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造假舞弊成本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造假舞弊成本

做千台手术不如发表一篇论文。其实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就是说你做一千台手术还不如发表一篇论文有价值,但如果就事实而言的话大家肯定不认为一篇论文比做手术更有价值。但是现在的社会是哪怕你手术做的很好,如果你不能用一篇很好的文章去表述它,那么你也可能会错过一次升职的机会。所以现在的人们宁愿花很长时间去写一篇文章,也不乐意在实践中浪费时间。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同学很想当老师。我和她高中开始就认识一个班,一次学校组织听课,我们的老师出了几道题,让班里面的人分为几个组,每个组讨论好问题的答案之后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再请另外一个同学来讲。我们组讲课的是乐意当老师的那个学生,不得不说他真的讲得很好。让他讲完之后,所有的听课老师以及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那是其他几组都没有发生的事。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她去考教师资格证,大家都知道教师资格证会有一个面试的过程。或许是紧张吧,她发挥失常,但第二次他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更有转折的是,完了之后还需要一个普通话证,然后她就卡在了普通话那里。其实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会成为一名很合格的老师,但是证书拿不到就不能从业。中国国情注重证书的存在,不给那些真正喜欢却一直通不过考试的人一些机会,这才是学术造假越来越猖獗的原因吧。

现在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人类科研领域越来越难取得成果,低垂果实都已经被前人给摘了。所以想要取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天量的投入。但是科研部门评判标准却是论文的数量,这套标准让科学家无法不顾一切地投入,在机制中寻找真理。

科学家必须在经费和产出间权衡。而能够微操的空间有那么大,所以造假或者不严谨的处理变得非常普遍。另外,检测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造假事件。其实很多人一直在挺他,但最后事实证明他就是在造假。

但这个鉴别造假的过程,足足让整个世界相关超过十个课题组,用了半年时间才得到结论。其人力物力的成本少说也是千万量级。因此,如果不是重大的成果,学界根本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来鉴别数据的真伪。

工业界里搞的探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提高产品性能,所以数据灌水毫无意义。因此,工业界发表的文章可能并不多,也许档次也不见得高,但至少数据和实验大都可信。

总之,学术领域是需要大力改革的,里面的问题非常多。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学欧美,现在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了。

其实,学术论文作假,抄袭之风,在大学校园里面屡禁不止,可以说随处可见。

有多少人会认认真真把研究做下来,然后发表的呢。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现在很多人都是唯利是图,没有利益的事情是不会做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难有获诺贝尔奖的研究,除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真正到了科技研究领域的奖项,都是国外拿的。

这是为什么呢,国内的大部分都是抱着学术论文来赚钱来盈利,都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而并不是说真正的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很多研究的结论都是作假,可能并不真实存在,有些甚至是严重抄袭别人的成果。

一篇真正的学士论文报告,可能要耗时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来反复的比对实验结果和数据。但是,国内关注更多的却是房产,却是明星,一个明星拍一支通告的费用,就够一个实验室一年的经费了。这样的现象也导致,研究人员无心专研学术,无心在枯燥无味的实验仪器前面,一遍又一遍的做着实验。还要经历不断地失败尝试,可能到最后不但无法成功,还会一无所获。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通过作假来发论文。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减少时间,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不菲的收入。很少有人是和钱过不去的,既然有这么一个途径来钱快,为什么不这么干呢。这也就导致了题目中的作假现象,之前也有爆料出,有上千篇的医学论文作假的报告。

都是通过造假学术,来获取头衔,获取可观的收益。

这个不能怪那些人,要怪的只能是制度,没有这个制度这样的学术造假就不会存在。现在的评价制度偏向论文而不注重临床是根病,学术界风气是由根病诱发产生。

在社会上不管是,还是抄作业都是一样的,都是制度,程序上的错误才是使这些频频发生。我们不能要求其他人怎么样,但是我能要求我自己怎么样,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我要保证机制的运行(例如:网上售票)防止黄牛等倒卖票甚至是假票的行为,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我无法保证每个人都不会这么做(人心是最难预测的),所以有些事是必发的,在这样的程序下是无法制止的,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如果这样做的话成效是最低的,所以我们只能改变程序的运行。

学术造假,如何造假,无非就是那些老旧的方法,官方对于这些方法屡见不鲜,明令禁止,但是却为何屡禁不止?在我看来这就是程序的病态,程序可以是评价机构,法律,执行等众多机构,这些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的,而且起效是最快的,还是拿网上售票说,为什么票贩子消声觅迹了,原因不仅是大众的行为,还有官方程序的改变,其中官方程序的改变是最快的,而且这也看出官方程序的漏洞是票贩子猖狂的原因,因为你的墙有个漏洞所以总是有老鼠从这里钻进去偷粮食。

