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桂林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桂林医学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观点。杂文、说法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感受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医学院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及解决路径论文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关系,它影响导师指导水平的发挥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根据广西四所医学研究生培养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医学院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举措。

关键词 :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G645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责任,因此,如何强化导师职责,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是高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研究从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模式、交流模式、师生双方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广西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整体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

1医学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针对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导师卷和学生卷(博士/硕士),采用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所广西区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及导师为对象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111份,其中导师卷421份,学生卷1690份。

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手段。

对导师指导制度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导师指导制度目前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见图1)。而采用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的比例较低。而对导师指导制度的倾向性调查发现(见图2),大部分的导师,对目前所采用的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对转换导师指导制度,特别是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可是研究生层面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较低。

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初期,大多采用单一导师制度,由导师“一对一”地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等的指导工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类型的增加以及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单一的导师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对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的探讨。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单导师制和校内外割裂的双导师制经实践检验发现存在种种缺陷,于是导师团队制成为部分高校新的尝试。导师团队制度具有促进学科交叉等优势,最早起源于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便于学生汲取不同学科导师的智慧知识。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生教育开始推行这种优秀的制度。导师团队各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优势,有适当的进行工作分工并有所侧重,分别在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规划、科研指导、临床专业实践等方面承担主要职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给予研究生更全面更专业更系统化的指导。

研究表明,可能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制度环境建设推进程度等,目前采用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仍较多,但是医学院校导师对各种导师指导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等,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与导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知存在欠缺,没有清晰了解导师组制的内涵有关。另外,也有可能是学校和导师接受并采用了导师组制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培养全过程依然只有一位导师贯穿始终发挥作用,导师组制流于形式。今后,根据医学研究生不同类型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实行不同的导师指导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智慧,提高自身医学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应该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导师)及对象(学生)之间都关注并认可的一个共同问题。

2对师生关系模式的认知

师生关系的基本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研究生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见图3、4)。认为师生之间是师徒关系、科研伙伴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导师分别占、和;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生认知这一点的数据分别为、和。

以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是导师作为师傅“教”,学生作为徒弟“学”的师徒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逐步延伸出师生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及雇佣关系等多种异化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师徒关系仍是主要模式,这与已有报道[1]相比,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从占比来看,医学类导师和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师徒关系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而选择科研伙伴关系的占比明显低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调查中大部分的学生和导师目前还是单一导师指导制,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认为导师应该扮演一种师长的角色关系,并且在研究生的学业、生活以及后期职业选择上担负起这个责任;其二,考虑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关。医学教育偏重知识和经验的传授,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才能独立于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理工科与人文学科偏重导师“授之予渔”的技能,研究生能更早的独立开展科研行为,更容易自主创新,与导师形成科研伙伴关系。

师生的科研关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双方的参与意愿都高达8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导师的在研课题,的学生表示参与的课题与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密切联系。但在被问及学术活动科研含量及是否能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时,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的研究科研含量不高,并不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在对导师在研项目调查时,结果显示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层次不高,只有的导师有国家级课题,还有的导师无在研课题。调查还发现,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获得科研成果的署名权,但能够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其他方式补贴的研究生不到半数(),即使是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补贴的,也大多认为补贴少于付出。

目前,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导师课题的助手或者参与伙伴,研究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工作。科研活动成为师生交往的主要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如何,是考察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能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自身专业相关性,科研项目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个方面,研究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导师指导及科研团队交流学习,可以训练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此环节中,对付出辛勤工作的研究生是否提供了合适的报酬,对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给予恰当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调查结果说明,研究生对导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都很高且专业性很强,但是导师课题科研含量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平台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需要引起导师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科研活动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也值得管理部门和导师多加关注,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待遇。

3对师生交流模式的认知

导师能否与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模式,对师生关系和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交流模式的建立,包括交流频率、交流内容及方式、交流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

交流频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见图5),只有的医学研究生能与导师交流频率保持每周一次以上,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为每月一次以上,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仅为每学期一次以上。只有约半数的导师表示能保证与研究生交流频率保持在每周一次以上。在对导师能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研究生的调查项目上,只有的研究生和导师表示“一直能做到”,而选择除了指导研究生外导师的主要精力摆放方面时,大部分的研究生和导师表示其导师或自己的时间精力被行政事务、课题研究、教学任务三大块所影响。与已有的综合学科调查结果[1]相比,医学类导师与研究生交流频率,每周有一次以上交流的频率为更低。不同一级学科专业的医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差异显著,临床医学师生交流最少(),生物医学工程师生交流最密切(),X2=,P=。这可能与临床专业学生要付出更多精力投入临床轮转及承担医疗业务责任有关,而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研究类的学生更多精力投入纯粹的科学研究,更有时间和导师交流和讨论科研进展和问题。

