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蓝舌病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蓝舌病综述论文

肺鼠疫 肺鼠疫为鼠疫的一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文规定的甲类传染病。肺鼠疫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 A(H1N1)型流感 A(H1N1)型流感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疾病,由A(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A(H1N1)型流感在猪中的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仅为1%至4%。A(H1N1)型流感在猪之间主要通过空气悬浮颗粒、直接或间接接触、携带A(H1N1)型流感病毒但无症状的猪传播。>>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症、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特征。>> 流脑 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该菌分为13个群。最多见的是A、B、C三群,以A群为主。C群流脑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且起主要的传染源作用,导致传染源控制难,传播途径不易切断。>> 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血吸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天花 3000年前人类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天花由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烧、浑身乏力、恶心呕吐和严重皮疹,无药可治。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 麻风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天仍有平均1600人感染麻风,历史上麻风一度被认为是可耻的疾病。麻风杆菌让人失去痛觉而容易受伤,并造成肢体畸形、残废或者失明,严重者内脏也会受损害,而且迄今没有疫苗预防。>> 埃博拉出血热 病毒暴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1976年首度暴发时就显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夺走270条性命。第二次大暴发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于非命。在二十多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的人至少有一万人。 甲肝 1988年1月,上海市发生了一次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暴发。>> 尼巴病毒 1998年,在有些国家尼巴病毒暴发。结果查明,这种人兽共患病的病毒的寄主是狐蝠。根据记载,尼巴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健康家畜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而病人均为畜场或屠宰场工人,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等,一些人出现类似非典型肺炎症状。 疯牛病 学名为“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症类似,俗称“疯牛病”。受疯牛病危害的不仅是牛,人若食用了被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等,也有可能染上致命的新型克-雅氏症。>> 艾滋病 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自美国1981年诊断出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 鼠疫 鼠疫又名黑死病,是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它野生啮齿动物之间,借助鼠蚤叮咬而传给人。>>> 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类也会因被狂犬咬伤而感染,其他感染本病的温血动物如猫、狼、狐等也可传播。>>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霍乱因发病猛、传播快、影响大,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必须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流感 人类历史中,曾多次记录下与流感类似的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而且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引起流感流行及大流行。>> 肺结核 19世纪,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这种无情的烈性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虽然20世纪多种有效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减少,但因此放松警惕就大错特错了。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近年来肺结核在全球有卷土重来之势,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军团病 军团病并非是一种军队的职业病,而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军团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峰,它经空气的传播性很强,但目前还未证实人与人之间能够传播。老年人、吸烟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O-157 大肠杆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危及生命。>> 蓝舌病 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疫病,伊蚊和库蠓等吸血昆虫能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反刍动物。迄今尚未发现蓝舌病病毒对人类有传染性。 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如牛、羊、猪、骆驼、鹿等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易感染口蹄疫的偶蹄动物约有70多种。口蹄疫病毒生命力很强。含病毒的组织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皮毛和土壤等可数周至数月保持传染性。受感染后恢复健康的动物会长期携带病毒。>> 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恶性病毒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为马尔堡病毒,患者感染后会在3到7天内死亡。该病毒最早于1967年在德国被发现,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来自非洲乌干达带病毒的青猴,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专家详解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病毒性疾病。登革病毒会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两种不同临床型的疾病。登革热以浑身骨及关节剧烈疼痛、高热不退为特征,也被称为“碎骨热”,死亡率低。登革出血热则伴有明显的内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状,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诺瓦克病毒 诺瓦克病毒一般栖息于贝类中,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诺瓦克病毒潜伏期为24小时至48小时,主要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并可能伴有轻度发热。也有人感染病毒却不发病,或者只出现一些类似轻微感冒的症状,所以诺瓦克病毒引发的传染性肠胃炎也被称为“胃肠型感冒”。>>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牛蓝舌病又名茨城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本病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制】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但应避免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想安全而又快速地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即在右侧肷部中央刺入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如果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入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上的静脉导管连接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如果用这种方法困难,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入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蓝舌病综述论文范文

