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东人,如假包换的广东人,100%纯正广东人,你相信吗?广东人生活最现实,多数广东人生活节目丰富多彩,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热爱旅游,懂得享受分享美食。广东人性格普通比较独立,注重家庭生活。广东人的文化水平各地方有所差异,大多人对文化水平追求热情不高,对社会生活技能较为热情,很有包容性。广东的省会广州与客家地区,还有潮汕地区现在依然坚挺地在外地文化的冲击下顽强的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客家与潮汕因为地理位置本身就是比较封闭,本土文化保守尚属正常,但广州比较难能可贵,因为自清末民初以来,广州就是中国对外的沟通联系窗口,历经一百多年,迄今仍然粤来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北上广中,广州是公认的包容性最强的一线大城市,大湾区的中心坐落在广州南沙区,再一次印证了广州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引力。
外国友人显然更喜欢广州,对广州乃至广东都更加有亲切感,这得益于宋末以来,东南沿海地带的汉人下南洋,其中的主力军就是广府、闽南(含潮汕)与客家人,而由于主力是广东人,因此早期的时候大多数海外华人选择了用以广州话为通用语言,大多数外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的中国文化、中国话都是广东文化与广州话,所以,这一点的优势是北京与上海,包括冉冉升起的杭州是比不了的。至于说什么纯正的广东人就当一个不太客观的话来看吧,事实上没有所谓纯正的广东人,以广州为例,当年解放军四野大军南下至少有10几万人是留在了广州,今天的许多“正宗”广州人,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捞松”(粤语普通话不准导致的讹音,即“老兄”)。因此,不存在纯正的广东人,但是,不管来自哪里,广东、尤其是广州,以独具魅力的文化融合了这些人,包含“新广州人”,这些,都可以算是如假包换的广东文化。
广东人的吃很出名,说好听点叫食在广州,而其他省会讲广东人啥都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几乎成了共识,还成了个梗,比如著名的广东人吃福建人,让人哭笑不得。再说广东人的普通话,部分发音让人尴尬。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话,这我就要说一下,自九年义务后,我广东的普通话已经不错了,更有甚者连本地话都不会讲,但国语讲的贼6,再者,广东话属于更老的语种,当年差几票就成了国语,你们好意思讥讽吗。广东是文化的沙漠,这是前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这个我就不反驳了。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省民工涌入广东,人生两不熟,举目无亲。处境艰难。人间自然有亲情在,是本地人帮助他们,并没有歧视,帮他们联系工作,热情帮助外省民工。所以说广东人海纳百川,宽容而又热情。本地年轻人,勤奋而又拼博,靠自己双手创出无限财富,如果你自己不出去拼博,成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专依赖别人。人地话你是废柴一个。勤奋而拼博是本地人一大特征。衣食住行,在我们这里,每家每户基本上拥有汽车,家家盖起新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早上三五知己出茶楼叹早英,一蛊两件,叹尽天下事。粤菜色香味俱全,鲜,是粤菜精髓。无论是鸡鸭鱼肉一律生猛活跳。崇尚天然味道,鸡鹅鸭以白斩为主,鱼虾又以清蒸为主,食之配以姜葱蒜茸。味道好极了。曾经请北方的朋友食饭,白斩鸡,清蒸石斑鱼,青蒸对虾。尾龙骨炖汤。北方的明友话,你这些菜,无味无道,不如我家乡辣椒炒鸡。我无语,饮食文化差异啊。
现今北方地区娶老婆礼金要用秤称,礼金要3斤3两,折合人民币要15万元。在广东就没那么“实际”,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到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礼金随意给,或是13888元,18888元。多点礼金33388元,38888元。女方是不计较钱多钱少的,只求两人相亲相爱。我的朋友大学毕业,女朋友是同学,要结婚时,他女朋友父母放出话来,按照本地风俗规矩,礼金要3斤3,不付,不让女儿外嫁。我朋友一细算,天呀,要15万元,那不是卖女吧,无奈,同老父商量那可是当地文化风俗,既然两个相亲相爱就无所谓礼金多少。广东本土文化同北方文化差异就是在金钱方面的衡量,北方拜金主义文化比较浓,有那么一点向钱看在嫁闺女的事儿上。
1976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多年,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对于广东人来说更是如此。
开饭前,给每个人都盛好一碗汤,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
作为广东人,至少我们家是无汤不欢的。
饭前一碗,饭后一碗,才够完整。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喝汤?我只能说习惯了。
但真要追究,或许也可以找到答案。
《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广东气候常年湿热,身体的水分比较容易流失,长期生活在此处容易上火内热,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以汤水解暑热湿毒,煲汤后由此演变而来,变成成广东饮食文化的符号。
不得不说,这就是人类的智慧啊。
而煲汤这事可还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广东的老火汤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深谙煲汤之道的广东人会告诉你,夏天喝清凉的冬瓜薏米赤小豆煲排骨汤可以降火,冬天则要喝滋补的花旗参炖鸡祛寒。
汤是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广东汤不止是汤,还是一昧良药。
众所周知,广东的很多家庭都是不可一日无汤的。但并非都是天天老火靓汤。
在此先来了解下煲汤和炖汤的区别吧。
根据煲和炖两种不同的烹饪方法。
煲汤
是将所有汤料放入砂锅,加足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煲2-3小时。制作方法简单,但中途不能加水,否则会破坏整个汤的味道。煲汤的主要目的是补水。
炖汤
是隔水蒸煮。如汤料中有酸性原料,则事先要经过去腥腻处理,然后加入各种辅料和清水,隔水蒸4-6小时。炖汤是通过炖盅外的高温和蒸汽,间接使炖盅内的温度升至沸点,原料的精华全部逼进汤里。因此,炖汤汤色清澈,更为原汁原味。炖汤一般用来炖补品,滋补是目的。
在平常的饭桌上,我们喝的较多的是煲汤,一般是冬瓜、萝卜、玉米、马蹄、莲藕、淮山等一些普通的菜,加猪骨头或加鸭肉等。
而炖汤一般是各种药材加肉。炖汤还会在宵夜的时候喝。
你或许也有这样的温暖记忆:晚上在房间学习的时候,妈妈总会端一碗汤进来,提醒你一下,然后再悄悄地出去。
妈妈的爱就是这样,都在汤里。
明天,我想喝苦瓜黄豆排骨汤——解暑下火!
