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艾滋病的管理和护理论文

发布时间:

艾滋病的管理和护理论文

摒弃歧视与羞辱 在过去,艾滋病往往与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相关联,艾滋病病人往往受到社会的鄙视与羞辱。在某些医院,医生给学生做临床症状讲解时,可能要求艾滋病人当众脱下上衣。医生对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以为然,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还有过多起医生拒绝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情况,将病人丢在手术室,医生拂袖而去,导致病人因无人医治而致死。 这类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被称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的现象。这些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拒绝感染者和患者就医;拒绝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入学、就业;对他们进行强制的隔离;将他们驱逐出社区;剥夺他们结婚的权利;拒绝他们入境;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伤害等等。 与歧视相伴的另一种公众错误认识心理是羞辱,它来源于人们对性行为和毒品使用的态度以及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事实。但随着艾滋病的不断蔓延,普通人群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和患者。因为自己不赞同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而鄙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对他们采取排斥行为的还大有人在。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羞辱与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悲剧,对艾滋病相关常识的无知,正是健康人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原因,只有摒弃羞辱与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在权利和责任中生存 与其他公民一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享有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在卫生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除此以外,感染者和患者也有权对自己的病情保密。任何从事艾滋病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向无关人员泄漏他们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将他们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出去。 但是,艾滋病毕竟是一种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国家也针对感染者和患者制定出了一些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婚姻问题,国家要求感染者和患者应暂缓结婚,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其他还包括:感染者和患者应该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服从卫生防疫部门管理。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说明自己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感染者和患者所从事的工作有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其所在单位应负责安排其从事其他工作。对明知自己是感染者或患者而故意感染他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感染者和患者不得捐献血液、精液、器官、组织和细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飘扬的红丝带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了关怀工作的行列之中,他们共同的标志就是“红丝带”。一根15厘米长的红色丝带,交叉折叠成一个倒V字,用别针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 1988年秋,美国纽约的一些关注艾滋病问题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做“视觉艾滋”(Visual AIDS)的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展览、艺术大赛、出版画册等一系列视觉艺术活动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1991年,这个艺术家小组发起了“丝带计划”。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个视觉标志来表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人的同情与尊重,受参加海湾战争士兵在胸前别一个黄丝带的启发,艺术家们选择了红丝带作为标志,原因是红色象征着血液,也象征着激情。此后,经过一些著名演员的佩戴,红丝带很快成为国际上关注艾滋病的标志。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它将红丝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了该机构的标志之中,并将红丝带所表示的含义归纳为关注、希望与支持。关注,关注那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人以及那些为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提供关怀和帮助的人。希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地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和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支持,支持那些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支持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研究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种种努力;支持那些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爱人和朋友的人。 就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红丝带理解的那样: 在他们手中,它标志着觉醒! 在你们手中,它代表着理解! 在我们手中,它意味着责任!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使病人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终导致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自本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HIV感染人数正在急剧增长。1998年6月底累计对1 000余万人进行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 676例,艾滋病病人301例。艾滋病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现将笔者在新加坡医院护理艾滋病病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25岁~40岁;其中泰国3例,新加坡4例,孟加拉国1例,马来西亚2例;性传播6例,吸毒感染2例,输血感染1例,器械刺伤1例。 临床表现:伴有消瘦、发热、腹泻3例,鹅口疮2例,顽固性咳嗽5例,玫瑰糠疹2例,全身淋巴结肿大6例,贫血6例,卡氏肺囊虫肺炎5例。 实验室检查:HIV-antibodies阳性10例,白细胞降低8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例,乙型肝炎3例,维生素B12缺乏2例。 治疗:叠氮胸苷(AZT)每次100mg,每日5次。双脱氧肌苷用量:体重>49kg,每次200mg,每日2次;体重35kg~49kg,每次125mg,每日2次。[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 护理 消毒隔离: 隔离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隔离的目的、要求以及如何配合,使病人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隔离和护理。 尽可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房间,条件不具备时,床位应安排在通风处。合并肺结核时采取门窗紧闭,机械通风,嘱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遮住口鼻,然后将纸扔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送出病房。 床头、病历、交班的黑板上做明显的红色标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供病人专用,其它生活用品均与其它病人分开。 当病人接受手术及一些辅助治疗或检查时,注册护士应事先通知手术室及辅助科室做好预防准备。 在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人体组织或粘膜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进行容易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穿一次性围裙、戴口罩及护目镜。 注意自身预防。医护人员做检查操作时要小心,避免被用过的针头、器械刺伤,避免破损的伤口直接感染,工作衣帽被血渍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洗和消毒。 病人的排泄物、痰液、残余剩饭倒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后送出病房。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得知病情后,情绪将一落千丈。一部分病人恐惧死亡的来临,另一部分病人担心受到亲朋好友以及同事的歧视,故情绪非常消沉,不愿与人交谈,拒绝接受治疗,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多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与病人聊天,热情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当家属得知病人的病情后,情绪变得很低落,大部分家属产生恐惧感,不敢与病人握手,不敢接触病人的物品等。这无形中给病人一种很大的精神打击,使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寂寞,从而产生一种被家庭遗弃的感觉。例如:病人,男,30岁,已婚,以高热、咳嗽、全身皮肤多处糜烂为主诉入院。该病人于3年前到泰国旅游曾经与一位酒吧女有过性关系而染上艾滋病。在未确认之前,病人年轻貌美的妻子整日陪伴在病人身边,非常关心体贴病人,常给病人喂饭、擦身、换衣服等。当病人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患有艾滋病时,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数日都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单,拒绝一切治疗,并有自杀的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向病人做思想工作,列举一些艾滋病病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存活5年~10年的例子;另一方面多次主动打电话与其妻子交谈,向病人的妻子讲明艾滋病的预防与传染知识,鼓励病人的妻子多来探视。当病人的妻子再次出现在病房时,病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部分医护人员得知病人是艾滋病,都不愿意靠近病人,不愿意与病人交谈,做每一项操作总是推三推四,缩手缩脚,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再加上“全副武装”,如一次性围裙、口罩、护目镜、手套,让病人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有一种与众不同感。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戴口罩、护目镜及围裙,让病人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向病人做好解释戴一次性用品的必要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出院指导 做好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病人介绍性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知识等。将病人的病况告知病人的性伙伴,避免密切的性接触。 劝告病人不要献血或参与任何将使别人触及他们血液的活动(如共用注射针头或剃刀)。 感染HIV的哺乳期妇女应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以减少HI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鼓励病人戒烟、戒毒。 医院设有艾滋病防治小组,24 h值班,提供热线电话咨询,为艾滋病者及HIV感染者提供预防方案及诊治指南,并在传染病中心(CDC)设有专门的艾滋病病房。

