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

发布时间: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

能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在知网就能看到,2019年3月13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出版文献3384篇,总被下载249815次、总被引27577次。

一、欢迎下列稿件: (1)老年医学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成果与新进展;(2)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及数据资料;(4)有关老年医学的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会议纪要、中医经验、临床病理讨论、学术动 态和会务消息等;(5)我国参加国际老年学术会议的重要论著;(6)有关国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的介绍。二、对来稿的要求: 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老年人,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 象,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点,实验设计中应设非老年对照组。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 准确,书写工整 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 报告、简报等不超过2 000字。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 动;作者单位名称(需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论文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1)参与 选题和设计,或参与 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 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 参与获得资金、收集资料或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 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 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 集体 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 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通信作者只列1位。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 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 。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字左右),英 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 ,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单 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摘要中应列出全部作者的姓名。如作者工作单 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标注方式为 ,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加“?”。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 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 全称,如“H 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中、英文各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文关键词第 1个字母大写。6.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 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 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7.图表每幅图表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 码。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图或表序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 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 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 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 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左右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 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 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 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 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表的书面材料。8.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 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 应用》一书。 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 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亦不宜采用ng/的形式。 血压及人体压力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与kPa的换 算关系(1 mm Hg= kPa)。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 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 ng/L± ng/L可以写作(7 ±)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 字。9.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 、 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 字1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但序数 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及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应写成5%~95%、(±)% 及4 cm×3 cm×5 cm 。10.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 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 P值(如P=);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 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n)方式表达,不应采用±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 、资 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 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11.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 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 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 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12.参考文献以作者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为限,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上角码标出。 参考 文献中的作者按姓前名后书写,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 与之相应的文字 。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 文 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后按引用先后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设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述评、专家论坛、老年医学进展、临床老年医学讲座、专题笔谈等栏目。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社长

张国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并担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及老年痴呆药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老年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药物与人》、《保健医苑》、《家庭医药》等杂志编委。 张国玺教授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工作20余年,在老年医学、延缓衰老及养生保健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编著并已出版的有《中国病理生理学》、《老年医学在中国》、《中国实用传统养生术》、《抗衰老药物学》、《新编抗衰老中药学》、《老年人合理用药与抗衰老药》、《中医美容笺谱精选》、《中老年保健专家指导》、《中国宫廷医学》、《珍惜自己健康的21堂养生课》、《张国玺教授谈中药养生的21堂课》、《张国玺谈中医养生》及《家常滋补一本通》等30余部学术专著及科普著作;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医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临床康复》、《中国医药学报》等全国学术期刊上发表老年医学及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论文50余篇;在《药物与人》、《保健医苑》、《大众医学》、《保健指南》、《家庭医药》、《养生大世界》、《中老年保健》、《健康时报》、《家庭医生报》、《大众科技报》等期刊和报纸发表养生保健方面的科普文章50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和“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的荣誉称号。 近年来,张国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在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的《健康一身轻》、北京电视台的《健康生活》、天津电视台的《健康大讲堂》及北京广播电台的《老年之友》、徐州广播电台的《丁冬健康节目》等栏目中进行养生保健方面的讲座及科普宣传数百次,并且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内及院外进行多次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面的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张老师是我们的恩师,就这么走了,太让人难过了。。。想哭

