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葛均波委员医学论文职称

发布时间:

葛均波委员医学论文职称

他们两个人属于同事关系,都工作与中国科学院。

葛雷:内科学博士,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培训导师,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委员,亚太心脏介入学会委员,OCC冠脉介入论坛坛主,亚太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俱乐部创始委员,中国冠脉闭塞病变俱乐部秘书长,中日科技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葛均波(1962年11月8日-),生于山东五莲,1993年毕业于美因兹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所研课题“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的影响及其诊治” 获2003年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二等奖;“心肌桥的基础研究及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作用” 获200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血管内超声及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05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获2005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获新世纪首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01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八届“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行政记大功,2002年上海市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学习标兵,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4年年度中国科技青年,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委统战部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9月获“九三学社优秀社员”。2006年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 。2011年被评为第十二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心脏病学专家,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

扩展资料

2019年3月24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承办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葛均波做了《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国际化》的主题发言。葛均波表示,一切科学的探索都应落实于临床实践,并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为例,谈到循证医学证据对医学研究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葛均波

葛均波医学论文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葛均波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对冠心病介入再狭窄机理方面存在着争议,他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1Ge J,Sun A,Vesa Paajaned,Wang S,Su C,Yang Z, Li Y,Wang S , Jia J,Wang K,Zou Y,Gao L, Wang K,Fan Z,Molecular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2008,1:83~Ge J,Qian J,Wang X,Wang Q,Yan W, Yan Y,Fan B,Ge L,Liu X,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Coated with Bioabsorbable Polymer Coating in Human Coronary Arteri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69(2):198~Ge J,Li Y,Qian J,Shi J, Wang Q, Niu Y, Fan B, Liu X, Zhang S,Sun A,Zou Y,Efficacy of Emergent Transcatheter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CT-STAMI),Heart ,2006,92(12) :1764~Ge J, Zhao G ,Chen R, Li S,Wang S, Zhang X, Zhuang Y, Du J, Yu X,Li G,Yang Y, Enhanced Myocardial Cathepsin B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ail.,2006,8(3) : 284~Ge J,Shen C,Liang C,Chen L,Qian J,Chen H,Elevated Matrix ,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s as 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 2006,112(1) :85~Ge J,Jia Q,Liang C,Luo Y,Huang D,Sun A, Wang K, Zou Y , Chen H,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Might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ducing the Immun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rterioscler .,2005, 25(10) :2157~Ge J,Han Y,Jiang H,Sun B,Chen J,Zhang S,Du Z,On behalf of the RACT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Trial Investigators, RAC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5,46(2) :162~Ge J,Huang D, Liang C,Luo Y, Jia Q, Wang K, Upregula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Vein Graft 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 by Losartan Atherosclerosis,2004,177(2):263~Ge J, Baumgart D,Haude M,Gorge G, 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Identifying Vulnerable Plaques,Herz,1999,24(1) : 32~Ge J,Chirillo F, Schwedtmann J, Gorge G, Haude M, Baumgart D , Shah V, von Birgelen C, Sack S,Boudoulas H, Erbel R, Screening of Rupture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Heart,1999, 81(6):621~Ge J, Liu F,Bhate R, Haude M,Gorge G, Baumgart D,Sack S , Erbel RDoes Remodeling Occur in the Diseased Human Saphenous Vein bypass Grafts?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ard Imaging,1999, 15(4):295~Ge J,Jeremias A,Rupp A,Abels M,Baumgart D,Liu F,Haude M ,Gorge G,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New Signs 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al Bridging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Doppler, J,1999,20(23) : 1707~Ge J,Erbel R, Novel Techniques of Coronary Artery Imaging.,1996,10(6) : 626~633(Review). 