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美国中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美国中国医学杂志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国际临床医学期刊,简称IJCM,刊号: ISSN Print: 2158-284X,ISSN Online: 2158-2882。基本涵盖了临床医学相关的所有领域。该期刊有接近十三年的出版历史,属于国际开源期刊,还是一本月刊,出刊较快。期刊的H-5index为8,整体质量不错。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国际病毒学杂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呼吸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免疫学杂志 国际内分泌学杂志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眼科学杂志 国际遗传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肿瘤学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中国系列期刊· 小儿急救医学 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 白血病·淋巴瘤%D%A

美国中医学杂志

CM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dicated to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goal of this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doctors and academic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omote, share, and discuss various new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related problems. Manuscripts can be prepared in English or Chinese, and are subject to a rigorous and fair peer-review process. Accepted papers will immediately appear online followed by printed hard copy.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fields: CM是一本国际期刊,致力于对中国医学的最新进展。这本杂志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医生和学者的推动,分享和讨论各种新问题和新的发展,在中国医药相关的问题。本刊由美国科研出版社发行,包括以下研究领域: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uina of Chinese MedicineBasic Discipl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Basic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Clin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Diagno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Ethno MedicineGyne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Material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Ophthalmology and Otolaryng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Orthopedics of Chinese MedicinePediatrics of Chinese MedicineSurgery of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in and Yang

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Acupuncture i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Herbal Medicine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收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已通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严格评估,于2010年起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成为我国进入SCI-E的中医药类期刊。发行《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外文版中医药学术期刊。次年即被Medline收录,是Medline收录的第一份国内中医药类期刊,现发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国际影响,该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突出中医特色基础上,努力推动期刊国际化发展。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刊坚持以国家中医政策为导向,积极报导和宣传中医药科研、临床成果。始终坚持中医药国际发展方针,通过版权合作输出、与国外学术团体合作等途径,先后创办了《中医杂志》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语版、葡萄牙语版、法语版、日文版和韩文版,是我国科技期刊中拥有语种版本最多的期刊。积极拓展与国际中医药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多种途径,与英国《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学杂志)、比利时《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杂志)、荷兰《East West Integration Medicine》(东西方医药结合杂志)及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等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和出版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该刊正逐步成长为我国优势学科和民族特色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成为中医学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被国际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所收录,充分体现了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提高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期刊国际发展,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传播与学术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尚>>,<<瑞丽>>,<<心理月刊>>,<<好主妇>>,<<好管家>>,<<悦己>>都挺好的还有<<看天下>>,<<钱经>>

