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蓝舌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蓝舌病论文参考文献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肺鼠疫 肺鼠疫为鼠疫的一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文规定的甲类传染病。肺鼠疫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 A(H1N1)型流感 A(H1N1)型流感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疾病,由A(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A(H1N1)型流感在猪中的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仅为1%至4%。A(H1N1)型流感在猪之间主要通过空气悬浮颗粒、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A(H1N1)型流感病毒但无症状的猪传播。>>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症、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流脑 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该菌分为13个群。最多见的是A、B、C三群,以A群为主。C群流脑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且起主要的传染源作用,导致传染源控制难,传播途径不易切断。>> 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血吸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天花 3000年前人类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天花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无药可治。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 麻风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天仍有平均1600人感染麻风,历史上麻风一度被认为是可耻的疾病。麻风杆菌让人失去痛觉而容易受伤,并造成肢体畸形、残废或者失明,严重者内脏也会受损害,而且迄今没有疫苗预防。>> 埃博拉出血热 病毒暴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1976年首度暴发时就显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夺走270条性命。第二次大暴发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于非命。在二十多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的人至少有一万人。 甲肝 1988年1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暴发。>> 尼巴病毒 1998年,在有些国家尼巴病毒暴发。结果查明,这种人兽共患病的病毒的寄主是狐蝠。根据记载,尼巴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健康家畜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而病人均为畜场或屠宰场工人,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等,一些人出现类似非典型肺炎症状。 疯牛病 学名为“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症类似,俗称“疯牛病”。受疯牛病危害的不仅是牛,人若食用了被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等,也有可能染上致命的新型克-雅氏症。>> 艾滋病 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 鼠疫 鼠疫又名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它野生啮齿动物之间,借助鼠蚤叮咬而传给人。>>> 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霍乱因发病猛、传播快、影响大,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必须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流感 人类历史中,曾多次记录下与流感类似的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且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引起流感流行及大流行。>> 肺结核 19世纪,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这种无情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虽然20世纪多种有效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减少,但因此放松警惕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有卷土重来之势,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军团病 军团病并非是一种军队的职业病,而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军团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峰,它经空气的传播性很强,但目前还未证实人与人之间能够传播。老年人、吸烟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O-157 大肠杆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危及生命。>> 蓝舌病 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疫病,伊蚊和库蠓等吸血昆虫能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反刍动物。迄今尚未发现蓝舌病病毒对人类有传染性。 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如牛、羊、猪、骆驼、鹿等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易感染口蹄疫的偶蹄动物约有70多种。口蹄疫病毒生命力很强。含病毒的组织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皮毛和土壤等可数周至数月保持传染性。受感染后恢复健康的动物会长期携带病毒。>> 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恶性病毒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为马尔堡病毒,患者感染后会在3到7天内死亡。该病毒最早于1967年在德国被发现,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来自非洲乌干达带病毒的青猴,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专家详解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病毒性疾病。登革病毒会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两种不同临床型的疾病。登革热以浑身骨及关节剧烈疼痛、高热不退为特征,也被称为“碎骨热”,死亡率低。登革出血热则伴有明显的内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状,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诺瓦克病毒 诺瓦克病毒一般栖息于贝类中,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诺瓦克病毒潜伏期为24小时至48小时,主要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并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也有人感染病毒却不发病,或者只出现一些类似轻微感冒的症状,所以诺瓦克病毒引发的传染性肠胃炎也被称为“胃肠型感冒”。>>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蓝耳病论文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社会对儿科护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儿科护理学论文 范文 ,欢迎浏览。

《 儿科护理学 》

【摘要】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 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 经验 ,善于 总结 工作 方法 ,注意小儿的 心理护理。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按压方法;心理护理Shallowly discussed how carries on the young child scalp venous transfusion

【Abstract】The young child scalp venous transfusion is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s an item to be most basic but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skills,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urse in usual nurses in the work, not only must have full warm, the selfless compassion and the intens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also must have the exquisite technology, the rich experience, is good at summarizing the method of work, pays attention to young child’s psychology to nurse.

