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前100大佬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前100大佬

应元岳应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浙江宁波人,内科专家和热带病学家。首先在中国大陆发现肺吸虫病。在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治方面亦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热带病学。中文名:应元岳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出生日期:1896年8月23日逝世日期:1991年1月21日职业:内科专家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主要成就: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代表作品:《热带病学》等等简介应元岳,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我国获得此奖章的第一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著作应元岳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生平应元岳,字玄鹤,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幼年家境贫寒,祖父和伯祖父都是造船工人,祖母是渔家女,父亲则是个读书人,也曾学过中医。他6岁人蒙馆(私塾)读书;8岁随家迁居浙西武康。父亲在乡间设蒙馆教书、行医,他随父读书。11岁随伯父到湖州私塾念书。1909年,他14岁时考入教会办的杭州惠兰中学,并在学校附设的印刷所做排字徒工,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1912年18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受聘任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英文、理化教员。191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6年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湘雅医科大学)开办。他有志学医,即转入该校学习,成为湘雅第一届学生。同班10人,内科学家张考骞、肺科专家吴绍青、外科专家任廷桂、儿科专家高镜朗、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都是他的同窗好友。1921年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当年,被该校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医学半年(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放射科学习班,学生多为教会医院外籍主治医师)。结业后应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同学Goddard院长之邀,任该院内科医师。1924年得该院资助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内科进修。次年夏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年回国,任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年,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即今上海医科大学)。应元岳应邀担任该医学院的临床内科、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及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科主任。1932年晋升内科教授,时年36岁。次年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被派赴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学满一年后,参加英联邦联合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学者。应元岳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委员。1937年初,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应元岳组织医院工作人员收容抗日伤员。在日寇侵占上海前夕,应元岳与王霖生医生借助各方面爱国人士,将数百名伤员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转移结束后不到1小时,中山医院院址即被日寇占领。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元岳率领师生员工,由海路经香港、河内入滇。在昆明几经周折才借到校舍、职工家属宿舍。由于教学器材大都留沪未能带来,所以教学条件极为艰难,1941年,上海医学院北迁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到渝继续任教。1942年应元岳以热带医学专家的身份,一度负责调查中印公路沿线情况,指导防疫工作。1943年秋,重庆高滩岩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办,应元岳受聘为内科主任,不久该院改组为卫生署重庆中央医院。当时的青年医生有陶寿淇、林传家、陈过、张国治、李宗明、池芝盛、郭仓、翁心植、林传骧、曾畿生、诸荣恩、陈淑清、钱岳年、刘约翰、吴锡琛等人。应夫人苏守真医师在上海医学院内迁前即携子女4人到滇,任昆明省立医院和惠滇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早期的妇产科医生之一,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为难得的贤妻良母。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长期独力承担了教养子女、维持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应元岳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她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1945年春,苏医师不幸患斑疹伤寒去世,应元岳极为悲痛。因全家迁渝为不可能,他只得恳辞渝职,留滇行医。当时,昆明数家大工厂竞聘应元岳任特约医师,省立昆华医院与市立医院均聘他为内科顾问。1948年秋应元岳返沪与阔别多年的老母等亲属团聚。因需接济在沪家属及子女上学,只得再次开业行医。1949年他受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崔义田的邀请任该院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划归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后,他还兼管二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和临床教学任务。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先后担任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会名誉顾问,上海市科协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荣誉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应元岳晚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癌,1990年12月12日因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住入长海医院,1991年1月21日治疗无效病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①我死后丧事从简,②我一生在二医大,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③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嘱将存款捐给学校,作为医学教育及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医学人才上海医学院初创时院址在上海吴淞,每次上课需自带教具搭乘小火车往来,十分不便。但他一向按时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同事担心内地艰苦,不愿内迁,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都挂牌行医,收入可观。