美国中国药学杂志

1.药学学报2.中国药学杂志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8.中国抗生素杂志

这个说不完的,有很多,主要看你要求。

至今 中国药科大学化学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特聘教授、博导 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药物研究院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美国MicroGenomics, Inc.任研究员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Edward A. Dennis教授实验室NIH博士后 美国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生物催化中心David T. Gibson院士实验室博士后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 Texas A & M University) George . Chiou教授实验室访问学者 江苏省苏州市水产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教育背景— 美国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药学院药物及天然产物化学专业(导师:John P. N. Rosazza教授) 博士学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 学士学位目前承担项目1.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111”计划)负责人:药物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的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2012年,No. 111-2-07)2.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作为高效生物催化剂的全新双羰基还原酶的分子结构改造(2008年-2009年,)学术论文34. Ji, Z., Mei, ., Lory, ., Gilbertson, ., Chen, .* & Cheng, . Chemical genetic screening of synthetic lethal pancreatic cancer inhibitors using a KRAS-based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 model. Front. Biosci. 2008 In . Wu, ., Liu, N. & Chen, .* A bacterial enzyme catalyzing double reduction of a β,δ-diketo ester with unprecedented stereoselectivity. Nature Proceedings, 2008, hdl:10101/. Hanson, ., Davis, ., Chen, ., Goldberg, ., Parker, ., Tully, ., Montana, . & Patel, . Preparation of R-amines from racemic amines with an S-amine transaminase from Bacillus megaterium. Adv. Synth. Catal. 2008, 350(9), . Liu, ., Yu, ., Chen, .* Determination of enantiomeric excess of ethyl 3,5-dihydroxy-6-benzyloxy hexanoate by chiral 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hirality, 2008, 20(1), . 陈依军*, 吴旭日. 生物催化与新药研发, 化学进展, 2007, 19 (12), 1947-1954.(特约综述)29. Liu, ., Chen, ., Yu, . & Chen, * A novel ketone derivative of artemisinin biotransformed by 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 13273.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6, 16 (21), . Guo, ., Chen, ., Goswani, A., Hanson, R. H. & Patel, . Synthesis of ethyl and t-butyl(3R,5S)-dihydroxy-6-benzyloxy hexanoates via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microbial reduction.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6, 17(8), . Steele, ., Chen, ., Dougherty, ., Li, W., Hofstead, S., Lam, K., Xing, Z. & Chiang, . Purification, function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ylalanine aminomutase: first committed step in Taxol biosynthesi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5, 438 (1), . Reguerio-Ren, A., Carroll, ., Chen, ., Matson, ., Huang, S, Mazzucco, ., Stickle, ., Vyas, ., & Balasubramanian, . Core-modified sordaricin derivatives: 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2, 12 (23), . Serrano-Wu, M, St Laurent. D., Chen, ., Huang, S, Lam, ., Matson, ., Huang, S, Mazzucco, ., Stickle, ., Tully, T., Wong, H., Vyas, ., & Balasubramanian, . Sordarin oxazeo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 antifungal agent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2, 12 (19), . Canne, ., Botti, P., Simon, ., Chen, ., Dennis, ., & Kent, . Chemical protein synthesis by solid phase ligation of unprotected peptide segments J. Am. Chem. Soc. 1999, 121 (38), . Yang, ., Mosior, M., Johnson, C., Chen, ., & Dennis, . Group-specific assays tha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phospholipase A2. Anal. Biochem. 1999, 269 (2), . Chen, ., & Dennis, .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group V phospholipase A2.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8, 1349 (1), . Chen, ., Rosazza, ., Reese, ., Chang, ., Nowakowski, ., & Kiplinger, . Microbial models for soil metabolism: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s of danofloxacin.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7, 19 (5-6), . Chen, ., & Rosazza, . Oligopeptides as substrates and inhibitors for a new constitutive nitric oxide synthase from rat cerebellum.