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药学杂志主编

1920年1月28日(民国九年),楼之岑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冬(民国二十六年),楼之岑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民国二十八年),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4年冬(民国三十三年),楼之岑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楼之岑编译的《医药拉丁语》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7月,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 1948年夏(民国三十七年),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同年他也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48年夏—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49年,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长。 1951年8月,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 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78年起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主编1979年8到12月,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79—1988年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楼之岑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1 9 8 8起,担任中国 药学会 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赴巴基斯考察传统医药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当局提供传统药物标准化及改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1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2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3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4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5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6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7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8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9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10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11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12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13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14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15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16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17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18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19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20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21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22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23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24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25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26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27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中国药学会杂志主编

《中国药事》杂志的主办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设置的国家最高级药品检验机构。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中心”,“国家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国家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是国家指定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标准化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麻醉品检定实验室”。拥有相应的一流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队伍以及一大批新药审评专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生物制品委员会委员、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药事》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会,其60多名成员由国内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著名医疗单位、重点医药院校以及国家级科研单位的一流专家学者组成。《中国药事》杂志主编桑国卫同志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顾问,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综合论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理联合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药事》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张丽颖同志是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编审,从事过中药药品标准制订、生产工艺研究、新药开发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现主持《中国药事》杂志编辑部的全面工作。拥有专业结构合理的专职编辑队伍。其专业领域包括中药、药物分析、药理学、药事管理等,且分别具有从事药品检验、药品标准制订、生产工艺研究、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监督法规起草以及监督执法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编辑工作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较准确地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编辑部还设有专职的排版和编务人员,形成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的工作机制。 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集政策性、指导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特别适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检验机构、各级医院、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管理、技术、业务人员阅读

1926年5月12日 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 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 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 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 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 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 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 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 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 退休。

柴逸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八届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军事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副主任,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兼任《药学实践杂志》主编、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和《药学服务与研究》副主编,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Analytical Chim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分析类SCI期刊源杂志的审稿专家。

中国药学杂志退休主编

陈新谦 1918年 7月生,湖北汉阳人。编审。曾就学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42年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历任制药研究所技佐、药厂药师、医药院校讲师、教研组主任、药学期刊副主编、主编等。曾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今兼任《中国药学杂志》顾问、中国文化研究会本草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药学期刊工作30余年,是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发表药学史、制药等方面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有《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药物学》、《中国近代药学史》、《中华药史纪年》、《新编药物学》等著作。其中《新编药物学》已出至第17版,累计印数超过200万册,其改版次数及累计印数均居我国医药图书前列。该书第9版作为我国优秀科技图书之一曾参加1968年莱比锡国际书展,第12版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13版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第14版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奖一等奖。《中华药史纪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三等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今诗三百首》、《新谦绝句三百首》出版。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辑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药学卷)、《编辑家列传》、《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典籍。陈新谦,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贵州安顺军医学校药科。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建国后,历任山东医学院讲师,《药学通报》杂志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药史分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51年主编《新编药物学》,再版十一次,印行逾百万册。1918年7月21日,陈新谦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后留校在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工作,从事土法制造酒精、鞣酸蛋白代用品等项研究。此外,还参加《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在贵州安顺参加“新中国科学建设协进会”(简称科建会)。1943年,科建会负责人何庆钵函请陈新谦入川协助会务。因此,陈新谦于当年11月间辞职离所,于1944年1月到重庆,在科建会办的亚光药厂工作,并负责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1945年,陈新谦到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一年,1946年暑期回武汉,应聘到湖北医学院任教,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学。1947年秋,到北平市立第一医院任药房主任。1949年初,到张家口华北医科大学分校任教,是年8月,被调到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药科任讲师、生药教研室负责人。1952年他到北京,直至1983年,在中国药学会担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81年,评为编审。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卫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员,《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杂志》顾问。1918年7月21日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42-1943年任陆军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技佐;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贵阳总库药师。1944年任重庆亚光药厂药师;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任主编。1945-1946年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1946-1947年任湖北医学院教员。1947-1948年任北平市立第一医院药房主任。1949-1952年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讲师。1950年创办《药学学习》月刊,任主编。1952-1983年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理事。1979年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1983年任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任《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顾问。 寿辰庆祝会2008年7月21日,为了表示对陈新谦同志的崇敬之意,学会在北京安徽大厦举办了“陈新谦同志从事编辑工作六十六周年暨九十寿辰庆祝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司副司长宁广荣、刘祺处长,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学会前任理事长齐谋甲,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副秘书长陈兵及学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共4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会议由陈兵副秘书长主持,宁广荣副司长代表陶新时司长,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代表学会全体职工分别致辞,齐谋甲局长作为学会的前任领导和学会离退休人员代表张天禄同志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代表专业委员会也到会祝贺。他们在致辞和讲话中都给予陈新谦同志很高的评价,并向陈老致以诚挚的问候,恭贺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愿学会后继有人,我国药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陈老多年的老友马继兴教授也前来祝寿。学会离休干部、陈老的学生岳来发也为师长献上自己的祝福。学会年轻的同志们也纷纷向陈老表示崇敬地祝福,并表示以他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习陈老崇高的敬业精神,谦逊为人的优秀品格。整个庆祝活动简朴而热闹,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学会特为陈老制作的“药学长征方有待好为新人补战袍”生平纪事片。随后,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以及《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和学会离退休人员的代表分别向陈老赠送了生日礼物。随着轻松、欢快的《生日快乐》乐曲声,年轻同志将带有大大寿桃的蛋糕推到陈老的面前,由陈老、宁广荣副司长、齐谋甲局长和李少丽副理事长共同切下蛋糕,将祝寿会推向高潮。年轻同志代表陈老向与会每位同志分送了象征着如意吉祥、标志健康长寿、祝愿快乐幸福的寿桃蛋糕,大家共同分享着陈老生日的喜悦。