赤羽病(Akabane disease)又名阿卡斑病,是由赤羽病病毒(Akabane disease,简称ADV)引起牛羊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以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胎、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和积水性无脑综合症(简称AH综合症)为特征。一、病原:赤羽病病毒恪地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属,辛波病毒群。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不明显。不耐热,对乙醚、氯仿、酸(PH3)敏感。不能过过50nm滤膜。病毒含有负链单股RNA,并含有3个核衣壳。核衣壳由大量的核衣壳蛋白和少量的大蛋白分别包裹大、中、小3种RNA而成。分子量300-400×106,沉淀系数350-475S,密度(CsCl)。在高浓度Nacl和条件下,可凝集鸽、鸭和鹅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人、羊、牛、豚鼠及1日龄的雏鸡的红细胞。本病毒为嗜神经性病毒,乳鼠对该病毒易感性最高,接种后出现神经病变。在迄今分离到赤心病病毒株中,尚未发现有不同血清型的存在。二、流行病学:本病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除耕牛、乳牛和肉牛易感外,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还从马、羊、猪、驼和猴等动物体内分离出ADV。因为本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尽管本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但同一头母牛连续两年产异常胎儿的几乎没有。在同一地区连续两年发生的极少,即使发生头数也很少。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动物感染后,一般不表现体温反应和临床病状。孕牛偶而可见由羊水过多而引起腹部膨大。特征性表现是妊娠牛异常分娩,多发生于怀孕7个月以上或接近妊娠期满的牛。感染初期胎龄越大的胎儿早产发生的越多。中期因体形异常如胎儿关节、脊柱弯曲等而发生难产。即使顺产,新生犊也不能站立。后期多产出无生活能力的犊牛或瞎眼的犊牛。绵羊在怀孕1-2个月内感染本病毒后,可产生畸形羊羔,如关节弯曲、脊柱S状弯曲等。2.病理变化。因被感染动物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所以亦无明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流行初期胎儿的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特征,可见脑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聚集,神经细胞变性以及出现多数神经胶质细胞聚集的嗜神经现象。流行中期的异常胎儿表现为脊髓复角神经细胞显著变性、消失;肌纤维变性、变细、体积缩小或断裂、纤维间质增宽变疏,间质脂肪组织增生并见出血和水肿,此种变化称为萎缩性肌肉发育不良。流行后期的异常胎儿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囊腔及血管壁增存,尤其脑室积水表现突出。四、诊断:由于各种理化因素,如寒冷、长途运输、饲喂不当及许多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支原体、细小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蓝舌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症状及病理变化等以上特下来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1.病原检查。(1)直接镜检:取病畜的血、肺、肝和脾及胎儿、胎盘和脑组织等制成超薄切片负染,在电镜下发现病毒并观察其形态特征,病毒颗粒呈球形,其直径为90-1000nm,有囊膜。(2)分离病毒:分离病毒是最好的确诊方法,通常从流产的胎儿和死胎中分离病毒。将胎儿的各处中病料,特别是脑、脑室液、脊髓、肌肉、胎盘及肺、肝、脾等混合病料接种于乳鼠脑内或Hmlu-1、Vero和HK-21等细胞,一般都易得到病毒。另外,也可将病料接种于7-9日龄鸡胚卵黄囊,如果有病毒存在,则能致使鸡胚发生积水头症、大脑缺损、发育不全和关节弯曲等异常胎儿体态。此时,可从鸡胚中分离到病毒。2.血清学诊断。(1)中和试验:未哺初乳的初畜、胎儿血清和康复动物的血清中存在能中和本病毒的抗体。中和试验可在小鼠或鸡胚中进行,将已知的本病毒与可疑为本病的动物血清混合,脑内接种1-2日龄小鼠或卵黄囊内接种7-9日龄鸡胚。中和试验也可在Hmlu-1、Vero和BHK-21细胞上进行。(2)琼脂凝胶扩散沉淀(AGDP)试验:对于野外大量的血清样品进行ADV抗体检测是一种快速的检测方法。ADV的AGDP抗原能够检出Aino、Tinaroo和Peaton病毒抗体,该方法的敏感生不如中和试验,并且检测的抗体有抗其它辛波群病毒的抗体。(3)补体结合反应:主要用于辛波病毒群之间关系比较,而且是用于布尼亚病毒群血清学亚群的主要试验。可用常规的补体结合试验来检测病毒的特异补体结合抗体。(4)血凝抑制试验:由于本病毒能够凝集鸽、鸭、鹅的红细胞,而这种凝集反应可被被感染的动物血清抑制,所以我们可用怀疑为感染本病的动物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试验可按常规的试验方法进行。五、防治:由于本病主要由吸血昆虫引起,因此,消灭畜舍内的蚊子、库蠓等吸血昆虫对本病有一定预防效果。最可靠的预防方法是:在流行期之前对妊娠家畜及预定配种的家畜进行赤羽病疫苗接种,可得到充分的免疫力。目前所用疫苗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种,活苗为30℃下,在HmLU-1细胞上致弱的弱毒疫苗。Kurogi等(1977)将OBE1株赤羽病病毒接种HmLU-1细胞,吸附90min后加入维持液,继续培养,当其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时,收集细胞培养液,3000r/min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应用或置于8℃低温保存备用。制苗时加入福儿马林,感作24h,使其完全灭活。最后加入氢氧化铝胶作为佐剂。给牛注射两次,间隔4周每次3mL,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犊牛和妊娠羊在如上接种以后,用强毒进行攻击,不发生病毒血症和胎儿感染。现在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编号:2001-5-1-508)

