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幼儿科学与游戏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科学与游戏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科学游戏论文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科探游戏论文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第一篇

摘要 :幼儿学前科学游戏就是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本文阐述了幼儿学前科学游戏活动的价值,并介绍了如何在幼儿园中运用科学游戏。

关键词 :科学游戏;幼儿教育;学前教育

现今各种社会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许多人不再仅仅注重一般衣食住行的满足,开始重视小孩子素质教育的培养,许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实施科学有效的启蒙教育。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处在幼儿园学前段的孩子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性格。结合这样的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下面我简单分析科学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且探讨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

1.什么是科学游戏及其意义

科学游戏是指没有一定模式的、穿插着一定科学知识的、有趣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智力游戏。这类游戏可以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且促进幼儿自主地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主动思考其含义。幼儿在小的时候思考的模式是具体化的,而科学游戏是利用幼儿的这一思维特性,帮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发展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

游戏不限制人的行为,有愉悦人心情、发挥人无限想象力的作用,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科学游戏的理念作为基础,设计出一种符合幼儿思维能力的游戏。利用游戏使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到较好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与其他小伙伴玩耍、做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见游戏与教学相辅相成。在科学游戏中,幼儿一般表现得随心所欲,且行为重复,不可预测。幼儿通过学前游戏可以发展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游戏中学习方式大大胜于常规机械的学习。

2.如何在学前教育当中正确应用科学游戏

游戏应当科学

一个游戏的科学,是教师在编制游戏时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例如贯穿在游戏中的科学知识难度应当适当控制,并尽可能契合幼儿学习的特性,不以科学学习为前提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再者,应当注意将科学知识灵活地穿插在游戏规则中,不可简单生硬地进行说教。比如“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这个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设定一个动物,并自己描述动物的特点,例如这个动物有多少条腿,是生活在水中还是陆地,最后让全体小朋友猜动物的名称。这一游戏的作用在于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不直接告知幼儿问题的答案,避免机械的填鸭式教育方法。

游戏应当多变

大多数幼儿通过双手感知外界世界,所以活动的过程同样是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游戏,幼儿通过双手的操作与感知,满足好动的个性。另外,科学游戏要求幼儿有一个智力思考的过程,这样两者结合能够顺应幼儿智力的发展特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科学游戏的存在意义。以“捉影子”为例,幼儿十分喜欢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捉影子,满足幼儿好动好玩的个性,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游戏应当有趣

没有趣味的游戏不能称为合格的游戏。一个真正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成年人,没有意思的游戏不要求幼儿进行智力思考,那么就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的价值也就不明显。所以在设计科学游戏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特点。以下列举了表现幼儿兴趣的方面:(1)勾起幼儿探索欲望的游戏,例如摸一摸、猜一猜等游戏,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要求亲手操作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3)利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表现的游戏类型,例如运动竞赛、情景扮演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自我满足。(4)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例如智力游戏,幼儿在思考之后获得的成功喜悦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对此类游戏也难以抗拒。

对游戏进行评价必不可少

让幼儿在游戏结束后交流,使幼儿再次回忆游戏的细节,可以起到再次学习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每个幼儿的表现教师应当细细记录下来,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表扬嘉奖。在团队游戏当中,则应当感谢表扬大家对游戏做出的努力。

科学游戏在启蒙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的,按照幼儿心智进行科学游戏,增强幼儿学习的科学性,为以后接受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直华.艺术游戏科学游戏创造游戏:费曼启发我们选好自己的游戏[J].民主与科学,2009(5).

[2]张晓.幼儿园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初探[J].幼教博览,2010(4).

第二篇: 有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探讨

[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

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三篇

摘要 :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学前教学工作者要坚持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游戏内容、游戏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游戏对学前教育理论创新的体现。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组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创新

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幼儿科学游戏的论文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科学小游戏论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