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环腐病发病影响因素论文

发布时间:

环腐病发病影响因素论文

是因为害虫,细菌或者真菌的感染导致的,在合适的温度这种病毒就会传染的非常快会导致马铃薯出现问题。

这是由于出现了一些虫害问题所引起的这种疾病,是由于土豆的营养不良导致的,还是因为一些腐烂的细菌导致的,也是由于土壤的质量不好导致的。具体的症状就是会出现腐烂的情况,而且会出现发蔫的情况,会出现萎缩的情况,而且叶片也开始出现内卷的情况。

病原体也可以在含有马铃薯种子的容器中存活很长时间,并成为马铃薯块感染的来源。病原体主要通过刀传播。环腐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很短,但可以在土壤中残留的患病马铃薯或残疾人体内长期存活甚至越冬,但在第二或下一个季节的再感染不显著。收获期是该病的重要传播期,感染的马铃薯和健康的马铃薯可通过接触感染。在收割、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感染机会。是细菌引起的,一是种薯本身携带细菌,二是刀切感染。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次年年初成为传染源。病原体也可以在含有马铃薯种子的容器中存活很长时间,并成为马铃薯块感染的来源。病原体主要通过割刀传播。根据实验,切一刀可以感染24~28个健康的马铃薯。通过伤口的侵入不能通过气孔、皮孔和水孔发生。受伤的健康土豆只有接触到维管束中的病菌才能被感染。昆虫和水流对疾病传播影响不大。病薯播种后,部分芽眼腐烂,病菌在块茎组织中繁殖到一定数量后不能发芽。在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着维管束上下传播,引起地上植物的病害。

病情较轻者,出苗后植株较细,生长缓慢,叶片淡黄斑驳,发病后变为褐色,叶缘纵向卷起,植株自下而上逐渐枯萎死亡,但叶片不脱落。能正常生长的病株早期症状不明显。开花后,顶叶变小,叶缘卷进去,部分枝叶黄斑驳,萎蔫下垂,奄奄一息。大多数由患病植物产生的块茎都不同程度地生病了。病薯皮软,尾皱缩褐色,病株茎段可见维管束。马铃薯片上的外部症状不明显,除了皮肤变黑,芽眼发黑坏死,切后维管束变黄或褐色,严重连成一圈,甚至皮层和骨髓分离。

据相关资料介绍,抗环腐病的马铃薯品种有武萌601、武萌684、武萌715、武萌697、郑薯4号、克新1号、丁峰18号、丁峰19号、丁峰22号、紫凝7号、常熟4号、常熟5号、六六黄、高远3号、高远7号等建立无病种田,用种苗繁育种薯,用整薯播种。马铃薯环腐病不侵染种子,利用自交或杂交技术育苗可获得无病马铃薯。播全土豆可以避免用刀传播病菌。给土豆种子消毒。播种的马铃薯种子应在播种前在室内堆放5-6天。在晾晒种子的过程中,腐烂的土豆不断被清除。种薯可在播种前用50 mg/kg硫酸铜溶液浸泡10分钟。给刀消毒。马铃薯种子被切割并播种。切割时,可用度米芬、5%来苏儿、高锰酸钾、5%碳酸、5%盐水或75%酒精对刀具进行消毒。

很有可能是因为土壤的肥力不够,还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及时的补充水分,再或者是因为没有得到充足的光照,再或者是因为没有及时喷洒农药,出现了一些虫害。

根腐病发病影响因素论文

小麦根腐病一般是由种子带菌、施肥不当、天气较差、根系受损、重茬种植等原因造成的。

本身原因:带菌的种子未用杀菌剂做拌种处理,导致病菌侵入根系。

施肥不当:使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会成为病害的侵染源。

天气原因:连续遇到多雨、低温等不良天气,此时部分抵抗力较弱的小麦容易患上根腐病。

根系因素:小麦的根系因出现伤口、断裂等情况而感染根腐病。

一、小麦根腐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发病原因

(1)本身原因:小麦种子带菌,而且未用杀菌剂做拌种处理,出苗后导致病菌侵入苗株根系。

(2)施肥不当:使用了未腐熟的农家肥,或在病残体未腐熟的情况下返田,成为病害发生的源头。

(3)天气原因:当小麦自身的抵抗力较弱时,连续遇到多雨、低温等不良天气会增加根腐病的发生几率。

(4)根系因素:小麦因根系出现伤口、断裂而感染根腐病。当条件相同时,完整的小麦根系更能抵抗病害的侵袭。

(5)器械损伤:使用不洁净的器械进行耕作或导致小麦植株受损,在阴雨天气或大雨初晴后的情况下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6)多年连作:常年只种植小麦的地块,除了根腐病发生严重外,还会出现其他病虫害。

(7)田间管理:播种过早或过晚,播种过深或过浅,整地质量差,这些因素均能引发或加重小麦根腐病。

2、发病症状

(1)苗期发病主要出现苗腐情况,造成麦苗大量黄化和死亡,成株会出现“青死”症状。

(2)发病初期,成株叶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斑,扩大后变成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气候潮湿时,病部会产生黑色霉状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叶鞘上病斑会不规则,形成大型云纹状浅褐色斑,扩大后整个小穗也会变褐枯死。病小穗无法结实,即便结实也会导致种子带病。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避免连作,重病地块可与油菜、向日葵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基数。

(2)麦收后要翻耕土壤,这样可加快病残体的腐烂速度,减少菌源。

(3)适时播种,播种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覆土不可过厚,干旱及时灌水,涝时及时排水,这样可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2、药物防治