【Key words】 Scalp venipuncture; Venipuncture; Holds back the method; The psychology nurses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 自然 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 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

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

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

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做好宣教 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 措施 ,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 心理护理

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 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4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 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做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总结 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5总结

小儿静脉输液是 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 浅析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

【摘要】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 儿童 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 报告 。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 教学方法 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 教育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玲,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2007

有关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推荐

1. 儿科护理学论文范文

2. 儿科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4. 儿科护理学论文

5. 浅谈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6.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7. 儿科护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去论文数据库找相关的,比如知网 万方,自己不会搜的可参照我百度空间里关于网络找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的格式按照以下的标准写作即可:[1] 刘纯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护理学专业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1,93-95其他参考文献也可应用上面的格式。

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税光伟 韩旭 张成伟 洪洋 魏攀 指导老师:赵光伟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荣昌 402460摘要:随着我国养猪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生猪和种猪跨地域运输越来越频繁,使得猪群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在很多猪场,都同时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2009年1月四川隆昌某猪场送检病猪3头。该场中部分猪只陆续发生高热、皮肤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一般持续5~7天,发病猪一般以死亡为转归。不同年龄段的猪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临床表现基本相似。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疑似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据此笔者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疾病快速诊断中心做了确诊实验。关键词:圆环病毒2型 附红细胞体 混合感染 综合防治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mixed infection Eperythrozoon Shui Guang Wei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f Rongchang campus veterienary medicine department, Rongchang 402460, China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pig-breeding industry intensification degree's enhancement, the live pig and the kind of pig cross region transport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causes the pig group infectious disease's occurrence to b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 many pig farms, simultaneously has many kinds of causes of disease the mixed infections. In January, 2009 Sichuan Longchang one pig farm deliver examines the sickness pig 3 heads. This partial pigs only one after another have symptoms and so on high fever, skin cyanosis, scant of breath, the course continue generally for 5~7 days, the morbidity pig take die generally as the extension turn over. In the disparity in age section's pig group has the varying degree occurrenc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asic similar. Split through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pathology examine, I doubt that the sickness pigs mixed infection with PRRSV virus、PCV-2 virus 2 and . According to this,We decide to finish it in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Rongchang campus animal disease fast diagnostic word: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Eperythrozoon Mixed infection Integrated Control1 材料与方法1.1Bio-Rad PCR仪、菲恰尔(GL-16A)离心机、JUNYI紫外灯(JY04S-3C)、苏静安泰超净工作台、微量可调移液器等。