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6, 224 (2), . Chen, ., & Rosazza, .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Noc) from Nocardia species. J. Bacteriol. 1995, 177 (17), . Chen, ., & Rosazza, .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ibuprofen by a Nocardia speci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4, 60 (4), . Chen, ., & Rosazza, . A bacter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from Nocardia speci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4, 203 (2), . Chiou, . & Chen, . Effects of antiglaucoma drugs on ocular flow in ocular hypertensive rabbits. J. Ocular. Pharmacol. 1993, 9, . Chiou, . & Chen, . Improvement of ocular blood-flow with dopamine antagonists on ocular hypertensive rabbit eye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992, 13 (6), . Chiou, . & Chen, . Effects of dopamine agonist bromocriptine and some dopamine antagonists on ocular flow. J. Ocular. Pharmacol. 1992, 8 (4), . Chiou, . & Chen, . Effects of D- and L-isomers of timolol on retinal and choroidal blood flow in ocular hypertensive rabbit eyes. J. Ocular Pharmacol. 1992, 8 (3), . Chiou, ., Shen, ., Zheng, . & Chen, . Enhancement of systemic delivery of peptide drugs via ocular route with surfactants. Drug Develop. Res. 1992, 27 (2), . 陈依军, 金冬梅. 测定珍珠粉总卟啉成分的荧光光谱法. 水产学报. 1990, 14 (2), . 陈依军, 夏尔宁, 王淑如, 陈琼华. 黑木耳、银耳及银耳孢子多糖延缓衰老作用. 现代应用药学. 1989, 6 (2), . 陈依军, 谭唯杰, 卞全玲, 钱曾年. 珍珠“康乐寿”口服液抗衰老作用研究. 中国药学杂志. 1989, 24 (7), . 陈依军, 胡天喜, 陈秀武. 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珍珠卟啉类化合物抗自由基的作用. 老年学杂志. 1988, 8 (2), . 陈依军, 谭唯杰, 钱曾年, 顾振纶, 潘建新, 庄杏梅. 珍珠粉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老年学杂志. 1988, 8 (2), . 钱曾年, 顾振纶, 王恩泽, 陈依军, 胡思初, 陈秀兰, 施家立. 健延龄延缓衰老作用的药理学研究. 中草药. 1988, 10 (7), . 陈依军, 谭唯杰, 徐黻本. 珍珠明目液对实验性白内障药效观察. 眼科通讯. 1987, 6, . 陈依军. 珍珠明目液对实验性青光眼作用的研究. 眼科通讯. 1987, 6, . 钱曾年, 顾振纶, 陈依军, 王恩泽, 庄杏梅, 朱路佳, 钱学射. 二仙春回胶囊的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研究, 1986, 11, . 钱曾年, 陈依军, 顾振纶, 庄杏梅. 二仙春回胶囊的抗衰老活性和毒性研究. 苏州医学院学报1986, 6(1), . 李耐三, 郝晓勇, 陈依军. 降眼内压药消旋噻吗心安的药理研究.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4, 15 (2), 40-44.非学术性文章Chen, . & Liu, N. Olympics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research. Nature, 2008, 454, 1049.申请和已授权专利1. Patel, ., Chen, ., Goldberg, ., Hanson, ., Gill, I., Goswami, A., Tully, T. and Parker, W. Enzymatic preparation of S-amino acid from R,S-amino acid or keto acid. WO 2007/112299A2, US 2007/0231858A1 (2007)2. Patel, ., Chu, L., Johnston, ., Guo, ., Chen, ., Goldberg, ., Hanson, ., Goswami, A. and Katipally, K. Stereoselective reductio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yrrolotriazine compounds. WO 2006/130657A2 (2006), US 7,393,667 B2 (2008)3. Rosazza, . and Chen, . Purif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US 6,988,446B2 (2006)4. Steele, ., Chen, ., Dougherty, ., Hofstead, S., Lam, K., Li, W. and Xing, Z.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ltering biosynthesis of taxanes and taxane-related compounds. WO 2003066871A2 (2003), US 7,273,755B2 (2007)5. Rosazza, . and Chen, . Bacter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US 5,759,835 (1998).6. Rosazza, . and Chen, . Purifi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from rat brain. US 5,856,158 (1998).7. 陈依军. 2-苯氧基嘧啶衍生物及其治疗用途. 中国专利号 (已授权)8. 陈依军, 石雷. 二氢吡啶酮类衍生物及其用途. 中国专利申请号. 陈依军 用于减轻或消除鼾声的口腔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号 (已授权)10. 陈依军 一种双羰基还原酶、其基因及其应用. 中国专利申请号学术会议及交流 第十二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生物技术专场(大连)邀请报告,获大会最佳学术报告奖 第二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烟台)专题报告 第三届国际生物能源与生物过程工程国际会议(上海)专题报告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家系列学术讲座”(广州) 第六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昆明)特邀大会报告2007. 8 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昆明)邀请报告2007. 5 首届伯克利-中国健康促进中心国际高峰会议(上海)主题演讲 第五届世界华人药物化学研讨会(南京)邀请报告 第21届燃料及化学生物技术论坛(美国科罗拉多)专题报告 美国微生物学会全国年会(美国华盛顿)大会报告获奖和荣誉1.1987 江苏省苏州市科技进步奖2.1994-1996 美国衣阿华大学生物催化中心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特聘教授4.1997-199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CI)博士后奖学金

