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水气病水分辨证论文

发布时间:

水气病水分辨证论文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水病就是身上肿起来了,肚子鼓胀,身上有积水,有的人上半身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还有的人早上起床脸肿。 本篇跟《饮病篇》的差异在于: 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时生活习惯不好(如躺着喝水)造成的水肿。水病是外来的,即表症失治,水慢慢累积在体内造成的水肿。 一开始感受到风邪时没有立刻把风邪排掉,失治,于是造成的水肿,叫 风水 。风水失治,日久变成 皮水 ,皮水再失治变成 里水 (正水、石水和黄汗),积水的过程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如果一开始得到表症(中风、温病或伤寒)就用经方发掉,根本不会有水病。首先看风水,“ 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 浮 ”就是表症,是病在太阳,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附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脉也是浮的,脚踝肿,风水和皮水都采汗解法治疗。 西医只要有水肿就用利尿利,但不知水的源头,故水排掉后又回来,药越吃越多。中医则根据水的源头用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汗法,后面一些处方教大家如何使用汗剂,用汗剂前还要先确定病人是否可以承受,比如疮家不可发汗,可用利尿法。 风水产生于汗出当风 ,正在发汗时受到风,结果汗发不透造成水肿,发汗即解。皮水呢,是风水没治好,水跑进三焦系统内产生的水肿,“ 其腹如鼓 ”,并不一定是肝癌肝硬化胰脏肿大才肚子大,其它都好好的,只是肚子大大的,就知道水停在三焦里,病人“ 不渴 ”。 如果未发汗治好,水再跑进去,“ 正水,其脉沉迟 ”,“沉”代表里,“迟”代表寒,当水跑到内脏里时,造成里寒很盛,肺呼吸时横膈膜无法下降,故“ 外证自喘 ”,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里寒。 “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石水与正水的区别在于一个喘一个不喘。 中医的观念是:肚脐以上釆吐法,肚脐以下釆攻下,全身性的病采汗法,汗吐下三法。 一般情况下,皮水的外症就是全身性水肝,故采汗法。汗法很多,依症选方。 “ 黄汗,其脉沉迟 ”, 黄汗来源于汗出入水, 即流汗时跳到水里,身体里的汗湿无法完全透发出来,停在三焦系统,三焦本来就是黄色的。黄汗就是一种湿热,一两次汗出入水没关系,若每天如此(如船夫),日积月累,湿热停在三焦里,刚开始最明显的是腋下出黄汗。 汗水的源头: 肺主皮毛,心传热到小肠。汗水的源头有两个:1、喝水到胃,气化后入三焦系统(内分泌、淋巴系统),在脏腑之间;2、食物里的水入小肠化为为糟粕和水进入大肠,小肠的火在下面烧,大肠里的水受热气化进入肺,如果没有运动,源源不断进入肺的水进入皮毛滋润皮肤,多余的水回到肾脏(金生水)。 若“ 久不愈,必致痈脓 ”,不单单是黄汗,任何水肿,若长时间没有被排掉,皮肤都会化脓,因为新水无法取代旧水。所以当你发现皮肤很干燥,不应该干燥时很干燥(沙漠等特殊环境除外),大部分都是有水在里面。 “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轻轻摸到病人手上的脉,出现浮又洪大,代表里气很强。我们身体的气是从里面出来的,风是从外面进来的,因为外面感受到风寒,于是体内的阳自然会出去与表邪相抗,所以从身体里面出来的就是气。“ 风气相搏 ”,体内的阳气跟外面的风邪相抗,风强过阳气时就会有瘾疹,瘾疹就是皮肤起一粒一粒很痒的红疹。“ 瘾疹 ”就是前面讲过的麻黄加术汤证。流汗时吹到风,如跑步后汗还没出完,进入有冷气的便利店排队买饮料,边吹冷气边流汗,是标准的麻黄加术汤证。荨麻疹、皮肤红疹、气候改变时的皮肤过敏、晚上睡觉时被子一盖身体一热就痒,因为毛孔没打开,皮下有很多水,水一热就动,但出不来,当然痒了,都是麻黄加术汤证。 “ 身体为痒,痒者为泄 ”,痒的话自然就会去抓,一抓皮肤气就泄出来了,于是就比较不痒。如果是持续的风痒,可以给病人吃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加了白术在里面,其目的是皮肤发一点点表汗,不需要发太多就可以治好了。因为痒疹的起因是身体本来要正常排汗时,却被外面的风吹到,于是毛孔被束到,汗液没有办法排出去。这时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又没有离开毛孔,只好停在皮肤下面,于是造成皮痒,并不是真正的皮肤病,所以只要利用麻黄加术汤把这停积的汗水发出去,痒疹就好了。麻黄加术汤设计得很好,此方刚好可以发掉这一层汗水而不伤正常津液。 汗水的源头来自肠胃,若发汗太过,胃的津液没了,小肠的津液没了,肺也干掉了,三焦淋巴系统里的水也没了。如果只过一点点,水跑到皮肤表面但没出去,停在皮表,肠胃里的水又没有了,就是五苓散证,口渴,因为肠胃干掉了,水停在四肢末梢没有回头,故小便没有。 “ 风久为痂癞 ”,风疹在身上过久失治,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终将成为痂、疥之类的干癣等等顽固的皮肤病,皮肤上面红红的长得像鱼鳞一样,一片一片排列的很整齐,一刮就掉下来许多干皮,然后没多久又长回来。这种 癣病的起因是身体里面有湿热 ,长久没有被去掉,平时汗水又没有透发,造成汗水慢慢累积于皮肤下,而脾胃里面的热又没有办法发出去,于是闷在里面变成湿热。中医用针灸来治疗,可以选用治皮肤病的消炎穴,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筑宾等等这五个穴道,专门治疗皮肤痒的,然后在皮肤长癣的地方点刺放血,再在皮肤表面涂上三黄泻心汤加一点白术粉在里面,做为外敷药粉,内服可以吃乌梅丸,乌梅丸是苦温的药,苦温能够化湿,。“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如果是阳气强,即体能很强时,汗水就会出来得很快,结果被表风阻到了,于是造成身肿,这肿的来源是因为风,所以被称风水。肿起来后当然难以俯仰。“ 风气相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遇到这种症状时,只要发汗就可以治好了。所以治水肿时,就不要加白术,直接用麻黄汤之类的变方让病人的汗发透,水就退掉了。如果是瘾疹,就要加入白术,其目的是让病人发一点点汗就可以了,白术除了能去湿之外还能够敛汗。 “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表虚时病人会怕风吹,这个怕风的症状就已经告诉你病人有风水了。 “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黄汗是在出大汗时立刻进入冷水里面而得到的,如果小便还是通利的,表示上焦有寒,因为上焦主肺,肺主皮毛,皮毛跟肺是相连到的,当皮毛被冷水刺激到而收缩,肺同时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原本肺里面就有寒的病人,在外来寒的刺激之下,此寒水无处可走,于是就从口中吐出白色的津液,反过来说,当看到病人口吐白津时,就知道这肺家寒症了,甘草干姜汤是去肺寒的主方。实际上黄汗不一定有肺寒,这一条辨有点乱,竹简的问题。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方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气分病。“ 寸口脉 ”即阳脉,“ 迟而涩 ”表示心脏力量比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代表进入少阴证,阴寒比较盛,血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生,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方向便是阳气和阴气运行的方向,即腹部阴气运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顺着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亦是大便行走的方向);胸部阳气运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 大气一转 ”。正常人阴阳气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阴阳非常协调,故头面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面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人上面冷下面热。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手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大了还不自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气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阴阳气在转时分两症:气分和血分,这里讲的是气分。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水、食物入胃,胃无法消化,肠胃就是气分,气分的力量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气化,小肠亦如此。