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陆斐然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陆斐然医学论文

女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芳华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芳苓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七发>》:“漃漻薵蓼,蔓草芳苓。”慧艳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慧语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芳蔼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芳菲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浩丽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泓浵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管彤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澹雅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艺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彬蔚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博容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朋友你好,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费心回答的,谢谢!

陆斐然。

在繁体字中“陆”要写成“陆”,而“斐然”二字则不变。

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存在繁体和简体的区别。现代汉语通用字7000个,简化字只有2000多个。只有简体字才有对应的繁体字。

拓展:

想要学好繁体字,要先了解汉字的简化方法,以此倒推。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第一表收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350个,第二表收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类推简化字1,753个,《附录》收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规范汉字39个,其《说明》里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参考资料

繁体字网:

徐婉斐相关医学论文

江西省2015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综合评审论文答辩通知

2015年5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论文答辩通知

各培训机构及考生:

我省2015年5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二级综合评审论文答辩工作定于2015年5月16日下午和17日下午进行,请各位考生根据以下公布的答辩人员时间安排,于当日下午1点30分到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南昌市江大南路19号)抽签候考,答辩地点: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请各位考生务必携带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场。具体答辩时间和人员名单安排如下:

2015年5月16日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答辩人员名单(254人)

高晓华 王明明 李 琼 李伏金 刘妍婷 林奕富

唐 艳 曹艾斐 甘 淼 张 莹 章学忠 余 丹

张天焕 吴 芬 吕 盛 王喜兰 俞 军 黄雪莲

胡根秋 华艳琴 鄢 隽 冯丽花 肖桂华 邹桥莲

谢龙荣 胡正英 黄治远 雷小红 范燕青 黄亚君

纪文娟 王 平 胡星平 刘宝香 黄 莉 韩 芳

李红萍 何燕花 刘 霞 罗辉宇 阳 琴 毛 丹

涂志华 陈伯平 王满红 朱龙红 王 艳 徐文君

郭建华 陈亚兰 吴荣霞 刘立华 李 维 蔡长蓉

张冬生 朱 丽 郑玉梅 邬悦华 肖水凤 李梓亮

张 艺 袁合兰 张慧英 崔伶玲 韩长青 李美红

张莉莉 刘 珺 邱莉霞 朱兵耀 范建强 陈声华

杨沛华 徐建宇 傅爱雯 甘 露 杨 挺 兰拥民

余 琼 黄 娜 汪 淼 陈 伟 胡兰芬 戴 虹

熊凤兰 肖晓芳 杨 谨 施莉文 黄倩倩 涂福兴

喻 虹 张友华 张满香 袁阳康 余秀俊 徐兰晴

张 琳 邵承伟 余芳霏 王振辉 张静海 肖 芳

杨龙飞 晏忠军 徐 敏 叶金和 刘 娜 黄细萍

邓雪梅 杨 桦 李雅河 陈 静 方 韦 徐晓玲

喻晓佩 罗清卿 李 航 熊 果 岳 亚 何桃梅

邹志红 陈露军 吴莉莉 冯 霞 张自荣 蔡冰心

姚海珍 杨 捷 魏 娜 阳贻梅 周招娣 姚 杰

孙雅洁 吴 牧 潘冬梅 徐丹丹 谢丽丽 张 岚

杨欣宇 王建东 郑 伟 张军晖 刘小华 周 平

毛 璐 腾晓琴 李志勇 曾丽珍 练 伟 李指全

谢思婷 钟秀萍 周 霞 张小琴 叶 盛 刘 意

曹玫芳 鄢俊菲 周小龙 陈海玲 唐大军 刘 颖

李立花 钟 莉 方彦彬 张 维 熊亚萍 黄 丽

李迎春 潘吕彦 路光生 文 洁 张 楠 李 娟

张桂洲 李裕明 吴曙华 尹五媛 刘小燕 邓迎红

胡 静 赵新霞 朱芳谊 方明明 彭秋卉 程 微

林海波 刘华平 万俪星 邓 妮 刘浩源 邱春花

叶红华 李桂龙 郑 珂 米 荣 肖 婷 袁卫华

曾春花 陈文婷 戴慧群 陈维华 方慧珍 吴 峰