14Ge J,Erbel R, Gorge G,Haude M, Meyer J,High Wall Shear Stress Proximal to Myocardial Bridging and 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 J, 1995,73(5) : 462~Ge J,Erbel R,Zamorano J,Haude M,Kearney P,Gorge G,Meyer J , Improvement of Coronary Morphology and Blood Flow after Stenting Assessment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Intracoronary Doppler, Card Imaging, 1995,11(2) : 81~Ge J, Liu F,Kearney P, Gorge G,Haude M, Erbel R, Acute Coronary Artery Closure Follow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5,35(3): 232~Ge J,Haude M,Gorge G,Liu F, Erbel R, Silent Healing of Spontaneous Plaque Disruption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J,1995, 16(8):1149~Ge J,Liu F, Gorge G,Haude M,Baumgart D, Erbel R, Angiographically “silent” Plaque in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oron Artery Dis,1995,6(10) : 805~Ge J,Liu F, Kearney P,Gorge G,Haude M,Baumgart D,Ashry M ,Erbel 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Am Heart J,1995,130(4) :765~Ge J, Erbel R, Rupprecht HJ, Koch L, Kearney P, Gorge G, Haude M, Meyer J, Comparis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Bridging,Irculation,1994, 89(4) : 1725~Ge J,Erbel R,Gerber T,Gorge G,Koch L,Haude M, 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a Prospective Study in Vivo,Br Heart J,1994, 71(6):572~Ge J,Erbel R,Zamorano J, Koch L,Kearney P,Gorge G,Gerber T, Meyer J,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 in Atherosclerotic Disease:An 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Study in Vivo,Coron Artery Dis,1993, 4(11): 981~Ge J, Erbel R, Gorge G,Gerber T,Brennecke R,Seidel I, Reichert T,,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rterial Wall Architecture,Echocardiography,1992, 9(5):475~Ge J, Erbel R, Seidel I,Gorge G, Reichert T, Gerber T, Meyer J,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Intraluminal Ultrasound Z Kardiol,1991, 80(10):595~601(German).25Ge Junbo,Zhang Feng,GE Lei, Qian Juying,Wang Hao, Wire Tra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2008,121(17):1753~Ge JB, Yao K,Huang RC,et al,Repeate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vere Cardiac Inadequacy: 12 Months Follow- up,Cardiol,2007,99:24F~25F.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 健康 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离不开一代代卫生 健康 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从顾方舟、石学敏到葛均波、姚玉峰,一代代中国医护工作者怀着中国梦、报国情,传承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为亿万人民的 健康 殚精竭虑、辛勤奔劳。 臻“一技”而济天下 1993年4月,万米高空上,在眼科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姚玉峰面临人生抉择。 他的手上握着两张机票,一张是在北京落地,一张去往日本导师为他精心安排的目的地——美国哈佛大学。何去何从? 他想起了年少时读数学家陈景润故事时的激动;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郑树给自己写的信:相信你终究会回来…… 飞机落地,姚玉峰回来了。 1995年5月,姚玉峰主持了一种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一举攻破困扰眼科界一个世纪的排异难题。那年,他33岁。 他把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角膜病专业人才,至今已培训了5000人次。 20年来,姚玉峰治疗过30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回国20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对最爱的女儿少了很多关爱…… “我别无选择,只有坚守!”姚玉峰说。 臻“一技”而济天下,贯穿国医大师、“鬼手神针”石学敏的一生。 目睹了家乡缺医少药、传染病肆虐的境况,石学敏感到“中国最缺的是医生”,这位从乱世乡村走出的少年郎,选择了学中医、传承针灸术。 “要当一个好医生,唯有坚持”——数十年持之以恒,石学敏最终练就“鬼手”,一针下去,例不虚发;中西结合、针药并用……精深医术,救人无数。 “中医要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方能传遍天下。”81岁的石学敏仍不满足。 施仁心以渡危困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喜读金庸,自比大侠萧峰。在飞机上救治美国乘客、化身“赤脚医生”施救路人……他的“侠影”神奇闪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 2010年,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为发育迟缓,心脏血管细得每一种导管都放不下,葛均波流泪了。后来,他辗转联系上国外特制的导管,成功做了第二次手术,还想方设法给患儿家庭免除了费用。 葛均波没有止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国产新型冠脉支架,能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不少费用,并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第一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他用那双屡屡因高度疲劳而抽筋的手,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葛均波说。 2017年3月起,一支穿着白色医疗队服、以红色“心”形为徽章的志愿医生队伍身影频现:义诊、扶贫、救灾、援外…… 发起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截至目前,已有1770名医生成为“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自发为贫困地区做义诊、做 健康 调查、建工作站、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在路上。 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要当播种机,不仅播撒技术,还要播下医学人文精神。 献大爱以拯生命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庄仕华记得,从飞机、 汽车 到骑马、骑骆驼、步行,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走了整整3天,需连续翻越两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才到达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边防站。 这只是他1年6次基层巡诊中的一次。 “我最看不得病人失望的眼神,最受不了病人得不到救治。”他说。 巡诊完70多名边防战士后,庄仕华得知还有一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独守在10公里外的放牧点。他不顾劝阻,又背上医箱出发。 庄仕华在新疆一待就是47年,行程近40万公里,把自己变成“流动医院”,用大爱创造了守护 健康 的奇迹:巡诊39万多人次;进行逾13万例胆囊等微创手术;义务帮助26家偏远贫困农牧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善医疗条件……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护士王新华。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血色地狱”,她毫不犹豫地冲向非洲母亲艾玛,用爱唤回了她求生的意志。 2015年,王新华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但她觉得最荣耀的时刻,却是痊愈出院的艾玛抱着她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护士岗位平凡,但意义非凡,使命光荣。”她说。 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执行东盟地区救灾演练、菲律宾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行动……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战场”上,王新华一次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将无数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 在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并致敬这些 健康 守护者。