当水无法化为气进入五脏时,冷水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骨到腹腔形成一个大圆盘(以肚脐为中心),寒造成水无法气化,肚子变得很大,“ 名曰气分 ”,是因为阳不足才造成的,阳不足造成阴积。“ 手足逆冷 ”,手脚的温度跟胃有关,手脚热代表肠胃热,手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行至脚。上焦定义为气,下焦定义为血,“ 营卫不利 ”时,“ 腹满胁鸣 ”,肋骨处有水声,中膈堵到,“8”字无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面转,阳在上面转,各自转各自的。“ 阳前通则恶寒 ”,上焦寒故感觉身冷,“ 阴前通则痹不仁 ”,脾主少腹,下焦也是寒的,脾又主肌肉,故腹寒时肌肉会麻痹。阴阳一定要“ 相得 ”,才能“8”字循环,寒气才能散掉。“ 实则矢气 ”,实症放屁多,因为小肠阴气很盛无法化升为阳,食物堵在里面,堵久后产生沼气。“ 虚则遗溺 ”,因为寒,小便无法气化出来,而是漏出来的。“气分”讲的是气走的方向,原因是阳不足造成的阴实,故处方开升阳的药。气分,寒湿梗在心下,肠胃里的津液营养无法送到五脏,统统梗在这里,故“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桂枝汤拿掉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气分病是阴太盛,桂枝硬把心火导入小肠。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是少阴证,专门去下焦的寒实,吃下后一剂知,肚子里的水就去掉了,“8”字就转起来了,阴阳大气一转,阴阳会协调,皮肤肌肉都有阴阳,故感觉“ 虫行皮中 ”,身体内到处有阴阳。当水无法气化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形:身体其他都没问题,就是胃的下方有水,也会造成“ 坚大如盘 ”,原因是脾湿太盛造成阴阳气不通。白术去脾湿,枳实去胃里的浊水。大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大承气、调胃承气汤里都有枳实,当胃冷消化不好时会产生很多浊水,这个浊水是食物坏死后留下的,枳实能够专门清除这个浊水。同样“ 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证胃很不舒服,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则没有胃不舒服。 现在重新来看下面这段,这段讲的是血分,应该接在这里。 如前所述,阴阳气的旋转以肚脐为中心,脐下是阴,脐上是阳。前面讲的气分,简单讲就是肠胃,那内脏呢?是血分。气分是寒实,血分是阴实,如何治疗阴实?阴实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腹水?这一条辨就是要告诉这些,前面只是简单讲一下,有个初步印象,因为还未涉及到汤方,这里详解。 1、心水者: 一个人不管什么病,只要情绪很烦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因为心藏神,神不守,人就焦虑、烦躁。如何知道心脏有积水?心脏造成阴阳气(“8”字)不通时,水会停在心脏下方,心脏下方是脾脏,水慢慢渗透进脾脏,脾管全身肌肉,故“ 身重 ”。中膈有水时,吸入的气只能到两肋,无法下去到肾,气会回逆,故“ 少气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膈有水时,心火无法下到小肠,小肠火不够,下焦的水无法气化,水是最重的,积累在阴囊,故“ 其人阴肿 ”,阴囊肿大。我们从外症“ 不得卧,烦而躁 ”便知心脏有水。 处方思路 : 茯苓(利三焦心包的水),桂枝(强心阳,把心火导入小肠),防己(通利三焦,对症阴肿),杏仁(补足肺里津液,因为心火下不去反逆,会把肺里津液烧光,肺里变得干燥),白术(去湿,对症身重),黄耆(补气,对症少气)。 2、肝水者:腹大的人如何知道他是肝脏积水?有几个症状: 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胁下痛,常常有口水出来,小便滴滴答答排不尽。 当遇到血分病,肝家有阴实,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肝癌,营养被实堵到无法进入肝脏,当肝实越来越严重时会顶到脾脏(木克土)。小肠消化食物后,要将营养交给脾(脾主少腹),但脾受肝的影响,变成阴实,不受纳小肠交来的营养,这些水只好回头累积在腹腔里,这就是 腹水的原因 。肝脾刚好在胁下,故“ 胁下腹痛 ”。肝只影响到脾,还影响不了肾,肾的津液还会上来到嘴里,还有点口水,小便也还有点。 处方思路 : 救脾。若脾脏能受纳营养,便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脾?甘(甜)味入脾,用甘淡渗利的方式来强脾,治肝先实脾,小健中汤能实脾,但实的是虚寒的,而非阴实的。用甘淡渗利的药去通利脾脏就可以把水排出来。分消汤、补气建中汤便是此思路,但记得不用甘草,甘草蓄水。已经是阴(脏)实了,若再去做切片、栓塞会更实,加重问题。 3、肺水者: 如何知道肺有水? 也是不得卧, 如何与心水区分? 肺家有阴实(长东西),大肠的水上升到肺里时被堵到,无法上去,便慢慢累积在肺的下方,肺主皮毛,肺主气,水无法气化,会“ 身肿 ”。正常人大肠的水气化后上升到肺(金生水),肺水滋润皮肤,新水代替旧水(肺主皮毛),肺里的水再进入肾(金生水),再经输尿管入膀胱,膀胱再做第二次气化,气化后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而好的水则进入肝脏(水生木),再入胆成胆汁,胆汁再进入小肠(木生火)大肠循环,帮助消化(火生土)。现在大肠的水不断上去停在肺下方下不来,故“ 小便难 ”。肺跟大肺相表里,大肠的水不断上去的压力会回来,小肠的火无法把大肠里的水完全气化掉,故“ 鸭溏 ”。 处方思路 :十枣汤 4、脾水者:如何跟肝水、肾水区分?脾主少腹,中医的脾包括胰,脾主四肢肌肉,故“ 腹大,四肢苦重 ”,气被脾实堵到也无法下降,也会“ 少气 ”,呼吸短,脾主湿,少腹湿盛,“ 小便难 ”。 处方思路 : 白术(去湿),茯苓(利尿),白芍(对症少腹问题) 5、肾水者:也是肚子大, 肚脐突出肿大 ,肾在腰部,故“ 腰痛 ”,肾本来是水,肾有问题时小便就排不出去,无便意。肾经到脚,脚会“ 逆冷 ”。头面的水来自肾脏,从两个地方进入:A、命门火把肾水气化上冲脑部,经过脖子冷却后入脑,脖子是冷却系统,风池风府风门都在此,天冷的时候人会缩脖子,一缩脖子冷却系统变短,热气会多上去一点,夏天伸长脖子就会凉快些,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B、肾经顺冲脉入舌头喉咙下方。当肾脏功能不行时,水停在下面无法上去,上面的水下来,新水无法上去,水源没有,上面的水会不够,故“ 面反瘦 ”,脸会瘦。 处方思路 : 用石硫磺,非毒药,而是热毒,色黄入三焦,补肾,道家修炼用的“金液丹”所提炼的就是硫磺,是道家的长生不老药。硫磺与命门火很有关系,当遇到病人水肿时,处方里均可加石硫磺3钱(棉裹),硫磺可以利水。 经方对于阴实证,除了开去实的药外,如茜草、炙鳖甲(在泥土里无孔不入,治肝病)、瓦楞子(去痰积)、牡蛎,还要同时开去阴的药,否则病不会好。去阴的药就是阳药,从《伤寒论》最初的桂枝到生附子到硫磺,均升阳去阴。 去阴的药加上去实的药便是治疗阴实的处方思路 。 处方举例:肝家阴实 生附子石硫磺桂枝去阴,炙鳖甲茜草去实,茜草又名鹿衔草,能深入内脏,活血化瘀,通经,用于女人月经不通或子宫里有瘀血。川芎活血化瘀。配合泻南补北,泻南用黄连黄芩,栀子茵陈去黄,栀子去虚热(短暂、间歇性的热),茵阵去实热(燥热、不停的热)。 用这个处方前,病人已经有腹水时,先用甘淡渗利的药把小便导出来。 如何知道处方有效? 当肝有阴实堵到时,不要去管肿瘤硬块生在哪个部位,脐上阳气运行时被阴实堵到就入不了阴,阳便回头产生热。初症,即在西医查出的前两年,病人每晚1-3点醒来,3点以后才睡,是因为热醒过来,里面已经有一点堵到了,1-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3点以后走肺经,肺里没有东西又睡过去了。初症就动手,处方也不需要那么强。 柴胡,少阳药,入肝胆,黄芩消炎去热,玉今为苦寒药,能去血中热,亦用于女人逆经(流鼻血,可用单味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白芍入阴,活血化瘀。茵陈去黄,泽泻让黄从小便走。治肝必治大肠,肝病的人要通大便,绝对不可便秘,加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加枳实白芍的原因,让大便通出来,大黄去实。初症时阴实尚未结得很实,也没有腹水,当然可以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增强胃气。 病在初症时,攻养同用,处方里攻坚的药和滋养的药开在一起,一定要固好胃气,这是治症的原则,同时攻。吃下后一觉到天亮,无燥热,代表阴实去掉了。病在初症统统有治,但这一阶段西医还查不到。此方肝炎B肝C肝均可用,再在此方上做加减:比如上热下寒口苦咽干,脚冰凉,再加石膏、知母、炮附子等等。恶心,确定是水引起的呕加半夏, 如何确定? 摸关脉为弦脉即是,弦脉都是有水,再看舌头,津液多不干燥。吴茱萸也能止呕,用于胃寒(口不渴,喜热饮)的呕,常于生姜并用,吴茱萸去寒,生姜去水,并用去胃家寒水。 吃饭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饭? 因人而异。胃家寒症者先喝热汤暖胃再吃饭,正常人先吃饭再喝汤帮助消化。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气水/皮水/黄汗)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中医风水病辨证分析论文

