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黄建峰外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

黄建峰外科学论文

(2001年以来发表论文,按论文发表时间顺序,*为通讯作者)01.赵晓娥,马保华. 影响精子受精力的因素. 动物医学进展,2001,22(1):25-2702.马保华,李键,张红,王波,邓小东,赵晓娥. 羊生产性胚胎移植的组织实施及技术程序. 草食家畜,2001(增刊),112-118,.马保华,王建华,刘金龙,王强. 醋酸铅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毒性研究. 动物毒物学,2001,16(2):18-2004.马保华. 二恶英的分子作用机理. 动物毒物学,2001,16(2):2105.张红,李键,马保华,邓小东,王波. 波尔山羊胚胎数量、质量与受体移植妊娠率的关系.四川畜牧兽医.2001,28(11):25,2706.李键,张红,马保华,邓小东,王波. 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奶山羊应用技术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2,15(3):94-9707.马保华,樵淑银,邱立. 在动科及动医专业开设动物胚胎工程选修课的思考. 西北高等农林教育, 2002(3):42-4408.李键,张红,马保华,邓小东,王波. 波尔山羊超数排卵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2,15(4):92-9509.陈玉林,王永军,田秀娥,马保华. 宁夏农垦百万肉羊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体系的设计. 西北农业学报,2002,11(4):117-12010.王永军,田秀娥,陈玉林,马保华. 宁夏农垦万只商品肉羊生产场羊群结构的优化与设计. 西北农业学报,2003,12(4):20-2311.陈玉林,白丁平,王永军,李如冲,马保华,田秀娥,孙刚,梁生海,曹宏春. 宁夏农垦五个肉羊品种舍饲行为比较试验.家畜生态,2002,23(4):9-1112.马保华,王建华,史志诚,刘金龙,王强. 醋酸铅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内发育毒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3):15-1813.马保华,杨亚提,李运生,王志东,田秀娥,陈玉林. 实用型炔诺酮阴道栓主成分在绵羊体内释放规律研究. 草食家畜,2003(增刊):71-73,7014.邓小东,张红,曹冶,李红,周洪群,李键,马保华. 如何预防胚胎移植羔羊难产. 四川畜牧兽医,2003,30(3):4515.李键,马保华,张红,邓小东,曹冶,周洪群,李红. 波尔山羊胚胎冷冻和移植试验.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4):116-11816.李红,马保华,邓小东,张红,曹冶,周洪群,李键. 供体母羊及与配公羊个体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3):76-7817.张红,马保华,邓小东,李键,周洪群,李红,曹冶. 胚胎移植受体羊重复使用效果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3,16(4):113-11518.王永军,田秀娥,马保华,陈玉林,张钧,张奇峰. 布尔山羊超数排卵胚胎移植试验. 畜牧兽医杂志,2003,(5):7-819.王永军,田秀娥,马保华,陈玉林,王立强,张钧. 布尔山羊不同季节超排效果比较研究. 畜牧兽医杂志,2003,(6):4-520.王永军,田秀娥,陈玉林,马保华. 胚龄对Dorper羊冷冻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5):10-1121.王永军,陈玉林,赵永贞,田秀娥,李如冲,马保华. 小尾寒羊羔羊隔栏补饲效果研究. 家畜生态,2003,24(3):14-1622.邓小东,张红,曹冶,李红,周洪群,李键,马保华. 胚胎移植羔羊难产的原因与对策. 畜牧与兽医,2003,(9):44-4523.和力新,马保华,张红,邓小东,曹冶,李红,周洪群,李键. 供受体羊同期发情程度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6):23-2424.和力新,曹冶,李红,周洪群,马保华,李键. 不同品种受体羊对胚胎移植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3):104-10625.马保华,郝捷,王有柱,宋晓飞,艾小云. 醋酸铅对妊娠小鼠雄性后代生殖毒性的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04, 25(5):116-11926.马保华,王有柱,宋晓飞,郝捷,艾小云. 醋酸铅对妊娠小鼠雌性后代受精和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04, 25(5):90-9227.马保华,田秀娥,李明,王志东,陈玉林,王永军. 小型农牧场及农户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关键技术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2):79-8328.马保华,张红,李键,邓小东,李红,周洪群,曹冶, 和力新. 不同品种受体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果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6):785-78929.马保华,张红,李键,邓小东,李红,周洪群,曹冶, 和力新. 山羊胚胎移植受体同期发情优化程序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64-66730.马保华,王志东,李明,陈玉林,黄建峰. 以北方本地羊为受体的春季波尔山羊胚胎移植. 家畜生态学报,2005,26(1):16-1931.张红,邓小东,马保华,曹冶,李红,周洪群,李键. 饲养管理对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2):202-20432.马保华,李键,张红,邓小东,和力新,周洪群,曹冶,李红. 四川省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操作规程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2):205-20733.马保华, 王建华, 史志诚, 严兴荣, 冯若鹏, 冉林武, 王志东. Aroclor1254对小鼠精子受精能力与受精卵发育的毒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5):1-434.马保华,宋小飞,艾小云,王有柱,郝捷. 醋酸铅对小鼠精子发生毒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49-5235.李键,马保华,张红,邓小东,周洪群,曹冶,李红,和力新. 胚胎移植不同品种受体羊同期发情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 343-34736.李键,邓小东,张红,马保华,周洪群,曹冶,李红. 波尔山羊胚胎徒手分割试验.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4):506-50837.马保华, 李键,邓小东,张红,曹冶,李红,周洪群. 波尔山羊胚胎手术回收和移植器械研制和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2005,18(4):485-48738.胡亮, 董雅娟, 柏学进, 马保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22(1):56-6239.马保华,史志诚,艾小云,宋小飞,王有柱,郝 捷. 醋酸铅对小鼠受精能力及受精卵发育毒性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2006,36(1):93-9640.淡新刚,董雅娟,柏学进,马保华,胡亮,杨恕玲,王雪红,董方圆. 不同浓度的FBS和hLIF对小鼠原核期受精卵体外发育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9):1895-189741.胡 亮,董雅娟,柏学进,马保华,杨恕玲,淡新刚,董方圆,王雪红,李建栋,程明.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纯化及其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中国兽医学报, 2006, 26(6):696-69942.淡新刚, 胡亮, 董雅娟, 杨恕玲, 柏学进, 王雪红, 马保华,董方圆. 小鼠原核期受精卵体外培养系统的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2006(增3): 46-5143.Yu-jing Cao, Xun-jun Fan, Zheng Shen, Bao-hua Ma, En-kui Duan*. Nitric oxide affects preimplantati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a rotating wall vessel bioreactor simulating microgravity. 