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精神科睡眠方面论文

发布时间:

精神科睡眠方面论文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4天不睡眠的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现象。相对而言,中学生因学业繁重,每天都要奋斗到半夜才能休息,很多中学生睡眠不充足,不仅影响次日学习,降低听课效率,还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发展。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当前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中学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健康一、引言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动物试验表明,小白鼠如果超过6天不睡眠,就会出现运动失调的症状,直至脑电波电压降低、消失而死亡。相比之下,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存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存活4天。失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二、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一)问卷调查有人说,学生是最“困”的群体。为了解中学生的睡眠状况,笔者近期对本校和附近3所乡镇中学做了有关中学生睡眠方面的调查,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的282份有效答卷中显示,的学生存在睡眠障碍或睡眠时间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包括午休时间在内,282名中学生中有146名初中生有睡眠障碍,其中有86名睡眠不足8小时,136名高中生睡眠全部不足8小时,即222名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占调查人数的。(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八成学生有睡眠障碍现象,近六成学生因睡眠质量问题而出现日间功能障碍现象(日间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而这些直接会影响学生成绩并导致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在6点左右起床,睡觉时间约为11~12点,因作业过多而睡眠不足,能保证标准8小时睡眠的学生很少。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未达到成人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年级越高睡眠越不足统计表明,初中生、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分别为和,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明显高于初中生,其中93名初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81名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有个小时。2、毕业班学生睡眠明显偏少所调查的4个学校中,初三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而初二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高中的对比更是明显,高一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高三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个小时。除去午休时间,53名高三学生晚上平均睡眠时间仅仅6个小时。3、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三大因素。睡眠时间少的学生主要是由于晚睡。统计表明,95%的高三学生、80%的高一学生和81%的初三学生经常要晚于23时睡觉,61%的初二学生每周至少有4天晚于23时睡觉。课外作业过多是睡眠不足的主因,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以及作业过多两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加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4、影响睡眠的其他因素(1)仰卧——睡时身侧屈则精气不散,醒时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而仰卧时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影响呼吸及心脏。(2)忧虑——睡前思想杂乱或忧虑、焦急,易致失眠而影响健康。(3)恼怒——凡情绪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甚至患病,所以睡前恼怒不得。(4)进食——临睡前进食会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睡眠又伤害身体。如需进食,宜休息片刻再睡。(5)灯光——开灯 睡觉会损害人体健康。电灯光会扰乱人体的自然平衡,使体温、脉搏、血压都变得不协调,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睡后也易醒。5、学生睡眠不足隐患多睡眠不足正在隐性侵害中学生的健康。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现象。就目前情况看,学生睡眠不足还会随年龄、年级的变化而加重,会影响未成年人体格和神经发育甚至身心健康发展。在该中心接待的中小学生病人中,有许多是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而造成青春期情绪波动,经常烦躁不安,其中患抑郁症的比例也很高。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周文江认为,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因年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利于他们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对大脑的发育、身体的器官的发育都会有影响,比如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视神经、脊椎发育不正常;在心理方面,睡眠不足的小孩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对美国伊利诺伊州就读的225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睡眠时间、忧郁症状和自信心的分析发现,与睡眠时间较多的学生相比,睡

探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一. 睡眠的重要性迄今, 科学家对睡眠的机制与睡眠缺乏的严重后果研究得很多, 他们发现,睡眠对于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脑早期发育中, 大脑发生变化的能力即神经细胞的成长与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人员说, 这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表明睡眠的 功能之一就是巩固清醒时的经历对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将记忆长期储存起来。细胞分裂多半是在人的睡眠中进行的。 一旦睡眠规律发生紊乱, 机体则很难控制住突变。 澳大利亚一研究学会提醒人们"不可过多沉湎于夜生活、 夜工作。 要调节休息睡眠, 积极治疗失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自疗过程, 美国医学教授威廉· 德门特就说: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人在睡觉的时候, 身体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这种荷尔蒙帮助身体修复一切受到破坏的细胞, 使人在第二天醒来后, 恢复焕发的精神和体力去面对新的一天。人的睡眠有4 个不同阶段, 1 个半小时循环一次。 第一二段是‘浅睡’ , 第三四段是‘沉睡’ 。 第4 个阶段又叫‘慢波睡眠’ , 人在这个阶段睡得最沉,也只有在睡得很沉的时候才会做梦, 而人的身体又恰恰是在“短波睡眠” 阶段才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睡眠可表现为慢波时相和快波时相。 慢波时相时, 脑垂体增加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生长和代谢, 使体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身体的睡眠"。 快波时相时,脑血流量增多, 脑耗氧量增大, 使脑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脑的睡眠"。 成年人 的睡眠, 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80~120 分钟后转入快波睡眠, 经过20~30 分钟后又转回慢波睡眠状态。 如果睡眠一夜周期正好反复四次, 清晨起床后, 人就感到清爽, 疲劳解除。 因此, 科学地安排睡眠十分重要。二.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1 ) 心理与睡眠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会同意这一点。 其实在失眠症的 各种原因中, 心理因素高居首位, 哪些和心理相关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睡眠呢? 最常引起失眠的就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影响, 过大的工作压力, 不良的人际 关系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等, 常常造成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失落、 悲观、 恐慌, 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以致夜夜难眠。 反过来, 持续的睡眠不足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例如抑郁症。 失眠者对睡眠本身的错误认识也会加重失眠。 例如, 1 、 有人认为每天需睡 8 小时以上才行, 否则就是休息不好的表现; 2 、 睡觉做梦肯定是没睡好; 3 、 我必须控制好我的睡眠, 这很重要。 上述错误想法会直接导致失眠者对于睡眠 的过度关注, 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 从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失眠。 当出现失眠时, 很多人选择晚间早早上床看书, 看电视, 偶尔一晚的失眠希望通过第二天延长在床上的时间来弥补睡眠休息的质量。 可结果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越“睡” 越累。 诸如此类不当的睡眠习惯往往事与愿违, 无法给我们充足的睡眠, 却带来无尽的烦恼, 焦虑, 甚至导致失眠。(2) 饮食与睡眠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饮食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 要睡得好, 须注意饮食的内容、方式和习惯。(3) 运动与睡眠 1 运动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产生。 运动能产生内 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比吗啡还强的镇静物质, 它可以产生催眠作用。 2 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 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 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 3 运动会增加体温, 睡前做一些如快速散步之类的轻微运动, 可以促进体温升高。 散步会使身体微微出汗, 停止以后体温则开始下降, 睡觉前再洗个热水澡,人将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 4 定期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 有助于缓解压力, 减少梦中惊醒, 减轻失眠症状。 5 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还与运动量有关。 中等程度以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轻度的 疲劳感, 加快入睡时间, 并加深睡眠深度。 但研究显示, 在晚上不宜从事强度大的运动。(4) 其它 与光照有关的体温波动也影响人的生物节律。 当体温下降以后, 睡意随即来临。 体温调节失控时睡眠会民生紊乱。 睡前洗个澡, 可在睡前做20 分钟 的有氧运动, 临睡时体温会有所下降。三.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一) 心理方面 1. 改变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 要知道入睡和睡眠时间均因人而异, 只要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感, 就无需为睡眠时间较短而担心; 梦是睡眠中的正常现象,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积极的意义, 而非不良影响; 至于主动控制睡眠的想法则没有必要, 要以听其自然的平和心态看待暂时的失眠, 以退为进, 解决问题。 