交流内容及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过程中,除了学业问题,交流较多的内容依次为:职业计划和想法()、人生观和理想()、日常生活()、情感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研究生选择了无其他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除了学业交流以外,就思想、生活、情感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如果除了学业无其他方面的交流,不利于导师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在求学成长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往的空间,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电子邮件、QQ、微信,师生关系由课堂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构成了网络社会独特的师生关系类型。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面谈,其次是电话/短信、QQ/微信等即时通讯方式,电子邮件等延迟通讯方式也仍在使用。师生之间交流方式与手段丰富,能弥补师生之间由于直接交往减少带来的缺点。

交流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并经常与导师交流的医学研究生占,还有约近30%的医学研究生表示较少(占)或很少(占)主动与导师交流。

4师生关系满意度

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学生的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6个方面对导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2),导师对指导学生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但是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素质评价最低,选择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只有,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欠缺,尚需加强引导与激励。

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3),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导师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结果反映绝大多数的导师具备良好的素质给予学生优秀的学业指导。

5对策建议

推进与落实导师团队制度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延续至今,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体,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在很多学科专业已经得到认可。医科类院校很多导师都是肩负沉重医疗业务的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作用和职责会被有所削弱。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医科院校应进一步就如何将教学合作、科技合作的优势转化为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势展开探索,积极探索具有实效的导师团队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师团队制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已经实施非单一导师制度的研究报道均表明,双导师指导制或者导师团队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引发制度落实不到位、导师职责不清晰、组内导师交流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优秀的决策规划形同虚设。导师团队中各导师之间职责不清晰,责任不到位,会引发导师对学生培养各个环节参与不够和发挥作用不完全的问题。同时,导师团队各成员间交流联系不密切,缺乏必要的工作交流联系和协调配合,是不可能有序的做好医学研究生培养全程工作的。

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建立定期交流的模式制度,提高师生交流的主动性

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频率多少,放在研究生培养上精力的多少,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医学研究生强调分类培养,对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求提高。而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建设整体滞后,生师比不断扩大,加上医学导师大多负担沉重的临床医疗业务,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很高,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质量。

在欧美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地区,导师与研究生保持每周一次见面并汇报讨论研究进展的例会已经形成稳定常态机制,定期交流是检验学生有没有“好好地学”和导师能不能“好好地教”的有效手段。有国外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频率对研究生完成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发表文章等的质量产生显著影响[3]。

师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化举措,学生定期汇报学习进度及呈交学习成果,导师定期督促学习进展并反馈指导意见,使研究生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导师,更能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真谛,对导师真正的尊重和认同。

加强导师培训及考核,建立导师准入及退出评估机制

导师指导能力是影响师生关系乃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对医学研究生导师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合理的选聘制度,应侧重医学教育的分类培养要求,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侧重考察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方法;对专业学位导师应当侧重考察其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应对临床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不同导师在培养过程各个环节中承担的职责。

定期集中加强导师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不仅加强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更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讲解培训,让导师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围绕职业指向和专业技能的不同要求有区别地进行指导[2]。

逐步废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通过动态考核导师论文、课题、经费等项目指标来选聘导师。增强导师危机意识,建立良好的竞争与激励机制。这样才能间接提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让研究生在高水平的项目研发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指导和提高。

鼓励并引导学生批判与创新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和对话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通过合作与讨论,学会恰当表达和辩护自己的观点,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共享的、更丰富的、更高级的理解[3]。这是一种引导批判和创新的有效的指导方式。可以促进研究生深入思考,全面归纳并系统整理自己的知识研究,通过不断交流、促进,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导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对已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从而反思形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对学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而是应该留给研究生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的空间。