医学论文造假会造成的后果

对于这样的剽窃行为是赤裸裸的学术不端,不仅仅会对学术界造成恶劣的影响,更会对医疗领域产生错误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剽窃他人论文这件事情来说,本身就是对于论文作者本身的伤害,因为对于论文作者来说,他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了自己的论文,但是却为别人在短短的几天之内,甚至是几个小时之内就全部窃取。所以说这对于论文的原创作者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回以后的整个论文生态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会严重阻碍论文的创造性和创新性,那么以后如果不能够对于这样的剽窃风及时遏制的话,那么未来的整个行业发展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其次,论文本身就是一个人学术成果的展现,如果凭借这样的虚假的选手成果来进行职位的晋升的话,那么对于整个医院来说也会产生非常大的资源错配,因为对于不同翠平的医生来说,他们在医院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因为对于这些医生,他们在评定职称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医生的个人表现以及论文的成果来进行综合考量,如果这些人凭借虚假的手段来获得更高的职位,那么不仅仅会对病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也会对于医院的名声造成不好的影响。

最后,对于整个医疗领域来说,大家势必会对之前的论文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去实时的鉴别这些论文是原创的还是抄袭的,所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会导致科研工作者在进行数据引用以及论文延续性方面产生非常大的障碍,对于后续的论文创作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发表都会造成一定的不利。

法律分析:学术造假可以构成科技人员的违规行为,依照《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和相关规定处罚。

法律依据:《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第八条 科学技术人员的违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在科学技术活动的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监督检查和评估评价等活动中提供虚假材料,实施“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二)故意夸大研究基础、学术价值或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隐瞒技术风险,造成负面影响或财政资金损失;(三)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聘期内或项目执行期内擅自变更工作单位,造成负面影响或财政资金损失;(四)故意拖延或拒不履行科学技术活动管理合同约定的主要义务;(五)随意降低目标任务和约定要求,以项目实施周期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六)抄袭、剽窃、侵占、篡改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编造科学技术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七)虚报、冒领、挪用、套取财政科研资金;(八)不配合监督检查或评估评价工作,不整改、虚假整改或整改未达到要求;(九)违反科技伦理规范;(十)开展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的科学技术活动;(十一)违反国家科学技术活动保密相关规定;(十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相关违规行为。

学术造假被查出来,学校会收回该生的学位或者职称,学生本人也会受到社会道德上的严重谴责。若是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会有相应的行政以及刑事处罚。其次,学术造假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术造假一方面会浪费教育科研资源,另一方面会损害社会的公平系统。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学术造假相关案例: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专家学者认为,学术造假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不合理和学风道德出现了问题,必须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

不会。省卫计委的处理结果是五年内不能申报职称。造假很可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医学论文造假华树成

第1点就是应该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去规划这样的事情,第2点相应一些法律法规应该去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第3点就是对于整个的这个学术论文要求应该严谨一些。

董晨强调,“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展图没有经过人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要是避免学术论文抄袭,那就需要医院与学校之间构成智慧等级,让这些医生作弊无处可逃。

一般抄袭论文就是为了自己毕业成功,或者是为了医学作业而形成不思进取。

当医生都有了抄袭行为,那就是医生觉得抄袭就是为了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存在感,因为自己对于医学作业或者是医学论文根本就够不成智商与情商之间交相辉映。

并且论文对于医学世界根本构不成威胁,当医生也拥有了自我毕业能力,那么论文对于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不重要的职业技能,他们觉得可以通过抄袭论文完善他们现实形象,但是没想到他们犯了错误没有报应,他们错误以后他们受到惩罚,他们觉得他们会天衣无缝的。

他们毕业了之后,已经忘记了他们本分,并且也不能够安分守己,当有更快方式让自己能够成功,他们就选择了捷径,这捷径永远都是违反规则的言行举止。

当学校杜绝抄袭,并且让这些毕业生永远都找不到抄袭联系方式,那么永远都拒绝了毕业论文不属实。

而当他们毕业进入了医院,已经顺利拥有了资格证书,并且已经拥有了职业资格,但是他们对于论文根本就不重视,所以当他们选择抄袭的时候,依然会有抄袭世界提供给他们权益,把这些抄袭事件直接消失了,他们就会认真对待他们论文格调。

医院是神圣的地方,是一生勇敢信仰生死之间的朝朝暮暮,所以当他们论文也变成了社会相等资源里构造的犯错误级别,那么医生就变成了罪魁祸首。

一生只要格守自己光荣使命,让自己拥有使命感操守能力,那么他们永远都不会选择抄袭,他们永远都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形象,让自己成为人世间健康英雄主义者。