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7, 31:24-2944.Ma BH, Cao YJ, Zheng WB, Lu JR, Kuang HB, Lei XH, Lv YH, Zhang T* and Duan EK*. Real-time Micrography of Mouse Preimplantation Embryo in an Orbit Module on SJ-8 Satellite, Microgravity Sciencea and Technology 2007 [2008,(2):in press]45.王永军,田秀娥,陈玉林,马保华. 肉羊密集繁殖体系的设计与应用效果预测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2007, 28(1):1-546.赵晓娥,安志兴,马保华,武 浩,高立功,刘新颖,张 涌. 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转染人t-PA指形区缺失基因及其核移植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1):1-547.刘 赛,陈静波,原巨强,海丽且木,赵晓娥,马保华*. 培养液中血清或其替代物对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2):3556-355748.刘卿,岳建东,李敏,苏洪起,南春朋,仝建刚,何学刚,吕世民,王印鸿,马保华. 后备牛专业化饲养模式研究与应用. 陕西农业科学,2007(3):90-949.王妍,赵晓娥,杨培先,张仕强,苏莉红,马保华*. 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板),2007,35(8):11-1450.Juxue Li, Chenglin Miao, Weixiang Guo, Liwei Jia, Jiaxi Zhou, Baohua Ma, Sha Peng, Shuang Liu, Yujing Cao, Enkui Duan1*. Enrichment of putative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based on cell size and collagen type Ⅳ adhesiveness. Cell Research. (in press)51.马保华,杨亚提,田秀娥,王志东,于志峰,黄建锋,张红,李键,陈玉林,王永军. NRID主成分在山羊体内释放规律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板),2007,35(12): 01.动物生殖调控.第一版.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编写万字)02.庭院经济动物高效养殖新技术大全. 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编委,编写2万字)03.中国生理解剖学. 第一版. 台湾中草药杂志社出版,,(汉译英翻译万字)04.细胞工程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副主编,编写万字)05.小尾寒羊高效生产新技术. 第一版,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副主编,编写5万字)06.家畜胚胎学. 第一版,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副主编,编写3万字)07.生活环境中有害因素防护丛书《动物毒素与有害植物》分册.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编委)08.生态毒理学概论. 第一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副主编,编写万字)09.细胞工程实验教程(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一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副主编,编写14万字)10.动物细胞与胚胎工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正在编写。 01.2004年,杨凌示范区农业地方标准——牛胚胎移植技术规程02.2004年,杨凌示范区农业地方标准——羊胚胎移植技术规程03.2004年,绵羊胚胎移植技术规程. 农业部农垦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汇编. 第一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01.控制母羊发情周期的阴道栓及其放置器. 实用新型专利第一申请人,申请号,; 授权号,ZL2004 2 0025426 4,.。五、课题项目(科学研究)2002年以来主持或副主持研究与推广项目1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研究与推广项目6项。1.2000-2002 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多氯联苯类环境激素对大鼠生殖毒理的研究”。2.2001-2003 副主持宁夏农垦企业集团横向项目“宁夏农垦肉羊产业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本人主持完成“良种肉羊快速繁殖模式与技术”课题。3.2001-2002 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经费“二恶英对雌性小鼠生殖毒理的研究”。4.2001-2006 副主持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资助项目(01603006)“牛、羊胚胎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一期、二期)。5.2002-2004 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专项经费“实用型炔诺酮阴道栓诱导母畜同期发情应用推广”。6.2003-2005 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畜禽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肉羊密集产羔技术体系关键产品研制与应用”(2003K01-G7-04)。7.2004-2006 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家畜胚胎工程及其产业化——肉羊密集产羔技术体系关键产品研制与应用”(2004K03-G9-02)。8.2004-2006 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羊胚胎体外生产关键技术优化研究”(04ZM001)。9.2005-2007 副主持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肉羊快速繁育及高效舍饲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05-07-03B)。10.2005-2007 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攻关)“肉羊胚胎工程及密集产羔关键产品研制与应用”(2005K02-G4-1)。11.2006-2008 共同主持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肉牛、奶牛优质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KZ07-G1)。12 1999-2002 主要参加完成四川省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应用胚胎工程技术提高波尔山羊繁殖速度的研究”(98B014)。13.2000-2002 主要参加完成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科技推广项目“高新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推广应用”。14.2001-2003 主要参加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01C26215100578)。15.2002-2004 主要参加完成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布尔山羊纯种繁育及杂交改良效果研究”(2002K01-G5-4)。16.2002-2005 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优质肉山羊新品种(系)选育及扩繁技术研究”(2002AA242051),负责完成南江黄羊新品系核心群快速扩繁研究,进行快繁系和黑色系的MOET快繁。17.2004-2006 主要参加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现代农业专项“优质肉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快速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高峰宁波神经外科论文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北大中文核心医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如下:

1.中国老年学

2.实用医学

3.中国实用护理

4.山东医药

5.重庆医学

回顾一年来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方面 1.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临时指性指令任务。在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活动中,真正做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联系科室实际,深入思考目前工作中急需改进、急需创新的地方,把为病人办好事,办实事变为自觉行动; 教导护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岗位,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为病人服务。珍惜好的工作环境条件,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2.认真积极准备,迎接 “以病人为中心 ”医疗安全,以及 “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活动的检查,并把此项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贯穿在护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抓好护理质量管理,改善服务。 3.当选河南省优秀护士。获得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二、业务工作方面 1.截止到 XX 年 11月 30日共收治患者 873人,其中急诊患者 159人次,手术603例,气管切开患者 79人次,病危人数 35例。其中包括脑干肿瘤,听神经瘤,脑动脉瘤,椎管肿瘤、面肌痉挛等。 2.病区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合格率为 100%,然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改进:患者基础护理有待加强; 病房管理陪护人员太多; 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欠佳,服务态度有需进一步提高。组织全科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跟踪监控,希望这方面的问题能得到根本解决。 3.护理新业务方面,今年下半年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截止到截止到XX 年 11月 30日共穿刺 110 例。 4.由于全民医保及合作医院的建立,患者人数量剧增,并且急诊患者数量剧增,经常处于加床状态。现有护理人员 16人,床:护 =1:,距卫生厅要求神经外科床:护 =1:,还有一定差距,危重患者多,护理工作量大,现护理工作开展仍有一定困难。 三、护士的继续教育 1.在科内采用晨会交接班、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组织小讲课每周一次; 每月科内组织一次业务学习,由科室老专家及博士学历的医生讲解神经外科专科知识,培养护理人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表达问题能力。 2.组织人员按时参加护理部举办的业务讲座。 3.为了更好的使用监护仪、微量泵、血糖仪等仪器,组织邀请相关厂家人员讲解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使大家常学习,更新知识。 4.每月组织了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在 93分以上。每季度组织科室护士一次专科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在 95分。 5.全年护理人员外出参加省内会议共有 5人次, 1 人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 6.目前我科共有护理人员 16人,本科学历 6人,专科学历 10人(其中 3 人正在读护理本科)。 四、护理教学 全年共接待省内护理进修人员 1 人次,接受护理实习人员 50 人次。护理见习人员 3 人次。 五、撰写的护理学术论文 全年病区护理人员撰写护理学术论文共 4篇。全年护理人员外出参加省内会议共有 5 人次。 六、护理新业务: 今年下半年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张海峰口腔颌面外科论文

论文的致谢词(精选18篇)

论文致谢是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支持、鼓励、帮助过自己的人,行动起来,写一份论文致谢吧。那么论文致谢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文的致谢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

本课题研究得益于众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首先要向指导老师xx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正是由于他的正确指导,使我明确了课题选择及研究方案,在研究生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李老师给予我热忱的鼓励、帮助和关怀,使我能充满信心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感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为我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他们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各方都给予了有力支持;更要感谢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教授我大量专业理论知识的各位任课教师。

感谢xx和xx公司给了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我有机会学习和接触大量有关三峡工程合同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感谢来此参与本课题论文答辩的各位评委老师;感谢与我共同学习的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鼓舞;感谢我的家人为我所付出的一切关爱和支持,使我得以专心完成学业和课题。

学为致用,通过几年的学习,使我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得到了非常大的充实和提高,我将努力将我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以己所能回报社会。

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向我的导师XX副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因为在论文在撰写时,无论从前期开题,以及后期的撰写,都遇到很多困难,因为要想从一个比较少研究领域做探索,必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XX总可以用她渊博的知识,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每次在逆境中帮助我完成本论文,老师的优秀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将伴随我的终身,鼓励我向学术的领域无畏前行。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是我的父母给予生活和精神的上得巨大支持,他们不愿无悔的付出,是我能收到如此好的教育的基础。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更不能完成学业。希望以后能学有所成,报答他们。

同时也感谢前辈在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研究,您们的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最后,感谢曾经和我一起奋斗的同学和朋友,是他们的支持和陪伴,让我人生变得更加多彩。

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回首往昔点滴,在我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良师益友,他们陪伴我、鼓励我、帮助我,与我一同走过了最难忘青春年华。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我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指点迷津、答疑解惑,从最初的选题方向到论文的框架结构、理论支撑、案例分析以及作品的安排都给了我合理的建议与指导,这些都为我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导师相处的三年中,他渊博的知识,对专业执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凡事亲历亲为,力求尽善尽美的精神,都深深的影响了我,也教会了我很多。同时,我也要感谢学院诸多老师曾经的悉心教诲,让我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学长、学姐以及共处三年的同窗好友。他们非常优秀,又十分勤奋,保有着一颗对专业的热忱之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总会在我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并时刻激励着我向上前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学习、生活才更加多姿多彩。

另外,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的父母,谢谢他们多年来的呵护与支持。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两年半的光阴已飞逝而去。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也即将接近尾声。回首过往,哭过、笑过、努力过、失望过、有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感激。感谢一路走来陪在我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因为有你们的加油和鼓励,才让我充满信心和斗志,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困难和挑战。

在漫长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过我最多关心和指导的莫过于我的导师胡成副教授,胡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待人和蔼,每一种品质都令人钦佩并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我将铭记于心。从最初的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再到数据选取与论文的撰写,直至最终的定稿,胡老师在每一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并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在此,我要向胡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两年半的生活中,感谢我的同学、朋友一路相随,给了我难忘的友情,并温暖着我前进的路,分开在所难免,有缘再聚,真心的祝福你们。另外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是你们的爱让我更加的勇敢和坚定。

最后,要感谢在百忙之中对论文进行评审和指导的各位专家、老师。你们辛苦了!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顾紧张但又充实的学习和开发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从指导老师--------xx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在此感谢她耐心的辅导。在写论文阶段,xx老师几次审阅我们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没有她的指导,我们就不能较好的完成课题设计的任务。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这几年来对我有所教导的老师,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让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教会了我做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表示感谢。

为期四个多月的毕业设计终于结束了,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真心的感谢指导老师xxxxx老师,感谢他能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在资料上的大力提供,在设计思想上的指导,在编程方法上的帮助;更要感谢他在我遇到技术困难挫折,心情沮丧时的鼓励。我相信他的教导一定会在今后我的工作学习中鞭策我不断前进。在进行整个毕业设计以及书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孙老师都给予了

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作者纠正和解决了许多的问题。在此衷心的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xx老师!也同样的感谢我的朋友们以及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正式因为他们的帮助才使得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还要衷心的感谢xxxxxx的所有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一个实践的机会!感谢母校给了我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设计结束了,我也将跨入新的未知的生活,然而学无止境,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

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学们致以真挚的谢意,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

经过一个月的查资料、整理材料、做实验,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了,自己想想求学期间的点滴历历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三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我在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秋民,因为论文是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周老师大量的心血。周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学习中的榜样。

