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移植中心主任.普外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等。1997年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器外科学习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1998年4月,通过大学院考试,进入博士课程。开始了全面的器官移植的临床和研究。通过3年半的学习,熟练掌握了血管游离吻合技术和显微外科.全肝移植.部分肝移植.活体肝移植(成人和儿童).自体肝移植.辅助部分肝移植.肾脏移植.亲属肾移植,并熟练掌握,胰十二切除,标准的左右半肝切除及肝段切除,复杂的胆道.胃肠手术等各种普外手术。在科研方面,主要?供体?官保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对尸肝移植供体不需要前治疗的观点,2000年罗马的国际器官移植大会上作了大会演讲,另在国际外科学会.日本外科学会和日本消化器外科学会上作了多次演讲,并在美国《Transplantation》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10篇。2001年3月,作为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提前一年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身份毕业。2002年1月至今,在同仁医院,首次开展全肝移植,亲体肝移植,肾移植,并创建了同仁医院移植中心和移植队伍。
肝癌疾病不仅治疗难度比较大,并且在治疗之后也会容易出现复发现象,肝癌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还会对患者的其他部位造成侵犯,比如患者的肺部,骨骼,脑部的,肝癌患者在进行移植之后,需要对患者的AFP进行监察,如复查AFP明显升高,提示肝癌复发。
卢实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胰腺及胰岛移植学会会员,国际消化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四川省委员,《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肝胆外科杂志》编委,《移植杂志》编委,《消化外科杂志》特约编委。1984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学士学位,师承冉瑞图教授于1987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腹部外科及器官移植博士学位。1995年底回国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工作,其间于2002年4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研修3月。历任华西医院普外II科副主任,华西医科大学肝移植中心副主任等职,2004年4月起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外科主任。长期从事肝胆胰疾病及肝移植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内外胆管结石等腹部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脏外科及肝移植有丰富的经验,每年完成大中型手术逾200例,疗效满意。累计参与临床原位肝移植近160例,亲体肝移植7例,获得围手术期生存率90%,良性肝病1、2、3年生存率大于80%的良好成绩;累计完成各种肝切除逾300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累计处理良性高位肝门胆管狭窄逾50例,5年无并发症生存病例达95%以上;获包括国家“973”科技攻关等7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5篇,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自1963年全球首例人同种异体肝移植以来,临床肝移植经历了40余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目前治疗诸多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我国肝移植的发展亦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1973年武汉同济医院移植研究所率先开始在国内开展此类研究,自1977~1983年我国大陆有18家单位施行了57例临床肝移植;自1991~1998年国内掀起了第二次肝移植高潮,1999年起,我国肝移植步入成熟期,迄今全国已施行3000例以上,尽管我国肝移植开展时间不长,但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为广大晚期肝病患者带来了曙光。 那么,哪些病人适合肝移植呢,这需要根据肝病的良恶性、主要受累的部位、先天或后天发生、是否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等,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肝实质性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药物及化学毒物等所致的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先天性肝纤维化,囊性纤维性肝病,巨大肝囊肿,布-加综合征,严重难复性外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二、各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类肝炎及肝硬化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症。包括:HBV及HCV所致的急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血吸虫病,肝包虫病等,其中HBV感染相关的急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是目前我国最多见的肝移植适应证,几乎占到所有病例的80%~90%. 三、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如:Wilson氏病,糖原累积症,高氨血症,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酪氨酸血症等。此类疾病,患者由于某种物质代谢异常,可导致患儿早年夭折或发育异常,是小儿肝移植中较多见的适应证。 四、胆汁淤积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硬化性胆管炎(PSC),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卡洛里氏病,肝内胆管闭锁(Byler氏病)等,这类疾病,患者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患者黄疸可能很高,但肝脏合成功能可长时间保持正常。其中PBC、PSC移植后有复发的风险。 五、肝肿瘤:肝脏恶性肿瘤无肝外转移及大血管侵犯时也可做为肝脏移植适应证。2000年世界移植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时,大会建议肝癌肝移植应按米兰标准执行,即单发肿瘤小于等于5cm3,多发肿瘤不超过3个,不超过3cm3,无主要血管侵犯。按此标准肝癌肝移植5年无瘤生存率可达80%,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尤其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有HBV或HCV感染背景,肝脏移植提供了一举多得的治疗效果。 在我国,终末期肝病的主要病因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尤其是HBV相关肝病。对于这一大类疾病何时需要行肝移植手术,是广大医生、患者更为关心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指标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了下述并发症或化验异常时可考虑行肝移植术:(1)一次以上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难治性腹水;(3)肝性脑病反复发作;(4)肝肾综合征;(5)自发性腹膜炎;(6)白蛋白低于28g/L;(7)总胆红素大于;(8)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5s以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指标,如严重的乏力及搔痒亦是肝移植指征之一。 随着肝移植手术的进步,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对手术后复发性肝病综合防治措施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能获得有效的治疗。