中国药学杂志。

据2018年5月19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出版文献23665篇、总被下载2930812次、总被引11855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8年5月1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药学杂志》共载文4932篇、被引量58111、下载量295042,2015年影响因子为。

收录情况:

《中国药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献》(RSC)、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同时被中国国内知名的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刊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收录、《中国生物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

美国医学杂志谈中国

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敦等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将西医传入中国。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拓展。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同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人也开始兴办近代医疗事业,但起步晚、进展慢。晚清时期,也有少数中国人因出国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或因接触通商口岸的外国私人医生而认识和接受了西医。相比之下,教会医疗事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西医事业,它与其他因素一同影响了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

CSPPT是英文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的缩写。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译成中文是: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

CSPPT是一项在中国高血压人群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20702例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中国成年高血压患者。根据MTHFR C677T基因型分层后随机、双盲分为两 组,分别给予每日单片固定复方制剂依那普利叶酸片或单纯依那普利,期间对于没有达到降压目标的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指南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研究表明:以依那普利叶酸片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与单纯降压治疗方案相比,进一步显著降低首发脑卒中发生风险21%。美国医学杂志(JAMA)编者按评价:精准设计,完胜其余!总结:CSPPT是由中国专家独立设计、实施的临床研究,为中国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了更直接更确切的临床循证证据。