你呢?
医学检验资料应做到及时、准确、可靠,通过检验质量控制来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适应临床岗位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组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阶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组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组;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专案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组;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组;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组。模组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络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路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组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路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影,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专案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络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阶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装置,积极开展新检测专案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路技术进行远端视讯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专案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路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资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实验考核的模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定模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专案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4]张琼,张朝霞,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网路教学的设计思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341-2343.
[5]欧阳惠君.《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考核与资格考试融通的改革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136-137.
范文二: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与防范教育
摘要: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学科已从临床诊断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一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著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独立学科。近年来社会公众法律观念和 *** 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检验医学涉及临床各科,如果检验流程或结果出现检验差错,就有可能误导临床诊治方向,导致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医疗角度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和杜绝医疗事故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对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其检验流程涉及临床各科,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技术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验差错的发生,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危及患者生命。所谓检验差错,是指任何与标准操作规程或程式相偏离的事件,差错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1]。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严格规范操作,密切与临床相应科室和患者的沟通,时刻注意防范,将检验差错率降到最低[2]。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作为一家以“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定位的高职院校,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在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防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通过防范检验差错的内容和措施来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现将其体会和同仁进行交流探讨。
1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内容
保证医疗安全是对人生命尊重和维护的需要,如因检验差错耽误患者疾病的诊治,引发临床差错甚至事故,将严重影响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资料。我们认为防范教育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3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校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方面,除了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外,还将诸如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专业技术规范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的教学中,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和责任,知晓患者权利,学会应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为进入临床安全实践打下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应遵守科室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专业技术操作规程,在实践中通过接触相关案例、强化法律意识,从而不断学习和增强检验差错的防范意识及提升处理能力。
娴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防止检验差错发生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加强学生的三基训练,在学习中融入检验差错案例教学,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医院的集中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各实验室的严格教学管理,学习《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制度》《检验科工作制度》等,进行各科室的入科教育、学术讲座、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践与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提升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强化防范检验差错的意识和能力。
较高的人文修养
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现代医疗模式对医技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包括道德修养、美学修养、礼仪修养和人际关系修养等。通过大学生对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情操,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与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专业实践,在保证检验安全的同时为患者和临床各科提供优质服务。
2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措施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检验差错防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将相关教育内容贯穿于学习的不同阶段,具体措施体现在全程化、全员化、规范化和资讯化4个方面。
全程化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开始,防范教育就要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且各阶段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具体分为在校期和实习期两个阶段。
在校期
在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树立法律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如告诉学生在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而采错患者标本、编错标本号码、发错检验报告等检验差错的后果。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严格规范、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注意结合检验差错进行案例教学。如临床工作中违反检验操作规程,血液标本管离心时破损、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致细菌污染、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错误等差错导致临床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案例。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实习前准备,学校安排对重点操作专案进行一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为即将进入的实习阶段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为最大限度降低实习期检验差错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容易出现的检验差错,在训练中加以重点指导。
实习期
学生在三年级进入实习阶段,这是他们从学校的安全理论到临床安全实践的必经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学生到准检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实习生到实习医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纪律等充分介绍给学生。另外,通过礼仪服务、沟通技巧的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与临床各科关系、医患关系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整个实习阶段,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按照实习大纲完成实习计划,同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对于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能及时防范,将检验差错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全员化
一方面,学校实习就业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部和医学院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加强对校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如学校实习就业处将实习医院反馈的相关教育教学建议,通过召开院系联席会、座谈会、实习班主任辅导员和实习组长培训班等形式传递。每位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每位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等日常工作进行常抓不懈的防范教育,每位实习组长在本组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组员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科教科检验科和学校实习就业处、所在院系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和安全,与一些教学管理规范、拥有优秀带教教师队伍的医院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习就业处作为校方职能部门,直接与医院的相应管理机构科教科或教学管理办公室对接。通过加强院校联合的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形成“实习医院—实习就业处—医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网路”,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差错的发生率,杜绝医疗事故。
规范化
根据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需要和现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基本制度及工作流程,形成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例、实践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毕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就业处工作职责、校外实习带教教师和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等。学校实习就业处保持与各实习基地科教科教学管理办公室的密切联络,采用多种联络方式,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动态;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和带教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实习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不定期邀请实习医院领导和优秀带教教师来校讲学,利用面试招聘为学生做安全教育。此外,实习就业处应加强与各实习组的联络,建立每个实习组长每周汇报制度,定期以电话、资讯、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汇报本组实习情况。通过学校和实习医院两方面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使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得到有效保证。
资讯化
随着计算机、智慧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学校的门户网、实习就业网等资讯平台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如在实习阶段,实习就业处与各实习医院、各实习小组分别建立QQ群、微信群,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资讯手段,保证院校和师生间的即时沟通,充分利用资讯化方便快捷的优势为防范教育服务。此外,还可通过网路平台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服务工作,如学校建有实习就业网,实习版块把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定期更新内容;设立实习组QQ群和微信群,及时释出实习生动态,对实习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接受线上实习生一对一交流,将培养学生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和能力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时,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特别注意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以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曾阳.浅谈检验差错防范与自我防范[J].药物与人,2014,274:252.
