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小儿皮肤病辨证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

小儿皮肤病辨证论治论文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类皮肤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泡、渗出、色素沉着等症状。去除湿疹的外用方:1、枯矾、皂矾、轻粉、松香、赤石脂各30克。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将药厚厚的涂于患处,待1小时左右,药稍干后用纱布包裹,待其干燥结痂自行脱落而愈。2、取洋甘菊蕴矶霜。蘸取适量后直接在患处进行涂抹,待皮肤自动吸收即可。每日可涂抹3次。3、乌贼把乌贼骨研成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慢性湿疹有渗出者的治疗。4、紫草油紫草,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用于慢性湿疹的治疗。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1)湿热型: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2)血风型:证见身起红粟(以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3)脾湿型: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隐在皮肤内的水疤)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4)阴伤型: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伤阴),或舌淡苔光(耗血)。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治疗。药用: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出: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肾囊风)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1)湿热型(湿敛),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2~3天服。 (2)脾虚型(干敛):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3)阴伤型(干敛):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 外治法,大致可分3类: ①渗水期: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小毛巾亦可)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20~30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A.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13.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C.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 朱仁康 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1)湿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2)脾湿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3)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母。 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三黄溶液:黄连3克,黄柏、黄芩各9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糠馏油糊剂(市售药品)。 ③黑豆馏油软膏(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秦万章

其代表性论文: 1 秦万章,75例播散型红斑狼疮辨证论治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18 2 秦万章,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原理的初步探讨.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76,1:64 3 秦万章,等. 血瘀症的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初步探讨. 自然杂志,1979,2(2):115 4 秦万章,等. 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03例报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81,94(12):827 5 秦万章,等. 胶原病及其重叠胶原病活血化瘀治疗与免疫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4):210 6秦万章,等. 银屑病的血清唾液酸及环核苷酸的含量与评价.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3):167 7秦万章,等. 29例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重叠综合征的探讨. 中华医学杂志,1985,65(3):175 8秦万章,等. 胶原病血瘀证的天然杀伤细胞、β2-微球蛋白及纤维蛋白结合素免疫实验的联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665 其代表性著作: 1 《中西医结合研究丛书、皮肤病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2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外科分册》文汇出版社 1995. 3 《活血化瘀研究》科技出版社 1984. 4 《雷公藤治病顾问》文汇出版社 1995. 5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7. 6 《银屑病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7 《红斑狼疮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8 《脱发》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以上成果受到国际科技界的重视,其突出的成就被收入英国剑桥、美国北卡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列入世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列。