(1)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天,再用50%福美双(用量为种子重量的)或15%三唑酮(用量为种子重量的)进行拌种。

(2)用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照1:500(药剂:种子)的比例进行包衣,对苗期小麦根腐病防效达75%以上。

(3)发病初期,喷施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亩用10克5%井冈霉素水剂兑水4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间隔7-10天后再喷1次。

根腐病主要危害地瓜的幼苗,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的病斑。地上部分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减产严重。微生物菌肥根小子抑制并杀死病原菌,使土壤中有益菌逐渐形成优势菌群,促进作物根系健康、植株健壮,从而使作物的根系部位,起到很好的综合防病抗病能力。

地瓜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有很多,环境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根腐病的发病温度范围在21~30℃,适温为27℃左右。地瓜根腐病菌抗旱抗热能力强,土壤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生根腐病。

地瓜连作的年限越长,土壤中病残体积累越多,含菌量越大,发病也越重;病种、病苗、病土以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田间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借水流和耕作活动。根腐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常年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需要和其他作物轮作倒茬种植3年以上,来减轻根腐病的危害,比如可以和玉米、花生、芝麻、高粱等作物轮作。并通过深耕土壤,减少耕作层的病菌数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加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起到防治根腐病的目的。

地瓜种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不仅能够防治根腐病,同时也能防治其他的病害。在地瓜播种前,把种薯块放在杀菌剂溶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晾干后即可播种,可有效地控制根腐病的发生和蔓延。

前茬收获后,田间掉落的病叶、病株以及杂草等,要及时清理出田外,减少病菌栖息的越冬场所,降低田间病菌数量。当田间出现根腐病及时防治,冲施或滴灌微生物菌肥根小子稀释300~500倍液,防治土传病害,解决连作障碍。

总之,地瓜发生根腐病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如果不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较大,所以要多观察植株的长势,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实现高产丰收。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性土传病害,由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黄色镰孢菌及根腐平脐蠕孢菌等一种或多种半知菌复合侵染引起,近十几年来,在华北与黄淮小麦主产区发病呈逐年加重态势,小麦根腐病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根腐病菌是一种弱寄生物,冷害、旱害、涝害等恶劣天气可造成小麦植株涨势衰微,本身抵抗力下降,被细菌感柒几率增加,例如发生连阴雨的年代容易导致小麦受冻引起根腐病严重发生,出穗~花期碰到地中海气候或多雪气温容易造成叶枯、穗腐严重发生。

近几年来,伴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执行,假如在还田全过程中并没有对玉米秸秆开展除菌或腐烂解决,残病体里滋长很多病原菌,这种病原菌在土壤层和残病体里露地栽培、繁育,为小麦根腐病发生给予足够的菌源。

“小麦—苞米—小麦”的耕作方式很多年重茬连作,根腐病病菌在莎草科农作物间持续侵染,与此同时播种前未挑选合理药剂拌种,土壤层中有危害病原菌很多累积造成根腐病害严重发生。现阶段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小麦品种偏重于增产与抗倒伏等特性,抗根腐病品种较少,不一样小麦品种对根腐病菌的抗病力存有很大差别。

伴随着耕作制度的转变,长期性土地资源不深松造成土壤板结,耕植土变淡,小麦孔状根不可以深扎导致根系不比较发达,抗病性特性减少。秸秆还田后很多赶不及腐熟的秸杆在土壤环境中当然发烫,耗费基肥并烧毁小麦根系,膨松的秸杆在寒冬时节导致小麦根系受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纹枯病为害等因素导致小麦根系损伤造成创口容易感柒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由于年年积累,逐年加重,已经由次生病害升高为主要病害,农民对小麦病虫害防控习惯性以后半期“一喷三防”为主,不重视播种期拌种防控土传病害。

应选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辅助化学防治手段,从小麦根腐病的病因下手,造就不好病害发生的条件来处理小麦根腐病的不良影响。

小麦的抗旱性就至关重要,只有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才能获得丰产丰收。选育根系比较发达、抗土传病害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创建没病种子田,防止从病房装运种子。

施用磷、钾肥与锌、硼、钙等营养元素,操纵基肥使用量。适时早播、浅播,足墒播种,防止在土壤层过湿、过干条件下播种,防止播种后浇蒙脸水,操纵播种深层在1~中间,小麦种子播种量操纵在10~15kg/667m2。

在本地晚间最低温度降至零下1~2℃时开始对小麦开展立冬浇灌,可安稳土壤层,维持土壤温度,培育壮苗,推动抽穗。

秸秆腐熟剂作为一种微生物菌剂能迅速把秸杆溶解腐烂,残病机构腐解后,病原菌在土壤环境中就不可以生存,断开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秸秆还田后马上用秸秆腐熟剂1kg/667m2掺5kg细土追施田里,两个星期后完全腐熟能抑制病原菌散播。

在小麦翻耕前要25%免申耕(安格瑞)土壤调理剂1000g/667m2拌细土或化肥匀称追施田里地表,可松散土壤层、提升土壤层深层、改进和恢复土壤层的土壤胶体、摆脱土壤板结,从而改进土壤层的渗透性,推动小麦根系比较发达增强抗逆性能力。

同时改进土壤水分、肥、气、热供货条件,推动喜氧的有利食用菌繁育,抑止厌氧发酵病菌、细菌(包含多种引起小麦根腐病的子囊菌、孢囊菌),形成有益于小麦身心健康生长的土地质量。

