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编委会的建议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编委会的建议

编委不只是审稿,给你2个例子就懂了。1.《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为本刊现面向全国诚邀特约编委成员名:一、要求:30~70岁,本科学历及副高职称以上,高等院校校级领导、各级科研机构负责人、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等有丰富经验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优先。 二、职责:为杂志社的发展及提升杂志质量建言献策;帮助编辑部审阅部分疑难或重点稿件;为杂志社推荐优秀稿件等。2.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期刊编委会职责条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职教中心(党校)期刊编委会是职教中心(党校)主任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其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的理念,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促进公司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包钢职工培训事业作贡献。第二条:主要职责1、 依据学术论文审阅标准(观点、论据、逻辑性、结构),及时完成编辑部送审稿件的审阅工作。2、 对期刊提出选题设想,对审阅后的论文提出编辑意见。3、 协助编辑部对某选题进行组稿、审稿。4、 随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增强刊物的可读性,提升刊物的知名度。5、 开展专业学术活动,组织办刊经验交流,举办期刊审读评析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办刊水平。第二章 编委 第三条:编委人选的确定,由编辑部推荐候选人员名单,经职教中心主任批准确定。 第四条:担当编委的条件:1、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 学风严谨、态度端正,坚持实事求是,对稿件的评审能够作出准确、全面、恰如其分的评价。3、 依据编委会及期刊编辑部的规则,按照时限规定完成审稿任务。4、 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为本刊承担约稿、组稿任务。5、 踊跃参与编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第五条:编委与编辑部应建立密切的稳定的联系,编委对编辑部的责任是提出期刊选题和编辑意见,按时完成本专业选题的审稿工作,为编辑部承揽编辑业务。编辑部对编委的工作按规定付给适当的报酬。第三章 审稿制度 第六条:审稿标准1、 文章在学术方面应有所进步:首先在形式、立意、材料方面应有所创意,其次,内容新颖有独创性、不抄袭他人,论据充足、数据准确,逻辑严密;再次文章应具可读性与现实指导意义。2、 文章应符合国家有关写作标准和规范。3、 结构严谨,文理通顺。第七条:审稿制度1、 作者送到编辑部的论文,由编辑部内部初审,从论文的标准规范方面把关,不符标准的退稿修改。2、 送审后的论文,送交专业编委审稿人,编委依据审稿标准,认真审阅论文,提出处理意见,返回编辑部。3、 编辑部应尊重编委审稿意见和处理意见,决定论文的取舍。4、 所有编辑人等应坚持审稿标准,不搞看人行事的人情稿。第三章 稿酬标准第八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实际,为使科研工作规范化,进一步调动教研人员科研创作的积极性,职教中心(党校)各类刊物执行统一的稿酬标准,20元/千字。第九条:编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1、编辑部作期刊一年工作总结报告。2、围绕刊物当年的办刊水平、质量、发行、效益等状况进行评析,提出创造性建议和下一年努力方向。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优秀论文评比。

