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韩锐,原名韩仁斌。1929年3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35年秋,随父母移居沈阳。1942年,考入沈阳南满中学堂。日本投降后,于1945年秋进入高中进修班学习。1946年9月,考入沈阳医学院。1947年5月,韩锐同进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沈阳“六二”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群众运动。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迫使国民党军队龟守长春、沈阳等孤城,沈阳局势紧张,学校停课。1948年6月韩锐随同学一道来到沈阳医学院驻北平办事处。在北平期间,他常去北京大学图书馆、进步同学主办的孑民图书室和读书服务社等处阅读进步书籍。邹韬奋著的《患难余生记》、《萍踪寄语》等书对他影响很大。他广泛接触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进步学生,参加了民舞社,歌咏队等社团,宣传进步思想。这些活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1948年10月,韩锐到达华北解放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春,组织上分配他到沈阳医学院医疗系继续学习。1951年毕业后,在该校攻读生理学研究生。1953年秋,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5月,被调到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医学院任助教。在此期间,他与冼美生教授等一起研究了中药犀黄丸对小鼠梭形细胞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征途上跨出了第一步。1956年,韩锐考入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金荫昌和雷海鹏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在此期间,他研究了氧化氮芥、溶肉瘤素等对癌细胞有氧呼吸及无氧酵解的影响。他发现对呼吸或酵解的抑制不一定是药物抗肿瘤作用的原发机制,从而修正了Burk提出的“大多数常用抗肿瘤药的原发作用都在于影响呼吸和酵解两个主要供能过程”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工作与学习,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及临床上对抗肿瘤新药需求的迫切性,他由此选定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方向,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30多年来,韩锐辛勤耕耘在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第一线。他对抗癌药物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感觉敏锐,善于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把它们应用到创制新药的研究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果实。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理学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肿瘤咨委会委员,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英文版)及《实用肿瘤》杂志编委等职务。他能熟练地运用英、日、俄3种外语,在中国外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英国L凹gman出版社(Longman Group UkLim-ited)把他列入1985年编辑的科学界名人录(Who′s who inScience)。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工作,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聘回到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伍连德博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总办兼总医官、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伍连德在上个世纪初叶,受命赴东北防治猖狂肆虐的鼠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的涂炭。 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一生创建了显赫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 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 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军中,纪念伍连德博士,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面旗帜,贯穿到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之中,为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879年3月10日     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

1886年1896年     入槟榔屿公学就读。

1896年            获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

1899年            获科学学士学位。

1902年4月         获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学位,从剑桥毕业。

19021903年       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研究细菌学。

1903年            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时年24岁。

1903年9月         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研究流行病。

1904年1907年     在槟榔屿开设诊所,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1907年            应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聘回国供职,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

1908年            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        受清 *** 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调查组织防疫。

1910年12月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扑灭震惊中外的瘟疫。

1911年4月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

1911年5月         受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召见,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

被俄国、法国授予荣誉奖。

1911年7月         形成《关于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长篇论文,在伦敦召开的

“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

1911年12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鸦片会议。

1912年11月5日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宣告建立,他任总办兼总医官。

1913年6月         被聘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十余年。

1913年7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禁毒会议。

1915年2月         与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出任总编辑。

1916年2月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两届。

1916年12月        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8年1月27日     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任该院院长四年。

19 年 月12日      霍乱席卷哈尔滨,伍连德领导下的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集中全力消灭这场传染病。

1920年10月        第二次肺鼠疫流行并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时中国人的防疫水平已超过日本和俄国。

1921年            力主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落成。

1921年            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                   医院。

1924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年5月        《肺鼠疫》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

1926年9月8日      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

1938年            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7年3月         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他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1927年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当选为副主席。

1930年7月1日      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正式成立,任监督(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

1932年7月         与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出版,与《肺鼠疫》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1932年            与刘瑞恒博士募集资金,建成南京中央医院。

1937年4月         当选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1937年6月         由伍连德等编著的《鼠疫概论》出版。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被迫偕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1937年9月         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以行医为业。