温普红温普红,女,1958生,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近年来在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药物分析杂志》、《精细化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1项、访问学者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中文名:温普红出生日期:1958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主要成就: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作品: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温普红,女,1958生,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及有机配合物的热分析。近年来在ChineseJournalofChemistry,.,《药物分析杂志》、《精细化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1项、访问学者1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获宝鸡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院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主编

业绩概要:从事药剂与中药研究与教学工作20余年,致力于肝病药物研究,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科研鉴定1项。先后培养出硕士生研究生15名。获奖情况:省级科研鉴定1项,国内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主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药物的药剂学与药理学研究研究兴趣与方向:1.治疗肝病药物的药理研究2. 治疗肝病药物的药剂学研究担课题与经费:1.喜树碱纳米粒药物的研究 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1万元2.抗血吸虫药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研究 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 3万元3.枳梖子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2万元4.含醌类地道中药材的测试分析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研制 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 70万元5.中药枳椇子胶囊的临床前研究 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 2万元6.抗肝纤维化活性中药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项目 10万元教学情况: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本科教学长期从事《中药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生教学主要代表著作:1.张洪,成蓓,詹新安,等.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22):17182.张洪,成蓓,詹新安.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评价[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1):153.张洪, 詹新安, 成蓓.联苯双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1):374.张洪,宋娟 ,谭晔 ,等.枳梖子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肝P450同工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9175.张洪 ,黄徐英.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体外释药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106.张洪,代文兵,何文,李菁,张冕.N-三甲基壳聚糖对胰岛素液体栓剂体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2817.刘秀玲,张洪,王飞.枳梖子提取物对实验大鼠肝组织中TIMP-1与MMP-1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0978.申献玲, 张洪.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2):2379.王飞,张洪,刘秀玲.枳梖子醋酸乙酯提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学指标及TGF2β1 的影响[J].中药材,2006,29(6):57710.张洪 ,黄徐英.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5):47911.申献玲,张洪.吡喹酮水凝胶栓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2512.宋娟,张洪, 黄徐英.枳梖子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动态研究[J].山东医药,2006,46(14):2413.王飞,张洪,刘秀玲.枳梖子各部位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比较[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1):4814.张洪,申献玲.吡喹酮水凝胶栓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J].中国药房,2005,16(22):171015.叶丽萍,张洪,刘秀琳.枳梖子提取物对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3):29316.张洪,叶丽萍.枳梖子对实验性肝纤维化Ⅰ、Ⅲ型胶原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1):4117.刘秀玲,张洪,王飞.两种不同提取方式对枳梖子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4):2118.张洪,刘秀玲,文为.优化枳梖子的提取工艺[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21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糖蛋白在口服中药制剂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中药口服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中的生物药剂学方法研究”和“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研究”。研究中将Caco-2细胞模型首先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提出了以细胞模型筛选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为指导,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变药物膜透过性为手段,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为中心,设计与优化口服中药速效与缓释制剂处方工艺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创建与中药制剂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制备出具肝靶向特征的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和阿克拉霉素A聚乳酸纳米粒,进行了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为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近百项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为我国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是四川省知名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专家,在国内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领域有较高声望。在研究开发领域,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数十项新药药剂学开发研究。包括萘哌地尔片、格列美脲胶囊、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注射用他唑吧坦钠/哌拉西林钠、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蒋学华教授大力倡导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参与了我国首次临床药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作为负责人针对临床药师培养与临床药学工作,主持并实施了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全国临床药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我国早期的临床药学人才,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10余篇。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药学教育家与临床药学学科创建者之一。蒋学华教授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高等药动学”“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药事管理学”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其渊博的知识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药研制:“萘哌地尔片”,2001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 20010137(发证日期:.)“格列美脲及其胶囊”,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00529与x20000530(发证日期:.)“注射用奥沙利铂(冻干针剂)”,2001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10568(发证日期:.)