作的护士姓名,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护理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护理组长担负责任护士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的指导,在对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确定职责分工。根据病房多数护士的志愿和患者的需求,调整护士排班模式,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和 人力资源管理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是优质护理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护士长及护理组长每天检查各班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除各类隐患、各种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护理文件的规范书写、神志不清的病人是否使用床栏、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并及时记录等等,加强不同层次护士人力资源的管理,合理安排工作职责,严格履行护士义务。
改革薪酬机制,分层级使用护士,拓展护理服务内容
改变原有的“一锅粥”平均分配制,实行多劳多得,奖惩分明的薪酬机制,全体人员积极为有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献计献策,积极有效的给予奖励.对新老护士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每个班次均实行双班制,细化工作流程,拓展护理服务内容,每日严格落实患者基础护理工作,为每一位患者亲自实行洗头、擦背、洗脚等生活护理。
注重人为关怀 创造温馨病房
注重人为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1]。我们的护理工作要求做到五点:仪表美一点、问候多一点、巡视勤一点、观察细一点、业务精一点。尤其是护士们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增加了理解和包容,为沟通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
3 体会
转变了观念,改善了服务态度 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四心:接待病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执行医嘱细心;六声:病人来有迎声、问有回声、走有送声、合作有谢声、工作失误有道歉声、接电话有问候声。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 文化 素质和修养。
加强了责任心,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由一组护士提供责任制包干护理服务,护士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包括心理变化,落实基础护理,做好专科护理,使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无误的完成。科室每月集中组织护士学习,加强护理 安全教育 ,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每周安排规范化培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生活护理到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对患者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实施中不断规范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服务设施,扩展基础护理服务范围,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明显改善 护士通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增进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可以随时感受到护士的关心,患者和家属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了。
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患者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大大降低,很多病房都不乏患者称赞我们护士、感谢护士的声音。护理人员主动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有许多不足,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病人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胡德英,外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2010,25(18);22- 23
输血疗法可以使受血者获得最有效的 治疗和最大的安全性。尽管由于心脏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灌注技术的改善,心脏手术后病人少输血或不输血是新的输血疗法试图达到的目标。但由于心脏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及其手术的要求,病人手术中失血、术后循环不稳、容量不足等都会需要输血治疗。通过输血治疗可以使失血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使垂危的生命得到逆转。因此输血护理是心脏外科护士的常规工作之一。西京 医院心脏外科每年行心脏手术3800余例,每年都有数万毫升的血液经过不同护士的双手分别输入每一位病人的体内。然而输血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从输血申请到血液输入完毕,这其中任何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生命。而且受当前 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输血还达不到零风险[1]。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媒体也时有报道,因此安全输血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影响心脏外科患者输血安全的风险因素
护士对相关输血的 法律法规知识淡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的法律性文件。部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只注重了完成常规工作而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学习,导致相关知识缺乏而盲目操作,影响输血疗效,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可导致病人死亡。
护士工作超负荷、 规章制度 执行不得力:护士是输血治疗的具体执行者。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大医院的护士工作量大,在较忙的状态下个别护士往往会忽视规章制度的落实而采取工作简单化,工作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导致差错。如在多个病人同时需要采集血样时,护士会将几个病人的试管同时带上,以至于忙中出错将血样放错试管。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新农合政策的实施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切身的实惠,但同时也带来了大医院病人的剧增,有时甚至是出现井喷状态。病人多,护士医生的工作量势必增大。每日病房护士需完成6-10位心脏病人的术前准备。陈宇宁[2]等报道成都某医院临床输血所导致的缺陷中护士缺陷比率占到,而主要缺陷是输血记录内容不全、严重的还有采送错配血标本。
病人住院期间处置的环节较多;心脏外科收容的病人多为急危重症,其住院治疗需要多各部门的共同协作。患者住院后需经过病房(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室(手术、麻醉、体外循环灌注)、重症监护室(危险期)、及病区恢复,不论是急诊或是择期手术,心脏手术前均须对患者进行采集血样做交叉配血试验。一般情况下择期手术的患者,其术前的交叉血样都有病房护士采集并通过卫勤人员负责送往血库,有部分急诊手术会在手术室采集血样,而患者输血多数情况下是在手术时或者是在手术后ICU进行。这期间经过了病区护士、卫勤人员\血库工作人员、手术室护士、ICU等多个部门护士的手,从采血时保存血样的试管上标签的黏贴、采血时查对、送样时的交接、及提血时与血库工作人员的查对到为患者输入体内,任何流程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输血差错的发生。有 文献报道[3],输血失误10%在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及管理。娜琴[4]等对输血差错资料的分析显示,多数不是技术原因,而是由于忽视核对而造成。
病人病情复杂多变,评估难于详尽准确:心脏病人由于病情的特殊性,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临床用药较多,临床各种突发事件是其他外科病人的数倍;加之术前可能应用的药物作用的影响,患者机体凝血机制紊乱;特殊青紫型患者侧枝循环丰富;又因为术中体外循环的影响,凝血因子、血小板破坏较多;再加上手术复杂,患者术后早期循环稳定性差。因此评估患者的病情难以详尽准确,要求护士护理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理解力强。 2护理对策
输血是临床重要的 治疗措施之一[5],特别心脏外科病人病情危重者较多,临床工作中输血相应较多。在输血过程中,每位护士都要仔细周密、审慎对待,时刻关注病人的安全,发挥高度的责人心,严防差错的发生。
输血前执行知情同意:患者家属拥有输血知情同意权,由于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出于窗口期供血者的血液感染指标显示阴性,虽然现在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在输血的过程中也有感染艾滋、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在输血前和患者家属进行谈话,详细告知输血目的及风险,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并使其要求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严格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技术,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在临床用血的过程中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认真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按照输血流程及详细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每个心脏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医院均能为之提供安全取血、安全输血。