本书介绍了小儿皮肤病的防治及护理特点,包括200余种小儿常见皮肤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附录中还介绍了小儿皮肤病的常用内用药、外用药及各种皮肤病的用药选择。内容新颖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可供患儿家长和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目录第一章 小儿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第一节 小儿皮肤的解剖特点第二节 小儿皮肤的生理特点第三节 小儿皮肤的临床特点第四节 小儿皮肤的检查特点第五节 小儿皮下组织的检查特点第二章 小儿皮肤病防治及护理特点第一节 小儿皮肤病的常见原因第二节 小儿皮肤病的常见表现第三节 小儿皮肤病的诊断特点第四节 小儿全身各部常见的皮肤病第五节 小儿皮肤的保健特点第六节 小儿皮肤病的预防特点第七节 小儿皮肤病的治疗特点第八节 小儿皮肤病的护理特点第三章 细菌性皮肤病第一节 脓疱疮(黄水疮)第二节 毛囊炎第三节 疖与疖病第四节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第五节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第六节 新生儿皮下坏疽第七节 痱疖第八节 蜂窝织炎第九节 丹毒第十节 皮肤结核病第四章 病毒性皮肤病第一节 单纯疱疹第二节 带状疱疹第三节 手足口病第四节 疣第五节 传染性红斑第六节 幼儿急疹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八节 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畸病)第九节 口蹄病(阿夫他热)第十节 风疹第十一节 水痘第十二节 先天性风疹(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第十三节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第五章 真菌性皮肤病第一节 头癣第二节 体癣(环癣、钱癣)第三节 股癣第四节 手癣和足癣第五节 耳癣第六节 癣菌疹第七节 念珠菌病第八节 花斑癣(汗班)第九节 毛霉菌病第六章 动物性皮肤病第一节 疥疮(癞疥疮)第二节 头虱病第三节 蚤叮咬第四节 臭虫叮咬第五节 蚊子叮咬第六节 蜂螫伤第七节 蜈蚣螫伤第八节 蝎螫伤第九节 螨虫皮炎第十节 毒蛇咬伤第十一节 毒蜘蛛螫伤第十二节 水蛭咬伤第十三节 海蜇(水母)皮炎第十四节 桑毛虫皮炎第十五节 剌毛虫皮炎第七章 物理性皮肤病第一节 日光白斑第二节 日晒伤(晒斑)第三节 多形性日光疹第四节 痱子(汗疹或红粟疹)第五节 冻疮第六节 痘疮样水疱病第七节 摩擦性苔藓样疹第八节 新生儿冻伤第九节 植物日光性皮炎(紫外线过敏性皮炎)第十节 菠萝过敏症第十一节 触电与雷击第八章 营养内分泌代谢性皮肤病第一节 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第二节 维生素A缺乏病第三节 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第四节 核黄素缺乏病第五节 烟酸缺乏病(癞皮病、糙皮病、陪拉格病)第六节 维生素B6缺乏病第七节 叶酸缺乏病第八节 坏血病第九节 维生素E缺乏病第十节 铜缺乏病第十一节 锌缺乏病第十二节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第十三节 粘液性水肿第十四节 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第十五节 幼年性黄瘤病(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第十六节 新生儿硬肿症第九章 先天性皮肤病第一节 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癣)第二节 日化病第三节 皮肤松弛症第四节 皮肤弹力过度症(爱唐综合征)第五节 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六节 夏令水疱病第七节 色素性荨麻疹第八节 掌跖角化病第九节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第十节 先天性淋巴水肿第十一节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症第十二节 汗孔角化症第十三节 着色性干皮病第十四节 毛周围角化病第十五节 毛囊角化病第十六节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第十七节 眼睑松垂(眼睑松解症)第十八节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族性血管性水肿)第十九节 肠病性肢端皮炎第十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第一节 婴儿湿疹第二节 儿童期湿疹第三节 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第四节 接触性皮炎第五节 药物性皮炎(药疹)第六节 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第七节 褶烂(间擦疹、擦烂红斑)第八节 尿布皮炎(臀红)第九节 荨麻疹(风疹块)第十节 血管性水肿第十一节 丘疹性荨麻疹第十二节 结节性红斑第十一章 粘膜病第一节 复发性口疮第二节 剥脱性唇炎第三节 腺性唇炎第四节 口角炎第五节 光线性唇炎第六节 牙龈炎第七节 卡他性口炎第八节 细菌感染性口炎第九节 疱疹性口炎第十节 皱襞舌第十一节 地图舌第十二节 舌炎第十三节 舌系带过短第十四节 流涎症第十五节 新生儿疱疹性口炎第十六节 新生儿溃疡性口炎第十七节 再发性化脓性腮腺炎第十二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第一节 皮脂溢出第二节 皮脂溢出性皮炎第三节 新生儿皮脂溢出性皮炎第四节 寻常性痤疮第五节 毛发疾病第六节 多毛症第七节 秃发第八节 症状性脱发第九节 多汗病第十节 汗疱症第十一节 家庭性无汗无痛症第十二节 毛发颜色异常第十三节 粟丘疹第十四节 皮脂缺乏症第十五节 小棘状毛雍病第十六节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第十七节 鼻红粒病第十八节 甲病第十三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第一节 雀斑第二节 雀斑样痣第三节 皮肤粘膜色素班——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第四节 色素痣第五节 蓝痣第六节 太田痣第七节 伊藤痣第八节 胎生青记(蒙古斑)第九节 晕痣第十节 白癜风第十一节 色素失禁症第十二节 斑驳病(图案状白皮病)第十四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第一节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第二节 儿童银屑病第三节 白色糠疹第四节 玫瑰糠疹第五节 脱屑性红皮病第六节 结节性脂膜炎第七节 白斑第八节 毛发红糠疹第九节 新生儿毒性红斑第十节 线状苔藓第十一节 光泽苔藓第十二节 小棘苔藓第十三节 环形红斑第十四节 结节性红斑第十五章 疱疹性皮肤病第一节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二节 红斑性天疱疮第三节 大疱性类天疱疮第四节 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溶解症第五节 家庭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第六节 疱疹性皮炎第七节 疱疹性脓疱病第八节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第九节 连续性肢端皮炎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第一节 红斑狼疮第二节 皮肌炎第三节 硬皮病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第六节 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白塞病)第七节 瑞特综合征(尿道、眼、关节综合征)第八节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第十七章 免疫性皮肤病第一节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第二节 伴有共济失调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免疫缺陷病第四节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第五节 慢性肉芽肿病第六节 伴短肢体侏儒的免疫缺陷病第七节 先天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第十八章 皮肤肿瘤第一节 血管瘤第二节 淋巴管瘤第三节 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第四节 脂肪瘤第五节 三叉神经血管瘤第六节 纤维瘤第七节 神经纤维瘤第八节 线状表皮痣第九节 皮脂腺痣第十节 痤疮样痣第十一节 皮脂腺瘤第十二节 汗管瘤第十三节 钙化上皮瘤第十四节 化脓性肉芽肿第十五节 血管球瘤第十六节 瘢痕疙瘩第十七节 腮腺血管瘤附表1 小儿皮肤病内用药物附表2 小儿皮肤病外用药物附表3 小儿外用药物剂型附表4 各种皮肤病用药剂型的选择附表5 各种皮肤病药物的选择