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时隔数月,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 大约在去年10月底,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揭露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消息,立即上网搜集了与贺海波相关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发现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造假痕迹。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文章的“奥秘”——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Haibo He(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Limao Wu(吴理茂)、Lianda Li(李连达),其中,吴理茂是李连达主持的浙江大学药学院的药理实验室主任。根据文章所揭示的实验过程,课题组人员对小鼠进行开胸,人为地造成小鼠的心肌梗塞。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若干组,分别服用中药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B )和西药贝尔普力(Benazepril)数周时间,采集药理实验数据和病理切片。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是相同的。对于中医学界而言,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使得饱受非议的中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地位。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祝国光向本报分析说,“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NSA药理学》杂志主编米歇尔(Martin C. Michel)教授和《药理学通报》杂志主编拉森(Wladyslaw Lason)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剽窃和一稿多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因此,我们对贺海波等人发表在我刊的剽窃文章,给予撤销。”进一步的调查,祝国光还发现,2008年3月,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发表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丹酚酸B对于大鼠大面积心肌梗塞的心脏保护作用》,单独论证丹酚酸B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但这篇论文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是从上述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和《药理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中克隆的。荷兰莱顿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人种药理学》杂志主编Rob Verpoorte教授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复函说,该篇论文已被撤销,并且就此与浙江大学进行了交涉。此外,2008年3月,由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共同署名的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文章,所用的数据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于上述三篇文章中有的数据。《本草疗法研究》发现这篇论文的造假事实后将其撤销。主编伊丽莎白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作者使用了其他科学家的数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撤销这篇文章。我们对这起事件非常认真,因为它是科学的欺诈行为。” 上述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开,最初源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的一封揭发信。2008年10月,戴教授致函《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指该刊2008年第22卷发表的由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人署名的有关小鼠心肌梗塞药理实验的文章,是对他的课题组此前已经发表在《国际心血管》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的抄袭。而戴德哉就是贺海波的博士生导师。随后,《本草疗法研究》和《国际心血管》两家杂志主编发表联合声明,认定贺海波等人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属于“科学上的欺诈行为” (Scientific Deception),决定将该论文撤销。戴德哉的揭发信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得与李连达课题组有关的一连串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2008年5月,《制药学与药理学》杂志和《白血病和淋巴瘤》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的标题相近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一个针对的是白血病细胞HL-60,另一个是白血病细胞K562。针对不同细胞进行药理实验的两篇文章的数据,竟然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显然,两篇文章至少有一篇是假的。据调查,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系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连达所带的在读博士生、课题组成员牛泱平,另两名作者为吴理茂和李连达。除了公开编造实验数据外,李连达课题组还有多次一稿多投的记录,包括将国外发表的论文“出口转内销”,再次发表于中国学术媒体。根据学术界的通行规则,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不知出于何种动机,主要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这批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署名形式不断变换。以李连达为例,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就有下列多种拼写法:Lianda Li、Lian-Da Li、Lian 、LIAN-DA LI、Li LD等,包括他的课题组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博士在内的研究人员,署名形式也都与此相似。一位熟知内情的学者认为,如果来自同一课题组的学术论文存在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将一次实验复制到多个论文中,那么,只有将这些论文全部检索出来进行比对才能发现问题。而使用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署名,可以躲避在Pubmed(世界最大的美国国立图书馆科学论文数据库)上的检索。据祝国光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对于发生在自己母校(祝国光本科毕业于浙大)的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祝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祝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两次打电话给祝国光,称“造假行为系贺海波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那么,这种大规模的学术论文造假出于何种动机?是贺海波个人所为还是李连达课题组集体造假?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十几篇问题性论文均注明了研究经费的来源和编号,包括国家级的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地方性项目经费。既然大部分论文的内容是编造的,就意味着李连达课题组根本没有从事与之相关的实验,那些堂而皇之列出来的项目经费到底是如何使用的?至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所获取的名声,也是不争的事实。最近的一则报道说,浙江大学获得2008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各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学术成果的标中国清华成美国头号博士预备校志)第一名,众多的假论文的积分是否已经被剔除?面对质疑,去年12月2日,浙大校长杨卫致函《NSA药理学》和《本草疗法研究》主编,承认贺海波不仅存在一稿两投的行为,而且“我们也发现了他过去发表的其它论文中存在欺”。但这位校长称,这只是贺的个人所为,他自己已经承认,其他作者并不知道。据此,浙大于去年11月13日将贺海波解聘。1月13日,浙江大学向本报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贺海波在浙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其论文存在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的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情况说明》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国外的这些期刊并没有刊登,只是录用。”有关人士表示,这只是初步结论,校方目前还在继续调查。祝国光教授对浙江大学的调查结论提出了六点疑问。第一,这么多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为何至今没有任何课题组成员对署名提出异议;第二,论文所反映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及项目,实验选择及搭配都有很高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决非出自博士后学生一人之手;第三,在欧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每篇要支付300至500欧元版面费,粗略计算,十几篇论文需要3万至5万元人民币,非贺海波力所能及;第四,论文从寄出到正式发表,一般都会经过多次修改,从论文的通讯联系人都是实验室主任吴理茂这一事实看,认为是贺海波擅署他人名字,而其他作者不知道缺乏说服力;第五,英国雷丁大学华人学者马玉玲在事发后向《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玛丽亚教授书面证实,2007年初,她的老师李连达将吴理茂等人介绍给她,希望给他们提供帮助;第六,论文都已经正式发表,有具体的出版日期、序号、页码,怎么能说没有刊登呢?祝国光教授现已经回到芬兰。祝告诉记者,除上述14篇论文外,他和其他学者最近又陆续发现了与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其他有造假嫌疑的论文,并将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位学者转述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的呼吁:到底是贺海波的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的造假,应当成立独立的调查机构,彻底查清事实真相。

