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期刊李琦

发布时间:

医学期刊李琦

去年10月,名为《月是故乡明》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美加扶贫文化交流巡回演出率先在温哥华拉开帷幕,该活动是为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孩子进行的慈善募捐活动,相声演员姜昆亲自率领十余位演艺界明星全程登台。作为主办方之一,加拿大东北同乡总会会长李琦忙前忙后,付出极大努力。 李琦表示,这次活动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以及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温哥华地区第一场演出筹得款项很快转交给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这次演出帐目公开,最后筹款通过中国致公党落实到四川泸州等地。 了解这种大型演艺活动程序的人都清楚,组织者需要不分巨细,投入极大心力劳力,还很有可能搞砸了。而这次《月是故乡明》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好评如潮,李琦自然是功臣之一。但谈起这些时,李琦提到更多的是国内的扶贫和温哥华民众的捐款。 在吉林那疙瘩 李琦出生于长春,1972年上完中学适逢上山下乡,在农村也有过“战天斗地”的经历,烙印下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进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后,李琦就读医学情报专业。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而医学情报专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很前沿很尖端的领域。李琦介绍,医学情报就是通过某个医学特定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评估总结,并预测未来。比如癌症、糖尿病等,医学情报就需要了解进行中的现状,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突出成果,以免在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发生撞车现象。 1984年,李琦去美国波士顿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然后返回母校继续执教。1995年又前往美国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于1997年移居加拿大。 重视和利用移民资源 近10年来,移居加国的大陆人逐渐增多,其中的东北人也自然增多。华人乡土观念强,家乡人有望联络感情,就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成立了东北同乡总会。第一任会长是柳信先生,当过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现任会长李琦已连任两届,按照总会章程规定,会长连任一次,所以这也是他最后一个届期。 正是在李琦任内,东北同乡总会的发展在2007年形成一个高峰,出现一个转折性的超越。以前多是老乡找个名目,凑一堆儿吃喝唠嗑,踏青郊游,而现在朝多功能方向变化,除了为国内扶贫组织上述《月是故乡明》大型演出,还举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社会活动,为加中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铺路架桥,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作用超出了纯粹的联谊性质。 李琦认为,海外社团组织非常有意义,把很多资源整合起来。因为在加拿大,移民中藏龙卧虎,有做生意的,有文化界人士,也有教育工作者,可说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有。李琦坦率地讲,社团就是给老乡办实事,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初来乍到的移民在本地没有熟人,有问题应该大家互助。 李琦非常认可大陆社团这个角色设定,认为同乡会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互助性团体,主要提供交友平台。新移民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除了需要去中侨那样的机构寻找物质生活的机遇之外,到同乡会中找朋友,也能满足精神需求。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工作或生意上的机会,就算是个额外收获。东北同乡总会目前不收会费,来去自由,举办活动时则按需收费。作为大陆社团,在没有政府资源的情况下,因有热心义工努力,举办各种活动,为新移民提供交流渠道,也是服务移民的一种方式。 重团结要双赢 由东北同乡总会组织,近30家大陆社团共同参与的春节团拜会,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前来参加,是目前为止新侨团组织的型演出活动之一。李琦认为这样的经验十分宝贵,再一次证明大陆移民能接受这样的娱乐形式。李琦说,每年春节中秋,很多同乡会也会联合起来,共同举办大型演出。因为这适合大陆移民的文化口味,就好像