真菌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可以去兽医店,买一些治疗真菌皮肤病的药膏涂抹。但是真菌皮肤病也分很多种。应该尽快带狗狗去正规的兽医医院治疗,毕竟兽医的经验比较足。对症下药效果比较好。

真菌皮肤病是狗狗比较常见的传染习惯皮肤病,真菌寄生在狗狗的皮肤、毛发、趾爪中大量的繁殖,真菌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生器质性病变。真菌性皮肤病多发于体质弱、抵抗力差、幼犬、老龄犬。

首选先把患有皮肤病的地方用电动剃刀把毛推干净,在感染的部位用真菌的药物涂抹,同时还要配合治疗真菌的药物洗澡,一周洗两次,洗完之后不要用清水洗掉让药物留在身上。洗完要立刻吹干。还要给狗狗吃消炎药,按照体重吃,每天两次。

如何分辨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刚开始很容易跟其他的皮肤病混淆,一定要认真观察,真菌性皮肤病感染处有没有脱毛、瘙痒的症状,如果没有就可以排除蠕形螨,没有小红疙瘩排除是疥螨。皮肤局部发红、发炎,皮肤表面有明显的变化,有炎症造成的淡黄色脓液,基本上可以判断是真菌感染皮肤病了。

狗狗得真菌性皮肤病需要注意事项:

1、一定要把患病位置的毛剃干净,这样才能让药更直接的渗透到病患处,也可以避免真菌进一步扩散。涂药的范围要大于患病位置,可以抑制已经扩散到周边的真菌。

2、得了真菌性皮肤病不要盲目给药,皮肤病很容易混淆,自己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种皮肤病,如果滥用药物,有可能会耽误病情。尤其是口服药物,对于一岁以下的小型犬,一定要慎用灰黄霉素,几乎所有的真菌口服药物都会损害肝脏功能。

3、一定要多晒太阳,太阳中的紫外线能够有效的杀死霉菌,但是不要让狗狗长期暴晒在阳光下,很容易中暑或晒伤皮肤,每天早上十点钟的时候可以带着狗狗去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4、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多给狗狗吃一些维生素,儿童吃的维生素可以减量给狗狗吃,每天一次,连续吃半年左右可以预防狗狗皮肤疾病。

可以去宠物医院,这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到医院的话,兽医肯定会知道然后买治疗真菌皮肤的药物。平时肯定要进行清洁,给他驱虫清洁,洗澡之后要擦干。

犬猫皮肤病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明确犬猫的皮肤病的疾病类型是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与国外犬猫真菌病的研究和国内人医真菌皮肤病的研究相比,国内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治疗的针对性不强,加强对犬猫皮肤真菌病及药敏试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湿疹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10g、茯苓l0g、白术l0g、当归l0g、赤白芍各l0g、熟地l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首乌藤30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陈皮10g、积壳l0g.