科研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 2010-2013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 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 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 2008-2013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市(部)级科技成果奖162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9-2013年,学院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突破年份大事记1954年 完成中国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疗锑剂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症 1958年 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 1963年 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 1973年 施行中国国内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977年 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 1986年 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得复发难治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进行了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 1999年 研制成功中国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1999年 最早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以及形状记忆骨折内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人胰岛细胞—肾联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术期刊 期刊期刊名称期刊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肿瘤》于1981年1月创刊,月刊。1992-2008年,该刊一直被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国)、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embas (elsevier(荷兰)、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罗斯)、index copernicus (波兰)、jst – china (日本)等数据库收录。《现代免疫学》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介绍中国国内外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技术,主要发表原创性免疫学研究论文,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临床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该刊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报道重点是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有实用性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网络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双月刊,2005年2月创刊,该刊报道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美容外科、颅面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四肢显微外科、骨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并及时介绍整形重建外科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年7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内分泌代谢领域中国国内及与国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收录。 《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月刊,该刊旨在交流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医用生物力学》创刊于1986年,季刊。该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中有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别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上海口腔医学》该刊于1992年创刊,双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该刊于1996年创刊,双月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月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于2002年3月起发行,双月刊,内容涉及检验、放射、B超、病理、内镜、EKG和临床诊断等。2004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于2003年3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EBSCO数据库和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CODEN码ZKHWA6)。 《内科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7月创刊,双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2008年录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重点报道和介绍内科跨专业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药理知识,系统介绍随时代发展要求临床内科医师需掌握的新知识。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馆藏资源 馆藏概况根据2015年3月医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学院图书总藏量达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5个,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4000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1500种。 特色馆藏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中国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以免疫、组胚等为主。 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不仅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还与法国虚拟医学大学( UMVF )合作,引进了该校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法语信息资源。2005年,图书馆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曾在中国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 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
为什么肝癌病人做了肝移植后还会复发.肝癌患者如果已经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不应该再施行肝移植手术;肿瘤位于肝左叶或两叶、肿瘤有播散灶及术前甲胎蛋白检测≥300μg/L的,提示肝移植手术后预后不良,转移复发率高,请患者及家属根据各自在医院的术前检查结果做好思想准备。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第30期,题为“肝癌肝移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第一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徐泱医师。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是全世界肝癌发生率最高的国家,而肝癌是癌中之王,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摧毁性的打击。自从肝移植手术被用作肝癌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肝移植手术后却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复发转移,而肝移植手术本身又费用很高,寻找肝脏供体困难,一旦复发,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更大打击,所以,如何减少术后复发,掌握什麽样的肝癌患者适合接受肝移植治疗,是减少患者及家属痛苦和负担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患者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研究者对2001~2006年5年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肝癌患者共251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结果发现,肿瘤位于肝左叶或累及两叶;肿瘤有血管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肿瘤播散灶,术前患者甲胎蛋白(AFP)≥300μg/L等,都是肝癌肝移植手术的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而手术前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极差,应列为明确的肝癌肝移植禁忌证。