和谐且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归属感,激发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足够重视,引导研究生和导师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你看我的 合不合你的要求第一篇城北一路,湘桂铁路既有线(原线路)5米开外,一条新线正在加紧施工。“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要修建新线,那既有线以后将做什么呢?”答案是:高铁时代将实现客货分离,大家日后的出行会更为便捷。据市铁建办工作人员介绍,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在市区外是沿既有线新建双线,新线跑客车,既有线跑货车;而市区段则是在既有线旁建一条新线,既有线和新线都跑客车。这样,湘桂铁路既有线在市区段外围,会从灵川绕猴山西侧,跨桃花江至临桂建一条货车外绕线相连,从而实现客货分线、客内货外的格局。贵广铁路最初设计为客货兼走,2009年6月改为客运专线。因此,进入市区的贵广、湘桂两条铁路将全部为单一客运功能。“两铁”设计日开行客车220对(湘桂120对、贵广100对),有望极大地改善春运、黄金周期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火车空中横穿机场路做路基、开隧道,这些建铁路的必修课,大家不稀奇。可是湘桂铁路在机场路旁一座山上开的两个隧道,却让人觉得挺好奇。这两个隧道在桂林至临桂道路两旁的山上,距离地面有几十米高。不少市民纳闷,这么高的隧洞,火车开上去岂不是像“过山车”?其实,道路两旁的隧道口将来会有高架桥相连,等到2012年新湘桂铁路建成通车时,大家就能在机场路上看到穿行的列车了。“铁轨从灵川铺设过来,一直有一个抬升的过程。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土地征用,以及解决与公路和其他铁路相交的问题。虽然大家现在觉得路口村隧道距离机场路路面很高,但由于距离较长,铁轨的坡度其实是很缓的。”市铁建办有关负责人解释。17日,在湘桂铁路扩改工程第四标段第二项目部,负责施工的中铁二局工作人员说:“这两个隧道口名叫路口村一号隧道和路口村二号隧道,主要是供货车外绕线使用的。目前,二号隧道已经打通,一号隧道仍在紧张施工。”他们承担的4个隧道已打通2个,由于机场路跨线桥的设计尚未完成,因此还没有开始建设。一旦设计完成,他们将第一时间开始桥梁施工。下一页第 [1]桂林西站实为货站,但桂林的客站站点不少一些市民以为将新建的桂林西站是客运站,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目前设计,这是一个专业货站,并不具备客站功能。由于贵广铁路去年调整为客运专线,到时客车经过该站时不会停留,因此桂林西站的主要用途,还是体现在湘桂铁路的货车外绕线上。据了解,桂林西站的地点设在灵川县定江镇,未来发展将定位为我市一个主要货站。湘桂铁路年运输货运量能力为4000万吨,其货车外绕线经过西站后,可通过原有桂海线与桂林南、桂林东两个货运场站相连。目前,我市计划将桂林西站做大做强,并逐步弱化桂林南、北货场功能,形成以桂林西货站为主、桂林东货场、临桂二塘、苏桥货站为辅的桂林铁路货运场站新格局。“桂林西站的功能定位可能让市民有一点遗憾,实际上,桂林高铁站点还是不少的。”市铁建办有关负责人说,贵广铁路在桂林有桂林北站(即俗称的“始发站”)、阳朔站(兴坪)以及恭城站3个客运站点;湘桂铁路桂林段也有桂林站、桂林北站、全州站、兴安站、永福站等10个客运站,基本可以满足市民朋友的出行需要。不少标段24小时施工高铁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在前期开展的桥梁、隧道施工中,不少标段都是24小时施工作业,确保工期进度。目前,湘桂铁路红庙隧道、安山路二号隧道、路口村二号隧道等均已打通,全州、兴安段也已开始进入路基施工;贵广铁路的田坝岭隧道、天平山隧道等大型控制性工程也正在紧张地日夜施工。据市铁建办初步统计,截至4月20日,我市“两铁”共完成永久性征地计划的95%。1—4月份,“两铁”共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6%。链接:1.湘桂铁路是华中、华东和华北等地区与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重要铁路运输通道。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客车设计行车时速为200公里,建设工期3年半。该铁路桂林段正线长度245公里,经过市区和全州、兴安、灵川、临桂和永福5县,总投资120亿元。2.贵阳至广州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建设标准为Ⅰ级双线电气化客运专线,设计行车时速300公里,预留时速350公里,建设工期6年。该铁路桂林段正线长度190公里,经过市区和龙胜、临桂、灵川、阳朔和恭城5县,总投资180亿元。3.“两铁”完工后,桂林将成为“两铁”交会的节点,其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会进一步凸显。未来,市民乘火车到长沙、广州、贵阳、南宁4个省会城市,最快只需2个小时左右,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第2篇短了点打开广西高铁规划地图,一眼就看到桂东边缘与桂中之间纵向约300公里宽度的空白地带,由于玉林市是广西唯一没有高铁经过的城市,作为长期为广西做出巨大贡献的汉人城市,理应得到应该有的少少补偿。也就是建设湛江-玉林-桂平-桂林高铁,此高铁将解决桂林、贵州、湖南等地到湛江、茂名、阳江的快捷交通问题,并能填补两林之间广大地区的纵向现代化交通的空隙。纵观广西的高铁规划图,南北纵向方向的交通基本还是停留在桂中与桂西,而桂东与桂南,都是横向为主,兼以斜向,荔浦、平乐、桂平、玉林、兴业、陆川等桂东城镇将从中获取利好,从而走向与广西其他兄弟城市平等的政策水平面上。历史的原因,湛江茂名到玉林腹地,出除了黎湛铁路以外,几无其他方式直达,造成两地隔山如隔世,经济差异越拉越大,两地交流严重受制。本来居于各城市中间位置的玉林越来越给边缘化---这让我们常常耻笑政策的制订者的幼稚可笑,也别无他法。建设桂湛高铁,意义非凡,抛开了形象工程,平衡日益饱受桂东人民非议的难宁自造中心的政策之矛盾,解决广西人口最密集区(玉林市玉林盘地是广西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的现代交通问题。.............以上是个人看法,请各位砖块。