黄小龙 刘小芬 刘美华 兰晓玲 刘 云 王秦玲

徐金平 马 坚 王辉明 段晓桦 胡新华 朱玉玲

陈 文 熊中良 王 莹 刘佳琴 李 玲 王巧妍

邬京辉 熊彩虹 廖蕾芳 周细宁 邹一霖 詹卫华

张晓卫 懂 旭 陈筱云 王卓民 余鹏辉 钟芳红

邱爱萍 江志勇 江卓华 杨 芳 龙堤郁 邢久旺

韩安荣 李伟英 张 静 万 艳 梁 婷 刘喜梅

孙伶俐 魏 愁 温 滢 周桂英 熊先承 邹永刚

黄晓铃 李高翔

魏 郁 蔡 云 李 娟 万 颍 董韶慧 夏俊红

巩三莉 刘书吟 吕 品 钟玉清 李 凡 王亓彬

杨金权 赵立鹤 方 华 梁小华 罗武兵 袁电华

黄世海 赖姗姗 谢良燕 胡坚强 陈京秀 张永亮

肖云兰 吴冬华 汪 涛 刘小艳 刘 艳 毛 忠

阙春兰 罗嗣梅 刘方保 凌丽荣 王 彬 傅丹萍

张晓伟 赵金霞 周 兰 李雪梅 王 刚 施宝珍

杨惠芬 徐 菁 余小军 洪晶晶 曹 烨 李 倩

董小海 吴 东 黄 强 余焰培 刘 根 高小红

张 虹 段月维 刘 锋 刘 云 谢 俊 邹 琳

蒋素贞 傅明超 余洪瑶 黄 敏 李 颖 范金红

徐雯艳 陈 磊 钟 良 陈 琳 李 琴 颜 曦

余丽芸 柳玉珍 李 响 张立东 余 莉 范 琦

陈曦雯 巫玉辉 王锦秀 黄小玫 邓世伟 柯青青

郭小林 徐 磊 杨美蓉 刘道兴 彭 婷 邹德有

谢 亮 唐小燕 江凌云 刘 勤 钟 芳 刘 鹏

李 艳 鞠杏娟 杨勤文 樊春兰 黄伟明 张小春

张雪韫 余志芳 舒宏辉 曾招英 王晶晶 张羽丰

李忠发 吴 寒 陶欣桐 万碧刚 巢利莉 吴辉琴

王玲萍 郑 雪 程凤侠 杨 琴 付冬莲 黄晓军

欧阳铭 雷海情 詹兰芳 熊 鹰 彭 霞 潘朝英

罗 霞 黄祥莲 钱 萌 高志斌 黄 纲 唐晓敏

喻衍红 陶 珺 聂小萍 程 思 罗 萍 万昊群

徐 泉 周 佳 林金东 夏招娣 张军之 汤美丽

赵 羿 张孟曼 罗 俊 吴问权 洪瑜婷 王震宇

胡 瑾 林小芳 陈丽丽 胡成宇 吴瑞华 涂 丹

万红海 肖长华 胡正彪 谢巧燕 陈满兰 刘赟菁

万 云 刘 莹 熊小勇 刘国林 张 波 何洋洋

王佳丽 何 筱 吴红田 雷 瑶 蒋颍娟 舒传芳

万紫薇 蔡明霞 赵 娜 吴双燕 曾玉华 廖 芳

罗旭华 刘 琲 张 云 吴志萍 方伍多 廖 群

周 丹 徐婉燕 姜 蕾 张 芳 王 菥 熊 焰

傅 玲 倪 坤 罗坤明 史梅华 黄 盈 袁祎康

王 珊 黄艳梅 龙小琴 肖 芹 徐根红 宗 允

罗 燕 陈 丽 喻庆华 张民华 邵丁楠 吴逸清

王淑芳 陈红燕 梁 峻 韩水荣 曾申娟 谭瑞芳

王沾祖 周爱莲 谢 梅 陈莉琦 李 博 程 远

万云云 廖良平 戴仙凤 夏志娟 邓 君 潘媛媛

周小觉 刘 莉 王国稳 邓 虹 张成玉 卢董董

吴铁荣 刘素丽 喻旭光 王舒蕾 曾 云 林莎莎

余 韵 张 玘 熊丽娜 周 遥 付妍妍 刘龙婷

黄艳慧 黄艳丽 桂振海 卢 明 侯 秀 陈秀梅

胡上志 柴 曙 董景铭 周媛媛 艾金凤 刘建美

易新华 陈前香 金小红 聂飞娥 王 昕 李春英

王训来 吴 龙 杨克武 张华兰 高本胜 胡敏华

潘 霞 陈新生 王弋莎 黄艳萍 谢 莹 熊敬鸿

徐海虹 廖余明 何文学 赵 强 杨 敏 梅小峰

袁春华 王 芳 黄春艳 高活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亓斐

丛书主编简介:丛玉隆,男,1947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临床检验科主任兼全军医学检验指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1994年以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检验学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等职。

刘吉福 著名外科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胸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北京临床医学院教授,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研究生导师。意大利米兰大学博士后。全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胸外诊疗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国际肺癌学会会员国际生物治疗学会氩氦刀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擅长:(1)创建了胸壁畸形纠正微创外科体系 (2)开辟了中晚期癌症的综合微创靶向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邱景富 副院长(主持工作)邱景富,男,1967年5月出生,1991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预防医学博士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分子耐药性与环境微生物控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厅校级课题。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收录10篇。完成省级科研成果3项,1项获得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解放军医学杂志》特约编委,卫生部预防医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卫生微生物学》副主编。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分会委员,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卫生局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周荣华 书记周荣华 男、1955年10月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调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工作,先后在设备科任副科长、科长,设备处任副处长,机关总支任副书记、书记,检验医学院党总支书记,2011年10月任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蒲 川 副院长蒲川,男,四川人,1968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员,重庆市部门级“五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重庆市卫生政策支持专家。