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玉米圆斑病论文

发布时间:

玉米圆斑病论文

这是一种病!植物的病!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国内发现该病主要为害吉63自交系。果穗染病从果穗尖端向下侵染,果穗籽粒呈煤污状,籽粒表面和籽粒间长有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呈干腐状,用手捻动籽粒即成粉状。苞叶染病现不整形纹枯斑,有的斑深褐色,一般不形成黑色霉层,病菌从苞叶伸至果穗内部,为害籽粒和穗轴。叶片染病初生水浸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散生,后扩展为圆形至卵圆形轮纹斑。病斑中部浅褐色,边缘褐色,外围生黄绿色晕圈,大小5—15×3—5(mm)。有时形成长条状线形斑,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叶鞘染病时初生褐色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也具同心轮纹,表面产生黑色霉层。圆斑病穗腐病侵染自交系478时,果穗尖端黑腐的长度为5.3—9.3cm,占果穗长的2/5—3/5,果穗基部则不被侵染。在吉63自交系果穗上的症状与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侵染T型不育系果穗上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别。该病在自交系478及吉63上症状不同,可能是不同的反应型。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等省。病原 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称炭色长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B.zeicola(Stout.) Shoem.、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 Shoem。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Nelson。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顶端色浅,单生或2—6根丛生,正直或有膝状弯曲,两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有隔膜3—5个,大小64.4—99×7.3—9.9(um)。分生孢子深橄榄色,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窄,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小,不明显,具隔膜4—10个,多为5—7个,大小33—105×12—17(um)。该菌有小种分化。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l—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抗圆斑病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二黄、铁丹8号、英55、辽1311、吉69、武105、武206、齐3l、获白、H84、017、吉单l07、春单34等。(2)严禁从病区调种,在玉米出苗前彻底处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向果穗上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3)对感病品种也可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15%三pj酮可湿性粉剂拌种。(4)对感病的自交系或品种,于果穗青尖期喷洒25%三pj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防治2—3次。

拿放大镜看,很可能是介壳虫病。

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有些玉米的斑点病是种子的问题,如果种子带有病毒,或者是没有选择好抗病能力强的种子,在玉米苗期就会出现斑点病!

延后育苗,培育壮苗,适时晚播,错过发病高峰期;搞好田园卫生,冬季深翻土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水旱轮作;及时摘除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 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播种前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拔节期多菌灵可湿性粉对叶片进行喷雾预防

关于玉米圆斑病的论文

这是因为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碎片的破裂和重新组合是经常发生的,但这种组合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具有特定的位置。

这是因为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碎片的破裂和重新组合是经常发生的,但这种组合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具有特定的位置。由于小的DNA基因碎片发生移动,这些基因就地改变位置,同时也改变了其他基因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玉米籽粒带斑点的变异。

玉米圆斑病由炭黑蠕孢菌引起,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发生严重。

玉米圆斑病危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受害果穗病部变黑凹陷、腐烂,可深达穗轴,果穗变形弯曲,子斑点,以后扩大成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致使苞叶、叶片和叶鞘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秕。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以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成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玉米圆斑病穗部发病较重,种子带菌,感病种子不能发芽,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的残留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用%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型)25克,兑水375毫升,拌玉米种子10-20千克。切勿闷种催芽。

③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用25%粉诱宁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400-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喷洒植株,间隔7-10天再次喷洒。注意重点喷洒果穗,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要重新喷药。

拿放大镜看,很可能是介壳虫病。

玉米白斑病论文

玉米出现大面积叶子扭曲,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一般玉米叶片受到刺激以后,为了保护自己怕伤害,心叶就抱紧雄穗了,这样的好处是,药害虫害或者干旱等情况对玉米影响比较小,雄穗是玉米最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没有雄穗,玉米雌穗也不会有玉米粒(成为瞎苞米)的!为什么会都向一边倒,排队一样?这是因为一个倒的时候别的也就跟过去了啊!类似大雁南飞的时候都排队啊!

1、玉米除草剂药害;2、玉米丝黑穗病;3、玉米顶腐病;4、也有可能玉米缺水导致叶面卷曲。

农作物的病害程度通常根据病害对作物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传播速度等因素进行分级。具体的分级标准可能因作物、病害类型和地区而异。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分级标准,用于霜霉病:初级:病害仅在少数植株上出现,症状轻微,对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小。中级:病害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症状较为明显,对作物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严重程度。严重:病害广泛传播,症状严重,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除了上述分级标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详细的分级标准,例如:1. 病害的传播速度:如果霜霉病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2. 作物受害面积:如果霜霉病影响到了作物的大部分面积,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3. 作物产量损失:如果霜霉病导致作物产量损失较大,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总之,病害程度的分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作物损失。

表示植株或器官患病的轻重程度(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论文玉米小斑病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大类上水果玉米分热带型、温带型、超甜型等,目前市场上少说有一两百个名称,比较大的系列如华珍系、各农科院自培系、进口公司系等,名称包括华珍、米哥、奥普兰、库普拉、中农甜、金冠218、京甜220、美珍207等;具体哪个好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气候、水文条件,试种后确定。

