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ci指数大于418的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

ci指数大于418的医学期刊

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因为直接代表你的论文在业界的影响力,代表有多少的权威性还要看您的方向 不同方向其达到的最高值也不一样给您推荐几本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REVIEW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materials science 这些我们都有能安排的文章。 可以看我的用户名了解

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

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

分别是:

中科院分区的方法:

一区刊:

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前6% ~ 20%。

三区刊:前21% ~ 50%。

四区刊:后51%~100%。

SIC产生积极评价: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占世界份额的,排在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3]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评价的定量时代。这件事与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引入由科学共同体内专家,以民主决策方式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一起,表明我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并按相应行政级别享有国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评议阶段结束了。

据南京大学当时的校长曲钦岳院士介绍,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在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SCI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国内科学界当成一个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SCI在国内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过程。

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因为直接代表你的论文在业界的影响力,代表有多少的权威性。

SCI影响因子计算方式: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

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

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

影响因子分值:

ci的分值也成为IF分,IF=前两年文章引用数/前两年文章收录数,看到公式你应该就一目了然了。高低只是一个比值而已,当然分越高发表难度越高,权威越高。

最低分值是0~1分,高的到10分,甚至几十分。投递的时候先对自己的文章评估,选择适宜的区间,提高成功率是最需要考虑的。

扩展资料

SCI期刊一般是收录理工科的较多,以化学专业刊物为例,IF小于3的就很一般,5左右的算是小专业优秀的杂志了,10左右就是十分优秀的杂志,10以上的一般都是综述类杂志。

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大多数情况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了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优劣,在期刊挑选上上,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对于您的学术能力有更好的肯定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影响因子

BIG6来源编辑根据美国教育学者的说法,所谓Big6,确切地讲是取其6个步骤英文名称的一个字母,然后组合而成(B-I-G-S-I-X),如下面黑体字母所示:1. 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ask Definition确切地了解探究的问题——任务定义2. 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确认信息资源——信息搜索策略3. 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Location & Access获取相关信息——定位和搜索4. Select a solution. Use of Information选择一个答案——运用信息5. 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 Synthesis把观点整合到作品中——综合6. eXamine the result. Evaluation检查结果——评价2Big6 关注的重点编辑流程:任务驱动→寻找搜索方法→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表达信息→评价信息。重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且把重点放在对信息的搜索、阅读和理解上。核心问题:Big6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运用信息”的要求,界定为让学生学会识别: “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这是设计Big6课例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ci指数医学期刊

1、心脏指数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除以体表面积得出的数值。进而可以将体型大小不一的患者进行直接比较。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称为心脏指数。 2、决定心脏指数的两个因素:心率: 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心率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通常由窦房结的电活动决定。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着窦房结的放电频率;每搏指数: 心脏每次博动泵出的血容量。每搏指数是将每次心脏搏动泵出的血容量除以体表面积得出的数值。进而可以将体型大小不一的患者进行直接比较。

CT的英文全称:electronic computer X-ray tomography technique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心指数(Cardiac index)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重症医学的常用数据,也是医师职称考试的常用数据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的英文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规范体系”。指一个企业为了获得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将其企业的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自己的视觉体系形象系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ci指数