云南吧,被旅游公司转卖了

一届一次理事会当选的理事:于保法 马 克 马学真 马振山 王 阳 王 炜 王捍峰 王亚利 王光荣 王杰军 王鲁彬 王忠平 王玉琪 方嘉珂 邓文玲 石红燕 史宝欣 兰 青 刘 俊 刘淑俊 刘端祺 刘香娣 刘芷清 刘景全 纪慈 孙钢 孙才坚 杜 雷 李家熙 李铁犁 李义庭 李长明 李汝宾 李淑文 李桂霞 李建国 李 雷 李祖同 李燕淑 李晓军 吴国平 吴铁镛 旷平淀 何文君 佟之复 沈 珏 肖泽萍 张 愈 张金钟 张宏林 张玉环 张兴会 张平 张真诚 张胜年 张 晨 陈明哲 陈 峥 陈 藩 陈国强 陈雄熊 邵明立 杨友华 杨子建 杨可立 杨增和 杨爱民 庞连智 尚 云 林 谦罗健 罗冀兰 周鸿运 周亚东 郑宏 宗淑杰 孟宪武 孟海萍 赵平 赵殿奎 赵世明 赵惠民 柯斌铮 侯宝森 胡凯文 姜国栋 姜永亲 宣继海 姚建红 姚 冰 俞卓伟 敖丽娟 徐 彪 徐工学 徐建光 徐伟民 郭丽莉 谈鹤品 黄庆道 黄宇光 黄人健 黄怀钧 黄长富 尉敏廷 阎东方 蒋国梁 韩炳森 程福生 曾益新 焦蝶英 谢广茹 魏仁敏 魏新泉一届二次至一届四次理事会当选的理事:施永兴 祝友元 薛一涛 高海青 朱兴雷 王珍行 李锡峰 吴永浩 郑吉龙 肖海东 姜 永 赵美娟 钱渭荣 刘颖实 曾延林 曾 洪 何 伟 齐 岩 张日勃 张入文 高 倩 王成名 何 岩 燕泽增 孙慧娟 吉沛文 秦亚萍 刘 敏 刘成岗 李硕钦 李金祥 任 军 吴祖平 田伟盟 孙晓飞 李 健 裘霞敏 胡明卫 郝 滢 廖义清一届五次理事会当选的理事:罗 维、 黄卫平、 陈志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名单一届一次理事会当选的常务理事:于保法 山东保法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马 克 云南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临终关怀科主任王 炜 北京市东城区卫生局局长王捍峰 卫生部保健局局长王亚利 中国女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部长王平君 中国老年杂志社社长王玉琪 上海中山医院院长王爱军 中嘉华荣小城镇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监史宝欣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主任刘 俊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会长刘淑俊 北京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家熙 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李铁犁 团中央局级退休干部李长明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原司长李晓军 中嘉华荣小城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平 无锡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铁镛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教授肖泽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佟之复 昆明市计生委附属医院临终关怀病房主任张 愈 天津市卫生局局长张金钟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真诚 上海松江区卫生局局长陈 峥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明哲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邵明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庞连智 上海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罗冀兰 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副主任林 谦 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助理杨友华 新生命健康管理学院执行长、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理事长郑 宏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宗淑杰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孟宪武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副研究员赵 平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赵惠民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办公室主任侯宝森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郭浩明 北京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主任胡凯文 北京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徐 彪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黄人健 中华护理学会会长黄庆道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会长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内科副主任曾益新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科院院士魏仁敏 青岛市中心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一届三次至一届四次理事会当选的常务理事:王杰军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 舒缓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端祺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 舒缓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亚东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曾延林 中国工商联组织部原部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杜 雷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刘 敏 山东邹城生命关怀协会会长刘成岗 山东邹城生命关怀协会常务副会长李硕钦 赛诺威集团公司执行长廖义清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院长王光荣 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局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主任一届五次理事会当选的常务理事:郝 滢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秘书长曾 建 重庆生命关怀协会会长云树平 黑龙江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单位会员名单中嘉华荣小城镇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摩尔美康分离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家家乐购(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医院中西医肿瘤防治中心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市今康老年护理院北京万明医院北京抗癌乐园北京市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荣复军人第一医院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广福医院云南省丽江金安医院上海市中原老年护理院上海市闸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闸北区虬江老年护理医院上海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山东保法肿瘤治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杭州市拱墅区小河湖墅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杭州市拱墅区大关上塘地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锡养生协会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山东邹城生命关怀协会黑龙江省生命关怀协会重庆市生命关怀协会

刚听的新闻,确实遇难了。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地址

能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老年医学专业领域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在知网就能看到,2019年3月13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出版文献3384篇,总被下载249815次、总被引27577次。