而他坚持带领许多有志向的师生员工远迁昆明。他在昆明任教时,住在北门街,临床实习在昆华医院,实验诊断上课却在6公里外的白龙潭。他每次上课都身背教具偕助教朱益栋步行前往,风雨无阻,即使遇日寇空袭骚扰也从不间断。在重庆时,他身为主任教授,月薪微薄,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夫人在昆明病逝后,他为抚养子女,只得在其学生的诊所中开业行医。但他对穷人从不收费,如对西南联大的不少穷教授、穷学生求诊,一律免费。在省立昆华医院任内科顾问时,每周查房3次、讲课一次。他讲课精简明了,容易记忆;对病人真诚和蔼、细致负责。当年曾有一名由华北流亡来滇、素不相识的穷学生患病求诊,应元岳见他衣衫单薄,即解呢大衣相赠。当晚到昆华医院讲课,青年医师见他冬衣单薄,群以为异,其后了解内情,深为感动,乃集资购呢大衣相送;为他量尺寸时恐被他发现,乃谎称院方为其制白大衣。应元岳感其情真意切,难以退却,将此呢大衣珍藏。当时,他还每周去昆明市立医院查房3次、门诊3次,对病人不论贫贱,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深受病家欢迎。有人送他一架很好的台灯,他却立即转赠医院公用。市工医院原址本是一所破庙,医疗条件较差,由于应元岳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作出了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重视,市政府因此捐到一所大厦作为该院新址,医疗条件亦相应改善。应元岳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后印象特别深刻。1962年,他曾将课堂教学经验概括为6点: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讲课时要掌握全面、突出重点;讲课时应面对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干扰;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语调。在教学中,他一向喜欢采用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他用少量时间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才外流,上海各医学院校人才甚缺,延聘应元岳者不少。但他认为培养新一代军医人才是他不可推卸的光荣任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东人民医学院的聘任。当时的华东人民医学院房舍、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很差。附属医院(后称第一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主要设有内科与外科,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小儿科在内,只有20多名医生。1956年应元岳兼管新接办的上海同济医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医疗、教学任务。1957年受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到上海岳阳路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训练班讲课。为了改进全面的临床教学工作,他还数次带领工作组到临床实习基地各医院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及热带病实验室,他经常到病区巡诊,并指导实验室研究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上海华东医院等医院的会诊工作,帮助解决许多棘手病例的诊疗问题。医德高尚应元岳对医疗工作十分细致认真,经常深入医疗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绍兴、上海、重庆时期,一些发热待查的病人常常患有疟疾。为了及早明确诊断,他常在昏黄的豆油灯下用显微镜寻找疟原虫连续数小时。在绍兴福康医院工作时,他就是这样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吸虫虫卵而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肺吸虫病。应元岳在查房、会诊、临床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中,都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发热病人即使血片已查出疟原虫,他仍不满足,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才肯定此诊断。应元岳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从不发表不成熟的见解。他对待学生和青年医生热情诚恳,关心青年的成长,犹如兄长、慈父。他对待下级的错误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而是与人为善地诱导他们自动改正。在昆华医院查房时,一病人反映便秘灌肠无效,腹胀难受。他即戴上手套,亲自从病人肛内挖出粪便,在场的医生护士既内疚,又感动。文革后期,他著文批评废弃高考,不重知识,“开门办学”那一套。热带病的贡献应元岳早年主攻热带病学。肺吸虫病是国内22个省市的多发病,但早年医学界不知中国大陆存在此病。仅沿海地区有个别病例报告,但不能排除从日本、台湾、朝鲜等地带回的可能。1928年5月~6月间,绍兴县兰亭和东坞的2名农村青年,因长期咳嗽、咯血而到福康医院内科求治,应元岳在他们的痰和粪便中多次找到肺吸虫卵,确诊肺吸虫病。因他俩均未远出过,乃肯定是在本地得病。病例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30年第16卷。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肺吸虫病。其后,吴光等在兰亭的石蟹体内找到了肺吸虫囊蚴,完全证实了这一发现。朝鲜本是肺吸虫病流行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因吃溪沟中捕得的_蛄而感染肺吸虫病的人很多。有一部分被长期误诊,转来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后才得确诊治疗。应元岳有关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弧菌存留时间的研究、昆明恶性疟患者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关系的研究、昆明及上海所见斑疹伤寒等的论文,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0年)及华盛顿版(1943年)上,颇受医学界重视。1950年代初驻华东部队,特别是上海市郊县驻军开展水上练兵,接触疫水,发生大量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长海医院不但尽力收治患者,还派医疗队进驻南翔,并在一些祠堂、庙宇中开设简易临时病房收治血吸虫病病人。当时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疗法,毒性反应多而严重,一旦发生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亦称Adams-Stokes二氏综合征),往往致命。应元岳是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各病房和郊县临时病房巡视,指导改进治疗措施,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和热带病实验室,虽然规模小、设备差、条件简陋,应元岳仍经常关心、指导其工作,重点进行中暑、病毒性脑炎、疟疾、阿米巴病等当时的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的研究。兔热病是第二军医大学两个附属医院内科共同组成的平叛医疗队在西藏东部洛隆地区最早(1960年)发现的传染病,应元岳认为控制此病很重要,必须进行赴藏实地调查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后因故未能成行。应元岳所著医学论文40余篇,刊于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写教材应元岳开始任教时,医学院所用的教材全为外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连教师讲课、学生写实习报告、医生写病历也要用外文。应元岳对此早已痛心疾首。他在重庆中央医院时就大力倡导用中文书写病历,以培育青年医生自尊、自重、爱国之心。到了上海,立即倡导编写中文教材。1950年《内科学讲义》在他的主持下很快编成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自编内科学教材,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得到国内多数院校的重视和好评。应元岳积多年经验编写的《热带病学》是中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1951年初版出书,到1958年先后修订出版3次。