中国第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是王琇瑛王琇瑛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193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及护理教育,获硕士学位。1936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三护校校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主任护师。中华全国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全国护理科普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第一批到鸭绿港战地培训基地培训护士长,为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水平及培养护理人才做出了贡献,是国内知名的护理学专家。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1920~1926年 于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并毕业。 1926年 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护预系。 1931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同时获燕京大学理学士学位。 1931~1935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助教及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与健康教育课教师。 1935~1936年 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理科硕士学位。 1937~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教师及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副主任、主任。 1943~1946年 任在成都复校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教务主任。 1946~1949年 任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兼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公共卫生护理教师。 1947~1949年 任中华护士学会北平分会理事长。 1950~1954年 任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 1950~1987年 任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 1952~1953年 任抗美援朝护士教学队队长。 1954~1961年 任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正。 1956~1957年 兼任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 1961~1979年 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图书馆顾问、中专系护理教师。 1979~1983年 任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顾问。 1980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 任首都医科大学护理顾问。 1984年 任《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等杂志的顾问,《护士进修杂志》编委会名誉主任。 1987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 2000年9月4日 因年老体衰在北京逝世。 1950~1954年 任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共卫生护理主任。 1950~1987年 任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 1952~1953年 任抗美援朝护士教学队队长。 1954~1961年 任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正。 1956~1957年 兼任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 1961~1979年 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图书馆顾问、中专系护理教师。 1979~1983年 任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顾问。 1980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 任首都医科大学护理顾问。 1984年 任《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等杂志的顾问,《护士进修杂志》编委会名誉主任。 1987年 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 2000年9月4日 因年老体衰在北京逝世。编辑本段生平经历王琇瑛,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府定县。父母曾在保定分别担任中、小学教员。后全家迁居北京,父母在培元小学执教,王琇瑛也随父母到北京读书。1920~1926年,王琇瑛就读于北京贝满女子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她与贝满女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北京市学生的示威游行。 1926年,她听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盈路得(Ruth Ingram)女士介绍护士工作重要性的报告,毅然选定了这门可以治病救人的专业,当即报考北京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的护士预科并被录取。 1931年,王琇瑛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毕业,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助教及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公共卫生护理与健康教育科教师。1935~1936年,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护理系进修,获理科硕士学位。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当时,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未受到干扰,一切工作继续进行。在此期间,王琇瑛协助北京协和医学院护校校长聂毓禅为护校学生联系实习场所并安排了学生的公共卫生护理实习工作。1943年春,王琇瑛与协和护校的部分教师离开北平,历经艰险,于6月中旬,到达成都。她又投入了协助协和护校复校招生的工作。当年9月,协和护校在成都招收了复校后的第一班学员,校址设在成都华西大学。为了给学生准备公共卫生护理课程的实习基地,1945年,王琇瑛和华西大学社会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到彝族地区进行考察。他们亲眼看到彝族同胞生活贫困,卫生知识缺乏,文化落后。王琇瑛深深感到,要改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绝不是单靠宣传预防保健知识所能解决的。当她返回华西坝校园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准备迁回北平。 1946年春,协和护校全体师生回到北平。王琇瑛仍到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担任公共卫生护理主任并任教原课程。1947年,王琇瑛当选为中华护士学会北平分会理事长。1950~1987年,她任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50年,她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10月~1953年4月,她担任抗美援朝护士教学队的队长。1954~1961年,她任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正。1956~1957年,她兼任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1961~1979年,她任北京第二医学院(1985年8月,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94年2月,又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图书馆顾问;文化大革命后期,首都医学院开办中专系(中专护理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由原北京市卫生学校部分护理专业教职工管理任教),王琇瑛任护理教师。1979~1983年,她任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顾问。1981年,她代表中华护理协会主持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护士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是由卫生部、中国科协、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召开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论全社会都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社论和大会消息。全国许多省、市护理分会都报道了她们在首都护理界座谈会后的活动情况。1983年,她担任首都医科大学护理顾问。1984年起,她任《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等杂志的顾问以及《护士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1987年,她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1983年,她荣获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第29次南丁格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护士。 1986年4月26日,王琇瑛应邀赴英国伦敦,被授予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协会)(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of United Kingdom)荣誉会员称号。英国电视广播公司在“Follow Me”(跟我学)英语教学节目中,还播放了她在英国随同地段护士进行家庭访问以及她获得荣誉称号时的大会录像和她在大会上发言的情景。同年,北京市科协主席茅以升授予她在创建和发展科技事业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荣誉证。 1990年以后,王琇瑛虽已退休,仍经常在家中接待国内外的护理人员来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多次为护理人员的论著提词或撰写序言。1995年10月,她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此后,她的健康情况有所下降,一直在家中休养或住院治疗。2000年9月4日,王琇瑛因年老体衰在北京逝世。 王琇瑛为了护理事业,终身未婚。编辑本段人物贡献为护理队伍培养人才1949年,在纪念南丁格尔诞辰时,王琇瑛在《中国护士季报》第1卷第2期上发表了“五·一二护士节感言”。她写道:“在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富有诗意的五月,中国青年的思绪中却充满了血和泪的回忆——民国四年的‘五·七’和‘五·九’,民国八年的‘五·四’,民国十四年的‘五卅’——是中国青年志士对于挽救祖国沦亡宣誓的日子。由于中国青年之不死,中国得以重生。这蕴藏着深意的‘五月’给予中国青年无限的兴奋……护士是国家保健的卫兵,这是他们工作中的信条。国家不可一日无兵,亦不可一日无护士……”从1931年开始,王琇瑛就致力于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工作。她执教认真,治学严谨,桃李成荫。 1952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王琇瑛代表中华护士学会组织了第一批护士长教学队,并亲自带队到沈阳为后方医院培训了50名护士长。她还到鸭绿江畔丹东战地医院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的结果,写出了改进战伤护理工作的建议。 1954年,王琇瑛担任北京市卫生教育科技正,负责全市中等卫生专业护士、助产士、医士等学校的调整工作。为了提高护士长的病房管理水平,进一步整顿好北京市医院的护理工作,她为市属各医院的护士长举办了两期进修班。请医院的院长、护理部主任为学员们讲课。通过进修学习,这些护士长后来都成为各医院护理领导工作中的骨干。为了加强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王琇瑛在卫生局及防痨协会的配合下,于1959年,举办了一期公共卫生护理进修班,培训公共卫生护士。 1956年,北京市卫生局开办了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并聘请王琇瑛兼任校长。这所学校可容纳360名学生,是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所护士学校。由于该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巩固,因此,也是当时经常接待外宾的一所对外开放的护士学校。 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护理系,由她出任系主任。当时,王琇瑛正在北京市积水潭医院举办第二期护士长培训班。护理系的第一班学生于1964年毕业,绝大部分回到原就职医院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65年,培训班招收了第二批学员,但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该班被迫解散。直至1990年,首都医学院又开始组建护理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王琇瑛担任顾问。 1971年,王琇瑛又被调到北京第二医学院设置的中专系,参加护士班的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学生是从北京郊区县招来的,毕业后还要回到郊区县去。这班按学生来源分成几个小班,每小班设一个住班主任,负责带学生去各区县医院组织教学。王琇瑛带着一个小班到大兴县医院。