2. 调整一下晚间和睡前不恰当的行为习惯, 如不饮易引起兴奋的饮料, 减少非睡眠性的卧床时间, 代之以强度适中的体力活动; 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睡眠习惯, 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做必要的行为训练: 如 睡眠限制治疗、 刺激限制治疗等, 以期改变那些 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 3.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找出 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 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治疗、 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重建心理平衔。 万不可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而不自知。 要知道它所影响的何止是睡眠一点啊。 应该强调的是, 所有这些指导、 调整和治疗, 最终是要消除我们的困惑, 焦虑, 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正是它们在影响着我们的美梦。 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自会带来令您满意的睡眠。(二) 饮食方面 1 . 生活中的饮食 丰盛油腻的晚餐会延长消化的时间, 从而导致夜里睡不好。 睡前吃含咖啡因 的饮料或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 振奋精神, 加快心跳和呼吸, 使血压升高, 且咖啡因有利尿作用, 晚间频上厕所亦不利于睡眠。 睡前喝酒也许可使你很快入睡,但酒精的作用将使你一直处于浅睡期而不能进入深睡期。 有些产气的食物使你的 肚子胀满了气, 令你不舒服, 亦不利于睡眠。 辛辣的食物会造成有些人胃部不适而干扰睡眠。 睡前不宜和太多水, 因为频繁地上厕所会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建议注意: 晚餐不宜吃得太多; 咖啡一天不宜超过两杯, 且避免在下午四点后饮用; 不要在睡前2 小时内饮酒; 细嚼慢咽, 晚餐少吃使腹部胀气的食物, 如马铃薯、 豆类、 面包、 香蕉、 玉米等; 晚餐少吃太咸太辛辣的食物; 睡前少吃富含酪胺的食物, 如热狗、 培根、 巧克力、 乳酪等; 睡前喝杯温牛奶可助眠, 并佐以低蛋白质的点心, 以避免半夜太饥饿而醒来。 2. 失眠的食疗方法 (1 )食醋一汤匙, 倒入一杯冷开水中饮之, 可以催眠入睡并睡得香甜。 (2)经常失眠者, 用莲子、 龙眼、 百合配秫米(粟米)熬粥, 有令人入睡的疗效。 (3)血虚失眠者, 可常服藕粉, 或用小火煨藕加蜂蜜适量吃; 也可用龙眼肉 1 0g, 红枣5 个去核, 蒸鸡蛋一个食用, 每日一次。 (4)心虚、 多汗、 失眠者, 用猪心一个切开, 装入党参、 当归各25g, 同蒸熟, 去药,吃猪心并喝汤, 有良效。 (5)因高血压而致的失眠者, 用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6)怔忡不安而失眠的病人, 取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7)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 可取莴笋浆液一汤匙, 溶于一杯水中。 由于这种乳白汁液具有镇静安神功能, 所以有一定的催眠疗效。 (8)临睡前吃苹果一个。 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 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 可以镇静中枢神经, 帮助入睡。 (9)洋葱适量捣烂, 装入瓶内盖好, 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 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三) 运动方面 1. 按摩摆动法: 由站立, 全身放松, 双手在体前有节律地上下摆动, 双腿带动身体进行有节律地抖动10 分钟左右。自我按摩: 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 然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 分钟、 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3 分钟。 2. 加强锻炼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5 点或者早晨, 睡前不适宜做剧烈运动, 临睡前的 过量运动, 会令大脑兴奋, 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的方式依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而定, 如跑步、 骑自行车、 打球、 跳绳等等形式, 但必须要持之以恒。 运动之前做几分钟准备活动, 运动时保持精神放松、 心情愉快, 运动后逐渐放松。 还可以做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 或轻快地步行, 并且一边走一边摆动手臂。 对一般人而言, 适量的体育运动, 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 而使身体进入困倦的状态, 并能够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 促进深度睡眠, 迅速缓解疲劳, 从而使睡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 早上进行适度的运动也可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过多是指睡眠时间过长,较正常睡眠时间增多数小时或长达数天。睡眠过多可发生于很多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第三脑室底部和蝶鞍附近的脑瘤等,也可见于尿中毒、糖尿病、镇静剂过多等。怎样将睡眠的时间适当缩短? 在当今时代里,人们的时间观念都比较强,有不少的人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及社交等方面上,所以常常会感到时间不够用。 如果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挤出点睡眠的时间,这是人们比较关心,并且早已实施的一种方法。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将睡眠时间从8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是完全可行的,对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怎样才能将睡眠的时间适当地缩短呢? (1)要有科学的措施。科学的节约睡眠时间,是长睡眠变成短睡眠的关键。对于一个长期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上的人来说,只有缩短睡眠时间的意愿而没有科学的措施是不行的。 措施的制定要因人而异,一般讲来可以以每周减少30分钟睡眠时间的速度递延,待睡眠时间减少至每日睡6个小时则不宜继续再减。 在由长睡眠向短睡眠转变的过程中以及改成短睡眠以后,要中午午休30~40分钟,否则精力和体力都会不支持。 (2)要有意愿和下意识的结合。意愿是指自己有适当节省睡眠时间的愿望;下意识又称潜意识,心理学上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这种作用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一种精神实质,能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 人人都可产生办某件事的意愿,同时内心深处存在下意识,当意愿与下意识一致时,其效果就不是二者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当意愿和下意识相互对抗时,那么下意识与意愿的2倍成反比,即下意识的威力是意愿力量的2倍,因此只有当意愿绝对压倒下意识时,才有可能成功。 比如意愿是“很想缩短睡眠时间多干点事”,而下意识所形成的观念是“睡不够8小时会伤身体”,结局是很难实现短熟睡眠,因为下意识根深蒂固、很强大,只有当意愿加倍时才能与之匹敌。 要实现短熟睡眠,往往需要医生暗示以及自我暗示,从根本上消除脑海深处的下意识及其所形成的观念。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际情况看,睡眠的下意识是能改变的,只要从内心深处认为短睡眠对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并且还能使得人们从知识、财富、社交等方面受益,其自己的下意识也就会渐渐地转变过来。 (3)要有紧张有序的节律。把睡眠的时间节省下来以后的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成功后成果的巩固问题。在工作、学习或经营、社交当中,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把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 工作的时间就集中精力的去工作,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就及时上床就寝,在紧张有序的节律当中拨了自己的生物钟,以便为自身的健康和工作的高效率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有一点必须指出,睡眠时间的节省并不是人人可行,每个人在实施时不能脱离了自己的具体实际。 长睡眠者延长的是哪个阶段的睡眠时间? 我们已经在有关条目中介绍了,睡眠的全过程有两个睡眠时相在交替轮换着进行。这两个睡眠时相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 在慢波睡眠中又分第1、2、3、4几个阶段。慢波睡眠的第1阶段为入睡期,表现的只有一丝睡意;第2阶段为浅睡期,表现的睡眠不深,非常容易唤醒;第3阶段和第4阶段,分别为中等深度睡眠和熟睡期,这时睡者的潜意识消失,不易被唤醒。 慢波睡眠的4个阶段大约为90分钟的时间,慢波睡眠之后即进入快波睡眠,也就是眼快动睡眠。每夜的睡眠中大约要进行4~5个如此的循环周期。 我们在有关条目中也介绍了,有的人是长睡眠者,每天至少要睡9小时,才能睡足;有的人是短睡眠者,每天只睡5~6小时即能保持旺盛的工作与学习精力。 这两种睡眠时间长短不一样的人中,他们延长了的或短缩了的睡眠时间,分别分布在哪个睡眠时相和阶段呢? 据睡眠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在第一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快波睡眠只有5~10分钟的时间,在后边的几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则快波睡眠的时间逐次延长。 一般说来,如果每晚平均出现五次快波睡眠,其总时间大约在90~120分钟上下,约占睡眠总量的20~25%。如果是延长了总的睡眠时间,则主要是增加了快波睡眠。 因此讲,长睡眠者(指每夜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者) 延长的主要是快波睡眠,也就是有梦睡眠的阶段。 参考资料:

精神病睡眠方面的论文

摘要: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4天不睡眠的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现象。相对而言,中学生因学业繁重,每天都要奋斗到半夜才能休息,很多中学生睡眠不充足,不仅影响次日学习,降低听课效率,还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发展。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当前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中学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健康一、引言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动物试验表明,小白鼠如果超过6天不睡眠,就会出现运动失调的症状,直至脑电波电压降低、消失而死亡。相比之下,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存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存活4天。失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二、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一)问卷调查有人说,学生是最“困”的群体。为了解中学生的睡眠状况,笔者近期对本校和附近3所乡镇中学做了有关中学生睡眠方面的调查,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的282份有效答卷中显示,的学生存在睡眠障碍或睡眠时间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包括午休时间在内,282名中学生中有146名初中生有睡眠障碍,其中有86名睡眠不足8小时,136名高中生睡眠全部不足8小时,即222名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占调查人数的。(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八成学生有睡眠障碍现象,近六成学生因睡眠质量问题而出现日间功能障碍现象(日间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而这些直接会影响学生成绩并导致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在6点左右起床,睡觉时间约为11~12点,因作业过多而睡眠不足,能保证标准8小时睡眠的学生很少。