199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医事法学、卫生政策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WHO、最高人民法院、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教委等10余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2部;总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事法律专业系列教材1套,主编教材3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卫生政策与法制研究钟晓妮 副院长钟晓妮,,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第二届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与《医学教育探索》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近年,主要从事居民健康、卫生服务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研究。参编了国家级统编教材6本、专著5部,先后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等项目10余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我国西部高危人群暴露前用药减少HIV新发感染的可行性研究”;主持研究项目《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获重庆市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何俊琳 副院长何俊琳,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遗传优生教研室主任。重庆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生物学组西南组理事。主要从事遗传与优生学、医学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向涉及:①胚胎着床及其发育的分子机制;②遗传性出生缺陷临床诊断及其发生机制和预防;③环境与生殖健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儿童基金会项目3项,重庆市科委项目2项、以及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人口与计生委等厅局级项目5项。作为主研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卫生部、国家计生委规划教材4本,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尹定洪 副院长尹定洪,男,湖北人,1969年3月出生,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1992年、1998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分获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和卫生统计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先后参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七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学校和重庆市重大、重点教改项目并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现分管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

医学论文陆遥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络,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1]

五脏情志论

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4]

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5]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8] [9]

单独运用 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损毁面板而悲,而排解郁怒。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10]一种情志 *** 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其父遂许。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13]

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 “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核心,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15]