她与学生同吃、同住,既致力于教学,又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病房里,她和学生一起护理患者,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整整3个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理论、作风、医德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王琇瑛认为,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大计,在于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她多次撰文投送报刊,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强调指出,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护理学科是一门专业,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护士,首先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如果护理教育只限于中级,势必造成中专毕业生再教中专学生的状况,使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学生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因此,必须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她还利用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向到会的各级领导呼吁,请他们支持护理工作。1978年,王琇瑛参加了中华护理协会和各地分会讨论的关于“充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建议起草工作。为了说明中国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王琇瑛还从当年Encyclcpaedia Briti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世界卫生组织的“ManpoWer”资料中摘译了欧、美、亚、非洲许多国家的护士数量与床位数量及医生数量的比例材料,附在上述建议中一并呈交卫生部,为卫生部在考虑中国护理队伍发展前景时提供参考。此项建议获得全国科协优秀建议二等奖。 王琇瑛认为,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大计,在于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她多次撰文投送报刊,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强调指出,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护理学科是一门专业,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护士,首先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如果护理教育只限于中级,势必造成中专毕业生再教中专学生的状况,使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学生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因此,必须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她还利用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向到会的各级领导呼吁,请他们支持护理工作。1978年,王琇瑛参加了中华护理协会和各地分会讨论的关于“充实、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建议起草工作。为了说明中国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王琇瑛还从当年Encyclcpaedia Briti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世界卫生组织的“ManpoWer”资料中摘译了欧、美、亚、非洲许多国家的护士数量与床位数量及医生数量的比例材料,附在上述建议中一并呈交卫生部,为卫生部在考虑中国护理队伍发展前景时提供参考。此项建议获得全国科协优秀建议二等奖。 从1978年以来,她经常应邀代表中华护理学会到各地进行讲学或作报告。仅从1978年到1988年,就走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作了60多场报告,听讲的人数达四万人次。 王琇瑛常常收到许多与她素昧平生的年轻护理工作者的来信。她们怀着对老前辈无限信赖的心情,向她诉说着自己的心里话,求她给予帮助。有些护士向王琇瑛坦诚地暴露自己并不热爱护理专业的想法。王琇瑛每次收到这样的来信,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她知道,这些思想在护士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的前途。对这些来信,她都是尽可能地亲自答复。有些原来不安心工作的护士,收到王琇瑛语重心长的复信后,都受到启发和教育,表示要把青春献给护理事业。 1946年春,协和护校全体师生回到北平。王琇瑛仍到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担任公共卫生护理主任并任教原课程。1947年,王琇瑛当选为中华护士学会北平分会理事长。1950~1987年,她任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1950年,她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10月~1953年4月,她担任抗美援朝护士教学队的队长。1954~1961年,她任北京市卫生局教育科技正。1956~1957年,她兼任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校长。1961~1979年,她任北京第二医学院(1985年8月,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94年2月,又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护理系主任、图书馆顾问;文化大革命后期,首都医学院开办中专系(中专护理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由原北京市卫生学校部分护理专业教职工管理任教),王琇瑛任护理教师。1979~1983年,她任北京同仁医院护理顾问。1981年,她代表中华护理协会主持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都护士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是由卫生部、中国科协、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召开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论全社会都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社论和大会消息。全国许多省、市护理分会都报道了她们在首都护理界座谈会后的活动情况。1983年,她担任首都医科大学护理顾问。1984年起,她任《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等杂志的顾问以及《护士进修杂志》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1987年,她任中华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1983年,她荣获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第29次南丁格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护士。 1986年4月26日,王琇瑛应邀赴英国伦敦,被授予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协会)(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of United Kingdom)荣誉会员称号。英国电视广播公司在“Follow Me”(跟我学)英语教学节目中,还播放了她在英国随同地段护士进行家庭访问以及她获得荣誉称号时的大会录像和她在大会上发言的情景。同年,北京市科协主席茅以升授予她在创建和发展科技事业中作出卓越贡献的荣誉证。 1990年以后,王琇瑛虽已退休,仍经常在家中接待国内外的护理人员来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多次为护理人员的论著提词或撰写序言。1995年10月,她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此后,她的健康情况有所下降,一直在家中休养或住院治疗。2000年9月4日,王琇瑛因年老体衰在北京逝世。 王琇瑛为了护理事业,终身未婚。致力于公共卫生护理在协和护校学习期间,王琇瑛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大力普及保健知识的重要性。 王琇瑛在协和医院实习时,曾统计过在内科门诊就诊的100例病人的患病情况,发现其中50%以上的疾病,如痢疾、伤寒、肺结核、感冒、疟疾、溃疡病、性病、皮肤病等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更使她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预防工作做在治疗的前面,才是最大的医疗资源的节约。因此,毕业后她便选择了公共卫生护理及其教学工作,为之贡献出她毕生的精力。 1931年,王琇瑛在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工作期间,基于护士必须走向社会的观点,除安排协和护校学生参加地段保健、家庭护理、学校卫生及工厂卫生等公共卫生实习外,还到晏阳初等在河北省定县创办的“平民教育促进会”所建立的县卫生院参观重视卫生知识的普及1935~1938年,王琇瑛组织第一卫生所的同事们编写《卫生演讲广播集》,向群众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她是第一个在北平广播电台简陋的播音室里播讲卫生知识的护士。她们编写的广播稿曾由第一卫生事务所汇集印制成册,为不定期内部刊物。但是,由于当时老百姓家中很少有收音机,这种宣传方式收效甚微。 王琇瑛认为,要让人民掌握保健知识,就应该从小学开始,将卫生保健课程纳入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教育计划,卫生工作者应与家庭、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1937年开始,她利用业余时间,着手编写《小学卫生试用教材》,并与北平西观音寺小学合作,由一年级开始每周讲授一课。同时,她还为教师编写了《小学卫生试用教材教学法》。教材内容有人体解剖部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等。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切合实用。教学方法包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状;用不同营养物质喂养小白兔进行实验,观察并对比其生长发育情况,组织大型卫生图片、食品展览等,颇能引起小学生及群众的学习兴趣。后来,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停办,这份教材只写到第7册(小学四年级用)就告中断。 1980年,王琇瑛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了推动护理科普工作的开展,王琇瑛在领导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期间,曾与委员们召开过3次全国性的护理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全国护理科普写作学习班。1985年,王琇瑛组织专家到东郊房山县进行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普工作委员会在房山县举办了农村护理科普培训班。 1982年,由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健康报社联合发起向全国征集、评选“护士之歌”活动,开展得十分热烈,当年2月3日下午,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护士之歌”演唱会;5月25日举行了优秀歌曲作者发奖大会,这次活动宣传了护理工作,振奋了护士精神,在全国推动起演唱“护士之歌”的热潮。王琇瑛不但积极组织,而且热情参加了这次活动。由她作词、王世真谱曲的《护士进行曲》是获奖优秀作品之一,刊登在邓颖超题写书名的《护士之歌》一书的首页。并且该曲被纳入1987年8月出版的《解放军歌曲》月刊中。 在王琇瑛的倡导与组织下,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分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了护理科普电视讲座。1982年,针对医院交叉感染问题,电视讲座播出了灭菌法、无菌技术、隔离技术23讲,并且这些内容被印制成册。1985年,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又针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问题,播出了“怎样才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娃娃”13讲,电视播出后,这些内容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书,发行了20万册。 1985年,在王琇瑛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该委员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性学会的先进集体。 1985年,在王琇瑛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该委员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性学会的先进集体。 (曹竹平)编辑本段主要论著1 王琇瑛.公共卫生护士学进化史原理概要.北京协和医学院,1933. 2 王琇瑛.卫生演讲广播集.北平: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1935~1938. 3 王琇瑛.小学卫生试用教材.北平: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1938. 4 王琇瑛.小学卫生试用教材教学法.北平: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1938. 5 王琇瑛.五·一二护士节感言.中国护士季报,1947,1(2):32~34. 6 王琇瑛.中华护士学会总会介绍.护士通讯,1950. 7 王琇瑛.抗美援朝护士长教学队的经验体会.护士通讯,1954. 8 王琇瑛.创刊词.护理杂志,1954(1). 9 王琇瑛做一个人民护士是无限光荣的.护理杂志,1954(3):6~7. 10 王琇瑛.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谈起.护理杂志,1956(2):55~56. 11 王琇瑛北京市公共卫生局组织了护士长学习会.护理杂志,1956(3):100~102. 12 王琇瑛.护理教育不应只限于中级.护理杂志,1956(6):254~255. 13 王琇瑛.护士长向科学进军的道路.护理杂志,1957(1):3~4. 14 王琇瑛.在中华护士学会1962年学术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护理杂志,1963(1):5~7. 15 王琇瑛.中华护士学会工作报告.护理杂志,1964(5):261~265. 16 王琇瑛.努力做好党的护理教育工作.北京医专通讯,1972 (4). 17 王琇瑛.在防痨护理专题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国防痨通讯,1981(4). 18 王琇瑛.提高护理质量,发展护理事业.光明日报,1981,. 19 王琇瑛.南丁格尔小传.健康杂志,1981(2). 20 王琇瑛.医院护理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1 王琇瑛.护理学,护理教育,公共卫生护理.见:王懿,吕式瑗,主编.王琇瑛,李懿秀,黎秀芳等,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1]