本科医学论文造假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类型:

本细则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以下类型:

1、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

2、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

3、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包括原封不动或基本原封不动地复制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 的;使用他人学术观点构成自己学位论文的全部核心或主要观点,将他人学术成果作为自己学位 论文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等行为;

4、伪造数据,包括主观臆断地在学位论文中捏造或篡改研究成果、调查数据、实验数据或 文献资料等行为;

5、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造假会撤销学位证书或者不予发放学位证书,从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2022年3月15日,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以冒名顶替、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或者毕业证书的;在学习期间存在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如果被发现论文造假,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需要承担法律代价,要被判处有期徒刑,还要被处罚,影响个人声誉、污点伴随一生。

论文查重弄虚作假有哪些危害:

1、破坏环境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目前学术界都非常关注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学术不端行为将导致一种不健康的学术气氛,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也会产生相关的学术知识。而且,学术论文的虚假写作风气也会自然地影响社会生活,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2、论文造假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的健康教育发展。论文的造假会造成社会风气,影响很多人对论文写作的认真态度,也会导致学术不稳定,可能导致各种虚假现象,严重影响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每个人写论文都要进行认真,提高自己原创性,杜绝虚假的学术不端问题行为。

3、影响科学文化的进步。论文造假情况过于严重,将会制约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影响科学文化的提升。

一般不会,但是最好还是自己做数据。

没必要为了证明你的命题而造假数据,如果真实数据证明不了你的命题就大大方方把结论和下一步猜想写出来,科学本来就是探究性的,没人能保证自己的设想一定是对的。

有的硕士导师就会告诉学生,自然科学不是人文科学,像政治、法律之类的都是先设定命题,然后搜集证据去支持命题,只要自身前后逻辑和上了就行,不管对错;然而自然科学是提出假设,然后用真实数据去验证假设,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了也算有收获,至少说明这条路走不通。

假造数据说明自己的思维模式就不在自然科学这一挂。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日本医学论文造假

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一事若是得到证实,其所在的医学领域将受到巨大冲击,与此同时诺奖权威性也将再遭质疑。

在去年被授予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雷格·塞门扎,却于今年10月以来被曝出与一桩“学术造假事件”存在紧密关联。

原本塞门扎只是涉嫌“在造假的论文中署名指导身份”,但紧接着有学术大拿认为,既然这次可以造假,那么以前是否也造假了呢?于是就开始着手调查塞门扎以前的论文。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根据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更新的报道:

须知,塞门扎早期因为发现了使癌细胞适应缺氧环境的HIF-1,而在该领域拥有奠基人一般的学术地位,一旦其多达40篇论文的造假嫌疑被证实,那么很可能将在该领域引发地震般的巨大冲击,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诺贝尔奖都被视为世界性的权威奖项,但由于该奖项依赖于西方为其提供的资金援助,因此要做到绝对的客观、绝对的免受政治影响是很难做到的。

诺贝尔奖的文学领域被认为是“受污染”最严重的一个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其评奖权威性已经遭到过多次挑战,而诺贝尔奖的科学领域则恰恰相反,一直还是很有权威的。

然而此次的塞门扎事件,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

一个涉嫌学术造假长达18年的学者,非但成为了享誉业界的医学大牛,甚至还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换做以前,说出去都没人敢信。

