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于峥

发布时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于峥

复合多糖是什么?

二战时,美国在1945年8月6号和9号,分别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随后投降。在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寸草不生,后来发现大爆炸的地方唯独长出了非常多的正常的香菇!

复合多糖是什么?

这一现象引起了日本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香菇可以生长得这么旺盛呢?

日本的科学家就开始对香菇展开了长时间的科学研究,日本科学家于1963年发现香菇里面有一种成分,能够提高人体素质,具有抗辐射、提升免疫力等可以唤醒人体机能的功效,这种成分现在的医学名词叫做:香菇多糖,从此人体第四大基础物质之一的香菇多糖在世界诞生了。

复合多糖是什么?

1966年日本把该项成果进行了产业化,试用于大量的重病患者身上,起到了临床良好的效果,这一成果被号称医学界的“原子弹爆炸”!

1968 年我们的总理周恩来同志很不幸患上了癌症,但是那时候的周总理是我们国家的顶梁柱,医学界所有的医学专家对周总理的病情束手无策,于是四处打听,最后终于打听到日本有一种香菇多糖能对周总理病情进行控制,但是那时候中国和日本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于是就通过民间渠道几经周折,从日本高价进口回来给周总理使用。使用一段时间后周总理的病得到了控制,周总理表示“香菇在我们中国遍地都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研制出来造福我们中国人呢?”。后来就将这一任务交给中国科学院和军医大学进行攻关,并列入国防部重点攻关项目。

复合多糖是什么?

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但成功从香菇里面提取出了香菇多糖,并且还在枸杞、银耳、茯苓、金针菇等食用菌中提炼出多种活性多糖。科学家根据中医理论,运用复方技术成功的研制出复合多糖!当时这一科研成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并成功的击败了日本单一的活性多糖。中国复合多糖成为领先世界医学界20多年的可以调节免疫力、唤醒身体机能的最佳科技成果。

迄今为止,人类对糖类的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在这项研究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多糖已经成为人体免疫力的调节剂普通居民也可以关注多糖的研究和发展,善用多糖增强免疫力,为自己的健康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潜藏着细菌和病毒。在人们进食时,细菌会随着餐具、食物进入口腔,进而进入人体消化道;在人们呼吸时,细菌会随着空气进入人体呼吸道;每个人的手上、头发上都沾满了细菌,这也是人们需要勤洗手、保持身体和周边环境干净卫生的原因。

手上的细菌

而免疫系统是人体自带的防止病毒入侵的武器,是人体健康的基石,拥有良好的免疫力,就像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使人体免受病毒、细菌、污染物质的攻击,还能够自我稳定,处理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保持人体健康。免疫力一旦降低,身体的防御机制变得脆弱,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使身体易被感染,甚至罹患癌症。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人们明白了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一时间,“如何提升免疫力”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多糖”也随着这些讨论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良好的免疫力,就像穿上了一层铠甲

多糖是由多于10个糖基结合的糖链,分子结构复杂且庞大,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目前人类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植物多糖,经研究证实,许多植物多糖都具有抗病毒、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现已被广泛运用到营养学界、医学界当中。

对大多数普通居民来说,多糖还是个有些陌生且复杂的概念,但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多糖类物质就已经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化合物具有保肝、抗感染、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食用菌多糖(如香菇多糖、银耳多糖)经过证实能够增加人体多种抗体的分泌,提高B淋巴细胞活性,加强肌体免疫功能。

香菇多糖

以香菇多糖为例,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早在1969年就发文阐释了它的抗肿瘤作用,引发了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共同关注。它能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作用,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将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变成抗肿瘤的免疫细胞,抑制癌细胞的分裂,是激活免疫系统的好帮手。

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关注,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多样化,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复合多糖也被更多地提及。

复合多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糖组分的混合物,比起单一活性多糖,复合多糖在免疫激活的幅度和层面上都远远超过单一活性多糖,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也更强。但是复合多糖并不是随便将不同的多糖进行混搭,而是科学地将不同功效的多糖进行组合,彼此互补,务求功效最大化。