杨霞、李小松、张兴义、刘绪海、李琦、黄露、陈申福、雷煜、李贤菊、林云喜10名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获得者。

1、全身心投入爱心事业的“重庆妈妈”——杨霞

杨霞,女,44岁,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龙兴税务所二级主任她十几年如一日扶贫助学、奉献爱心。从2011年开始,陆续资助彭水县3个“窝棚小孩”、8名凉山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帮助二十多名贫困学生找到爱心人士,获得资助继续学业。

连续5年为2所乡村学校捐建6个图书角,累计捐书近4000本,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奔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现场参与医疗救治。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荣立全国税务系统抗震救灾三等功。

2、勇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巴渝工匠——李小松

李小松,男,23岁,共青团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2022年10月19日,他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力压韩国、菲律宾以及东道主日本等国家选手,勇夺中国队在光电技术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为备战世界技能大赛,他每天训练量相当于平时的8倍,40遍的灯具组装,50遍的PVC管弯折练习,1000个焊点的灯带焊接……终于苦练出了惊艳世界的本领,为中国赢得金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一技之长能动天下》为题对李小松及其团队进行了报道。

3、用爱为妈妈抹去遗忘的孝顺儿子——张兴义

张兴义。男,60岁,原重庆三钢厂工人、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大兴社区居民母亲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已有4年,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母亲,悉心准备一日三餐;每晚在母亲的床边支起小床,等母亲睡着才敢休息。

他自驾带母亲旅行,回到母亲有记忆的地方:春天在大理看山水映照,夏天在仙女山观赏云霞,秋天是老家的山城记忆,冬天有三亚的夕阳归舟……和妈妈的时间旅行,是他用爱为妈妈抵挡遗忘。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4、身残志坚的诚信致富带头人——刘绪海

刘绪海。男,57岁,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村民。1994年,他因车祸失去右手,但并未因此消沉,努力发展产业致富,后做砖厂生意失败导致负债,始终坚守诚信努力还债。2015年,他自筹资金种植脆李,一人完成开垦、种植、管护,成了远近闻名的脆李种植专家。

致富后,他还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种植的脆李获“全国优质李银奖”,脆李园获评“全国基层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5、自强不息迈进清华大门的农村娃——李琦

李琦,男,18岁,共青团员,开州区临江镇龙桥村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农村孩子,13岁被确诊基因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但他没有被疾病压倒,始终以积极态度面对艰难生活。

从13岁到18岁,他带病追赶同学们的脚步,渴望通过读书摆脱疾病的桎梏,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录取。曾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面对面》采访,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6、坚守反诈前沿的巾帼刑警——黄露

黄露,女,3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刑事侦查支队侵财案件侦查大队探长。为掌握犯罪证据,她当过卧底;为将嫌疑人缉捕归案,她一年飞行75687公里;为了不让嫌疑人逃跑,她和同事完成了一次2对7的惊险抓捕。

她多次出差驻守在中缅边境并抓获嫌疑人40余人,参与破获刑事案件800余件,打击处理400余人,参与公安部挂牌督办等重大案件侦办。曾荣获“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获个人嘉奖6次。

7、坚守山村教书育人38年的最美教师——陈申福

陈申福,男,63岁,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小学教师。1984年,在外务工的他毅然返乡,成为仓房村小学唯一的老师。38年,一个人、一所村小,他始终没有离开。他是老师,是留守孩子的家长,也是学校的维修工。

他用坚守让一个落后山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先后教出了三百多名学生、49名大学生。2019年,本该退休的他仍坚守在三尺讲台。2022年6月,他送走仓房最后一批适龄学生,9月又转战长茅小学任教。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8、带着一群特殊孩子“触摸”世界的“校工哥哥”——雷煜

雷煜,男,23岁,共青团员,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技术装备中心技工。

他用爱心去温暖、用坚守去等待、用青春去奉献给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为孩子们制作盲文键盘,将自己的休息间打造成孩子们的“娱乐室”,自学摄影和视频剪辑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2022年,他陪同44名盲孩子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让这群看不见的孩子,被全世界看见。曾荣获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筹备工作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

9、陪伴“瓷娃娃”14年的同桌奶奶——李贤菊

李贤菊,女,83岁,开州区云枫街道观音桥社区居民.2008年,她捡养了一名弃婴,取名“梁娜娜”。后来,娜娜被诊断为“成骨不全症”(俗称“脆骨病”)。她不顾亲戚邻居劝阻,靠捡垃圾坚持将娜娜养大。

为让娜娜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她在学校的允许下,每天陪娜娜上课,成了娜娜最特别的同桌。14年日夜相伴,让她与娜娜成了形影不离的“最佳拍档”,也让爱和付出成为支撑彼此走下去的力量。

10、把树扎进石头缝里的生态修复“美容师”——林云喜

林云喜,男,66岁,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职工。他扎根林区20年,用毕生心血为这片土地种上绿色。巫溪县宁厂镇曾是著名的制盐之地,严重石漠化、盐碱化的土地,成了山体上难以消除的疤痕。

2012年以来,林云喜带领100余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农民,在垂直高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种下一千多亩近7万株树苗,给荒山换上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宁厂古镇的游客多了起来,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中国获奖人员名单