2019年10月28日“跬步千里”栏目推出第一期《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至今已整7月,广大CCUSGers的热情支持,助推了中国重症超声的发展,也是CCUSG宣传组前进的动力。
重症护理超声专家共识发表于 2020年
2019年10月28日,“跬步千里”栏目推出第一期《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至今已整7月,广大CCUSGers的热情支持,助推了中国重症超声的发展,也是CCUSG宣传组前进的动力。温故知新,数往知来。我们将前期推出的《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系列内容进行梳理,回顾总结,以加深理解和吸收。共识形成2016年5月成立了由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的重症超声共识小组,共同讨论重症超声相关问题。专家们确定了 重症超声共识应包括5方面内容,即重症超声基本理念与基础要求、重症超声与循环治疗、重症超声与呼吸治疗、其他系统与器官、重症超声与临床操作。
王晓燕、马春红、张艳、高立芬、朱法良、郭春、刘华. 脂质体介导Endostatin、IL-12基因联合治疗移植型鼠肝癌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临床. 2005; 32(16): 95-98王晓燕、袁中芳、魏增涛、马春红、赵东、张艳、国纪林、孙汶生. 重组IFN-α蛋白联合endostatin基因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5; 25(12): 1119-1122王晓燕、马春红、高立芬、赵东、刘素侠、张艳、刘华、孙汶生. 两种不同方式介导IL-12真核表达载体抑制肝移植瘤的生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4;7(3): 144-147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袁中芳、赵东、国纪林. 重组内皮抑素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42(4): 377-380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李欣、曹英林、刘素侠、宋静、韩丽辉.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的纯化及抑癌活性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3; 30(2):136-139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袁中芳、魏增涛. 重组内皮抑素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41(4): 348-351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李欣、刘素侠、曹英林. 重组人分泌型血管内皮抑素对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2; 5(3): 145-148
按人们的通常认识,超声科就是做B超、彩超检查的。然而,走进内蒙古包钢医院超声科,这种感觉就会被彻底颠覆。 患者候诊于大厅内,超声科通过门外的电子屏幕系统通知患者进入相应诊室检查和治疗,使得这里的管理既先进又有序。该院超声专家李君就在此“坐镇”。 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 “学生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可以在万花筒般的社会里发现并展示人类的真善美……然而,我最终选择了学医。31年前我被分到包钢医院内科做了一名住院医师,那年我25岁。当时说不上太喜欢这个职业,但最喜欢听患者称呼我李大夫,感觉很神圣。”李君向记者介绍说。 从她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初做医生的人的心理轨迹和感受,也看到了她虽然从事着“说不上喜欢的职业”,但最终能成为包头市著名超声专家、包钢医院首席专家的秘诀就是“认真工作,因为这是个天天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马虎不得”。 1981年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李君,被分配到包钢医院内科工作5年后,又被调到医院的电生理室,从此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当时电生理室开展的业务只有心电图、脑电图和刚刚引进的一台小型黑白超声检查仪。但5年临床工作的历练,为李君从事超声专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超声专业水平,李君还先后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和武汉市第一医院进修学习,并且每年坚持参加国内外超声学术会议和学习班。1992年李君被任命为科主任,从此,她在超声领域大显身手,带领着全科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超声科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于单一的检查诊断,而且开始涉及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也就是在超声仪器引导下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来获取病理学诊断,对脏器的囊肿、脓肿、胸腹腔积液等进行穿刺抽液注药等治疗。超声科的业务量、技术力量及规模日益壮大,直至使超声科成为医院的领先学科,2011年被评为包头市重点学科。 在采访中,李君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超声医学也从单一的超声检查和辅助诊断发展成为以诊断为主、介入性穿刺活检及治疗等齐头并进的临床学科,倍受临床的重视和依赖。 超声检查要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所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这就要求超声医生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李君做了很形象的比喻:超声其实就是临床医师的一只眼睛,如何用好这只眼睛,是我们超声医师的态度问题。李君说,超声医师的责任与临床医师同样重要,超声医师每提供一份报告,都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因此她知道手中报告单的份量。 许多年来,李君养成了“追查”的习惯,就是每遇一个阳性患者,都做详细记录,并随时追查患者的手术和病理结果,然后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就这样,她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越记越多,诊断准确率也越来越高。 有位来自郊区的中年患者,多年房颤,但在外地几家著名医院检查都没有找到原因。经李君检查发现,患者心房增大,并且,结合她多年丰富的经验,李君终于发现患者房间隔上有个很小的缺损,如果不认真检查,很容易漏诊。还有一位经省级医院确诊为先心病的外地患者,原本准备做先心病封堵治疗,但在术前,认真的习惯又驱使李君为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结果发现,这名患者还有其他问题。李君的认真为该患者临床提供了新的诊断线索,从而及时地改变了其治疗方案。 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 “付出总会有回报,经过一番打拼,超声科逐渐形成规模,影响力也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我们,临床医师也逐渐认可或依赖我们。