艾滋病管理护理论文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使病人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终导致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自本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HIV感染人数正在急剧增长。1998年6月底累计对1 000余万人进行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 676例,艾滋病病人301例。艾滋病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现将笔者在新加坡医院护理艾滋病病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25岁~40岁;其中泰国3例,新加坡4例,孟加拉国1例,马来西亚2例;性传播6例,吸毒感染2例,输血感染1例,器械刺伤1例。 临床表现:伴有消瘦、发热、腹泻3例,鹅口疮2例,顽固性咳嗽5例,玫瑰糠疹2例,全身淋巴结肿大6例,贫血6例,卡氏肺囊虫肺炎5例。 实验室检查:HIV-antibodies阳性10例,白细胞降低8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例,乙型肝炎3例,维生素B12缺乏2例。 治疗:叠氮胸苷(AZT)每次100mg,每日5次。双脱氧肌苷用量:体重>49kg,每次200mg,每日2次;体重35kg~49kg,每次125mg,每日2次。[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 护理 消毒隔离: 隔离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隔离的目的、要求以及如何配合,使病人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隔离和护理。 尽可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房间,条件不具备时,床位应安排在通风处。合并肺结核时采取门窗紧闭,机械通风,嘱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遮住口鼻,然后将纸扔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送出病房。 床头、病历、交班的黑板上做明显的红色标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供病人专用,其它生活用品均与其它病人分开。 当病人接受手术及一些辅助治疗或检查时,注册护士应事先通知手术室及辅助科室做好预防准备。 在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人体组织或粘膜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进行容易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穿一次性围裙、戴口罩及护目镜。 注意自身预防。医护人员做检查操作时要小心,避免被用过的针头、器械刺伤,避免破损的伤口直接感染,工作衣帽被血渍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洗和消毒。 病人的排泄物、痰液、残余剩饭倒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后送出病房。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得知病情后,情绪将一落千丈。一部分病人恐惧死亡的来临,另一部分病人担心受到亲朋好友以及同事的歧视,故情绪非常消沉,不愿与人交谈,拒绝接受治疗,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多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与病人聊天,热情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当家属得知病人的病情后,情绪变得很低落,大部分家属产生恐惧感,不敢与病人握手,不敢接触病人的物品等。这无形中给病人一种很大的精神打击,使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寂寞,从而产生一种被家庭遗弃的感觉。例如:病人,男,30岁,已婚,以高热、咳嗽、全身皮肤多处糜烂为主诉入院。该病人于3年前到泰国旅游曾经与一位酒吧女有过性关系而染上艾滋病。在未确认之前,病人年轻貌美的妻子整日陪伴在病人身边,非常关心体贴病人,常给病人喂饭、擦身、换衣服等。当病人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患有艾滋病时,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数日都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单,拒绝一切治疗,并有自杀的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向病人做思想工作,列举一些艾滋病病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存活5年~10年的例子;另一方面多次主动打电话与其妻子交谈,向病人的妻子讲明艾滋病的预防与传染知识,鼓励病人的妻子多来探视。当病人的妻子再次出现在病房时,病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部分医护人员得知病人是艾滋病,都不愿意靠近病人,不愿意与病人交谈,做每一项操作总是推三推四,缩手缩脚,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再加上“全副武装”,如一次性围裙、口罩、护目镜、手套,让病人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有一种与众不同感。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戴口罩、护目镜及围裙,让病人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向病人做好解释戴一次性用品的必要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出院指导 做好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病人介绍性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知识等。将病人的病况告知病人的性伙伴,避免密切的性接触。 劝告病人不要献血或参与任何将使别人触及他们血液的活动(如共用注射针头或剃刀)。 感染HIV的哺乳期妇女应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以减少HI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鼓励病人戒烟、戒毒。 医院设有艾滋病防治小组,24 h值班,提供热线电话咨询,为艾滋病者及HIV感染者提供预防方案及诊治指南,并在传染病中心(CDC)设有专门的艾滋病病房。