桂林医学期刊

桂林医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入选国家973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桂林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被誉为“闪耀桂北的医学明珠”。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1958年升格更名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更名为桂林医学院。2014年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占地面积85万余平方米,包括乐群、东城、临桂三个校区,拥有20个二级学院(系、部)、7所附属医院、22所临床教学医院。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三个学科硕士点开展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设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护理学等20个本科专业和5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拥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3243人、研究生606人、留学生341人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4400余人,专任教师932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214人,副教授及相应副高职称人员521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八桂名师”、“八桂学者”、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特聘专家”、广西高校“*”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139”计划领军人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专家等知名专家学者30余人次。聘请了国家著名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等国内外著名学者15人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重点专业、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自治区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等14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专业建设项目。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和自治区实验室建设项目,建立有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等9个自治区级育人平台,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6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8门,建有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

学校近5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7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5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3061篇,其中SCI收录203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2015年、2016年连续跻身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学校主办的《华夏医学》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和广西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29项,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学生在全国及自治区级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显著,在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中获团体总成绩冠军和两个单项第一,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多次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CCS)中获得特等奖。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护理学本科生报考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率为10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连续十二年评为“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桂林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高等院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学院分两个校区:乐群校区位于市中心,与拔地而起的独秀峰毗邻;东城校区位于绚丽多姿的漓江东畔。学校建于1935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临床医学为主,融医疗、药学、生物技术、检验、护理为一体的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医药本科院校。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0多人,副教授近200人,讲师600多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4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近5000人。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三个)、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七个二级学院和人文社科部、外语部、体育部等三个教学部。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医学检..

知道,在这儿读了一年了。学校好不好,我不好说,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好的标准,至于简介桂医有官网可以看的。

桂林医学院代码是10601,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桂林医学院(Guilin-Medical-University),简称“桂医″,坐落于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桂林建设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合作单位、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高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历史

1935年,首位在日本千叶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我国著名的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祖蔚先生,创建了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校址坐落在的叠彩山下。

1944年,由于抗日战争,学校停办。

1946年,学校重新恢复。

1952年,学校先后更名为“广西省立第二护士助产学校”和“广西省第二卫生学校”。

1953年,学校改名为“广西省桂林卫生学校”。

1956年,学校由叠彩山下搬迁到乐群校区。

1958年,学校更名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全部招收大专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全面停课并停止招生。

1970年,学校恢复招生和复课,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

1977年,学校招收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学生。

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本科建制的桂林医学院。

2019年9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公示,将桂林医学院申请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68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近5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7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670余人,博士生导师28人。学校拥有全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人才、广西“八桂学者”“八桂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等知名专家学者15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等。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系、部),9所附属医院、28所临床实习医院,开设26个本科专业和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广西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自治区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重点学科7个,广西一流学科(培育)2个。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药学

广西自治区级重点专业:临床医学

广西自治区级特色本科专业:护理学

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护理学

广西自治区级优质本科专业:临床医学

广西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药学、生物技术

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内科学、免疫学、外科学、生药学、外剂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临床医学、药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和自治区实验室建设项目;有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自治区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自治区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中心1个,广西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2015年,学校科研立项共计2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3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39篇,其中SCI收录49篇,核心期刊154篇,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3项。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75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5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5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3061篇,其中SCI收录203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15年、2016年连续跻身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学校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61项,其中广西科学技术奖11项。