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医学公认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均以肿瘤个数、大小等为依据来筛选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移植手术,而本项研究表明,其他肿瘤相关指标,如:肿瘤位置、甲胎蛋白(AFP)、是否有肿瘤播散灶等,对于移植术的预后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既往的公认标准还存在一个问题:手术前CT、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得到的肿瘤个数、大小往往与手术中实际亲眼见到的肿瘤大小、数目有很大误差,可见,光靠影像学资料容易被误判。而且,既往的标准都没有包括可以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此项研究表明,应在既往标准中加入“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这两个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才能增加手术适应证的科学性,提高肝移植的整体疗效。此项研究成果,即为医学工作者提供更为实用和科学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也为患者及家属和广大关心肝移植预后的公众提供了自行评估的信息。
郑树森 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1月生于浙江龙游,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毕业,1986年获外科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一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美国肝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委、器官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委、肝移植学组组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器官移植领域成绩卓著:完成肝移植420余例,受体1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胰肾联合移植6例,受体存活最长11年余,保持亚洲记录;肝肾联合移植12例,受体存活最长6年余,保持全国记录;2001年成功开展全国最小年龄婴儿活体肝移植。担任器官移植领域唯一的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十五攻关、863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外科学》、《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等多部专著、参编10余部;主编我国肝胆胰医学领域首份英文期刊《HBPD INT》。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等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郑树森,著名学者,1948年生,原籍福建厦门。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文学研究所所长、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出版有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如《奥菲尔斯的变奏》、《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3、电视连续剧《刀锋1937》里由孙红雷所饰演的一个角色名!百度百科上就有的,
能够去促进肝移植手术的发展,而且能够让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我国的医疗发展潜力,能够让我国的医疗发展获得更好的前途。
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0项,发表sci论文2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分,累积影响因子1235分。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器官移植研究所、上海市肝移植质控中心、中国-东南亚儿童终末期肝病转化研究中心、国家和省级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平台。牵头成立上海市普外科专科联盟,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儿童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首部《中国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儿童肝移植项目先后获得三个省部级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中国儿童肝移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项研究数据结果是值得庆祝的,代表着我国的技术和设备的越发先进,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放心,面对各种不同的疑难杂症,我国医学界的研究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在慢慢的进行攻克,让更多人的健康能够拥有更大的保障。
朱志军朱志军,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主任,肝脏移植学科带头人,普外科副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童肝脏移植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法国外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带头人”。中文名:朱志军国籍:中国民族:汉职业:医生毕业院校:四川华西医科大学代表作品:《中国肝移植手册》研究方向肝脏移植、肝脏外科及门脉高压外科的临床与基础人物经历1991年起从事普通外科工作,1998年起从事肝脏外科及肝脏移植工作,2001年起开始独立主刀肝移植手术,至2017年底已主刀完成肝移植手术2100多例,其中包括活体肝移植手术700多例,儿童肝移植500多例。是我国完成肝移植手术最多的个人。开展了活体肝移植、多米诺肝移植、双供肝移植、单独肝段供肝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自体肝移植等肝移植所有术式,其患者术后生存率居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双多米诺交叉辅助肝移植,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遗传代谢病交叉辅助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需要捐献”的肝移植,并率先提出了“辅助性肝移植小体积移植物治疗终末期门脉高压”治疗策略。科研、论文与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撰写论文70多;参编、译著作8本,其中主编、主译各1部,做为编写秘书参加撰写了《中国肝脏移植》一书;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临床技术创新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协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委员;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荣誉及获奖情况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2015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京城好医生”推荐活动中获“优秀好医生”称号2016年度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肝脏外科上榜名医2017年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中荣获“金柳叶刀”奖