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未达到成人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年级越高睡眠越不足统计表明,初中生、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分别为和,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明显高于初中生,其中93名初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81名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有个小时。2、毕业班学生睡眠明显偏少所调查的4个学校中,初三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而初二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高中的对比更是明显,高一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高三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个小时。除去午休时间,53名高三学生晚上平均睡眠时间仅仅6个小时。3、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三大因素。睡眠时间少的学生主要是由于晚睡。统计表明,95%的高三学生、80%的高一学生和81%的初三学生经常要晚于23时睡觉,61%的初二学生每周至少有4天晚于23时睡觉。课外作业过多是睡眠不足的主因,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以及作业过多两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加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4、影响睡眠的其他因素(1)仰卧——睡时身侧屈则精气不散,醒时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而仰卧时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影响呼吸及心脏。(2)忧虑——睡前思想杂乱或忧虑、焦急,易致失眠而影响健康。(3)恼怒——凡情绪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甚至患病,所以睡前恼怒不得。(4)进食——临睡前进食会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睡眠又伤害身体。如需进食,宜休息片刻再睡。(5)灯光——开灯睡觉会损害人体健康。电灯光会扰乱人体的自然平衡,使体温、脉搏、血压都变得不协调,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睡后也易醒。5、学生睡眠不足隐患多睡眠不足正在隐性侵害中学生的健康。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现象。就目前情况看,学生睡眠不足还会随年龄、年级的变化而加重,会影响未成年人体格和神经发育甚至身心健康发展。在该中心接待的中小学生病人中,有许多是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而造成青春期情绪波动,经常烦躁不安,其中患抑郁症的比例也很高。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周文江认为,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因年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利于他们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对大脑的发育、身体的器官的发育都会有影响,比如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视神经、脊椎发育不正常;在心理方面,睡眠不足的小孩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对美国伊利诺伊州就读的225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睡眠时间、忧郁症状和自信心的分析发现,与睡眠时间较多的学生相比,睡眠时间少的学生自信心低下,容易产生忧郁情绪,学习成绩也欠佳。由于长期缺觉,许多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学习成绩下滑,自信心也不足。三、解决失眠的主要对策医学界研究表明,睡眠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式,可以保护大脑,提高脑力,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睡眠不足会引起反应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记忆力减退等多种问题。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专家分析说,解决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是要学习上“减负”。此外,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情绪,改善学生睡眠环境。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一)专家们认为,要睡得舒适安稳,原则上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光线,就寝时最好看不到任何光线,应选择柔色或暗色窗帘;二是温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2℃最理想,冬天以19℃为适宜;三是空气,室内空气应保持清新;四是饮食,睡前不要吃过多的食物;五是环境,卧室内应保持安静。(二)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注意生活规律。第一,应控制学生作业量,保证学生在10:30前后完成作业。第二,平时教育学生关于睡眠危害及科学学习方法。第三,能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第四,学生宿舍加强管理,保证学生不在宿舍开夜车、聊天。第五,睡觉时,少与同舍学生讲话聊天,以致难以入睡。把食堂的饭价下调,并能够推出一些营养套餐。第六,为了更好促进睡眠,也可以在睡前喝适量牛奶,睡前听点舒畅悠扬的音乐,最好是无唱词的,如古典音乐等。四、结束语2002年2月2日海南省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意见》规定:小学生一天在校活动总量不得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根据国教委发面《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意见》中明确指出:初中生9小时以上睡眠,高中生8上时以上睡眠,在课业负担那么重、升学考试压力那么大的前提下,这个“确保”的提出,无疑于天方夜谭,一纸公文怎能治疗中学生睡眠不足?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探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一. 睡眠的重要性迄今, 科学家对睡眠的机制与睡眠缺乏的严重后果研究得很多, 他们发现,睡眠对于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脑早期发育中, 大脑发生变化的能力即神经细胞的成长与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人员说, 这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表明睡眠的 功能之一就是巩固清醒时的经历对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将记忆长期储存起来。细胞分裂多半是在人的睡眠中进行的。 一旦睡眠规律发生紊乱, 机体则很难控制住突变。 澳大利亚一研究学会提醒人们"不可过多沉湎于夜生活、 夜工作。 要调节休息睡眠, 积极治疗失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自疗过程, 美国医学教授威廉· 德门特就说: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人在睡觉的时候, 身体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这种荷尔蒙帮助身体修复一切受到破坏的细胞, 使人在第二天醒来后, 恢复焕发的精神和体力去面对新的一天。人的睡眠有4 个不同阶段, 1 个半小时循环一次。 第一二段是‘浅睡’ , 第三四段是‘沉睡’ 。 第4 个阶段又叫‘慢波睡眠’ , 人在这个阶段睡得最沉,也只有在睡得很沉的时候才会做梦, 而人的身体又恰恰是在“短波睡眠” 阶段才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睡眠可表现为慢波时相和快波时相。 慢波时相时, 脑垂体增加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生长和代谢, 使体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身体的睡眠"。 快波时相时,脑血流量增多, 脑耗氧量增大, 使脑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脑的睡眠"。 成年人 的睡眠, 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80~120 分钟后转入快波睡眠, 经过20~30 分钟后又转回慢波睡眠状态。 如果睡眠一夜周期正好反复四次, 清晨起床后, 人就感到清爽, 疲劳解除。 因此, 科学地安排睡眠十分重要。二.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1 ) 心理与睡眠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会同意这一点。 其实在失眠症的 各种原因中, 心理因素高居首位, 哪些和心理相关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睡眠呢? 最常引起失眠的就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影响, 过大的工作压力, 不良的人际 关系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等, 常常造成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失落、 悲观、 恐慌, 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以致夜夜难眠。 反过来, 持续的睡眠不足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例如抑郁症。 失眠者对睡眠本身的错误认识也会加重失眠。 例如, 1 、 有人认为每天需睡 8 小时以上才行, 否则就是休息不好的表现; 2 、 睡觉做梦肯定是没睡好; 3 、 我必须控制好我的睡眠, 这很重要。 上述错误想法会直接导致失眠者对于睡眠 的过度关注, 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 从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失眠。 当出现失眠时, 很多人选择晚间早早上床看书, 看电视, 偶尔一晚的失眠希望通过第二天延长在床上的时间来弥补睡眠休息的质量。 可结果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越“睡” 越累。 诸如此类不当的睡眠习惯往往事与愿违, 无法给我们充足的睡眠, 却带来无尽的烦恼, 焦虑, 甚至导致失眠。(2) 饮食与睡眠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饮食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 要睡得好, 须注意饮食的内容、方式和习惯。(3) 运动与睡眠 1 运动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产生。 运动能产生内 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比吗啡还强的镇静物质, 它可以产生催眠作用。 2 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 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 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 3 运动会增加体温, 睡前做一些如快速散步之类的轻微运动, 可以促进体温升高。 散步会使身体微微出汗, 停止以后体温则开始下降, 睡觉前再洗个热水澡,人将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 4 定期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 有助于缓解压力, 减少梦中惊醒, 减轻失眠症状。 5 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还与运动量有关。 中等程度以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轻度的 疲劳感, 加快入睡时间, 并加深睡眠深度。 但研究显示, 在晚上不宜从事强度大的运动。(4) 其它 与光照有关的体温波动也影响人的生物节律。 当体温下降以后, 睡意随即来临。 体温调节失控时睡眠会民生紊乱。 睡前洗个澡, 可在睡前做20 分钟 的有氧运动, 临睡时体温会有所下降。三.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一) 心理方面 1. 