不是转基因玉米。登海605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团队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0年9月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 登海605具有根系发达、高抗倒伏,棒大粒深产量高的突出特点。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1. 品种来源以DH351为母本,DH382为父本选育而成。母本是以“DH158/107”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是以国外杂交种X113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2.品种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克。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含量 %,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3.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内蒙古自治区区试表现:2008年中晚熟组预试6点次增产,平均亩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009年晚熟组区试6点试验全部增产,平均亩产,较对照郑单958增产;2010年晚熟组生产试验6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居第1位。该品种适应性好,稳产性好。田间无明显病害。2008年山东省省长指挥田攻关品种,15亩地平均亩产公斤。2009年由国家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05高产田(8亩)进行了严格的实产验收,平均亩产公斤。山东省2处登海605高产创建田亩产全部超过1000公斤,2处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公斤。 2010年山东省粮王大赛亩产980公斤。4.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人们,并非都是由于科学上的疑虑(且不说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有的是出于其信仰,认为人类不应该种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类今天种植的作物,没有一种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过的。这个改造过程发生于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尝试种植粮食的时候。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有的植株有人们想要的性状(比如产量比较高、味道比较好),于是其种子被保留下来,继续种下去。在下一代中,又选择“品质”最好的往下种,这样一代代地选择下去,就能得到“优良”品种。达尔文后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在新石器时代,“驯化”一种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时间。1719年,英国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发明了一种创造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把作物的不同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选育具有优良品性的品种。到了20世纪初,遗传学的创立为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植物学家用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出了许多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是自然界原先没有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这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国际权威机构都一致认定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做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答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会有风险。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当前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指责和担忧,其实是在某些极端组织的有意误导之下,由于普通公众对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社会恐慌。围绕它的争论,并无多少的科学含量,很难再称得上是一场科学争论。 事实上,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现在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当前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推广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2005年4月29日,《科学》杂志发表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论文《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中国水稻生产和农民健康的影响》指出,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农药施用量减少80%,节省了相当大的开支,同时还降低了农药对农民健康的不良影响。中国每年有大约五万农民因为使用农药而中毒,其中大约有五百人死亡。

玉米灰斑病论文

灰斑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玉米成长期的苞片、叶片和叶鞘。在疾病早期,病灶呈淡褐色,有水渍;之后逐渐扩展成淡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褐色条纹,条纹和叶脉平行延伸,边缘为褐色线条,中间为灰色;中后期,大部分病斑结合使叶片变黄死亡,没有光合作用;在病斑后期,如果湿度较高,叶面特别是背面会产生灰黑色的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茎秆折断,玉米大部分叶片焦黄枯死,百粒重减少,穗下垂,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甚至不能收获。由于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发病的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温暖潮湿)即可侵染玉米。然后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开始反复感染,不断扩散。

由于玉米灰斑病喜温暖,热带地区玉米灰斑病发病率比温带地区重,流行速度比温带地区快,8、9月份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玉米灰斑病的流行。足叶开始发育,8月份继续发育到中叶。海拔1600m以下地区,气温高,降雨量少,玉米灰斑病发病率轻。选择抗病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有抗性的品种有华星单7号、华星单88号、云优78号、云瑞47号、云瑞2号和古武3861号,适宜种植。不要选择汇丹4号、长城799等感病品种。播种时,用药物浸泡或包扎种子。50%多菌灵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5%三唑酮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适当轮作,与其他作物合理套种。主要有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魔芋间作。间作可以降低遮荫程度,保持良好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灰斑的发生。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病残,减少田间原发传染源。农家肥要充分分解后才能在田间使用。种子不包衣种子,每亩公斤种子掺入10毫升50%辛硫磷,混播防治地下害虫。荒地每亩4200株,良田每亩3800株左右,矮杆品种每亩4200株左右,高杆品种每亩3800株左右。

当玉米长到6片叶子时,如果感染了玉米灰斑,一开始会在玉米叶子上产生涝斑,颜色为淡褐色。后来随着田间湿度的增加,斑点越长越大,四处蔓延。由于被叶脉遮挡,斑点会拉长扩大,变成淡褐色的长条纹或短而长的灰色长斑,周围没有黄色光晕,所以患病部位和健康部位的界限很清楚。摘下病叶,看着太阳,可以看到半透明的小黄点。感染玉米灰斑病的玉米植株,不采取化学防治等相应的防治措施,任其发育,叶片上出现较多褐色长条状斑,密集,进而发展成严重的病斑,造成大面积枯黄叶,坏死。特别是当田间湿度较高时,会在发病部位产生和繁殖更多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大量聚集在一起,附着在病叶上。远远看去,好像覆盖着一层灰黑色的霉层,霉层出现在叶子的背面最多。

可以用一些农药,也可以加入一些带有锌和钾的肥料,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要及时清理园区,避免细菌传播,使用一些抗病生产的玉米品种,利用光照资源,合理植株,及时通风,可以使用一些带有锌和钾的肥料,进行管理,要及时使用相应的药物防治,避免病害发生。

严重威胁玉米生产的叶部病害,属世界性病害,而且容易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问题,所以当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喷洒农药,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能够让农民有很好的收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