用杀菌剂、杀虫剂、营养剂在小麦种外部形成保护层、营养层,维护小麦幼苗期安全生长。可选用48%苯醚甲环唑·啶虫脒飘浮包衣剂30ml+芸苔素内酯啶虫脒4ml对水拌小麦种15kg,翻拌后在半荫晾晒备播。

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中旬小麦返青后,根腐病菌由侵染环节变为扩散环节,这时小麦植株较矮,有益于防治小麦根处的根腐病病原菌,可以用戊唑醇、三唑酮、甲霜灵、恶霉灵等杀菌剂1000倍液指向小麦植株根处喷雾器,用药水50kg/667m2,合理消灭小麦根腐病菌等土传病原菌。

灌浆期是小麦生殖营养与生长营养最旺盛的时期,养分和水份的需求达到整个生育期的峰值,感病植株由于吸收、传导能力下降,干热风等恶劣条件很容易引起根腐病株急性死亡。适当补充磷酸二氢钾、腐植酸液肥、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抗御干热风,提高小麦千粒重。

有可能是水分太多导致的。浇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土壤是否偏干。也有可能是植物发生了病虫害,应该及时的使用植物专用防虫剂,均匀的喷洒在植物叶片上。还有可能是植物缺乏光照。

根腐病病情影响因素论文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如商薯19、济薯21、徐薯25等。 清洁田园,处理病株残体,晒干烧掉;不用病薯做种薯; 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深翻改土,适时早在壮苗;发病盛期前,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 轮作倒茬。发病重的地块实行红薯与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轮作倒茬,可减轻病害的发生。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

根腐病主要危害地瓜的幼苗,从须根尖端或中部开始,局部变黑坏死,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并蔓延至地下茎,形成褐色的病斑。地上部分秧蔓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减产严重。微生物菌肥根小子抑制并杀死病原菌,使土壤中有益菌逐渐形成优势菌群,促进作物根系健康、植株健壮,从而使作物的根系部位,起到很好的综合防病抗病能力。

地瓜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有很多,环境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根腐病的发病温度范围在21~30℃,适温为27℃左右。地瓜根腐病菌抗旱抗热能力强,土壤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生根腐病。

地瓜连作的年限越长,土壤中病残体积累越多,含菌量越大,发病也越重;病种、病苗、病土以及带菌粪肥均能传病,田间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借水流和耕作活动。根腐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常年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需要和其他作物轮作倒茬种植3年以上,来减轻根腐病的危害,比如可以和玉米、花生、芝麻、高粱等作物轮作。并通过深耕土壤,减少耕作层的病菌数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加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起到防治根腐病的目的。

地瓜种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不仅能够防治根腐病,同时也能防治其他的病害。在地瓜播种前,把种薯块放在杀菌剂溶液中浸泡10分钟左右,晾干后即可播种,可有效地控制根腐病的发生和蔓延。

前茬收获后,田间掉落的病叶、病株以及杂草等,要及时清理出田外,减少病菌栖息的越冬场所,降低田间病菌数量。当田间出现根腐病及时防治,冲施或滴灌微生物菌肥根小子稀释300~500倍液,防治土传病害,解决连作障碍。

总之,地瓜发生根腐病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如果不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较大,所以要多观察植株的长势,做好预防工作,才能实现高产丰收。

有时候浇水不合理,品种太差了,温度不适宜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要首先了解小麦的生长特性,并且要合理的施肥,一定要选择复合肥或者是腐熟的农家肥。

小麦根腐病是由环孢菌引起的,这是一种真菌性疾病。土壤太干或太湿时病害最严重,在苗期土壤受冻时病害更严重。小麦叶片的病害与温度和叶龄有关。根腐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质地、压实程度、播种深度、连作、种子病害等,这些因素可以促进苗期根腐病的发生。小麦叶片的发病率与气候条件、病原体密度和宿主抗性密切相关。

小麦根腐病是中国小麦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不仅危害小麦根部,而且还感染小麦茎、叶和穗。病害严重时,会降低苗数、粒数和粒重,使小麦减产。从目前小麦根腐病发生的监测情况看,小麦种子本身的病原体、小麦连作植株,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导致病体田间增多,根腐病菌源量大,是根腐病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一般小麦在下雨期间,天气炎热,降雨量大,田间积水严重时可加重危害发生;生长后期的高温多雨,可造成根腐病大面积流行。

同时,发现小麦播种过深,或播种过晚,造成田间小麦出苗慢的现象普遍严重,土壤贫瘠,小麦生长不良或田间水肥不足,植株抗病性差,小麦遭受冻害或干旱也常加重根腐病的发生。根据小麦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生产的一般规律,通过选择一般抗根腐病的小麦品种,使小麦种子无病菌或达到最佳期足量播种,在土壤湿度大或干旱时播种,避免播种过晚、过深,与花生、大豆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控制秸秆还田数量,或不将秸秆还田,可大大减少田间菌源,减轻根腐病的预防。

通过增加有机肥、氮磷钾的搭配使用,开展精准机械播种,防止种群密度过大,同时避免田间水旱灾害,均衡供应水分,使植株,提高抗病能力,能有效防控危害,播种前结合选择罗氏菌腈、苯醚娥上市等唑类药剂拌种预防效果更好。