浅谈病证结合中医教育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本文是关于病证结合中医教育论文

1辨证论治概述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辨证就是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理论,辨明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即证候。证候能综合反映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机、部位和范围、邪正的态势、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类型和机能异常的特点,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刘平等认为这种证候病机理论建立在中国传统整体综合的意象思维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象(自身感受与机体的外在表观信息“象”)的直接观察,取类比象,分析归纳出意象病理、病机模型;偏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反应状态的认识和把握,是对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综合反应状态整体性病态特征“(意”)的概括性描述,以“证候病机”为主要表述形式,具有整体病理概念的优势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整体异常反应状态。辨证论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有所不足;更倾向于主观,缺少相对客观的标准;对病情的观察过于依赖患者的感受和外在表现,缺乏内在病理变化的判断;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判断。笔者在为西医院校学生讲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医内科等内容时,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为粗糙,逻辑不甚严密,概念较为模糊,内容难以理解,主要靠死记硬背。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较少,基础薄弱。辨证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的相关知识,一般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都经过了超过100学时的系统学习,而笔者所在学校中医学基础的总课时为57学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课时只有10学时,如此短的时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就显而易见。

2)中西医学理论和诊疗方式的差异。学员在接触中医之前,已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医学关于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并已巩固,其以物质为基础,采用明确定性、精确定量的方式,因相对客观、因果明确而易于学习和接受;中医理论较为朴素,多采用取类比象、分析归纳的方法,诊疗所关注的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的“象”,具有相对抽象、主观性强、缺乏定量的特点,不易学习和掌握。

3)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在讲述中医内科时,经常会有学员就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胃脘痛”既可以出现于胃炎、胃溃疡,又可以出现于胃癌,明显两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疾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证可辨,如脂肪肝、高脂血症、某些肿瘤早期阶段,但存在远期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辨证的不足之处使得学员对中医辨证的认同感较差。基于此,有必要改进目前单一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临床,符合医疗实践。

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思路

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西医相互碰撞、借鉴而逐步形成的,是传统中医病证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层次加以体现。病证结合这种新的诊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病证结合有利于疾病诊断规范化。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存在重视证、轻视病的问题,许多病是根据主要症状确立,有些则包含了证的属性,相当一部分概念界定不明确,可以说中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命名缺乏统一的标准;西医对疾病的界定往往较为明确,其内涵综合了病因、症状、理化检查、病理变化等内容,能深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规律,具有客观、明确的优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诊疗的主要模式,并发展出以病统证、据病分期而辨证、专病专药综合辨证等形式。

2)病证结合有利于治疗疾病和评价疗效。历史上许多医家在模糊病名、把握病机的基础上直接遣方用药,其疗效体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机体对疾病反映的改变上,这一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医古籍文献中,由此产生同证不同病的治疗没有辨析、疗效评价留于主观表浅不成体系的弊病;而结合辨病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合理弥补辨证治疗的局限,其客观的理化指标和病理改变也可建立起较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

3)病证结合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如沈自尹等进行的肾本质研究、陈可冀等进行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刘平等进行的肝纤维化和扶正化瘀治法的研究等,深入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阐明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机制。路甬祥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对中西医学各自优势的互补和集成,是汲取了中医学宏观整体和西医学微观局部的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可能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交叉融合的切入点。

3病证结合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

笔者所在大学的中医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课程,正在学习诊断学并进行临床的见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着在部分内容采用病证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单一的辨证论治相比,病证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使中医的诊断更加规范,与西医的衔接更加顺畅,极大程度的避免了因概念模糊混淆造成的理解困难或错误,也使西医院校学生能够与所学的西医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差异的认识,更能体悟中医的特色。

2)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3)使学员了解中医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能够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医,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对中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西医院校的中医教育,由于课时等客观条件和学员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调整其教学目的,将重点放在对中医学的认识上。而在当前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传达中医理论和诊疗的科学内涵,或许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不能这样啊!与人于己都不好!慎重慎重