“西学东渐”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医学科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使中国卫生医疗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还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西方医学科学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它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不免产生矛盾。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西方医学,主要是近现代医学科学,在华传播是比较顺利的,最终为中国社会各界所普遍接受,并从20世纪初开始,取代中国本土传统医学,反客为主,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主体部分。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早在唐朝就有景教徒(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在华从事行医活动。1289年,罗马教皇派遣意大利籍传教士孟高维诺(G. de Montecorvino)来华。孟氏在传教同时,也以医术为活动工具。这是欧洲传教士把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开端。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渐多,其中著名者有意大利人利玛窦(M. Ricci)、熊三拔(S. de Ursis),瑞士耶稣会教士邓玉函(J. Terrentius,)等。他们在行医的同时,还翻译了多部西医书籍。其中邓玉函翻译的《泰西人身说概》(解剖学),经过国人毕拱辰润色,于1643年付梓刊印,流传民间。当然,传播医学并不是传教士的目的,而是求得在华立足之地以宣扬教义的手段。这一手段令西来客们获益良多,甚至为他们打开了通往中国社会顶端的道路。降至康熙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医学活动达到高峰,他们在派别上属于天主教。当时来华传教士,如意大利教士鲍仲义(J. Baudino)、罗怀忠(J. Casta),法国教士樊继训(P. Frapperie)、安泰(E. Roasset),德国教士罗德先(B. Rhodes)都先后入太医院供职。鲍仲义和安泰充当康熙帝的随身医生,随驾出巡。罗德先曾经用药治疗了康熙的心脏病,还为他做过外科手术,切除了唇上的肿瘤。虽然西方传教士试图利用医学作为传教手段,然而事实上西方医学传播的社会影响远胜于宗教。不过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医学,还是以古代医学为主,无论是在基础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都没有取得显著成就。康熙末年,由于罗马教廷没有处理好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礼俗之间的矛盾,在华传教士又介入了皇室立储纷争,触怒了后来继位的雍正帝。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遭到清王朝的驱逐。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也因此遭遇挫折。19世纪初,一批新教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播医学。此时,西方医学已经发展到近代阶段,在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在全球遥遥领先。正如一位西方医学史家所指出的:“现代医学,我简称为‘我们的医学’,是19世纪社会的产物。”1800年以后来华的英、美传教士医生,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对于改善当地人民的医疗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180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在澳门开展了牛痘接种,并雇佣了中国人邱熺等在广东各地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邱熺后来独立开办了自己的种痘诊所,在当地名望颇著,得到了两广总督阮元的题匾赠诗嘉奖。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现代医事制度也传入中国。教会医生在通商口岸澳门、广州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医院。早期在华兴办医院颇富成效的当数美国人伯驾(P. Paker)。1834年,伯驾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同年来华从事医药传教事业。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1835年11月,伯驾在广州新豆栏街开办了眼科医局。医局开办后,初期虽求诊者甚少,但是教会医院所具有的福利性质和先进的眼外科技艺,很快就吸引了众多的病人,经常是“每天都有几千名等得不耐烦的中国人叫嚷着要求进入拥挤的病房”。他还曾为来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医治过疝气。林则徐对伯驾的治疗深表感谢。英国医学硕士、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合信(B. Hobson)是当时另一位传播西医的杰出人物。1839年,他在广州开设了惠爱医馆,“舍药施医,至者甚众,无不应手奏效,而去求医者几于其门如市,户限为穿,于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粤东人士之口”。教会医生在建立医院的同时,还积极推进西医教育,为当地培养新式医生。麦高恩(D. Macgowan)提出:“不应该认为教会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部分仅仅限于内外科的实施,应该对当地的开业医师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进行讲授,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学习医学和有关科学。”1837年,伯驾招收广州本地学生入眼科医局学习。合信也于1839年在广州惠爱医院传授西方医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时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资本扩张与商品输出全球化时期,医学又成为传教士服务于本国对华通商利益的辅助工具,也就是美国在华教会协会之主张:“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总体而言,鸦片战争以前,在华传教士虽然为传播西方医学进行了艰苦努力,但是由于清中期以后,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自守政策,外国人在华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传教士医生未能在华自由施展其影响,只能在广州一带活动。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医学对中国的影响也还是很有限的。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在华影响的扩大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先后逼迫清王朝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以此为护符,西方人在华活动获得了诸多便利。根据条约规定,外国人有权在华行医和开设医馆,西方医学在华影响随之得到迅速扩大。一方面,教会在通商口岸设立了医院,给予中国各阶层民众以医疗上的福利;另一方面,传教士医生多方努力,积极推进西方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多部西医著作。美国人嘉约翰(J. Kerr)在1859―1886年间编译出版了以临床医学为主的20余种西医书籍。1866年,由嘉约翰主持,中国第一所正式的西医学校在广州博济医院建立,招收中国男女学生入学医科。该校为广东西医人才培养贡献很大,造就了诸多杰出之士。戊戌六君子之康广仁、民国国父孙中山都曾经在此求学。1886年,由美国教会医生倡议,在上海成立了在华教会医学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博医会”。该会创办了《博医会报》,报道西医在华传播情况和世界医学发展动态,并在上海、东北、武汉、广州、福建等地建立分会。在华传教士还资助一些中国青年赴外国学习。例如广东人黄宽得到了美国教士布朗夫妇的资助,先赴美国留学,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学士学位。1857年,他学成回国后,在香港、广东等地开诊行医,并在诊所内培养中国学徒,是为中国人自行教授西医之始。西方医学的传播得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乃至开明派封疆大吏的积极响应。他们出于自强救亡的目的,在察觉到中国传统医学存在诸般弊端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西方医学,期望以此作为经世救国的手段。西方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晚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认可。有士人著文感叹道:“西医之精妙,西药之简便,华人稍知西学者,无不知之。而独斥为不足信,不可用者,则中国之医人药肆居多。然每见上海各处遇有疑难重症,华医为之束手者,一延西医,用西药,即能霍然而愈者,指不胜屈。”晚清学界颇负盛名的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在致友人书信中,对西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深表佩服:“今西医盛行,理精凿而法简捷,自非劳瘵痼疾,决无不瘥之事。而朋友间至今仍多坚信中国含混医术,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宁为中医所误,不肯一试西医,殊可悼叹。”“令弟如系肺疾,应就西医,……此病甚不易治,中医不解,亦无徵效之药;其云可治,乃隔膜之谈。若西医用闻症筒(注:听诊器)细心审听,决为可治,乃足信耳。”晚清思想界著名人物郑观应在其名著《盛世危言·医道》一篇中,较全面地将中西医加以比较。他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他对于西方的医事制度也非常赞赏:“西国医学设专科……皆由名师教诲……迨至学成,官为考验,必须确有心得,给予文凭方能以医师自命……故学问阅历精益求精,中国之医能如是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著名地方督抚疆吏,在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新工具。