环境因素对鱼病的影响论文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概述萧峰西南大学11111111111 1111111摘要: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渔用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草药、无公害养殖、发展前景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此外,水产养殖业也存在水体污染与滥用各种渔药与添加剂等情况,因而环境保护与鱼产品安全成为捆饶人类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国际法院法官所说:“通观历史,人类由于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一欠考虑和未减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中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3,水产养殖量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570万吨,养殖量达2600多万吨,且养殖方式趋向于集约化、现代化,但是伴随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种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鳜鱼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超标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重视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仅如此,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部分鳗鱼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退货,2002年中国出口给欧盟的小龙虾因检出氯霉素而被退货。水产品被拒事例既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形象。1、 中草药的发展随着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重点,在养殖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既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将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总草药的有效成分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重要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草药是指民间所应用的药物,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的绿色药物,其来源广,成本低,同时其疗效慢,作用时间长。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般来说,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这些成分可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降低饲料系数,改善水产品品质。根据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表明,黄颡鱼在在食用了中草药添加剂后,不仅增重效果明显,而且经济效益高,尤其是当党参,甘草等回味中草药的组成,不仅增重比例高出饲料系数降低了.,蛋白质效率也提高了。增重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饲料系数=饲料摄食量/净增重蛋白质效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总投饲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100%而且益气补血,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已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低残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调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多糖、有机酸、疳类,生物碱及其一些挥发性物质,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肌体的免役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多糖具有刺激网状内及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再生,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从细胞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机酸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疳类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体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合成,黄酮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黄芪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的繁殖能力。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制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起正常为止,即时于亢进的状态,同时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低至生态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的多功能性的独特表现之一,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的作用,又有对这一器官起抑制作用的成分,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二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防治水产养殖疾病的几种常用的中草药大黄。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泼洒,常用量为~,临用前,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量,用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温浸泡下经12~24小时,取药液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鱼粘细菌病。本品与硫酸铜合用,即大黄1~与浓度的硫酸铜联用,可提高疗效。内服,5~10克/公斤体重鱼,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连用7天,再泼洒硫酸铜(),对草鱼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鱼重用大黄、克黄柏、1克黄芩、5克食盐与饵料混匀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服3天。此外,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也可用大黄治疗,有一定效果。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以鳞茎入药,具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类。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肠类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大蒜~1公斤拦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其作用,用于防治烂腮病、肠炎病;取大蒜晒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死锚头鳋,防治鲤鱼竖鳞病。.地锦草。红茎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断茎杆后有乳白色奶汁状液体流出。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宽,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鱼类肠炎、烂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地锦草2000~2500克)煮汁,连渣拦入饵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为一疗程。 在投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泼洒,疗效更佳。.水菖蒲。名水敛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挥发油~,油中主要为油辛醇、细辛酸、甲基丁香酚、倍丰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性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叶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树叶上,扎成 2~3捆,放置于食场及上风口进水处, 浸没在水中,每天翻动一次,促使其腐烂。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菖蒲~公斤,加食盐~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愈水霉病。.苦楝。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喜野生于田野、林边等处,本品含川楝树、生物碱、岩藻糖、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性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毛细线虫、车轮虫、隐鞭虫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叶、皮或果各10~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洒,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3. 6.五倍子。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科植物盐肤本的叶上的干燥虫瘿, 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粘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乌桕。名油子树、白乌桕、木梓树等,为落叶乔木。其果、叶有拔毒消肿和杀菌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鱼,用乌桕叶干粉250克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6天,可防治鱼烂腮病;也可用干叶粉按4ppm计算药量,兑20倍饱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时后,全池泼洒。.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有粘毛黄芩、滇黄芩、川黄芩、丽江黄芩、甘肃黄芩等,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5种黄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性病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腮、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饵料中自由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3天。、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用法是将干的黄柏、黄苓、黄连、板蓝根和大黄(合用和单用均可),每千克鱼五克,打成粉后拌盐五克,投喂或制成药饵,每天一次,连喂7天。 生姜。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挥发油,性微温,味辛,具有杀菌、解毒、杀虫和消炎的作用。将姜汁涂抹于鱼体伤口处即可。 芦苇。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热、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按每万尾鱼种用芦苇根5千克,加大蒜千克和食盐千克。打成浆。拌喂或制成药饵,每天2次,连喂4-6天。4、中草药在养殖上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增强效果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期采集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对其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萧评价和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很难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定型产品, 科技含量低 目前绝大多数中草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剂和煎剂上,精制品少,因此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多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远远不能解释真正的作用机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于对中草药饲料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水产动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到其对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5.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日益增加,中草药也符合人们的安全和环保要求,所以中草药运用也越来越多,今后运用中草药应针对适应水生动物特点,研究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运转规律、转化过程及药物结构和药效关系等,尽快搞清鱼药和中草药的水生动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转化和排泄规律及药物对环境规律的影响,提出在重要养殖水产品体内的掺留期及残留量,制定水产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随着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推广,对防治有效的绿色中草药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中草药成为中国的传统魂宝将会成为防治鱼病的主要药物,也必然会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李登来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1-442. 魏清和 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 王权 谢献胜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4)163-1684. 胡梦红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2006(5) 217-2215. 刘玉林 周永奎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淡水洋鱼2006(7)62-636. 褚小林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其启示 水利渔业 2006(5)60-627. 田海军 郑阳 渔用中草药复方疗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渔业 2006(6)78-1008. 孙克年 用林产重中药防治鱼吓鱼病 养殖与饲料 2006(9)22-249. 韩庆 马雨林 不同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 养殖与饲料 2006(12)54-5610. 曹克驹 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