居住坏境与健康的关系: “地滋润草木茂兴隆吉庆”。这是《三元总录》书中原句。是我国古代风水师们用来判断一所住宅、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之一。 居住房屋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精神、运气和健康,这是我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这是一种常见现象。 人们会由于各种原因更换或改善住房条件。新住宅的风水效应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此,在搬入新居之后,有的人感到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甚至官运亨通,生意兴隆,子女学习好;而有的人住进新房以后,则感到事事不顺,或疾病缠身,或口舌是非甚至官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使许多的人迷惑不解。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房屋对居住者产生的物理学(风水学)作用力。好的风水(物理)作用就称为优良住宅效应,坏的风水作用力就称为住宅病。住宅病大多都是因为住宅房屋建筑地点、方位、格局、用材或家具电器的安装摆放等方面不符合科学风水学的要求,违背了某些自然规律,产生了对人体生理信息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例如:地磁辐射来自地层下面,看不见摸不著,但它确实存在,且与地下的水脉走向有著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地下水流的交叉处,辐射的强度就更大。人们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辐射区内,或者是卧床和办公桌正好放在辐射点上,就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患各种疾病,如精神忧郁,或烦躁不安,或头痛失眠,或抵抗力下降,或工作效率下降等。地磁辐射虽然没有办法根本解除,但可以设法避免。其次,装修房子所用材料虽然价格不菲,但其中有的材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苯和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又如油漆中的苯酚、铅等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通风不好,使这些有害物质的分解排出不好,必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从前被称为风水作用,因此我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古人的风水学,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阴阳风水学是科学,不是迷信。现代称为自然科学,笔者称这种现象为现代风水学。它是包含了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坏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侯气象学宇宙星体学和人体生命科学的一门综合学科。 我们知道《周易》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着阴阳平衡、阴阳共存,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之思想,即对立统一思想。这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孤立只是暂时的。就人而言:一个家庭(即太极),男、女结为夫妻(两仪既阴、阳)象征着夫妻相互共存,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你追我赶,共同发展。 当前,国际自然科学界在风水学方面正积极进行研究和应用,并且得到了所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于风水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我认为在研究和运用这门学科时应该遵循“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其自然”这四大原则。把古老又神秘的风水学现代化、科学化,使其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采纳哦

水肿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以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肠逆蠕动将胆汁返流进胃部引起的,胆汁对胃黏膜有很强的腐蚀性。治疗方法除了增加对胃黏膜的保护外,还要让胃肠蠕动正常,使胆汁顺利进入肠内。用鸡内金25克,太子参25克,党参20克,陈皮10克,鱼腥草10克煎水服。