复合多糖成分

多糖成分可以从各种常见食材中摄取,例如香菇、银耳、大豆、枸杞等等,但直接食用食物的多糖效率极低,如果只是通过食物就想摄取充足的多糖成分是不现实的。好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现代化技术能够萃取原材料中的有效成分,甚至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复合多糖,让活性成分更易被机体吸收,减轻肠道负担,进一步调节免疫力,保障健康。

迄今为止,人类对糖类的研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在这项研究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多糖已经成为人体免疫力的调节剂普通居民也可以关注多糖的研究和发展,善用多糖增强免疫力,为自己的健康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涩脉的词语解释是: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涩脉的词语解释是: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结构是:涩(左右结构)脉(左右结构)。拼音是:sèmài。注音是:ㄙㄜ_ㄇㄞ_。涩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中医名词。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涩,一本作“_”。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切脉》:“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_往来艰。”二、网络解释涩脉涩脉,脉象名。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医源资料库》:涩脉,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涩脉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临床上,涩脉的形成,主要是因血液黏滞性和黏稠度的增大,常可测得涩脉者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球压积值均增高,血沉值降低。血液流动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遂呈涩脉。可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动脉硬化,及严重吐泻脱水者。涩脉与细脉兼见,主严重吐泻而津亏血少,不仅有脱水,且有休克之象,其血容量严重不足。涩脉与弦脉兼见,则主气滞血瘀,可见于冠心病、肺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如这类疾病并见心律失常,则可呈涩脉与结脉相兼的脉象。在临床上,涩脉需与迟脉、结脉相鉴别。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而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而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涩脉探讨(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是房颤脉。因房颤有阵发性快速(脉率>100次/分)和慢性持续性(脉率60~100次/分)之分,故脉象不尽相同。当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时,去体会中医的涩(散短止)脉,可以获得客观、规范、准确的脉象信息,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脉象有帮助。兹不揣浅陋,根据历代脉学著作,参以现代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心电图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涩脉脉象特征,探讨如下。1.涩可散,散涩并见《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王叔和《脉经》确立并规范了24种常见脉象名称和特征,使脉象有了明确的命名标准;李时珍《濒湖脉学》可谓集前人研究脉学之大成,二位前贤皆系涩散(短止)并提,临床确实如此,涩散脉可以并见。涩散脉相当于阵发性快速房颤脉。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8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100次/分,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散乱无序;脉率>100次/分,快慢不一,至数不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短绌);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过于本位,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绝对不齐,散乱错杂无序,至数不清,快慢不一,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乍疏乍数,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轻飘无根。此正中医28病脉中的散(涩)脉和怪脉之解索脉。散脉,《脉经》:“大而散有表无里。”《濒湖脉学》:“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中医诊断学》:“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由此可见,散脉是一种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齐,至数快慢不均,脉力强弱不等的散乱脉象。