改变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 要知道入睡和睡眠时间均因人而异, 只要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感, 就无需为睡眠时间较短而担心; 梦是睡眠中的正常现象,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积极的意义, 而非不良影响; 至于主动控制睡眠的想法则没有必要, 要以听其自然的平和心态看待暂时的失眠, 以退为进, 解决问题。 2. 调整一下晚间和睡前不恰当的行为习惯, 如不饮易引起兴奋的饮料, 减少非睡眠性的卧床时间, 代之以强度适中的体力活动; 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睡眠习惯, 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做必要的行为训练: 如 睡眠限制治疗、 刺激限制治疗等, 以期改变那些 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 3.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找出 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 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治疗、 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重建心理平衔。 万不可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而不自知。 要知道它所影响的何止是睡眠一点啊。 应该强调的是, 所有这些指导、 调整和治疗, 最终是要消除我们的困惑, 焦虑, 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正是它们在影响着我们的美梦。 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自会带来令您满意的睡眠。(二) 饮食方面 1 . 生活中的饮食 丰盛油腻的晚餐会延长消化的时间, 从而导致夜里睡不好。 睡前吃含咖啡因 的饮料或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 振奋精神, 加快心跳和呼吸, 使血压升高, 且咖啡因有利尿作用, 晚间频上厕所亦不利于睡眠。 睡前喝酒也许可使你很快入睡,但酒精的作用将使你一直处于浅睡期而不能进入深睡期。 有些产气的食物使你的 肚子胀满了气, 令你不舒服, 亦不利于睡眠。 辛辣的食物会造成有些人胃部不适而干扰睡眠。 睡前不宜和太多水, 因为频繁地上厕所会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建议注意: 晚餐不宜吃得太多; 咖啡一天不宜超过两杯, 且避免在下午四点后饮用; 不要在睡前2 小时内饮酒; 细嚼慢咽, 晚餐少吃使腹部胀气的食物, 如马铃薯、 豆类、 面包、 香蕉、 玉米等; 晚餐少吃太咸太辛辣的食物; 睡前少吃富含酪胺的食物, 如热狗、 培根、 巧克力、 乳酪等; 睡前喝杯温牛奶可助眠, 并佐以低蛋白质的点心, 以避免半夜太饥饿而醒来。 2. 失眠的食疗方法 (1 )食醋一汤匙, 倒入一杯冷开水中饮之, 可以催眠入睡并睡得香甜。 (2)经常失眠者, 用莲子、 龙眼、 百合配秫米(粟米)熬粥, 有令人入睡的疗效。 (3)血虚失眠者, 可常服藕粉, 或用小火煨藕加蜂蜜适量吃; 也可用龙眼肉 1 0g, 红枣5 个去核, 蒸鸡蛋一个食用, 每日一次。 (4)心虚、 多汗、 失眠者, 用猪心一个切开, 装入党参、 当归各25g, 同蒸熟, 去药,吃猪心并喝汤, 有良效。 (5)因高血压而致的失眠者, 用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6)怔忡不安而失眠的病人, 取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7)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 可取莴笋浆液一汤匙, 溶于一杯水中。 由于这种乳白汁液具有镇静安神功能, 所以有一定的催眠疗效。 (8)临睡前吃苹果一个。 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 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 可以镇静中枢神经, 帮助入睡。 (9)洋葱适量捣烂, 装入瓶内盖好, 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 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三) 运动方面 1. 按摩摆动法: 由站立, 全身放松, 双手在体前有节律地上下摆动, 双腿带动身体进行有节律地抖动10 分钟左右。自我按摩: 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 然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 分钟、 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3 分钟。 2. 加强锻炼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5 点或者早晨, 睡前不适宜做剧烈运动, 临睡前的 过量运动, 会令大脑兴奋, 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的方式依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而定, 如跑步、 骑自行车、 打球、 跳绳等等形式, 但必须要持之以恒。 运动之前做几分钟准备活动, 运动时保持精神放松、 心情愉快, 运动后逐渐放松。 还可以做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 或轻快地步行, 并且一边走一边摆动手臂。 对一般人而言, 适量的体育运动, 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 而使身体进入困倦的状态, 并能够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 促进深度睡眠, 迅速缓解疲劳, 从而使睡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 早上进行适度的运动也可改善睡眠质量。

精神科睡眠的论文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4天不睡眠的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类正常生理现象。相对而言,中学生因学业繁重,每天都要奋斗到半夜才能休息,很多中学生睡眠不充足,不仅影响次日学习,降低听课效率,还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发展。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当前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中学生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健康一、引言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人们对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认识。动物试验表明,小白鼠如果超过6天不睡眠,就会出现运动失调的症状,直至脑电波电压降低、消失而死亡。相比之下,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存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存活4天。失眠障碍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二、中学生睡眠存在的问题(一)问卷调查有人说,学生是最“困”的群体。为了解中学生的睡眠状况,笔者近期对本校和附近3所乡镇中学做了有关中学生睡眠方面的调查,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的282份有效答卷中显示,的学生存在睡眠障碍或睡眠时间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包括午休时间在内,282名中学生中有146名初中生有睡眠障碍,其中有86名睡眠不足8小时,136名高中生睡眠全部不足8小时,即222名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占调查人数的。(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八成学生有睡眠障碍现象,近六成学生因睡眠质量问题而出现日间功能障碍现象(日间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而这些直接会影响学生成绩并导致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在6点左右起床,睡觉时间约为11~12点,因作业过多而睡眠不足,能保证标准8小时睡眠的学生很少。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还未达到成人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年级越高睡眠越不足统计表明,初中生、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分别为和,高中生睡眠不足的比率明显高于初中生,其中93名初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81名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有个小时。2、毕业班学生睡眠明显偏少所调查的4个学校中,初三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而初二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小时。高中的对比更是明显,高一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为个小时,而高三的一个班级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个小时。除去午休时间,53名高三学生晚上平均睡眠时间仅仅6个小时。3、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学业负担过重、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情绪三大因素。睡眠时间少的学生主要是由于晚睡。统计表明,95%的高三学生、80%的高一学生和81%的初三学生经常要晚于23时睡觉,61%的初二学生每周至少有4天晚于23时睡觉。课外作业过多是睡眠不足的主因,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以及作业过多两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负担加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4、影响睡眠的其他因素(1)仰卧——睡时身侧屈则精气不散,醒时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而仰卧时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影响呼吸及心脏。(2)忧虑——睡前思想杂乱或忧虑、焦急,易致失眠而影响健康。(3)恼怒——凡情绪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甚至患病,所以睡前恼怒不得。(4)进食——临睡前进食会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睡眠又伤害身体。如需进食,宜休息片刻再睡。(5)灯光——开灯 睡觉会损害人体健康。电灯光会扰乱人体的自然平衡,使体温、脉搏、血压都变得不协调,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睡后也易醒。5、学生睡眠不足隐患多睡眠不足正在隐性侵害中学生的健康。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现象。就目前情况看,学生睡眠不足还会随年龄、年级的变化而加重,会影响未成年人体格和神经发育甚至身心健康发展。在该中心接待的中小学生病人中,有许多是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而造成青春期情绪波动,经常烦躁不安,其中患抑郁症的比例也很高。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周文江认为,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因年龄、个体差异、外界环境等因素而不同。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利于他们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身体方面,睡眠不足,对大脑的发育、身体的器官的发育都会有影响,比如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视神经、脊椎发育不正常;在心理方面,睡眠不足的小孩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对美国伊利诺伊州就读的2259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睡眠时间、忧郁症状和自信心的分析发现,与睡眠时间较多的学生相比,睡