牛蓝舌病又名茨城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本病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制】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但应避免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想安全而又快速地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即在右侧肷部中央刺入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如果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入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上的静脉导管连接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如果用这种方法困难,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入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绵羊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蓝舌病病毒抵抗力较强,具有多个血清型,且各型之间交叉免疫性差,故只有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获得可靠的保护作用。

赤羽病病毒(AKV)又叫阿卡斑病,该病以流产、早产、死胎、畸形、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症和流行性暂时热为特征。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一般8月份母牛异常产逐渐增多,10月份达到高峰,也可逐渐持续到次年3月,一群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依次为早期流产、胎儿体形异常、大脑缺损,其中死亡的病例多发生于流行初期。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赤羽病病毒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如果打开速度慢,您可以尝试打开无图片的快照(百度和网页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诊断与防治研讨会赤羽病 (Akabane Disease) 吕荣修台湾省家畜卫生试验所本病由 Bunyaviridae 的 Bunyavirus 属,Simbu 群所属的赤羽病毒 ( Akabane Virus ) ( 图 1 ) 感染所引起的流、早、死产及先天性的关节弯曲症与水脑症症候群 ( Arthrogryposis - Hydraencephaly Syndrome;AH 症候群 ),主要对牛、绵羊及山羊引起生产异常仔牛的疾病。 赤羽病病毒系於 1959 年在日本群马县馆林市郊外的赤羽村牛舍内采集的 Culex tritaneniorhychus 及 Aedes vexans 所分离的新病毒,故命名为赤羽病毒。一、发生 本病在 1972 ~ 1975 年曾在日本关东以西大流行。其他在澳大利亚、以色列、土耳其及南非等国家亦有发生。 在台湾,乳牛对本病的抗体阳产率甚高,80 ~ 100% ( 1990 ~ 1991 ),至 1992 年 7 月 8 日,在台南县及屏东县从小牛非化脓性脑炎发生牛场,首次由血液中分离到赤羽病毒,证实赤羽病毒入来 ( Iriki ) 株在台湾发生。二、症状 本病的病型分为流产、死产及体型异常或畸形 ( 先天性关节弯曲症,内水头症 ) 等三种。在每年 8 ~ 9月发生流产及早产且数量激增,至 10 月为最高峰,以后渐减。同时关节弯曲症 ( 图 2 ) 及伴随内水脑症的体形异常仔牛则慢速增加,至 12 月激增而在 1 月达高峰,死产亦以 1 月为高峰至 5 月才终止发生,本病具有季节性及地域性之发生。 