第29届(1983年)王琇瑛

第30届(1985年)梁季华、杨必纯、司堃范

第31届(1987年)陈路得、史美黎、张云清

第32届(1989年)林菊英、陆玉珍、周娴君、孙秀兰

第33届(1991年)吴静芳

第34届(1993年)张水华、张瑾瑜、李桂美

第35届(1995年)孙静霞、邹瑞芳

第36届(1997年)汪塞进、关小英、陆冰、孔芙蓉、黎秀芳

第37届(1999年)曾熙媛、王桂英、秦力君

第38届(2001年)吴景华、王雅屏、李秋洁

第39届(2003年)叶欣、钟华荪、李淑君、姜云燕、苏雅香、章金媛、梅玉文、李琦、陈东、巴桑邓珠

第40届(2005年)刘振华、陈征、冯玉娟、万琪、王亚丽

第41届(2007年)聂淑娟、陈海花、丁淑贞、泽仁娜姆、罗少霞

第42届(2009年)王文珍、鲜继淑、杨秋、潘美儿、张桂英、刘淑媛

第43届(2011年)吴欣娟、陈荣秀、孙玉凤、姜小鹰、赵生秀、索玉梅、陈声容、张利岩

第44届(2013年)蔡红霞、成翼娟、林崇绥、王海文、王克荣、邹德凤

第45届(2015年)杜丽群、宋静、王新华、邢彩霞、赵庆华

第46届(2017年)李秀华、杨辉、 杨惠云、 杨丽、 殷艳玲、 游建平

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人员的最高荣誉奖,英国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首创了护理工作。

她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伤兵服务,成为护理工作者的楷模,1907年国际红十字组织在第八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设立南丁格尔奖,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首次颁发,该奖每2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50名。

扩展资料

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颁发的南丁格尔奖章和奖状的护士

王琇瑛

人物贡献

为护理队伍培养人才1949年,在纪念南丁格尔诞辰时,王琇瑛在《中国护士季报》第1卷第2期上发表了“五·一二护士节感言”。

她写道:“在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富有诗意的五月,中国青年的思绪中却充满了血和泪的回忆——民国四年的‘五·七’和‘五·九’,民国八年的‘五·四’,民国十四年的‘五卅’——是中国青年志士对于挽救祖国沦亡宣誓的日子。

由于中国青年之不死,中国得以重生。

这蕴藏着深意的‘五月’给予中国青年无限的兴奋……护士是国家保健的卫兵,这是他们工作中的信条。

国家不可一日无兵,亦不可一日无护士……”从1931年开始,王琇瑛就致力于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工作,她执教认真,治学严谨,桃李成荫。

1952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王琇瑛代表中华护士学会组织了第一批护士长教学队,并亲自带队到沈阳为后方医院培训了50名护士长。

她还到鸭绿江畔丹东战地医院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的结果,写出了改进战伤护理工作的建议。

1954年,王琇瑛担任北京市卫生教育科技正,负责全市中等卫生专业护士、助产士、医士等学校的调整工作。

为了提高护士长的病房管理水平,进一步整顿好北京市医院的护理工作,她为市属各医院的护士长举办了两期进修班。

请医院的院长、护理部主任为学员们讲课,通过进修学习,这些护士长后来都成为各医院护理领导工作中的骨干,为了加强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王琇瑛在卫生局及防痨协会的配合下,于1959年,举办了一期公共卫生护理进修班,培训公共卫生护士。

南丁格尔奖发展历程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它是为了纪念护士职业的创始人、英国护理学先驱和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富裕家庭,后随父母迁居英国。

1850年,她不顾家人反对,前往德国学习护理,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由于医疗条件恶劣,英军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

南丁格尔率领护理人员奔赴战地医院,通过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在短短数月内把伤员死亡率降至。

当地士兵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多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

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她的办学思想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南丁格尔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专业的鼻祖,1901年,南丁格尔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

1907年,为表彰南丁格尔对医疗工作的卓越贡献,英国国王授予她功绩勋章,她也成为英国首位获此殊荣的妇女,1910年,南丁格尔逝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琇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

医学期刊李琦简介

“蘑菇头”李琦,201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系,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全国总决赛总冠军。2014年1月18日,李琦作为《中国好声音》冠军首轮成功晋级《直通春晚》四强,顺利拿到春晚通行证,并在节目最后从冯小刚导演手中正式接过春晚邀请函

1972年10月出生,汉族,山东威海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毕业。198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你在看我不是明星?

医学期刊李琦简介资料

毕业于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学员班。中国喜剧明星。1992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出演多部喜剧电影、电视剧及中央、地方台晚会小品。代表作有电影《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好汉三条半》、电视剧《候车大厅》、《中国餐馆》、《燕子李三》以及音乐剧、歌舞马戏和舞台剧话剧多部。 李琦出身话剧,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突出的形象优势,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无不赢得观众的喜爱。李琦多才多艺,既能模仿各种方言土语,又会吹拉弹唱,甚至精通骑马、跳舞和杂技,是喜剧界难得的全才。是当今中国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之一。 李琦曾主演《候车大厅》、《中国餐馆》、《西安虎家》和《东北一家人》。 姓名:李琦 籍贯:陕西 身高:米体重:240斤 腰围:3尺8寸 舞台上的李琦,给观众第一印象就是粗犷魁梧、憨态可掬的外形,人们怎么也忘不掉他那光秃秃的脑袋瓜儿。李琦以自己的“特长外形”,从小品《捡钱包》到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赢得了观众的心。 还出演过《满汉全席》《好事多磨》《甲方乙方》《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等主要作品。 对总演配角,李琦有自己的“理论”:“咱生来没长主角的模样,所以演配角并没觉得心里不平衡。”作为当代著名笑星,他塑造的诸多艺术形象,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演艺圈里称他为“ 西北怪才”。

