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微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微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权威杂志上共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完成者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 四等奖六项。以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带头人1项、总后卫生部和南京军区医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 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治疗与血脑屏障的结构、通透性, 以及脑血管病注册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曾长期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并做客座教授,在美国期间曾担任明尼苏达大学痴呆研究所的主任,主持了多项血管性痴呆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学识渊博、技术全面、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他与欧洲和美国的多家神经科学研究机构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推荐一到两名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的研究所完成合作课题。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项目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TGF-B经鼻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室周带干细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编号: 30470604,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带头人): TGF-B经鼻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室周带干细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编号: BK2004425,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市人事局留学回国基金: 经鼻注射IGF-I透过血脑屏障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编号: 宁人字2003-37号, (2003-2005)全军95攻关课题:加压素在急性脑细胞缺血中的作用机理。编号: 98M030(1997年-2000年)近年发表的论文目录 (2000年以来)1. 易学明, 刘新峰. 微创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述. 中国医院. 2004; 8(9):. 赵红梅, 刘新峰, 毛晓薇, 陈春富. 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17(9):. 段立晖, 张丽, 刘新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细胞因子.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17(7):. 郭洪志, 屈传强, 张东君, 刘新峰, 齐新, 贺燕. 脑缺血模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CD14mRNA的表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 30(4):. 陈旭,谢晓玲, 刘新峰, 袁利, 朱培红, 李纲, 杜伟, 张玉平, 张野.α纤维蛋白基因Thur312Al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6(4):. 刘新峰, 赵红梅, 周国庆, 陈光辉. 偏头痛型Moyamoya病. 医学研究生学院 2004; 17(3):. Liu XF, Fawcett JR, Hanson LR, Frey WH II.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reatment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 rat.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4 ; 13(1):. 刘新峰, 管亚东, 周国庆, William H Frey II.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经鼻给药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有效治疗实验性脑梗塞。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2): . Liu XF, Zhao HM, Mao XW. Intranasal delivery of nerve growth factor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acute ischemic damage. Stroke 2004; 35(1): 279. (SCI)10. 赵红梅, 刘新峰. 脑保护剂-神经营养因子的给药途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3):. 赵红梅, 刘新峰. 经鼻给药-有效避开血脑屏障的中枢用药途径。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3;11(3);. 张仁良, 刘新峰. 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 11(3):. 刘新峰.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治疗的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3, 16(6):. 周国庆, 陈兴东, 陈光辉, 刘新峰. 雌激素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6):. Liu XF, Fawcett JR,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myricetin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nd improves neurologic function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Neurology, 2002:58(suppl 3): A389. (SCI)16.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Defor T,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damage.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1; 187:91-97. (SCI)17. Liu XF, Fawcett JR, Defor T, Frey WH II.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reatment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in rat.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1; 10(4): 194 (abstract)..18.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c damag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01; Abstr. Vol 27: 764. 2. (Abstract).19.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Frey WH ll.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nd improves neurologic function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1;308(2):91-94. (SCI)20.