葛均波谈医学论文

据第一财经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表示:“破除‘唯论文’,并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写论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反之则容易滋生诸如买卖论文的不正之风,让学术不端人员有机可乘。”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科学界和学界的代表委员都提到了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他们还鼓励将更多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以提升中国科研的影响力。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心脏病学专家,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

扩展资料

2019年3月24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承办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葛均波做了《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国际化》的主题发言。葛均波表示,一切科学的探索都应落实于临床实践,并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为例,谈到循证医学证据对医学研究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葛均波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葛均波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对冠心病介入再狭窄机理方面存在着争议,他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1Ge J,Sun A,Vesa Paajaned,Wang S,Su C,Yang Z, Li Y,Wang S , Jia J,Wang K,Zou Y,Gao L, Wang K,Fan Z,Molecular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2008,1:83~Ge J,Qian J,Wang X,Wang Q,Yan W, Yan Y,Fan B,Ge L,Liu X,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Coated with Bioabsorbable Polymer Coating in Human Coronary Arteri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69(2):198~Ge J,Li Y,Qian J,Shi J, Wang Q, Niu Y, Fan B, Liu X, Zhang S,Sun A,Zou Y,Efficacy of Emergent Transcatheter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CT-STAMI),Heart ,2006,92(12) :1764~Ge J, Zhao G ,Chen R, Li S,Wang S, Zhang X, Zhuang Y, Du J, Yu X,Li G,Yang Y, Enhanced Myocardial Cathepsin B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ail.,2006,8(3) : 284~Ge J,Shen C,Liang C,Chen L,Qian J,Chen H,Elevated Matrix ,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s as 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 2006,112(1) :85~Ge J,Jia Q,Liang C,Luo Y,Huang D,Sun A, Wang K, Zou Y , Chen H,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Might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ducing the Immun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rterioscler .,2005, 25(10) :2157~Ge J,Han Y,Jiang H,Sun B,Chen J,Zhang S,Du Z,On behalf of the RACT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Trial Investigators, RAC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5,46(2) :162~Ge J,Huang D, Liang C,Luo Y, Jia Q, Wang K, Upregula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Vein Graft 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 by Losartan Atherosclerosis,2004,177(2):263~Ge J, Baumgart D,Haude M,Gorge G, 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Identifying Vulnerable Plaques,Herz,1999,24(1) : 32~Ge J,Chirillo F, Schwedtmann J, Gorge G, Haude M, Baumgart D , Shah V, von Birgelen C, Sack S,Boudoulas H, Erbel R, Screening of Rupture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Heart,1999, 81(6):621~Ge J, Liu F,Bhate R, Haude M,Gorge G, Baumgart D,Sack S , Erbel RDoes Remodeling Occur in the Diseased Human Saphenous Vein bypass Grafts?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ard Imaging,1999, 15(4):295~Ge J,Jeremias A,Rupp A,Abels M,Baumgart D,Liu F,Haude M ,Gorge G,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New Signs 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al Bridging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Doppler, J,1999,20(23) : 1707~Ge J,Erbel R, Novel Techniques of Coronary Artery Imaging.,1996,10(6) : 626~633(Review). 