加强病情观察、防范输血不良反应:心脏病人由于病情的复杂多变,输血的要求也要更为严格。护士在执行输血疗法前要做好层层把关,输血后更应该根据病情做好“四多”即多监测、多巡视、多询问、多观察,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要求立即停止输血,积极 报告 医生,在维持循环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救治,预防其他并发症。同时在管理上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排查原因,以消灭隐患。每次输血完毕,均要求将输血袋留取24小时以便于出现意外情况时复核查对。
加强环节控制、注重知识培训,严防差错发生:科室上要注重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输血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输血知识和技能,熟悉成份输血的用途、作用、血液存贮的方法及安全时间、输注时要求、交接班的要点等。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输血、用血新知识、新方法,根据每个心脏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更合适地选择成份输血,减少输血风险,从而减少纠纷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
3小结
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各级医务人员需要长期努力执行的一相工作,需要参与输血工作的全体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全面、充分认识输血风险性,了解降低风险性的措施,加强宣传 教育, 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才能将此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 文献
[1]李爱琴.护士在预防输血纠纷中应重视的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6-207
[2]陈宇宁.临床输血主要环节存在缺陷的比较分析.中华医学实践杂音,2005,4(11):1162-1163
[3]吕珍秀、陈玲利.手术室输血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生,2009,6(17):120-121
[4]娜琴.临床输血护理.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3):239-240
[5]逯秀玲.安全输血的护理探讨.国际护 理学杂志,2007,4(26):337-338
心脏外科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有关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3. 有关心外科护理论文
4. 外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5. 外科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外科护理论文
7. 有关肝胆外科护理论文范文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优秀论文评奖结果胸心血管外科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心外科 序号 题目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获奖等级 1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弓部:杂交全弓修复术与传统全弓替换术的对比研究 李岩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一等奖 2 Hippo-YAP信号通路的变化在肥厚性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 姜文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一等奖 3 Matricellular Protein CCN3 Limits the Progress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张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二等奖 4 术中直视植入肺动脉分支血管支架的镶嵌治疗 胡仁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二等奖 5 Cardiac hemangioma -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200 cases 李伟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等奖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扭转(Torsion)运动的改善情况研究——采用最新的磁共振特征性追踪技术 成楠 解放军总医院 三等奖 7 超微孔ePTFE球囊扩张型介入肺动脉瓣膜的实验研究 张本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三等奖 8 风湿性二尖瓣成形近期结果总结及学习曲线 罗天戈 北京安贞医院 三等奖 9 利用疾病特异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停搏液个体化选择 魏嵬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三等奖 10 心脏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王文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等奖 胸心血管外科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胸外科 序号 题目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获奖等级 1 3D打印技术指导下的胸膜外漏斗胸Nuss术 王磊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一等奖 2 comparative study of VATS vs open thymectomy for thymoma in one single center 袁祖阳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一等奖 3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 范宜楚 天津市胸科医院 二等奖 4 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4例分析 汪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二等奖 5 食管癌病人术后不同营养途径的临床效果比较 陈宇 浙江省台州医院 二等奖 6 气管腺样囊性癌的外科治疗模式探讨:单中心20年109例患者分析 姚烽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三等奖 7 不同肠内营养管留置方式对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钱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三等奖 8 单孔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 张树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等奖 9 Selected Advanced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Treated by Surgical Resectio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y Gefitinib 杜恒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等奖 10 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林宗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等奖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内科护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科护理个案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并 总结 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结果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结论为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 教育 与培训,努力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护理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医患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心肌梗死72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患者因素14例()以及医院因素8例()。
3讨论
不安全因素分析
医护人员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 经验 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患者因素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医院因素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防范对策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 法律知识 与 安全知识 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加强护患沟通,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 。
参考文献
[1]陈少梅.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河北医学,2010,9(7):886-887.