医学期刊桂林

问题一:医学期刊分类:听说医学期刊分什么一类二类三类的,不知道有没有个目录,三类四类的都有什么啊? 每个学校的目录都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可以把我们学校的发给你看一下,一般分为 一、被SCI收录期刊 二、A级期刊名录(共180种、名录见附件一) 三、B级期刊名录(共464种、名录见附件二) 四、B级期刊名录中未列出,但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等同于B级期刊。 问题二:医学类期刊杂志的分类有哪些 在汉斯出版社,大致分了这些期刊: 世界肿瘤研究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亚洲耳鼻咽喉科病例报告 亚洲妇产科病例研究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亚洲麻醉学病例研究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亚洲外科手术病例研究 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 眼科学 药物化学 药物资讯 医学美容 医学诊断 中医学 生理学研究 生物医学 食品与营养科学 有的出版社还要分得更细。 问题三:全国现有医学类期刊多少种 医学期刊,现在总数在1100册左右;分为18个医学学科。 问题四:医学期刊的医学期刊分类 按目录分类,可以分为医学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其中医学中文核心期刊250本,停刊一本;医学科技核心期刊996本(有和中文核心期刊重复的期刊)普通期刊未做统计; 综合医药卫生1、中华医学杂志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6、 *** 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复旦学报.医学版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上海医学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28、山东医药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预防医学、卫生学类1、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5、营养学报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环境与健康杂志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中国卫生统计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中国职业医学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6、中国卫生经济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中国妇幼保健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草药2、中国中药杂志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中国针灸5、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7、中药材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16、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解剖学报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解剖学杂志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中国 *** 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 *** 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15、中华病理学杂志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18、病毒学报19、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8、中华护理杂志9、临床检验杂志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中国急救医学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 问题五:医学类二类杂志有哪些 二类杂志都是一些综合性的期刊,还是看你要哪一类的了 问题六:医学类的国家级杂志有哪些 医学杂志每一期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指哪一类?医学信息,医学研究这两类都是属于国家级杂志里面的。 问题七:医学核心期刊有哪些?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最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7、《 *** 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0、《中国现代医生》: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1、《中国乡村医药》: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2、《中国医药导报》:国家级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3、《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4、《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15、《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问题八:医学类论文发表在哪些期刊上比较好? 《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导刊》《中国现代医学咋着》《中国妇幼保健》《现代预防医学》这俯是核心期刊,比较不错,但是版面费等价格就比较高了,一些省级的比较便宜一点。你也可以去轻松无忧论文网看看,他们跟很多期刊是合作关系,价格估计能少一些。 问题九:医疗类有哪些比较权威的期刊? 核心的期刊都是比较权威的,比如:《中国老年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华西医学》等等

综合医学杂志:The LancetClinics系列(北美临床)肿瘤学领域杂志:Lancet Oncology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Cancer Treatment Reviews神经科学领域杂志:Lancet Neurolog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免疫学领域杂志:Autoimmunity ReviewsTrends in Immunology心血管医学领域期刊: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内分泌医学领域期刊: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The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消化医学领域期刊: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呼吸领域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CHEST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基因领域期刊:Trends in Genetics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传染病领域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Trends in Parasitology以上是ClinicalKey收录的TOP医学期刊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中医药刊物是系指有关中医药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出版物,是中医药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医药期刊出现于近现代,据统计,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四百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年),其编辑大旨是“奥词显义,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内容已包括有当时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定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

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后。现知较早的中医药期刊有上海医学公报社蔡小香等所编的《医学报》(创刊于1904年4月),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何廉臣等所编的《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广州梁慎余等所编的《医学卫生报》(1908年7月),宁波徐友函等所编的《卫生杂志》(1911年),神州医药书报社余伯陶等编的《神州医药学报》(1913年5月)等。当时的中医药期刊反映了中医药学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在内容上则中西兼备,在研究探讨中医学术的同时,对西医学知识也多有介绍。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中医期刊编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问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顾宾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识生等。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以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由于中医药学界联合起来反对对各届 *** 所采取的歧视、压迫、消灭中医等政策的坚决斗争,在斗争中中医药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也显著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250种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达90余种,其次则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当时中医药期刊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学会所编的《中医杂志》(1912年12月),上海中华医药书局所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医报社所编的《三三医报》(1923年5月),广州杏林医学社所编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所编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也多办有中医药期刊,如《医药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宾医药会刊》(1930年4月)等。这一时期的中药医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中医药学术团体机关刊物,如中央国医馆及各地分馆所编的《国医公报》;神州医药学会各分会所编的《神州医药学报》以及中医院校所编的院刊等等。