去年10月,名为《月是故乡明》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美加扶贫文化交流巡回演出率先在温哥华拉开帷幕,该活动是为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孩子进行的慈善募捐活动,相声演员姜昆亲自率领十余位演艺界明星全程登台。作为主办方之一,加拿大东北同乡总会会长李琦忙前忙后,付出极大努力。 李琦表示,这次活动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以及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温哥华地区第一场演出筹得款项很快转交给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这次演出帐目公开,最后筹款通过中国致公党落实到四川泸州等地。 了解这种大型演艺活动程序的人都清楚,组织者需要不分巨细,投入极大心力劳力,还很有可能搞砸了。而这次《月是故乡明》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好评如潮,李琦自然是功臣之一。但谈起这些时,李琦提到更多的是国内的扶贫和温哥华民众的捐款。 在吉林那疙瘩 李琦出生于长春,1972年上完中学适逢上山下乡,在农村也有过“战天斗地”的经历,烙印下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进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后,李琦就读医学情报专业。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而医学情报专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很前沿很尖端的领域。李琦介绍,医学情报就是通过某个医学特定领域的历史发展进行评估总结,并预测未来。比如癌症、糖尿病等,医学情报就需要了解进行中的现状,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什么突出成果,以免在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发生撞车现象。 1984年,李琦去美国波士顿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然后返回母校继续执教。1995年又前往美国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于1997年移居加拿大。 重视和利用移民资源 近10年来,移居加国的大陆人逐渐增多,其中的东北人也自然增多。华人乡土观念强,家乡人有望联络感情,就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成立了东北同乡总会。第一任会长是柳信先生,当过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现任会长李琦已连任两届,按照总会章程规定,会长连任一次,所以这也是他最后一个届期。 正是在李琦任内,东北同乡总会的发展在2007年形成一个高峰,出现一个转折性的超越。以前多是老乡找个名目,凑一堆儿吃喝唠嗑,踏青郊游,而现在朝多功能方向变化,除了为国内扶贫组织上述《月是故乡明》大型演出,还举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社会活动,为加中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铺路架桥,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作用超出了纯粹的联谊性质。 李琦认为,海外社团组织非常有意义,把很多资源整合起来。因为在加拿大,移民中藏龙卧虎,有做生意的,有文化界人士,也有教育工作者,可说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有。李琦坦率地讲,社团就是给老乡办实事,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初来乍到的移民在本地没有熟人,有问题应该大家互助。 李琦非常认可大陆社团这个角色设定,认为同乡会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互助性团体,主要提供交友平台。新移民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除了需要去中侨那样的机构寻找物质生活的机遇之外,到同乡会中找朋友,也能满足精神需求。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工作或生意上的机会,就算是个额外收获。东北同乡总会目前不收会费,来去自由,举办活动时则按需收费。作为大陆社团,在没有政府资源的情况下,因有热心义工努力,举办各种活动,为新移民提供交流渠道,也是服务移民的一种方式。 重团结要双赢 由东北同乡总会组织,近30家大陆社团共同参与的春节团拜会,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前来参加,是目前为止新侨团组织的型演出活动之一。李琦认为这样的经验十分宝贵,再一次证明大陆移民能接受这样的娱乐形式。李琦说,每年春节中秋,很多同乡会也会联合起来,共同举办大型演出。因为这适合大陆移民的文化口味,就好像

主要著作:《政治学——概念、理论、方法》,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修订版。撰写其中之“公民”与“公共权力”两章。主要论文:“从惩罚到规训:权力的技术与权力的演变——以权力与肉体关系为切入点的《规训与惩罚》”,《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五辑,18000字。“兴盛与蜕变:审思中国法学教育之现状”,《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三辑,18000字。“转型中国的修宪困境与政治正当性”,《法商研究》2006年第四期,20000字。“司法的当代形态及其正当性”,《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十辑,12000字。“正义何以可能——《正义的两面》导读”,《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九辑,8000字。“法学关于法律是什么的分歧”,《法学研究》2005年第六期,16000字。“宪法哲学:追问宪法的正当性”,《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三期,14000字。本文辑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专辑2005年第九期。“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法律科学》2005年第一期,26000字本文辑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四期。“作为人权的联合行动权”,《法商研究》2003年第五期,20000字。本文辑入《中国宪法学精粹》(2004年卷),摘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法律上的防卫权——人权角度的观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17000字“法的确定性及其相对性——从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出发”,《法学研究》2002年第五期,27000字。本文辑入《中国法理学精粹》(2003年卷)。“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性质:宪法的特别法”,《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五期,13000字。本文摘刊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公民政治权利研究”,《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三期,10000字。本文摘刊于《新华文摘》。“职权:宪法学与法理学考察”,《中外法学》1999年第三期,14000字。“论法律效力——关于法律上的力的一般原理”,《中外法学》1998年第四期,18000字。本文获“《中外法学》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利益的法律分配及其保障——对现当代法律机制的整体性描述”,《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10000字。本文摘刊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作为法律行为的判决”,《法律科学》1999年第一期,10000字。本文辑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法学教育的职业化与人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二期,7000字。

截至至2019年,共有75人获得南丁格尔奖章。

中国第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是王琇瑛。王琇瑛,护理专家和学者。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颁发的南丁格尔奖章和奖状的护士,第一个获得英国皇家护理学院荣誉校友称号的护士。

她热爱护理事业,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在培养公共卫生护理人才与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她主张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扩展资料

按照现行的奖章条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获奖章条件要求为:南丁格尔奖章授予毕业护士和志愿助手;她们是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或红会附属医护机构的积极分子或定期支持者;她在战时或平时。

以特别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为伤、病、残疾人员或为健康受到威胁的人员服务,因而建立了优异的功绩;对从事积极救护而献身的上述人员中亦可在死后追赠奖章。此外还规定只有女候选人才符合条件,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每次最多颁发50枚奖章。如遇战争等非常情况而不能按期颁发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向后推延。但下次颁发奖章的数目,不能超过正常几次应该颁发的总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丁格尔奖章

医学期刊李琦简介图片

您好,经过在期刊导航网查询,《西部医学》并非核心期刊,以下内容是关于该杂志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西部医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原刊名《川北医学杂志》(1989年创刊,内刊),2001年更名为《西部医学》,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3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 51-1654/R,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2-3511,国内邮发代号为62-243, 国外邮发代号BM 2902,月刊,大16开本,全铜版纸印刷,于每月20号出版。《西部医学》主要设置了专家述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 、影像医学 、临床药学 、检验医学 、临床护理、综述与讲座、作者●读者●编者等栏目。《西部医学》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第一批合格期刊,是《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等收录。

杨霞、李小松、张兴义、刘绪海、李琦、黄露、陈申福、雷煜、李贤菊、林云喜10名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获得者。

1、全身心投入爱心事业的“重庆妈妈”——杨霞

杨霞,女,44岁,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龙兴税务所二级主任她十几年如一日扶贫助学、奉献爱心。从2011年开始,陆续资助彭水县3个“窝棚小孩”、8名凉山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帮助二十多名贫困学生找到爱心人士,获得资助继续学业。

连续5年为2所乡村学校捐建6个图书角,累计捐书近4000本,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奔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现场参与医疗救治。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荣立全国税务系统抗震救灾三等功。