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Frey WH II, Intranasal 1GF-1 protects against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Stroke 2001; 32 (1): 352. (SCI)21. Liu XF, van Melle G, Bogousslavsky J, Heart and carotid artery diseas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0; 7:459-463. (SCI)22. Liu XF, Jin YQ, Zheng HM, Chen GH, Tan BJ, Wu B. Arginine vasopressin gene expression in supraoptic nucleus and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ou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0;15(3): . Liu XF, Jung DK. Moyamoya disease and migraine-like headache. Swiss 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99;150(6):272-274.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任龙喜,教授,1959年出生于河北。1984年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医院骨科工作。1993~1997年在日本山形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担任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骨科主任、骨科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9年12月创建《唐山市脊柱脊髓伤病防治研究中心》。2001年以人才引进调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担任骨科主任、河北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8月赴日本大阪丸茂仁病院学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技术,同年11月将PLDD技术应用于临床。2002年12月创建“北京市朝阳区老年脊柱一关节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同年主办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第一届全国颈椎病诊断治疗新进展高级讲习班”。2005年10月创建“日中医学交流中心中国PLDD培训基地”,同年并连续4年主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全国PLDD微创技术高级讲习班”。现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北京光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残疾人康复学会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微创医学杂志》编委、《中国保健杂志》副总编辑。先后承担国家教委、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关于脊柱一关节方面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有4项是关于PLDD治疗颈腰椎病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几年来,获国家专利三项,著书五部(主编三部、副主编二部),在国际及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关PLDD文章15篇。曾先后获得省部级、市级、区级科技进步奖4项。培养骨科硕士研究生9名。2005年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国际整形再造及美容学会(IPRAS)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美学美容学会委员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常委秘书中华医学会西安显微外科学会 副主任常委西安市医学美学美容学会 副主委《中国美学医学杂志》 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编委《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编委《人民军医杂志》 特约编委《实用整形美容外科》 编委

李福生,男,1956年11月出生,研究员,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于1994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加拿大Manitoba大学学习。现任《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编辑部主任,为《中国辐射卫生》杂志常务副总编。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微创医学杂志编辑部电话

加我聊,我帮你

中国健康月刊中国中医药资讯中外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医药导报当代医学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当代医药如需发表 可联系、

你要看你们哪里对杂志的分类要求,例如《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信息》、《吉林医学》、《中国医药指南》、《按摩与康复医学》等等这些杂志现在还在征稿,你可以查询一下相关信息。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电话: 课堂内外杂志社有很多本刊物,各本刊物的编辑电话不一样,可以致电总机咨询,总机电话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罗纳德·罗斯爵士,(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男,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他曾经以军医的身份参加第三次缅甸战争,同时他也写了一些诗与小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为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世界上是有这个人笛!53. 单志新; 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Pfs40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1-2554. 徐劲; 陆家海; 方建民; 余新炳。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1): 26-2755.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晖婷; 包俊英;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得和分析。地方病通报 ; 16(1): 6-956. 吴瑜; 黄炯烈; 周国理; 柳晓欣; 钟作良。白纹伊蚊基因组中CYP6家族新成员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1): 23-3057. Zhou,G. Huang J. Wu Y. et on the diversity of cytochrome P450 genes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 2001,8(1):39-4858. Zhou,G. Huang J. Wang L.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ree new full length cDNAs of cytochrome P450 from Aedes albopictus. Entomol.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2001,8(2):141-15459. 陆家海; 郭中敏; 余新炳; 冯德元; 李德昌; 程维兴。细粒棘球蚴细胞系培育及其免疫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1-8460. 吴忠道; 郑亦男;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编码基因cDNA的分离和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22(2): 85-8861. 