这一类期刊多为各学术团体人撰稿。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多报告了各团体的机构、成员、沿革及动向等。其二是中医药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国医学月刊社所编的《中国医学月刊》(1928年10月),广州岭南医林一锷社所编《医林一锷》(1931年1月)等,这类期刊的内容广泛,思想较为活跃。其三是中医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医书局所编的《家庭医药杂志》(1930年1月),健康报馆所编的《学医门径月刊》(1930年5月),广州大众医刊社所编《大众医刊》(1931年4月)等,此外,当时各地报刊如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多编有医学卫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医内容者。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宣传中医药卫生知识,读者面大,影响广泛。这一时期中医期刊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社论或言论栏。多反映当时中医界讨论中西医关系,如何整理中医学术,中医教育,医学道德等问题; 学说栏多连载篇幅较长的著作和讲义;药物栏介绍各种中药的研究;医讯栏报告各地医疗法令,医学团体情况;问答栏多解答读者学医、治病的各种问疑; 此外还有随诊笔记,医林文艺,杂俎等。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编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铁樵、陆渊雷、周学海、章臣鹰、张赞臣、秦伯未、范行准、祝味菊、杨 *** 、刘民叔、余无言、赵燏黄、陈邦贤、陈无咎、张山雷、吴汉仙、陆士谔、谢利恒、张锡纯、朱仁康、杨志一、张子英、杨医亚、朱振声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出版的期刊大约有六十余种。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医期刊增多。如重庆出版有《国医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国医改进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复兴医药杂志》(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医学周报》(1943年6月)等。由于时局动乱,此时中医药期刊一般刊行年代不长。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出版的《国医砥柱》。