14Ge J,Erbel R, Gorge G,Haude M, Meyer J,High Wall Shear Stress Proximal to Myocardial Bridging and 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 J, 1995,73(5) : 462~Ge J,Erbel R,Zamorano J,Haude M,Kearney P,Gorge G,Meyer J , Improvement of Coronary Morphology and Blood Flow after Stenting Assessment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Intracoronary Doppler, Card Imaging, 1995,11(2) : 81~Ge J, Liu F,Kearney P, Gorge G,Haude M, Erbel R, Acute Coronary Artery Closure Follow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5,35(3): 232~Ge J,Haude M,Gorge G,Liu F, Erbel R, Silent Healing of Spontaneous Plaque Disruption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J,1995, 16(8):1149~Ge J,Liu F, Gorge G,Haude M,Baumgart D, Erbel R, Angiographically “silent” Plaque in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oron Artery Dis,1995,6(10) : 805~Ge J,Liu F, Kearney P,Gorge G,Haude M,Baumgart D,Ashry M ,Erbel 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Am Heart J,1995,130(4) :765~Ge J, Erbel R, Rupprecht HJ, Koch L, Kearney P, Gorge G, Haude M, Meyer J, Comparis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Bridging,Irculation,1994, 89(4) : 1725~Ge J,Erbel R,Gerber T,Gorge G,Koch L,Haude M, 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a Prospective Study in Vivo,Br Heart J,1994, 71(6):572~Ge J,Erbel R,Zamorano J, Koch L,Kearney P,Gorge G,Gerber T, Meyer J,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 in Atherosclerotic Disease:An 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Study in Vivo,Coron Artery Dis,1993, 4(11): 981~Ge J, Erbel R, Gorge G,Gerber T,Brennecke R,Seidel I, Reichert T,,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rterial Wall Architecture,Echocardiography,1992, 9(5):475~Ge J, Erbel R, Seidel I,Gorge G, Reichert T, Gerber T, Meyer J,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Intraluminal Ultrasound Z Kardiol,1991, 80(10):595~601(German).25Ge Junbo,Zhang Feng,GE Lei, Qian Juying,Wang Hao, Wire Tra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2008,121(17):1753~Ge JB, Yao K,Huang RC,et al,Repeate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vere Cardiac Inadequacy: 12 Months Follow- up,Cardiol,2007,99:24F~25F.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葛均波贩卖医学论文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山东五莲人,心脏病学专家,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1990年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1993年获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

扩展资料

2019年3月24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承办的“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葛均波做了《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国际化》的主题发言。葛均波表示,一切科学的探索都应落实于临床实践,并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为例,谈到循证医学证据对医学研究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葛均波

◎葛均波

全国 政协 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 健康 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8 7年起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 科技 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 科技 二等奖、上海市 科技 进步一等奖等 科技 奖项10余项,被授予“ 科技 精英”“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树兰医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葛均波是一名医生,也曾是病人。

他主动伸出左臂,“你们看,我这条手臂到现在还伸不直,有点弯的。”

关于此事,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葛均波是山东五莲人,儿时调皮摔了跟头,结果断了胳膊。这个小病人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番治疗后,没想到3个月还不见好。

其实,他在骨折后1个月拆掉石膏时,手能动但是没办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这可急坏了葛均波的母亲:“这孩子要是就这么残废了,以后连媳妇也找不到咋办?”于是,母亲打听了很多“偏方”,吃完鸽子又吃老母鸡,喝了多种草药,可就是没啥好转。