他主编的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在50年代也曾一再重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他主编的《内科手册》1954~1986年间先后修订再版5次,发行总数已逾50万册。在50年代,应元岳为《人民军医》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如《航空病》、《晕船及晕空治疗简报》、《在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等。应元岳对有关教材、论文的审阅,都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亲自修改。1959年王季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学》、1980年四所军医大学合编的五年制军医系基本教材《传染病学》,都是请他审阅的。钟惠澜主编的巨著《热带病学》也是由他写序。1964年,他通过审稿的体会,总结了写作科学论文的七条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言之有物;表达通顺,措词恰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精确,繁简适当;文字审慎,不杜撰滥造;数字精确,统计有方;反复审核,细致踏实。所举例证,对审稿写稿都有重要意义。人物简历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下应村。1912年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1912—1914年任浙江省天台县台州中学教员。1914—191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6—1921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湘雅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训练班学习。1922—1924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医院)内科医师。1924—1926年先后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1928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1931年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医师。1931—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兼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1937年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3—193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获热带医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1943—1945年任重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后改组为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46—1948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市立医院内科顾问。194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81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名誉顾问。1947—1957年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1988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63—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名誉顾问。1991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主要论著1应元岳.婴孩软骨症最近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8(3):139~145.2应元岳.疟疾之奇特症状数则与奎宁静脉注射之功效.中华医学杂志,1923,9(3)∶182~187.3应元岳.白司克氏姜片虫症之概论.中华医学杂志,1924,10(1):11~5.4应元岳.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中华医学杂志,1926,12(4):344~350.5应元岳.近世疟疾治疗法之进步.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1(2).6应元岳.简易实验诊断学.上海:中华医学会.1937.7应元岳.航空病.人民军医,1950,1(1):24~26.8应元岳.晕船及晕空简报.人民军医,1950,1(2)∶52.9应元岳,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局.1950.10应元岳.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人民军医,1951,1(3)∶24~26.11应元岳.食物中毒.人民军医,1951,1(5)∶12~15.12应元岳.丝虫病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认识.人民军医,1951,1(6)∶55~58.13应元岳.热带病学.1951,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新1版;1954,新2版;1958,第三版.14应元岳.流行性感冒.人民军医,1952,2(1)∶22~25.15应元岳,等.特种传染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第二版.1956.16应元岳,等.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第二版.1958;第三版.1963;第四版.1965;第五版.1986.17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4.18应元岳,等.内科学讲义.上海军医大学教材处.1955.19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5;新一版.1956.20应元岳.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人民军医,1955,(7)∶37~41.21应元岳.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新一版,1956.22应元岳.序.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教学职称】教授【行政职务】主任【毕业院校】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擅长疾病】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 救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论文发表】已在国家级和国际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和老年病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青年奖的评审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医刊》、《中华老年心脏血管病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疑难病杂志》的编委、副总编;以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的审稿人。【荣誉成就】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多项;医疗成就奖和全国优秀论文奖8项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中国医学杨跃进论文发表已在国家级和国际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杨跃进学术专著杨跃进科研成果杨跃进教授已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医疗成就奖和全国优秀论文奖8项。杨跃进荣誉成就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的美国赛克勒基金青年医师年度奖。杨跃进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医学论文大佬