赤羽病的流行,约 3 ~ 5 年为一周期,此系饲养牛的新旧牛更新较频繁,致未获免疫之牛被感染所致。 本病在怀孕初期 ( 2 ~ 4 个月龄 ) 受到病毒感染时较易发生,母牛在病毒感染时及怀有异常胎牛期间,在临床上并无症状。 仔牛产期比预定日较早产的趋向,异常仔牛体重较轻,有些不能起立,间歇性癫痫样发作,连续性四肢回转或屈折,头颈部反张等神经症状 ( 图 3 ),能站立的仔牛呈茫然伫立及回旋运动,反复起立转倒的动作或乱撞等运动障碍,病牛吸吮母乳能力微弱,甚至要以人工补助哺乳,同时也出现视力障碍及眼球之白浊。三、病理变化 (一)中枢神经 1.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在神经组织内有细胞集簇於血管周围之围管现象 ( 图 4 ),细胞种类主以组织球性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球。 2.囊泡状空隙形成∶脑在肉眼外观上并无病变,但在切割面可见神经组织内形成囊泡状空隙。 3.大脑缺损∶在肉眼上可见各种形状之大脑缺损,该部位的脑实质与脑软膜之间,潴留脑脊髓液 ( 图 5 ),在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脑表层之灰白质一部分脱落,白质直接接到脑软膜,在灰白质脱落部周围的白质发生裂隙。 4.脊髓腹角的神经细胞消失与减数∶脊髓的腹角,组成运动性中枢的神经细胞消失或显著的减少。 (二)骨骼肌病变与体形异常 1.骨骼肌病变∶肉眼病变∶呈白色或黄色,失去光泽与弹性,成为水肿样或胶样,肌束本身短小,容积也显著的减少。 2.矮小肌症∶在同一肌束内有多种形态的肌纤维,多数的肌束由矮小肌纤维所组成。矮小肌症以出现在体形异常的部位,如弯曲的四肢,斜颈的颈部,弯曲的背部或颜面的骨骼肌为多。四、预防 本病由吸血昆虫所媒介感染的疾病,在预防上可使用杀虫剂或忌避剂对牛体散布,或用杀蚊灯保证怀孕牛被叮咬,本法虽可行但其效果有限,最好能应用活毒或不活化疫苗之接种,在流行开始之 7 月前,对所有的怀孕牛或未怀孕牛予以免疫一次就能防止本病之发生,在台湾常见的非化脓性脑炎乃由赤羽病毒变异的入来株 ( Iriki Strain ) 病毒所感染,因此亟需开发有效的疫苗以供将来预防此病之用。

蓝舌病综述论文怎么写

蓝舌病是由昆虫传播的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由于病牛的舌、齿龈、颊部黏膜充血肿胀、淤血后变为蓝紫色,故名蓝舌病。本病一旦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危急而大量死亡,且不易消灭。因此,各国均把本病列为重点防疫对象之一。

病原

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本病毒对干燥和腐败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的环境中迅速被灭活。

病羊和病后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山羊和鹿等反刍动物感染后多数成为无症状带毒者,因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畜的血液和各脏器中,且以发热期含量最高。精液可以带毒,因此交配也可水平传播,经胎盘可感染胎儿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湿热的夏季和初秋发病较多。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7天。病牛体温达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嘴唇、舌、咽、胸垂发生水肿。口腔黏膜潮红、发绀。齿床、齿龈、舌和唇边缘出现烂斑。鼻孔内积有浓稠鼻漏,有时可见出血性下痢。蹄部皮肤上有线状或带状紫红色斑。脚趾间皮肤坏死,跛行。肋部、腹部、会阴、乳房和乳头皮肤出现斑块状皮炎。孕牛流产、死胎,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和脑积水、大脑半球变小等病变。病初白细胞减少,后白细胞增多,贫血。