1947年            抗战胜利后,偕夫人重返中国访问。

1950年            将北京东堂子胡同住宅捐赠给中华医学会做办公处。

1957年           《伍连德全集》编辑完成,捐赠南洋大学。

《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

张锡钧(1899~1988)中国第一代生理学家。1899年4月25日生于天津。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0~1926年留学美国,相继在芝加哥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罗虚医学院 (Rush Medical College)学习 ,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并结识了在同一实验室进修的英籍华人林可胜。192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内科助教。同年加入中国生理学会。1927转入生理科,任助教(1927-1930),讲师(1930-1933), 助教授(1933-1937)和副教授(1937-1942)。1932-33先后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Dale实验室)进修各半年。1935-1937年任中国生理学会书记兼会计。1938年-1942年兼生理科代主任,继林可胜主持生理科的教学研究及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协和关闭后回到天津行医。1948年协和复校后,任生理科教授、主任、医学院教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等职。1988年3月20日卒于北京。张锡钧,字石如,曾用英文名Chang Hsi-chun。1899 年6月3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生于天津市。父亲张文藻精通中西医,是天津著名医师,曾创立天津平民医院。张锡钧在家庭熏陶下,从小立志学医。中学时代,他就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青年,曾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宪警拘捕。在天津中学毕业后,1916~1920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预科,1922年获理学士学位,同年入罗舒(拉什,Rush)医学院学医,并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生理学家.卡尔森(Carlson)教授,从事甲状腺对胃液分泌作用的研究。1926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获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他的哲学博士证书上加印有“最大荣誉”(Magna cum Lude)字样,这是一种崇高的奖励。在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进行研究工作时,与在该系工作的华裔学者林可胜相识。林可胜祖籍福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一位才华卓著并富有爱国心的青年科学家,二人相约回国开展生理学研究。1925年林可胜先期回国任北京市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教授,张锡钧也于1926年毕业后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1926年由林可胜发起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被接纳为终身会员。翌年林可胜又创办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以后张锡钧一直是学会工作和杂志编辑中的骨干力量。1927年,张锡钧应林可胜之邀至生理系主任助教,至1932年的5年中相继晋升为讲师、助教授,成为林可胜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力助手。在教学工作中,张锡钧协助林可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生理学实验讲义,建立了设备完善的生理实验室,开展系统生理学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严谨、系统,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颂。该实验讲义一直被国内各大学作为蓝本。在研究工作中,张锡钧主要从事消化和内分泌生理研究,并协助林可胜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1932~1933年,张锡钧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去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4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襄教授。1935~1937年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书记兼会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可胜离校南下组织领导抗日救伤工作,张锡钧代理系主任。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的产业,在北平沦陷后尚能苟安于一时,张锡钧仍埋头于教学研究工作。但至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处于战争状态,北京协和医学院为日军所占,被迫停办。张锡钧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返天津行医,并在天津女医院义务门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8年重返北京协和医学院参加复校工作,任生理系主任教授,1949年兼任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协和医学院改称中国协和医学院,张锡钧继续主持生理系工作。1951~1955年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56~1981年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中国协和医学院改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并成立中国医科大学。他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兼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和生理学教研室主任。1963年兼任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1969年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锡钧随实验医学研究所迁至四川简阳,并参加农村医疗队至川北剑门山区,被迫停止了研究工作,随后因病返京休养。1978年担任基础医学研究室主任,1982年辞去主任职继续指导研究工作和研究生培养。1987年因病离职休养直至去世。张锡钧自1926年加入中国生理学会以后,一直积极承担各项会务工作和《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1935~1937年连续二届当选为中国生理学会书记兼会计,先后担任《中国生理学杂志》编辑和总编辑职务。1951年张锡钧当选为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常务理事并一直连任至1985年,1983年他将过去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时工资中的福利金,原存美国银行的本息共二万余美元全部捐赠给中国生理学会,作为对优秀青年生理学工作者的奖励基金,中国生理学会为此成立了张锡钧基金会,定期对优秀青年生理学工作者进行奖励。张锡钧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在科学研究中勤于思索,孜孜以求,尤注意人才的培养。他诲人不倦,但要求严格,经他培养或指导过的研究生及进修生约60人,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或教学科研中的骨干力量。1988年,张锡钧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1899年6月3日 出生于天津市。1916~1920年 在北京清华学堂学习并毕业。1926年 毕业于美国罗舒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26年 被接纳为中国生理学会终身会员。1927~193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助教、讲师、助教授。1932~1933年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34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襄教授。1935~1937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书记兼会计。1937年~1941年12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代系主任。1941年12月~1948年 在天津私人开业行医。1948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 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任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教授。1951~1955年 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1955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1981年 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7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系主任教授兼实验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 兼任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理学教研室主任。