2011年年11月11日,《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新一届编委会产生,杂志总编辑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兼任。编委会由69名编委组成,其中编委63名,顾问3名,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医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专家。《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顾 问:钟南山 郑树森 王德炳 游苏宁 程伯基 文历阳总编辑:雷寒副总编辑:胡大一 吕兆丰 孙宝志 杜贤 黄爱龙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曹德品(哈尔滨医科大学) 崔慧先(河北医科大学) 杜小平(哈尔滨师范大学) 冯泽永(重庆医科大学) 郭永松(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贺加(第三军医大学)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爱龙(重庆医科大学) 李红玉(辽宁医学院) 李俊伟(浙江中医药大学) 厉岩(华中科技大学) 刘毅(泸州医学院) 鲁映青(复旦大学) 吕力(昆明医学院) 马兆明(西安交通大学) 彭泽平(西南大学) 孙宝志(中国医科大学) 孙慕义(东南大学) 唐文(南京医科大学) 万学红(四川大学) 王县成(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闻德亮(中国医科大学) 温世浩(第二军医大学) 吴小翎(重庆医科大学) 冼利青(中山大学) 徐晓媛(中国药科大学) 殷进功(第四军医大学) 俞方(浙江大学) 曾诚(四川大学) 赵明杰(大连医科大学) 周建军(重庆三峡医药高专) 周增桓(南方医科大学) 陈刚(复旦大学) 董志(重庆医科大学) 杜贤(人民卫生出版社) 郭立(北京大学) 何萍(汕头大学) 胡大一(北京大学) 胡质毅(广州中医药大学) 雷寒(重庆医科大学) 李俊(安徽医科大学) 黎孟枫(中山大学) 刘佩梅(天津医科大学) 娄红祥(山东大学) 罗萍(重庆医科大学) 吕兆丰(首都医科大学) 孟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石鹏建(教育部高教司) 孙连坤(吉林大学) 孙玉萍(新疆医科大学) 陶立坚(中南大学) 王维民(北京大学) 王心旺(广州医学院) 文民刚(南方医科大学) 吴仁友(上海交通大学) 线福华(首都医科大学) 谢宗豹(上海交通大学) 杨耀防(九江学院) 余保平(武汉大学) 于晓松(中国医科大学) 张勤(北京协和医学院) 郑家伟(上海交通大学) 周倩(郑州大学)

中医药学会杂志编委会

韩学杰,女,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城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198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从事中医临床20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自96年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沈绍功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专业研究生,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并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2007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聘为知名专家。

王亚利,男, 中共党员。 1986 年考取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专业研究生, 2002 年考取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5 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2 年、 1993 年先后任河北中医学院基础部副主任、主任。 1996 年、 2001 年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6 年任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 2010 年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兼任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刊》等 4 家杂志社编委会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2013年9月12日鉴于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河北省中医院划归河北中医学院,王亚利同志不再担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河北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职务 。

法医学杂志编委会

人物经历重庆医科大学77届医学系毕业,分配到重庆市公安局从事法医检案工作,历任重庆市公安局刑事犯罪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法医师、主检法医师、副主任法医师、主任法医师、刑警大队长、刑警总队长、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中国刑警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4月任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兼任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损伤专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重庆警官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重庆市司法鉴定委员会司法医学专家鉴定组副组长、重庆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政协委员、科协委员。

简历1.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1985年分配在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法化学室,从事毒物分析的科学研究、检案、教学工作。3.1987年任助理研究员。4.1993年任副研究员。5.1998年任研究员。6.2004年任所长。7.1996年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人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8.200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9.2000年任上海医科大学硕士导师、兼职教授。10.2005年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工作1. 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专业课教学(2-4学时/周),5届学生,学生人数每届300--400人左右;2. 法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课《法医毒物分析》(3学时/周)教学,5届学生,学生总人数103人;3. 研究生课程《高级法医毒物分析》(2学时/周),每届学生3-7名左右。实践:带教毕业生科学研究(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体内常见毒品及代谢物的系统分析体系》 市科委基金 1999-2001年 2.《毛发中毒、药物鉴定标准及质量控制》 国家科技部 2000-2002年 3.《司法鉴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 2004~2005年4.《司法鉴定技术标准研制》 国家科技部 2003~2005年 5.《毛发中合成类固醇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年获奖情况1.血、尿中乙醇含量的测定及其评价 上海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991年)2.气-质联用法在系统毒物分析中的应用 上海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司法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3年)3.毒鼠磷中毒检验的实验研究 司法部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3年)4.体内海洛因代谢产物的分 析研究 司法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5年)5.体内度冷丁及其代谢物的分析研究 司法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6.尿中甲基苯丙胺及其代谢物的分析研究 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98年)7.毛发中度冷丁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及评价 司法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9年)8.体内常见毒品及代谢物的系统分析体系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9.司法鉴定技术标准和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社会兼职 中国法医学会 理事 《法医学杂志》编委会 副主任 《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编委会 副主任 中国合格评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 委员