探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调查报告 一. 睡眠的重要性迄今, 科学家对睡眠的机制与睡眠缺乏的严重后果研究得很多, 他们发现,睡眠对于大脑的早期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脑早期发育中, 大脑发生变化的能力即神经细胞的成长与相互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人员说, 这项研究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表明睡眠的 功能之一就是巩固清醒时的经历对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将记忆长期储存起来。细胞分裂多半是在人的睡眠中进行的。 一旦睡眠规律发生紊乱, 机体则很难控制住突变。 澳大利亚一研究学会提醒人们"不可过多沉湎于夜生活、 夜工作。 要调节休息睡眠, 积极治疗失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自疗过程, 美国医学教授威廉· 德门特就说: “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人在睡觉的时候, 身体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这种荷尔蒙帮助身体修复一切受到破坏的细胞, 使人在第二天醒来后, 恢复焕发的精神和体力去面对新的一天。人的睡眠有4 个不同阶段, 1 个半小时循环一次。 第一二段是‘浅睡’ , 第三四段是‘沉睡’ 。 第4 个阶段又叫‘慢波睡眠’ , 人在这个阶段睡得最沉,也只有在睡得很沉的时候才会做梦, 而人的身体又恰恰是在“短波睡眠” 阶段才会产生“生长荷尔蒙” 。 睡眠可表现为慢波时相和快波时相。 慢波时相时, 脑垂体增加分泌生长素,促进身体生长和代谢, 使体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身体的睡眠"。 快波时相时,脑血流量增多, 脑耗氧量增大, 使脑力得到恢复, 故称之为"脑的睡眠"。 成年人 的睡眠, 首先进入慢波睡眠, 80~120 分钟后转入快波睡眠, 经过20~30 分钟后又转回慢波睡眠状态。 如果睡眠一夜周期正好反复四次, 清晨起床后, 人就感到清爽, 疲劳解除。 因此, 科学地安排睡眠十分重要。二.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1 ) 心理与睡眠心理因素影响睡眠, 很多有过失眠经历的人会同意这一点。 其实在失眠症的 各种原因中, 心理因素高居首位, 哪些和心理相关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睡眠呢? 最常引起失眠的就是我们负面情绪的影响, 过大的工作压力, 不良的人际 关系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等, 常常造成我们的情绪不稳定、 失落、 悲观、 恐慌, 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以致夜夜难眠。 反过来, 持续的睡眠不足又会加重不良情绪,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例如抑郁症。 失眠者对睡眠本身的错误认识也会加重失眠。 例如, 1 、 有人认为每天需睡 8 小时以上才行, 否则就是休息不好的表现; 2 、 睡觉做梦肯定是没睡好; 3 、 我必须控制好我的睡眠, 这很重要。 上述错误想法会直接导致失眠者对于睡眠 的过度关注, 进而引起对睡眠的恐惧和紧张, 从而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失眠。 当出现失眠时, 很多人选择晚间早早上床看书, 看电视, 偶尔一晚的失眠希望通过第二天延长在床上的时间来弥补睡眠休息的质量。 可结果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越“睡” 越累。 诸如此类不当的睡眠习惯往往事与愿违, 无法给我们充足的睡眠, 却带来无尽的烦恼, 焦虑, 甚至导致失眠。(2) 饮食与睡眠从养生的角度来看, 饮食与睡眠有一定的关系。 要睡得好, 须注意饮食的内容、方式和习惯。(3) 运动与睡眠 1 运动很可能会影响体内多种激素的产生。 运动能产生内 啡肽, 内啡肽是一种比吗啡还强的镇静物质, 它可以产生催眠作用。 2 规律运动可以调节生物周期节律, 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 这种影响与光线对睡眠的影响一样强烈。 3 运动会增加体温, 睡前做一些如快速散步之类的轻微运动, 可以促进体温升高。 散步会使身体微微出汗, 停止以后体温则开始下降, 睡觉前再洗个热水澡,人将很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提高睡眠质量。 4 定期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 有助于缓解压力, 减少梦中惊醒, 减轻失眠症状。 5 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还与运动量有关。 中等程度以下的运动能使人产生轻度的 疲劳感, 加快入睡时间, 并加深睡眠深度。 但研究显示, 在晚上不宜从事强度大的运动。(4) 其它 与光照有关的体温波动也影响人的生物节律。 当体温下降以后, 睡意随即来临。 体温调节失控时睡眠会民生紊乱。 睡前洗个澡, 可在睡前做20 分钟 的有氧运动, 临睡时体温会有所下降。三.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 (一) 心理方面 1. 改变对于睡眠的错误认知, 要知道入睡和睡眠时间均因人而异, 只要没有严重的睡眠不足感, 就无需为睡眠时间较短而担心; 梦是睡眠中的正常现象,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积极的意义, 而非不良影响; 至于主动控制睡眠的想法则没有必要, 要以听其自然的平和心态看待暂时的失眠, 以退为进, 解决问题。 2. 调整一下晚间和睡前不恰当的行为习惯, 如不饮易引起兴奋的饮料, 减少非睡眠性的卧床时间, 代之以强度适中的体力活动; 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睡眠习惯, 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做必要的行为训练: 如 睡眠限制治疗、 刺激限制治疗等, 以期改变那些 非适应性的睡眠习惯。 3.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找出 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 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治疗、 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重建心理平衔。 万不可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而不自知。 要知道它所影响的何止是睡眠一点啊。 应该强调的是, 所有这些指导、 调整和治疗, 最终是要消除我们的困惑, 焦虑, 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正是它们在影响着我们的美梦。 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自会带来令您满意的睡眠。(二) 饮食方面 1 . 生活中的饮食 丰盛油腻的晚餐会延长消化的时间, 从而导致夜里睡不好。 睡前吃含咖啡因 的饮料或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 振奋精神, 加快心跳和呼吸, 使血压升高, 且咖啡因有利尿作用, 晚间频上厕所亦不利于睡眠。 睡前喝酒也许可使你很快入睡,但酒精的作用将使你一直处于浅睡期而不能进入深睡期。 有些产气的食物使你的 肚子胀满了气, 令你不舒服, 亦不利于睡眠。 辛辣的食物会造成有些人胃部不适而干扰睡眠。 睡前不宜和太多水, 因为频繁地上厕所会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建议注意: 晚餐不宜吃得太多; 咖啡一天不宜超过两杯, 且避免在下午四点后饮用; 不要在睡前2 小时内饮酒; 细嚼慢咽, 晚餐少吃使腹部胀气的食物, 如马铃薯、 豆类、 面包、 香蕉、 玉米等; 晚餐少吃太咸太辛辣的食物; 睡前少吃富含酪胺的食物, 如热狗、 培根、 巧克力、 乳酪等; 睡前喝杯温牛奶可助眠, 并佐以低蛋白质的点心, 以避免半夜太饥饿而醒来。 2. 失眠的食疗方法 (1 )食醋一汤匙, 倒入一杯冷开水中饮之, 可以催眠入睡并睡得香甜。 (2)经常失眠者, 用莲子、 龙眼、 百合配秫米(粟米)熬粥, 有令人入睡的疗效。 (3)血虚失眠者, 可常服藕粉, 或用小火煨藕加蜂蜜适量吃; 也可用龙眼肉 1 0g, 红枣5 个去核, 蒸鸡蛋一个食用, 每日一次。 (4)心虚、 多汗、 失眠者, 用猪心一个切开, 装入党参、 当归各25g, 同蒸熟, 去药,吃猪心并喝汤, 有良效。 (5)因高血压而致的失眠者, 用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6)怔忡不安而失眠的病人, 取芭蕉根50g, 猪瘦肉 1 00g, 同煮服用, 能催眠入睡。 (7)神经衰弱的失眠患者, 可取莴笋浆液一汤匙, 溶于一杯水中。 由于这种乳白汁液具有镇静安神功能, 所以有一定的催眠疗效。 (8)临睡前吃苹果一个。 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 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 可以镇静中枢神经, 帮助入睡。 (9)洋葱适量捣烂, 装入瓶内盖好, 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 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三) 运动方面 1. 按摩摆动法: 由站立, 全身放松, 双手在体前有节律地上下摆动, 双腿带动身体进行有节律地抖动10 分钟左右。自我按摩: 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 然后揉太阳穴以及眉心各2 分钟、 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3 分钟。 2. 加强锻炼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5 点或者早晨, 睡前不适宜做剧烈运动, 临睡前的 过量运动, 会令大脑兴奋, 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的方式依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而定, 如跑步、 骑自行车、 打球、 跳绳等等形式, 但必须要持之以恒。 运动之前做几分钟准备活动, 运动时保持精神放松、 心情愉快, 运动后逐渐放松。 还可以做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 或轻快地步行, 并且一边走一边摆动手臂。 对一般人而言, 适量的体育运动, 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温度, 而使身体进入困倦的状态, 并能够促进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的物质, 促进深度睡眠, 迅速缓解疲劳, 从而使睡眠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 早上进行适度的运动也可改善睡眠质量。

睡眠过多是指睡眠时间过长,较正常睡眠时间增多数小时或长达数天。睡眠过多可发生于很多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第三脑室底部和蝶鞍附近的脑瘤等,也可见于尿中毒、糖尿病、镇静剂过多等。怎样将睡眠的时间适当缩短? 在当今时代里,人们的时间观念都比较强,有不少的人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及社交等方面上,所以常常会感到时间不够用。 如果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挤出点睡眠的时间,这是人们比较关心,并且早已实施的一种方法。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将睡眠时间从8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是完全可行的,对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怎样才能将睡眠的时间适当地缩短呢? (1)要有科学的措施。科学的节约睡眠时间,是长睡眠变成短睡眠的关键。对于一个长期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上的人来说,只有缩短睡眠时间的意愿而没有科学的措施是不行的。 措施的制定要因人而异,一般讲来可以以每周减少30分钟睡眠时间的速度递延,待睡眠时间减少至每日睡6个小时则不宜继续再减。 在由长睡眠向短睡眠转变的过程中以及改成短睡眠以后,要中午午休30~40分钟,否则精力和体力都会不支持。 (2)要有意愿和下意识的结合。意愿是指自己有适当节省睡眠时间的愿望;下意识又称潜意识,心理学上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这种作用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一种精神实质,能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 人人都可产生办某件事的意愿,同时内心深处存在下意识,当意愿与下意识一致时,其效果就不是二者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当意愿和下意识相互对抗时,那么下意识与意愿的2倍成反比,即下意识的威力是意愿力量的2倍,因此只有当意愿绝对压倒下意识时,才有可能成功。 比如意愿是“很想缩短睡眠时间多干点事”,而下意识所形成的观念是“睡不够8小时会伤身体”,结局是很难实现短熟睡眠,因为下意识根深蒂固、很强大,只有当意愿加倍时才能与之匹敌。 要实现短熟睡眠,往往需要医生暗示以及自我暗示,从根本上消除脑海深处的下意识及其所形成的观念。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际情况看,睡眠的下意识是能改变的,只要从内心深处认为短睡眠对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并且还能使得人们从知识、财富、社交等方面受益,其自己的下意识也就会渐渐地转变过来。 (3)要有紧张有序的节律。把睡眠的时间节省下来以后的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成功后成果的巩固问题。在工作、学习或经营、社交当中,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把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 工作的时间就集中精力的去工作,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就及时上床就寝,在紧张有序的节律当中拨了自己的生物钟,以便为自身的健康和工作的高效率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有一点必须指出,睡眠时间的节省并不是人人可行,每个人在实施时不能脱离了自己的具体实际。 长睡眠者延长的是哪个阶段的睡眠时间? 我们已经在有关条目中介绍了,睡眠的全过程有两个睡眠时相在交替轮换着进行。这两个睡眠时相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 在慢波睡眠中又分第1、2、3、4几个阶段。慢波睡眠的第1阶段为入睡期,表现的只有一丝睡意;第2阶段为浅睡期,表现的睡眠不深,非常容易唤醒;第3阶段和第4阶段,分别为中等深度睡眠和熟睡期,这时睡者的潜意识消失,不易被唤醒。 慢波睡眠的4个阶段大约为90分钟的时间,慢波睡眠之后即进入快波睡眠,也就是眼快动睡眠。每夜的睡眠中大约要进行4~5个如此的循环周期。 我们在有关条目中也介绍了,有的人是长睡眠者,每天至少要睡9小时,才能睡足;有的人是短睡眠者,每天只睡5~6小时即能保持旺盛的工作与学习精力。 这两种睡眠时间长短不一样的人中,他们延长了的或短缩了的睡眠时间,分别分布在哪个睡眠时相和阶段呢? 据睡眠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在第一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快波睡眠只有5~10分钟的时间,在后边的几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则快波睡眠的时间逐次延长。 一般说来,如果每晚平均出现五次快波睡眠,其总时间大约在90~120分钟上下,约占睡眠总量的20~25%。如果是延长了总的睡眠时间,则主要是增加了快波睡眠。 因此讲,长睡眠者(指每夜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者) 延长的主要是快波睡眠,也就是有梦睡眠的阶段。 参考资料:

精神科患者睡眠多论文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睡眠过多是指睡眠时间过长,较正常睡眠时间增多数小时或长达数天。睡眠过多可发生于很多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第三脑室底部和蝶鞍附近的脑瘤等,也可见于尿中毒、糖尿病、镇静剂过多等。怎样将睡眠的时间适当缩短? 在当今时代里,人们的时间观念都比较强,有不少的人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及社交等方面上,所以常常会感到时间不够用。 如果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挤出点睡眠的时间,这是人们比较关心,并且早已实施的一种方法。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将睡眠时间从8个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是完全可行的,对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怎样才能将睡眠的时间适当地缩短呢? (1)要有科学的措施。科学的节约睡眠时间,是长睡眠变成短睡眠的关键。对于一个长期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上的人来说,只有缩短睡眠时间的意愿而没有科学的措施是不行的。 措施的制定要因人而异,一般讲来可以以每周减少30分钟睡眠时间的速度递延,待睡眠时间减少至每日睡6个小时则不宜继续再减。 在由长睡眠向短睡眠转变的过程中以及改成短睡眠以后,要中午午休30~40分钟,否则精力和体力都会不支持。 (2)要有意愿和下意识的结合。意愿是指自己有适当节省睡眠时间的愿望;下意识又称潜意识,心理学上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这种作用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一种精神实质,能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 人人都可产生办某件事的意愿,同时内心深处存在下意识,当意愿与下意识一致时,其效果就不是二者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当意愿和下意识相互对抗时,那么下意识与意愿的2倍成反比,即下意识的威力是意愿力量的2倍,因此只有当意愿绝对压倒下意识时,才有可能成功。 比如意愿是“很想缩短睡眠时间多干点事”,而下意识所形成的观念是“睡不够8小时会伤身体”,结局是很难实现短熟睡眠,因为下意识根深蒂固、很强大,只有当意愿加倍时才能与之匹敌。 要实现短熟睡眠,往往需要医生暗示以及自我暗示,从根本上消除脑海深处的下意识及其所形成的观念。 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际情况看,睡眠的下意识是能改变的,只要从内心深处认为短睡眠对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并且还能使得人们从知识、财富、社交等方面受益,其自己的下意识也就会渐渐地转变过来。 (3)要有紧张有序的节律。把睡眠的时间节省下来以后的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成功后成果的巩固问题。在工作、学习或经营、社交当中,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把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 工作的时间就集中精力的去工作,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就及时上床就寝,在紧张有序的节律当中拨了自己的生物钟,以便为自身的健康和工作的高效率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有一点必须指出,睡眠时间的节省并不是人人可行,每个人在实施时不能脱离了自己的具体实际。 长睡眠者延长的是哪个阶段的睡眠时间? 我们已经在有关条目中介绍了,睡眠的全过程有两个睡眠时相在交替轮换着进行。这两个睡眠时相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 在慢波睡眠中又分第1、2、3、4几个阶段。慢波睡眠的第1阶段为入睡期,表现的只有一丝睡意;第2阶段为浅睡期,表现的睡眠不深,非常容易唤醒;第3阶段和第4阶段,分别为中等深度睡眠和熟睡期,这时睡者的潜意识消失,不易被唤醒。 慢波睡眠的4个阶段大约为90分钟的时间,慢波睡眠之后即进入快波睡眠,也就是眼快动睡眠。每夜的睡眠中大约要进行4~5个如此的循环周期。 我们在有关条目中也介绍了,有的人是长睡眠者,每天至少要睡9小时,才能睡足;有的人是短睡眠者,每天只睡5~6小时即能保持旺盛的工作与学习精力。 这两种睡眠时间长短不一样的人中,他们延长了的或短缩了的睡眠时间,分别分布在哪个睡眠时相和阶段呢? 据睡眠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在第一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快波睡眠只有5~10分钟的时间,在后边的几个慢快波睡眠周期中,则快波睡眠的时间逐次延长。 一般说来,如果每晚平均出现五次快波睡眠,其总时间大约在90~120分钟上下,约占睡眠总量的20~25%。如果是延长了总的睡眠时间,则主要是增加了快波睡眠。 因此讲,长睡眠者(指每夜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者) 延长的主要是快波睡眠,也就是有梦睡眠的阶段。 参考资料:

有人认为,“治疗精神病就是让患者多睡觉”。事实上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等)以消除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只是传统的药物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患者服药后产生困倦、睡眠增多等表现,才造成睡觉能治精神病的假象。对兴奋状态的患者,药物的镇静作用能控制兴奋,但症状控制以后、病情稳定阶段,镇静作用就变成了副作用。最新研究表明,传统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严重影响,损害患者的记忆、决断力和工作操作能力,患者嗜睡、困倦,无法保证日常的生活,更无法继续学习和工作。“人工冬眠”疗法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广泛应用于精神病的治疗,特别是“氯丙嗪”的应用,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精神分裂症,盐酸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需长期服用,其镇静作用使患者退缩、淡漠、不愿与人交往,无法真正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说:“镇静作用将患者从机械的关锁状态转向化学性的关锁状态。”因此、开发研制无镇静作用的新药,成为科学家的又一历史使命。

精神病睡眠护理论文

——专家就在您身边!生物心理学中的睡眠阶段一种被称作脑电图(electroeIacephalograph,EEG)的技术发明使科学家对睡眠的深入了解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应用该技术可以对人的觉醒与睡眠状态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能够在人一整夜的睡眠中发现其不同时期的大脑活动变化。由此我们得以获知,睡眠是分不同阶段的,每一阶段有其可以明显区分的大脑电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特征。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EEG所记录的是大脑某一部位神经元的集群平均电位(gross avetage of the electrical potentials)。在入夜间睡眠进程中,EEG显示有规律的变化,根据其不同特征,可以将睡眠区分为两大类型,即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和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WS)。睡眠研究者在记录睡眠者脑电活动的同时,还记录被试的其他生理指标,诸如眼睛的活动、呼吸活动、心率、身体某一部位的肌紧张程度等,由此对不同阶段的睡眠予以详细而全面的行为特征描述,并且给予不同的命名。慢波睡眠:在人一整夜的正常睡眠开始之前,他(她)处于一种清醒放松的准备入睡状态,此时其 EEG显示 8 Hz至13 Hz的α波,这种脑电波通常是当人处于清醒、宁静以及闭眼的状态中日寸在其头脑后部能够记录到的一种特征波。当人开始入睡时,他(她)首先进入睡眠的第一个阶段,该阶段被称为睡眠1期,又称入睡期。此时其EEG中出现 4 Hz至7 Hz的θ波,大脑整体活动仍比较活跃,但其水平在逐渐下降,脑电波形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此后进入睡眠的第二阶段——睡眠 2期,又称浅睡期,此时 EEG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睡眠梭状波(sleep spindles)和K-复合波(K-complex)。前者是持续时间半秒以上的 12 Hz至14 Hz的阵发波,后者是一种高振幅的尖状负波以及紧随其后的振幅和频率较小的正波。K-复合波最常出现于睡眠 2期,它能够被睡眠时突如其来的刺激所诱发。处于浅睡期的人可能发出鼾声,但他(她)如果被唤醒,则往往声称自己还没有睡着,但其行为已显现入睡的特征。随后两个阶段分别为睡眠3期和睡眠 4期,前者又称中睡期,此时 EEG显现低频率和高振幅的特点,除了θ波之外,还产生频率为 0.5 Hz至3 Hz的高幅慢波(被称为δ波)。δ波在睡眠 4期成为其特征性脑电波,占 50%以上的脑电成分。此时睡眠者进入深睡期,一般难以被唤醒。在睡眠 1期至 4期的连续转变进程中,睡眠者的各种生理指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表现为心率和呼吸逐渐减慢,大脑活动水平渐渐降低,EEG中低频率、高振幅的脑电波成分逐步增加。所谓慢波睡眠就是根据睡眠 3期和 4期的EEG特征而命名的。松果咨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 htttp:/ //——专家就在您身边!睡眠中 EEG慢波之所以产生,是由大脑神经元活动同步化所致。在清醒或睡眠 1 期阶段,大脑皮层接受大量刺激输入,许多神经元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但是不同部位、不同群体的神经元兴奋活动并不同时发生,此起彼伏的兴奋活动导致 EEG显现高频低幅的波形。然而当人进入睡眠 3期或 4期后,大脑皮层的感知觉输入大大减少,少量能够到达大脑皮层的刺激输入能够使神经元在没有彼此干扰的情况下同步活动程度增强,从而产生高振幅、低频率的脑电波。经过睡眠4期,人的睡眠又逐步返回睡眠3期和 2期,之后如果不被唤醒,就进入另一个独特的睡眠阶段,即快波睡眠期。松果咨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 htttp:/ //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色。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护理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一: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应用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重大创新,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 教学方法 ,体现护理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基于此,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进而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护理心理学教学;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一项心理学领域上的革命,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是利用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人类道德和力量的积极心理学思潮[1—2]。