周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更让人感动的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周老师在因病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的`辅导我们的论文写作,他的精神激励了我们,使我们克服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在此,谨向周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周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谢谢辅导我实验的莫关怀老师及刘师凤等同学,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 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XXX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其他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超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

时光荏苒,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完稿即将画上句点。细数在安财两年多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有艰辛,也有快乐;有付出,也有收获,但此时此刻心中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裘丽娅教授。本论文从选题、收集、撰写到成稿,无一不是在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和帮助,让我受益终生。回想两年来裘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导,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事、做人的方法和态度,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我将永远铭记。在此,向尊敬的裘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

其次,我真诚的感谢我们的辅导员王治老师以及会计学院其他老师,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我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感谢我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给予我的支持和包容,感谢室友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他们深切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是他们让我审视两年半来的学习成果,是他们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本论文的完成并非终点,前路漫漫,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必将继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的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恩之情如泉水般喷涌而出。首先感谢我的恩师郑家伟教授,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学习中谆谆善诱的指导让我在求学之路上不断前进。先生宅心仁厚、虚怀若谷,他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帮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此生莫大的荣幸!临床工作中,从最初的叩开口腔医学之门到现在对常见病的熟练诊治,都离不开恩师的悉心培养。科研工作中,恩师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及不懈探索的科研精神将永驻吾心,正是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课题研究得以圆满完成。此刻,学生只想由衷地对恩师说声:谢谢您!

在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学习期间,得到叶为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衷心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竺涵光、季彤、王延安等老师的帮助。

万分感谢口腔肿瘤生物实验室陈万涛教授、韩泽广教授,张萍、徐骎、严明、王旭、张建军等老师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由衷感谢华东理工大学郑静教授,复旦大学史懿教授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中的支持。感谢众多同学好友的帮助和鼓励,使本课题能最终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给予我的无私帮助。你们的体谅、包容和支持,是我不断进步的最大动力!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那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完美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向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个性感谢xxx老师、xxx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忙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x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忙,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忙,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x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忙,帮忙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系统能够及时开发完成,那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此论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我的指导教师田秀娟教授,没有田秀娟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本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确定、数据查询、篇章结构设计等方面给予的悉心指导,不会有本文的顺利完成。田秀娟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学生,由于要同时兼顾工作、学习两方面,因此难以像在校研究生那样抽出完整的时间进行论文的撰写工作。零散的空闲时间给导师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感谢田秀娟老师的迁就。田老师往往要根据我的时间来适时调整她的工作时间。

在此,特别就由于工作原因导致的论文撰写时间的不确定给田老师带来的不便表示我深深的歉意。同时,也特别向田老师表示我由衷的感谢。田秀娟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及时的信息反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正是由于田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督促,才使我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最终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同时,也要感谢金融学院的各位老师。你们的专业使得我在这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收获了新的知识。你们的敬业精神也给我树立了新的榜样,从而能够使我在工作中不放弃学习,继续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最后,在申请学位的过程中,金融学院的苗老师给予我的及时提醒和督促,帮助我按时完成了必要的申请工作。在此特别向苗老师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经历了找工作的喧嚣与坎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四年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忙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导师xxx教授,论文定题到写作定稿,倾注了x老师超多的心血。在大学期间,深深受益于许老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作为老师,点拨迷津,让人如沐春风;作为长辈,关怀备至,让人感念至深。能师从x老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x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还要感谢xxx教授。x老师在论文的写作中给予了许多指导与推荐,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个性是统计学院的xxx教授、xxx教授,你们为我的学业倾注了超多心血,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还要感谢感谢x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和统计学院的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一贯帮忙!

感谢一向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的朋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忙。还要感谢的是我寝室的姐妹。四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忙。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在此要感谢我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母校——xx大学,母校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

在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x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x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x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于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忙,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xx大学xx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忙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带给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xx大学为我带给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转眼间,真的是转眼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

闭上眼睛,可以瞬间调出研一第一天来海大的记忆,每一个场景细致可触。睁开眼睛,离开海大最后一天,却已经近在眼前了,每一刻时光都心有留念。坦然的说,我本科上的并不舒心,往事已去,不再罗嗦。然而研究生阶段却是我非常喜欢的时光,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物乃至经历的故事。在此,简单地做一个总结吧。

感谢爹娘。现在回家我会有意识地观察父母的气色,并因为老爹脸上的皱纹和老娘头上的白发而心情低落,为自己早年的操蛋而心生悔意。爹娘无比爱我,养我育我辛苦异常。给我的成长环境也很宽松,除了品德的教育和是非方面的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多加限制。对我的选择都始终鼎力支持,哪怕他们在某些选择上未必认同这个有些离经叛道的儿子。然而现在,我知道,我应该并且已经踏上,支持他们的道路上了。也许,对于大部分背负着各种负担的80后,一个最简单的奋斗的信念就是:让父母过的好点。

最后,对本文借鉴引用著作的作者,以及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写到此处,指尖一涩,突然意识到,学生生涯真的要结束了!扭头望向窗外,久不能语。

在即将走出校园,直面大千世界的路口,虽然有些彷徨,有些茫然,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勇敢迈步前行。