感觉我们学校的医学界名人还是很多的

首先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朱宪彝老校长了,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校来说,作为建校者,他使天医一步一步走到了天津市医疗核心教育机构的位置,各大附属医院也非常出名,其中不乏老校长的努力;

然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四献,捐献遗体、房产、钱财和笔记,什么都没给子孙留下,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去世前一个月坚持带病工工作,最后不幸心脏病发与世长辞,他的行为带动了很多人,天医的生命意义展厅还记载着他的事迹。

其次那就是傅园慧吧,我也没想到傅园慧是我们学校的康复医学院同学,奥运会上看到她可爱活泼的样子非常可爱,来我们学校你也有机会做她的校友哦。

然后就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现任校长颜华了,颜华校长毕业于天医眼视光专业,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超级关心学生的生活,会举办一些调查问卷填写活动,反馈学校的不足,不断地进行改进,相信很多大学应该都做不到这点。

最后再说说校园风云人物护理医学院大佬陈平吧,听过她给我们开过一个小讲座,是个大佬,国家奖学金、天津市奖学金、朱宪彝奖学金的获得者,身为护理的学生会主席,事务繁杂,但仍能在活动中拔得头筹不说,学习连续两年综测第一,活活别人家的孩子,非常积极向上。

天医名人大佬挺多的,我就讲讲几个耳熟能详的,谢谢!

作为北中医16级的学生,我的好多老师都是王琦教授的学生,老师们谈起王琦教授,语气里总免不了的自豪感,王琦教授真的是配的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人。

浅谈一下我了解的王琦教授吧~

1. 中医体质学创始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

2. 男科学创始人

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这就是几点个人对王琦教授的了解啦,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为一名天医的学生,我一直都为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感到自豪,一下只是一部分的杰出校友,还有许许多多的校友我没有提及。

首先是朱宪彝老校长。他是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是天津医科大学的创始人。老校长于84年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但他生前早已立好了四献遗嘱:捐献遗产,捐献藏书,捐献遗体,捐献住宅。朱老校长一直都是我们天医人的骄傲,也是天医新生踏上医学道路的领路人。

然后是郝希山。郝希山院士在肿瘤治疗方面功勋卓著,首创“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治疗胃癌,被认为是国际外科消化道重建领域的巨大突破。哪怕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王鹏志。擅长胃肠和肝胆胰疾病的诊治和腹腔脏器移植。他是天津市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天津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头衔也是一长串。发表论文1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6部,主编1部。

颜华。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的校长,是眼科方面的专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14篇。颜校长不仅学术方面是大牛,而且人特别好,我们发在校长信箱的建议颜校长基本都会采纳。这是天医之福啊。

还有一位不是医学界的人,当初我第一次得知我还不敢相信我居然有这样的校友。她就是傅园慧!你敢信吗?这位洪荒少女竟然是天医的!图我就不放了,反正基本上每个人都知道她的样子。

要说我们天津医科大学出过哪些名人,那我可就得来好好说道说道啦。

首先我要说的当然就是我们朱宪彝老校长。他不仅学识渊博、一手创办了我们天津医科大学,被誉为近代钙磷代谢之父,还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做出了四献的伟大决定:献出自己的全部存款创立朱宪彝医学奖学金,献出全部藏书和亲手制作的十万余张读书卡片,献出自己居住的住宅楼,献出自己的遗体供医学解剖使用。

朱老以他的实际行动教育和鼓舞了我们每一个天医学子。

还有就是方先之教授。他是骨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首创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1953年创办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为中国骨科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他还创办《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 ,为促进骨科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骨外科先驱,是天津骨科医院创始人。

最后一个是我校眼视光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姚进老师。他在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任副院长10年,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主攻光学与视光学。2012年1月18日凌晨4时40分,姚进在与病魔斗争了两年后不幸逝世,他的角膜终于如他所愿的取下,使四个患者重新注目世界,他的遗体也终于回到了学校。这是为了实现姚老师生前两立遗嘱表达自己双捐的愿望。

天津医科大学还有很多知名的校友,我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医学论文大佬是谁

我国著名的院士钟南山,在荣获“共和国勋章”之后,再次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也由此成为了国内学术界的大佬。

在我个人看来,相比娱乐圈内的流量明星,钟南山院士才是顶级的流量。他们这一类人,才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学习。

之所以会认为钟南山院士,才是当之无愧的顶级流量,有着下面这两个重要的原因:

钟南山院士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的身上不仅有着精湛的医学技术,更是有着从医人员的医者良心。

老人家一直以来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通过他的研究为我们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现如今老人家已经80多岁高龄,但仍然奔走在研究的一线;为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继续发光发热,做着自己的研究,帮助我们预防战胜未知病魔。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钟南山院士始终奔走在一线,而且在这两次疫情的抗击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