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王明俊(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摘要本文对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包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此外,作者还就知何保护海洋环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海洋对人类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开发海洋就必须保护海洋,开展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调查与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不仅能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为其未来作出有效的预报服务。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一概述,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一、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摄取,包括吸附和吸收两种情况。吸附是物质结合于体表细胞壁的过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较小的化学吸附。吸收则是污染物穿过体表(通过鳃、消化道的壁)进入体内,主动或被动地转移(经血液、血淋巴的循环)到其它组织和器官的作用。生物通过被动机制吸附并结合于细胞表面的金属量,比通过代谢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的金属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与生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有关,个体小的生物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较大、代谢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即可达到平衡,浮游动物的平衡时间也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每单位时间内污染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数。生物的生理状况、生活周期、摄饵习性和种群密度等对吸附作用会产生显著影响。如活的比死的刚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种群密度大吸附量就相对的少。水的pH值、硬度、温度、盐度、水中通气情况、生长调节物质、有机物、本文于1987年10月30日收到,修改稿于1988年2月11日收到。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乌悬浮颗粒和腐植质等环境因素对摄取亦有很大影响。例如,河口区的pH值从增至时,几种大型藻对二Zn的摄取率增高。因为在酸性条件下,金属以自由离子形态存在,对藻类的毒性较大;在碱性pH值时,某些金属倾向于形成不溶性的盐类或氧化物、氢氧化物等沉淀下来,对藻类的毒性降低。而且在通常条件下被鳌合、络合的重金属,其离子的活度降低因而比其游离离子的毒性小得多。在一定范围内,海洋生物对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摄取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盐度呈负相关。如鲍氏织线藻对‘,c。和“‘Mn的吸收,分别在25和36℃时达最大值,温度再升高时则吸收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增加温度时呼吸作用增强相对减轻了重金属毒性的原因。增加盐度会导致吸附的重金属和溶解阳离子之间的竞争作用,后者可部分地取代重金属因而呈现负的相关性。另外,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化学形态和化学价、污染物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等,也会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摄取。例如,环境中有高浓度的铜时,栅列藻能增加对镍的吸收,有DDT时,硬石药对.“zn的吸收减少。通常,这种吸收率是接触速率的函数。在污染物的浓度恒定时,一定时期内,生物吸收污染物的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一般遵循弗罗因德利希等温吸附线的关系。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第二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积累,它取决于生物对污染物的同化效率、浓缩程度、急性或慢性污染作用等因素。例如,短期严重污染时,污染物的浓度较大,从水中浓缩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这在低营养阶层的生物特别明显,如聚球藻对金属的积累24小时就可达到平衡,并且其积累程度与溶解的金属浓度成比例。如果是长期轻度污染,则摄饵是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处于营养级顶端的海洋生物,污染物沿食物链转移占绝对优势,如海鸟对DDT的积累等。不同生物对污染物的浓缩程度不同,如贻贝和多毛类浓缩多氯联苯的系数分别为390和3830。浓缩系数受脂肪含量的影响,而且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浓缩系数也有很大差别。有的生物浓缩污染物的系数很高,如挠足类、鱼类和裸鳃类软体动物浓缩磷的系数分别为、和6x10吕。同是软体动物,扇贝、牡蚜和贻贝浓缩镐的系数各为火10。、。‘和。因此测定生物的污染物含量,可作为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和海产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污染物在体内的平衡因生物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至于生物放大(如甲基汞)一般存在于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中,但也有污染物在食物链中逐级减少的情况,例如砷在藻类、螺和绘鱼中的含量分别为、和群2,/9。污染物在海洋中第三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向体内各器官的转移分布。由子生物内环境的特点及代谢的变化,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并不一样。例如,对脂类有较强亲和力的有机氯,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中,铜和汞主要与蛋白质的琉基结合,锌和锡主要与亚胺哇结合,钻的结合则与氨基酸有关,这些物质在软组织中较多,钙和铭主要积累在海洋动物的骨骼或介壳中。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反映了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和转移情况,可用作评价环境污染变化的依据。例如,当汞主要分布在鱼的肝和肾中时,表明水体正在受到汞的污染,若发现肌肉中汞的含量较高时,表示水体中汞的污染已减轻,鱼在不断地把汞排出体外。