最终,他们决定去隔壁的县里求医问药。那里的老中医给葛均波服了一剂草药,在他手臂上“排摸”着,忽然嘎吱一下推了一把,就这一招,胳膊恢复正常功能了。

很久以后,考入了医学院的葛均波,才明白了这就是骨折加脱臼。可惜的是,前面的医生只接好了骨头,后面的医生接好了关节。而要彻底纠正,必须再打断手臂。就这样,葛均波留下了这个小小的“残疾”。

“医者都有仁心,但医技确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我当然是要做一个好医生。”可以说,葛均波从医生涯的初心,就是来自这段当病人的经历。

01

爱看武侠小说

山东人有很多习惯和爱好,譬如煎饼、大葱、馒头、习武。

葛均波学过武术,但他也坦承,小时候习武并非只为强身健体,而是因为好管闲事。“练过武的人,打架的时候更有底气。”

他喜欢看书。小时候,身边能找到的小说甚至手抄本,他几乎看了个遍。

“习武+看书”,合二为一是什么?答案就是:爱看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是葛均波的最爱。他自豪地表示,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即便这样,偶尔闲暇时他还是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美其名曰“温习人物姓名”,为此没少被太太嘲笑。

“他天生异禀,实是学武奇才,授业师父玄苦大师和汪帮主武功已然甚高,乔峰却青出于蓝,更远远胜过了两位师父,任何一招平平无奇的招数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发出巨大无比的威力。熟识他的人都说这等武学天赋实是与生俱来,非靠传授与苦学所能获致。”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葛均波的命运转机始于“文革”刚结束后的高考。面对命运的一次转机,他说是:“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但依然不敢抱什么希望。”

考完了,他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月9块钱工资。哪知道,才当了57天的“孩子王”,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19 79 年的秋天,葛均波离开家乡,走进医学院的大门。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葛均波于 198 8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02

根永远在中国

199 3年,葛均波跟随导师艾倍尔先生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 199 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彼时,超声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将超声的探头放到血管内进行诊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正是葛均波的工作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医生虽然可以通过造影技术查看血管的走向,但是看不见血管内壁的情况,而超声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

意外的突破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周日。留学生们的周末活动并没有太多花样,聚会、打牌、逛街、泡办公室。那个周末,葛均波一如既往地钻进单位的资料室,病例、心脏超声图片、参考文献、论文稿件,铺了满满一桌子。

无意间抬头一瞥,他从一幅超声图像中看到了半个“月亮”。他的心“咯噔”一下。

继续翻,咦,都有半个“月亮”?他的心越发地收紧了。

一口气翻完所有图片,原来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而其他的超声图像上没有!

“直觉告诉我,我可能发现了什么!”虽然是周末,葛均波还是立即联系了在家休息的老师,老师也是同样惊讶,同样兴奋。两个人经过一番讨论,形成了论文。

当全世界的医生根据“半月现象”一眼即可诊断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可以明确与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区分的时候,当疾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时候,“葛”出名了。“半月现象”或“葛氏现象”成为心脏病学界流行的新名词。

谈到这个发现,葛均波回忆说,其实早在“半月现象”发现之前的 199 4年,他发表的论文附图上就有“半月”的图片,并且发表在美国最好的心血管杂志《循环》上,但当时并没有觉察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关于这个发现,葛均波承认他的运气很好,但是他更相信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他也常常说,“很多发现并不是想要去发现,只是偶然有一个灵感。”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

获得诸多成绩和荣誉,并非葛均波在德国期间感触最深的经历。

在一次使馆教育处召集的各个协会负责人会议上,葛均波遇到了一位同乡,此人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后来去了日本和德国。他发明了一种可以折叠的电视。

葛均波听说后建议:“你的发明可以在国内生产嘛。要不我们老是在别人后面跑,这样我们不就一下子赶上了?”那位同乡告诉他,自己已经跟公司签订了一个商业保密协议。即使不在这个公司工作,若干年之内也不能把技术泄露给外公司。

同乡的话对他触动很大,怎样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是他想得最多的话题。

葛均波回忆当时情景说:“我在德国的学习与工作都比较顺利。10个月之后,我的业绩得到了导师艾倍尔教授的认可。他陪我去劳工局等部门申请从医执照、工作许可证件。在他的支持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后来,我向艾倍尔先生郑重提出自己想回祖国去工作的愿望。”