“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09(发证日期:.)“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43(发证日期:.)“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04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项目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H20040651(发证日期:.)专利申请:.申请的发明专利:“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及其用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686104A(第一发明人);. 申请的发明专利:“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的抗菌素组合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404834(第四发明人);获奖:“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及汉藏135例乙酰化代谢测定”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药品溶液颜色检查法标准化研究”获199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以诺氟沙星为模型药物考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诺氟沙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2000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21世纪初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年在四川省第十一次社科成果评奖中获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被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评定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批准号39570842;经费8万;起止年月:.代表性论著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16;2. HPLC测定人血浆中的酮洛芬,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50;3. 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药学教育,2003,19(1):1;4. 关于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中国医药导刊,2003,5(2):150;5. 制剂工艺条件下的胸腺五肽稳定性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2):292;6. RP-HPLC同时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0;7.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学学报,2003,38(5):371;8. 空腹与饱服大剂量烟酸缓释片的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29;9.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in dogs,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3,12(3):127;10.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在草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3):207;11. Determination of Sulphonylurea Glimepiride in Dog Serum by RP-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12(2):101;12. 阿芬咖片中阿司匹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61;13. 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92;14. 异福片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药房,2003,14(7):416;15. 异福酰胺片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75;16. 人参皂甙Re提取方法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4):667;17. 献血者服用中药后延期献血期限设定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389;18.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13(6):43;19. 3种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3,14(10):601;20. 萘哌地尔生物黏附性缓释胶囊处方及体外黏附力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9):448;21.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46;22.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4,19(1):41;23.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药房,2004,15(1):50;24. 加替沙星制剂中有关物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46;25. RP-HPLC测定血浆中乌拉地尔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9;26. RP-HPLC测定犬血浆中3种丹参酮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1;27. 萘哌地尔缓释胶囊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中国药房.2004. 15(5):269;28. 异福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2):132;29. 格列美脲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0):886;30. 胸腺肽胶囊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83;31. 头孢哌酮及其与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房,2004,15(8):469;32.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中国药房,2004,15(9):533;33.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23;34. 国产塞克硝唑片剂与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0):114;35.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13;36.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3;37. Labrasol对肠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9;38. 临床药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7)484;39.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中国药房,2005,16(7)525;40. 谷胱甘肽制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3):297;41. P-糖蛋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5,16(10):787;42. HPLC测定人血浆中茴三硫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5,25(8):970;43.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387;44. 注射用奥曲肽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14;45. 关于医疗机构药师优良工作规范(GPP)的探讨,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66;46.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中草药,2005,36(10):1480 ;47. 细胞间渗透促进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南药学,2005,3(6):36348. Absorption profiles of sanchi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 Rg1 in the rat intest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30(4):261;49. 阿糖胞苷纳米粒冻干针剂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45;5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scutellarin Conjugates. A Potential PEG Ester Prodrug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Scutellar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6,17(1):85代表性论著1. 主编:《药物评价方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2005年;2. 参加编写:《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 参加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4. 参加编写:《靶向给药制剂》,四川科技出版社,成都,1997年;5. 参加编写:《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年;6. 副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手册》,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1年;