桂林医学杂志

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另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也是比较权威的社科类数据库。在国外较权威和著名的数据检索系统包括SCI、EI等,为了引导我校科技人员的论文投向, 使他们的论文能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让更多的同行了解,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将常用数据库来源期刊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以供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检索、订阅、职称评定等参考。另外,本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期刊按影响因子的排序表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谨供参考。1、《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期刊投稿首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版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最后一项指的是各单位在《引证报告》收编的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见下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版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第二编 经 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军事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心理科学 3.心理学报 4.哲学动态 5.自然辨证法研究 6.孔子研究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心理学动态(改名为:心理科学进展) 9.中国哲学史 10.道德与文明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现代哲学 13.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心理学探新 15.周易研究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法音 4、敦煌研究 5.中国宗教 6.佛教文化 7.中国穆斯林 8.世界宗教文化C8 统计学 l. 中国统计 2.统计研究 3.统计与决策 4.数理统计与管理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中国社会保障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计划生育C93 管理学 1.中国行政管理 2.管理世界 3.领导科学 4.中外管理 5.管理科学学报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3、贵州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研究 5、黑龙江民族从刊 6、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回族研究 8.世界民族 9. 中国民族 1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云南社会科学 12.青海民族研究 13.西北民族研究 14.满族研究 1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6.内蒙古社会科学 17.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3,5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4.欧洲(改名为:欧洲研究)5. 国际问题研究 6. 当代亚太 7.国外理论动态 8. 美国研究 9.当代世界 10. 西亚非洲 11.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展望 13.国际论坛 14.国际观察 1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6.和平与发展 17.拉丁美洲研究 18.日本学刊 19.东南亚研究 20.国外社会科学D2,4,6 中国政治 1.政治学研究 2. 求是 3. 中国行政管理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了望 6.社会主义研究 7. 教学与研究(北京) 8.毛泽东思想研究 9.党的文献 10.马克思主义研究 11.青年研究 12.中国青年研究 13.探索 14.党建研究(北京) 15.中共党史研究 16.学习与探索 17.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8.社会科学研究 19.理论前沿 20.理论探讨 21. 新视野 22.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3.求是 24.理论与改革 25.科学社会主义 26.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8.工会理论与实践 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2.理论学刊 3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4.妇女研究论丛 35.党政论坛 36.理论导刊 3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8.理论探索 39. 半月谈 4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1. 中国青年 42.公安大学学报(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D9 法律 1.中国法学 2.法学研究 3.法学 4.法学评论 5.中外法学 6.现代法学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学 9. 法学家 10. 政法论坛 11.人民检察 12. 河北法学 13.法制与社会发展 14.政治与法律 15.环境法律评论 16.比较法研究 17.法学杂志 18.当代法学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适用 21.法学论坛E 军事 1.中国军事科学 2.军事经济研究 3.国防大学学报 4.政工导刊 5.军事史林 6.军事历史研究 7.世界军事 8.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20 信息与传播 1.现代传播 2.当代传播G21新闻学、新闻事业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记者 3.新闻通讯(改名为:传媒观察) 4.新闻与传播研究 5.中国记者 6.新闻战线 7.新闻与写作 8.新闻界 9.新闻爱好者 10.新闻大学 11.新闻知识 12.新闻实践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中国出版 4.编辑之友 5.出版发行研究 6.编辑学刊 7.出版广角 8.读书 9.中国图书评论 10.科技与出版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大学图书馆学报 4.情报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情报科学 7.图书馆建设 8.图书馆 9.情报杂志 10.图书馆论坛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情报知识 17.现代情报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中国档案 3.档案学研究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档案管理 7.兰台世界 8.山西档案 9.档案 10.北京档案 11.上海档案 12.四川档案 13.湖南档案(改:档案时空)G3 科学,科学研究 1.自然辩证法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研究 4.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5.中国科技论坛 6.中国软科学 7.自然辩证法通讯 8.科学管理研究 9.研究与发展管理 10.科技进步与对策 11.科学新闻 12.科技管理研究 1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G4 综合性教育 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当代教育科学) 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 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 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 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语言教学与研究 3.民族语文 4.语言文字应用 5.汉语学习 6.语言研究 7.中国翻译 8.世界汉语教学 9.古汉语研究 10.方言 11.当代语言学 12.语文研究 13.语文建设 14.修辞学习 15.语言与翻译 16.上海科技翻译 17.中国科技翻译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外语界 5.现代外语 6.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7.外语学刊 8.外语教学 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中国俄语教学第四编 自然科学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4.系统工程学报 5.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科学 8.管理科学学报 9.自然科学史研究 10.自然杂志 11.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2.中国科学基金 13.中国科技史料第五编 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 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绣像小说》为文艺半月刊,每期刊载长篇连载或单篇小说10种左右。在首期缘起上,创办者称欲借小说以针砭朝政之积弊,为国家危险立鉴,此以唤醒民众。所刊内容有弹词、戏曲和杂文。

《文艺杂志》,现代文艺月刊,创刊于桂林。王鲁彦主编,出版第3卷第3期后因日寇侵犯湘桂日紧而停刊,复刊于重庆,出至新1卷第3期后,因抗日战争胜利宣告停刊。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中医药刊物是系指有关中医药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出版物,是中医药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医药期刊出现于近现代,据统计,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四百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年),其编辑大旨是“奥词显义,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内容已包括有当时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定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

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后。现知较早的中医药期刊有上海医学公报社蔡小香等所编的《医学报》(创刊于1904年4月),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何廉臣等所编的《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广州梁慎余等所编的《医学卫生报》(1908年7月),宁波徐友函等所编的《卫生杂志》(1911年),神州医药书报社余伯陶等编的《神州医药学报》(1913年5月)等。当时的中医药期刊反映了中医药学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在内容上则中西兼备,在研究探讨中医学术的同时,对西医学知识也多有介绍。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中医期刊编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问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顾宾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识生等。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以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由于中医药学界联合起来反对对各届 *** 所采取的歧视、压迫、消灭中医等政策的坚决斗争,在斗争中中医药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也显著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250种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达90余种,其次则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当时中医药期刊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学会所编的《中医杂志》(1912年12月),上海中华医药书局所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医报社所编的《三三医报》(1923年5月),广州杏林医学社所编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所编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也多办有中医药期刊,如《医药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宾医药会刊》(1930年4月)等。这一时期的中药医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中医药学术团体机关刊物,如中央国医馆及各地分馆所编的《国医公报》;神州医药学会各分会所编的《神州医药学报》以及中医院校所编的院刊等等。