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刘爱萍 王培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包括冠心病事件(Coronary heart disease)和脑卒中(stroke)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鉴别高危人群的方法;风险评估本身也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激励机制;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健康风险,从而延缓疾病发生。一、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风险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多因素模型法,它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同时包括多种危险因素,常用的有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进展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的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的研究,其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水平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危险,以便对处于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力度的干预是目前心血管防治领域的热点,而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就是以是否发病或死亡作为因变量,以危险因素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间(5年或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即绝对危险度),由于方程的结果反映了个体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发病或死亡危险,也被称为综合心血管病危险(total risk)。绝对危险度是以人群的平均危险因素水平和平均发病率对Cox 生存函数进行调整,如10 年发病危险概率( P) 的计算公式为:其中 ,β1 至βp 为各危险因素不同分层的偏回归系数,x1…xp 为每个人各危险因素的水平,M1…Mp 为本人群各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S0 ( t ) 为在t 时间(如10年)的平均生存函数,即危险因素平均水平时的生存函数。1993年,新西兰成为最早引入“综合风险”进行高血压管理的国家[2]。同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将血脂管理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结合起来[3]。之后,欧洲心脏病协会、欧洲动脉硬化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提议将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作为冠心病防治指南中进行降压、降脂治疗的主要标准[4],而且,国际上多家心血管病协会都在疾病防治指南中采用了综合危险的概念,并在实际中应用[5-8]。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9],该模型被用于预测不同危险水平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如10年)发生冠心病危险的概率。西方国家多以Framingham心脏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国的综合危险评估指南[10]。由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白人,有研究显示其预测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群)[11-12]。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利用自己的研究队列建立了适宜本民族人群特点的预测模型[13-15]。三、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在我国,由于人群心血管病的疾病谱和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16-17],为此,于2003年开始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的危险预测模型。主要研究有:1.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以1992年建立的 “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的多因素分析[18],以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预测指标,以年龄、血压、TC、HDL-C、吸烟和血糖6个危险因素为主要参数对男女两性分别建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水平(即上述6个危险因素不同组合)个体10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是: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发病危险概率≥20%者只占。而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10%的人群中,表明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不应仅看危险因素的个数,还应考虑危险因素的不同组合。该研究组同时采用Framingham模型评估我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的冠心病发病危险[19],发现Framingham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于是以“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男女两性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2.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20-21]。该协作组考虑到我国是冠心病相对低发、脑卒中相对高发的国家,如果采用冠心病发病危险来衡量个体或群体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显然会很大程度的低估其危险,而不足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并发现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二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种类基本相同,各危险因素对发病的贡献大小顺序也相同,为了更恰当地反映我国人群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该研究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并后的联合终点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即如某一个体兼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则仅记为1例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该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是否糖尿病(GLU)和是否吸烟等6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分性别的最优预测模型。进一步将各连续变量危险因素转化为分组变量拟合出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该工具是根据简易预测模型中各危险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时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危险因素水平的分值,所有危险因素评分之总和即对应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危险。例如:一个50岁的男性,血压150/90mmHg,BMI 25kg/m2,血清总胆固醇,吸烟,无糖尿病。评估步骤如下:第一步:年龄50岁=3分,SBP150mmHg=2分,BMI 25kg/m2=1分,分,吸烟=2分,无糖尿病=0分。第二步:评分求和3+2+1+1+2+0=9分。第三步:查表9分对应的10年发生ICVD的绝对危险为。同时该研究通过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证实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反映中国人心血管病的综合发病危险。2005年青岛人民医院利用该评估工具对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探讨了该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23]。此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所以4400名男性首都钢铁工人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年,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建立了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22]。随着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向综合危险高危人群策略的转移,疾病发生危险度预测模型研究领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参考文献]1. 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 Jackson R, et al. Management of raised blood pressure in New Zealand;a discussion document. BMJ,1993, 307:.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 Summary of the secon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JAMA 1993; 269: 3015-. Pyorala K, De Backer G, Graham I, Poole-Wilson P, Wood D.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1994; 110: .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rch Intern Med, 1997,157: 2413-2446. 6. 27th Bethesda Conference: matching the intenslty of risk factor management with hazard for coronary disease events. J Am Coll Cardiol, 1996,27(50):. Smith SC Jr, Amsterdam E,Balady GJ, Bonow RO, Fletcher GF,Froelicher V,Heath GDHSc, Limacher MC,Maddahi J,Pryor D,Redberg RF,Roccella E,Ryan T,Smaha L, Wenger NK. Prevention Conference V: Tests for Silent and Inducible , 2000, 101(1): e12-16. 8. Assmann G, Carmena R, Cullen P, Fruchart JC, Jossa F, Lewis B, Mancini M, Paoletti 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ducing The Risk: A Worldwide View.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999,100(18): . Wilson PWF, Agostino RBD, Levy D, et al.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 (Framingham).Circulation,1998,97: SM, Balady GJ, Crigui MH, et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uidance from Framingham: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s Task Force on Risk Reduction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 Circulation,1998,97:, McGeeDL, Cooper RS, etal. How generalizable are coronary risk prediction models? Comparison of Framingham and two national cohorts. Am Heart J,1999,137:837-845. JL, Sesso HD, Stedman M, etal. A comparison of the Framingha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Am Heart, 2002, 144:. Menotti A, Lanti M, Puddu PE, et 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an study for a European coronary risk chart. Heart, 2000,84:238-244. JM, Peeters A, Liew D, et al. A model fo predicting the futur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perentil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J Cardiovascular Risk, 2001, 8:. Jackson R. Updated New Zeal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benefit prediction guide. BMJ, 2000,320: B, Zhang H, Wu Y,et al.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Chinese populations. CVD Prevent. 1998,1:.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监测结果.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25: .王薇 赵冬 刘静 吴桂贤 曾哲淳 刘军 秦兰萍 孙佳艺 吴兆苏. 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 Liu J, Hong Y, D′Agostino RB, Wu Z,Wang W,Sun J,Wilson PWF, Kannel W, Zhao D.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 Y, Liu X,Li Xian, Li Y,Zhao L, Chen Z,Li Y,Rao X, Zhou B,Detrano R,Liu K. Estimation of 10-Year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Circulation,2006,114:. Zhang XF, Attia J, D’Este C, Yu XH, Wu XG. A risk score predic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a Chinese cohort. J Clin Epidemiol, 2005, 58: 951–. 李慧凤 王萍 王鸿雁 徐莉 杨德胜 贾少丹.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33(2):178-180.