你的提问十分执着,证明你是相信中医者。当代,在许多人不信中医的大环境中,已经是难能可贵者矣,所以笔者在此回答你吧!可是,用中医理论予以解答,是件十分繁杂的工作,一时半会地很难说得透彻呢。若要周全地写出来,就是一篇论文也,此时之内容,对于一位行外仁仕者,又会是一头雾水耶。你说是吗?“幽门水肿是西医说法”言之有理!幽门系胃囊向着小肠一端之未尾者也。“幽门水肿”理属中医——症名——胃胀、胃痛之列。中医之症——表面可见或感觉得到的症状者也。症者又有其根源,此间所言之“症的根源”,中医术语则谓之——证——也。医工由“症”查找到“症的根源”之全过程,中医术语则谓之“中医辨证”。你之提问,就是“中医辨证”了——医工根据(对患者进行“四诊”)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追根索源之分析,最后找到“症”之所以发生之真切的原因也。由此便能回答你之提问矣。就事论是来 简答 之。中医理论之一中,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论。以你之提问具体言之乃:1,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关系。即胃者受纳食物——主外,类似夫君在外赚钱;脾者消化胃所受纳之食,转变成精微(营养)——主内,类似贤妻持家。“幽门水肿”——就是脾没有将胃所受纳之食全部转变成精微,反而是将极少的一部分转化成了中医谓之的“饮”(即废弃在体内的水液谓之“饮”)。2,中医理论又有“胃为肾之关”。即胃者相当于肾(即体内主管水液周流之”部门总管“,中医术语谓之“肾主水”)官的“开关”(输水管线中的开关,或闸阀者)。“胃关”既然“水肿”,则闸阀失灵或欠灵敏,于是乎“肾官”不是少了水,就会是多了水,从而体使体内之水液周流有一些乱套矣。体内水液周流既然有了一些乱了套,那么,俗言曰:“文(人写字)不能少一点,武(人作战)不能少一撇(匹马)”,一定有某部门因少了水而产生邪火;亦一定有某部门多了水而泛滥成灾。你之症正是胃内水患成灾而见到“幽门水肿”也。故,此“水患成灾”就是你的“幽门水肿”之第一种致病因素矣。3,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亦是互为表、里关系。相当于空战中的一对长机(肾经)与僚机(肝经)。上叙第2项已言明“使体内之水液周流乱套”,即长机肾者受到了“机内故障”之威协,僚机被逼得亦要乱套也。于是肝经因少了水而产生内热而无疑矣。肝经内热就能宣泄到胃,中医术语谓之“肝火犯胃”哉。此“肝火犯胃”正是本文第2项所言过的邪火者也,亦正是你的“幽门水肿”之第二种致病因素矣。一片巴掌是拍不响的。有了上叙的第一、二种因素,你的“幽门水肿”亦就不足为怪哉。须知,上叙的第1、2、3项之因果关系,已经构成了一道封闭了的园圈。要从何处进入治疗,就是医工智慧所发挥也。从你提问之中,可得知你亦是业医者也。就供你参考了。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水气病脉证并治论文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方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气分病。“ 寸口脉 ”即阳脉,“ 迟而涩 ”表示心脏力量比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代表进入少阴证,阴寒比较盛,血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生,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方向便是阳气和阴气运行的方向,即腹部阴气运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顺着大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亦是大便行走的方向);胸部阳气运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 大气一转 ”。正常人阴阳气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阴阳非常协调,故头面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面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人上面冷下面热。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手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大了还不自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气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阴阳气在转时分两症:气分和血分,这里讲的是气分。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水、食物入胃,胃无法消化,肠胃就是气分,气分的力量不够,喝进去的水无法气化,小肠亦如此。当水无法化为气进入五脏时,冷水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骨到腹腔形成一个大圆盘(以肚脐为中心),寒造成水无法气化,肚子变得很大,“ 名曰气分 ”,是因为阳不足才造成的,阳不足造成阴积。“ 手足逆冷 ”,手脚的温度跟胃有关,手脚热代表肠胃热,手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行至脚。上焦定义为气,下焦定义为血,“ 营卫不利 ”时,“ 腹满胁鸣 ”,肋骨处有水声,中膈堵到,“8”字无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面转,阳在上面转,各自转各自的。“ 阳前通则恶寒 ”,上焦寒故感觉身冷,“ 阴前通则痹不仁 ”,脾主少腹,下焦也是寒的,脾又主肌肉,故腹寒时肌肉会麻痹。阴阳一定要“ 相得 ”,才能“8”字循环,寒气才能散掉。“ 实则矢气 ”,实症放屁多,因为小肠阴气很盛无法化升为阳,食物堵在里面,堵久后产生沼气。“ 虚则遗溺 ”,因为寒,小便无法气化出来,而是漏出来的。“气分”讲的是气走的方向,原因是阳不足造成的阴实,故处方开升阳的药。气分,寒湿梗在心下,肠胃里的津液营养无法送到五脏,统统梗在这里,故“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桂枝汤拿掉白芍,因为白芍是阴药,气分病是阴太盛,桂枝硬把心火导入小肠。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是少阴证,专门去下焦的寒实,吃下后一剂知,肚子里的水就去掉了,“8”字就转起来了,阴阳大气一转,阴阳会协调,皮肤肌肉都有阴阳,故感觉“ 虫行皮中 ”,身体内到处有阴阳。当水无法气化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形:身体其他都没问题,就是胃的下方有水,也会造成“ 坚大如盘 ”,原因是脾湿太盛造成阴阳气不通。白术去脾湿,枳实去胃里的浊水。大柴胡汤、四逆散、小承气、大承气、调胃承气汤里都有枳实,当胃冷消化不好时会产生很多浊水,这个浊水是食物坏死后留下的,枳实能够专门清除这个浊水。同样“ 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证胃很不舒服,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则没有胃不舒服。 现在重新来看下面这段,这段讲的是血分,应该接在这里。 如前所述,阴阳气的旋转以肚脐为中心,脐下是阴,脐上是阳。前面讲的气分,简单讲就是肠胃,那内脏呢?是血分。气分是寒实,血分是阴实,如何治疗阴实?阴实为什么会造成严重的腹水?这一条辨就是要告诉这些,前面只是简单讲一下,有个初步印象,因为还未涉及到汤方,这里详解。 1、心水者: 一个人不管什么病,只要情绪很烦躁,都是心脏的问题 ,因为心藏神,神不守,人就焦虑、烦躁。如何知道心脏有积水?心脏造成阴阳气(“8”字)不通时,水会停在心脏下方,心脏下方是脾脏,水慢慢渗透进脾脏,脾管全身肌肉,故“ 身重 ”。中膈有水时,吸入的气只能到两肋,无法下去到肾,气会回逆,故“ 少气 ”,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膈有水时,心火无法下到小肠,小肠火不够,下焦的水无法气化,水是最重的,积累在阴囊,故“ 其人阴肿 ”,阴囊肿大。我们从外症“ 不得卧,烦而躁 ”便知心脏有水。 处方思路 : 茯苓(利三焦心包的水),桂枝(强心阳,把心火导入小肠),防己(通利三焦,对症阴肿),杏仁(补足肺里津液,因为心火下不去反逆,会把肺里津液烧光,肺里变得干燥),白术(去湿,对症身重),黄耆(补气,对症少气)。 2、肝水者:腹大的人如何知道他是肝脏积水?有几个症状: 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胁下痛,常常有口水出来,小便滴滴答答排不尽。 当遇到血分病,肝家有阴实,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肝癌,营养被实堵到无法进入肝脏,当肝实越来越严重时会顶到脾脏(木克土)。小肠消化食物后,要将营养交给脾(脾主少腹),但脾受肝的影响,变成阴实,不受纳小肠交来的营养,这些水只好回头累积在腹腔里,这就是 腹水的原因 。肝脾刚好在胁下,故“ 胁下腹痛 ”。肝只影响到脾,还影响不了肾,肾的津液还会上来到嘴里,还有点口水,小便也还有点。 处方思路 : 救脾。若脾脏能受纳营养,便立于不败之地。什么是脾?甘(甜)味入脾,用甘淡渗利的方式来强脾,治肝先实脾,小健中汤能实脾,但实的是虚寒的,而非阴实的。用甘淡渗利的药去通利脾脏就可以把水排出来。分消汤、补气建中汤便是此思路,但记得不用甘草,甘草蓄水。已经是阴(脏)实了,若再去做切片、栓塞会更实,加重问题。 3、肺水者: 如何知道肺有水? 也是不得卧, 如何与心水区分? 肺家有阴实(长东西),大肠的水上升到肺里时被堵到,无法上去,便慢慢累积在肺的下方,肺主皮毛,肺主气,水无法气化,会“ 身肿 ”。正常人大肠的水气化后上升到肺(金生水),肺水滋润皮肤,新水代替旧水(肺主皮毛),肺里的水再进入肾(金生水),再经输尿管入膀胱,膀胱再做第二次气化,气化后小便才有喷射的力量,而好的水则进入肝脏(水生木),再入胆成胆汁,胆汁再进入小肠(木生火)大肠循环,帮助消化(火生土)。现在大肠的水不断上去停在肺下方下不来,故“ 小便难 ”。肺跟大肺相表里,大肠的水不断上去的压力会回来,小肠的火无法把大肠里的水完全气化掉,故“ 鸭溏 ”。 处方思路 :十枣汤 4、脾水者:如何跟肝水、肾水区分?脾主少腹,中医的脾包括胰,脾主四肢肌肉,故“ 腹大,四肢苦重 ”,气被脾实堵到也无法下降,也会“ 少气 ”,呼吸短,脾主湿,少腹湿盛,“ 小便难 ”。 处方思路 : 白术(去湿),茯苓(利尿),白芍(对症少腹问题) 5、肾水者:也是肚子大, 肚脐突出肿大 ,肾在腰部,故“ 腰痛 ”,肾本来是水,肾有问题时小便就排不出去,无便意。肾经到脚,脚会“ 逆冷 ”。头面的水来自肾脏,从两个地方进入:A、命门火把肾水气化上冲脑部,经过脖子冷却后入脑,脖子是冷却系统,风池风府风门都在此,天冷的时候人会缩脖子,一缩脖子冷却系统变短,热气会多上去一点,夏天伸长脖子就会凉快些,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B、肾经顺冲脉入舌头喉咙下方。