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3-4

[3] 郭 倩,杨 洁,陈 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 医 药 学 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 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 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12] 陈 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 2003, 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巨集.“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我的医学梦想作文梦想,每当想起的它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很多,但只有一个梦想,成我学习的动力,那个梦想让我每每想起都会悲伤,有时也会潸然泪下。我的梦想一直都是变动的,但自从三年级之后就没再变过。在那年的二月份,我的奶奶意外的患上了脑出血。她在这儿之前身体一直都很好,但这一次,大脑出血,却夺去了她老人家的生命。当时我非常的悲伤,也在想不就是脑出血吗?为什么这么严重?为什么他一出现就把人的.生命夺走!只要能早点发现,也许她老人家现在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此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要研究医学,发明一台能让那些致死率高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机器。把那些站在死亡线上的人拉回来。我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月做一次全身检查。尤其是工人,农民,军人等一些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我的梦想虽然遥远,但只要努力就会实现,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能力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我怀抱着对奶奶的怀念去努力,去拼搏。去走好我人生的每一步。我相信我的梦想总会实现的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它们发出金子一样的光芒。让它们成为我人生的辉煌,让它们在我的人生中变得更加的珍贵。

陆洋医学论文

陆洋先生于1931年出生,1997年因病逝世,享年67岁(讣告详见上海美术通讯第56期)。陆洋先生原籍江苏南通,曾用名陆永兴,号蓬莱馆主、宜山独夫等,英文名Ocean Lu。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蓬莱轩书画协会会长,1955年毕业于东北鲁迅艺术专科学校,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群众艺术馆等处任职,他擅长国画山水、油画、书法及金石篆刻等,作品中国画《鄱湖渔歌》被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所收藏,多幅大型油画:《沿着红军的道路前进》、《风雨同舟》、《遂川工农兵政府成立》等被中国各大藏馆收藏。他后期致力于国画山水创作,任蓬莱轩馆主,所出大量山水和书法作品被广为流传,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并支持慈善事业,参加过多次大型义卖活动,不幸的是,他在1989年赴日本讲学前夕突发脑中风而神智不清,右半身瘫痪,并于1997年再度中风而去逝,留下绘画作品近千件。陆洋先生一生多才多艺,除精通绘画外,还在音乐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喜爱二胡和小提琴等的演奏,还著有大量的诗作,并遗下一部数万字的书法论文。陆洋先生的妻子杨玉华女士195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绘画系,亦是造诣极高和创作颇丰的艺术家,在陆洋先生毕生绘画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英语翻译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篇1 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 关键词:意境 传递 模糊 语言 摘 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浮想联翩,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译者的审美能力和 文学再创造能力、语言差异和 文化 差异。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模糊美,译者需要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原文的意境。 一、引 言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凝结了中国人的 哲学 智慧和 艺术 经验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意境的提出受到了佛、道、禅的影响,美学正是在与宗教、哲学的区别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规定。(刘成纪,2006:87,92)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的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之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茅盾曾为文学翻译下过一个定义:“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1984:10)不少人认为文学翻译是以意境的传达和再现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意境的营造已属不易,而要在翻译中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烘托的意境就更是难上加难。“意境由意象群组合而成,它浑融诸意象,而超越于意象之和。”(吴战垒,1991:41)刘禹锡曾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这说明“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龚光明,2004:38)。翻译时译者要如何处理这种不可言传性,在译文里再现原文的意境,对自身无疑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其实,意境再现是一种翻译的理想境界,有时很难实现,毕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不过,译者可通过自身的努力,用另一种语言来传递原作的意境。 二、影响意境传递的主要因素 意境的传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然是翻译,就一定会涉及原文和译文、译者和读者。意境属于美学范畴。“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意境的再现或传递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要引起读者身临其境的审美冲动”(陆洋,2005:50)。译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是影响意境传递的主观因素,而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意境传递的客观因素。 1.译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 译者的审美能力决定了译作的美感层次。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时是“由多种 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这些心理要素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译者审美经验(美感)的最终实现”(屠国元、袁圆,2006:25)。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强调了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要求译者以再现原作的艺术美为旨归。