特别是听到那些经超声提供正确诊断而治愈的患者对我们的感谢之词,作为医者的我内心充满了对患者的感激,是患者的宽容、理解和信任成就了我们。想到这些,所有的彷徨、牢骚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都抛在了脑后,有了一些成就感,我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李君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从最初的“说不上喜欢”,到“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李君真实的心理转变过程。 李君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技术,使医院的超声科声名远扬。慕名找她检查的病人很多,每周3次的专家门诊总是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她几乎没有正常下班的时候。 有一次,她听到一位患者家属说凌晨三四点就来医院排队挂她的号,这让李君很感动,也很不安。从此,她每次出专家门诊,在号已排满的情况下,仍会为那些远道而来的患者或疑难复杂病症的患者加号,无需预约,并且,即便很晚下班也要为他们认真细致地检查,从不让他们失望而归。 作为超声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她在业务上不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还十分注重科室的业务发展和梯队建设。近些年,她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现在都已成为超声业界专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超声科除了日常超声检查及介入超声诊治之外,还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超声造影技术、胎儿产前超声系统筛查技术、肌骨超声检查技术等,并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开展了分流性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术中的超声监测、心脏病患者的术中食道超声监测、超声定位引导弹道碎石术、器官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超声监测、超声引导下肿瘤内粒子植入的放射性治疗等。超声科的检查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无疑为临床科室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作出了贡献。看到这些成绩,李君倍感欣慰。 李君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具备四种品质:善良、责任、能力、爱心,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就必须培养这些品质。
豆瓣网杰出理想青年,人气理想青年和正能量X进取奖获得者。曾毕业于南阳文化艺术学校,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接受过过CCTV新科动漫频道《中国电视动画》杂志、《动漫前线》、《动漫周刊》、CCTV戏曲频道等杂志和媒体的采访以及介绍。2009年开始和《动漫前线》杂志合作直到现在。现从事古建筑文物壁画彩绘等相关营造工作以及中国风插画绘制,尤其是京剧人物绘画系列和宗教绘画系列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作品被豆瓣网、一生一信、乐卡、莫卡、NUNKI、派卡等多家媒介品牌以及旅游景点和商家印刷成明信片画册及周边发行。粉丝来自国内外等很多国家。创作的明信片在国际明信片网站深受国外粉丝的欢迎和喜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李雁,是一个让人有些琢磨不透的人——
心无旁骛地扑在肝癌复发转移研究领域十余年,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协助下,研制出一整套肝癌研究领域所必需的模型系统,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明明可以“好风借力,直上青云”,但他毅然掉头直奔一个困扰肿瘤学领域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而去。
二十年深耕腹膜癌诊疗领域,研究出一整套腹膜癌诊断和治疗技术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腹膜癌诊疗中心,被公认为该领域的拓荒者。他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医学”颇有微词,觉得那都是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却无比珍惜患者随口给他起的“草图医生”的昵称。
这就是李雁,一个言谈举止让人一眼就能“看透”,但取舍间又时常让人“琢磨不透”。
1
一盏小马灯点亮医学梦
为什么选择当医生?一千个医生有一千个答案。而李雁的故事,则要从他年少时某个雨夜里的一盏“小马灯”讲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山东泰安乡间,一个下着雨的深夜,李雁七岁的妹妹发起了高烧,一家人围着年幼的孩子手足无措。李雁的叔叔连夜赶着山路,去五十多里外的乡上请乡医到家来给孩子看病。
一家人守着高烧抽搐、不停哭闹的妹妹,那个焦灼的夜晚仿佛熬不到尽头,至今让李雁无法忘怀。直到东方的天空微微泛起鱼肚白,山路的尽头出现了火种般跃动的灯光。那是乡医提着“小马灯”穿过风雨正在赶来。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注射器和针头需要反复使用。乡医到家里来,先要烧水给医疗用具消毒,然后测温、打针、开药……李雁看着乡医从老旧的医药箱里魔术般“变”出一件件陌生物件,一番令他难解的“操作”之后,妹妹体温“神奇”地降了下来。
那个乡医穿过浓浓夜色匆匆赶来的画面,在此后的数十年中时常闪现在李雁的脑海中。那一点闪烁在远方的灯光点燃了他的一个梦——医学梦。
当一位医生,救己救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是一位乡村少年最朴素的心愿。为此,年少的李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考出小山村,真的成了一名医学生。
“解剖学是医学基础课,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背会。”回想起大学里的生活,李雁说自己是个比较笨的人,背不会的时候,总是喜欢借助于写写画画。各个器官的形态,从把纸蒙在教科书上“描红”,到逐渐简化成“素描”,之后又变成加入自己想法的“写意画”。不计其数的图画,在帮助李雁准确记忆知识的同时,也令他养成了将思路以最直观的方式画出来的习惯。
而这个学生时代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此后数十年的从医生涯,甚至令他以“草图医生”之名广为人知。
2
搭建首个肝癌转移模型
李雁的手机中存着一张导师汤钊猷院士发来的新年贺卡。他时时把上面的寄语拿出来,细品其中滋味,觉得充满着为医为人的哲理。
如果说,人总有那么几个影响一生的转折,那么从武汉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博,投身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门下,就是李雁走过的一个重要的“路口”。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汤先生前瞻性的思维,在当时不一定有人懂,但20年过去,你就会发现他的正确性。”说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汤院士,李雁情不自禁地赞叹。李雁介绍,上个世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肝癌曾是严重危害人民 健康 、困扰肿瘤学发展的最大临床难题。汤院士等学者提出的“改水、防霉、防肝炎”一直是我国肝癌预防的“三大战略”,并成功使我国肝癌的发病率稳步下降。