病程数日至2周。剖检可见口腔黏膜和舌青紫、水肿、糜烂。皮肤有充血斑块。蹄部皮肤有暗紫色带。消化道黏膜有糜烂或溃疡,伴有出血点。肌肉内出血、变性,肌间胶样浸润。心内膜下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分离的病料有血液和脾脏。常用于检测抗体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措施

本病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迅速上报。病牛隔离,细心护理,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无特效疗法,可参照口蹄疫的方法处理口、蹄部病变,防止继发感染。流行地区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国外生产的疫苗有弱毒冻干疫苗,也可用灭活苗。由于蓝舌病病毒型多,每型产生的抗体,只能保护动物不受同型病毒的感染。因此,需使用含当地毒型的多价疫苗,才起保护作用。

严加防范,严禁从有本病的地区引进牛、羊,消灭传播媒介——库蠓。定期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不分品种、年龄均容易感染,由各种库蠓传播,多发生于夏季和早秋季节。其特征是发热,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死亡率2%~30%,有时可高达90%,多由于并发肺炎或胃肠炎而死亡。

预防和治疗:

(1)接种鸡胚化弱毒疫菌和牛胎肾细胞致弱的组织苗预防。对圈舍定期进行消毒,杀灭吸血虫,防止本病的传播。

(2)注射用硫酸链霉素,每千克体重万~2万单位,败血康每头每次10~40毫升,分别肌内注射,每天2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农业部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第一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

2、第二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3、第三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诊治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结核分支杆菌。

4、第四类是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扩展资料: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项: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 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病原微生物

牛蓝舌病又名茨城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本病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制】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但应避免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想安全而又快速地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即在右侧肷部中央刺入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如果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入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上的静脉导管连接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如果用这种方法困难,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入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蓝舌病论文

牛蓝舌病又名茨城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喉麻痹、关节疼痛等症状。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本病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制】

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

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但应避免注射速度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想安全而又快速地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即在右侧肷部中央刺入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如果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入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上的静脉导管连接进行输液。

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如果用这种方法困难,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入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最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病原学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之间稳定,在pH值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分钟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下水中,可长期生存。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流行特点在世界历史上,牛瘟病毒分布于南纬40和北纬50之间。病畜、带毒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可在某些种库蠓体内长期生存和大量增殖,且可越冬,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能经过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不传染,但是胎儿在母畜子宫内可被直接感染。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并能从精液排毒。绵羊易感,并表现出特有症状。牛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山羊和野生反刍动物如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也可感染,但一般不表现出症状。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发生和分布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于5月至10月,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8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感染期为100天。绵羊蓝舌病的典型症状是以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病畜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2~6天,有的长达11天。同时白细胞也明显降低。高温稽留后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也逐渐回升至正常生理范围。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嘴唇水肿,并蔓延到面部、眼睑、耳,以及颈部和腋下。口腔黏膜、舌头充血、糜烂,严重的病例舌头发绀,呈现出蓝舌病特征症状。有的蹄冠和蹄叶发炎,呈现跛行。孕畜可发生流产、胎儿脑积水或先天畸形。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病死率为2%~30%。多因并发肺炎和胃肠炎引起死亡。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症状一般较轻微。病理变化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粘膜发生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头。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形成空泡变性和死亡。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色或红丝,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粘膜小点状出血。诊断方法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采用鸡胚静脉接种是敏感、实用的病毒分离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可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定性鉴定;用病毒中和试验时行定型鉴定。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宜采全血(每毫升加2IU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内送到实验检查处理)及捕获库蠓。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泡病、绵羊痘、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茨城病、赤羽病等疫病鉴别。防治措施预防: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绵羊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蓝舌病病毒抵抗力较强,具有多个血清型,且各型之间交叉免疫性差,故只有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获得可靠的保护作用。