因此文学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述为“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表达美”。译者要再现或传递原文的意境,自己就必须能够感知原文的意境美、体验并理解这种美,然后在译文中再现或传递原文的意境。 “意境的创造要求达到物我水乳交融,即意与境浑,心与物共。”(孙迎春,2002:87)作者是意境的创造者,他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产生某种意境。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细心品味文中之境,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般去体验作者的审美情感,之后通过再创造将原文的意境传达给译文的读者。文学作品通常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因此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历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原作的意境,才能将译文读者带到原文的意境美中去。 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 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84:22)翻译的创造性性质属于二度创造,也就是再创造。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作者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然后用适当的语言在译文里再现或传达原作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等。文学再创造不是词对词、句对句的转换,译者为了再现或传递原作的意境,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框架。“译者的创造不是指语义内容层面上的变化,而是指艺术心理的发挥。”(姜秋霞,2000:260)译者首先要感知原作的意境,再通过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使心物交融,获取审美意象,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再造象外之意的意境。 2.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翻译需要进行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认识差异并寻求穿越差异的 方法 。就汉语和 英语 而言,两者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就注定它们之间的翻译不能完全对等。比如中 英文 诗歌的互译就常常遇到难题,因为汉语的平仄和英语的十二音节诗句的韵律效果是不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只要排列出奇,组合得当,三言两语就能出景、出情,情景交融”(毛荣贵,2005:220)。而英语则注重逻辑分析,少了“虚”和“意”,更多的是“实”和“境”。例如:余冬日往视,但见衰柳寒烟,一水茫茫而已。此汉语 句子 里有“意”——衰、寒、茫茫,有“境”——冬日、柳、烟、水,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让人充满联想和感触。试比较林语堂的英译:I went there, however, on a winter day and saw only a stretch of cold water against some sparse willow trees and a frosty sky. 虽说林译切合原文,也传达了原文的情与景,但由于英语没有汉语那么多产生朦胧美的词,使得译者无法完全再现和传递中文原句特有的意境。 文学翻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时,它们是在两种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达特色,所以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与另一种文化相互作用的 环境中。(王宁,2006:46,48)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常常具有一词多义、象征性、审美意象和隐喻等特征,字里行间别有一番韵味和意境。要 体会和理解其中的深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 中国 文化修养和 文学功底,因此,译者要向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读者传递原文的意境的确是不易。“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廖七一,2002:276)例如,唐朝诗人孟郊的《古离别》:“欲去牵郎衣,郎今去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许渊冲的英译是:I hold your robe lest you should go /Where are you going, dear, today? / 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 Than your heart b Eing stolen away.文中的临邛不仅指地名,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出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 故事 。“莫向临邛去”意思是不要效仿司马相如另寻新欢。由于临邛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对英译本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无法用简练的诗歌语言翻译出来,所以许渊冲不得不进行再创造,把原文隐含的意境直接用 英语 表达出来。 三、模糊语言与意境的传递 语言模糊性是语言自身的特点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语言文字构成文学作品,作家用语言文字来传达文学形象。“文学审美中的非物质形态即意象、情感、意境、风格等这些非表象要素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虽然可感,但又因难以捉摸、不可计量而模糊。”(毛荣贵,2005:230)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做 艺术 处理的结果。美学意义上的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穷自己所欲言,不“嚼饭与人”,不无视或低估受众的能动;而是让读者独立思考,让读者驰骋想象,让读者享受咀嚼。(毛荣贵、范武邱,2005:11)模糊语言调动了审美主体,扩大了审美客体,从而扩大艺术空间,增加阅读美感。意境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模糊美,或者说含蓄美、朦胧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它的产生和流传是中国影响外国,有着中国的特色。汉民族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在文字表达中强调整体的表达,主张藏而不露,欣赏似是而非、只可意会的意境。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合意会,不注重分析和逻辑;而英语则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欣赏客观描述,漠视整体感应。汉英翻译的憾事之一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由此可见,在文学翻译中要完全再现原文的意境是多么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力求传达或传递原文的意境。 四、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意境美,追求实境与虚境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具有较强的审美冲击力,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性,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再现原文的意境十分困难。