他们在主持洋务自强运动过程中,对于作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医学科学,也采取了积极的接纳与提倡态度。1865年,北京同文馆设立医学课程,聘请英国医生德贞(J. Dudgeon)为教习,是为中国自设西医教育之始。在洋务派大吏中,以李鸿章为推进西方医学传播出力最多。他聘请西医为自己家庭的私人医生,著文大力宣扬西医:泰西医学有长官、有学堂,又多世业孤学,藏真府俞悉由考验,汤液酒醴更极精翔。且俞跗治疾、割皮解肌、湔浣肠胃,此法久逸。而彼方于肿疡、金疡、折伤、溃疡之石药劀杀尤得其传,且于草木金石之原则化质,一一格致微眇,务尽其实用,非仅以炮制为尽物性,则尤中土医士所未逮者,予久伟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李鸿章提出了汇通中西医的观点,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他出资赞助英国教会医生马根济(J. Mackenzie)在天津开办了一所英文名为“Viceroy’ Hospital”(总督医院)的新式医院。1893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正规近代化西医院校——北洋医学堂。北洋医学堂聘请外国医生主持教学。学校堂规称:“西医学堂原为珍重生命而设,诸生来堂肄业于医学诸书,宜视为利己济人之要务,孜孜不倦,晨夕研求,毋得始勤终怠。将来造诣有成,资送各兵船及各营所当差,不独资给薪资,兼可活人无算,良医良相事异功同。”当时的新闻传媒对西医也进行正面宣传报道。1872年,很具影响力的《申报》刊文评价西医道:今夫治疾之法,至于西医可谓详且备矣。其于人之一身,内而心肝五脏,外而筋骨四肢,上而耳目各孔,下而阴阳等窍,无不详辨其形,细察其隐,以观其受病之处,以究其得病之原。较之中国医书之所载与夫中国医士之所知,奚啻详细千百倍哉。尽管鸦片战争之后各国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引起了国人的敌视与仇恨,西方文化在华传播所受阻力甚大,但是西方医学以其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崇高宗旨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当时有人记载道,“自中国通商以来,西医之至中国者,各口岸皆有之”,“初则贫贱患病,无力医药者就之,常常有效;继则富贵患病、华医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今则无论富贵贫贱,皆有喜西药之简便与西药之奇异者,而就医馆医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西方医学在维新运动中地位的提升19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蓬勃兴起,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也随之而入新境。维新派思想家认为救国首先必须强民。他们强调要从身心两方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提出了医学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指出:“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身躯。”严复也积极提倡医学救国,他在其名著《原强》一文中论道:“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维新志士肯定了西方医学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深信引进西医有助于救国保种。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特辟西医专栏,宣传医学维新论。刘桢麟在该报发表“富强始于卫生论”,称:“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日骎骎乎进于道矣。”梁启超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医者,纯乎民事者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讲求全体,而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法,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生,而讲免疫”。维新派引进西医的救国主张,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研究西医者不断增多,各种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社会各界对于学习西医的热情也显著高涨起来。一次,梁启超在集会宣讲医学救国论时,忽有人当众涕泪长跪而言曰,“此举若昌,某愿粉身碎骨相赞助”;“愿悉所有以其半养母,而散其半以就此事”。这一主张也得到了统治阶级开明派的采纳。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改革教育的上谕中称:“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即使是维新派的政敌荣禄,在接受了德贞为他施行手术治疗后,重病痊愈,不禁称赞他医术“精妙绝伦”,“不特为华医所未见,亦华人所未闻,藉非目睹,其谁信之”。百日维新虽然因清王朝统治阶级内极端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是维新改革势力依然日益强大。学习西医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势力奋斗之重要方向,西医大潮从此在神州洪波涌现。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在中国医疗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形成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国传统医学式微、西方医学科学转为主流之局已现端倪。著名开明派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在当年制订的“癸卯学制”中,将医科大学作为新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医学仍列29门医学科目之首,但是其他28门科目皆属西医范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死后,作为旧时代中医政治象征的太医院也岌岌可危。在时代改革大潮中,中西医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医学界的变革深受近代日本医学思潮的影响。自唐以来,日本医学界本来是追随中国传统医学亦步亦趋。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进近代化进程,力图挤进世界强国阵营,谋求“脱亚入欧”。在医学领域,日本政府奉行所谓“文明开化”施政方针,于日本医界大兴“灭汉兴洋”之风,在医政管理、医学教育、医疗设施、药品生产等方面推行废除汉医、全盘西化。而就中国方面来看,清末自戊戌变法,特别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老牌强国俄罗斯帝国以后,日本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势力最重要的模仿范本。同时由于“路近费省”的缘故,大批中国学子赴日本学习。他们学成归国后,也把日本的医学理念带回中国,成为传播西医,废弃中医的骨干力量。民元以后,民国政府摒弃中国传统医学于新式医疗制度之外,以西方医疗卫生体制为范本,重构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医也不再列入国家医学教育内容。1915年,由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伍连德发起的全国性中华医学会建立。该会所有组成人员都是西医背景,并以“促进医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唤起民众对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兴趣”为宗旨。中西医主次易位态势,至此昭然。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此后,西方医学科学在全国得到深入推广,中国传统医学则迅速萎缩,被斥为“不科学”,贬为“旧医”。1916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全面批判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废除中医之论一时甚嚣尘上,并得到了民国政府汪精卫、褚民谊等有留学日本背景高官的支持。1928年,汪企张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废止中医案。1929年,在南京民国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余云岫等人再次提出废止中医案,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至此中国传统医学不仅被西医反客为主,更有被赶尽杀绝之势。虽然经中医界极力反对,多方运动,此案未得切实实施。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日渐根深蒂固,中国本土传统医学也日趋边缘化。此局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观。综观西方医学在华传播之历史进程,虽有波折,而终于得到国人之广泛接受,取代中国本土传统医学之主体地位,对于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维护中国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医学杂志中国版

我国权威医学期刊有,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 .<小儿急救医学>等等啊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国内的期刊其实不太看重影响因子,主要还是以期刊级别来说。期刊权威与否还是参考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目录吧,或者还看中文核心目录。单纯的说某一个期刊权威与否不负责任,因为期刊有可能会被踢出目录。比如现在2016年要看最新的16年目录,我们主要就是操作核心的。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中华外科杂志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华理疗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您可以看看中国医护服务网期刊频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