预防的问题得以解决,而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是困扰着患者和领域内学者的最大难题。用什么药物,用什么方法能有效控制、阻断癌细胞的转移?得出结论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我们不可能在病人身上做实验,怎么办?”在汤院士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李雁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逐级转移的人肝模型系统,其中包括9个细胞系和3个动物模型。
为搭建这个系统,李雁需要把从动物身上提取的癌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筛选,之后再植入实验动物体内验证;如此反复不停,直到分离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系统。但在30年前,实验条件远不如今天,培养皿里的细胞常常“养着养着”就死掉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实验环境的污染。
为了让癌细胞“撑”过培养时间,必须保证实验环境绝对干净。每一天,李雁都要穿好全套防护装备,趴在地上使用消毒剂把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擦拭一遍。每周一次,用剧毒的福尔马林蒸汽将实验室“熏蒸”一遍。在陶瓷坩埚内倒入高锰酸钾和甲醛,两种试剂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即使此时迅速退出实验室,关闭大门,李雁的防护服还是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紫色。
经过马拉松式的科研苦旅,李雁终于在汤院士的指导下搭建出了逐级转移的人肝细胞模型系统,“20年内,全国几乎所有需要通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完成的肝癌转移复发研究,都是用它来完成的。”这个系统和它相关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
挑战癌中“魔王”腹膜癌
本世纪初,李雁离开上海,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这里,他又迎来了人生另一次重大的转折。
虽然在肝癌研究方面已经攀登过高峰,本可以“好风凭借力”,他却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条鲜有人走而荆棘丛生的“小径”——腹膜癌的诊疗。
腹膜是位于腹腔、盆腔内薄而光滑的浆膜,它分泌浆液,滋润脏器表面,保护器官,并减少脏器表面的摩擦。腹膜上既可原发癌,又可发生其他脏器的转移癌,腹腔内任何一个脏器的原发肿瘤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侵袭腹膜,形成腹膜癌。腹膜癌一旦形成,治疗难度极大。与胃癌、肠癌、卵巢癌等常见癌症相比,腹膜癌过去不被人所重视,却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发病率不低的癌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数十万。
“腹膜癌的治疗是肿瘤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在过去50多年内,也有很多专家研究过它,但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和绕道而行。”即便艰难,李雁却不能无视患者的痛苦和绝望。
2003年,一位武汉大学的教授因患胃癌,来到中南医院手术。面对这类手术,采用常规技术手段,李雁很有信心。确实,手术完成得不错,患者和家属也很满意的出院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经过几期化疗后,癌细胞仍然发生了腹膜转移,病情急转直下。李雁心急如焚,跟随患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五天五夜没回家。
虽几经努力,病人还是很快离世了。这件事给李雁带来了强烈的打击,回到家他几天都没说话。腹膜癌,无人敢于挑战的癌中“魔王”,要听之任之让它结束更多患者的生命吗?“我们不来做,那谁来做呢?一定要有人走在前面。”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督促李雁直面难题,寻找答案。
从2003年开始,李雁将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攻克腹膜癌难题上,成了这个领域苦苦求索的拓荒者。从门诊到病房,他在一个又一个临床病人身上观察;从手术室到病案室,他在一份又一份病例中总结;从重症监护室到转化实验室,他在一组又一组数据中分析。资料一点点积累起来了,数据一条条收集起来了,特征也一个个归纳出来了。慢慢地,规律出现了,诊断的方法找到了,治疗新设备也研制出来了!李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变“一无所知”为“若有所知”,从毫无作为到大有可为。
2015年,李雁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在这里他创建了国内首个专门致力于腹膜癌诊疗研究的临床科室——腹膜肿瘤外科,带领团队打造出国内领先的腹膜癌诊疗基地,创建了“腹膜癌国际联盟·中国中心”“欧洲腹膜癌学院·中国中心”,并当选腹膜表面肿瘤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常委,成了该联盟在中国的唯一代表。
4
上千份“活下去”的希望
16个小时,李雁终于走出了手术室。手术台上的腹膜癌患者,不久前刚刚经历过一次卵巢癌手术。仅仅3个月后,癌症就复发了,她的腹部迅速鼓胀了起来,辗转来到北京求医。
尽管李雁早就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这个手术时间会很长。但16个小时显然长到超出了预期,家属们看起来心急如焚。“手术很成功,但不到出院那一刻,每一个人都不能放松警惕。”李雁对患者家属说。
腹膜癌综合治疗体系,是李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说,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国内主流研究者将腹膜癌视为癌症的晚期或终末期表现,不主张积极治疗,病人很快走向生命终点。实际上,虽然腹膜癌治疗难,但并非不能治。国际上早有推荐的治疗体系,李雁则在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综合技术体系。
李雁解释,这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切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再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癌和游离癌细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腹膜癌的手术与过去仅切除原发器官的肿瘤手术相比,工程量大得像是一场多兵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战役,“一般情况下,手术平均时长可达10小时到12小时。”
而由于手术工程量更大,时间更长,患者的恢复难度相应也更大。术后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退、出血、肠瘘等诸多并发症,这都需要提前准备预案,并积极采取措施。“不到患者出院那一刻,战役就没有结束。”
