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玉米褐斑病病害论文

发布时间:

玉米褐斑病病害论文

玉米斑病在生长初期并不多见。特别是因为穗发芽后发病率会提高。事实上,真正的大斑点到后期发病时判断很好。如上图所示,绿叶中间出现了这样的黄色斑点,但前期是青灰色的。玉米斑病的发生和四个方面的关系比较密切。一个是品种,第二个是气候,第三个是种植,第四个是土壤,简单地说是一些脆弱疾病的品种。发病概率很高,土壤贫瘠的地块比肥沃的发病重。种植密度太密比正常树桩发病严重,痛风性差的地块比通风好的病重,有连作比重

如果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可以去农资店询问,或者看看去年种植的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情况,发病少的话可以继续使用。相反,如果病多,就要更换品种。不仅种玉米,种其他作物也是如此。不能多年继续种植某些作物。请勿在肥料施用上单独施用氮肥、磷肥、钾和其他微量元素。如果预防措施不妥善,已经出现大丝虫病的情况下,以及时给药的方式,常用的药剂有三唑仑、多菌灵、苯甲唑、吡嗪沙林等。这些药剂也不贵。用药时注意渗透,对发病严重的地块不能一次性预防,中间间隔也为7。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为玉蜀节病菌,病菌为休眠孢子(囊),在地面或病残体过冬,第二年病菌由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遇到适当条件的发芽,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游动,形成渗透室,侵犯玉米柔软组织。该菌喜欢高温和高湿,休眠孢子囊的发芽需要水滴条件和23 ~ 30的气温。7,8月份温度高,湿度高,下雨天多,有利于发病。在土壤贫瘠的地块,树叶颜色变黄,病害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结实,叶厚,绿色,病害轻,不发病。一般来说,玉米8 ~ 10片叶子容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子以后不会再发生。

这种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叶鞘和茎上,叶和叶鞘相遇的地方有很多斑点。首先发生在顶部的4 ~ 8个叶尖,痣最初是从圆形或椭圆形到线性的白色或黄色斑点,叶肉褪成红色,许多小斑点通常连接在一起,形成水平带宽的黄斑。后期骑兵组织逐渐变成棕色或黑棕色,愈合为大而不规则的斑点,经常接连血管团破裂,导致叶子不能提供营养,枯萎死亡,对产量有很大影响。这种病可以使玉米产量减少10%至20%,严重减少40%。

缺水或水涝时上部叶片先出现卷曲,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仍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随后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这是由于玉米根系的呼吸及养分的传输受阻,而导致叶片发黄。

会出现红色的斑。也会出现一些椭圆形的斑纹。叶片也会腐坏。后来也会变成灰白色。边缘会呈现出浅褐色。这些都是基本的症状。

会出现叶子发黄,或者是叶子上有黑斑点的情况,也会导致叶子腐烂的现象,叶子的周围会出现病斑,叶子部分会出现丝状的情况,这些都是这种病毒的症状。

玉米褐斑病田间试验论文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且施足底肥适当追肥,提早预防及时防治,硼砂军系因2~3次间隔7天左右。

玉米褐斑病。

一、褐斑病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

二、玉米褐斑病处理方法:

1、喷洒药剂

玉米发生褐斑病后,可以喷洒杀菌剂。首先,必须从市场上购买多菌灵润湿粉或百菌清润湿粉,然后根据包装上的剂量,将药物和清水充分混合,喷洒在受影响的部分玉米上,以恢复植物的健康生长。

2、消灭病株

如果玉米病害更严重,需要从土壤中挖出褐斑病的植物并将其烧掉,以免感染其他健康的植物。在挖掘区,需要喷洒生石灰或多菌灵溶液,以消除土壤中的细菌。

3、做好通风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植物间通风不良所致,因此,在养护玉米时,可以有规律地通风和呼吸,可以修剪玉米,切断生长过密的枝叶,还可以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种植玉米,以保持环境的空气流通。

4、预防方法

在种植玉米之前,可以采取措施防止褐斑病的出现。首先,必须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种子,在种植前还可以将种子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

种植后,玉米可施用土大厨功效肥,补充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在种植是就选用抗病品种,然后是农业措施,合理施肥,清除病菌以及病株和落叶,加强栽培管理,啥时候用药剂防治,喷根茎和灌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选择优良的品种,给予它合适的生长环境,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出现病苗并没有及时拔掉,注意玉米之间的间距,有病虫害及时喷洒农药。