在我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想起五年的大学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求学生涯在家人、师长、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走的艰辛却也收获满囊,在这里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给予我深深的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师恩伟大,无以回报,对王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感谢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中文系给予我谆谆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真诚的感谢商洛学院对我的大力栽培,希望我的大学明天更美好。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最后,我要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感谢你们,使我在人生道路越走越顺。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帮助,才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本人学识有限,论文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本人愿对此承担责任,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 。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伴有或不伴有下颌偏斜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CBCT研究2、口腔锥形束CT对下颌牙种植位点线性测量精度的实验研究3、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4、无牙颌种植修复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咬合初步分析5、产前暴露于纳米氧化锌对大鼠子代脑发育及成年期行为学特性的影响6、我国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7、电针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大鼠TNF-α、IL-1β影响的研究8、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9、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10、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髁突应力分布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11、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12、正畸治疗对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13、成人正颌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及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14、不同牙面处理方法对窝沟封闭剂微渗漏的影响15、自锁托槽矫治器与直丝弓托槽矫治器排齐牙列的对比研究16、构建3D打印牙齿模型及其形态仿真性研究17、锥形束CT对下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18、F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和质量研究19、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20、口腔医学本科毕业考核中多站式考试的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21、血链球菌细菌素对光滑念珠菌力学性质的影响22、乳牙根中1/3折保守治疗的应用研究23、牙髓切断术与牙髓摘除术在深龋露髓乳磨牙临床治疗中的对比研究24、整合牙颌模型三维重构及其应用研究25、江西省口腔医疗服务能力调查分析26、玻璃纤维桩不同粘接方法粘接强度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27、牙与固定修复体的动力学研究--振动分析和疲劳测试28、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29、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的制备与组织工程研究30、张应力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31、可摘局部义齿支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初步研究32、磁性附着体静磁场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基础研究33、等离子浸没注入和多弧离子镀对纯钛及钛合金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34、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35、自制铸钛包埋材料铸造工艺与铸钛修复体铸造精度的研究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二:36、口腔修复学教学及临床三维多媒体平台的建立37、应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全口义齿钛基托的实验研究38、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抗龋性能研究39、髁突在咬合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效应40、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有限元分析41、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42、三种不同合金在人工唾液中耐腐蚀性能的研究43、具有特色的中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讨44、第三代二膦酸盐(伊班膦酸钠)对正畸源性根吸收的作用研究45、观察TT/TTB比色训练系统对口腔医学生比色准确率的影响46、军队老干部口腔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47、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48、人工牙的三维重建及其交互实现49、应用不同类型附着体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系统评价50、牙釉质酸蚀技术在正畸临床中应用的系统评价51、口腔医学数字影像处理及辅助诊疗系统52、富血小板血浆(PRP)常温保存理化指标及PDGF-AB、TGF-β1含量变化的研究53、长沙市开福区2~4岁儿童龋病流行情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54、RP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55、添加纳米二氧化钛对硅橡胶抗菌性影响的实验研究56、齿科钛金属的激光焊接性及接头应力有限元模拟57、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窝沟封闭预处理技术评价58、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生理特征的初步研究59、邢台市大学生口腔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60、基于虚拟环境的口腔实验教学模式研究61、“第四届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交流与合作论坛”翻译实践报告62、针对期刊的多类型信息计量指标实证研究63、基于患者满意度的牙齿漂白方案的比较研究64、改性纳米氧化铈对义齿树脂基托机械性能的影响65、ICON评价新疆口腔医学生正畸需要量及难度66、Raypex5根尖定位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临床评价67、医学专科院校新生口腔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68、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短期保存的可行性及DNA酶Ⅰ预处理降低静脉注射风险性研究69、商业口腔医疗保险需求调查分析与儿童牙科保险方案设计70、我国口腔卫生法规和政策需求调查评估与发展策略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三:71、人根尖乳头干细胞与牙髓干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72、城、乡患错(牙合)畸形初中生自我意识和社交焦虑影响的分析研究73、比较不同附着体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74、椎束CT测量颌骨密度及评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75、等离子渗氮/氮化钛镀膜对纯钛铸件耐腐蚀性能影响的研究76、基于TOP-HAT算法口腔医学图像的数据处理77、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78、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牙科用纯钛及钴铬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79、下颌前磨牙桩核冠的有限元分析80、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同骨面型垂直向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81、基于DICOM的口腔医学影像存储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82、牙体组织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应用的初步研究83、颞下颌关节开口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84、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85、牙合垫治疗对深覆牙合的TMD患者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86、颞下颌关节盘穿孔外科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病例报告87、图像融合技术建立颞下颌关节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88、人下颌第一磨牙牙冠-牙周膜三维精细形态的初步研究89、应用颧牙槽嵴种植体支抗进行上颌全牙列远移的三维有限元研究90、应用Q方法探究成人正畸患者的矫治动机91、All-on-4种植体位置分布对周围骨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92、模拟重度四环素牙瓷贴面修复的色彩管理93、基于CBCT高效建立个性化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初步研究94、三种矢状骨面型青少年在快速生长期上气道头影测量研究95、开窗术和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系统评价96、近β钛合金TLM双层辉光离子渗氮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97、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联合修复义齿的系统评价98、我军陆军师口腔保健现状典型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99、IPSe100、TNF-α对SCAP与PDLSCs体外增殖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101、乌鲁木齐市613例维吾尔族患者牙齿磨耗程度的调查研究102、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性研究103、牙髓干细胞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修复作用的研究104、套筒冠义齿修复孤立基牙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105、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及汉族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口腔医学毕业论文题目四:106、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的影响107、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108、锥形束CT结合冲击式气动手机在微创拔除上颌前部埋伏牙中的应用109、单侧第一磨牙缺失对咬合及下颌骨对称性的影响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110、双侧单磨牙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髁突软骨厚度及软骨中PCNA、OCN、BMP-2表达的影响111、关中地区汉族人群恒牙形态学研究112、单端固定桥修复下颌游离端缺牙的光弹性分析113、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纯钛基底冠的可行性实验研究114、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镍铬合金基底冠的可行性实验研究115、口腔测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116、新型口腔领域专用激光烧结成型蜡初步研究117、我国1950-2005年龋病研究文献分析118、苏木、滇重楼、丁香对牙菌斑生物膜影响的体外研究119、汉族人群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学研究120、玻璃纤维桩长度和纤维含量对牙体抗折强度的影响121、前牙美学修复病例报告122、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12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口腔医疗机构及人力资源现况调查124、颅底结构特征与矢状向错(牙合)的相关研究125、口腔卫生士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研究126、偏侧咀嚼患者的下颌运动特性分析127、中国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研究128、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129、个体化舌侧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130、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31、纳米银颗粒和PLGA共涂层的不锈钢合金在抗菌和骨诱导方面的作用研究132、精神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联研究133、义齿模型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134、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黏膜力学研究135、大气压常温等离子体射流源及其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36、改良富血小板血浆对乳牙牙髓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研究137、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的系统评价(来源:学术堂)