艾滋病的管理与护理论文

摒弃歧视与羞辱 在过去,艾滋病往往与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相关联,艾滋病病人往往受到社会的鄙视与羞辱。在某些医院,医生给学生做临床症状讲解时,可能要求艾滋病人当众脱下上衣。医生对这种情况也许并不以为然,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还有过多起医生拒绝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情况,将病人丢在手术室,医生拂袖而去,导致病人因无人医治而致死。 这类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不公正、不公平的行为被称为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目前,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的现象。这些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拒绝感染者和患者就医;拒绝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入学、就业;对他们进行强制的隔离;将他们驱逐出社区;剥夺他们结婚的权利;拒绝他们入境;甚至对他们进行人身伤害等等。 与歧视相伴的另一种公众错误认识心理是羞辱,它来源于人们对性行为和毒品使用的态度以及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事实。但随着艾滋病的不断蔓延,普通人群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和患者。因为自己不赞同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而鄙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对他们采取排斥行为的还大有人在。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当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和支持。羞辱与歧视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悲剧,对艾滋病相关常识的无知,正是健康人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原因,只有摒弃羞辱与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在权利和责任中生存 与其他公民一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也享有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在卫生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他们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不能剥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权利。 除此以外,感染者和患者也有权对自己的病情保密。任何从事艾滋病诊断、治疗及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向无关人员泄漏他们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将他们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出去。 但是,艾滋病毕竟是一种危害巨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国家也针对感染者和患者制定出了一些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针对婚姻问题,国家要求感染者和患者应暂缓结婚,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其他还包括:感染者和患者应该认真听取医务人员的医学指导,服从卫生防疫部门管理。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说明自己的感染情况,防止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如果感染者和患者所从事的工作有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其所在单位应负责安排其从事其他工作。对明知自己是感染者或患者而故意感染他人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感染者和患者不得捐献血液、精液、器官、组织和细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飘扬的红丝带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到了关怀工作的行列之中,他们共同的标志就是“红丝带”。一根15厘米长的红色丝带,交叉折叠成一个倒V字,用别针别在胸前,这就是红丝带。 1988年秋,美国纽约的一些关注艾滋病问题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做“视觉艾滋”(Visual AIDS)的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展览、艺术大赛、出版画册等一系列视觉艺术活动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1991年,这个艺术家小组发起了“丝带计划”。他们希望创造出一个视觉标志来表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对他们提供帮助的人的同情与尊重,受参加海湾战争士兵在胸前别一个黄丝带的启发,艺术家们选择了红丝带作为标志,原因是红色象征着血液,也象征着激情。此后,经过一些著名演员的佩戴,红丝带很快成为国际上关注艾滋病的标志。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成立,它将红丝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纳入到了该机构的标志之中,并将红丝带所表示的含义归纳为关注、希望与支持。关注,关注那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人以及那些为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提供关怀和帮助的人。希望,希望能够早日成功地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和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支持,支持那些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支持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研究有效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种种努力;支持那些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爱人和朋友的人。 