蓝舌病的论文

病原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es)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本病也是牛“流行性感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病原体是蓝舌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种病毒,呈球形。虽然也属于“流行性感冒”,但与前述的流行热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一族病毒。在同属病毒中,有绵羊的蓝舌病毒和北美鹿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本病与流行热的病原病毒虽完全不同,但流行的形式极为相似。所以本病在日本直到1959年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以前,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热的后遗症。因此,日本目前仍将此病与流行热规定为同一类型的法定传染病进行防治。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本病的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发热也只是在40℃左右,并不严重,但在食欲不振的同时出现鼻腔、鼻镜和口腔充血,接着转变为淤血。不久就会引起这些组织的部分坏死并逐渐形成结痂,剥落结痂下面组织可形成较浅的溃疡面。而且还可见到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等症状。由于牛的个体不同,有的蹄冠部也出现同样的病变,因此,有的往往被误诊为口蹄疫。以上症状只是前驱症状,一般只表现这些症状的就可恢复痊愈。但部分病牛在这些前驱症状即将消失的时候,突然出现“咽喉头麻痹”症状,还有的牛往往尚未出现这些前驱症状之前就出现咽喉头麻痹了,这种麻痹是因横纹肌呈玻璃样变性而引起的。麻痹可因牛的个体不同出现的部位也不一致,表现在食道的出·现食道麻痹症状,表现在舌头上的,出现“垂舌”症状,有时心肌和骨骼肌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总之,病牛大都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喉头麻痹的病牛饮水往往能引起误咽,极易引起继发性死亡率较高的误咽性肺炎。该病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诊断方法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C),口唇糜烂,流涎,有时蹄叶炎、跛行。不同处:腹泻初粪如水、呈瓦灰色、恶臭、有时呈浅灰糊状(具特征性)恶性卡他热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C),口腔糜烂,口鼻流黏液,呼吸增数。不同处:散发,口鼻黏液垂如线可及地面,涎臭,眼结膜角膜发炎,角膜浑浊,头肿大,角松。拉稀恶臭。口蹄疫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C),绝食,口黏膜糜烂、流涎,跛行。不同处:传播迅速,口黏膜先水疱后糜烂,蹄趾也发生水疱、糜烂,不发生蹄叶炎。防治措施发生本病后首先要隔离病牛,使病牛安静,给予优质干草或青草,控制精料。另外在这个时期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麻痹”,要采取多给饮水的措施。万一出现了“麻痹症状,为了避免危险性极大的“误咽性肺炎”,要通过注射或输液给牛大量补充液体。治疗过程中,在前驱症状阶段要尽量使牛保持安静,给予强心和补液。对出现麻痹症状的病牛,特别重要的是补液,强心,补给营养。为达到补液的目·的用很快的速度静脉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会增加心脏负担应尽量避免。要想安全而又快速的进行大量的补液,进行腹腔注射较为方便。也就是说在右侧肷部中央刺人较粗的注射针头,然后连接注射器,只要空气出入很容易,说明针头正确刺人了腹腔,随后将针头与复方氯化钠液瓶连接静脉导管进行输液。已经出现咽喉头麻痹时间较长的病牛不但体液缺乏而且瘤胃及消化道内的水分也缺乏,为了使消化道恢复正常,必须补给水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误咽,必须用胃导管向瘤胃内注水,用这种方法困难的时候要在左侧肷部中心点刺人套管针直接向瘤胃中注水。为了让水分在瘤胃内很好的停留下来,在几分钟内好把牛头抬高,然后再慢慢放下。危害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其为上报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由于蓝舌病对动物(包括动物制品)的国际间贸易和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均将其列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重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蓝舌病在欧洲许多国家相继暴发,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8月,德、比、法、荷等国发现牛感染蓝舌病。2007年7月,英、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08年3月~4月,法、意等国暴发了蓝舌病。蓝舌病流行的新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国农业、出入境检疫和药品监督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病原学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是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钠有耐受力,对胰酶敏感;可被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灭活,在~之间稳定,在pH值以下被迅速灭活,在60℃30分钟被杀死;在干燥的血液、血清中和腐败的肉、下水中,可长期生存。病毒有24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病毒可以在鸡胚、初生哺乳期小鼠和仓鼠体内增殖。流行特点在世界历史上,牛瘟病毒分布于南纬40和北纬50之间。病畜、带毒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可在某些种库蠓体内长期生存和大量增殖,且可越冬,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只能经过库蠓和伊蚊叮咬传播。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不传染,但是胎儿在母畜子宫内可被直接感染。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并能从精液排毒。绵羊易感,并表现出特有症状。牛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山羊和野生反刍动物如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也可感染,但一般不表现出症状。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发生和分布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于5月至10月,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8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感染期为100天。绵羊蓝舌病的典型症状是以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病畜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2~6天,有的长达11天。同时白细胞也明显降低。高温稽留后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也逐渐回升至正常生理范围。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嘴唇水肿,并蔓延到面部、眼睑、耳,以及颈部和腋下。口腔黏膜、舌头充血、糜烂,严重的病例舌头发绀,呈现出蓝舌病特征症状。有的蹄冠和蹄叶发炎,呈现跛行。孕畜可发生流产、胎儿脑积水或先天畸形。病程为6~14天,发病率为30%~40%,病死率为2%~30%。多因并发肺炎和胃肠炎引起死亡。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症状一般较轻微。病理变化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粘膜发生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头。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形成空泡变性和死亡。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色或红丝,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粘膜小点状出血。诊断方法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采用鸡胚静脉接种是敏感、实用的病毒分离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可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定性鉴定;用病毒中和试验时行定型鉴定。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鉴定宜采全血(每毫升加2IU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内送到实验检查处理)及捕获库蠓。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泡病、绵羊痘、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恶性卡他热、茨城病、赤羽病等疫病鉴别。防治措施预防: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治疗: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蓝舌病是由昆虫传播的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由于病牛的舌、齿龈、颊部黏膜充血肿胀、淤血后变为蓝紫色,故名蓝舌病。本病一旦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危急而大量死亡,且不易消灭。因此,各国均把本病列为重点防疫对象之一。