设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述评、专家论坛、老年医学进展、临床老年医学讲座、专题笔谈等栏目。

投稿邮箱是什么

您好,应该问的是《中国老年学杂志》的投稿方式吧?以下是该杂志的简介,链接里面有投稿方式,希望对于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中国老年学杂志》是中国创刊较早,唯一囊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的老年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老年医药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流行病学、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兼顾老年社会学(人口老化、健康老龄化、老年教育、养老及社区服务、老年保健等)、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辟有论著、基础研究、经验交流、综述与述评、学术动态等栏目。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北大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收录及列为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学分册》、《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检索性期刊摘录。面向老年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广大师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电话

目前中国老年学杂志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级别还是比较高的,审稿相对比较严苛,但由于期刊为半月刊,审稿效率比较快。中国老年学杂志对作者来稿将于3个月左右给出明确的取舍答复,排版刊期相对会长一些,一般需要8-10个月的时间。中国老年学杂志》(ISSN1005-9202,CN22-1241/R)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刊,创刊于1981年,原名《老年医学杂志》,1983年更名为《老年学杂志》,1994年更名为《中国老年学杂志》,是中国创刊较早,惟一囊括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的老年学综合性国家级学术期刊。一、报道内容、刊期及栏目设置主要刊载老年医药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流行病学、药学、中西医结合诊治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兼顾老年社会学(人口老化、健康老龄化、老年教育及养老服务等)、老年心理学、衰老生物学及抗衰老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辟有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及综述等栏目。本刊为半月刊,每月10、25日出版。

创新医学网好像有这方面信息,具体的记不清楚了,你自己去找找看吧

如何寄信投稿。地址及电话?

序号 专 业 刊 名 主 办 单 位 国 际 刊 号 国 内 刊 号一 级1 中华系列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376-2491 CN 11-2137/R2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医学会 ISSN 0366-6999 CN 11-2154/R3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5-7053 CN 11-2155/R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671-0282 CN 11-4656/R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9026 CN 11-2225/R6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0-6680 CN 31-1365/R7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578-1426 CN 11-2138/R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3-3758 CN 11-2148/R9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6638 CN 11-3859/R10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0939 CN 11-2147/R11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1432 CN 31-1367/R12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5232 CN 32-1463/R13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3-2727 CN 12-1090/R1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0-6699 CN 31-1282/R15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7480 CN 14-1217/R16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3418 CN 50-1113/R17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7097 CN 44-1217/R18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674-2397 CN 11-5673/R19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学会 ISSN 0254-1769 CN 11-2234/R20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8050 CN 50-1098/R21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529-5815 CN 11-2139/R22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631X CN 11-3855/R2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671-0274 CN 44-1530/R24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8118 CN 11-3884/R25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3-2352 CN 12-1113/R26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4497 CN 11-2434/R27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9030 CN 42-1213/R28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5-054X CN 31-1653/R29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2036 CN 44-1206/R30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1785 CN 42-1203/R31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3-3006 CN 42-1158/R3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1-2346 CN 11-2050/R33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9-2587 CN 50-1120/R34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9-4598 CN 11-4453/R35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529-567X CN 11-2141/R3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7-9408 CN 11-3903/R37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0-6702 CN 11-2330/R38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412-4030 CN 32-1138/R39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3-3766 CN 11-2152/R40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4-4221 CN 11-3030/R41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1416 CN 13-1073/R42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529-5807 CN 11-2151/R43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254-5101 CN 11-2309/R4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3-9279 CN 11-2866/R45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6-7884 CN 11-3661/R46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6-7876 CN 11-3694/R47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0578-1310 CN 11-2140/R48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673-0860 CN 11-5330/R49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2-0098 CN 11-2144/R50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 ISSN 1005-1015 CN 51-1434/R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社稿号

一般都是省级的比较多,你要用于评职呢 还是?