陈小平; 陈观今; 肖斌权; 施文钧; 徐慧芳; 高凯。HIV/AIDS患者和正常人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其相关性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762. 陈海峰; 陈观今; 郭虹; 郑焕钦; 王又红。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SAG1/ROP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8-1063.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郑亦男; 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DNA免疫在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11-1364 . 马长玲; 余新炳; 李学荣; 单志新;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12基因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2): 31-3465. Guo Hong,Chen Guanjin, Lv Fangli,Chen Haifeng,Zheng Huanqin。Immunity induced by DNA vaccine of plasmid encod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combined with the genetic adjuvant of pcINF-γ against Toxoplasma gondii in mi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3):317-32066. 李焱; 余新炳; 吴忠道; 李辉婷; 郑亦男; 周俊梅。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法发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 13(2): 96-9767 . 周永安; 陈观今; 刘彦文; 罗树红。弓形体RH株抗原基因SAG1的扩增克隆及鉴定。山西临床医药 ; 10(4): 249-25268. 刘志刚; 黄炯烈; 朱振宇; 周珍文; 刘玉琳; 龚十妹。美洲大蠊若虫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和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21(S:S): 4-669 . 陈海峰; 陈观今; 王又红; 郑焕钦; 郭虹。应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弓形虫SAG1抗原基因在免疫小鼠体内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13-1570 . 吴忠道; 李焱; 徐劲; 余新炳。日本血吸虫精氨酸酶的cDNA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2-2471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吴忠道;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海南株STARP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基因结构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25-3072 . 陆家海; 陈慧红; 余新炳; 冯德元; 郭中敏。细粒棘球蚴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31-3373 . 方政; 刘彦文; 鄂群; 史玉坤; 余新炳。恶性疟原虫FCC1/HN株CSP基因表达产物免疫鼠体内抗原定位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3): 40-4274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李学荣; 方建民。恶性疟原虫GLURP基因的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74-8175 . 周国理; 吴瑜; 黄炯烈; 陆家海; 王玲。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4龄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8(2): 92-9876 . 马长玲; 余新炳; 单志新; 李学荣; 吴忠道; 胡旭初。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0-9477 . 单志新; 余新炳; 马长玲; 方建民; 李学荣; 卞国武; 吴忠道。恶性疟原虫HRP-Ⅲ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2): 95-9978 . 单志新;余新炳; 李学荣; 马长玲; 陆家海; 徐劲。恶性疟原虫红内期p41-3基因的扩增及克隆。中国热带医学 ; 1(2): 90-9279 . 沈际佳; 蒋作君; 余新炳; 汪学龙; 王维。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19(3): 157-15980 . 吴明玮,张玲敏,黄炯烈,等. 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克隆及鉴定。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4):209-21281 . 周国理; 黄炯烈; 吴瑜; 王玲。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 CYP6N亚家族新成员5'-及3'-非翻译区序列功能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36-3982 . 李晖婷;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包俊英; 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若干酶类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17(4): 46-4883 . Chen Huihong,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Lu Jiahai。Detection of CTP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sexual erythrocytic stage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FCC1/HN)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CTP gene。热带医学杂志,;1(1):10-1284 . 李焱,吴忠道,郑焕钦,曹爱莲,孟玮,彭寨玉,余新炳。Sj Dad1反义核酸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热带医学杂志,;1(1):22-2485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热带医学杂志,;1(1):28-3186 . 陈守义,余新炳,陆家海,徐劲,郭中敏。细粒棘球蚴线粒体rRNA的序列测定。热带医学杂志,;1(1):32-3587 . 邵筱,吴忠道,余新炳。 G蛋白偶联受体及跨膜信息传递的研究现状。热带医学杂志,;1(1):62-6688 . 陈秋霞,黄炯烈。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和抗药性。热带医学杂志,;1(1):67-7189 . 高丽丽,余新炳。植物基因转化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中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76-790 . 吴忠道,黄静,徐劲。生物信息学及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热带医学杂志,;1(1):80-83,转3191 . Chen Guanjin,Guo Hong,Lv Fangli,Zheng Huanqin。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plasmid harbouring the rhoptry protein 1 gene of Toxoplasma gondii an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DNA immunity。