为什么肝癌病人做了肝移植后还会复发.肝癌患者如果已经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不应该再施行肝移植手术;肿瘤位于肝左叶或两叶、肿瘤有播散灶及术前甲胎蛋白检测≥300μg/L的,提示肝移植手术后预后不良,转移复发率高,请患者及家属根据各自在医院的术前检查结果做好思想准备。此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第30期,题为“肝癌肝移植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第一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徐泱医师。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是全世界肝癌发生率最高的国家,而肝癌是癌中之王,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摧毁性的打击。自从肝移植手术被用作肝癌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肝移植手术后却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复发转移,而肝移植手术本身又费用很高,寻找肝脏供体困难,一旦复发,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更大打击,所以,如何减少术后复发,掌握什麽样的肝癌患者适合接受肝移植治疗,是减少患者及家属痛苦和负担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患者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研究者对2001~2006年5年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肝癌患者共251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结果发现,肿瘤位于肝左叶或累及两叶;肿瘤有血管侵犯,,有淋巴结转移,有肿瘤播散灶,术前患者甲胎蛋白(AFP)≥300μg/L等,都是肝癌肝移植手术的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而手术前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极差,应列为明确的肝癌肝移植禁忌证。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医学公认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均以肿瘤个数、大小等为依据来筛选患者是否适合接受移植手术,而本项研究表明,其他肿瘤相关指标,如:肿瘤位置、甲胎蛋白(AFP)、是否有肿瘤播散灶等,对于移植术的预后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既往的公认标准还存在一个问题:手术前CT、B超、MRI等影像学检查得到的肿瘤个数、大小往往与手术中实际亲眼见到的肿瘤大小、数目有很大误差,可见,光靠影像学资料容易被误判。而且,既往的标准都没有包括可以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此项研究表明,应在既往标准中加入“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这两个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才能增加手术适应证的科学性,提高肝移植的整体疗效。此项研究成果,即为医学工作者提供更为实用和科学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也为患者及家属和广大关心肝移植预后的公众提供了自行评估的信息。
1、去细胞化技术在全肝生物支架建立中的应用,2009年,中华医学杂志2、自体骨髓细胞诱导肝移植大鼠长期存活的机制探讨,2009年,中华肝胆外科杂志3、TheLiver MediatesApoptotic Cell-Induced Immune Regulation,2008年,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医学科技新成果外科博士严佶祺首次提出肝脏热缺血耐受极限为确定肝移植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博士严佶祺在导师李宏为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脏移植的研究”,获2000年度《香港外科医学院杂志》最佳论文奖,文章首次提出移植肝脏热缺血耐受极限为45分钟。 严佶祺博士的研究重点是对供肝遭受心脏停搏这一热缺血现象损伤的机制,目的在于了解心脏停搏后肝脏移植手术所能耐受的缺血极限。他对5组大鼠进行了原位肝移植,供者心脏停搏时间范围分别是0、15、30、45、60分钟。在对上述时间中大鼠肝移植病理变化、肝功能和受者的生存率进行比较后发现,热缺血45分钟后25%的受体大鼠成活一周以上,由此提出肝脏热缺血的极限为45分钟,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为在临床进行人体肝移植手术中较好地把握供肝热缺血时机,提高肝移植手术成功率提出了理论依据。(汪敏)郝钦忠新灸法治多种病症四川汉源梨城回春堂疑难病诊所郝钦忠,在应用传统医药的灸法基础上,研制新法新药,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疾病,获得较好疗效。 灸法治病,大多用来治疗寒类疾病。而郝钦忠的灸法治疗因配以多种药物,因而增加了疗效。其药物多用中草药制成,针对不同病种,或清热散毒、行淤止痛,或软坚散结、祛风止痒,或清热凉血、止痛通经。 郝钦忠的灸法治疗另一特点是不需取穴治病,病人可自己在病位熏灸治疗,使灸药之力透达至病处,且不扎针进入人体,方便了患者,特别适用于山区野外作业的人、登山旅游的人在遇到扭伤、跌打伤、过敏及寒症、痹症使用,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家自我保健也很方便。 目前郝钦忠的灸法主要用于治疗晕痛病、胃肠肝胆气滞血淤及风寒湿淤的痹症,如头晕、头痛,头面五官疼痛,胃肠气滞胀痛,妇女经期疼痛,迟经、闭经等。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采纳……
肝癌疾病不仅治疗难度比较大,并且在治疗之后也会容易出现复发现象,肝癌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还会对患者的其他部位造成侵犯,比如患者的肺部,骨骼,脑部的,肝癌患者在进行移植之后,需要对患者的AFP进行监察,如复查AFP明显升高,提示肝癌复发。
崔立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
林赛氏指甲与某些慢性病有关,但不一定是大病前兆。
目前关于林赛氏指甲的研究在国内外都相当的少,尤其是国内几乎可以说没有,虽然国外断断续续有一些研究出来,但是唯一有的证明就是证明和某些慢性疾病有关系,并没有任何关于林赛氏指甲是大病前兆的依据。
就目前与发现的临床案例来看,林赛氏指甲一般与慢性肾衰竭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发生脂肪肝后有关。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Warren Alpert医学院的 Yang 教授在2015年4月30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介绍了一例典型的林赛氏指甲(Lindsay’s Nails),患者经治疗后处于慢性肾脏病(CKD)4 期,去年血肌酐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升高(26-38mg/dl)。
2015年6月9日,《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研究中提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在发生肝硬化后也可能出现林赛氏指甲。
对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或可能累及肾脏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
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严重感染、脱水、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肥大症)、创伤等因素,往往可使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肾功能恶化,促使肾功能衰竭发生。实际上,经常性的、高质量的随诊,可减少或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发生,或及早发现并加以纠正。
对慢性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保护作用已被得到实验室及临床的证实。目前强调为了预防慢性肾衰的发生,血肌醉在微摩尔/升时就应该限制蛋白摄入量。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仅能控制全身高血压,而且能纠正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有延缓肾衰竭发生的作用。
(1)休息:肝功能代偿者,宜适当减少活动,失代偿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2)饮食:一般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可口的食物为宜。
(1)目前无特效药,不宜滥用药物,否则,将加重肝脏负担而适得其反。可选择补充各种维生素辅助治疗。
(2)保护肝细胞的药物 如木苏丸、肝泰乐、维丙肝、肝宁、益肝灵(水飞蓟素片)、肌苷等,10%葡萄糖液内加入维生素CB6氯化钾、可溶性胰岛素
(1)若为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则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
(2)若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硬化,一般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方案。
据国外统计自1980年以来,肝移植的3年存活率依病种的多少为序是:晚期非酒精性肝硬化41%左右;酒精性肝硬化20%;胆道闭锁60%;肝细胞癌20%;胆管癌<10%。鉴于对晚期肝病患者大多别无满意疗法,而肝移植后的生存率将继续提高,预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各种慢性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影响肝移植的因素主要是供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