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

45岁,沈松杰,乳腺外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专业从事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擅长乳腺癌保乳、保腋窝、乳癌根治及即刻再造术,良性肿瘤美容切除。2013年由北京协和医院公派至哈佛大学医学院 Dana-Farber癌症中心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2017年获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最佳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常委,《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协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等职务。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吴阶平(1917- )江苏常州人。曾任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 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 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终身名誉校长,南京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院士 , 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等。1937 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9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作为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可使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并在国内外医疗实践中得到了证实。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上所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与同道合作把输精管结扎术发展为输精管绝育法,在国际上受到重视。从事医学教育工作60年,共发表医学论文150篇,编著医学书籍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获得全国性科学技术奖7次。获首届人口科技研究奖,北京医科大学首届伯乐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巴黎红宝石奖,巳黎红宝石最高奖,日本松下泌尿医学奖等。老当益壮你见过这位当代名医吗?简直不相信他已经度过69个春秋了。你看那一双闪着智慧之光的眼睛扫视着面前的一切,显示出跃动的活力和高昂的气势;听他讲话不仅受益,也是一种享受,他谈吐锐利生动,妙语横生,扣人心弦,你好像能触摸到他那高效率的思维机器在永不停息地运转着。前不久在中国科协、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的著名科学家同大学生、研究生会面谈心会上,吴阶平在谈到年龄时说:“我很欣赏大画家刘海粟说自己‘年方九十’。国外有些老人也不再说 ‘I′m 50 years old’,而是‘I′ m 70 yearsyoung’。”吴阶平承认年华有限,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使他督促自己更加惜时如金,锐意进取,勤奋不止。他一颗红心满腔热血,为振兴中华竭力奉献的炽烈感情,形成一股很强的吸引人的魅力。他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的重担放心地交给了下一代,自己任名誉院长、校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还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医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药品检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等许多重要职务。他主持开会、组织活动,也忙坏了帮他排日程的秘书同志。他又要主编刊物、写书、带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学术界他还有不少头衔,几乎每年都要跨出国门去参加各种活动。4月底刚从同大学生的谈心会回来,喘息未定又飞往大洋彼岸为医科院和协和医大的事去奔走出力了。近年来他四出讲学作报告,着重帮助青年一代发奋攻读,尽快成才。他始终面向未来,随时寻找能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新目标。最近他给医学生和年轻大夫讲的《临床实践与思维》,大受欢迎。这是他从自己多年实践经验中精炼升华、提到理论高度的心得体会,是国内外从来没人讲过的新课题。因此听众踊跃,大大超过原定名额,报告的录音带被多次转录播放。在国外一所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他也讲了这个内容,外国朋友们叹为观止。今日功劳卓著备受国内外称颂的吴阶平,决非朝夕之功所能塑造得成的。他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一路披荆斩棘、过关夺隘奋斗过来的。让我们把时光拉转60年,循序探查他的成才之路上有什么成功“诀窍”吧!追求个性儿时的吴阶平活泼顽皮,讨人喜欢。大他十岁的长兄、著名儿科传染病学家吴瑞萍教授几次谈起吴阶平,总是如数家珍地滔滔不绝:“他从小就好动脑子,还事事留心,肯钻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样。”他举例为证:当年有一种翻铜板的智力游戏,六个铜板三正三反一字排开,只许挪动两枚便要成为一正一反的交叉顺序。小小吴阶平紧锁眉梢细思量,一坐好长时间,饭不吃觉不睡,不达目的誓不休。有志者事竟成,难题终于被他解开了。“心之官则思”,吴阶平从小就学着动脑子想问题,啥事都要闹个明明白白,这为后来几十年在学习研究中探索创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种。他们的父亲吴敬仪是一位正直的实业家,当时在天津招商局和宝成纱厂当经理,家庭条件是好的。吴阶平常带着弟弟们在院里玩。有一次他异想天开,要独辟溪径出新招——骑在自行车上玩皮球。弟弟们被吸引过来瞪大眼睛观赏二哥的精彩表演。谁知只有瞬间成功,吴阶平没有得意一会儿就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伤了右臂,害得在协和医学院读书的大哥带他到北京治疗。至今那只胳膊伸屈仍不甚自如,只是看不大出。虽然吃了些皮肉之苦,他却享受了一番创新的乐趣,也没有妨碍他今后成为外科医生。吴阶平来京治伤住在哥哥宿舍里,协和的高班生都是一人一间屋,倒也方便。有时大哥哥们课余玩桥牌,旁边总少不了一个小观众,日子不多,那颇费脑筋的玩艺儿竟被一个孩子看会了。年近八旬的吴瑞萍教授清楚地记得,几年后他花五个美元托人买了一本名为《GOld BOOk》的桥牌经,被吴阶平拿去看了。进大学后吴阶平已精于此道,成了打桥牌的能手。吴阶平弟兄几个如今都是有贡献的医界名家,这与家庭教育有关。父亲在孩子们启蒙时就尽力创造条件,请老先生教古书,请纱厂的工程师们教英文、算术。结果吴瑞萍没上小学、初中直接进入高中;吴阶平也迈过小学考入天津汇文中学。老父亲的教导言犹在耳:你们长大不要到官场去追名逐利,你们没那种后台;也不要经商,还是好好读书,学技术,将来凭本领吃饭。老人还要儿子们都去学医,而且要上名牌的协和医学院。在那种年代的家长如此明智是难能可贵的,不失为一个开明之家。吴阶平在那里生活长大,获益良多。本世纪初,北京东单三条那座高墙深院的清朝遗老的“豫王府”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买下拆掉,花五年时间在原址盖起一组磨砖对缝、绿瓦飞檐的宫殿式楼群,那就是协和医学院。石油大王为自己树碑,取“豫王府”的谐音,把它叫做“油王府”。吴阶平小时候来京治伤在那里住过,他觉得恍如进了一座令人眼花缭乱的神秘莫测的迷宫。没有父亲的指点,他也要像幼年玩翻铜板那样,下了决心非到协和念书不可。他 16岁中学毕业顺利考入燕京大学,完成了协和医预班三年的学业,1936年正式进入这座“王府”。在当年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协和学制八年,在美国注册立案,毕业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每年只从全国众多拔尖的考生中精选二、三十人,学习要求极严,75分才算及格,到毕业时往往一个班只剩下十多人。学生们拼命苦读,仍难免被淘汰。吴阶平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评语:“很淘气,中学大学都没好好念书,不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可是并没拉下什么,脑子没有停下来,倒是活跃的。”他是够淘气的。念解剖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努力温课,拿起一块块骨头左看右看,左摸右摸;还要练习在口袋里放一块,只伸手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吴阶平过来诡秘地一笑说:“会摸还不算数,看我给你们表演一个新鲜的。”