侯一平侯一平侯一平,男,汉族,1954年3月生,四川自贡人,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2000年11月加入农工党,1971年5月参加工作,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法医学系法医物证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另有甘肃省解剖学会理事长。目录简介个人履历成就及荣誉编辑本段简介侯一平 男 1954年3月出生,籍贯四川自贡,汉族,农工民主党员,获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四川省仁寿县知青 侯一平教授[1]; 四川省自贡市水利机械厂工人;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法医物证专业研究生学习,获医学硕士学位;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助教、讲师,评为教授(其间: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德国不莱梅大学洪堡基金学者);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工党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成都市政协常委,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成都市政协委员。[2]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侯一平教授是我国唯一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的法医学者。现为国际法医遗传学会华语区专委会(Chinese Speaking Working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Forensic Genetics)主席 侯一平[3];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会物证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法医学分会主任委员。2004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侯一平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收录于 Medline有121篇,收录于SCI有61篇,其中发表于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杂志上的单篇论文已被引用66次。2003年以来,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200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他指导博士研究生21 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3名。其中,指导博士研究生颜静的学位论文《人类21号染色体新STR遗传标记的法医及医学遗传学研究》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他为大学本科讲授法医物证学提供了全新课程体系,在法医物证学教学课程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2005年教学课程改革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主讲的法医物证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医物证学》,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法医学》,2009年法医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侯一平教授现任《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司法鉴定杂志》,《法医学杂志》,《中国输血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安徽医学杂志编委会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是什么类型的?一般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 普刊像《医学信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当代医药》《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核心《西部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实用癌症杂志》都是可以的,还有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精品书厢了解下

徐岩,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临床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心力衰竭协会(全国)委员、安徽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心电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临床心电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编委、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编委、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安徽医学编委、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委员。发表学术论著70余篇(统计源期刊30余篇)。安徽省自然学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安徽省卫生系统学术带头人(第一层次)。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高原医学杂志编委会