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14(8):837-84092 . Chen Xiaoping,Chen Guanjin,Xiao Binquan,Shi Wenjun,Xu Huifang,Gao Kai。Comparison of T-lymphocyte subsets and phenotypes between HIV-positive subjects and HIV-negative subjects。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16(3):18593 . 周俊梅; 余新炳; 吴忠道; 李焱; 郑亦男。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卵黄铁蛋白基因重组及其真核表达。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14(3): 204-20694 . Shan Zhixin,Yu Xinbing,Li Xuerong,Ma Changling,Lu Jiahai,Xu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recombinant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p41-3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solate FCC1/HN.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2(5):329-33495 . 黄炯烈,周国理,吴瑜,葛春喜,王玲。 蚊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系列研究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1-405,42296 . 周国理,黄炯烈,吴瑜,王玲。基因步移在分离白纹伊蚊细胞色素P450启动子中的应用及意义.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06-409,41397 . 单志新,余新炳,李学荣,马长玲,徐劲,陈守义。恶性疟原虫肝期抗原1基因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0-41398 . 孟瑛,李树浓,余新炳,黄绍良,徐劲,吴忠道。小鼠β2m正义与反义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中山医科大学学报,(6):414-41799 . 汪琦,陈观今,郑焕钦。DNA芯片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5(3)专辑:86-88,转105100 . 冯新港,余新炳,吴忠道,周俊梅。以pcD-IL-2为基因佐剂的含日本血吸虫SjFABPc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裸DNA免疫小鼠的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7-10101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单志新,马长玲。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表达序列标签的获取及新基因的发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36-39102 . 陈慧红,余新炳,吴忠道,陆家海,徐劲。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TP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0-42103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陈守义。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f332基因的克隆和测序。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43-46104 . 陈海峰,陈观今,王又红,郑焕钦,郭虹。弓形虫表面抗原蛋白基因SAG1在骨骼肌中的表达。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7(6):89-91105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陆家海。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xp-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6):376106 . 周俊梅,余新炳,吴忠道,郑亦男,卞国武。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24-327107 . 卞国武,余新炳,吴忠道,徐劲,周俊梅,单志新,马长玲,邵筱。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原核表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3(6):333-336108 . 单志新,余新炳,马长玲,卞国武,李学荣,吴忠道。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谷氨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44-247109 . Bian Guowu,Yu Xinbing,Wu Zhongdao,Xu Jin,Shan Zhixin,Ma Changling,Shao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Sj16 gen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Chinese strain.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4(4):288-290110 . 徐劲,叶苓,余新炳,魏泉德,吴忠道。恶性疟原虫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中国热带医学,;1(4):291-293111 . 单志新,余新炳,卞国武,马长玲,陈守义,周永安。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中国热带医学,;1(4):294-298112 . 陈观今,吴忠道。中国热带病流行现况。热带医学杂志,;1(2):109-111113 . 吴忠道,冯明钊,徐劲,孟玮,阮志燕,余新炳。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可溶性蛋白组分的双向电泳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20-122114 . 周永安,余新炳,徐劲,马香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1(2):136-137115 . 彭寨玉,吴忠道,余新炳。血吸虫基因组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3-167116 . 戎霞,黄炯烈。蚊媒体内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热带医学杂志,;1(2):168-171,转141117 . 包俊英,余新炳,吴忠道。比较基因的表达分析。热带医学杂志,;1(2):172-174118 . 袁竹青,吴忠道。寄生物与宿主关系的讨论。热带医学杂志,;1(2):179-180详情自阅

朱家勇教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现任广东省热带病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化学制药分会会长、广州市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社区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医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他也是广东省医药和食品行业协会学术顾问、广东药食同源学会顾问、香港中药学会顾问、全国高等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药学教育》编委、《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委、《热带医学》编委、《中国天然药物化学》编委、《广东医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食品药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药学院学报》主编。