艾倍尔先生听了,先是一愣,随后,脸涨得通红。他甚至有点恼怒了:“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离开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再找你。”

第二天,葛均波对导师说:“我十分感激您,艾倍尔先生,如果没有您为我创造的条件,我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成就。但是,我打个比喻吧!如果您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总不希望她一直陪伴着您,更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吧。女儿未来的荣耀也将是您的光荣。因此,您一定不会反对我回祖国去效力的。”

艾倍尔先生回答道:“我昨天回去与太太商量过了,你在我家住了三年多,我太太也实在舍不得你走。不过,我昨天终于想通了,我想自己想得太多了,我得为你想一想,我将保留你的办公室,如果你今后遇到不如意的事,仍然可以回这儿。”

2002年,当葛均波到德国访问时,艾倍尔先生依然保留着他的办公室,连 电话 机都按原样摆放着。德国人冷峻的外表与热情的内里使葛均波感慨不已,但是他明白,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

03

医者的仁心仁术

——摘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199 9年,葛均波以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回国,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虽然这里是他的母校,但彼时,在同事们眼里他依然是个外来的“和尚”,觉得他杀杀小白鼠、做做试验、发发英文论文还可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一次抢救休克病人的过程中,大家怎么也找不到可用来插管的深静脉血管,葛均波说:“我来!”插管在国内的手术流程里属于麻醉师的工作范畴,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葛均波完美实现。

大家说:“好像这个医生也不是只会杀老鼠。”别人治不了的病葛均波能治,别人处理不了的问题葛均波能处理。半年左右的时间,他得到了同事和病患的认可,而他自己也渐渐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感觉。

得益于精湛的技术,葛均波就像是战场上的突击队长,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不断获得突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支持中山医院第一次成功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国内首次采用高频旋磨术打通完全堵塞的冠状动脉、国内第一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第一例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国际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等。

当葛均波这个名字成为行业内“最高难度”代名词的时候,他又展示了另一面。

给年轻医师更多的机会,传授更多经验,是葛均波从医至今身体力行的准则。“一个人做不完所有手术,唯有提高医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才是最终惠及病患的可行之路。”

身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葛均波带教徒弟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他像不像一个医生”。一场研究生复试中,葛均波通过“设套”方式,出了一道“ 真人 秀”题目。

当天,参加面试的准研究生们,被通知在医院门诊集合,然后由老师带队前往图书馆。就在人都到齐,准点出发之时,一名从学生前面经过的“患者”突发急病,倒地不起。此时,带队老师称“我去找人帮忙”,便回避现场。留下这些学生,以及这个由医生假扮的病人。

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自行前往图书馆的面试处,只有两名女生决定,相互帮忙将“病人”抬往急诊室。

令学生们万万没想到的是,5道面试题中的第一题便是:刚才见到门诊有人发病倒地,你是怎么处理的?准时面试的学生只能如实澄清,因为怕迟到误点,只好离场赶来。尽管那两名救人的女生因此耽搁了面试,却得到了导师们额外的加分。

在医患关系更为 紧张 的当下,在“扶不扶”成为 社会 命题时,现场有医学生提问:“做医生是不是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法院?”对此,葛均波平静坦然地回答:是的,其实做任何工作都是一只脚踏进法院,因为大家在法律框架下执业,依法行医,不必心虚。学医的初心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考试。

04

蹲下来的葛均波好帅

2016年3月31日,葛均波乘坐从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参加学术会议。正当休息时,飞机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该名乘客身边。经了解,该乘客一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在起飞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

经过初步诊治后,葛均波评估该乘客病情暂缓,不需要飞机迫降或飞回。接下来的10个小时飞行中,葛均波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评估该乘客的病情直至顺利抵达目的地。

葛均波对此则表示,“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医生。”

平日里,葛均波又是怎样的呢?