2018年11月6日,这是一个让李雁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团队完成了“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第1000例手术。在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的办公室里,李雁在同事们的簇拥下,激动地切开上面装饰着“1000”字样的庆功蛋糕。
“1000”或许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一项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和应用的治疗技术,它代表着从无到有的艰辛;对于那些“无路可走”的腹膜癌患者,它又代表着1000份活下去的希望。
“李主任,您好,如果回武汉一定告诉我们,我们非常想念您。老吴身体很好,越活越精神,他总说忘不了您的救命之恩!”李雁的老患者老吴曾经因被断定为癌症晚期而几近绝望,如今手术已超过十年,每年他的爱人都会给李雁发来微信,报个平安。正是一封封这样的回信,让李雁真切感受到自己全心付出的意义。
5
“草图医生”永远是大众医生
“您是病人家属吗?来,我给你说一下你母亲这个肿瘤。”在世纪坛医院的诊室里,李雁拿起笔,迅速在纸上画起了草图。“上端开口的是贲门,下面出口的是幽门,这都是胃部肿瘤的多发区。”寥寥数笔,李雁就将患者“肚子里的病”画清楚了。
一边画,他还一边用“大白话”给病人讲解,肿瘤的部位、数量、直径,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阐释之余,他又拿出手机,向患者家属展示许多曾经治疗过的病例的资料和图片。“你愿意进行这个手术吗?”当他把自己的构想和方案解释得明明白白,患者家属几乎脱口而出,“我愿意!”
“其实,医患之间的沟通一点都不难。再高级的理论,你得让老百姓听得懂,他才会配合你。”对待患者,李雁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高深的“大专家”,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再高明的医者,如果不是一个能够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大众医生’,那‘专家’之名,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自我优越感而已。”李雁总是这么说。
这可不是一句空谈,直到现在,李雁的同事们还经常在清晨的病房里看见“李教授”蹲在床边,一刻度一刻度数着患者的尿排量;站在病床头,帮助患者排除堵住胃管的分泌物。近几年,李雁更是感觉光阴飞逝。出诊、查房、授课、批改论文,加上每周至少4台手术……早晨4点起床,夜里11点多才睡,李雁的时间永远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取消了午餐,每天只吃两顿饭。
从医近30年,几万张草图,将复杂的肿瘤病情用比语言更生动的形式直观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李雁也因此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草图医生”。
2017年,李雁的同事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偶然发现,李雁的“草图绘本”作为展品出现在“以人民为中心 增进群众获得感”展区中。同事惊喜地将展品照片发给李雁,李雁却显得很平静。
“治病救人,是对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医生身上还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普及 健康 生活方式的 社会 责任。”这正是李雁多年来绘图不辍的原因,每次术前谈话,他都尽可能多地请来病人的亲朋好友,希望通过“手绘科普课”,将防癌、抗癌的知识讲给每一位在场的人听。
如今,这些曾架起一座座医患间“连心桥”的病情草图,有些作为 历史 见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些则被当作珍宝收藏在患者手中。李雁觉得,对于那些寄托着他医者热忱的草图来说,这是同样美好的结局。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邰绍峰
李雁,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二五”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肿瘤优势专科、上海市申康医疗发展中心中医肿瘤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中医肿瘤重点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团队”的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省部级及厅局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共11项。 主任医师、教授
李冰,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单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节选自 余秋雨《都江堰》
李冰作为我国肿瘤事业的开拓者,还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女儿,她的一生也可谓曲折和传奇不断。
不过,在她心头始终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经过近10年的等待后,她终于再次见到了父亲李克农。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读书的李冰,突然被爷爷差人叫回了家。
一路上来人还不告诉她原委,弄得很神秘。
直到回家后,她才知道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
李冰百感交集,女儿眼中的父亲似乎显得更瘦弱了。
而在父亲眼里,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17岁的大姑娘。
父女两个一时有说不完的话,然而父亲太忙了,此时他身兼重任,只是顺道回芜湖老家看一眼,连吃顿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临别之际,李克农把一块怀表送给了女儿,他告诉女儿,今后做护士,这块表肯定用得上。
刚一重逢就又要分离,李冰的内心深处很不舍得父亲。
但是她知道父亲是做大事的人,要不当年他为何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家乡去参加革命呢。
李冰出生于1920年,小时候的她,只知道父亲李克农整天在外忙碌,但并不知道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小时候受到的的父爱是零碎的,宛如被撕碎的一张张不能拼接在一起的布条。
待到后来,李克农遭到芜湖当地国民政府反动派的通缉,父亲和母亲双双去了上海,她更是连见他们的机会都没了。
幸得祖父李哲卿在政府里还是一个小职员,家里还有几处可以出租的房产,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李冰从小学读到了初中。
母亲赵瑛随父亲出去的时间不长,她是以掩护者的身份去的上海。
待到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芜湖,家里一下子又多了几张口吃饭,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了。
她是小学教师,可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难以供养十几口的大家庭。
更让赵瑛难受的是,丈夫李克农在上海的身份暴露,组织上也安排他和其他同志去了江西的苏区。
作为妻子,赵瑛无时不刻挂念丈夫,记挂着李克农的安危。
但孩子们还小,她不能将这种不安的情绪显露出来。