编者按 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多来,有1/3左右的旅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除了影响高原旅游之外,加上大部分旅客缺乏高原低氧防护的基本知识,所以有的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高原病。因此,在青藏铁路通车即将两周年之际,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高原生理组专家吴天一编撰此文,以飨读者。 青藏高原,高山碧水,雪域风情,民族文化,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人,特别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在那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北京到拉萨仅50小时,一时间,列车厢厢客满,西宁、拉萨游客如云,高原以她母亲般巨大的胸怀拥纳着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然而,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高海拔低氧环境,无论是乘青藏列车穿越这条天路,或是在雪域高原旅游度假,都会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怎样确保广大旅客的身体健康,使之成为“高原健康旅游”,将是对高原医学的一项新挑战。 青藏铁路最大特点是高,沿线主要站点在海拔4000~4500米的约占60%,这时的大气压和大气氧分压约占海平面的40%,而站点在海拔4600~5000米的也约占40%,此时的大气压和大气氧分压则只有近海平面的50%了。人体吸入了这种低氧气体,导致体内血液中的氧含量下降,称之为“低氧血症”,即我们习惯所说的“缺氧”,这也是高原影响人体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海拔2000米以上,人体就开始出现缺氧反应,海拔3000米以上,缺氧生理反应几乎见于所有人,海拔4000~5000米,引起显著的缺氧生理反应,其中一些人会发生急性高原病。不可避免的是,乘坐青藏列车,有10~12小时旅客要蒙受较明显的低氧影响。因此,为了解决高原列车上缺氧和保证乘客的安全,铁道部高原生理专家组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 乘车前先“请示”身体 在旅客中,有些人患有某种疾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但自己并不知道。当他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病变可以急性发作或迅速恶化,有时非常危险,如频繁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酸中毒等。因此,在准备进入高原之前,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检,如血压、心电图、肺功能、血液生化等为必检项目。 为防止旅客因身体条件不适应高原反应,青藏列车售票窗口专门为旅客提供《旅客健康登记卡》,请您认真如实填写,以便列车卫生室确实掌握你的情况,包括随时和你的家人和单位联系等。 此外,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肺功能会有所降低或有潜在老年病,更要特别重视行前体检。两岁以下小儿适应能力差,建议最好不要带往高原旅游。 阶梯适应的高原旅游 青藏铁路西-格段要穿越海拔3700米的关角隧道,而格-拉段从格尔木(2808米)到昆仑山口(4767米)在不到两小时内上升了约2000米,其后基本上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运行,从海平面或平原来的人如果急速进入到这样一个低氧环境,也就是2~3天,机体没有经过一个生理调节过程,就很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或其他缺氧问题。通常的表现是出现头痛、头晕、疲乏、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眼花、耳鸣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让人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习服过程,这就是“逐步登高,阶梯适应”的原则。 那么最佳的阶梯适应方案是什么呢?从平原第一站先来到青藏门户西宁。西宁,是最佳的阶梯适应习服之地,由于它的海拔2260米,处于中等海拔高度,平均大气压为586毫米汞柱,大气氧分压为122毫米汞柱,这一轻度的短期缺氧将刺激人体生理机能,激活心、肺、血、神经等功能活动,产生初步习服。西宁周围景点难以胜数,青海湖、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互助土乡情、黄河贵德清,花2~3天时间,利用高原习服的时机,一览高原名胜,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步到了青藏铁路格一拉段的起点格尔木,海拔2808米,仍然在海拔3000米以下,大气压538毫米汞柱,大气氧分压113毫米汞柱,中度低氧环境又是一个良好的习服之地和进一步提高习服水平的机会,在此停留2~3天,那里的茶尔汗盐湖、都兰古墓群、千年胡杨林值得一看,走进柴达木,沙漠、戈壁、丹霞、红柳、胡杨、骆驼等不断地扑入视野,使人神往。经过西宁-格尔木的两阶段4~6天的高原习服,对进入唐古拉山和随后到西藏拉萨(3658米)和其他更高海拔地区旅游,减少或不发生高原反应,保持良好心态和充沛精力,都有很大好处。 坐着火车去西藏 列车在青藏铁路上穿行,有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服务,您可以尽情地欣赏车窗外壮丽的山川,如同在平原上品茗远眺。 青藏铁路处于海拔高度2808~5072米之间,大部分运行在海拔4000米左右。缺氧,是对登上高原旅客的“第一威胁”。一般来说,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旅客需要补充氧气。每节车厢的配置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氧浓度达%~25%,旅客如同进入“氧吧”。我们知道,氧气的分压在任何海拔高度均占大气压的21%,如果氧分压每增加1%,则约相当于降低海拔300米,如以平均氧增至24%计,则约等于下降了900米。唐古拉山铁路运行高度为海拔4000~4500米,则通过弥散式供氧,等于在海拔3000~3500米高度运行,大大缓解了低氧程度,这在世界高山铁路上是独一无二的。另一套是独立的接口吸氧,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或发生高原反应时,只要您向乘务员提出,就可帮助您随时用吸氧管吸入氧气。每节车厢的制氧机和储氧瓶,都很巧妙地设在车厢底部的封闭箱里。另外列车的密封性能极好,保证了客车供氧的效果。 青藏铁路列车配有高原卫生室,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都经过高原卫生学和急救医学培训,具有处理高原缺氧问题的经验,负责对旅客进行监护。车内卫生室还另设有供氧装置、抗缺氧药及其他急救设备,一旦旅客中有人发生急性高原反应,会得到及时诊疗。在一些主要站点,如格尔木、沱沱河、那曲、安多、当雄等也有救护室,并在各个站点间形成一条龙,便于随时将患者向低处转移,和站站接应救护。走进高原缺氧的天空 当高原列车带您进入这神秘之地,怎么远离缺氧困扰?怎么让高山的阳光、空气和净水给您带来愉快之旅呢?笔者提醒您,切记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 患有哪些疾病的人不宜去高原?