顾及患者乘坐轮椅行动不便,站起身搬开凳子后,亲切询问;“能告诉我,您哪里不舒服吗?”因为患者不便伸腿,一次又一次,蹲到患者的身边,只为细致查看患者腿部肿胀的情况……

每一位得到葛均波治疗的病患,都有“这位医生很不一样”的感慨。

蹲下来的葛均波,真的好帅!病患于他而言,不仅仅是对面需要帮助的人,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看几个病例:

血压像是坐了“过山车”,时常不明原因飙升到225/ 130 mmHg,年过七旬的张女士求诊时一脸愁苦,葛均波详细了解情况后,建议她做肾血管CT成像并耐心讲解做该检查的原因。在问诊结束时,他再叮嘱说,“先做一下肾脏的检查,也请您放心,几乎没有治不了的高血压。”这句话让张女士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面对患者,葛均波不仅治心病,还给患者解心结。

年近七旬被诊断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是否接受手术一直困扰着王先生。在认真评估王先生出现的症状后,葛均波生动比喻,“您的病情就像是从五莲往日照运粮食,出发时100斤粮食,路上损失了30斤,但是剩下的70斤足够满足您日常生活需要,到了这个年龄只要不干重活,是否手术不重要。”问诊结束后,王先生说,“院士都说没事,我就放心了。”面对疾病,葛均波生动的讲解给他吃了“定心丸”。

“两次房颤手术,都复发了……”“心慌起来,都不想活了……”根据70岁老人讲述的病情,葛均波说,“医学讲究的是人文关怀,既然您感到如此不适,为何不接受起搏器呢?”老人说,“放置起搏器需要定期换电池,不愿再受手术之苦……”葛均波院士说,“比起现在病痛的折磨,为何不选择活得舒服点呢,人生只有一次。”随后,老人欣然接受了葛均波的建议。

门诊期间,繁忙的葛均波对每一位患者的问诊都非常仔细。严谨,这不是对某一个患者的特殊照顾,而是给所有患者的“标配”。

05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

除了业务和科研,葛均波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还尽心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卫生事业建言献策。

每年3月,葛均波都会在全国 政协 全会期间提交5件左右的提案,这些提案基本都与他的专业有关,如教育、 科技 投入、医疗卫生、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这样更能看到问题,也可以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二孩时代下,“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荒”愈加成为 社会 之“痛”。针对全国多地出现儿科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之前有多名在沪全国 政协 委员建言,而葛均波委员独特的献策方式,是以自己的故事提醒: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慎之又慎。

“这是我不太愿意谈及的一段往事。虽然现在我是一个心血管方面的医生,但实际上我大学是儿科毕业的。为什么中国的第一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转播到TCT是我做的?就是因为我有儿科的知识。”葛均波颇为惆怅,“逃离儿科,我其实是被迫的。”

葛均波坦言:“医学上常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当时能够做一个儿科医生,我是很自豪的。”但现实残酷,当葛均波读完研究生,分配到医院时才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儿科!这逼着他重新考研,转到内科。“我学了8年的儿科啊,当时只要有选择,我也不会改换门庭。但没有办法,国家当时的政策就是这样定的:取消儿科。”

多年后的一次校庆,葛均波回到母校才发现,连自己就读的儿科系都没有了,他非常伤心。“有个儿科的老教授自己整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教的博士出去卖药没多久就开上了 汽车 ,老先生很不解:我究竟哪个地方做错了?”葛均波感慨,“国家的导向非常重要,现在已经有所重视,但还不够,真正把儿科办好,需要一整套措施。”比如,医学院的儿科系建立后,要想保证生源质量,就得保证有好的就业前景,否则只能降分招人,很难保证生源质量。

“更重要的一点是,与民生与百姓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谨慎,要多征询意见。”葛均波说。