中国医学杂志主编

余云岫余云岫(1879~1954),字岩,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镇海人。年少时曾学习中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后公费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一度返国参加救护工作。民国5年(1916年)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开业行医,兼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1929年,在汪精卫支持下,提出“废医存药”废止中医案,并在民国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该案。中文名:余云岫别名:允绶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镇海出生日期:1879年逝世日期:1954年职业:医生毕业院校:大阪医科大学代表作品:《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性别:男人物经历1879年(光绪五年)9月14日(公历10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_浦余严村。1884年(光绪十年)六岁春,入塾读书。1901年(光绪27年)23岁就读南浔浔溪公学。时校长为杜亚泉,名誉校长为蔡元培。1903年(光绪29年)25岁至上海任澄衷学堂教员。1904年(光绪30年)26岁主办镇北贵驷桥宝善学堂。1905年(光绪31年)27岁由镇海鲲池书院公费派赴日本留学。1908年(光绪34年)30岁入大阪医科大学预科习医。成普通物理学讲义。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10年(宣统二年)32岁课余撰成物理学教科书。仍交上海文明书局出版。1911年(宣统三年)33岁10月,武汉革命军事起。11月,乃随留日医学生组织之赤十字社归国作救护工作,先至上海,旋即随革命军入南京。12月,受豫晋秦陇红十字会之托,赴陕西,做救护工作。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34岁七月,任北京师范学校学监。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35岁春,再赴日本大阪医大继续求学。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38岁夏,大阪医科卒业。七月,归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1917年(中华民国六年)39岁灵素商兑出版。冬,辞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职。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40岁在上海开业。同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1925年(中华民国14年)47岁八月,被任中日文化事业委员会上海分会委员。10月,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在大会上演讲《中国结核病历史的研究》,指出瘰疬与肺痨同原之说,唐时崔氏别录已有明确记载,早于欧洲林匿克氏者1,200余年。11月,组织上海市医师公会,被推为第一任会长。1926年(中华民国15年)48岁11月,任南京中央卫生委员委员。1927年(中华民国16年)49岁二月,出席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在会上提出二项建议:(1)急须设法增加全国医师人数以利卫生行政之进展案。(2)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28年(中华民国17年)50岁二月,创办社会医报,并自任为主任。三月,任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委员,及医学校学制与课程编制委员会委员。四月,任大学院审查科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八月,任内政部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11月,搜罗历年所作有关医学文字,编为余氏医述,后改名为医学革命论集。]1929年(中华民国18年)51岁,在汪精卫支持下,提出“废医存药”废止中医案。1931年(中华民国20年)53岁著皇汉医学批评,先后在社会医保按期发表,至此,作单刊本出版。1932年(中华民国21年)54岁任东南医学院校董会校董,兼任校董主席。1933年(中华民国22年)55岁七月,余氏医述二集编成。1934年(中华民国23年)56岁三月,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任中华医学杂志编辑主任。方言病诂(后易名方言病疏)脱稿。1940年(中华民国29年)62岁11月1日尔雅病诂(后易尔雅病疏)脱稿。1941年(中华民国30年)63岁12月15日,说文解字病诂(后易名说文解字病疏)脱稿。1942年(中华民国31年)64岁2月9日,广雅病疏脱稿。1943年(中华民国32年)65岁二月,十三经病疏脱稿。1944年(中华民国33年)66岁秋,任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1947年(中华民国36年)69岁一月初着手作《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索引》。1948年(中华民国37年)70岁医史杂志出刊先生七十岁生日纪念论文专号。1949年71岁全国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生益努力阅读马列一类之书。从无线电广播中学习俄文。1950年72岁五月,任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筹备委员会华东分会委员。先生被聘为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特邀代表。1951年73岁任华东医务生活期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产交流大会筹备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华自然科学专门会联合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普及协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中医进修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52年74岁任上海市卫生局成药审查委员会。上海市国医训练所学术讲座讲师。1953年75岁一月一日,任上海市新成区第四联合诊所所长。9月30日病。1954年76岁一月三日(农历11月29日)晨9时35分,病逝同济医院。享年75岁。遗命将遗体交医学院作病理解剖。六日上午奠祭,下午火葬。废止中医案说到国内反中医,有不少重量级的人物:严复、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然而,真正算得上“反中医”、“废禁中医”第一人的,其实是一个叫余云岫的人。1879年,余云岫出生于浙江镇海。