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下列病况须加判定: 高血压:收缩压≥160毫米汞柱及/或舒张压≥/95毫米汞柱者 不宜进山。血压>140/90,30者最好不要到海拔3500米以上高度,因其通气低下而易发生高原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此类病人病灶处于活动期、药物控制不理想者或近期有过出血等并发症者均禁止上山,因为高原低氧加上寒冷应激会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或急性胃粘膜损伤,从而形成胃粘膜糜烂、坏死和出血。有时发生消化道大出血,非常危险。 肝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动期有肝功能障碍者,已发生肝硬变者,在高原易恶化,故禁去高原。集体进山人员上山前,应详问病史及常规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肝功,以作排查。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病人无明显肺功能障碍不是进山的禁忌证。相反,原在平原常有哮喘发作的病人去高原后发作减少甚至消失,这与高原空气清新,很少有致敏原有关。另据研究,低氧条件下小支气管平滑肌的应激性减低,利用高山现场或低压舱模拟高原治疗支气管哮喘症已获得疗效是一佐证。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由于肺功能障碍,通气、弥散功能均减低,到高原后出现呼吸困难,明显的低氧血症、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和红细胞增多,病状迅速恶化,导致严重后果,故慢性阻塞性肺病人禁止去高原。 高原咽喉病:咽炎、喉炎和扁桃体炎是高山上常见三症,统称“高原咽喉病”。平原上视此为“小病”,但高原上发病后不仅影响劳动,而且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或诱发高原肺水肿,故此类病人进山前应作相应治疗,控制炎症后方可上山。 贫血:除重症贫血外,轻度缺铁性贫血并非进山禁忌。相反,进入高原后配合铁剂治疗,贫血显示很快好转,这与低氧刺激体内红细胞生成素增高,从而刺激红细胞增生有关。 妊娠:孕妇,特别妊娠前三个月是禁忌去高原的,因为一般到高原后妊娠反应较重,并易于流产。女性在攀登高山时,最好勿用避孕药,以防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良好心态须建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重要前提。把自己融入高原大自然之中,轻轻松松旅游,高高兴兴观赏,自自在在行动,能够减弱或不发生高原反应。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恐惧,则很容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神经调节紊乱,加重人体耗氧,从而促发高原反应。 防寒保暖须做好 高原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常常是一日多变,瞬间即变。寒冷可引发呼吸道感染,促发高原肺水肿,所以一定要带够防寒的衣服(最好是羽绒服)、帽子、护耳、手套、棉袜、围巾等。中午气温高则脱下衣服,但切记不要感到冷时才穿上,否则极易受凉。青藏高原一年四季都要盖棉被睡觉,到野外住宿帐篷的话,要选用防寒性能好的羽绒被。夜间尽量在室内上厕所,要在室外必须穿好衣服,一个轻心就会感冒。 紫外线防护须加强 高原紫外线强,太阳日照时间长,所以最好配备质量好的太阳镜;此外,还要准备优质的防晒霜,出门前2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每次至少要有1~2毫升的量;同时还要善用各种辅助用品,例如阳伞、帽子、长袖衣服、太阳眼镜等;高原紫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在阳光直射的室内或车内,同样要涂抹防晒霜,只不过选择那些质地轻薄的防晒霜或者隔离霜就可以了。 限制烟酒须牢记 到高原后心情好,但勿贪杯,勿充英雄,再能喝的人到了高原,酒量也要大大压减。如果酗酒,还会增加氧耗,发生严重高原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一般人可饮少量红葡萄酒。吸烟者控制烟量,每日不超20支。 疫源性传染病须防止 青藏高原最常见的疫源性疾病就是鼠疫,又称“一号病”,是传染病中最烈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喜马拉雅旱獭(民间称哈拉)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寄生在其皮毛中的跳蚤是将鼠疫传给人类的最主要传播者。此外,现已知鼠类、狐狸、羊、牛、猞猁、狼、狗、猫等动物也能传染鼠疫,并将之传染给人。每年夏秋是喜马拉雅旱獭的活跃期,在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甚广,这时也是鼠疫的高发期。游客要防止和旱獭接触,也不要好奇地在旱獭洞口观望。严禁人们捕猎旱獭,一旦遇到死旱獭,应立即报告,并由防疫人员加以深埋或火化,千万别触摸死獭,更不可剥皮。旱獭的皮毛是绝对禁止带上列车的。 高原常用药须准备 要准备一些常用药物,特别是治疗感冒、腹泻以及抗菌素、维生素类药物等,以及针对您身体状况平时常用的药物,以防万一。常备药物如安乃近、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六神丸或喉症片、黄连素、阿莫西林片、复方维生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等,也需备有氯霉素点眼液、润肤膏、防晒霜、防裂膏等外用药。 抗缺氧药物须选用 实际上药物并不能直接抗缺氧,是某些药物通过其药理作用调节人体的机能和代谢,提高适应高原低氧的能力。青藏高原一些中藏药物有很好的致适应作用,如补益药的人参、党参、黄芪、当归等,活血祛瘀药如丹参等,强壮剂如冬虫夏草、红景天等,安神镇静药如五味子等,常用复方,也可用单方,依辩证而施治,防治效果则佳。 但是目前市场品种杂乱,宣传夸大,所以不要乱购买乱服用,复方党参片和高山红景天、狭叶红景天、圣地红景天的制剂如高原康、利舒康、诺迪康的作用较肯定。 初到高原须减负 初到高原的前3~4天,应减轻活动量,减缓动作。年轻人要注意,高原肺水肿常见于一到高原就强烈活动的年轻人。儿童好兴奋,没有自制力,其活动应由父母控制。激烈活动及过度兴奋均易促发急性高原病。如果参加登山活动,切记金科玉律“不要登得太快,不要攀得过高”。每天上登的高度不要超过300米。 合理用氧须知晓 到高原并非人人要用氧,天天要用氧。一般在海拔3000~4000米,没有明显高原反应,最好不要用氧,因为这样反而有利于机体建立习服机制。用氧时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观察疗效,反应好,症状减轻,间断性供氧后逐步停用。如供氧后无明显效果,甚至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发生小病须早治 有两个在平原所谓的小病――感冒与腹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发展为严重的高原病。感冒在高原可诱发高原肺水肿,腹泻往往会引起全身反应,特别频繁腹泻引起脱水,有可能并发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引起心脑血管疾患。因此到高原前如果发生感冒或腹泻,最好治愈后再启程;到高原后发生感冒或腹泻,则要及时就医,进行认真全面的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或向急性高原病转化。 (责编桑新华)