[2]白菊娥.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医学,2011,11(9):1772-1773.
[3]额登格日勒.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24-325.
[4]周柳嫦.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12(3):54.
[5]梁秀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外医疗,2012(31):182-183.
摘要: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关键词:急诊内科护理;安全细节
1病情观察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系统、综合的评判,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现状。在对内科患者进行急诊时,医护人员应仔细、认真地观察和诊断其病情,为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其所表现的症状,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内科护理人员应全面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对其病情的轻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大致预测出其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例如,当内科患者的病情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时,可预测其病情即将恶化;当内科住院患者若精力充沛、食欲良好时,可预测其病情将很快康复。
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用药反应的观察
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若其病情逐渐好转,说明治护措施有效;若患者病情没能好转或出现了不良反应,说明治护措施有误。下面的病例可供参考:患者,男,67岁,患有脑梗塞。某次为该患者静脉注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的过程中,护士在巡察时发现其出现了喘憋、口唇紫绀等症状,经查体,其心率为109次/分,血压为90/50mmHg,全身出现散在性荨麻疹。护士立即为该患者停药,并采取为其吸氧、静注地塞米松10mg、肌注氯苯那敏10mg、静滴尼可刹米、洛贝林3mg、氨茶碱等方法进行急救。1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血压回升至107/70mmHg,脱离了危险。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反应可能仅是正常的用药反应,而非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
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常可发生诸多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病情的变化,以免其病情突然发生恶化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重症或严重并发症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本文来自于《求医问药》杂志。《求医问药》杂志简介详见.)
3静脉输液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防止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当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为患者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为成年人滴注常规药物时,可保持常规的输液速度,约为40~60滴/分钟。在为急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输液时,可将输液速度提高至60~100滴/分钟。在为内科疾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和输液速度。在输液时,应向患者交待以下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
参考文献
1、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何红;护理研究2009-02-11
2、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叶任秋;中国当代医药2011-07-08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和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自我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的医学卫生事业取得了迅速地发展,由过去的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内科医学同样走向了现代化。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中医护理;手段;护理标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原则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传统疗法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护理已成为医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在医学中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现有的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无痛针刺、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及灌肠器、离子导入机、刮痧器具的改进;还需要对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研究,即相关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二、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特需内科的护理: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特需患者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事业单位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患者以及周边地区国家的外国人。对于特需病人的护理。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该对特需患者进行多元化的护理。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首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便于治疗和护理管理;(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沟通和 文化 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掌握护理对象所在地区的语言(有时甚至是方言)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还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特需护理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跌倒、猝死及出血等症状。对予以上三类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1)对上述三类患者进行患病程度的评估:具体的从患者的年龄、病史、情绪状态、有无眩晕、检查有无明显的诱因等方面进行评估,这是心内科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的技术类的能力;(2)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中医医疗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施护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提出护理的基本法则,“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中医幕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能正确辨证而影响施护的效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领会中医护理的内涵,只是将中医诊断、护理加上中医技术操作;健康宣教比较套路化,从护理病历书写发现,同种疾病的健康宣教千篇一律;大部分护士能够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但患者具体实施与否,效果如何,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2、中医护理操作临床应用率相对不高:尽管巾氏护理技术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取材容易,效果可靠,但在中医院的使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有:(1)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局限性。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间长,疗效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在中医院也只是在传统中医科或内科应用相对较多。(2)护理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临床上医生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
3、护理记录缺陷:临床护士往往注重操作,忽视记录,所做的操作没有及时记录时间、方法、效果,中医操作记录还应记录选择的穴位、皮肤情况等。目前有关中医整体护理质控评估体系的设置、行业内规范化以及中医护理病历的内容、格式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护士工作的繁忙导致了记录的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萍,潘光明.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7)?
[2]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中围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3]朱水华.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内科护理教学探讨,2001(2)?
[4]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 中华护理杂志.?
[5]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6]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刘蓉蓉.论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及重要意义HEALTH WORLD2010,04(8)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护理体会的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