因此,李冰还没有去读护校之前,在家里她很少见到母亲谈论父亲。
1936年,李冰初中毕业了,接下来她要去做点什么,家里一时也没了主意。
家里人一番讨论后,认为女孩子学护理专业有前途。
就这样,16岁的李冰考入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
这所学校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在1888年创办的, 历史 也算悠久了。
重要的,这所护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费,这对于生活窘迫的李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不过,入校之前,每位学生还是要缴纳50元的保证金。
面对这一笔数目不小的欠款,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冰犹豫了,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再继续读书。
母亲赵瑛的行动打消了李冰心头的顾虑,她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新女性,思想上很开明,女儿既然有机会读书,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手上没钱,她就当掉了自己的一些首饰衣物,凑够了女儿入学的保证金。
李冰顺利入校了,学校是寄宿制的,因此平日多数时候她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父亲李克农不在家,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很艰难,因此李冰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只有将书读好,才能在将来缓解母亲的压力。
1937年,见到父亲的李冰内心很是激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可犹如在她的心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父亲这么多年出生入死都挺过来了,自己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才对。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的步伐愈发加快,时局变得越来越动荡。
李冰回到学校后,不但父亲去了上海,母亲赵瑛为了协助父亲的工作,也去上海短暂待了几个月。
当年的11月,上海沦陷,父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撤离了。
李克农为国事只能留在南京,赵瑛则带着孩子又回了老家。
这些情况,在护校读书的李冰彼时都不清楚。
随着南京也沦陷敌手,一江之隔的芜湖也人心惶惶,很多人扶老携幼举家逃难。
在那期间,父亲李克农又一次短暂回了一趟家。
那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由于看到儿子是坐着 汽车 来的,李哲卿希望李克农能给家里多少留一点钱。
然而李克农拒绝了父亲的这个要求,自己身上携带的财物,一分一毫都是党的。
还是妻子赵瑛明事理,告诉丈夫家里没啥困难,都能克服。
父子俩吃了一顿饭,李克农便又匆匆离去了。
身处护校的李冰,全然不知外面的情况。
赵瑛虽然担心日本人马上会侵占芜湖,不过弋矶山的医院和护校都是美国人的,因此日本人不会轻举妄动。
再说,女儿还有两年就能毕业,现在不能中断学业。
就这样,李冰继续留在学校,她和家人则完全失去了联系。
她不知道的是,随着日军占领南京,在父亲李克农的安排下,母亲赵瑛带着全家辗转到了武汉。
那里是后方,暂时是安全的,一家人短暂相聚在一起,唯独少了二女儿李冰。
不久,李克农又把大女儿李宁和儿子李治、李力三个送到了延安,只留小儿子李伦在身边。
失去了和家里的联系,李冰在学校举目无亲。
再加上战争开始,伤病人员不断,医院里也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所以毕业之后,李冰就留在了弋矶山医院。
她不知道,其后随着武汉的失守,父母带着弟弟先去了长沙,而后又撤离到了更远的后方桂林。
只有李冰一个人还在老家芜湖,幸好医院相比于其他地方,在战争时期还算安全。
她从护士做起,面对任何工作都做的一丝不苟。
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后,李冰难掩伤心和激动的心,她哭了。
自己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可全家人如今杳无音信,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姐姐弟弟他们身处何方。
她只能把一笔笔的工资都攒起来,想着以后能给家里人做些什么。
思念父母的时候,她就会拿出父亲送的那块怀表,陈旧的表上,似乎还留着父亲李克农的余温。
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今虽然世事艰难且身处险境,唯有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负家人的期待。
于是,李冰在业务上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手术室里的护士长。
然而在战争下,从来就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
随着日本人在华东一带建立起了傀儡统治,弋矶山医院即便是美国人开办的,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人的管理。
彼时,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李克农的女儿就在医院工作,两次秘密派奸细到医院打探李冰的情况。
李冰孤身一人,随时都会遭遇麻烦和不测,医院院长也让劝李冰赶紧离开。
当地的党组织派人,把李冰秘密转移到了上海,而后又从上海去了香港。
在香港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本地党组织的护送下,李冰和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从九龙成功偷渡到了广东淡水。
而后经过惠阳,终于又回到了内地,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从广东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最小的弟弟李伦也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不但在办事处里当起了勤务兵,而且还在学习电报业务。
不过这份团聚的局面只持续了几个月,随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撤销,李冰和弟弟又得跟着父母转移。
一家人先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过去你接受的是教会教育,因此条件上比较好,如今即将去延安,不能光凭着热情和激情,一定要立下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的这番话让李冰感触颇深,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遇到什么坎坷,这番话都能给李冰带来无尽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庆短暂停留,而后便一起奔赴延安。
一家人终于在延安团聚,刚到不久,毛泽东还请他们全家一起吃饭。
在延安,李冰虽然换上了工农装,但依然遮盖不住李冰身上独特的气质。
外戴的军帽再配上一副眼镜,一条长长的围巾披在肩头,让李冰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彼时,大姐李宁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弟弟李治在抗日军政大学,李力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