所有实验均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疾病快速诊断中心进行。1.2猪圆环病毒(PCV)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猪蓝耳病病毒(PRRSV)核酸扩增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索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 临床症状2.1病猪体温41~42℃,稽留热、精神沉郁、皮毛粗乱、心跳和呼吸加快、双侧性震颤,耳部、腹下、腹股沟、四肢出现不规则的紫斑,指压不褪色,有较浓的眼屎、眼结膜苍白、厌食或不食、呼吸困难、后躯无力、行走摇摆,病猪初期便秘,呈粪球状,小便深黄色,发病后期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3 病料采集 对濒死期的或刚刚死亡的猪进行仔细剖检,无菌操作下分别采集心血、肝、脾、肾等病料,供实验室检测用。4 细菌学检查 4.1血液压片 取抗凝血或鲜血一滴,加3-4倍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100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大多数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状,并有微微颤动,即可诊断为附红细胞体感染阳性。判定标准:在油镜下检查20个视野,有25个以下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有25-50个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有50-70及70以上个附红细胞体的为感染+++。4.2组织涂片 将无菌采取的肝、脾、肾及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5 PRRSV和PCV-2的PCR检测5.1核酸提取 病料RNA和DNA的提取分别用Trizol reagents(RNA提取液)和核酸提取液B(DNA)提取,按照说明书提供的方法进行。首先将血清稀释,取100ul释出血清加入500ul Trizol reagents(RNA提取液)充分震荡,混匀后室温放置5min。加入100ul氯仿,用力振荡15s,室温静置10min,4℃13,000 rpm离心5min。小心将上层水相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充分混匀,13,000 rpm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75%DEPC 乙醇,充分混匀,13,000 rpm离心5min,小心吸去大部分乙醇。将提取管口敞口在室温空气中干燥5min,待乙醇挥发干净,用20ul DEPC H2O溶解沉淀。5.2逆转录 根据标本数取逆转录反应管,取2ul上述获得的RNA并加入7ul PRRSV-SM RT MIX引物进行逆转录。PRRSV 逆转录的反应体系为25ul,反应条件为:30℃5min,42℃45 min后98℃5min灭活转录酶。PCV-2 PCR检测则省去RNA提取与逆转录步骤,直接进行相应的扩增。5.3扩增PCR PRRSV PCR扩增的反应体系为25ul。PRRSV 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4℃变性2min,93℃→2min,93℃ 30 s→58℃ 30s→72℃ 30s,共35个循环;PCV-2 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3℃→2min,后93℃ 30s→58℃ 30s→72℃ 30s,共35个循环。5.4电泳检测 取15ul PCR扩增产物直接用加样枪点样于2%琼脂糖凝胶胶孔中,以5 v/cm电压,1 x TAE中电泳20min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用DL2000 Marker作为参照。PRRSV和PCV-2的阳性扩增带分别为396bp和143bp。6 结果6.1剖检变化 濒死期病猪的典型表现为:病猪尸体消瘦,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黄疸,体表皮肤、粘膜黄染,血液稀薄呈水样;皮下水肿,呈黄白色;体表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淋巴结肿大4~5倍,切面外翻,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明显,切面多汁呈黄色;肺部的病变主要是肿胀、间质增宽,有散在的橡皮样硬块;肝脏变性且有轻微黄疸、肿大,呈黄棕色;脾脏肿大;肾脏水肿,颜色呈灰白色,覆盖有小出血点。部分病猪心肌变软,心包积液。6.2细菌学检查结果 6.2.1血液压片 1000倍油镜下观察,可见大多数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状,诊断为附红细胞体感染阳性,标记为:+++,结果见图2。6.2.3组织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见细菌。6.3电泳检测结果:猪圆环病毒(PCV-2)为阳性;蓝耳病病毒(PRRSV)检测为阴性。结果见图1。 图1 PCV-2和PRRSV PCR检测结果 图2 血液压片油镜观察M:DL2000 Marker;1:PCV-2 PCR产物;2:PRRSV PCR产物7 防治措施7.1该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改进饲养管理,对发病严重的病猪立即淘汰,发病轻微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用2% ~3%的烧碱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用具的清洁卫生;切断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途径。给予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不良应激的发生。改进饲养管理,减少应激是控制继发感染的关键。特别是仔猪断奶后的3~4周是预防该病最关键最有效的时期,要降低饲养密度,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蓝耳病疫苗的接种工作,做好猪群平时药物预防工作,母猪在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可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仔猪在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1个月在饲料中可添加强力霉素等抗菌药,同时也拌料一些有预防作用的中药,如清温败毒散进行预防,以减少该病在猪群中流行。7.2猪圆环病毒是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和继发感染的疾病已成为世界养猪业的大敌。目前仍无有效防治措施,采取的方法是控制继发感染,特别要加强断奶仔猪的营养和管理,采取药物预防,降低猪群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7.3对症治疗 7.3.1治疗圆环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应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发病不严重的猪只,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Vb1、Vb12、Vc肌肉注射,增强猪自身免疫力;另外,也要采用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如氟苯尼考、阿米卡星、盐酸林可壮观霉素等配合治疗,尽量少用磺胺类药物和地塞米松进行治疗。7.3.2目前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疗效较好的药物有长效土霉素,四环素,贝尼尔等,按说明剂量肌注24h后,可见临床症状改善,连用3~5d。另外,对阳性猪群的贫血猪,可应用铁制剂(右旋糖酐铁)、土霉素、Vb12、VC等对症治疗。8 小结与讨论8.1此次疫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猪圆环病毒2型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8.2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PCV-2感染新生仔猪及断奶仔猪,使仔猪发生先天性震颤和断奶后全身消耗性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断奶仔猪生长缓慢、发育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易继发其他疾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猪瘟等)而加重病情。