《青海医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63--1043/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252),刊物以反映该校及高原医学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祖国医学、综述、经验体会、个案报道等栏目。《青海医学院学报》曾荣获全国高等医药学报优秀编辑奖,2000年6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确认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本刊向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和海外作者征集优秀论文。尤其欢迎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稿件(本类稿件全免费刊载)。编辑部现有3名具有大学学历的专职编辑人员,还聘有多名兼职副主编和省上有名专家组成高水平的编委会,他们均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部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保证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质量;在办公条件上我们积极谋求主办单位支持,2012年己实现了学报主办部门每年按编辑部实际使用经费足数拨付,有了固定的办公室、资料室,主办单位的微机室、复印室、打字室等公用设施优先供学报使用,学报排印告别了“铅字”,以“激光照排”替代。

今年感动中国的主题是“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吴天一就像他的颁奖词,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一、人间烟火气最抚慰凡人心

吴天一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去到青海。 一去就是几十年,他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期间他生病受伤面对死亡威胁他从不放弃,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干净的空气,自由的呼吸,触手可及的微笑,没有隔阂的拥抱,这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如此珍贵,如此值得珍惜。人都害怕遭遇困境,但有时,最珍贵的东西,也最平常。

二、他把自己献身科研成果

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三、他没忘记人民,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谁做了好事谁做了坏事,人们不会看不见的,李白说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吴天一就是如此,他没觉得他做的有多不一样,但是他真的没什么不一样吗不是的,他在用心建设美丽中国。

吴天一院士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