只见他抓起一块骨头高高抛起, ‘啪”地一下接住,并不去看,问大家:“你们信不信,我能马上说出这是块什么骨头。”同学们像看变戏法似地愣在那里,听吴阶平自问自答后一核对果然不错。事后他承认,他是先做了准备,故意唬人家的。吴阶平说:“我最讨厌死读书读死书。”他恶作剧捉弄人的事不断有,同学们只觉得他脑子灵,鬼点子多,并不怪他。学寄生虫课的时候,他对死记硬背这个蚊子那个苍蝇的也不感兴趣。这个淘气的学生又要出花招了。他从饭厅里抓了一只苍蝇,用大头针插在软木塞上,盖上一个小试管,活像教学用的标本。他拿着见人就问:“你看这是什么?”考遍全校都不认识。吴阶平不由暗笑,拉起长声一顿一顿地说:“这叫家蝇,最普通的!”在协和,人们激烈竞争,奋力往那个象牙之塔的尖顶上攀登。考试的时候一般都得掉几斤肉,有的把床铺收起来督促自己彻夜苦读。吴阶平可不同,他轻轻松松,也温课,但照样玩乐,按时进餐就寝,吃得香睡得稳。阜外医院顾问、胸内科专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吴阶平同班,他说:“吴阶平不死读书,学习能抓住要点,灵活、有效,看起来他不用功,可是考试成绩总是好的。”为此,他得过奖学金。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按规定,要由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举着标牌带领全班同学鱼贯入场,吴阶平就获得过这个荣誉。自然界不总是风和日丽温暖如春,一个人哪有老是一帆风顺的呢!1939年吴阶平念到六年级了,病魔突然袭来,他患了肾结核,被切去右肾,不得不休学一年。他没有向困难低头,一边养病,一边继续用他那灵活有效的方法读书学习,掌握新知识。毕业是晚了一年,而吴阶平在协和八年打下的功底是深厚的。定向起飞“多思,探索,创新”——吴阶平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征,从幼年起就有了雏型,协和八年进一步深化发展。他学成毕业了,有本领了。医生这种职业是“铁饭碗”,何况他是在被称为“金牌”大学的协和毕业的,那他捧的就是“金饭碗”了。父亲给定下的“好好读书,将来凭本领吃饭”的目标,他超额完成了。然而,吴阶平能安于挣钱吃饭吗?想想看,他在协和的八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继而日本法西斯入侵,大片国土沦丧。由于当时日美间的微妙特殊关系,美国人办的协和医学院还安着一张“安静的书桌”,成了亡国奴的中国学生们怀着矛盾的心情在那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善于思考的吴阶平在反复琢磨: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敢来欺负我们?还不是我们弱!他曾经非常羡慕日本有一个明治维新,出了个伊藤博文,把日本变成了强国。我们中国哪一天能强盛起来?他产生了一种新的追求和向往。太平洋战起,吴阶平刚好毕业。协和关门了,人们各奔东西,自谋出路。我国最早的一位泌尿外科专家谢元甫教授在协和执教时最喜欢吴阶平这个学生,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吴阶平选了泌尿外科专业。谢元甫离开协和到了中和医院 (北医大人民医院前身),把吴阶平也带了去。吴阶平当住院大夫、住院总医生都干得很出色。吴阶平最初接触我地下党是在1943年沦陷期间。抗日战争胜利,他曾经高兴过,不久幻想就破灭了。这时他又接触了几位中共地下党员,为他们治病,同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认识了共产党。他觉得眼睛明亮了。当时,中国杰出的外科专家、脑外科专家关颂韬到北大医学院主持外科。他要吴阶平帮助他去建立外科,一方面任外科讲师,一方面又兼任中和医院的住院总医生。吴阶平欣然接受了。谢元甫教授很爱才,1947年设法把吴阶平送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吴阶平的导师赫金斯教授是一位现代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奠基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十分赏识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把吴阶平留在美国。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大兴土木为赫金斯建科研楼。赫金斯把一张蓝图摆在吴阶平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赫金斯还许下诱人的优厚待遇,并动员吴阶平把家属接去。然而吴阶平不为所动,他想的是谁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对这一点他已有所认识。拳拳赤子心,耿耿报国情使吴阶平态度鲜明地做了坚定的回答。他连行李都没带,急匆匆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不到一个月,古老的北京城就迎进了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吴阶平为报国有门而深感欣慰,从此开始谱写他大有作为的新的历史篇章。吴阶平回到北京医学院,在第一附属医院治病、教学、搞研究。三十多岁就当了副教授,又过几年成为教授。他认为共产党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自己被充分信任,感到大有用武之地。他当过外科主任、副院长。1951年他率领北京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在烽火连天的战斗中抢救危重伤员,成绩卓著,荣立大功。他勤奋工作,屡有创见,未及“不惑”之年已成为我国第一流的外科专家,对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公认为学科带头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吴阶平对人生的价值、理想和信念这些问题也做过一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共产党是怎样发挥着领导和核心作用,短短几年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果,吴阶平看在眼里,心中有数。他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也吸取了积极的营养。他向党吐露了蕴积已久的真情。难忘的1956年啊!他牢记着1月27日那天自己举起握紧的拳头在党旗下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情景。这是一个科学家经过多年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作出的严肃选择;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吴阶平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头脑冷静,勤于思维,不苟言笑,乍一看是一副近乎冷峻的面孔;这时候从他脸上还是看不出有多大变化,但是他的内心却不断升温,满腔激情化作无穷力量。他觉得以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业务为起点,什么工作都在向着远方延伸,每前进一步就离那个大目标近一步。政治不是空洞的概念,革命的任务不仅在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这不也正是一个科学家的天职吗!吴阶平的学生们说他是“先专后红”的典型,不仅向他学医学知识,还学习他对事物善于思考、分析和鉴别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红与专的关系应该是很明确的,可有些知识分子还在犹豫,议论纷纷。这自然是正常现象,那就让它继续作为人们的话题吧!吴阶平是成竹在胸的,他对新旧社会做过分析比较,鉴别过祖国和异邦,体会是深刻的。事实教育并促使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找到了称心可靠的归宿。归来的吴阶平,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败得失的命运同祖国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溶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他感到天高地远心胸宽,翱翔驰骋任我行。他进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领,如虎添翼,无尽的潜力喷薄而出。吴阶平一向反对死读书,到底怎样活起来呢?他当初也不甚清楚;当了医生,开始接触实际才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体会。他感到知识并不给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到实践里头去应用,经过不断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他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实践、知识和思考结合的问题。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他牢记在心:“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有个有准备的头脑,随时给自己提出问题,督促自己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犯“机会曾来敲门而未予理睬”的毛病,不放过任何提高自己的机会。