就像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红丝带理解的那样: 在他们手中,它标志着觉醒! 在你们手中,它代表着理解! 在我们手中,它意味着责任!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使病人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终导致机体极度衰竭而死亡。自本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HIV感染人数正在急剧增长。1998年6月底累计对1 000余万人进行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 676例,艾滋病病人301例。艾滋病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现将笔者在新加坡医院护理艾滋病病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25岁~40岁;其中泰国3例,新加坡4例,孟加拉国1例,马来西亚2例;性传播6例,吸毒感染2例,输血感染1例,器械刺伤1例。 临床表现:伴有消瘦、发热、腹泻3例,鹅口疮2例,顽固性咳嗽5例,玫瑰糠疹2例,全身淋巴结肿大6例,贫血6例,卡氏肺囊虫肺炎5例。 实验室检查:HIV-antibodies阳性10例,白细胞降低8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例,乙型肝炎3例,维生素B12缺乏2例。 治疗:叠氮胸苷(AZT)每次100mg,每日5次。双脱氧肌苷用量:体重>49kg,每次200mg,每日2次;体重35kg~49kg,每次125mg,每日2次。[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 护理 消毒隔离: 隔离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隔离的目的、要求以及如何配合,使病人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隔离和护理。 尽可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房间,条件不具备时,床位应安排在通风处。合并肺结核时采取门窗紧闭,机械通风,嘱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用纸遮住口鼻,然后将纸扔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送出病房。 床头、病历、交班的黑板上做明显的红色标记。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止血带供病人专用,其它生活用品均与其它病人分开。 当病人接受手术及一些辅助治疗或检查时,注册护士应事先通知手术室及辅助科室做好预防准备。 在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人体组织或粘膜时应戴双层乳胶手套。在进行容易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穿一次性围裙、戴口罩及护目镜。 注意自身预防。医护人员做检查操作时要小心,避免被用过的针头、器械刺伤,避免破损的伤口直接感染,工作衣帽被血渍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清洗和消毒。 病人的排泄物、痰液、残余剩饭倒入不透水的双层密闭袋中,做好标记后送出病房。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当病人得知病情后,情绪将一落千丈。一部分病人恐惧死亡的来临,另一部分病人担心受到亲朋好友以及同事的歧视,故情绪非常消沉,不愿与人交谈,拒绝接受治疗,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医护人员应向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多关心体贴病人,主动与病人聊天,热情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当家属得知病人的病情后,情绪变得很低落,大部分家属产生恐惧感,不敢与病人握手,不敢接触病人的物品等。这无形中给病人一种很大的精神打击,使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寂寞,从而产生一种被家庭遗弃的感觉。例如:病人,男,30岁,已婚,以高热、咳嗽、全身皮肤多处糜烂为主诉入院。该病人于3年前到泰国旅游曾经与一位酒吧女有过性关系而染上艾滋病。在未确认之前,病人年轻貌美的妻子整日陪伴在病人身边,非常关心体贴病人,常给病人喂饭、擦身、换衣服等。当病人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患有艾滋病时,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数日都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单,拒绝一切治疗,并有自杀的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向病人做思想工作,列举一些艾滋病病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存活5年~10年的例子;另一方面多次主动打电话与其妻子交谈,向病人的妻子讲明艾滋病的预防与传染知识,鼓励病人的妻子多来探视。当病人的妻子再次出现在病房时,病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部分医护人员得知病人是艾滋病,都不愿意靠近病人,不愿意与病人交谈,做每一项操作总是推三推四,缩手缩脚,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再加上“全副武装”,如一次性围裙、口罩、护目镜、手套,让病人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有一种与众不同感。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戴口罩、护目镜及围裙,让病人有一种亲切感,同时向病人做好解释戴一次性用品的必要性,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3.出院指导 做好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向病人介绍性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知识等。将病人的病况告知病人的性伙伴,避免密切的性接触。 劝告病人不要献血或参与任何将使别人触及他们血液的活动(如共用注射针头或剃刀)。 感染HIV的哺乳期妇女应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以减少HI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鼓励病人戒烟、戒毒。 医院设有艾滋病防治小组,24 h值班,提供热线电话咨询,为艾滋病者及HIV感染者提供预防方案及诊治指南,并在传染病中心(CDC)设有专门的艾滋病病房。