李冰于是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到抗大去学习。
谁知父亲李克农告诉她,在革命的队伍中,一切行动听组织的安排,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久,组织上希望她到中央医院去当医生,李冰却有些着急,毕竟自己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是医生。
前来跟她谈话的陈云却不迁就,告诉李冰,在这里很多同志从来没有进过医校,培训几个月也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而你在正规的医学院学了4年,而且还有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就不能胜任呢?
就这样,李冰来到了延安的中央医院。
彼时由于日本和国民政府方面的严重封锁,医院里不要说X光机,仅有的一台破旧的显微镜就算医院高端的仪器了。
听诊器、液压表以及外科用的敷料,都是轮替使用。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还兼顾做产科医生。
她跟金茂岳以及苏联来的医生阿洛夫当过助手,还曾跟随知名医生周泽昭学习过一段时间。
这期间,她甚至还当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虽然中央医院的条件和设备很差,但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还是想尽一切,努力地救治伤病人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胡宗南北犯延安,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于1947年3月开始转战陕北。
中央医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另一部分是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的平山中央医院。
李冰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医生,留在了西北野战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冰先是到协和医院进修了一段时间,而后到华北人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随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很落后,尤其癌症在全国到处肆虐。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央决定筹建肿瘤专科医院。
于是在1957年,李冰受命负责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其后还建立了肿瘤研究所。
李冰担任医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从此开启了我国防治肿瘤事业的艰苦创业。
只是让李冰意想不到的是,她所从事的肿瘤防治工作,在以后会运用到周恩来周总理的身上。
而这,也成为李冰一生中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总理膀胱癌的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给周恩来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
手术过后,总理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就把李冰叫到了身边。
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询问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很高?
李冰回答知道一些,总理则要求她,尽快到当地了解实际的情况。
走出病房,李冰忍不住偷偷哭泣,周总理自己的身体都已经十分羸弱,可他依然惦念着那些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在总理的要求下,一个星期后,李冰率领医疗团队奔赴云南个旧开展治疗以及了解发病特点等相关工作。
事实上还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周恩来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向李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只知道西方国家的防治情况,要想根治肿瘤,就要先知道我国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于是,李冰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她带领团队,先从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做起,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详细调查,逐步掌握了全县的发病资料。
其后李冰又发现,靠近太行山的县,食管癌发病率普遍都高。
于是,她带领团队对晋冀豫三省18个县进行食管癌调查,又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发病机制。
周总理还称赞李冰她们做的好,像类似的癌症调查应该多做。
其后,李冰率领团队举一反三,又在不同区域对各类肿瘤疾病展开更广泛的调查。
终于在1979年,编汇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专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
周恩来生前一直记挂着国内癌症的调查情况,然而地图集出版了,他却已经离开了。
正式出版发行的那一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
她相信,集十几年之功所做的这些,一定能够告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其后多年,纵然身体状况在一点点下降,但李冰还是一直活跃在肿瘤防治事业的工作岗位上。
甚至在1982年,中央希望她能出任卫生部副部长,但是李冰坚辞不就。
在她看来,只有坚持在本职岗位,才能更好发挥业务和技能。
所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她三番五次拒绝。
和父亲李克农比起来,李冰的出彩人生,是用另一种语言和方式在诠释的。
那就是一生学医,一生活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
李冰用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留下了诸多精彩的华章。
李冰博士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旅美、旅加华侨。九十年代中期曾任中国武警部队总教官,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海外版》山东电视台《天南地北山东人》等权威媒体采访报道。1997年因争得世界杰出人才的特殊身份而移民美国,次年也是以同样杰出人才的身份取得加拿大永久居民。李冰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居住美国洛杉矶,是唯一在美国“SUCCESS ”杂志上做封面人物的华人。现任职于美国全国商会国际投资委员会执行主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世界体育联盟主席等职务。近期在国内投资筹建《国际儿童全科医院》及《中国女子大学》并与万达集团合作建立万达广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