(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黄柏l0g、干生地30g、黄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

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处方: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10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皮肤科I专家:

湿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黄水,浸淫成片。

湿邪是湿疮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而中医治疗湿疮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型。

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型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加以注意。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疮的治疗必须要灵活运用中药加减治疗 。

1.湿热浸淫证

症状: 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常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则: 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方药: 清热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

皮肤病辨证论文怎么写

皮肤病变后出现的各种不同形态表现,根据不同的形态表现中医对此进行了区分,在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对皮肤病的主要辨证方式之一。 斑疹 红斑,红斑多为血热所致。血中有热,迫血而出,离经之血,蓄于肌表而发红斑。若红斑压之褪色的,也可能是气分之热或风热引气。压之不褪色的也可见于血瘀。红斑色淡、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 色素沉着斑,此斑多由肝郁气滞所致,或是气血不和、肾虚等原因。 白斑多是血虚、气滞或气血不和、阳气虚弱所导致的。 紫斑多由血中有热,迫血而出,积于皮下所致;或由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寒性外束,气滞血凝结。 丘疹,丘疹色红、细密伴有瘙痒者属于风热;疹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瘀;丘疹为皮色或不鲜亮者为气虚、血虚或血燥 水疱,疱周围有红晕者多为湿热或热毒;水疱位置较深有无红晕者多属于脾虚湿蕴或寒湿不化。 脓疱,多有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谓之热盛成毒。 风团,多为风邪外搏所致;风团色红多属风热,色白属风寒或血虚;搔抓后起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为血热生风所致。 结节,结节色红伴有疼痛者多为气滞血瘀;皮色结节多为痰湿凝滞或痰瘀交结;结节伴有瘙痒者为风湿结聚。 鳞屑,急性病之后出现鳞屑多为余热未干净;慢性病时,基底潮红而起干性鳞屑为血热生风燥;基底色淡而皮屑多为血虚风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 糜烂,糜烂呈鲜红色伴有大量渗液者多属于湿热;若糜烂面覆盖有脓痂者多属于湿毒;慢性糜烂,色淡而润者多为脾虚湿盛所致。 溃疡,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疡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结痂,结浆痂的属于湿热;血痂的多为血热;脓痂常为毒热。 (十一)抓痕,常由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生风所致。 (十二)皲裂,皲裂多属于寒盛所致,也可以由血虚风燥引起,所谓“燥胜则感,寒胜则裂”。 (十三)萎缩,皮肤萎缩多系气血不运、肌肤失养所致。 (十四)苔藓样变,多属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也可由风湿凝聚或气血瘀滞引起。 (十五)瘢痕,瘢痕多由淤血凝结不化或气血不和所致。 (十六)横玄,是腹股沟淋巴结炎症性损害,分阳玄和阴玄两种。阳玄者根盘紧束,红种热痛明显,为热毒内蕴所致;阴玄者根盘平塌,不痛不热,由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或经络阻隔、气血瘀滞引起。 (十七)下疳,下疳是感受疫毒,毒邪蕴结,气血凝滞而成。皮损位于男女外生殖器,有硬下疳和软下疳之分。 皮肤病的皮损形态还有很多种,上面描述了一些常见的,但不可以拘于描述,应当灵活辨别,以保完全。