这成了他受用不尽的“法宝”。当医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种特殊功能的高级动物的躯体,不像修机器,可以随意拆卸,在直观下进行。一个医生技术是否高明,有无创新,往往取决于他能否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急性阑尾炎本是常见的普通病,不难诊断,手术也简单。吴阶平却不简单从事,他认真思考,仔细分析研究患者阑尾炎的部位是在肠子的左边,右边,上头,下头?虽然阑尾没有破,究竟对腹膜可能产生什么影响?阑尾里头有没有粪石?……尽量要求自己考虑得周密具体,然后做出诊断。这种手术一般是成功的,但是吴阶平做的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于事先考虑不周会引起的其他毛病。他觉得自己每做一次手术都有不同的新收获。他对任何患者都是如此处置,不容自己只是习惯地照多年的老办法去做。这样,不仅要认真思考,还要反复推敲。有经验的医生深知疾病的复杂,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对待诊治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医生责任重大呀,这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吴阶平有独创性,做出了“五年超过十年”的业绩,得益于这个极富魅力的“有准备的头脑”。伟大贡献在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五十出头的顾方六教授谈起吴阶平的学术成果和突出贡献,崇敬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吴阶平教授50年代初带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一直跟随恩师学习、研究、出成果。顾教授首先提到吴阶平教授1953年关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说这一创见使许多过去一直认为是双肾结核被判为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正确救治,重获新生。这是泌尿外科学的一项突破性进展,立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重视,被广泛采用。“早在1959年,吴阶平还设计了利用回盲肠进行膀胱扩大术,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上膀胱挛缩的患者。该手术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欧美书籍和杂志上才作为最新的手术方法介绍给读者。“50年代北医在吴阶平教授领导下,最先广泛应用经皮肾穿刺造影于诊断,并有应用经皮肾穿刺造口术的治疗病例,比起当今国际上时兴的经皮肾手术还要早。当时肾上腺外科在国际上尚未普及,吴阶平在我国率先进入该领域,此项工作曾在日本医学界引起很大震动。1961年9月在19届国际外科学会上,吴阶平明确指出皮质醇症 (即柯兴式综合症)的病状在多毛的同时常合并脱发,受到重视,他的报告为皮质醇症的诊断增添了新内容。他对肾上腺外科突出的贡献是 60年代明确提出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新概念,并确认为独立的临床疾病。发表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的论文被收入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83年吴阶平还首先在三十届国际外科学会上报告了患者术后长期随访的报告。他提出的“小儿巨大肾积水的容量应以超过该年龄二十四小时平均尿量为标准”,这个标准已被泌尿外科界所公认。70年代,他还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已在国内推广。作为泌尿外科专家,他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57年首创输精管结扎时向精囊灌注醋酸苯汞以杀死残存的精子,使术后立即达到绝育效果(过去一般手术后都须经两三个月才成)。报告后立即在全国推广,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有这么一段插曲:1956年的一天,吴阶平正在图书馆看书,我国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教授迈着她那特有的轻盈快速的步子走过来,用浓重的福建官话说:“吴阶平啊,要搞计划生育了,女的归我,男的归你!”心有灵犀一点通。吴阶平感到责无旁贷,拿出他善于思考的“法宝”,把能促进计划生育的男性方面的手段一一过脑,仔细推敲,很快想出了提高输精管结扎手术效能的新招儿。说起这事来,吴阶平扬头哈哈一笑,说:“那有什么,只不过林巧稚敲了我一下,我动了动脑子就琢磨出来了。说穿了,一钱不值。”教授同志,过谦了。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手术为什么过去就一直没人发展过呢?为什么在您“说穿”以后17年,美国在1974年才在医学刊物上把它做为新方法发表出来呢?这不正是您勇于探索,追求祖国、人民和人类科学进步的一片忘我之情的结晶吗!吴阶平的学生中当今有许多已经是教授、副教授,他们仍然被当年课堂上的情形吸引着:身材不高的吴教授在讲桌后站定,首先把目光投向所有在座的同学,全场立刻静下来。他讲课效率高,讲得生动、具体,中心思想突出,思维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学生们人人爱听,认为有兴趣,易懂、好记。临床医生们最爱跟吴阶平一起查病房,听吴阶平主持病例讨论会。和讲课一样,他启发诱导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探讨。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吴阶平经常能从哪怕是一份常见病的病例记录或是一张普通的X光片上,发现和提出不寻常的问题,给人新的启示。这样的活动常常是座无虚席,气氛十分活跃,同行和后辈都很受益。吴阶平教授的魅力可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理解和衡量。吴阶平领导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国闻名的,几十年来培育了大批来进修深造的各地医生和研究人员,先后有120人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有些已卓有贡献,包括中山医学院的梅骅教授。最感激吴阶平的还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1982年9月1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武汉市雷江滨一篇文章,感谢吴阶平教授二十多年间两次亲自为她作手术,治好了她先天性膀胱尿道畸形的顽症。她说,吴阶平教授这样平易近人,对待普通患者这样关心,这是一种多么认真负责的态度啊!他不愧是一名真正的医生!吴阶平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最初学做大夫由于疏忽,看病漏了检查项目,挨过老教授的批评;但更多的是成功后感到的宽慰和喜悦,使自己更加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最能慧眼识人的,莫过于我们心中的丰碑。周总理赏识信赖吴阶平,多次派他主持完成国内外重大特殊的医疗保健任务。1962年周总理派他率领中国医疗组去印度尼西亚为苏加诺总统治疗由于肾结石而使机能遭到阻障的左肾,经过4个月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完满的结果。总统的私人医生、商业部长苏哈托专门把各国记者请到总统别墅,发表声明表示感谢,并介绍以吴阶平为首的中国医学专家们同记者见面(新华社于1962年5月7日发了消息)。声明说,为总统进行治疗的维也纳医疗组曾经认为,总统的肾脏如果在三个月内或者最迟六个月内不能恢复机能,那么就必须动手术。由于中国医疗组的治疗,苏加诺总统的健康情况极为良好,特别是他的左肾已恢复功能。出此总统现在可以避免动手术了。苏加诺总统和夫人设宴欢送中国专家。吴阶平为此被授予印尼国家二级勋章。从此后,苏加诺有个伤风感冒的,也要把吴阶平请去。前两年一位南斯拉夫患者求诊,吴阶平治好了他的病。他回国后广为传名。后来南斯拉夫朋友来,有患病的,不管属于哪一科,都来找吴阶平。这位多才多能的名医魅力好大,它的影响所及远远超过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了。吴阶平几十年里在国内外担负种种特殊医疗保健任务,当有更多吸引人的故事,但非本文所能直言尽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始称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年两社分别独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立社的宗旨是“以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组建具有活力的团队;志在弘扬“协和”的科学精神、学术传统和道德风范,努力推出代表我国医学科学第一流水平的专著,为我国医学科学界顶尖人才及优秀学者服务,为培养中青年医学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