1.颅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归来. 左锋. 张智勇. 夏德林. 牛峰. 金骥. 俞宾. 罗金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年02期2.三维模型技术在颅面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归来. 夏德林. 张智勇. 牛峰. 金骥. 俞斌. 罗金超. 中华创伤杂志2004年04期3.三维模型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归来. 张智勇. 牛峰. 金骥. 夏德林. 俞斌. 罗金超.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2004年01期4.口内入路L型截骨术矫正高颧骨。归来. 邓诚.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金骥. 牛峰. 俞宾. 季莹. 罗今超. 夏德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5期5.口内入路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金骥. 张海钟. 牛峰. 俞宾. 周晓东. 季莹. 罗今超. 夏德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S1期6.天然珊瑚石人工骨在颏成形术中的应用。归来,张智勇,张翔云,滕利,黄绿萍,俞宾,周晓东。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1期7.珊瑚人工骨不同植入方法的临床分析。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 俞冰. 周晓东.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年S1期8.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归来,罗茂萍,戴汝平,何沙,滕利,张智勇,黄绿萍。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5期9.下颌骨外板修复颅颌面畸形 。归来. 张智勇. 滕利. 黄绿萍。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年04期10.颅颌面外科与三维重建技术。归来. 罗茂萍. 戴汝平. 何沙. 滕利. 张智勇. 黄绿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3期11.电子束CT三维重建技术与颅颌面外科。归来. 罗茂萍. 戴汝平. 何沙. 滕利. 张智勇. 黄绿萍.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S1期12.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用于矫治下颌前突 。归来,张智勇,滕利,侯全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年02期13.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归来. 侯全志. 张智勇. 滕利。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9年05期14.颅颌面外科创立30周年回顾。归来. 宋业光.。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7年06期15.三维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归来.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年04期16.口内路径下颌骨升枝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 归来.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年02期17.皮肤软组织膨胀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归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年02期

口腔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由于口腔医学研究生未来就业方向差异较大,使得其教育具有特殊性。本文首次根据研究生未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将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即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专科型,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科研型。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

牙齿的健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牙科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口腔医学教育。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最早始于1917年,加拿大牙科医师林则(A. W. L indsay)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中设立牙科系,当时全国只有600名专业培训过的牙医[1]。目前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是不断深入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紧密结合的学科,口腔医学教学重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2]为了将口腔医学临床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教育体制区分开,2000年出台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口腔医学硕士和博士分为口腔基础医学学位(学术型),口腔临床医学学位(专业型)两个亚类[3]。但即使这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学生,对于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对于专业型学生,未来有的渴望成为口腔全科医生,毕业后进入民营医院从事全科医生或者自主创业开牙科诊所,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成为口腔专科医生,磨砺自身的专科技艺,在专科医疗机构专门从事颌面外科、牙体牙髓科、牙周或正畸等亚专业。由于口腔专业是临床操作性极强的一门专业,即使是学术型学生,未来真正专职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虽然愿意继续读博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4],但仍是少数学术型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或专门从事科研工作,而毕业生工作岗位即被要求具有独立接待患者的能力和独立完成诊治疾病的能力,所以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一定的临床技能。因此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锤炼其综合素质,使每个研究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从容面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分型

根据研究生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可把口腔医学研究生细分为四型:(1)专业学位全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全科医生工作;(2)专业学位专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专科医生工作;(3)学术学位科研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或深造;(4)学术学位临床型:学术学位研究生,未来从事口腔临床工作。

根据上述研究生分型的不同,对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每个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适应未来的发展。

通过加强导师之间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规范临床培训标准、完善临床能力考核制度、完善病例讨论制度、强化科研训练和教学训练、创新合作学习互助交流模式等一系列方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整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个性化培养方案

(一)明确学生想法,细分类型

实际上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前对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别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做出选择。因此在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攻读研究生学习的目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进而细分类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改变,因而第二学期进行的第二次调查问卷,对明确其分型更为重要。

(二)针对分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1扎实理论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是高级的专门口腔医学人才、优秀的口腔临床医师,使之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因此无论哪一类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必须有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基础理论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生分型的不同,可提供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应较本科生课程大幅加深,形式亦应不同,主要是大量阅读、课堂讨论及考试。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再学习,让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明确自己的方向。

2针对不同分型学生,个性化培养

(1)专业学位全科型。对于这些未来想成为口腔全科医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对口腔各科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专业型研究生以轮科的形式进行其他科室的学习,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将各科室导师的此型学生集中在一起,导师之间沟通对这些学生共同培养。一般在收集病史、体征后,学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制定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全面的治疗计划包括各科的参与。这样不但促进相互取长补短、互助合作,而且也是服务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的好方式。

(2)专业学位专科型。口腔医学是以独立的临床操作为主的实践活动,临床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口腔科门诊工作的开展,专业学位专科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口腔临床医生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培养高层次口腔临床专科医师。贯通学科精要,专精所在专科的`基本功。此型研究生在本科室每周至少保证4天的临床实践时间,科室有严格的监查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各学生从收集病史到全面检查以及制定各种治疗计划,指导研究生对每个患者的诊断处理,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打分和写评语。每周有一次病例报告,研究生需要用电脑或幻灯、模型等完整地报告自己的病例。毕业时,研究生要对患者的管理与记录的全部病例等简要资料汇编装订成册。最终目的是要求他们能针对某个疾病、某个病症,与其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自如[5]。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应以临床课题研究为主,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3)学术学位科研型。要求学生尽快进入研究角色,尽早地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自己研究方向和涉及相应的研究领域。应指导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技巧,并指定精选的文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做文献抄读。学生应大量阅读有关的国外文献资料,并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交课题组开会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定期检查实验记录本。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每学期末由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学习和工作进行鉴定和总结评价[6]。

(4)学术学位临床型。对于此型的研究生,立题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指派,难度相对较低,尽量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掌握研究相关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素养,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基础上进入临床学习,能够基本掌握临床技能操作,专有所长。此型的研究生可能是未来三甲级医院的中坚力量,要求他们应既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工作能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成为临床、科研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培养综合素质

口腔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口腔医学人才的重任。研究生除应具有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外,还应该具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从事社会工作、进行人际交流和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的能力。所以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并定期举办人文讲座和心理讲座,确保研究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提高其竞争和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

总之,口腔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作为高层次、高质量的口腔医师,其临床能力应是知识内容、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接受与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高素质的口腔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采取一系列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口腔研究生的综合水品,在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上齐头并进。