为了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的意境,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核心内容——模糊美,即含蓄美、朦胧美。 参考 文献 : [1] 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 科学 院出版社,2004. [2] 郭沫若. 论文 学翻译 工作[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 姜秋霞.佳境生象外——文学翻译的美学随想[A].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 教育 出版社,2000.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 刘成纪.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J].求是学刊,2006:(5). [6] 陆洋.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5). 2017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篇2 论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 摘要 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较,文学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以及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要考虑的四个层面:历史层面、宗教层面、文化层面和语言结构层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 再创造 层面 中国的翻译可谓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随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也不断深化。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释道安的“五失本”,玄奖的“喻俗”,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镜”,再到我们现在通用的“忠实、通顺”等等,都对翻译作过精辟的论述。但文学翻译却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艺术,要求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会受制于诸如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使得翻译活动与前人所提出的“忠实”背道而驰。“忠实”的翻译原则似乎不能给文学翻译以有效的指导,在文学翻译中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如何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与再现他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文学翻译面临的挑战。 一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 译者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媒人”,原文经过译者的加工而转换成译文。从翻译活动的开始到翻译活动的结束,原文是译文的出发点,离开了原文,翻译便无从谈起;而译文却是原文的归宿,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原文转换成译语读者能读懂的信息。当一种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作品被移植到另一语言环境中时,译者要让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最为相似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视“创造”。在过去如果有人提出翻译的创造性,就往往会被指责为误译、滥译、胡译。这实际上是曲解了创造性的真正含义,错误地把创造性当作了任意性,不能把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度”。 “过度”的创造确实会歪曲原作的内容,破坏原作的意境,但是“适度”的创造在表达原作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离不开译者的再创造,忠实只是再创造的基础,但忠实的译文并不等于好的译文,太过“忠实”的译文不能满足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这好比是给译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禁锢了译者的思想,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难译和不可译的地方,只能采取“死译”,因而与翻译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文学翻译除了要传递原文的意义外,还要涉及到复杂的审美活动。文学作品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情与景交融的产物,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再创造”这种主观的能动参与是无法避免的。 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才有可能译出好的译文。当有人把“The man is the blacksheep of family.”译成“那人是家里的黑羊”时,确实让人啼笑皆非了一把。这就是典型的“忠实”的翻译。译文确实以最大程度呈现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译得很失败。译者完全陷入了所谓的“忠实”翻译,译得一字不差,但却译得不知所云。如果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翻译,考虑到喻体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将blacksheep译成“害群之马”,问题便迎刃而解。还有些译文不是对与错的关系,而是合适与不合适的关系了。 培根在《论读书》中的第一句话可谓是众所周知了,“Sd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for ability”。如果根椐字面意思译为“读书可以让人们感觉很愉快,可以增添光彩也能增长才干”,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原文的美感全无,原文的排比结构也无从体现。故王佐良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将其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成为了精典译作。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确实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艺术性地进行再创造。 二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层面 1 历史层面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经历过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而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历史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顾及到不同文化在历史中的积淀、 思维方式 及表达情感的方式等不同民族的习惯。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里面有一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尧舜。”有人译为: “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Yao Shun.” 这是不合适的译文,汉语诗句中的意思不难理解,“神州”指的就是中国,“舜尧”则是中国古代两位最英明的帝王,这里引申为圣贤之人,这是译入语读者不知晓的信息,显然不能直接音译。