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国际整形再造及美容学会(IPRAS)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美学美容学会委员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常委秘书中华医学会西安显微外科学会 副主任常委西安市医学美学美容学会 副主委《中国美学医学杂志》 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编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编委《人民军医杂志》 特约编委《实用整形美容外科》 编委

李福生,男,1956年11月出生,研究员,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于1994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加拿大Manitoba大学学习。现任《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辑部主任,为《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常务副总编。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专家

1901年8月8日,钟惠澜出生于葡萄牙属地东帝汶叻利岛。因其父死于中毒性痢疾,所以发奋学习,决心以医术治病救人。1916年毕业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1921年被保送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医预系学习。1922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27年利用暑假去广东汕头对该地区进行流行病调查,发现了四种能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其中微小按蚊在世界上属首次发现 。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入协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34至1935年访问美国、英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埃及、印度等国的热带医学研究机构,并参加德国汉堡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的研究工作。1940年任协和医学院内科襄教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协和医院被迫关闭钟惠澜不得不离开协和医院而开业行医。1942年5月,经人介绍,率领一批原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进入北平中央医院,出任内科主任,以后又升任医监。他团结广大医护人员与教会势力与日伪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使该医院不为这两种势力所控制。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钟惠澜接任医院院长,并将医院改名为中和医院,以表示此医院系中国协和同仁所办。1946年至1948年钟惠澜又兼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对学生及住院医师要求十分严格,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医务技术骨干。以后他辞去内科主任职务,但兼任内科教授。1948年协和医院复校后,钟惠澜也兼任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惠澜等把中和医院上交人民政府卫生部,医院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1950年任北京中央人民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他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各项活动,主持《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辑工作,兼任总编辑。以后他又兼任《中华内科杂志》的总编辑。1951年钟惠澜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以后又兼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他还积极参加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的工作,为提高开业医生和在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作出重要的贡献。1952年美军发动细菌战,钟惠澜受命担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科技研究组副组长,并任调查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委员会的专家联络员。他随委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到朝鲜战场和中国东北进行实地调查,他们以大量事实和证据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钟惠澜在这方面的功绩受到中国政府的表彰和嘉奖。1954至1987年任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1956年钟惠澜前往云南省楚雄地区进行调查,首次发现滇西血吸虫病的高发病区,此病在当地一直被误诊为疟疾、肝肿大综合征等症,这次的发现对云南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北京苏联红十字会医院移交给中国,并改名为中苏友谊医院(以后改名为友谊医院),周恩来总理指名钟惠澜出任院长。1957年在政协会议上多次强调人口过快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以及开展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可惜这些意见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反而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意见才得到了肯定,他被聘为中国人口学会的顾问。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钟惠澜受到迫害,“隔离审查”直到1969年才解除隔离,并允许他在内科门诊参加医疗工作。1962年他了解到日本横川教授应用硫双二氯酚治疗肺吸虫病实验动物及病人有良好的疗效后,他一面设法引进该药,同时也通过化工部与重庆制药厂合作试制该药成功。以后他又带领助手去河南、四川、云南、湖南、黑龙江、山西、海南岛等地进行调查,查明了新的流行区,并发现8个肺吸虫新虫种,其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他也发现了新的第一中间宿主3种拟钉螺。1978年创立中国第一所研究热带病的科研机构——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80年任世界卫生组织肺吸虫病、肝吸虫病及利什曼病合作中心主任。1982年当选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1987年2月6日因心肌梗死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逝世于北京。

人物简介李宗恩(1894—1962),江苏武进人(今常州市人),中国热带病学医学家及医学教育家。李宗恩父亲为甲午恩科进士,入翰林,曾为山东知县。幼时就读于其父所办之新式小学,后来进入上海震旦学院(1932年改称震旦大学)学习法文。1911年夏季赴英国留学,初入预备学校,随后进了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1920年毕业后,赴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担任蠕虫病助理研究员。1922年1月获得伦敦卫生及热带病学院颁发卫生及热带病学硕士学位。1921年4月至9月,参加英国皇家丝虫病委员会赴西印度考察热带病,随后任职于格拉斯哥西部医院,至1923年回国。1923年至1937年任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襄教授、教授,其间并定期赴江南考察热带病疫情,进行防治和研究。1937年秋开始,南下筹办贵阳医学院,并于1938年6月成立后担任院长职务。1947年5月赴北平担任协和医学院的院长。1948年获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李宗恩在20、30年代主要研究寄生虫病,尤其是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共18篇。他曾在华北、华中地区设立血吸虫病及其他多发性热带病的病情观察站,是为中国热带病学研究的创始人。后期投入医学教育事业,造就无数医学界人才。毕生从事医学教育、科研工作,对血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等有较深研究,在领导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中尤有建树。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协和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英国医学会及远东热带医学会会员。1949年9月受全国科协推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兼任任欧美同学会理事长;1955年至1956年任欧美同学会主任委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随后被“放逐”到云南昆明,任职于昆明医学院,1962年病逝于昆明。李宗恩1923年回国后,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该院当年是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建成于1921年。191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投资兴建协和医院的同时在这里建立了专家别墅区(另一处别墅区在北极阁胡同,称“南院”),历时三年完工,这片建筑,被当时的北京人称之为“洋楼”。至今,整个院落仍完整保留了西洋风格,国内罕见,现虽是“协和”的家属宿舍,但原建筑保留完好。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医学界的许多顶尖级专家学者也都住在这个院子里。《北京档案》有文章谈道,为满足当时在胡同内工作或居住的各国外交官、中外医学专家、洋行、神职人员的饮食习惯,在胡同西口的路南,曾建有“墨碟林”西餐厅,这应算北京最早的西洋餐厅之一了。今天,其原建筑仍在,虽早已改成了普通饭馆,三层还在装修中,但朝西一面的顶层,西洋建筑的装饰风格尚存。