2003年的非典,当时不论是医疗条件,还是通讯媒体,都远不如今年发达,所以能够了解到,非典背后功臣的人少之又少。

而今年的新冠肺炎,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了钟南山院士,看到了一位为国为民奔走的老人家。

有了他的指导和建议,才使得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所以相比娱乐圈中活跃的流量明星,我认为钟南山院士这类人群,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捧的明星。而且他们才是真正的顶级流量,应该让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和王平旦齐名的大夫是《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明确答案: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伤寒论》是南北朝时期张仲景所著,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因其创立的辩证施治理论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所以被誉为“中医圣经”。解释原因:王平旦与张仲景齐名,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医领域的大佬,对中医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贡献。而张仲景作为《伤寒论》的创作者,更是率先提出“四诊法”并提倡“辨证施治”,在中医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而王平旦则是在经典医案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系列手法诊疗技法,书写了《伤寒论直解》等医学著作,对中医的推广和传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拓展内容:张仲景不仅是一位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在南北朝和隋朝之间的战争中,他是隋朝将领的部下,曾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被赐姓“隋”。他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医学和军事联系起来的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目前, Frontiers in Oncology的JCR分区:肿瘤学2区。 中科院分区:基础版,大区医学2区,小区肿瘤学3区;而升级版中,大区医学3区,小区肿瘤学3区。 在230本肿瘤学杂志中, Frontiers in Oncology 的IF排名为第70位。Frontiers in Oncology 杂志的主编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迈耶癌症中心的Giuseppe Giaccone教授,一位已经合作发表了500多篇论文的大佬级学者。Giaccone教授主攻肺癌、胸腺恶性肿瘤等领域,致力于研究新的化学疗法和新的抗癌治疗策略,尤其是针对癌细胞的靶向药物。

臧敬五,免疫学博士,医学博士,天境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臧敬五博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现交通大学医学院),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的免疫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免疫学博士后训练。臧敬五博士早年在欧洲进行基础医学研究探索自身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的创新免疫治疗方法,后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免疫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并担任休斯顿多发性硬化研究中心研发主任。在美国贝勒医学院期间他完成了美国住院医师训练, 持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师执照,并创建了Opexa Pharmaceuticals (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臧敬五博士回国后,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并担任两所的首任所长。臧敬五博士共发表过160多篇科学论文和书籍, 包括《科学》、《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等全球顶尖学术杂志。臧博士于2007年创建了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任总裁并负责葛兰素史克全球神经科学领域新药研发及全程临床开发。2013年,臧敬五博士被任命为先声药业集团的首席科学官和百家汇科技创业社区总裁。2014年,臧敬五博士及团队共同创建了三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境生物前身)。

医学期刊五大佬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其医学学术文章享誉全球。 扩展资料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55873.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2、柳叶刀( Lancet)。《柳叶刀》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硏究文章、也有其它-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45217。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AMA比较注重其教育职能,利用该杂志的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栏目向临床医师提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服务。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35289。4、英国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全英文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16378分。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这个要看你所在的地区。一般地区首先要在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得到,其次要在各大网站有收录。不一定非要核心期刊晋级才好用。核心期刊是不错,但是投稿难。而且一般核心期刊只收录市级甲等单位的文章。那一些三乙之类的单位工作人员都不用晋级了。你是哪个地区的呢?

医学核心论文期刊如下:

1、《中国社区医师》国内发行量大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

2、《医学信息》国内发行速度快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旬刊。

3、《吉林医学》创刊历史久远,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4、《中国医药指南》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5、《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科技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6、《内蒙古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旬刊、万方收据库收录期刊,职称晋升认定期刊。

7、《按摩与康复医学》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万方数据库收录、职称晋升认定期刊。

8、《中国卫生产业》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月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9、《中国当代医药》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旬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10、《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11、《中国药业》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12、《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半月刊、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中华临床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类杂志,综合性医学期刊.具有ISSN/CN标准期刊号,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 希望可以对你 有用哦 ··

医学论文大佬有哪些

中国医学界三大泰斗:

1、90岁“皮肤科百科全书”朱钵

朱钵,男,主任医师,教授,195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曾任皮肤科主任,历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务会员,河南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皮肤病和性病杂志》编委。

2、91岁“国医大师”张磊

张磊,师事于当地老中医张炳臣门下,出师后,悬壶故里。现任河南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系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名老中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注释《产鉴》一书,著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和《张磊医馀诗声》。