艾滋病的管理论文

艾滋病的保健教育 你可以把它简化, 把要点抽出AIDS Education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a comprehensive AIDS policy is education. Many in our society are ignorant of the facts and need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young people in San Francisco revealed that 30 percent believed AIDS could be cured if treated early, and one-third did not know that AIDS cannot be transmitted merely by touching someone with AIDS activists, however, have seen education as the primary or even the sole means of fighting the AIDS epidemic. And while education is certainly important, information alone is not a sufficient means of fighting AIDS. Indeed, there are some serious concerns surrounding AIDS problem is that AIDS information is often dispensed in a so- called value neutral environment. Educators and counselors try to discuss AIDS and human sexuality in an amoral framework. But in attempting to be amoral, they often end up being immoral. Teaching the facts about subjects like condoms and homosexuality without teaching the moral values associated with them is tantamount to encouraging second concern about AIDS education is that it sometimes misrepresents the facts. Various medical and governmental reports, for example, have touted the condom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reducing the risk of contracting AIDS. But while it is true that condoms reduce the risk of contracting AIDS, they by no means eliminate used for contraceptive purposes fail about 10 percent of the time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Former Surgeon General C. Everett Koop warned of the "extraordinarily high" failure rate of condoms among homosexuals. And a study don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Medical School showed that 17 percent of women married to men with AIDS became infected within a year despite the use of , AIDS educ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to promote the homosexual lifestyle. While AIDS is not exclusively a gay disease, it has often been used by gay activists to promote acceptance of homosexuality. Although we should reach out to AIDS victims with compassion, we should not compromise the biblical teaching that homosexuality is unnatural (Rom. 1:26-27) and an abomination (Lev. 18:22).Fourth and last, there is some question about the general effectiveness of AIDS education. While educating people about AIDS may provide them with the basic facts, we should not be so naive as to believe that information alone will necessarily change their behavior. If it did, then our country's massive anti-smoking education programs would have been followed by a precipitous drop in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and the numerous venereal-disease education programs would have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adequacy of education became evident through a survey that asked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bout their knowledge of AIDS and their subsequent sexual behavior. Seventy-seven percent said they knew condoms can be used to limit the risk of infection of AIDS, but only 30 percent reported increased use of condoms. Eighty-three percent of the male students who said they have homosexual relations said they had made no change in their hasn't AIDS education been more effective? One reason is that people use selective perception to screen out most of the messages they receive. We do not, for example, pay much attention to lawnmower commercials unless we are in the market for a lawnmower. If people do not think they are at risk for AIDS, AIDS information may not get through their perceptual the problem of selective perception is emotional denial. High-risk groups often ignore messages they do not want to hear, and those at risk for AIDS are no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human sin nature frequently keeps us from doing what is right and leads us to practice evil (Rom. 7:15-19). All have sinned (Rom. 3:23) and fall short of the glory of God, so we should not be surprised that people engage in dangerous sexual behavior even when they are armed with the facts.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文艾防艾论坛 可以领公益试纸.