可采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简易工具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军区总医院主办的国内心血管循证医学领域的第一本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

现任职位:现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介入质控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常委、湖北省预防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学会常委、湖北省中德医学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湖北省分会理事、湖北省青年科协医科委员会理事、《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华南国防医学杂志》编委。

医学期刊的自然指数

不是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简称:APSB,创刊于2011年6月,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办、《药学学报》编辑部和荷兰Elsevier公司联合出版。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期刊主编为蒋建东研究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是法兰西国家药物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病毒(HIV,HBV,HCV)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基因与药物效果的研究以及AIDS人体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等等,共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被引8769次,SCI杂志引用5868次,包括Cell, Nature,Science,NEJM,Lancet等。

自然指数排名没有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自然指数收录的期刊数量太少。目前自然指数只统计82本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也仅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少部分学科,如此狭小容量和狭窄领域不足以全面、客观反映机构/大学发文情况。

第二,自然指数收录的期刊论文并非都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就拿最顶尖的《自然》来说,创刊至今就一直是一本科普刊物。不否认《自然》的伟大,但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并不能简单地与高水平科研成果画等号。

同时,即使是高水平学术期刊,也不代表上面的每篇论文都是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一个典型的佐证就是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也常会被撤稿。

第三,自然指数的计算方法经不起推敲。自然指数采用两种计算论文产出的方法:一种是论文计数(AC),一篇论文不论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

另一种是分数式计量(FC),一篇论文的FC总分值最多为1,认定每位作者贡献相同,所有作者平均分享1个FC分值。

由此,不难发现,第一种AC计算方法,论文的“价值”竟会因署名者增多而提高;第二种FC计算方法,没考虑合作者对论文贡献程度的大小。无疑这两种计量方法都明显“罔顾事实”。

综上,所谓自然指数,说白了就是一年时间内各机构/大学在82本指定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的汇总,而且统计处理粗糙。所以,它反映不了全球各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实力,也代表不了全球学术排名,我们不能对此太当真。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2014年11月开始选定68种,2018年6月改为82种),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

大学自然指数是依托于《自然》《科学》《细胞》等82种全球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目前已成为评价科研机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82种来源期刊分为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学四类。

自然指数有三种计量方法来追踪作者的单位信息:

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 - 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

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 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的FC总分值为1,在假定每人的贡献是相同的情况下,该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那每位作者的FC得分为。如果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那其个人FC分值将在这些工作单位中再进行平均分配。

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 即为FC增加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论文。这两个学科有四种期刊入选自然指数,其发表的论文量约占该领域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的50%,大致相当于其它学科的五倍。因此,尽管其数据编制方法与其他学科相同,但这四种期刊上论文的权重为其他论文的1/5。

医学论文期刊的if指数

代表影响因子,这个杂志挺牛逼的

IF是Impact Factor的简称,指期刊的影响因子。由于国际上有众多良莠不齐的期刊文献,为了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近年来,在基础研究评估的诸多指标体系中,都引进了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其中期刊影响因子就被作为重要指标考虑因子之一。期刊影响因子与期刊的有用性、显示度、论文质量有关,是将这些因素量化的结果。高质量的期刊是由于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支撑的结果,正是有这些高质量的论文,才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期刊,亦即期刊影响因子高。

SCI期刊IF值是衡量期刊水平的标准。

它的计算方法为: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引用率颇高)

优助医学详细说明: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

SCI IF=2的意思就是说要去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于2。

扩展资料:

SCI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ISI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作为一部检索工具,SCI一反其它检索工具通过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

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上做法上的特点,使得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期刊

影响因子2不牛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