以下是一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可能适合医学论文发表:1.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 中华医学杂志4.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6.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7. 中国医师杂志8. 中华内科杂志9.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0.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请注意,不同期刊的专业领域和发表条件略有不同。建议在投稿前详细了解期刊的征稿要求,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论文发表

以下是北大中文核心的目录,在北大的目录里级别其实难度,级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找合适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可以,没有容难的区别。因此优助推荐从目录里找:中华医学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医学争鸣 复旦学报(医学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全科医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上海医学 军事医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山东医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卫生经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 卫生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医院管理 营养学报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中国卫生资源 卫生经济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 中国消毒学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疫苗和免疫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药材 针刺研究 中成药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国针灸 中药药理与临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中华中医药学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医用生物力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生理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华护理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生殖与避孕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癌症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肺癌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眼科新进展 眼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毒理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医学与哲学(B)

摘 要 目的:了解闵行区江川社区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4 56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体检,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分析不同体质指数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总的患病率为,其中超重组患病率为,肥胖组患病率为。结论:为降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应加强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形成,注重体重的控制。 关键词 老年 肥胖 代谢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39-03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obesity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ZHU Guang-hua (Jiang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obesity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elderly in Jiangchuan of Mminhang district. Method: The morbidity of the 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analyzed for 4566 elderly over 60 years old through examining their height, weight,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triglycerides and cholesterol. Result: The morbidity of the elderly metabolic syndrome was , of which 31% in the overweight group and in obesity group.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elderly to strengthen the formation of the health literacy and pay attention to control their weight to low the morbidity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Key words elderly;obesity;metabolic syndrome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1],老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增加。为了解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关系, 2009年我们对闵行区江川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根据体检数据,分析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以居委会为单位,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闵行区江川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4 566名为体检对象,其中男2 155例(),女性2 411例()。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建议的MS诊断标准,将体检对象分为对照组:体质指数(BMI)<25;超重组,BMI≥25且<28;肥胖组,BMI≥28。对照组3 185人,平均年龄为(±)岁;超重组1 021人,平均年龄为(±)岁,肥胖组360人,平均年龄为(±)岁。 方法 健康体检 每位受检者空腹测定身高和体重,根据Quetlet公式计算体质指数(BMI);测量坐位血压;受检者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konelad6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诊断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004):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①超重和肥胖 BMI≥25 kg/m2;②高血糖 FPG≥ mmol/L (110 mg/dl) 及(或)2 hPG≥ mmol/L (140 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 SBP/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 空腹血TG≥ mmol/L (150 mg/dl)及(或)空腹HDL-C< mmol/L (男)或< mmol/L(女)。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软件包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性研究用t检验。 2 结果 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闵行区江川社区4 566名老年体检对象中,符合代谢综合征(MS)诊断标准为1 112人,患病率为。体质指数越高的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越高(表1)。 不同体质指数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比较 超重组的血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肥胖组的血压、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体质指数越高,其血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的值也越高。超重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肥胖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远高于体质指数正常的老年人,说明肥胖与代谢综合征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肥胖指数越高,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越高。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在社区居民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2]。静坐生活方式、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导致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高血压病、高三酰甘油血症和糖尿病等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老年人,肥胖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脂代谢紊乱、肾功能损害等也更严重[3]。有研究表明,英国在3 770名年龄在60~79岁之间的妇女中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而美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4]。 在社区,如何指导居民合理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是降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定期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团队医生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运动的指导,提高老年人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对每个老年居民来讲,健康行为的形成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管住嘴、迈开腿,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健康一辈子。 参考文献 [1] 孙国祥, 周正元, 吴国强, 等. 苏州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3): 215-216. [2] 顾乡, 李敏.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5): 35-38. [3] 关绍晨, 汤哲, 吴晓光, 等. 北京城乡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现况调查[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3): 219-221. [4] Ford ES, Giles WH, Dietz WH.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S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J]. JAMA, 2002, 287(3): 356-359. (收稿日期:2012-03-3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