病原

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本病毒对干燥和腐败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的环境中迅速被灭活。

病羊和病后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山羊和鹿等反刍动物感染后多数成为无症状带毒者,因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畜的血液和各脏器中,且以发热期含量最高。精液可以带毒,因此交配也可水平传播,经胎盘可感染胎儿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湿热的夏季和初秋发病较多。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7天。病牛体温达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嘴唇、舌、咽、胸垂发生水肿。口腔黏膜潮红、发绀。齿床、齿龈、舌和唇边缘出现烂斑。鼻孔内积有浓稠鼻漏,有时可见出血性下痢。蹄部皮肤上有线状或带状紫红色斑。脚趾间皮肤坏死,跛行。肋部、腹部、会阴、乳房和乳头皮肤出现斑块状皮炎。孕牛流产、死胎,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和脑积水、大脑半球变小等病变。病初白细胞减少,后白细胞增多,贫血。

病程数日至2周。剖检可见口腔黏膜和舌青紫、水肿、糜烂。皮肤有充血斑块。蹄部皮肤有暗紫色带。消化道黏膜有糜烂或溃疡,伴有出血点。肌肉内出血、变性,肌间胶样浸润。心内膜下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分离的病料有血液和脾脏。常用于检测抗体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措施

本病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迅速上报。病牛隔离,细心护理,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无特效疗法,可参照口蹄疫的方法处理口、蹄部病变,防止继发感染。流行地区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国外生产的疫苗有弱毒冻干疫苗,也可用灭活苗。由于蓝舌病病毒型多,每型产生的抗体,只能保护动物不受同型病毒的感染。因此,需使用含当地毒型的多价疫苗,才起保护作用。

严加防范,严禁从有本病的地区引进牛、羊,消灭传播媒介——库蠓。定期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