年轻时的余云岫目睹中国科学落后、积贫积弱的现状,带着报国之志到日本求学。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汉医遭到废止,日本医学得到全新发展。这给了余云岫强烈的刺激和启示。余云岫把在日本学到的西洋医学和早年学到的中医两相对比,觉得后者相形见绌。由此,他发出了“长习新医,服膺名理”的感叹,立志以医学革命为毕生追求。1916年,余云岫从日本毕业回国,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医学革命。而他的革命首先拿中医开刀。1917年,余云岫写成《灵素商兑》一书,全书约万字,是一部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的奠基著作。在书中,余云岫痛批中医,他认为“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中医学“是占星术和不科学的玄学”,“中医无明确之实验,无巩固之证据不问真相是非合不合也”总之,中医被余云岫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被诟为“杀人的祸首”。余云岫甚至主张要“坚决消灭中医”,“如不消灭中医,不但妨碍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国际地位的“迁善”也无从谈起;“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余云岫完全把中医当成腐朽陈旧的旧医学,必欲取消而后快。他主张禁止一切有关中医的书刊出版,禁止中医办学校培养新中医。在从日本回国后的10多年里,余云岫的名气并不大。他后来之所以声名远扬,应归结于一次全国性的卫生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当局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著名的“废止中医案”。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与会者包括褚民谊、颜福庆、伍连德等当时的医界名流共14人。余云岫以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没有一位中医人士参加。会议讨论了余云岫起草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这一提案除了“一个‘医学外行’次长和一两个参事抱怀疑态度外,其余是满场一致通过”。中央卫生委员会特刊,公布“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医界鼎沸,全国震动,立即爆发了中医历史上空前的抗议风潮。全国中医界人士群情激愤,成立国医公会,通电全国,游行集会、请愿罢市。这些平日穿长袍的中医先生们,与当年的学生一样,走上了街头,走到国大会议的会场,进行静坐绝食抗议。面对全国中医界和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取消废止中医的提案。虽然这次提案最终被取消,但对中医的打击是巨大的。余云岫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否定,差不多为当时的舆论界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余云岫还是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因此,20世纪30年代后的一个时期,轻视、歧视、排斥、限制、打击中医的政策和言论不断出现;而另一方面,中医药界人士的集会、请愿、游行、罢市等斗争,也是此起彼伏。

王兴王兴,汉族,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正颌外科中心主任,口腔种植中心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中文名:王兴别名:王兴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职业:口腔医院教授主要成就: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6篇5次获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1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作品:《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人物经历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牙颌面畸形矫治以及口腔种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正颌外科学组名誉组长,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口腔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及美容分会名誉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美容及整形医师协会顾问。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国际牙医学院院士,亚洲口腔种植学会顾问。现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等15种专业杂志编委。主要贡献(1)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第一作者56篇,第二作者44篇,其他作者46篇),其中SCI收录9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19部。主要学术论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口内入路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颌骨牵引成骨在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在疑难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附88例报告。疑难牙颌面畸形的牵引成骨矫治(附112例临床经验与体会)。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牵引成骨矫治。牵引成骨技术在肿瘤术后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的研制及临床研究。获奖记录5次获北京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1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内置式颌骨牵引成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001年被评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共97项,医学12项)。2003年作为指导教师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2004年获美国颌面外科医师协会及美国内固定协会2004年度最佳临床研究论文奖。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