要抓住关键时期,减少应激,仔猪断奶后3~4周,是预防圆环病毒的最关键时期,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尽可能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经分析,猪长途贩运,使动物机体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加上抵抗力下降,特别是感染附红体和弓形体病后,进一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当遇到传染性疾病流行时,特别是遇到猪圆环病毒感染侵袭,就会造成病猪死亡率增高。8.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血液病,蚊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尤其在多雨季节蚊虫易孳生,加上猪群感染圆环病毒,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该病应消灭蚊虫,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器械的消毒,提高管理水平。从现在的季节来看,正是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春季又是病菌活动频繁季节,所以加快了疫病流行。另外,老鼠可传播多种疾病,若鼠害控制不力,则易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控制鼠害。8.4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规模化养猪场必须坚持自繁自养,做到全进全出,加强平时消毒工作,这样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疫病的传入和流行。8.5附红细胞体病的死亡率很低,但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后,死亡率就会显著上升,可达60%以上,这也是造成病猪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采用综合措施后,该猪场的病情基本稳定,得到了有效控制,到2月下旬逐渐恢复正常。参考文献:[1] 马其国,商绍彬,申会刚. 猪圆环病毒2型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浙江畜牧兽医, 2008, 33(5): 7-9.[2] 谷训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J].2008,(6): 81.[3] 苏双,吕雪峰. 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J]. 兽医导刊,2008,(8): 25-27.[4] 孙波,王俊珍,窦续鑫.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 湖北畜牧兽医,2007,(2): 39-40.[5] 刘殿忠. 猪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兽医导刊,2008,(3): 43[6] 金升藻,金巍,李鹏. 猪圆环病毒与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OO7,35(22):6796—6797.[7] 辛晓星,杨丽萍,张君.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8): 80.[8] 李世江,马开刚,辛光英,于媛媛.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J]. 兽医导刊,2005,(5): 22-23.[9] 蔡泉,霍翠梅,吴利锋. 猪蓝耳病的RT-PCR诊断报告[J]. 山东畜牧兽医,[10] 刘明寿.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及诊断学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6):674~678.[11] Kabay M J,Richard R B.Ellis T E.Acrossectional study to showEperythrozoon ouis 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westem Australian sheep farms [J].Aust Vet J,1991,68:170—172.[12]Nicholls J I,Veale P I.The prevalence of Eperthrozoon ouis in—fection on weanling and adult sheep in north easterm Victoria[J].Aust Vet J,1986,63:118—120.[13]Messick J B,Cooper S K,Huntley M.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for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infection [J].J Vet Diagn Invest,1999,11(3):229—236.[14] 王宏,金扩世,马呜啸. 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7,28(10): 32-33.[15] 李继超,徐克发,冉宇生,向绍平. 猪蓝耳病的诊治[J]. 畜牧市场,2008, (8):65-66.[16] 王芳,鄢珣,韩庆彦. 猪2型圆环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 甘肃畜牧兽医, 2008,38(4): 13-16.[18] 阎金龙,张志勇,易春玲. 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吉林畜牧兽医, 2008, 29(4): 24-25.[19] 周凤山,魏桂兰,季燚,徐增强. 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圆环病毒病的诊治[J].畜禽业,2008,(3): 85-86.[20] 何晓剑,韩建珍. 猪圆环病毒的防制[J]. 河南畜牧兽医,2008,29(10): 44-45.[21] 董信田,肖剑,金俊杰,金大春,王跃川. 猪圆环病毒2型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畜禽业,2008,(90):22-24.[22] 王林,王睿, 郭艳杰. 猪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J]. 四川畜牧医,2005,32(4): 44-45.[23] PCR detec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DNA in blood, tonsillar and faecal swabs from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pigs A. Caprioli[a]; F. McNeilly[b]; I. McNair[b]; P. Lagan-Tregaskis[b]; [c];[d];[b]; F. Ostanello[a]; G. Allan[b]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Volume 81, Issue 2, October 2006, Pages 287-292.[24]The involvement of Fas/FasL interaction in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and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co-inoculation-associated lymphocyte apoptosis in vitro Hui-Wen Chang[a]; Chian-Ren Jeng[a]; Chun-Ming Lin[a]; Jiuan Judy Liu[a][b]; Chih-Cheng Chang[c]; Yi-Chieh Tsai[a]; Mi-Yuan Chia[a]; Victor Fei Pang[a][d]&Ema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Volume 122, Issue 1-2, 16 May 2007, Pages 72-82.