有的。陆家炳(1862年-1942年),字陶渊,号武昌,浙江绍兴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和革命家。他创办了南洋公学(现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文学巨子”、“小说之神”。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散文集《野草堂随笔》等。

安徽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2019年10月19日,金秋送爽,桂花飘香,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对恩师的深情和对同学的情谊,安徽医科大学七九届临床医学系的100多名毕业生相聚在安徽医科大学的校园里。当年的小伙伴们再次相聚,追忆那段匆匆的青涩岁月,品味日久弥香、回味无穷的同窗情。作为历史上不该被遗忘的终结者与先行者之一,安医七九届临床医学系校友被称为“最重量级的一届”,他们是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祖国的见证者、参加者、奉献者 ,大多数同学为我国农村和社区保障人民健康奉献了40年,少数同学后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院长、校长、厅长等,同样为教学、科研、临床和管理奉献一生。凭借着对专业的钻研和扎实苦干的精神,七九届安医临床医学系校友在各条医疗战线上结下了累累硕果。他们中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也有投身基层医院默默耕耘、造福当地的知名医生 ,还有在海外一流学府执教的医学教授。广东省中华医学会会长,原广东省卫生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国际著名皮肤科病学专家,原安医大校长张学军;我国首席营养学专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凌文华都是本届杰出校友。随后,在原《安徽医学》杂志副主编,杂志主任陈蓓的主持下,百余名毕业校友共聚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大礼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华诞,在张学军、陈蓓、张埃胜、陈晓铃、张文柏,郭学存等校友代表的领唱下,全体同学合唱《我的祖国》。悠扬的歌声中满怀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40年中与祖国共成长共发展、在各自的领域报效祖国的历史情怀。校党委副书记刘群英、校生理学教授张景行老师、原七九届指导员李平代表学校对七九届的学生回来参观母校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代表学校对这一届学生在毕业40年的各自工作中为国家做出的积极贡献、在母校的发展过程中给予的各种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七九届班长代表王成友(深圳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中山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导师)、海外代表马洪强(现工作于美国梅奥医疗中心)、安徽省外代表陆敏(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品标准》编辑部主任;《中国执业药师》杂志常务副主编)分别发表四十周年聚会感言,内容朴实真挚,满满的都是四十年的同学情谊。聚会上,安徽医科大学原校长、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常务理事,第9届亚洲皮肤科学会主席张学军教授展示了他荣获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校党委副书记刘群英现场为其佩戴奖章。 随后,张学军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回顾了同学们当年一起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同学们在自己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分享了多年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经历,回味了多年同窗深厚的同学情和师生情,最后张学军教授祝愿所有同学们都继续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余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共迎“双甲子”,并期待着毕业五十周年再聚首!在学校食堂共进中餐,回味校园生活之后,19日下午,七九届校友驱车来到合肥艺术乡村崔岗镇同学家小院清河苑进行参观,体验田野乡趣,共话同学情谊。今天他们还将前往三河古镇进行游玩。好学力行,造就良医,七九届安医临床医学系校友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又奔赴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拼搏,无怨无悔,是安徽医科大学为共和国医疗事业培养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致敬!愿你们常回母校,常回安徽看看!朱七七,AHTV“七七融媒体工作室”创始人。上海交大影视系硕士。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编导。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985年,我校改为安徽医科大学,该刊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徐叔云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委员。1988年报刊重新登记,该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065,主编为龚西瑜同志。1989年7月增补黄河胜同志为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12月,学报调整编委会,徐叔云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张方正同志任副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编,吴系科、姚立人、孙桂华同志任副主编,孙君健同志任编辑部主任,陈国安、胡茅轩、黄河胜、宣正荣(兼)同志任副主任。1992年3月,黄河胜同志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4月,孙勇、王立龙同志任编辑部副主任。1995年第一期起,学报改为双月刊。1997年12月,编委会调整,徐叔云同志继续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李宗寅同志任副主编,张学军同志任常务副主编。2001年3月学校设出版中心,负责编辑、管理和指导安徽医科大学各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黄河胜同志任主任,孙勇、王立龙同志任副主任,出版中心由校长直属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该中心主要杂志之一,孙勇副主任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01年5月再次调整编委会,张学军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刘建辉同志任副主编;2007年7月调整编委会,张学军教授连任主编,李俊、曹云霞、朱启星、许戈良同志任副主编。2009年,黄河胜同志任出版中心主任,王立龙、夏青、王劲松等同志任出版中心副主任。夏青同志分管《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2011年改为月刊。2014年5月,曹云霞教授任编委会主编。

唐久来,男,2003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病原生物学专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负责人,中国康复医学会小儿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安徽省优生优育学会理事长、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小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遗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小儿脑瘫Petö法治疗协会理事(国内仅1名)、中国优生优育杂志编委、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儿科杂志常务编委、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