这一类期刊多为各学术团体人撰稿。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多报告了各团体的机构、成员、沿革及动向等。其二是中医药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国医学月刊社所编的《中国医学月刊》(1928年10月),广州岭南医林一锷社所编《医林一锷》(1931年1月)等,这类期刊的内容广泛,思想较为活跃。其三是中医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医书局所编的《家庭医药杂志》(1930年1月),健康报馆所编的《学医门径月刊》(1930年5月),广州大众医刊社所编《大众医刊》(1931年4月)等,此外,当时各地报刊如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多编有医学卫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医内容者。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宣传中医药卫生知识,读者面大,影响广泛。这一时期中医期刊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社论或言论栏。多反映当时中医界讨论中西医关系,如何整理中医学术,中医教育,医学道德等问题; 学说栏多连载篇幅较长的著作和讲义;药物栏介绍各种中药的研究;医讯栏报告各地医疗法令,医学团体情况;问答栏多解答读者学医、治病的各种问疑; 此外还有随诊笔记,医林文艺,杂俎等。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编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铁樵、陆渊雷、周学海、章臣鹰、张赞臣、秦伯未、范行准、祝味菊、杨 *** 、刘民叔、余无言、赵燏黄、陈邦贤、陈无咎、张山雷、吴汉仙、陆士谔、谢利恒、张锡纯、朱仁康、杨志一、张子英、杨医亚、朱振声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出版的期刊大约有六十余种。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医期刊增多。如重庆出版有《国医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国医改进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复兴医药杂志》(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医学周报》(1943年6月)等。由于时局动乱,此时中医药期刊一般刊行年代不长。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出版的《国医砥柱》。

桂林医学杂志社

《文艺杂志》,现代文艺月刊,创刊于桂林。王鲁彦主编,出版第3卷第3期后因日寇侵犯湘桂日紧而停刊,复刊于重庆,出至新1卷第3期后,因抗日战争胜利宣告停刊。

xī yī yào kān wù

本条简要介绍近代多种西医药报刊在中国的创办、发行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渐侵入我国沿海和内地,伴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宗教活动,西医药知识相继传入我国。到十九世纪末叶,国内开始印行西医药刊物。

早期的西医药刊物,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 ( Kerr)主编的《西医新报》,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因种种原因所限,仅历时两年,出版八期即停。1886年尹端模在广州创办《医学报》,是国人自办最早的西医刊物(国内未见藏本)。此后,西医药定期刊物陆续创办。在早期(1880~1910年)出版的十余种刊物中,有我国留日医学生主办的《医药学报》、《卫生世界》,广州梁慎余的《医学卫生报》,叶菁华等编的《光华医事杂志》,以及上海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学报》等等,对传播西医药知识都起了较好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教会医院、医学校的增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医药刊物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12~1937年,这二十五年间出版近130种。其中上海几占一半,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次之。影响较大的有《中华医学杂志》、《广济医报》、《卫生月刊》、《医药评论》等多种。《中华医学杂志》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分中、英文两部,1932~1934年先后与《齐鲁医刊》、《博医会报》合并,是我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刊,至今仍继续出版,名闻中外。《广济医报》原为苏格兰教会医师出资,于1914年在杭州创办,1924年由广济医校同学会筹集自办,改名为《广济医刊》,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卫生月刊》是卫生教育的刊物,1924年3月由中华卫生教育会创办,后与上海卫生局联合主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数年,后曾复刊,历时亦近二十年。《医药评论》于1929年1月创办,以评论专著、译述为重点,提出了改良医学教育制度、社会卫生化、医学科学化等问题,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此外,在数十种医药院校校刊中,以《同济医学》历时最久,1918年9月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创办《同济》,后来同济大学医科先后改办《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医学及文化》、《同济医学季刊》等刊物,翻译大量西医著述,介绍世界医学知识。以上刊物绝大多数为时不长,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者达18种之多。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医药书刊的编印出版困难重重,国民党统治区新出版的西医药刊物不足40种,以西南地区重庆、贵阳、桂林、成都稍多,其中除卫生刊物、校刊而外,历时达两年以上者仅有《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华北医药月报》、《药学季刊》、《新中华医药月刊》等几种。加上沦陷区(如上海、北平、沈阳等地)少量继续出版的刊物,实属屈指可数。

《现代家庭》杂志作为全国著名的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化综合类刊物,她以弘扬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探讨现代家庭的特点和问题,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大众电影》杂志,封面马羚,封底莎朗.斯通,杂志上市后,一抢而空。但两张照片引发了上面的愤怒,认为低俗下流。上面要求收回已发行的杂志,同时要求第二期立刻停印,接受审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