当肾脏功能不行时,水停在下面无法上去,上面的水下来,新水无法上去,水源没有,上面的水会不够,故“ 面反瘦 ”,脸会瘦。 处方思路 : 用石硫磺,非毒药,而是热毒,色黄入三焦,补肾,道家修炼用的“金液丹”所提炼的就是硫磺,是道家的长生不老药。硫磺与命门火很有关系,当遇到病人水肿时,处方里均可加石硫磺3钱(棉裹),硫磺可以利水。 经方对于阴实证,除了开去实的药外,如茜草、炙鳖甲(在泥土里无孔不入,治肝病)、瓦楞子(去痰积)、牡蛎,还要同时开去阴的药,否则病不会好。去阴的药就是阳药,从《伤寒论》最初的桂枝到生附子到硫磺,均升阳去阴。 去阴的药加上去实的药便是治疗阴实的处方思路 。 处方举例:肝家阴实 生附子石硫磺桂枝去阴,炙鳖甲茜草去实,茜草又名鹿衔草,能深入内脏,活血化瘀,通经,用于女人月经不通或子宫里有瘀血。川芎活血化瘀。配合泻南补北,泻南用黄连黄芩,栀子茵陈去黄,栀子去虚热(短暂、间歇性的热),茵阵去实热(燥热、不停的热)。 用这个处方前,病人已经有腹水时,先用甘淡渗利的药把小便导出来。 如何知道处方有效? 当肝有阴实堵到时,不要去管肿瘤硬块生在哪个部位,脐上阳气运行时被阴实堵到就入不了阴,阳便回头产生热。初症,即在西医查出的前两年,病人每晚1-3点醒来,3点以后才睡,是因为热醒过来,里面已经有一点堵到了,1-3点丑时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3点以后走肺经,肺里没有东西又睡过去了。初症就动手,处方也不需要那么强。 柴胡,少阳药,入肝胆,黄芩消炎去热,玉今为苦寒药,能去血中热,亦用于女人逆经(流鼻血,可用单味药)。川芎丹皮活血化瘀,白芍入阴,活血化瘀。茵陈去黄,泽泻让黄从小便走。治肝必治大肠,肝病的人要通大便,绝对不可便秘,加枳实,这就是大柴胡汤加枳实白芍的原因,让大便通出来,大黄去实。初症时阴实尚未结得很实,也没有腹水,当然可以用炙甘草、大枣、生姜增强胃气。 病在初症时,攻养同用,处方里攻坚的药和滋养的药开在一起,一定要固好胃气,这是治症的原则,同时攻。吃下后一觉到天亮,无燥热,代表阴实去掉了。病在初症统统有治,但这一阶段西医还查不到。此方肝炎B肝C肝均可用,再在此方上做加减:比如上热下寒口苦咽干,脚冰凉,再加石膏、知母、炮附子等等。恶心,确定是水引起的呕加半夏, 如何确定? 摸关脉为弦脉即是,弦脉都是有水,再看舌头,津液多不干燥。吴茱萸也能止呕,用于胃寒(口不渴,喜热饮)的呕,常于生姜并用,吴茱萸去寒,生姜去水,并用去胃家寒水。 吃饭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饭? 因人而异。胃家寒症者先喝热汤暖胃再吃饭,正常人先吃饭再喝汤帮助消化。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气水/皮水/黄汗)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 寸口 ”就是阳,尺就是阴,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 沉 ”代表里,“ 滑 ”代表有水气,这是从脉诊上看水病,这也是一种风水,还可以从病家的脸肿而得知,即望诊:眼睛下的眼带和眼睛上的眼帘厚厚的、肥肥的,都代表有积水。因为眼眶周围是脾脏的区域,脾是土,正常情况下土克水,土不能克水时即身上有水肿,故如卧蚕。“ 其颈脉动,时时咳 ”,颈动脉动得很厉害,又常常咳,“ 按其手足上,略而不起者,风水 ”,如果有水肿时,当手按到肿处后,按下去的地方没有弹起来,就是有风水了。如果按下去弹起来,就是气肿,气肿给病家发汗药就不对了,遇到水症我们才会开发汗的药。张仲景的观念是肚脐以上有积水,采的是汗解法,肚脐以下的积水,采的是利尿法。原因在心脏,当心脏衰弱的时候,第一个表症是足跗肿,所以心脏的阳如果不足,会从脚肿上来。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肿会从头上肿下来,表面上看是面肿,实际上是肾脏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发汗法,来减轻肾脏的负担,不想用利尿剂影响到肾。上焦心阳不足时产生的足跗脚,可以用利尿法,因为肾脏功能很好,开利尿剂不会影响到心脏,原因就在这里。本来眼袋的皱纹很多,当水肿的时候:“你看我眼带的皱纹都没了,不用去拉皮了。”这种刚开始有水肿的症状就叫做风水。水因为在皮肤表面上压迫到皮表细小的血管,心脏的血要经过脖子的动脉到头上,结果通过眼皮的时候,因为有水压到,所以眼皮会跳得很厉害。常常会咳,是因为有风水在最表的地方一段时间没有被排掉,于是水就逐渐渗到肺里面去,就会产生咳嗽的现象,这是刚开始得到风水病的初症。平常我们治疗风水和刚刚我们讲的风痒不一样,遇到风疹痒的时候用麻黄加术汤。遇到有风水的时候,一般用越婢汤,越婢汤就是麻黄、石膏、生姜、炙甘草和大枣五味药组成。 越婢汤的治症是:有汗、咳嗽、发烧 。有流汗只有两证:桂枝汤证和越婢汤证,桂枝汤没有咳嗽,有咳嗽用麻黄,麻黄能发汗也能止汗。 若本非湿家,太阳伤寒后麻黄汤就解决了。现本为湿家,受到风寒,全身会浮肿。“ 脉浮而紧 ”代表表寒,“ 法当骨节疼痛 ”,看似麻黄汤证,现“ 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 ”,这个“ 重 ”就是湿,“ 其人不渴,汗出即愈 ”,湿盛者不会口渴,这个病得汗则解,这叫做风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其实病人本来里面就有湿,本有里湿的状况又得到表寒时就会有这种现象。若开麻黄汤的话要加白术去湿。 如果发汗太过,结果病人变成恶寒,这里的恶寒不是表的恶寒。太阳病的恶寒是病人会感觉身体很怕冷,病人躺在那边一直抖,摸他的身体却是滚烫又无汗出,这就是麻黄汤证。如果病人喊“好冷好冷”,你摸他身体冰冰的,这是里塞,就是里面虚掉的寒,“ 恶寒者,此为极虚 ”,是因为“ 发汗得之 ”,发汗太过导致的。如果病人是“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皮水比风水更进一层,风水没治好,水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不在皮肤表面了,故“ 不恶寒 ”,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三焦遍布全身,故“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全身不舒服,不见得是麻痹。 “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 ”,三焦在脏腑的外围,水停于此,呼吸不顺畅,吃不下东西。 黄昏是阳入阴之时,清晨是阳出阴之时 ,阳入阴时被三焦里的湿梗到,阳无法入阴,故“ 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此段编列比较凌乱,这里的黄汗是指三焦里的水停留越来越多时,三焦本身黄色的营养会跑出来,流汗是黄色的,腋下易见,也是皮水的一种。 “ 肺胀 ”,就是肺的呼吸系统出现可题, 只要肺有问题,表症出现时一定会有咳嗽,寒时不渴,热时渴,会忘记喝水的人里寒很甚 。肺胀时“ 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身上有水,利用发汗将之发掉,只要是属于上焦的、肚脐以上的,发汗就会好。 有几种情形不可发汗:“ 渴而下利,小便数者 ”,“ 渴 ”代表肺里津液伤到,“ 下利 ”代表肠胃津液不够,“ 小便数 ”代表津液在丧失。 遇到不可发汗的水肿如何处理? 蒲灰散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先补足津液(比如吃水梨、西瓜等)再去发汗。如果不该发汗时用了麻黄汤,病人会出现痉挛、小便浓稠,这时用人参、生姜、红枣等增润津液,让津液慢慢回头,也可以吃些水果。 里水,病更进一层,“ 脉沉 ”代表病在里,水积在里面,故“ 小便不利 ”,全身水肿。若“ 小便自利 ”,代表水有出处,人还是全身面目黄肿,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虚掉了,所以说“ 此亡津液 ”也,因为里面津液不足,要用越婢汤加白术。越婢汤在使用时病人一定有汗、喘气、发烧,本有湿,故加术。 如何知其本有湿? 平时常常没事肌肉关节酸痛,那就是汗水没有透发,运动排汗就没事。 有汗、口渴、小便不利、肌肉酸痛 就已经是越婢加术汤证了。 当发现身体里有寒湿时,赶快开温阳利水的药把寒湿排掉,否则会日久成肿瘤, 所有妇科病源头都是寒湿 。 “ 趺阳脉 ”就是指冲阳脉,中医讲气的地方。“ 当伏,今反紧 ”,正常的脉应该是伏脉,伏脉就是慢慢的跳,缓缓状,正常的脉是缓脉。如果趺阳脉变紧,表示“ 本自有寒 ”,就是胃里面已经有寒,这就容易造成疝气、症瘕等,子官里面长硬块就是瘕,中医讲的症瘕就是指硬块。“ 腹中痛 ”,一般就是里寒已经很盛了,此时要开温阳利水的药,如桂枝、炮附子、白术、茯苓等等。结果医生攻下,而所有攻下的药都是属于比较寒凉的药,病人腹中已经很寒了,又被攻下,就会出现“ 胸满短气 ”,变成下面更寒、上面阳又下不来的局面,结果吸气时气只能到胸部就吐出去,让病人觉得胸腔胀满,呼吸短促。简言之就是 应该用温里,结果误用攻下了,就会水肿 。 “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 ”,一个人准备要发生水肿之时,在正常胃脉的地方出现数脉,“ 本自有热 ”,本来就有胃太热的问题,所以オ会“ 消谷,小便数 ”,就是吃不饱,一般如果胃在过热的状况之下,应该小便出来很多才对,“ 今反不利 ”,结果现在反而没有小便,“ 此欲作水 ”,由此就可以预知此人马上要开始水肿了。 类似这样的条辨,不用担心看不懂,临床上没有人这样看病的。实质上是在讲: 一个人若阳气不够,亦即素虚之人,运动完流汗时得到表风,汗水没有排透,日积月累成积水,这都是虚症才得到的。故平时要多运动,倪师提倡易筋经,跑步走路都是直线运动,是劳动,易筋经等练功才是真正的运动。素虚之人平时喝喝桂枝汤,协调阴阳,固表能力会增强。常多梦、梦遗、盗汗、惊悸之人,桂枝汤再加龙骨、牡蛎。 这个条辨是讲水病刚开始的现象,水病初期是阳脉“ 弦而紧 ”,寸口脉就是讲心脏的脉,也就是心脉,广义上指上焦。弦代表水,紧代表寒,就是上焦受寒,这里不应该是“ 肠间 ”,而是“ 走于阳间 ”,水自然而然走到皮肤肌肉之间,这个就是水病之初脉象。水走肠间是己椒苈黄丸证。 我们随时该保持肺阳很足,不然如果肺阳没有办法把皮肤上的水做汗而透发出来的时候,就会停积成风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这是指水病已经形成了,得到水病以后,肾脏功能会慢慢弱下去造成“少明脉紧而沉”,沉代表里,紧代表寒,肾脏寒下来,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于是小便小不出来了,就成为水肿病,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非常好用的利尿剂,它同时能够壮肾阳,又可以去除肺寒。病会走里,都是因为表水没有被治好,才会慢慢入里的。 所有水病,都是沉脉 ,都是摸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因为水很盛的时候,会把血脉压在底下,造成血脉很低,这是正常发病的脉证。“ 脉出者死 ”,水病病人脉不沉反浮,就是脉症不符,癌症病人到末期都是脉都很大,阳不入阴,这是真阳要脱出的危证,因为水病太久没去掉,整个肌肤和肌肉都会坏死掉,这是很危险的症侯,中医的观念认为:脉症不符就是危险。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论文水气病脉证并治