2、勇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巴渝工匠——李小松

李小松,男,23岁,共青团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2022年10月19日,他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力压韩国、菲律宾以及东道主日本等国家选手,勇夺中国队在光电技术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为备战世界技能大赛,他每天训练量相当于平时的8倍,40遍的灯具组装,50遍的PVC管弯折练习,1000个焊点的灯带焊接……终于苦练出了惊艳世界的本领,为中国赢得金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一技之长能动天下》为题对李小松及其团队进行了报道。

3、用爱为妈妈抹去遗忘的孝顺儿子——张兴义

张兴义。男,60岁,原重庆三钢厂工人、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大兴社区居民母亲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已有4年,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母亲,悉心准备一日三餐;每晚在母亲的床边支起小床,等母亲睡着才敢休息。

他自驾带母亲旅行,回到母亲有记忆的地方:春天在大理看山水映照,夏天在仙女山观赏云霞,秋天是老家的山城记忆,冬天有三亚的夕阳归舟……和妈妈的时间旅行,是他用爱为妈妈抵挡遗忘。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4、身残志坚的诚信致富带头人——刘绪海

刘绪海。男,57岁,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村民。1994年,他因车祸失去右手,但并未因此消沉,努力发展产业致富,后做砖厂生意失败导致负债,始终坚守诚信努力还债。2015年,他自筹资金种植脆李,一人完成开垦、种植、管护,成了远近闻名的脆李种植专家。

致富后,他还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种植的脆李获“全国优质李银奖”,脆李园获评“全国基层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5、自强不息迈进清华大门的农村娃——李琦

李琦,男,18岁,共青团员,开州区临江镇龙桥村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农村孩子,13岁被确诊基因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但他没有被疾病压倒,始终以积极态度面对艰难生活。

从13岁到18岁,他带病追赶同学们的脚步,渴望通过读书摆脱疾病的桎梏,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录取。曾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面对面》采访,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6、坚守反诈前沿的巾帼刑警——黄露

黄露,女,3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刑事侦查支队侵财案件侦查大队探长。为掌握犯罪证据,她当过卧底;为将嫌疑人缉捕归案,她一年飞行75687公里;为了不让嫌疑人逃跑,她和同事完成了一次2对7的惊险抓捕。

她多次出差驻守在中缅边境并抓获嫌疑人40余人,参与破获刑事案件800余件,打击处理400余人,参与公安部挂牌督办等重大案件侦办。曾荣获“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获个人嘉奖6次。

7、坚守山村教书育人38年的最美教师——陈申福

陈申福,男,63岁,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小学教师。1984年,在外务工的他毅然返乡,成为仓房村小学唯一的老师。38年,一个人、一所村小,他始终没有离开。他是老师,是留守孩子的家长,也是学校的维修工。

他用坚守让一个落后山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先后教出了三百多名学生、49名大学生。2019年,本该退休的他仍坚守在三尺讲台。2022年6月,他送走仓房最后一批适龄学生,9月又转战长茅小学任教。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8、带着一群特殊孩子“触摸”世界的“校工哥哥”——雷煜

雷煜,男,23岁,共青团员,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技术装备中心技工。

他用爱心去温暖、用坚守去等待、用青春去奉献给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为孩子们制作盲文键盘,将自己的休息间打造成孩子们的“娱乐室”,自学摄影和视频剪辑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2022年,他陪同44名盲孩子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让这群看不见的孩子,被全世界看见。曾荣获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筹备工作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

9、陪伴“瓷娃娃”14年的同桌奶奶——李贤菊

李贤菊,女,83岁,开州区云枫街道观音桥社区居民.2008年,她捡养了一名弃婴,取名“梁娜娜”。后来,娜娜被诊断为“成骨不全症”(俗称“脆骨病”)。她不顾亲戚邻居劝阻,靠捡垃圾坚持将娜娜养大。

为让娜娜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她在学校的允许下,每天陪娜娜上课,成了娜娜最特别的同桌。14年日夜相伴,让她与娜娜成了形影不离的“最佳拍档”,也让爱和付出成为支撑彼此走下去的力量。

10、把树扎进石头缝里的生态修复“美容师”——林云喜

林云喜,男,66岁,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职工。他扎根林区20年,用毕生心血为这片土地种上绿色。巫溪县宁厂镇曾是著名的制盐之地,严重石漠化、盐碱化的土地,成了山体上难以消除的疤痕。

2012年以来,林云喜带领100余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农民,在垂直高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种下一千多亩近7万株树苗,给荒山换上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宁厂古镇的游客多了起来,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科研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 2010-2013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 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 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 2008-2013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市(部)级科技成果奖162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9-2013年,学院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突破年份大事记1954年 完成中国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疗锑剂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症 1958年 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 1963年 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 1973年 施行中国国内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977年 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 1986年 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得复发难治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进行了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 1999年 研制成功中国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1999年 最早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以及形状记忆骨折内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人胰岛细胞—肾联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术期刊 期刊期刊名称期刊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肿瘤》于1981年1月创刊,月刊。1992-2008年,该刊一直被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国)、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embas (elsevier(荷兰)、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罗斯)、index copernicus (波兰)、jst – china (日本)等数据库收录。《现代免疫学》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介绍中国国内外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技术,主要发表原创性免疫学研究论文,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临床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该刊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报道重点是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有实用性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网络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双月刊,2005年2月创刊,该刊报道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美容外科、颅面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四肢显微外科、骨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并及时介绍整形重建外科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年7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内分泌代谢领域中国国内及与国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收录。 《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月刊,该刊旨在交流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医用生物力学》创刊于1986年,季刊。该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中有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别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上海口腔医学》该刊于1992年创刊,双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该刊于1996年创刊,双月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月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于2002年3月起发行,双月刊,内容涉及检验、放射、B超、病理、内镜、EKG和临床诊断等。2004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于2003年3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EBSCO数据库和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CODEN码ZKHWA6)。 《内科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7月创刊,双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2008年录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重点报道和介绍内科跨专业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药理知识,系统介绍随时代发展要求临床内科医师需掌握的新知识。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馆藏资源 馆藏概况根据2015年3月医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学院图书总藏量达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5个,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4000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1500种。 特色馆藏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中国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以免疫、组胚等为主。 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不仅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还与法国虚拟医学大学( UMVF )合作,引进了该校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法语信息资源。2005年,图书馆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曾在中国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 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