wǔ lián dé

伍连德,字星联,()。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1902年获医学士学位,曾在多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工作,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聘回到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伍连德博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总办兼总医官、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北京中央医院第一任院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

伍连德在上个世纪初叶,受命赴东北防治猖狂肆虐的鼠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浩劫,使人类避免了一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的涂炭。 伍连德博士作为现代医学先驱、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一生创建了显赫业绩,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 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 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9月在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及其所属滨江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基础上,创办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坚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军中,纪念伍连德博士,弘扬他的伟大精神,对于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伍连德精神作为一面旗帜,贯穿到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过程之中,为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879年3月10日     出生于南洋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

1886年1896年     入槟榔屿公学就读。

1896年            获女王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习。

1899年            获科学学士学位。

1902年4月         获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学士学位,从剑桥毕业。

19021903年       在利物浦热带病研究所研究细菌学。

1903年            获得剑桥医学博士学位,时年24岁。

1903年9月         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研究流行病。

1904年1907年     在槟榔屿开设诊所,成为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1907年            应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聘回国供职,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

1908年            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        受清 *** 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调查组织防疫。

1910年12月        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扑灭震惊中外的瘟疫。

1911年4月         在奉天(今沈阳)召开 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

1911年5月         受摄政王载沣代表宣统皇帝在紫禁城召见,赏蓝顶戴,赐进士出身。

被俄国、法国授予荣誉奖。

1911年7月         形成《关于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长篇论文,在伦敦召开的

“国际医学大会上”宣读。

1911年12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鸦片会议。

1912年11月5日     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宣告建立,他任总办兼总医官。

1913年6月         被聘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十余年。

1913年7月         代表中国 *** 赴海牙出席国际禁毒会议。

1915年2月         与颜福庆等21人在上海集会,宣告中华医学会成立。

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出任总编辑。

1916年2月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大会在上海召开,他被选为会长,并连任两届。

1916年12月        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8年1月27日     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任该院院长四年。

19 年 月12日      霍乱席卷哈尔滨,伍连德领导下的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处集中全力消灭这场传染病。

1920年10月        第二次肺鼠疫流行并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时中国人的防疫水平已超过日本和俄国。

1921年            力主在北京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落成。

1921年            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医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                   医院。

1924年            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年5月        《肺鼠疫》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创立了肺鼠疫学说。

1926年9月8日      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

1938年            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1927年3月         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他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1927年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当选为副主席。

1930年7月1日      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正式成立,任监督(处长),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

1932年7月         与王吉民合撰的《中国医史》出版,与《肺鼠疫》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1932年            与刘瑞恒博士募集资金,建成南京中央医院。