蓝舌病论文

牛蓝舌病又名茨城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本病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制】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但应避免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想安全而又快速地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即在右侧肷部中央刺入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如果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入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上的静脉导管连接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如果用这种方法困难,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入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病原学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之间稳定,在pH值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分钟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下水中,可长期生存。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流行特点在世界历史上,牛瘟病毒分布于南纬40和北纬50之间。病畜、带毒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可在某些种库蠓体内长期生存和大量增殖,且可越冬,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能经过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不传染,但是胎儿在母畜子宫内可被直接感染。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并能从精液排毒。绵羊易感,并表现出特有症状。牛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山羊和野生反刍动物如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也可感染,但一般不表现出症状。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发生和分布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于5月至10月,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8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感染期为100天。绵羊蓝舌病的典型症状是以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病畜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2~6天,有的长达11天。同时白细胞也明显降低。高温稽留后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也逐渐回升至正常生理范围。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嘴唇水肿,并蔓延到面部、眼睑、耳,以及颈部和腋下。口腔黏膜、舌头充血、糜烂,严重的病例舌头发绀,呈现出蓝舌病特征症状。有的蹄冠和蹄叶发炎,呈现跛行。孕畜可发生流产、胎儿脑积水或先天畸形。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病死率为2%~30%。多因并发肺炎和胃肠炎引起死亡。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症状一般较轻微。病理变化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粘膜发生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头。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形成空泡变性和死亡。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色或红丝,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粘膜小点状出血。诊断方法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采用鸡胚静脉接种是敏感、实用的病毒分离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可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定性鉴定;用病毒中和试验时行定型鉴定。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宜采全血(每毫升加2IU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内送到实验检查处理)及捕获库蠓。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泡病、绵羊痘、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茨城病、赤羽病等疫病鉴别。防治措施预防: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绵羊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蓝舌病病毒抵抗力较强,具有多个血清型,且各型之间交叉免疫性差,故只有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获得可靠的保护作用。

猪蓝耳病论文参考文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报道了一种在猪群中发生的新灾难性疾病(Keffaber,1989,Loula,1991)。其临床表现为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断奶猪普遍发生肺炎、生长迟缓以及死亡率增加的症状(Hill,1990)。当时该病病因不明,人们通常称其为“神秘病”(MSD)(Hill,1990;Re-otutar,1989)。西医学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英文名称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其他名称蓝耳病主要症状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主要病因动脉炎病毒多发群体妊娠母猪,1月龄以内的仔猪传染性有传染性传播途径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胎盘垂直传播预防措施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截取于百度百科。