玉米褐斑病的研究现状论文

玉米的叶片产生病变。非常多的褐色斑点。局部枯死。并且脆弱。最后呈现灰白色,直至全部掉落。影响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减少。

会出现红色的斑。也会出现一些椭圆形的斑纹。叶片也会腐坏。后来也会变成灰白色。边缘会呈现出浅褐色。这些都是基本的症状。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

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多,大致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玉米叶片有橘黄色斑点

玉米白斑病论文

玉米出现大面积叶子扭曲,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气的,一般玉米叶片受到刺激以后,为了保护自己怕伤害,心叶就抱紧雄穗了,这样的好处是,药害虫害或者干旱等情况对玉米影响比较小,雄穗是玉米最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没有雄穗,玉米雌穗也不会有玉米粒(成为瞎苞米)的!为什么会都向一边倒,排队一样?这是因为一个倒的时候别的也就跟过去了啊!类似大雁南飞的时候都排队啊!

1、玉米除草剂药害;2、玉米丝黑穗病;3、玉米顶腐病;4、也有可能玉米缺水导致叶面卷曲。

农作物的病害程度通常根据病害对作物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传播速度等因素进行分级。具体的分级标准可能因作物、病害类型和地区而异。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分级标准,用于霜霉病:初级:病害仅在少数植株上出现,症状轻微,对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小。中级:病害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症状较为明显,对作物产量和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严重程度。严重:病害广泛传播,症状严重,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作物减产或死亡。除了上述分级标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详细的分级标准,例如:1. 病害的传播速度:如果霜霉病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2. 作物受害面积:如果霜霉病影响到了作物的大部分面积,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3. 作物产量损失:如果霜霉病导致作物产量损失较大,可能被视为更高级别的病害。总之,病害程度的分级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作物损失。

表示植株或器官患病的轻重程度(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论文玉米小斑病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大类上水果玉米分热带型、温带型、超甜型等,目前市场上少说有一两百个名称,比较大的系列如华珍系、各农科院自培系、进口公司系等,名称包括华珍、米哥、奥普兰、库普拉、中农甜、金冠218、京甜220、美珍207等;具体哪个好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气候、水文条件,试种后确定。

不是转基因玉米。登海605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育种团队选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0年9月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 登海605具有根系发达、高抗倒伏,棒大粒深产量高的突出特点。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1. 品种来源以DH351为母本,DH382为父本选育而成。母本是以“DH158/107”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父本是以国外杂交种X113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多代选育而成。2.品种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克。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含量 %,粗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3.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内蒙古自治区区试表现:2008年中晚熟组预试6点次增产,平均亩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009年晚熟组区试6点试验全部增产,平均亩产,较对照郑单958增产;2010年晚熟组生产试验6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比对照郑单958增产,居第1位。该品种适应性好,稳产性好。田间无明显病害。2008年山东省省长指挥田攻关品种,15亩地平均亩产公斤。2009年由国家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05高产田(8亩)进行了严格的实产验收,平均亩产公斤。山东省2处登海605高产创建田亩产全部超过1000公斤,2处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公斤。 2010年山东省粮王大赛亩产980公斤。4.栽培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人们,并非都是由于科学上的疑虑(且不说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有的是出于其信仰,认为人类不应该种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类今天种植的作物,没有一种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过的。这个改造过程发生于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尝试种植粮食的时候。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有的植株有人们想要的性状(比如产量比较高、味道比较好),于是其种子被保留下来,继续种下去。在下一代中,又选择“品质”最好的往下种,这样一代代地选择下去,就能得到“优良”品种。达尔文后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在新石器时代,“驯化”一种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时间。1719年,英国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发明了一种创造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把作物的不同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选育具有优良品性的品种。到了20世纪初,遗传学的创立为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植物学家用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出了许多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是自然界原先没有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这是媒体上常见的说法。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国际权威机构都一致认定目前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做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答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会有风险。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当前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指责和担忧,其实是在某些极端组织的有意误导之下,由于普通公众对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社会恐慌。围绕它的争论,并无多少的科学含量,很难再称得上是一场科学争论。 事实上,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现在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当前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推广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2005年4月29日,《科学》杂志发表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论文《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中国水稻生产和农民健康的影响》指出,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农药施用量减少80%,节省了相当大的开支,同时还降低了农药对农民健康的不良影响。中国每年有大约五万农民因为使用农药而中毒,其中大约有五百人死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