只能进行再创造: “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 这样一来,译文中的“Sage-Kings(贤明之主)”更忠实于原文。《红楼梦》第三回有一段文字用来描写林黛玉的“稀世”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霍克斯(David Hawks)译为: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David Hawks,1973) 国外的读者理解不了上面的表达,因为比干、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前者代表着智慧和忠诚,后者代表着绝世的美艳。此处如果不采取加注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译文的失败在所难免。 2 宗教层面 宗教在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所形成的文化。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心中有深远的影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耶稣的位置不可替代,____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特征之一。由此演变出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词汇,它们承载着特殊的涵义。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长期使用,其含义已远远地超出了原来宗教词语的含义,随着词语使用环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往往不能传达这些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在《红楼梦》的第六回,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将这句话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他用英语 谚语 来对译汉语 成语 ,似乎是神形兼备。“天”译为God”。而“God”的意思是____中的上帝,原句中的“天”却是一个道教概念。这使得东方道教和西方基督____的文化差异和宗教渊源无从体现。西方读者会以为《红楼梦》里的人物信奉着基督____样作品的原汁原味就丧失了。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将这句话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osposes.”他将“天”直译为“Heaven”,保存了原文中的道教色彩,使原作的文化特色得以再现。 3 文化层面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特征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排除文化差异,以达到文化再现的目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致使相同的表达在不同语言文化中所传递的内涵也大不一样。英汉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受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赋予词汇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在翻译时若一味“对号人座”、望文生义,不仅令人费解,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真正的涵义,因此只能采用意译法恰当地进行翻译,以再现原文的神韵和意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Bush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把它译成“布什不吃鱼还玩游戏”则让人莫名其妙。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教徒们为了表示绝对的忠诚,反对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所以有了“不吃鱼”这个说法,此处我们把“不吃鱼”创造性地译为“忠诚”;而“play the game”义同“play fair”,大体上是指公平地比赛,根据具体的语境在此处译为为人正直。所以上面的句子若能译为“布什既忠诚又正直”则更为达意。此外,中西文化中的“龙”也是很好的例证。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权力、地位”,古代的皇帝都坐喜欢坐在龙椅上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喷火的动物。因此,在翻译时就要准确地把握该词所在的语境。 4 语言结构层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隶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是汉藏语系;英语采用26个字母为其语言的表达符号,而汉语则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传情达意;汉语是螺旋式思维,而英语是直线式思维;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得斟词酌句、深思熟虑。如果把“The coat is nice and cheap”译为“这件外套漂亮和便宜”就失去汉语的意味了,因为原句中“nice”和“cheap”的搭配可谓是相得益彰,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们的审美观,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汉语语言的特点,失去了原文的“美”,若能此处译为“这件外套物美价廉”,则带给中国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译文充分考虑到了汉语语言结构特点,采用四个字的成语表达,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最自然最贴切地再现了原文。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还要转换词语的词性,译文若采取与原文同样的词性,可能会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是译文晦涩难懂的局面。如:“Independent observers have commented favourably on the achievements you have made in this direction.”翻译成了“有独立见解的观察家们对你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译文把句中的动词“commented”译为了名词“评价”,而原句中修饰动词的副词“favourably”也相应地转译成汉语的形容词。 三 结语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创造是表现这门艺术的唯一途径。翻译比写作更难,这是因为作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进行发挥、自由创作,而译者的翻译受原作内容与艺术意境的制约,可供译者驰骋的空间只有方寸之地。即使对那些“文化空白性”事物的翻译也不是任意的,既要使原文的艺术意境能顺利地“化出”,又要能为本族语的读者所接受,除了进行恰当的“创造”与“叛逆”,译者恐怕也别无他法。所谓百分之百的忠实只能是一种错觉。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借助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经验水平,在“忠实”和“再创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2]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4] 谭晓鸣:《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 [5] 黄顺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信息求真》,《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 孟健、王春:《比较之中出鉴别――文学翻译中风格的传达》,《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