“ 脉沉小 ”,沉代表病在里,小代表阳气虚,属少阴证。《伤寒论》里讲少阴证是“脉微细但欲寐",血脉系统被寒水包住,脉变得很小。 麻黄汤在经方里又称为“返魂汤”,病人阳不够时用青龙硬把阳叫回来。这里病人水病,里阳不够时用麻黄附子汤壮里阳,利小便。脉浮代表病在表,用杏子汤发汗。杏子汤方缺失了,按照方义,倪师判断为麻黄杏仁甘草汤,而非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用于肺里燥热,有咳有喘时用,有表实汗透发不出来,咳黄痰,无胃口。麻杏甘石汤加上桂枝生姜红枣就是大青龙汤,而这里是水肿,怎么会有喘咳。 可见,这一条辨里一个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个是麻黄杏仁甘草汤。用杏仁不用附子目的就是要壮肺,肺的胸阳不够时,会被寒束住,而肺主皮毛,因此水会被阻在皮肤毛孔下。这个时候用麻黄将肺打开来发肺里的汗,然后用杏仁把肺里失去的津液补足,麻黄和杏仁等量用,所以这个杏子汤也是个利水的方子,即当病人“ 水之为病 ”,脉为浮时,宜杏子汤。 少阴证的主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在这里不是用来发汗而是利尿的,之所以能利尿是因为阳,一个人阳虚时会积水。 “ 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 ”,这个条辨讲的是“无水”,没有真正的积水病,病人是“虚胀“不是直正的水胀。所谓虚胀就是有胀闷感但是没有水病,这种是属于气病,气病会肿胀。气胀跟水胀不一样,水肿病人的皮肤和脸色一定会很光润很亮,眼袋一定会膨起来,脉都会比较沉,有时候按到肿的地方就会凹陷下去一小洞,都是因为有积水在里面,水在里面累积最明显的表症是小便变得很少,然后喝水又很难过,喝不下去,病人也不会口渴,这是一般标准的水肿病症状。 水很重时才会用到蒲灰散,一般用防己黄耆汤、防己茯苓汤、麻黄附子汤、麻黄杏子汤等都可以把水排掉,用到蒲灰散已是病人汤药无法下肚了。 流汗时跳入水中,冷水束到表,汗无法透发,汗离开汗腺后不会再回去,便停在皮肤下,日积月累渗入肌肉,“ 身体肿 ”,影响到三焦系统,三焦系统里的营养无法去滋润四肢,便渗透出来,所以流出来的黄色的汗,那是三焦的本色。 治黄汗有两方,一个收敛,一个发散。 表虚时用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是收敛方。 苦酒即醋,醋和芍药均收敛,桂枝发散,桂芍等量用时,血液循环会加速,加速时加点醋收敛它,使之不伤正气,只希望把堵塞的表汗去掉,重用黄耆清除未透发的汗,故能固表,配合桂芍,旧水被排掉,新水被运送到四肢,同时用酸醋把黄汗收回三焦。 七碗水加一碗醋,煮成三碗。“ 若心烦不止者 ”,是因为醋喝太多了,药停了就好了。古代人得黄汗病的属于劳力之人,多见于船夫,然现代社会也有黄汗病,出了大汗跳入泳池就是在制造黄汗,一热一冷,日积月累,流出的汗是黄的,身体其他部位都不黄。此方一剂知,效果很好。 黄汗,实症用桂枝加黄耆汤,是发散方。 “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得到这类黄汗病的时候,其表症一样是流汗多而且是黄色的,两个膝盖胫骨都很冷。“ 假令发热 ”,假使膝盖这边是发热的话,就是属于历节病,历节代表里面是寒湿的,跟黄汗没有关系,黄汗病膝盖是冰冷的。西医讲的尿酸过多就是痛风,这时候历节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烫,这种热到好像被热水烫到的感觉,受不了的热与电掣般的痛。如果是病人有热证就是属于历节,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是胫冷才是我们这里的治症。 “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 ”,吃饭后就流汗,黄昏的时候也会盗汗,“ 此荣气也 ”,这表示病在血分。午后开始阴气始盛阳气始衰,黄昏时阳是要入阴的,与清晨相反,清晨的时候阴气很盛,阳气慢慢出来,所以人会醒过来。“ 暮盗汗 ”代表阳无法入阴。 “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甲错就是皮肤很干燥,有白色皮屑脱落。所有恶疮均属湿热症,湿热太盛。“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 ”,一流汗就很轻松,后面的条辨讲的都是湿热的症状。这种黄汗是因为表实无法得汗,造成三焦的水无法排出去,若能出汗,黄汗就不会发。 用桂枝汤发汗,用黄耆退黄,此黄非肝胆的阴黄,而是三焦的黄。常言到,黄耆补气当归补血,补什么气?气就是水,让水气化靠黄耆。 黄汗的两个处方都是汗水有问题,都靠黄耆,一个是发,一个是收,而黄耆是相同的。黄耆的作用是固表,同时不让病再回头。桂枝汤里加黄耆,桂枝、芍药各三两,黄耆只用二两,主力是桂枝汤。历节也会有黄的现象,膝盖里的风湿如果开刀拿出来看都是黄水,这是湿已经渗到关节里面,不在三焦油网中。平常看到小孩子皮肤非常不好、非常粗糙,都可以开桂枝汤加黄耆。但是如果黄汗很严重,病人表又虚掉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桂枝芍药苦酒汤。两个处方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是实症用的,一个是虚症用的。“ 腰以上汗出,下无汗 ”或“但头汗出”,都代表身体内有湿,当有湿时赶快要把湿排掉,排湿的方法很多,白术茯苓排湿,怕胃口大人会胖,用苦温化湿,苦药温药配合用,如乌梅丸。“但头汗出”可用防己黄耆汤之类。 “ 身疼重 ”代表表实,吃的食物变成营养后经脾的吸收送入三焦再供应到全身,表实后三焦的营养到表后透发不了,新的营养又一直在制造,结果堵在三焦油网里。实际上,腰以上汗是被逼出来的,而非真正的表虚,正常人出汗是全身的。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5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处方(风水/皮水/里水) 《金匮要略》笔记52|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四大症状/五脏积水的外症/治水原则/妇科病的来源及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皮水/里水/脉诊 《金匮要略》笔记50|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病的基本概念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血不利则为水”,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为经闭水肿而言,但笔者综观临床认为此语实概血病致水之普遍机理,非独于女科也。爰就个人临证所及,略抒己见。