污染物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还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例如,铅在加州海狮、紫贻贝、巨鳌虾和沙蚕中分别分布于骨骼、肾、鳃和表皮中,这种情况对水产品的加工利用具有参考价值。止竺一一一一竺一生竺堕一生兰‘一一一一一一)卷污染物在海洋中第四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排解。海洋生物以颗粒态或可溶态形式排解污染物的作用受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在体内的结合形式、排解途径、生活周期和生物种类与环境因素等影响。例如,吸附于浮游植物细胞壁外的金属几乎是瞬时解吸的,金属排解就很慢。虹娃鱼排泄汞的速度受温度影响,15℃时为4℃时的2倍结合在细胞内的。排解的主要方、海洋哺乳动物的乳汁分泌、鱼类等的粘液分泌、甲壳动物的蜕皮和生物体内各种酶系对污染物的解毒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等。例如,螃蟹每次脱壳可平均带走原有总锌量的61解。除此之外,生物在生长繁殖时,因细胞分裂身体增二、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反馈作用,包括生物之间、生物和水与碎屑(含溶解性有机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离上的载带。生物对污染物转移与解毒的机理本质上决定于能量,但有时这种过程可因纯粹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而促进或加强,如股流扩散、潮汐交换、海流运动或溶解、络合、沉降等,从而使生物学过程转移和搬运污染物的速度与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速度不相上下,构成了海洋中的一个快速运转系统。(一)生物运动对污染物的转移生物主动或被动地水平运动,可把污染物载带到很远的地方,有的长达数千公里,如鱼类的徊游、海鸟的迁徙或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等。这种搬运对半衰期长的污染物很重要,估计以这种方式搬运的生物量每年可达。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区可漂移一定的距离,马尾藻和水母还能远距离地载带污染物。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动,可从每天的数米(浮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达千米的深度(深海鱼类的徊游)运4000一5000m,底栖动物的幼体也能垂直弥散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食物链甚至可向下搬游泳力强的生物如乌贼,既能远距离游动,又能垂直下游到很深的水域,这类生物转移污染物的潜力也不能忽视。(二)食物链传递对污染物的转移食物链传递是污染物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经滤食或捕食摄饵的逐级作用,可将污染物高度地浓缩于最高食性层次的生物中。如大家熟知的例子,美国长岛河口区水中DDT的浓度为。.Oo005mg/L,浮游生物的含量为,经食物链了个营养级的递增,到最高食性层次鸥鸟时的含量达,相当于水中浓度的151万倍。一些食腐的和深海悬浮索饵的动物、深海底栖鱼类和底栖动物的幼体,都能把污染物载带到上层水域或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食物链,因此对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三)生物沉积对污染物的转移生物沉积作用对污染物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摄食粪粒和沉积碎屑的底栖动物,可将浓缩了的各种污染物经排粪、蜕皮、产卵、分泌粘液和足丝分泌等排出体外。另外,生源性颗粒、细胞或碎屑的溶解渗出和尸体的自溶作用等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沉积作用也能转移到很深的水域,从而促进了污染物在底栖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沉降中的生源性颗粒和碎屑,还能把多种污染物不断地释放到各水层中,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上述诸因素的重要性决定于生源性颗粒和碎屑的产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浓度等。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四)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转移海洋生物转移污染物的又一重要方式,是通过水域中特别是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降解使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程度减弱变成无毒或消失的自净作用,加速了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再循环和再矿化,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高效的分解有机物或转化重金属化合物的酶系。例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促使汞甲基化的主要原因;氧化菌能造成硫化氢的还原环境,从而影响了沉积物缔合元素的迁移和分布。微生物在需氧条件下可降解氯化烃类如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许多细菌、酵母和霉菌能降解石油烃类。另外,沉积颗粒上的微生物群体,有可能充当污染物的载体而进入以颗粒物为饵料的生物(滤食性动物)及摄食它们的动物所组成的食物链中,因此起了参与食物链传递转移污染物的作用。而在这些动物的粪便中同样含有载带污染物的大量微生物,通过动物的排粪,可以又进一步稀释和转移污染物。三、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悬浮固态的营养物和天然有机物,包括氨和其它的天然需氧物质及热排放物,它们大量地通过生态系天然循环,容易降解;其次是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和病毒),它们在环境中具有中等的稳定性,第三类是重金属,它们以比天然系统高得多的浓度出现,对降解非常稳定;第四类是毒性化学物质,包括许多合成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它们能损害遗传功能,使生物致病、致癌、致畸,具有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多种多样,其致毒的机制也比较复杂,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简介。(一)污染对海洋生物生化代谢的影响重金属能阻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氧化过程,干扰或改变酶和DNA的结构与功能,或与蛋白质的琉基、生物膜结合,阻碍或破坏物质交换过程,不仅影响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会影响对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和排出。例如,20mg/L的锡能完全抑制崎岖鱼腥藻的固氮酶活性。1拼mol的钻可抑制佛氏绿枝藻的蛋白质和RNA的合成。油膜不仅阻碍海水表面的气体交换和减弱阳光的射入,影响海洋生物需要的氧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其中的芳烃还会破坏藻类的叶绿素。