(一)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如郝加虎为“Haojia-hu”,欧阳明为“Ouyong Ming”。若两字拼音连写处出现元音字符相接而其音节可能发生混拼时,则在两元音字符间的上方加隔音号(,)以示区分。如刘长安为“LiuChang’an。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我国国家级医学期刊,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而且采用了国际医学期刊要求的格式化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objective)、设计(design)、研究场所(setting)、病人或其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的测量方法(main outcome measure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s)共8项;我国医学期刊将其简化: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为论文正确编目,标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作主题索引,便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使用,因此要求尽可能准、全。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2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如无法组配则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用适当的习用自由词。(三)前言(introduction)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四)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或“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撰写的内容包括。1、对象①研究对象人选的方法:即如何从目标人群选人样本人群,撰写时应使用下列名词: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选自人群的样本(population-based sample)、转诊样本(referred sample)、连续样本(consecutive sample)、志愿者样本(volunteer sam-ple)及随便抽取的样本(convenience sample),将研究对象的来源介绍清楚,其主要目的除了估计抽样误差外,尚能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适用范围。②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尽量使用“金标准”,并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切不可笼统地冠以“全部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③入选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如有拒绝人选者应注明人数,并说明原因。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重要特征。⑤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是否随机分配,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或分层随机化,切不可简单地写“随机分组”一句话。2、研究方法①基本设计方案:基本设计方案应写明,下列名词可供撰写用:如治疗性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等名词;诊断研究应使用“金标准对照”、“盲法”等名词;预后研究应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起始队列(inception cohort)”广等名词;病因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名词;描述性研究应写明是“病例分析”、“普查”、“抽样调查”等;临床经济学分析应写明“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等。②研究场所:要写清楚在“人群或社区”、“医学中心”、“基层医院”、“门诊”、“住院”等。③干预措施:试验的措施及执行方法应详细交待;投于患者的药物应写明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名,中药还应注明产地,并详细说明每日剂量、次数、用药途径和疗程;试剂应写明生产厂家名,试验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详细介绍,老的方法应注明出处,所采用的仪器须注明型号及生产厂名。④盲法:盲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交待,包括安慰剂的制作,保证盲法成功的措施等。⑤测量指标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如暴露及疗效标准等的确定都有公认的标准,撰写时都应注明。⑥质量控制:控制偏倚发生所采用的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如采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的型号及何种计算机软件都必须一一交待。如在《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l,22(3)]一文中,作者撰写的材料与方法如下。一、研究对象1、病例组220例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5岁,其中男125例,女95例;547例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确诊的病人,病例间无亲缘关系。2、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无任何皮肤病)647名作为对照,男378名,女269名,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照间亦无亲缘关系;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五)结果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作客观的分析报道。有的医学论文可将实验方法与结果连写。临床医学论文中也可将疗效标准、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写在结果内。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①数据表达要完整:报告结果的例数与人选研究对象的例数应吻合,剔除例数与剔除理由应交待,失访例数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数也应写清楚,如有数据不全应作解释。如进行两组比较,应列出两组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临床基线情况(base line),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是否可比。②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③统计处理注意事项:当相对数的分母太小时,应报道绝对数,如10/20例,而不能只报告50%病例;应用的率和比应正确,选择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要正确,复杂的统计分析要作解释;应同时报道95%可信区间(95%CI)④诊断试验的研究应报告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直条图利用直条的长短来表达按性质分类资料各类别的数值,如疾病分类、性别、治疗效果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圆形图和百分直条图适用于百分构成的资料,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线图和直方图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资料如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有连续性的指标。散点图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一般横线代表白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论文结果中往往还会运用插图和照片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CT片等来表示研究中的发现,插图的画面要重点突出,照片要注意拍摄的环境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文字表达和图表表达不要重复,文字是表达结果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结果表达清楚,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应当是要点式叙述,可分几项撰写,每一项报告一组数据,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图表的表达应符合统计学的规定。总之,结果是论文中的主体,是作者的主要劳动成果,结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错。(六)讨论主要是对实验观察结果或调查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这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是为了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本文取得的结果与文献或过去的工作进行对比,寻找其间的关系,讨论所需引用的文献材料应尽量抽象概括,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文献资料。讨论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讨论部分是以结果部分为基础和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表达作者在结果部分所不能表达的推理性内容。讨论的内容应当从实验和观察结果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推测,超越数据所能达到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文献掌握的多少,作者的分析能力如何,切忌将讨论部分写成他人文献的综述。归纳起来,讨论部分应表达下列内容:1、应紧密结合本文研究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从中引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而不是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对新的发现、文献尚未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可能的机制、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从研究结果对总体的推论。必须强调应紧密结合本文发现进行讨论,且所作的推论必须恰当。2、应讨论本文发现和文献报道同类研究的结论有何不同,哪些文献支持本文发现,哪些文献报道与本文结论不同,切忌冗长的文献综述式的阐述。3、应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偏倚,以及偏倚的来源;对本文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进行讨论;要肯定本文的结论尚需进行哪些项目的研究等等。4、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的讨论都必须涉及,面面俱到。应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突出重点,紧扣题目,围绕一个至几个“小核心”进行。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报告,还应讲清楚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如果是有关新药疗效,还要说明如何肯定疗效,疗效的指标是否合理,今后治疗方法上还需如何改进等。要集中围绕几个观点讲深述透,不必面面俱到。每个讨论最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讨论的中心内容,按结果栏目中的顺序并结合文献分段撰写,或标出序号。其次序应从时间、因果、重要性、复杂性,相似与相反的对比等方面来考虑。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造成整形美容手术效果不理想的因素及防范对策日期:2009-01-18 04:35:05 点击:5 好评:0 【摘要】 通过对整形美容手术后效果不理想的临床表现的分析,找出其主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手术期望值要求极高、过分挑剔、坚持...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论文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答案】:根据病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辨病论治;根据证确定治疗的方法,称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的优点,在于通观疾病的全过程,根据整个疾病的特点提出治疗方案,这种方案多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由于疾病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时间长,变化多,很难确定统一的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根据证确定治疗方法比辨病论治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证不能反映病的全貌,只能反映疾病的某一阶段,所以只进行辨证而不辨病是不能掌握全局。因此,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才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