尖峰眼科论文

自己去比较,推荐的怕有广告之嫌。目前从事验光的人员可以分为四大类。一,什么都没学,仅用电脑验光再加减镜片的方法给人验光的。二,初步培训速成人员,这样的人所学有限,学得不深入,简单的可以,稍有难度就不行就错配。三,医生验光,对验光懂一些,但不深入,水平说实话和普通验光员应该差不多。但对眼球结构眼病方面了解甚多,这里所说的还是真正的眼科医生,普通医生对眼睛了解的就更少了。四,验光技师验光。验光其实是“眼视光学”专业所学的知识,所学内容包括眼球结构,眼各组织的功能,眼病的鉴别等,最主要的是学习光学知识,凹透镜,凸透镜,柱面镜,三棱镜,成像规律,双眼协调能力等。他们的所学都是为验光服务的,也可以说是对验光知识懂得最多的人,他们的学习重点就是验光,这样的人出来后称为验光师。学习内容比较深入,特别是一级验光技师在取得此资格的时候要求懂得所有的验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高难度的验光知识必须要掌握,必须有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过程才能通过。验光的很多操作必须要求验光的人懂得原理才能操作,如果没有学通有些项目是做不了的。一个低级别的技术人员不可能懂得高级别的东西,打个比方就象一位小学生不可能会做初中生的题目一样。如果眼睛难度不高,大多数人都可以验,但精度怎样那就难说了,如果眼睛情况比较复杂,那就必须找验光技师才能解决。不过现在有的医院逐渐也有取得验光技师资格的人进行验光了。建议在当地找水平高的“眼视光学”专业出身的验光师给你验光,不要找非这个专业出身的医生,因为医生的专长是看病对验光不是太精通,验光是验光师的长项,验光师验光才是对口的,最好找技术等级高的人,懂得深的人,半路出家没有经过学习人,和不是眼视光专业毕业的医生就不要找了。技术水平还有等级之分。验光级别的划分是这样的:一级/高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高级技能四级/中级技能五级/初级技能一级二级才是真正的验光师,后面有技师两字,三四五级为验光员,后面是技能字样。去当地找一找吧。

三中门口新视点眼镜,可以去看看,验光配镜都很专业!

建设路三中门口有个新视点眼镜店,才在那换的,验光精细,服务周到。

人工牛黄普外科论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牛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牛黄作用和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牛黄有什么功效?2、牛黄的功效与作用如何食用比较好3、牛黄有什么作用?4、牛黄是什么?牛黄作为名贵中药,有什么作用?牛黄有什么功效?牛黄【药用】本品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味与归经】苦、甘,凉。入心、肝经。【功效】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临床应用】1.用于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多由于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牛黄能清心热、豁痰浊,可收开窍定惊的功效。在临床上本品常和清热药与开窍药如黄连、黄芩、山栀、麝香等做成丸散,应用于热盛昏迷惊痛。2.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属于阳症者都可应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肿痛;配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甘草等治疮疡。【处方用名】牛黄、西黄、犀黄(研粉用)【一般用量与用法】每次吞服五厘至二分。多入丸散剂应用。入汤剂宜冲服。外用适量。【按语】1.牛黄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定惊,它的开窍之力远不及麝香、冰片。2.本品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3.牛黄原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的结石),故货源较少。现除此种天然牛黄外,尚有人工合成的牛黄,系按牛黄含有的成份,由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加工而成。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人造牛黄,功效颇好。【方剂举例】牛黄清心丸《痘疹心法》:牛黄、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治热盛神志不清。抗热牛黄丸(原“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梅片、麝香、真珠、雄黄、黄芩、山栀。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身热烦燥,以及小儿惊厥,中风窍闭等症。牛黄解毒丸《证治准绳》:牛黄、甘草、金银花、草河车。治小儿胎毒疮疖及一且疮疡。牛黄的功效与作用如何食用比较好牛黄的功效与作用牛黄,是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牛黄含胆酸、胆甾醇、麦角甾醇、脂肪酸、卵磷脂、胆红素、胆绿素、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维生素D及钙、镁、铁、铜、锌等矿质元素。牛黄具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等病症。牛黄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强心、抗心率失常和心肌损伤及降压作用,并有利胆及保肝作用。此外,能助脂肪消化,使胰酵素活化,并可与多种有机物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而起到解毒作用。牛黄的食用方法牛黄蜜饮材料:蜂蜜100克,牛黄克。做法:将蜂蜜、牛黄混合,兑水服用。隔日服1次,连服数日。功效:适用于老年性视力衰退、干眼症。牛黄酒材料:牛黄、钟乳(研)、麻黄、秦艽、人参各克,桂心2克,龙角、白术、甘草、细心、当归各克,杏仁克,蜀椒、蜣螂虫各9克,白酒500毫升。做法:将前14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即成。功效:益气助阳,活血祛风,清心镇惊。适用于小儿惊痫,经年小劳辄发,风湿等症。牛黄有什么作用?牛黄的功效是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可用于小儿惊风,高热,火热内盛等证。牛黄味苦性寒凉,归心、肝经,能够苦寒直折,有清除心火,凉肝,息风止痉的作用。可用于小儿惊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证。牛黄可以清除高热等引起的痰热阻于心窍导致的神志不清,神昏谵语等证。牛黄性凉,气味芳香,芳香走窜,可以入心经,清除入心包之热,使蒙蔽心神的热毒清除,治疗患者的高热神昏、中风、惊风、癫痫等证。清热解毒是牛黄最主要的功效,因牛黄苦寒直折,能涤荡体内大热,因此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可以治疗因高热引起的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能够凉血活血,治疗热入营血导致的热迫血妄行、皮下出血等。患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用药。牛黄是什么?牛黄作为名贵中药,有什么作用?牛黄是名贵的中药,是牛胆囊中的胆汁提取出来的胆结石。中医学认为牛黄气清香,味微苦而后甜,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定惊等功效,一般适用于痰热内盛者。牛黄为牛黄解毒丸、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的中药组成成分,内服多用于治疗高热神志昏迷、癫狂、小儿惊风以及抽搐等疾病,外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等症状,临床上的用量一般为至克。牛黄具有清热解毒、镇痛的功效,还可以增强和改善心脏功能,还可以降压、利胆及保肝,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及中风等。牛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麝香、天竺黄、栀子、黄芩、朱砂和冰片等中药来使用,患有脾胃虚寒的患者以及孕妇是禁止服用的。服用牛黄时要注意避免吃油腻、寒凉性的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注意休息。牛黄是一味中药,来源于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牛黄的作用与功效是清心、豁痰、开窍、凉肝以及息风、解毒,临床可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以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症状。牛黄味甘,性凉,归心经和肝经,临床使用也比较广泛。因为牛黄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豁痰定惊,但是其开窍之力不如麝香、冰片,在临床上配伍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等可以起到豁痰开窍、清热镇痉等作用,配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等,起到清热解毒、开窍安神的功效。牛黄原是病牛胆囊中的结石,所以较少,不易得到,现在除天然牛黄外,还有人工合成的牛黄,主要成分和天然牛黄有相似之处,功效也不错。关于牛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和牛黄作用和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人的也一样~ 但怎么生产得到阿? 何况现在都是化学合成了~ 狗的牛的也少用了~