1937年4月         当选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

1937年6月         由伍连德等编著的《鼠疫概论》出版。

1937年8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被迫偕家眷返回马来亚避难。

1937年9月         定居马来亚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以行医为业。

1947年            抗战胜利后,偕夫人重返中国访问。

1950年            将北京东堂子胡同住宅捐赠给中华医学会做办公处。

1957年           《伍连德全集》编辑完成,捐赠南洋大学。

《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罗纳德·罗斯爵士,(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男,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他曾经以军医的身份参加第三次缅甸战争,同时他也写了一些诗与小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为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世界上是有这个人笛!53. 单志新; 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fs40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1-2554. 徐劲; 陆家海; 方建民; 余新炳。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6-2755.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晖婷; 包俊英;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得和分析。地方病通报 ; 16(1): 6-956. 吴瑜; 黄炯烈; 周国理; 柳晓欣; 钟作良。白纹伊蚊基因组中CYP6家族新成员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1): 23-3057. Zhou,G. Huang J. Wu Y. et on the diversity of cytochrome P450 genes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 2001,8(1):39-4858. Zhou,G. Huang J. Wang L.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ree new full length cDNAs of cytochrome P450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2001,8(2):141-15459. 陆家海; 郭中敏; 余新炳; 冯德元; 李德昌; 程维兴。细粒棘球蚴细胞系培育及其免疫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1-8460. 吴忠道; 郑亦男;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编码基因cDNA的分离和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5-8861. 陈小平; 陈观今; 肖斌权; 施文钧; 徐慧芳; 高凯。HIV/AIDS患者和正常人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其相关性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762. 陈海峰; 陈观今; 郭虹; 郑焕钦; 王又红。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SAG1/ROP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8-1063.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郑亦男;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DNA免疫在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11-1364 . 马长玲; 余新炳; 李学荣; 单志新;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12基因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1-3465. Guo Hong,Chen Guanjin, Lv Fangli,Chen Haifeng,Zheng Huanqin。Immunity induced by DNA vaccine of plasmid encod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combined with the genetic adjuvant of pcINF-γ against Toxoplasma gondii in mi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3):317-32066.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辉婷; 郑亦男; 周俊梅。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法发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 13(2): 96-9767 . 周永安; 陈观今; 刘彦文; 罗树红。弓形体RH株抗原基因SAG1的扩增克隆及鉴定。山西临床医药 ; 10(4): 249-25268. 刘志刚; 黄炯烈; 朱振宇; 周珍文; 刘玉琳; 龚十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和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21(S:S): 4-669 . 陈海峰; 陈观今; 王又红; 郑焕钦; 郭虹。应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弓形虫SAG1抗原基因在免疫小鼠体内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13-1570 . 吴忠道; 李焱;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的cDNA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2-2471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吴忠道;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STAR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基因结构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5-3072 . 陆家海; 陈慧红; 余新炳; 冯德元; 郭中敏。细粒棘球蚴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31-3373 . 方政; 刘彦文; 鄂群; 史玉坤; 余新炳。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表达产物免疫鼠体内抗原定位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40-4274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GLURP基因的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74-8175 . 周国理; 吴瑜; 黄炯烈; 陆家海; 王玲。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4龄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92-9876 . 马长玲; 余新炳; 单志新; 李学荣; 吴忠道; 胡旭初。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0-9477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方建民; 李学荣; 卞国武;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HRP-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5-9978 . 单志新;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陆家海; 徐劲。恶性疟原虫红内期p41-3基因的扩增及克隆。中国热带医学 ; 1(2): 90-9279 . 沈际佳; 蒋作君; 余新炳; 汪学龙; 王维。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9(3): 157-15980 . 吴明玮,张玲敏,黄炯烈,等. 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克隆及鉴定。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4):209-21281 . 周国理; 黄炯烈; 吴瑜; 王玲。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 CYP6N亚家族新成员5'-及3'-非翻译区序列功能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36-3982 . 李晖婷;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包俊英; 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若干酶类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46-4883 . Chen Huihong,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Lu Jiahai。Detection of CTP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sexual erythrocytic stage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FCC1/HN)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CTP gene。热带医学杂志,;1(1):10-1284 . 李焱,吴忠道,郑焕钦,曹爱莲,孟玮,彭寨玉,余新炳。Sj Dad1反义核酸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1(1):22-2485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热带医学杂志,;1(1):28-3186 . 陈守义,余新炳,陆家海,徐劲,郭中敏。细粒棘球蚴线粒体rRNA的序列测定。热带医学杂志,;1(1):32-3587 . 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G蛋白偶联受体及跨膜信息传递的研究现状。热带医学杂志,;1(1):62-6688 . 陈秋霞,黄炯烈。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热带医学杂志,;1(1):67-7189 . 高丽丽,余新炳。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76-790 . 吴忠道,黄静,徐劲。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80-83,转3191 . Chen Guanjin,Guo Hong,Lv Fangli,Zheng Huanqin。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plasmid harbour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of Toxoplasma gondii an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DNA immunity。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8):837-84092 . Chen Xiaoping,Chen Guanjin,Xiao Binquan,Shi Wenjun,Xu Huifang,Gao Kai。Comparis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nd phenotypes between HIV-positive subjects and HIV-negative subjects。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16(3):18593 .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郑亦男。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卵黄铁蛋白基因重组及其真核表达。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3): 204-20694 . Shan Zhixin,Yu Xinbing,Li Xuerong,Ma Changling,Lu Jiahai,Xu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recombinant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p41-3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2(5):329-33495 . 黄炯烈,周国理,吴瑜,葛春喜,王玲。 蚊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系列研究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1-405,42296 . 周国理,黄炯烈,吴瑜,王玲。基因步移在分离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启动子中的应用及意义.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6-409,41397 . 单志新,余新炳,李学荣,马长玲,徐劲,陈守义。恶性疟原虫肝期抗原1基因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0-41398 . 孟瑛,李树浓,余新炳,黄绍良,徐劲,吴忠道。小鼠β2m正义与反义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4-41799 . 汪琦,陈观今,郑焕钦。DNA芯片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5(3)专辑:86-88,转105100 . 冯新港,余新炳,吴忠道,周俊梅。以pcD-IL-2为基因佐剂的含日本血吸虫SjFABPc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裸DNA免疫小鼠的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7-10101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新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36-39102 . 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陆家海,徐劲。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TP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0-42103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陈守义。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的克隆和测序。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3-46104 . 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89-91105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陆家海。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6):376106 . 周俊梅,余新炳,吴忠道,郑亦男,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24-327107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周俊梅,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原核表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33-336108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李学荣,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44-247109 . Bian Guowu,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Shan Zhixin,Ma Changling,Shao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Sj16 gen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88-290110 . 徐劲,叶苓,余新炳,魏泉德,吴忠道。恶性疟原虫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中国热带医学,;1(4):291-293111 . 单志新,余新炳,卞国武,马长玲,陈守义,周永安。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中国热带医学,;1(4):294-298112 . 陈观今,吴忠道。中国热带病流行现况。热带医学杂志,;1(2):109-111113 . 吴忠道,冯明钊,徐劲,孟玮,阮志燕,余新炳。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20-122114 . 周永安,余新炳,徐劲,马香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1(2):136-137115 . 彭寨玉,吴忠道,余新炳。血吸虫基因组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3-167116 . 戎霞,黄炯烈。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8-171,转141117 . 包俊英,余新炳,吴忠道。比较基因的表达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72-174118 . 袁竹青,吴忠道。寄生物与宿主关系的讨论。热带医学杂志,;1(2):179-180详情自阅

朱家勇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现任广东省热带病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化学制药分会会长、广州市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社区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医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他也是广东省医药和食品行业协会学术顾问、广东药食同源学会顾问、香港中药学会顾问、全国高等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药学教育》编委、《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委、《热带医学》编委、《中国天然药物化学》编委、《广东医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食品药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药学院学报》主编。

有的。陆家炳(1862年-1942年),字陶渊,号武昌,浙江绍兴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和革命家。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文学巨子”、“小说之神”。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散文集《野草堂随笔》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