海水中含“g/L有机汞和低至。.。王拼g/L的狄氏剂,它们都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海洋生物的肝微粒体氧化酶系对污染会产生双重反应:一方面这个酶系的芳烃羚化酶被石油烃诱导后,酶活性显著增加,使鱼类代谢苯并(。)龙等芳烃化合物的反应速度加快,排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强,减轻了对生物的毒害;另一方面,它又能活化某些化合物成为强毒性的致癌物或诱变剂,如贻贝肝胰腺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把环磷酞胺抗癌物转变为海洋生物的致癌物。(二)污染对海洋生物生理行为的影响,粘附在鱼鳃粘膜上的油可使鱼呼吸困难,失去生理平衡,甚至窒息而死。海洋生物可通过吞水(如鱼类)或摄饵把石油留存在肠道内,从而使动物麻醉或使其细胞坏死。低沸点的石油饱和烃,能干扰、麻痹和损害动物的运动与定位神经,于枢及化学感受器,破坏生物的趋化性与化学通讯机能,改变水生生物的徊游路线,严重影响生物的索饵、聚群、求偶、产卵、避敌等行为。如海水中原油浓度为时,24h即能毒害黄道蟹触角的化学感受作用,一影响其摄饵。.污染可增加动物的能量消耗,使耗氧量、摄饵量和排泄作用发生屏常,例52海洋环境科学7卷如,一50mg/L的狄氏剂就使招潮蟹难以适应环境。(三)污染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超过闭值的重金属使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降低或膨胀破裂,改变色素体颜色。据调查,海洋微表层中重金属的浓度比下层水要高1D一100倍,由于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海洋基础生产力,进而减少了动物的饵料来源。雌/L的甲基汞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长,60mg/L的无机铝能造成亚心形扁藻死亡。污染使藻类种的多样性大为减少,阻止了优势种的形成。油浓度为10mg/L时,就会使幼鱼、幼虾的血液循环受阻,发育异常。此外,由于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不当,导致海流、盐度、底质和饵料浮游生物等改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养殖场、产卵场,对海洋水产业影响极大。如美国的墨西哥湾就因此造成高盐度的海水入侵牡砺养殖场,破坏了半咸水的产卵场。又因牡砺幼虫被掠食和发生病害,产量逐年下降,1972年的平均亩产仅为1945年的10形。因此,海洋污染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潜在危害。(四)污染对海产品食用价值的影响水中含油浓度为时,海洋生物在24h即可沾上油味,通过鳃粘膜侵入体内,再经血液循环迅速扩散到全身。海水中含油浓度为。.lmg/L时,鱼、贝类在2一3h内就发臭,因此降低了食用价值,减少了海产品的销售量。1983年福建泪州湾建立拆船厂后,排出的大量油污使周围海水的含油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甚至达百倍以上,养殖的海带、紫菜因有强烈异味难以出售,使惠安县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沿海已建有近300个拆船厂(点),如不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将使沿海养殖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海洋生物积累酚类也会产生不良气味。此外,牡砺因铜和锌的污染而呈绿色并有铜绿味,食后引起腹泻,因而降低了商品价值。海水中铜和锌的浓度分别为一和一时,就足以使牡砺着绿色,这种牡砺肉铜和锌的含量比正常牡蝠高10到20倍,而且铜和锌共同作用时有毒性增强的效应。工业污水可使海带腐烂,动物的味蕾糜烂。高温及铜和锌污染的协同作用能造成蛙鱼致死性的溃疡流行病。由于污染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或细菌增强了对海洋环境的适应,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的应激作用,又使海洋生物降低了对病菌的抵抗力,导致海洋生物感染细菌或病毒而患病。例如,1984年在北海南部和1985年在荷兰沿海捕获的比目鱼分别有半数患病或40厂有肝癌。最近美国发现患癌的鱼类已近300种,赫德森河中两龄的结鱼几乎100拓患肝癌,布莱克河的蛤鱼肝癌达80炙,迫使当局下令不准在河中垂钓或游泳,禁止出售这些河所产的鱼类和饮用河水。(五)污染造成大批海洋生物逃离或死亡海洋污染不仅使海洋生物资源遭受各种危害或潜在的影响,而且给海洋水产业造成灾难性的巨大损失。1962年夏,日本有明海因暴雨将施用于农田的五氯苯酚冲入海域,毒死贝类几万吨,造成26亿日元的损失。1967年“托雷·卡尼翁”号油船事件,使英吉利海峡西岸4一10万只海鸟死亡;同时海域中的鲜鱼鱼卵有50一90万被杀死,幼鱼也近于绝迹。1972年日本漱户内海因霍氏眼虫(Hornell:’sSp)形成的大规模赤潮,死亡鲡鱼140。万尾,损失71亿日元。19了3年8月,美国新英格兰沿岸暴发赤潮,一周内养殖场仅贝类就损失3400万美元。1987年4月5日,广东茂名市发生一次氰化物泄漏事故,使梅江中下游水中氰化物合量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达一,超过渔业用水标准的6一22倍,死亡淡水鱼26种50余吨,致使梅江及其入海口附近海域严重污染,海水鱼、虾、贝、蟹类也大批死亡,损失难以估计。应当指出,由于污染物的毒性不同和各种生物对毒物敏感性的差别,生物对污染的耐性和受害程度也各异。例如雄壶对低pH的污水抵抗力很强,但对石油的抵抗力却很差。海洋藻类对重金属的耐药性有很高的种类特异性,对一种金属的耐受力并不能自动地使其具有对另一种金属的耐受力。当然也有多重耐受性和复合耐受性的例子。另外,受影响的生物也会因适应而逐渐增强抗污染的能力,例如在有高铜浓度的河口区的墨角藻,比低铜浓度河口区的墨角藻更能耐受铜的毒性。一般,游泳力强、年龄大的生物受害较轻,底栖动物如贝类、蟹类和生物幼体受害较重。综上所述,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对其认识的深化和掌握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是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探索过程。保护海洋的核心问题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的平衡,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生产力、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福利。海洋污染生物学的理论和大最的污染实例,都充分说明了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和必然性及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水产养殖中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报告 近年来, 在水产养殖业中, 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 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并以其无毒副作用, 无耐药性, 无残留污染, 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近年来, 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产健康养殖, 实现无公害养殖, 已成为发展趋势。 具体来源:

海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多是收费的期刊论文,以下免费的,只有你自己整理一下了。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论文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该病的病程长、恢复慢,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处于营养失衡的状态,在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因此既需要配合医生治疗,又要注意饮食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结核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临床上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发病,常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表现。

【关键词】 肺结核 护理

一、病因、病理

1.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生长缓慢,涂片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干燥、耐潮湿,在阴湿处可存活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下曝晒2h或煮沸lmin杀灭。

2.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核病人,由病人随地吐痰或对人咳嗽、打喷嚏而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即可引起肺部感染。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与人共进餐、共用碗筷等而产生肠道感染。

3.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有二种,一是先天性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另一种是后天性,具有特异性。一般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大多数由于免疫力的保护作用而不 发展成为结核病。

(2)变态后应(过敏反应)。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过敏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具有过敏反应的人再接触结核菌时,使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而产生炎症,甚至坏死,由此而灭菌使细菌局限化。达到防御作用。

(3)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虽然结核菌入侵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也可发生结核病。

二、具体护理医嘱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早期中毒症状明显,需卧床休息,随体温恢复,症状减轻,可下床活动,参加户外活动及适度的 体育锻炼,部分轻症病人可在坚持化疗下继续从事轻工作。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2)饮食。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指导病人及家属采取优良的均衡饮食,多食肉类、蛋类、牛奶及水果等高蛋白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若有大量盗汗应监测病人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给予足够的液体。

(3)环境的调整。清洁与舒适: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室内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晨起、午后、夜间睡觉前。有盗汗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必要时每天更换床单,有条件者每天淋浴。 (4)消毒与隔离。指导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

将痰吐在有盖容器中,1%含氯消毒剂加入等量痰液内混合浸泡 1h以上方可弃去,或吐在纸上焚烧。保持口腔清洁,尤在夜间入睡前,碗筷等餐用具后煮沸5min再洗;剩余饭菜煮沸5min弃去;便具、痰具用1%含氯消毒剂或含氯石灰(漂白粉)液浸泡1h再冲洗;床单、衣服等应以开水浸泡后再洗;衣被、书籍等物可在太阳下曝晒2h。

2.咯血的护理

(1)使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护理在床上进行,待血止一周后病人可下床大小便。

(2)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忧虑,鼓励病人有血尽量咯出,以防窒息。

(3)护士在护理及抢救中必要沉着,迅速做好急救器材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及止血药物准备。

(4)咯血发作时立即 报告 医生,必要时按常规注射止血药物和物理疗法—胸部放置水袋或沙袋,并记录咯血量。

(5)按时查房。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

(6)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采用轻泻剂或灌肠。

(8)取患侧卧位。以防病变播散,鼓励指导病人咯出气管内血,避免大咯血窒息的发生。

(9)禁止会客与高声谈笑。

(10)如有发生窒息者,可立即采取体位引流,即抱起患者双足,使病人身体与床呈垂直,清出白内血块,放平立即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及垂体叶素5u+10% NaCl 20mL或Gluosi 20mL,但对高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及预孕妇慎用。

三、心理护理

热情向病人介绍有关结核病的 用药知识 ,预防隔离知识,让病人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 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则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参 考 文 献

[1]黄津芳. 医院健康 教育 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传染病,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对13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 措施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5776-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3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58例。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9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68例,伴有低热39例,伴有咯血31例。

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97例,死亡9例。

2 心理特点

多数患者缺乏结核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一般将头痛、低热、咳嗽视为普通感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愈,才前往医院就诊。故对此病缺乏心理准备,常有焦虑感,甚至有恐惧感,有的有悲观心理,若不消除这种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治疗。作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使患者消除这种顾虑,尽早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心理压力很大。怕别人歧视,甚至怕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表现出消极情绪。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举止,温和的态度,主动建立医患间的交流氛围。耐心听患者诉说,回答患者的疑问。这种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另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稍有不适即疑为病情恶化,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感觉异常和心理、生理障碍。护士应告知患者病情好转的点滴信息,培养乐观情绪,以减轻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

治疗结束后的心理特征 结核病患者治疗结束后,可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已治愈,恢复了健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另一种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一旦患感冒、咳嗽或胸痛就认为旧病复发。护士应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告知其这些知识,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3 护 理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13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变特征是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杆菌,对人致病的主要类型为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含有脂质、蛋白和多糖类三种成分:①脂质:特别是脂质中的糖脂更为重要。糖脂的衍生物之一称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使结核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呈蜿蜒索状排列。这种形式生长的结核杆菌在动物体内具有毒力。另一种糖脂为蜡质D(wax D),将其与结核菌体蛋白一起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造成机体的损伤。此外,磷脂还能使炎症灶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脂质除可能与毒力有关外,还可保护菌体不易被巨噬细胞消化。②蛋白:具有抗原性,与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③多糖类: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肺结核(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病人在谈话、咳嗽和喷嚏时,从呼吸道排出大量带菌微滴(每个微滴可含10~20个细菌)。吸进这些带菌的微滴即可造成感染。少数病人可因食入带菌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细菌经皮肤伤口感染者极少见。 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染的菌量及其毒力的大小和机体的反应性(免疫反应或变态反应)。后者在结核病的发病学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即T细胞起主要作用。它在受到结核菌的抗原刺激后可转化为致敏的淋巴细胞。当再次与结核杆菌相遇时,致敏的淋巴细胞可很快分裂、增殖,并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如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集聚因子、移动抑制因子和激活因子等。这些因子可使巨噬细胞移向结核杆菌,并聚集于该处不再移动,这样就能把结核杆菌限制在局部不致扩散。同时还激活了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体积增大,伪足形成活跃,溶酶体含量增加,细胞内pH下降等。这些改变有助于使吞入的细菌更易被水解、消化和杀灭。此外,激活后的T细胞还可释放其他淋巴因子,加强这一免疫反应,如结核杆菌的生长抑制因子能通过巨噬细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内结核杆菌的繁殖而获得免疫。结核结节的形成就是上述各种反应的具体形态学表现。 结核病时发生的变态反应属于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就是这种反应的表现,本质上亦为细胞免疫反应。 结核病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常同时发生并相伴出现,但两者关系如何及其对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有何影响等问题,长期来尚未解决。在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基因诊断作为结核菌的非培养诊断技术是近年来结核病快速诊断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乃借分析结核菌的遗传物质核酸而特异,敏感、快速地检测和鉴定结核杆菌。目前用于结核菌检测和鉴定的基因诊断方法有基因探针技术、染色体指纹技术和PCR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