3、99岁“眼科界泰斗”张效房

张效房,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20年10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男,回族,中共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和常委、眼科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组长及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及名誉副会长。

扩展资料:

国医大师张磊医学成就:

张磊主任医师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博采百家之长,勤于临床探索,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精湛的医术。

他遵《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盛,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在临证中对“异病同因”、“ 异因同病”“复症多因”的复杂病症,明辨求本,洞悉症结,求其所主,或攻补兼施、或温凉同进、或标本先后、或主次逆从。

有常有变,知常达变,有缓有急,层次井然,皆可法可从。创立了具有临证特色的八法:疏利法,涤浊法,轻清法,灵动法,运通法,燮理法,达郁法,固元法。

张老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治学严谨,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已然形成了他独特的“动和平”学术思想。

张磊教授治学严谨,不但医术精湛,又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传给学生和弟子。他培养出的两个学术继承人都已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医疗岗位上成绩斐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效房

我认为瞿介明教授、曹彬、王辰等多名教授都是顶级流量。因为他们在这次疫情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全球人民都应该关注和尊敬的对象。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元·朱震亨撰。

《格致余论》是朱震亨医学论文集,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若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有:论苏生者,有“饮食 *** 箴”、“养老论”等;论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在人体生理方面,朱震亨重视阴血,认为 *** 难成而易亏,提出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在病因病机方面,朱震亨重视湿热,相火,特撰“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朱震亨注重滋阴、养血、清热,互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

朱震亨是浙江金华(今金华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震亨。朱震亨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自幼研读理学,因母病,三十岁时开始攻读医经。后从当时名医罗知梯学医,学术上受刘完素、李杲等影响。由于他刻苦研究,数年之间医名闻于四方。朱震亨一生著述甚多,如有《局方发挥》、《证因脉治》、《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

⑴ 论养生:

有“饮食 *** 箴”、“养老论”、“慈幼论”、“醇酒宜冷饮论”、“茹淡论”、“房中补益论”等;

⑵ 论生理病理:

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夏月伏阴在内论”、“相火论”等;

⑶ 论诊断:

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人迎气口论”、“脉大必病进论”、“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等;

⑷ 论治则者:

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春宣论”、“张子和攻击注论”等;

⑸ 论具体病证:

有“痛风论”、“疟论”、“鼓胀论”、“疝气论”、“呃逆论”、“痘疹陈氏方论”、“胎自堕论”、“难产论”、“难产胞损淋沥论”、“胎妇转胞病论”、“乳硬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金元时代,《局方》盛行,世人多以成方应病,不重辨证治疗。《格致余论》实为补偏救弊之作。书中所论,重视患者个体差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篇篇体现出辨证论治精神。

在人体生理方面,朱氏重视阴血,认为 *** 难成而易亏,提出著名的 “ 阳有余阴不足论 ” ;

在病因病机方面,朱氏重视湿热、相火,特撰 “ 相火论 ” ,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

在治疗上,朱氏注重滋阴、养血、清热,反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

《格致余论》最后说:“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以《局方》为戒哉!”这一结束语,正突出了本书主旨。

《局方发挥》

《局方发挥》 1卷,元·朱震亨撰。

《局方》是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简称。该书作为官方药局的制剂手册影响很大,以致 “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局方发挥》

朱氏认为《局方》盛行,流弊很大,《局方发挥》实则是他对《局方》存在的偏颇进行贬斥和评价的著作。

《局方发挥》不分篇卷,一气呵成,没有明显层次。开始先发议论,然后以设问形式提出质疑,继之予以解答,如此答问31次,涉及内容相当繁杂,对伤寒及内科、妇科杂病都有论述,生理、病因、病机、辨证、方药均有所及。

其中心思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辨证论治,一是反对滥用温燥,这是朱氏的重要学术特点。

朱氏认为,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久暂、标本先后、发病时令、所处方域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患一种疾病,也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处以不同方药。如果不经辨证,即以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则无异于刻舟求剑,按图索骥,难以获效。而《局方》载有许多通治某病方剂,如“润体丸”等36方,都说“治诸风”、“治一切风”;“安息香丸”、“丁香丸”等方都说“治一切气”等等,朱氏对这种“一方通治”的记述大加驳斥,认为不合经意,不能去病。

1、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2、刘瑞恒: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

刘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3、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4、王世真:中国近代和现代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5、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国的第一个肝脏模型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 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