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相关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可从积极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护理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产生以2000年一篇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3—4],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积极的研究方向,是一场心理学革命。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以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仅吸取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同时,融入人本主义中的 经验 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这使积极心理学在产生初期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实证的应用,但这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排斥非实证的研究方法。综合来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经验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积极社会环境研究。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使个体在各时期的态度趋向积极的发展方向。针对过去,主要研究对过去生活或过往的积极体验;针对现在,主要研究对现在生活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的积极体验;针对未来,主要研究对未来生活乐观、希冀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的人格特质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基础,究其根本原因,积极心理学的前提理论假设为个体的自我管理性、导向性和适应性。此种人格特质是通过个体对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的激化,当激化的能力演变成为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后,随之则形成了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良好的、积极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可帮助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和自我目标。而周围环境充满消极因素,将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成长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个体心理的长期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心理学上不足和缺陷的弥补。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提供信息,更多的是对信息进行转变,覆盖的信息少一些,揭示你的内心就多一些。传统心理学研究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向人类展示了人类个体的缺点、病症以及个体存在的内在缺陷,但却很少对人类的潜能和优点进行解释。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人类似乎将自身限定在合理活动范围中的黑暗、卑劣区域。而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更加强调对人性的价值和优点进行研究,兼顾社会个体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是以护理情境及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出发点,对特定护理情境下社会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分支,不仅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护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动了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护理工作内容也逐渐从单纯的生活护理逐渐发展成重视专科护理和心理咨询的护理体系。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人员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临床护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部分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会在心理上出现 离职 的倾向,使其自身处于不利的职业处境。而从另一层面来看,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从职业自身所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可让护理人员更加珍惜护士这份职业,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有研究显示,引导护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了解职业更多的益处,得到职业获益感,则可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职业间的情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护理人员的留职意向更为明确。积极心理学家还发现,乐观的心态也同样可以习得,通过学习并掌握乐观的心态,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在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抑郁、悲观情绪,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由此可见,对护理人员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暗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养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护理人员若能在工作中注重对职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的评价,则可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心理因素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关注,心理护理也逐渐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且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单一地修补问题已难以满足人类个体对幸福的获得和谋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指出,缓解痛苦和建立幸福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两者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则视为完整的心理学,即,既可缓解痛苦,又可增进幸福感。在临床心理护理评估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消极体验进行收集,更要对积极的、充满幸福感的体验进行搜集并用于评估。护理人员需以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方式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进行评价和探讨。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评价后,可从患者主观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需从患者积极心理品质的缺失部分来认知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通过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可起到缓解患者痛苦、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 对于护生而言,护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影响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和专业想法,更是对护生日后从事护理工作起到一定的榜样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因此,护理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科学的、积极的工作价值观,以稳定护生或临床实习护生的职业价值导向。对于护理这一职业而言,职业态度与年资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护生的职业态度将会影响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护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采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程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生队伍不仅仅包括女性护生[5—6],同时,也扩充了大量的男性护生。相对于女性护生而言,男性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 思维方式 及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护理教师要加强与男性护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男性护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男性护生。同时,护理教师还可将自身的护理工作经验介绍给护生,让护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养。通过多样化教学,护理教师要让护生明确: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精湛医术与积极的心理素养充分结合,方可延长护理职业生涯。此外,护理教师还可用社会上的积极典型为教学案例,通过教学,让护生更加了解心理护理的重要价值,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牢固、积极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态度。 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护生而言,护生对护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但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观点和理论相对较为抽象、枯燥、乏味,且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单方面灌输的状态,忽略了将护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积极的情绪和心理,在日常交往中更加注重保持乐观心态、主观幸福感等,避免护生对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被动体验,极大改善了护生的应激反应,加强护生的健康心理管理,更加注重体现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应综合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点,对护生进行生命 安全 教育 ,鼓励护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同时,也指导护生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自身及患者的人身安全。 强调社会服务和人文关怀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中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护理心理学中的应用目标之一就是寻求人类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但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教学,单纯重视医学技术的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则成为重视对疾病的护理和治疗,忽略对患者的护理以及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7—8]。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缺乏人文知识,增加了护患矛盾发生率。