牛、狗、猴子的胆结石作为药物使用已经很长的历史了,由于这些都是动物,可以被人随意宰杀,而且数目比较多(有些植物、动物或者矿物可以作为中药使用,但由于数量有限甚至非常稀少,不能推广开来,因此限制了它们的使用),所以入药了。人的结石尽管总量也比较多,但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医外科不做胆结石手术,因此入药没有药材的来源。动物结石的形成也是疾病造成的,和人形成的原因基本上相同。附:有些动物由于患病而在体内发生结石,这些结石均可治疗某些疾病,有的还是名贵药材,于是它们多被冠于“宝”的美誉。众所周知的牛黄便是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它就有“丑宝”的美名,其应用范围甚广,而且疗效卓著。传统中医作为药用的动物结石,除了牛黄,尚有马宝、狗宝、猴枣等等。珍珠则系海水或淡水贝类体内的结石,它既是精美的饰品,又是名贵的中药,能治多种病症。下面就说说这些来自动物体内的“宝石”吧。牛黄:牛黄在传统中医的药用有悠久的历史,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早在元朝就由阿拉伯人带到西方,从此,牛黄作为“移民”在国外安家落户。阿拉伯著名医生阿文左阿在他的著作里把牛黄称为“解毒石”,深信它的功效。许多西方人都把牛黄视为珍品,放在金银制作的盒子里精心贮藏,以备急用。据说十五世纪时,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的颈项,老挂着一颗牛黄,以防被人毒害时解毒之用。牛黄别名为犀黄、西黄、丑宝。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大多数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名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或肝管者称为“管黄”。牛黄性凉、味苦甘,其主要成分是胆酸、去氧胆酸、胆甾醇、胆色素、麦角甾醇,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定惊作用。内服治疗高热、神昏、谵语、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疗咽喉肿痛、口疮、痈肿疔毒等症。其所含之去氧胆酸等成分,有解痉作用。现在已能人工合成牛黄,其效果相同。牛黄入方配制的方剂众多,最为著名者乃由牛黄为主配制的安宫牛黄丸和牛黄清心丸,皆为清热解毒、宣窍安神之妙药。马宝:马宝之别名为鮓答、马粪石、马结石。为马科动物马的胃肠道所生的结石。呈球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大小不等,一般6~20cm,重250~2500g,但也有小如豆粒者。色青、灰或褐,附有细草纹。古代马宝在藏、蒙地区是神奇之物,当地喇嘛常以此物作为祈雨之用。马宝性味咸、凉,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镁、碳酸钙、碳酸镁等,主要功用为镇惊化痰、清热解毒,治惊痫癫狂、痰热内盛、神志昏迷、吐血衄血、恶疮肿毒,一般研末内服。如治小儿惊痫,取马宝10g、牛黄共研细末,每次,日服2次,两岁以下酌减;治肺结核,取马宝10g、百部10g、白及20g共研细末,每次~5g,日服3次。狗宝:狗宝即犬科动物狗的胃结石。结石呈球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1.5~5cm,呈灰白或灰黑色。性味甘、咸,平。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磷酸镁等。本品之功用为降逆气,开郁结,解毒,治噎嗝反胃、痈疽、疔疮。内服研末~或入丸散。治噎食病数月不愈者:狗宝为末,以威灵仙100g、盐10g捣如泥浆水一酒盅,搅匀去渣滓调服,每日2次。治痈疽疮疡:狗宝,蜂房5g,水煎,日服2次。猴枣:猴枣又称猴丹、申枣、猴子枣、羊肠枣。为猴科动物猕猴等的胃或肝胆之结石,呈椭圆形,略似小枣;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如鸡卵,小者仅如黄豆,多为莲子大小。表面为青铜色或绿黑色。性味苦、寒。主要功用为消痰镇惊,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等症。内服研末,每服1~;外用以醋摩涂。猴枣之代表方为“猴枣散”,以猴枣、川贝、麝香、硼砂、天竺黄、半夏(制)、沉香、朱砂(飞)、牛黄、全蝎(去钩)共为散剂,每瓶,有清热化痰、镇惊开窍之功。用于小儿惊风、痰涎壅盛、神志昏迷、烦躁不安,予口服,1~2岁每次,3岁以上每次0.6g,一日1~2次。珍珠:珍珠又称真珠、蚌珠、珠子、濂珠,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其形成乃系在偶然条件下,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杂质(如沙子等)进入到某些贝类的外层膜内,此时贝类软体为了保护自己而分泌出一种珍珠物质,层层包裹异物,形成赘生物,日久成珠。珍珠呈圆形、矩圆形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1~6mm,表面为半透明的银色、黄白色、淡粉红色或浅蓝色。本品性味甘、咸、寒。其功用为镇心定惊、治惊悸、癫痫、惊风等症;清肝除翳,治目赤肿痛、翳障胬肉;解毒敛疮,用于喉痹口疳、腐烂肿痛以及溃疡不敛等症。使用乃研作粉末每服~1g,多入丸散剂,外用适量。其方剂有六应丸、珠黄吹喉散、珠黄散、珠珀安神丸等。

牛的胆结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