一. 流缓为不利之渐

景岳谓:“血富于冲,所至皆是。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总统于心,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血之正常流行与五脏功能无不攸关。

血液流缓乃不利之渐微,其临床病理常见有三:

一曰心阳不振:心为血行之主要动力器官,心阳不振则心搏无力,血液流缓,水湿易于滞留,首现于目胞、面部,如心功能不全症。

二曰肝疏不及:肝藏血,血藏是静止储备之意,动静之变是活动调节之能,可见肝具有贮藏血液之功,更贵有调节血液之用。“肝主疏泄”,并非局限于气机调畅而言,还涉及到血液运行,物质代谢、精神活动、激素分泌,月经动态等一系列生理机能。故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荣,可进而引起血流迟缓,月经推迟,由肝气或虚风挟水淫于四末,而见经前浮肿。

三日命火虚衰:五脏之阳气非命火不能发,命火虚衰则心阳不振,血流迟缓,水湿滞留而见粘液性水肿等症。

二. 滞泣为不利之始

血液流动过分迟缓即为滞泣艰行之态,故为“血不利”之初始。其临床病理有二。

一为局限性滞泣,多因某些因素压迫血管影响血液运行,或由体禀不耐,复感外邪,引起局部血行滞泣。前者如妊娠中后期之下肢水肿等;后者如血管神经性水肿、某些过敏性鼻炎等。

另一则为全身性血运滞泣,其病理多系脾肾阳虚,盖血主乎心,而益气统帅赖乎脾,作强“施泄于肾”。故脾肾阳虚则血乏冲力,寒从内生则血运滞泣,症见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等疾病过程。

三. 郁积为不利之甚

血流滞泣进而即郁积不行,其病理有三。

一曰任脉不通,多由肝肾阴阳失调引起任脉不通,经闭为水,而见浮肿等;

二曰肝肺不和,肝能畅疏经络气血,肺善通调水道运行,肝肺不和则气滞血郁,水道逆阻,演生悬饮之类;

三曰肺虚不能助心引血,血运不利而郁积为水,症见肺心病等。

四. 瘀结为不利之终

血行不利,最终则结成瘀块。其成水之病理,系由瘀块进一步堵塞气血运行,水液久滞积聚而成,故非瘀块所化。病如肝硬化腹水、硬皮病水肿以及某些瘀血性腹泻、肿瘤性漏下如水、带下清稀等症。

临床案例

一. 黄XX,女,37岁,工人。

近5年以来,月经每多愆期,经前浮肿乳胀,经行则消,曾经多方治疗,于1973年2月来诊。

当时患者经愆一周,面肢可凹性浮肿,胸闷乳胀、纳减苔薄,舌质晦滞不鲜,舌下静脉粗绽,脉沉而细。

辨为肝郁失疏、任脉不通,血郁为水。

药用:柴胡、川芎、郁金、桂枝各6克,当归、赤芍、制香附、王不留行、鹿角霜各10克,甘草3克

3剂月经来潮,色紫有絮块、量多、肿消胀此。方予逍遥丸早晚各6克,嘱服至经前一周即来就诊,上方基本不变,为此调治4月而告痊愈,随访一年正常。

二. 周XX,女,28岁,工人。

1970年因阑尾化脓穿孔手术切除后遗肠粘连症,常感腹胀阵痛,泻下水样粪便,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72年2月来诊。

观其形瘦面黄,目眶暗黑,苔薄舌底见有绿豆大小之青紫瘤子数枚,腹部阵痛,大便泻下稀水日3―5次,脉沉细。

辨为肠腑血瘀。

药用:柴胡、归须、川芎、桃仁、广木香、制军、制附片各6克,赤芍、玄胡、失笑散、炮姜各10克,制乳没、甘草各3克

制为水丸早中晚各6克,药后1周腹痛次数减少,大便稀,日一次。连服三月,腹痛消失,大便正常乃嘱停药。

同年11月痛泻复作,但程度较轻,仍予原丸服用2月,后遂未发。

三. 苏 ,男,19岁,农民。

1979年3月因发热咳嗽1周来诊。

患者自觉身热口苦,咳引右胁疼痛、胸闷易怒,不能右侧而卧,恶心、纳减,苔薄黄腻,舌底静脉怒张,脉弦而数。

体温39 ,血白细胞计数11400/毫米3,中性80%,淋巴20%,血沉108毫米/小时,X线胸透示“右侧胸膜中等量积液”,并穿刺抽液作李凡他氏试验为阳性。

辨为素蕴痰湿,邪客少阳,肝肺失和,饮悬胁下。

药用:柴胡、黄芩、葶苈子、赤芍各12克,合欢皮90克,郁金、桃仁各10克,红藤15克,甘草3克

日2剂,2日后体温降至 ,胸闷恶心告失,又经5日,体温降至正常,胸透示“右胸膜肥厚粘连”,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降为64毫米/小时,仍照原方改为日1剂,经1周而告痊愈。

四. 卢 ,男,38岁,干部。

1978年右臂伸侧肌肤常不明原因刺痛,继后痛区出现约3 10厘米之片状水肿,经皮肤科检查诊为早期局灶性硬皮病。

同年10月来诊,视其皮损紧张而光亮,痛温觉迟钝,苔薄舌左边有紫斑一块,脉沉细。

辨为络脉瘀阻,水湿滞留。

药用:桑枝、丹参各15克,姜黄、五茄皮各12克,郁金10克,桂枝、归尾、桃仁、红花各6克,甘草3克

每日1剂,另用当归、川芎、白芷各60克,炒热醋烹外熨局部,以促进血液流动,经半月而告痊愈。

小 结

综上以观,“血不利则为水”非独女科之病理,对内、外、妇、儿各种皆然。

其诊断学特点,据笔者体会,此类病人面唇多晦滞不泽,目眶常显暗黑,舌体每见青、紫、蓝色斑点、亦或正常,但舌下青筋必皆粗绽或见细小青紫结节,脉象多沉细、沉涩、沉结;

其“水”象多为肿胀浮胖,以及分泌、排泄物如涕泪、痰饮、尿粪,带下等清稀且多,或见之于外,或隐之于内(物理检查可得),“血不利”皆可致之。

其与原发性水肿之鉴别点除上述症征外,尚有小便自利,尿量尿次均较正常略增。

此外,患者尚有不同程度的“血渴”以及腹满之感。此渴为渴欲漱水而不咽,乃渴而不饮之情,胸腹虽满而按之濡。

至于“血不利则为水”之治疗,鉴于病机在血,故当本“血有涩者宜利之”之原则,又因“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故治血必治气。

笔者体会必须善于及早地发见“血不利”之微渐,而后于辨证方中酌加调气药,如橘络、丝瓜络、金桔叶、制香附、郁金、川芎、玄胡、桂枝等择宜而用之。

此为至要之着,能化“不利”于无形之中,有防患于未然,施治于未病之功,迨“血不利”既成,则取和血、活血以及化瘀诸法可也,一孔之见,尚祈教正。

本文摘自《壶天散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