针对此种情况,护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护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和人文关怀理念,并将人文关怀应用到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具体的护理实施及评价过程中,体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不仅实现了护理学和心理学理论的相互对应,同时也符合培养护理人员的各项目标和人文关怀精神。总之,在护理心理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护生的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主观积极性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促进护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嵩,李英.积极心理学在现代护理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1):46—47. [2]高明.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11—112. [3]刘振兴,潘书波.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08—109. [4]齐越,秦杰,方伟,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提高消化道溃疡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12):32—35. [5]吕薇,孟丽娟,王慧捷.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护理专业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10(1):22—25,39. [6]雷美英,李红政,王创,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4):287—289. [7]吴静,刘薇群,沙莎,等.心理学积极力量测评工具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34—37. [8]张芳,陈剑苹,何林丽.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对中专护理实习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5):592—594.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二:循证护理心理健康论文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就诊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岁;眼压~,平均(±)kPa; 文化 程度:小学4例,初中13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2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岁;眼压~,平均(±)kPa;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6例,大专及以上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压、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采用眼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护理 措施 如下: 循证问题 在以护士长为组长的EBN小组集体讨论下,确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作为本研究的循证问题。 循证支持 在万方数据资源、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输入上述循证问题,查阅近5年内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Press查阅外文资料,寻找文献支持。 循证评价 小组成员仔细研读文献资料,外文资料请本科室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帮助审阅,指导小组成员评价国外研究实证, 总结 国内外最佳研究资料,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客观评价实证的可靠性、真实性、科学性,优选最佳护理实证。 循证应用 根据最佳实证,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①病情护理:术前遵医嘱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眼滤过泡和前房形成、瞳孔大小和位置、房水等情况,每天测量眼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高渗液脱水,促使前房形成。术后第4天起行眼球按摩(手指沿下睑表面向眼球间断施压,或在上睑交替按压眼球),加速房水排出。②心理护理:真诚、微笑、热情地接待入科患者,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等,告知手术、麻醉的简要过程,缓解围术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组织康复病友现身说法,打消患者心理顾虑,鼓励家属给予家庭情感和生活支持。③睡眠护理:强化基础护理,给患者睡眠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术前不喝咖啡、浓茶,保持心情平静、放松,听舒缓音乐,温热水泡脚,睡前饮杯热牛奶。夜晚护理巡视或治疗,避免声响过大,灯光尽量柔和等。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入科后1天)、后(出院前1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2组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变化,总分10~50分,≥23分表示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与评分成反比。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心理健康 SAS、SDS评分护理前2组均较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护理后2组明显降低(P<),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 睡眠质量 SRSS评分观察组护理前为(±)分,护理后(±)分;对照组护理前为(±)分,护理后为(±)分。SRSS评分2组护理后均明显降低(P<),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被虹膜堵塞,发生粘连导致房水循环受阻,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致盲。文献表明,患者神经质倾向的性格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睡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不仅恢复精力,而且亦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康复。循证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的延伸,其通过批判性思维探寻最佳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我们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EBN小组集体讨论、总结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病情等综合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客观上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睡眠质量。 护理心理学论文篇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合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让学生无意识地融入到护理心理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条例,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右脑用来分析形象事物,左脑用于分析抽象事物,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感受展开想象,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会和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护理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故事 化是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方法。 2 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护理心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一节课程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护理心理学教师可以设置新颖的标题,激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案例:教师在讲解“现场急救”知识之前,首先为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4年某国家举办动物表演活动,一头狮子在表演中被驯兽师激怒,随后咬伤驯兽师并冲出表演栅栏,咬伤了几位观众,最后逃走。如果你们当时正在观看表演,在120未到现场之前,你们能为伤者做些什么呢?”这个小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入了教学内容,教师随后又提出问题:“在急救护理中应该先保护伤者哪个部位,为什么?”通过再次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中存在疑问,希望能在课堂中找到答案。在情境教学法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教材内基础性的知识,还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 护理心理学教师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情境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情境教学法下,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护理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 学习方法 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师要合理地插入案例,创造情境。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临床病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临床病例均来源于实际生活,是人们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就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举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表演,并在表演过程中分析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 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先听讲,然后练习,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护理心理学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教学所需要的材料,设计情境台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情境教学法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无法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总结 在护理心理学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绘制成完整的思路图,如果学生 学习态度 认真就可以记住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比如:在教师讲解完“微循环病理”知识以后,可以绘制以下思路图,持续缺氧-乳酸增多-血管扩张,血管依旧保持收缩状态。通过以上改变患者的表现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活血量在逐渐减少。二是器官内部供血量逐渐减少。三是器官功能降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人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护理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另一种是邀请专业人士来院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还必须在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师进行适当地惩罚。 3 结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