历年来获南丁格尔奖的中国人 我国自第29届首次参加评选以来,已有48名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 2007年第41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泽仁娜姆、陈海花、丁淑贞、聂淑娟、罗少霞 2005年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王亚丽、刘振华、陈征、冯玉娟、万琪。 2003年第3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钟华荪、李琦、章金媛、姜云燕、 巴桑邓珠(男)、李淑君 、苏雅香、叶欣、 梅玉文、 陈东。 2001年第38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吴景华、王雅屏、李秋洁。 1999年第37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曾熙媛、王桂英、秦力君。 1997年第36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汪赛进、关小瑛、陆冰、孔芙蓉、黎秀芳、 汪赛进、关小瑛、 陆冰、 孔芙蓉、黎秀芳。 1995年第3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孙静霞、邹瑞芳。 1993年第3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张水华、张瑾瑜、李桂美。 1991年第33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吴静芳。 1989年第32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林菊英、陆玉珍、周娴君、孙秀兰。 1987年第31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陈路得、史美黎、张云清。 1985年第3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梁季华、司坤范、杨必纯。 1983年第2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王琇瑛。 回答者: lockseed - 大魔法师 九级 4-24 16:00王琇瑛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193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及护理教育,获硕士学位。1936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三护校校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主任护师。中华全国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全国护理科普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第一批到鸭绿港战地培训基地培训护士长,为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水平及培养护理人才做出了贡献,是国内知名的护理学专家。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 王琇瑛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193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公共卫生及护理教育,获硕士学位。1936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三护校校长、北京第二医学院护理系主任、主任护师。中华全国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全国护理科普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在抗美援朝期间,第一批到鸭绿港战地培训基地培训护士长,为提高我国护理教育水平及培养护理人才做出了贡献,是国内知名的护理学专家。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第二十九次奖章颁发通告,授予中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王琇瑛国际护士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这是新中国护理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荣誉。

医学论文李琦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叶欣1956年7月9日出生于广东徐闻一个医学世家。1974年被招进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1976年毕业时,因护理能力测试成绩名列前茅被留院工作。1983年,被提升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 急诊科是省中医院最大的护理单位,下设120、补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观室、治疗室六个部门。“快速、及时、有效”的工作性质、复杂多变的病情、触目惊心的状况,需要护士长不仅需要超一流的护理专长,更要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领导能力和冷静快捷的思维能力。生死一瞬间,在以痛苦、哀号、无助为氛围的工作环境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女性而言,这何尝不是对身心的超级挑战。而叶欣在急诊科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当急诊科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前来急诊时,叶欣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尽量不让年轻的小护士们沾边。每次她总是说:你们还小,这病危险!对待这类病人,她护理得格外耐心、细致,没有一丝的嫌弃。对于家境贫寒的病人,她甚至主动出钱为病人买东西。她常常对护士们说:“病人得了传染病已经够不幸了,但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也许比病痛更难受!作为护士,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他们身体的痛苦,更要给他们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一次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为病人服务时引发了病人的不满,叶欣主动到患者家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刚建立时,叶欣主动请缨,提出到二沙急诊科担任护士长,负责繁重的护理组建工作。 2001年,一位来自福建某山区的重症患者到急诊科治疗,病情刚稳定就急着要求回家。叶欣苦心规劝,但病人就是不听,于是科室决定用救护车送病人回家。叶欣又主动申请沿途护理。22小时的颠簸和护理,病人安全到家了,可她却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尽快赶回上班,第二天一上午,叶欣自己出钱乘飞机回到了广州。 2003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2月上旬刚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急诊科就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为“非典”的病人,最多时一天5人。面对增加了两倍的工作量,叶欣周密筹划、冷静部署,重新调班时,安排了加强班。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3月4日中午,极度疲倦的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后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为了救治叶欣,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治疗小组。叶欣的病情几乎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委托蔡东士秘书长慰问她和家属;雷于蓝副省长也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业斌、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的陪同下,亲自到医院了解治疗情况。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为抢救叶欣提供了技术、物质、器械的支持。 2003年3月25日凌晨1:30,就在叶欣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享年47岁。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把培养护理人才作为本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她常利用午休给护士们上业务课,让刚进急诊科的姑娘们在她身上练习扎针。 叶欣在担任护士长期间,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钻研,她总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技术。1995年,论文《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该院护理课题在科技创新中零的突破。直到去世前,共有发表论文13篇。 叶欣是一个性格恬淡的人,她不求闻达,只讲奉献。作为领导,她的宽容、平和、正直,她的忍让、内秀和公正,无不深深折服着她的同事和朋友。科室里的小护士曾诗意地说:叶护士长简直就是阳光和微笑的化身,那么透明,又是那么明媚。加班、顶班,对她可谓司空见惯,尤其是节假日,她会主动给自己排上班。叶欣去世后,她爱人动容地说:“我和叶欣结婚22年了,但只有结婚那年我们一起在家过了春节,其余她全是在医院度过的。” 2003年4月16日《健康报》发表了《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的通讯,讲述了叶欣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非典”的感人事迹。

陈文龙,徐明伟,杨扬,李琦,马东超. 高性能虚拟网络VegaNet. 计算机学报, 2010, 33(1):63-73.陈文龙,徐明伟. 面向地址空间分离网络的地址映射模型:AMIA. 计算机学报, 2012, 35(1):76-85.(EI源)陈文龙,徐明伟,徐恪. 可重构集群路由器并行路由分发模型. 通信学报. (EI源, 已录用)陈文龙,徐恪,徐明伟,杨扬. 基于构件的可重构路由开发环境.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9, 10(1):28-33.陈文龙,徐明伟,杨扬,韩冬. 一种新型的可扩展路由器FIB表分解存储模型. 计算机学报. 2011, 34(9):1611-1620 陈文龙,肖融,李昭,徐恪. IPv6路由器面向PIM-SMv2的分布式组播转发研究.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7, 28(11):2002-2006..徐明伟,江学智,陈文龙. 路由器分布式控制研究综述. 电子学报, 2010, 38(8):1892-1899.胡光武,陈文龙,徐恪.一种基于IPv6的物联网分布式源地址验证方案.计算机学报,2012,35(3):1-11李杰,吴建平,徐恪,陈文龙. Hidasav: 一种层次化的域间真实源地址验证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2, 35(1):85-100.(EI源)刘昕,徐恪,陈文龙,赵玉东. 融合物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 电信科学, 2011年,第11期:66-7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