葛波涌医学论文

我国“脑死亡”立法问题2016-05-06 19:03阅读:162葛波博主很神秘,什么也没有留下~关注分类:国际法论文 更新:2013/8/26 阅读:275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觉得不错,别忘了分享哦!我国“脑死亡”立法问题一、脑死亡立法的医学基础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特别委员会对脑死亡进行了定义,即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此后第八届国际脑电、临床神经生理学会提出脑死亡是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颈髓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也提出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包括四个方面:(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发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但需排除体温过低(低于摄氏度)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即可宣告死亡。二、我国脑死亡立法的必要性(一)脑死亡立法是实施死亡标准的法律依据我国医学界早在1988年就曾对脑死亡标准提出过建议,1989年制定出首个小儿脑死亡诊断标准使用草案。2004年5月在中华医学会第七届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上通过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只是判定脑死亡的医学标准。虽然说纯粹的医学标准对脑死亡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脑死亡进行立法,使脑死亡的实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脑死亡立法有助于相关法律的准确实施1、脑死亡标准对实体法适用的影响不同的死亡判定标准将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不同的死亡标准不仅影响到罪与非罪的区别,还对此罪与彼罪的划分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刑法》第115条、131条等相关条款都涉及到死亡或重 伤的问题,并且明确的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重伤最的罪状以及法定刑。同样,在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中,死亡是公民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原因之一,死亡标准不统一,确定死亡的时间不一致,都将可能引发各种民事法律纠纷。2、脑死亡标准对程序法适用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中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的终结诉讼的情形均涉及死亡,假若一方当事人处于脑死亡状态,按照我国现行法规定,还不能称为死亡,又假若一方当事人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和心跳长达数年,法律又怎样规定呢?(三)脑死亡立法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经济学角度讲,脑死亡立法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一旦进入了脑死亡阶段,不仅实施抢救花费巨大,而且迄今为止国内外也都没有使脑死亡的人复苏的先例。因此在患者已经发生脑死亡的情况下,继续对其进行抢救,不仅是对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无疑对其他急需这部分医疗资源并很有希望康复的患者造成变相的伤害。(四)脑死亡立法为器官移植开辟广阔前景器官移植与死亡的判定标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器官移植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死亡后摘取器官时间的长短。在传统的心肺死亡的判断标准下的器官供体,由于呼吸循环的停止,体内各个器官缺血导致损害,手术成功率比较低。如果实行脑死亡标准,医生可以通过现代医疗技术使脑死亡病人的心、肺及其他器官免于衰竭,为器官移植提供理想供体,提高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给更多被判了“死刑”的患者生的希望。(五)脑死亡立法有助于解决与安乐死相关的问题脑死亡标准将人的意识主体与生物主体分开,当一个人丧失主体意识后,其生物主体就失去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从理论上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施安乐死,但就当前来讲,安乐死的实施面临更大的困难。当脑死亡的标准确定,脑死亡的问题立法后,患者若被确定已经脑死亡就不用再实施安乐死了。三、我国脑死亡立法构想(一)明确我国脑死亡的立法模式在国外,有些国家采取的是单一的立法模式,如美国、芬兰等,对脑死亡进行专项立法;而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则采取的是二元立法模式,即不对脑死亡单独制定法律,而是将脑死亡纳入器官移植法,将脑死亡对顶在器官移植法之中。鉴于我国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根深蒂固、医疗资源紧缺并且分配不均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同日本、德国类似的二元立法模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传统观念对一般民众的影响非常深刻,面对“死亡”的问题大家又比较敏感,法律应当尊重患者及家属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其实我国关于脑死亡的研究还不到位,一直都是借鉴国外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患者或家属选择脑死亡,法律也应被允许。 (二)明确我国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对于死亡的判定,我们必须持有严肃性和重要性的态度,对我国而言,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应以全脑死亡为宜,即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性。即使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仍无法接受心跳呼吸都还继续就被认为是死亡的事实,因此,只有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的丧失才更适应普通大众对死亡的理解。同时,脑死亡与昏迷、植物人等状态还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判定脑死亡的时候,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三)明确我国脑死亡的执行程序只有拥有相应的执行程序,脑死亡的判定标准才不会被当做摆设难以实施。首先,法律应当明确能够宣告脑死亡的医院的资格和条件,只有具有相应的资格和条件的医院才能够对患者宣告脑死亡,这既能保障对脑死亡判定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又是对患者及家属的尊重;其次,法律应当规定判定脑死亡的医生的条件,以及从业的时间,并赋予其相应的资格,由有资格的医生组成专家委员会,每次判定脑死亡时,应随即在神经内科、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