相信养猪户们对猪蓝耳病都非常熟悉,它的传染性极高,被称作“猪艾滋病”。其中最显著的特征的就是猪身上发蓝,而猪只要感染了蓝耳病,不及时治疗的话,不仅会对感染猪造成一定的伤害,还会导致整个养猪场受到传染,对养猪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那么猪蓝耳病都有哪些症状及流行特点?该如何治疗预防?一、猪蓝耳病的症状猪蓝耳病是猪感染蓝耳病毒引起的,只感染猪,不论猪龄、品种均易感染。其中数妊娠母猪及5周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此病。感染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便秘、呕吐、呼吸困难、腹泻、持续高热(可达42℃以上),厌食或不吃食,猪只皮肤表面出现蓝紫色斑,母猪流产、死胎、弱胎,大面积猪只快速死亡等。二、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猪蓝耳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盛夏、秋末、冬季为多发季,此病大多数呈地方流行性特点。带病猪只是本病的注意感染源头,一旦有猪只染病,就会快速的蔓延整个猪场。本病可通过空气、饲料、饮水、工具器械等途径传染,并快速的蔓延。三、猪蓝耳病的治疗措施1、首先对染病猪及时隔离,再根据发病猪只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2、对于染病的妊娠母猪,应先用高锰酸钾溶液及蒸馏水分别给母猪清洗产道,以防止母猪流产;再用青霉素肌注治疗,同时给母猪喂些多维以促进母猪肠胃消化,恢复采食。3、对于染病的仔猪,需要补充电解质,猪射基因工程干扰素(进口),稀释用生理盐水或黄芪多糖,50斤以下的小猪打1ml,可快速治疗仔猪蓝耳病。4、针对成年染病猪,如有持续高热病症,可肌注头孢噻夫钠,再注射核糖核酸配合治疗,效果更好。5、如患病猪症状复杂,可注射抗菌增效针(有效成分:板蓝根、黄芪、牛磺酸、维生素B1/B2)+呼尔克(鱼腥草粗提液,内含30%替米考星、10%阿奇霉素、鱼腥草);拌料可用勉益力管家(有效成分:黄芪、板蓝根、天蚕素)+平喘素(替米考星预混剂),首次可加倍使用;以上为抗菌广谱类方案,能快速治愈表现为厌食不食、咳嗽、喘气、高热不退、机体功能紊乱、呕吐、腹泻、便秘等多种症状的病猪。四、猪蓝耳病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管理,完善消毒制度。留意天气变化,合理调控温度。保持良好通风,维持猪舍湿度。按体况分猪舍,存栏数要合理。引进猪要慎重,饲喂营养要平衡,青绿饲料多补充。做好疫苗预防,及时治疗。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蓝耳病疫苗。治疗以抗病毒药如黄芪多糖、解热药如柴胡注射液及抗菌素如氟苯尼考等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蓝舌病的论文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病原学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之间稳定,在pH值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分钟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下水中,可长期生存。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流行特点在世界历史上,牛瘟病毒分布于南纬40和北纬50之间。病畜、带毒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可在某些种库蠓体内长期生存和大量增殖,且可越冬,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能经过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不传染,但是胎儿在母畜子宫内可被直接感染。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并能从精液排毒。绵羊易感,并表现出特有症状。牛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山羊和野生反刍动物如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也可感染,但一般不表现出症状。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发生和分布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于5月至10月,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8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感染期为100天。绵羊蓝舌病的典型症状是以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病畜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2~6天,有的长达11天。同时白细胞也明显降低。高温稽留后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也逐渐回升至正常生理范围。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嘴唇水肿,并蔓延到面部、眼睑、耳,以及颈部和腋下。口腔黏膜、舌头充血、糜烂,严重的病例舌头发绀,呈现出蓝舌病特征症状。有的蹄冠和蹄叶发炎,呈现跛行。孕畜可发生流产、胎儿脑积水或先天畸形。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病死率为2%~30%。多因并发肺炎和胃肠炎引起死亡。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症状一般较轻微。病理变化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粘膜发生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头。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形成空泡变性和死亡。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色或红丝,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粘膜小点状出血。诊断方法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采用鸡胚静脉接种是敏感、实用的病毒分离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可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定性鉴定;用病毒中和试验时行定型鉴定。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宜采全血(每毫升加2IU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内送到实验检查处理)及捕获库蠓。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泡病、绵羊痘、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茨城病、赤羽病等疫病鉴别。防治措施预防: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蓝舌病是由昆虫传播的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由于病牛的舌、齿龈、颊部黏膜充血肿胀、淤血后变为蓝紫色,故名蓝舌病。本病一旦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危急而大量死亡,且不易消灭。因此,各国均把本病列为重点防疫对象之一。

病原

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本病毒对干燥和腐败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的环境中迅速被灭活。

病羊和病后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山羊和鹿等反刍动物感染后多数成为无症状带毒者,因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畜的血液和各脏器中,且以发热期含量最高。精液可以带毒,因此交配也可水平传播,经胎盘可感染胎儿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湿热的夏季和初秋发病较多。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7天。病牛体温达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嘴唇、舌、咽、胸垂发生水肿。口腔黏膜潮红、发绀。齿床、齿龈、舌和唇边缘出现烂斑。鼻孔内积有浓稠鼻漏,有时可见出血性下痢。蹄部皮肤上有线状或带状紫红色斑。脚趾间皮肤坏死,跛行。肋部、腹部、会阴、乳房和乳头皮肤出现斑块状皮炎。孕牛流产、死胎,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和脑积水、大脑半球变小等病变。病初白细胞减少,后白细胞增多,贫血。

病程数日至2周。剖检可见口腔黏膜和舌青紫、水肿、糜烂。皮肤有充血斑块。蹄部皮肤有暗紫色带。消化道黏膜有糜烂或溃疡,伴有出血点。肌肉内出血、变性,肌间胶样浸润。心内膜下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分离的病料有血液和脾脏。常用于检测抗体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措施

本病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迅速上报。病牛隔离,细心护理,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无特效疗法,可参照口蹄疫的方法处理口、蹄部病变,防止继发感染。流行地区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国外生产的疫苗有弱毒冻干疫苗,也可用灭活苗。由于蓝舌病病毒型多,每型产生的抗体,只能保护动物不受同型病毒的感染。因此,需使用含当地毒型的多价疫苗,才起保护作用。

严加防范,严禁从有本病的地区引进牛、羊,消灭传播媒介——库蠓。定期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