这件事或将引起学术界对于诺奖科学领域权威的质疑。

表面上看,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和科研造假,但他们的处理非常严格,往往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而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学术管理制度松懈现象,当时很多专业同行不敢站出来揭发不当行为的案例,即使有人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揭发,单位行政领导通过揭发人和合作伙伴也会不顾一切地站出来包庇不当行为,保护科研造假者的名利。因此,只有把学术不端行为和造假行为作为重要的违规违纪行为,党政学术带头人高度重视,完善监督制度,大力鼓励和表扬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和造假行为的正直科研人员,才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和造假行为的蔓延,使我国的科技事业更加健康发展。

学术诚信是对学者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知名大学和医院要冒这个险?原理极其简单,可以获利,甚至是巨大的利益,而成本却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的大学和医院都愿意冒这个险的原因。比如高、副高职称,有的人甚至想过教授瘾,甚至更高的荣誉,所以不惜造假。有批评说,医生论文大规模造假,其实是对医生评价不当造成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医生忙于治病救人,一台手术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确实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但如果想走得更远,就需要论文,所以要承担风险。

改变评价医生的尺子,可能会减少医生论文造假的数量,但恐怕不能完全杜绝,更不能改变学者论文造假的大范围。科研评价体系不科学,急功近利,管理人员多为科学盲,再加上无良知识分子的贪婪和愚昧,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如果认真改正,实事求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将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承认其特定据点助教山水康平的论文存在数据捏造与篡改行为。研究所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为此道歉,并考虑将目前一段时间薪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这也是既小保方晴子事件后,日本又一起干细胞论文造假丑闻。

捏造数据只为让论文更加好看

据日本官网《朝日新闻》报道,京都大学iPS细胞调查与申请中心(CiRA)声称一项内部调查显示了该研究的不足。因有人质疑这份论文的有效性,2017年京都大学成立了相关诚信委员会进行调查。

该论文声称已创造出该论文声称已经创造出具有与进入血脑屏障的细胞相似的特征的脑内皮细胞,而这个屏障可以通过限制到达它的分子活动以此保护大脑。根据山水康平的研究,从iPS细胞中产生出的这种脑内皮细胞,将有助于产生药效用来抵御大脑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等。这一发现曾被称之为“未来大脑疾病治愈的新希望”。

经核实,出现在论文中的11处数据存在捏造与篡改行为。它们包括6个主要数据的捏造与另外5个数据为补充文章而进行人为篡改。事后,京都大学向美国《干细胞报告》杂志申请论文撤回,并发表致歉。

山水康平告诉委员会,数据的捏造是为了论文的整体美观,且全为他一人所为。而委员会表示该数据上的造假是为了强化论文的论点,而人为操作的数据在支持论文的结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当科学家对正确的数据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却是无法产生脑内皮细胞。

对此CiRA的负责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表示十分后悔,深刻反省。他表示在科研人员的培养方面,未来将尽更大的努力杜绝以此现象的再次发生。

干细胞领域造假频繁

2014年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论文造假事件曾震动日本,引发全球关注。"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身败名裂,她的博士学位也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她的一名导师、干细胞科学家笹井芳树自杀身亡。尽管如此,2017年8月,东京大学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渡边嘉典的5篇论文又被曝造假。

接二连三的学术造假丑闻让日本科研界颜面无存,与此同时,干细胞这一领域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为什么干细胞领域造假频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组长韩春生对此作出了回答。

韩春生表示,利益驱使是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干细胞临床转化是未来重要的课题,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块肥肉,各国科学家都力争第一。在重大的利益面前,必然会有不择手段现象的发生。

这一说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卫的赞同。科学是伟大的,但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是。

学术造假是全球性问题

其实不仅在日本,各国均有出现论文造假事件。早在2005年,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因克隆胚胎干细胞数据造假而辞去了首尔国立大学教授一职。在我国,此类事件也时有发生。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报告《2018年科学和工程指标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国家。为了增强中国科研公信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卫表示,健全的制度是科研进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李卫提到,对于学术造假,中国的处分并没有日本等国那么的“斩尽杀绝”。不论以何种手段处理,例如之前的韩春雨事件,后续处分还尚未到位,相关部门在监管方面还有待加强。不过对于科研界的同胞来说,造假者将彻底失去威信,日后在科技经费、项目申请、文章发表等都会很难进行。这一举措,也算是给所有的科学家敲响了一记警钟吧。

科研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造假对各国的科研信誉都会造成重创。在这条整顿振兴的路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呼吁成立国家学术仲裁部,作为一个正部级单位,来确保学术圈的风清气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