World Aids Day According to UNAIDS(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estimates there were million adults and million children living with HIV at the end of 2002, and during the year 5 million new people becam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Around half of all people who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do so before they are 25 and are killed by AIDS before they are 35. 9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eople with HIV liv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 HIV still remains a threat to people of all ages and nationalitie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s the theme of the 2003 World AIDS da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discrimination prevents people who are known to have HIV from securing a job or caring for their families. Discrimination can cause isolation and marginalizes(排斥)people who have HIV and AIDS. This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offered or seeking the treatment which could save their lives. In order for HIV to be effectively tackled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End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ople with HIV and AIDS. Educate people in safer sex and drug use, using appropriate media. Provide condoms freely to peopl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Provide financial and medical assistance so that people with HIV and AIDS can be treated. Started in 1988, World AIDS Day is not just about raising money, but also about raising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fighting prejudice. World AIDS Day is also important in reminding people that HIV has not gone away, and that there are many things still to be done. Themes for World Aids Day The theme for world AIDS day 2003 i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Each year there is a particular theme chosen for World AIDS Day, and for the last fourteen years the themes have been as follows: 2004 Women and AIDS 2003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2002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2001 I care. Do you? 2000 AIDS : Men make a difference 1999 Listen, Learn, Liv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1998 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1997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1996 One World, One Hope 1995 Shared Rights,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1994 AIDS and the Family 1993 Time to Act 1992 Community Commitment 1991 Sharing the Challenge 1990 Women & AIDS 1989 Youth 1988 Communication The Red Ribbon The Red Ribbon is an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AIDS awareness that is worn by people all year round and particularly around world AIDS day to demonstrate care and concern about HIV and AIDS, and to remind others of the need for their support and commitment. The red ribbon started as a "grass roots" effort, and as a result there is no official red ribbon, and many people make their own. To make your own ribbons, get some ordinary red ribbon, about cms wide and cut it into strips about 15 cms long. Then fold at the top into an inverted "V" shape and put a safety pin through the centre which you use to attach the ribbon to your clothing.

艾滋病的预防和护理论文

一、发病机理二、发病症状三、传播途径四、预防措施五、关爱艾滋病人...

提供资料 什么是艾滋病(AIDS) 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一个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也许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或是自我感觉起来很好,但是他们却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目前,世界上每天有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治疗此病的方法。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大家都应该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进而预防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超级绝症”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接触方式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人体内一些像癌细胞之类的不正常细胞,也会迅速生长、繁殖,最终发展成各类癌瘤。通俗地讲,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员及经费投入惊人。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近4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成千上万人命丧于此。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艾滋病的病原体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灵长类免疫缺陷亚属。现已证实HIV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它们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HIV病毒是一种杀细胞性病毒,此病毒主要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破坏,逐渐导致免疫功能衰竭。这样,即使一个对正常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感染,如小伤口或普通感冒,也可以致艾滋病人于死地。 艾滋病机会感染的临床表现 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 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 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忘记了是从那一天起,爱滋病这个略带西方色彩的字眼闯如了我们的生活.它惊醒了沉睡中的我们.让我们认识了爱滋,了解了爱滋,惧怕了爱滋,远离了爱滋病人. 人性就在这时体现了.普存忻这个我不太熟知,但是他是有名的爱滋病大使.也许我连他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我从心里崇拜他,因为他有一颗剔透的心,高尚的灵魂.其实我心里也知道,爱滋病是靠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可是就是人性的自私,我也保护我自己,如果有一个人他站在我面前说要和我握手,而且告诉我他是爱滋病人,恐怕我也会胆怯,我也会踌躇.可是他呢!毅然的和他们握手,吃饭,交流.也许这些在正常人与正常人之间太微不足道了.可是如果是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爱滋病人之间,那么是多么的崇高的一种气节.是多么的伟大.他们做到了,可是今天的我真的做不到. 人之初,性本善.也许是自私抹杀了我的善良.也许是自己保护的意识让我收起了善良.今天我只能在这里高唱凯歌,百般称赞那些能做到和爱滋病人平等的人,对不起,今天的我依然做不到~ 艾滋病是一种有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入侵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天猫爱卫唾液收集器不用抽血在家取样,保护隐私。 全球艾滋病20年来造成2800万人死亡,目前还有4300万患者,并且每天新增病人万人。我国现有65万艾滋病感染者,去年每天新增192人。 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性接触传播;二是血液传播;三是母婴传播。 目前,艾滋病仍然是不治之症。它威胁着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2、使用避孕套。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3、治疗性病。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艾滋病的感染。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服务咨询,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服务热线进行咨询。4、远离毒品。避免共享针头,禁止吸毒,减少血液接触。处理伤口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皮肤、眼睛、口腔接触到别人的血液。5、防止交叉传染。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只要按照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感染到这种病。就可以不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浪费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