快速房颤,因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即浮大,弱乃短小;强弱之间在寸关尺三部就形成了“浮而短”之涩脉。散中有涩,涩中有散。故云:涩可散,散涩并见。《中医心病证治》:“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三五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来去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纤颤。”2.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濒湖脉学》:“涩往来难,短且散兼短脉。”《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短脉涩小。”涩在短中求,短脉是构成涩脉的基本脉象之一。短脉,乃28病脉之一,指脉来短小无力,不及本位,涩滞不畅,其率可疾数、可迟缓。阵发性快速房颤,因脉力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即浮大,弱乃短小。以横向的寸关尺而言,出现寸部短小,关尺浮大;或关部短小,寸尺浮大;或尺部短小,寸关浮大;或寸关短小,尺浮大;关尺短小,寸浮大;寸尺短小,关浮大;或寸浮大,关短小而尺更短小等等。强弱之间则形成“浮而短”之涩脉。止脉,即间歇脉,亦称歇止脉,非28病脉中的单一脉象,乃脉搏有间歇、停跳之统称。相当于早搏脉、房颤脉、房室传导阻滞脉及病窦脉等。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室率下降,脉率在60~100次/分之间。此时,脉律不齐,脉率渐可数清,脉力强弱之感已不如快速房颤时明显;浮大散乱之强已无,而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之弱仍在,即短脉仍在。以纵向的浮中沉三取而言,其短者当为浮取轻无,而中沉二取有;或浮中二取轻无,而沉取有;或浮中沉三取皆无,即一短到底,而成“一止复来”之止脉。特别是脉率在60~80次/分时,指下短小无力、难以接续、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匀,短止相杂,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从而构成“短而止”之涩脉,或“一止复来”之涩脉。《诊家枢要》:“涩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中医诊断学》:“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此止脉乃涩短之义,因“短脉涩小”,实则涩脉,非结代之脉。《中医诊断学》:“涩脉与结代脉均有脉来缓慢,脉律不齐的特点。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与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或代脉止有定数者显然不同涩脉与结代脉实非类同。”即房颤之止脉与早搏之止(结代)脉不同。房颤之止脉,属异位节律,其强弱大小不一,快慢不匀,指下三五不调,无序杂乱,涩短并见;早搏之止脉,属窦性节律,其强弱大小一致,除间歇之外,其余脉律相同,无涩短之象。无论是快速房颤脉、还是慢性房颤脉,皆俱涩短之脉象,只不过快速房颤脉以散涩(短)为主,而慢性持续性者则以涩短(止)为主而已。故云:涩必短,无短非涩;涩之止,短止相杂。3.涩脉细,沉细难寻;涩又散,浮大散乱细脉:指脉细如线,指感为脉道狭小。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慢性房颤脉,因短小无力,难以接续,呈现脉体细弱、脉道狭小,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或三而止,或五而停,往来艰涩不畅,犹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濒湖脉学》:“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诊家正眼》:“涩脉蹇滞,轻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中医诊断学》:“涩脉,形细而行迟。”故云:涩脉细,沉细难寻。快速房颤脉,因至数不清,快慢不一,脉律不整,脉力强弱不等。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应指不足,可谓短小无力不到位。脉形大小不一,脉位以浮大散乱为主。脉形非细,脉位非沉。故云:涩又散,浮大散乱。4.涩非迟,可数可迟迟脉:指脉来迟缓,以至数而言,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即脉率<60次/分。《脉经》:“涩脉细而迟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濒湖脉学》:“脉来三至号为迟,小_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诊家正眼》:“涩脉迟细而短。”从前贤之文字描述分析,涩脉之迟当指至数而言,即脉率<60次/分。但亦有持不同观点者,《中医脉象研究》:“关于涩脉象之‘迟’,也不应作至数之迟来理解。《病理学》曰:‘涩脉虽以形势之重滞不灵为主,不系乎至数之迟缓。究意往来既涩,其势必迟,所以叔和直谓之迟,其旨可于言外得之。’因此,迟字是指脉搏的起落形态,来去迟缓之意涩脉则血流往来涩滞,但至数正常。”房颤临床常见的有阵发性快速和慢性持续性之分,快速房颤脉之脉率>100次/分,持续性房颤脉之脉率在60~100次/分,而临床观察,持续性房颤之脉率在<60次/分者,没有上述二种脉率常见。由此可见,涩脉之脉率可疾数、可迟缓,非独迟也。故云:涩非迟,可(疾)数可迟(缓)。慢性房颤,当室率低于60次/分时,室率变得慢而规则,节律相对规整,其脉率一息不足四至,可谓迟脉。脉力相对均匀,但仍有短小无力,难以接续之感,可谓迟细而短。此时容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心律失常,指下可有“迟滞中时见一止”之结,或“迟中一止,良久方来”之代,或结代脉同见,正可谓“迟细短(散)时一止曰涩”之脉也,此等脉象可称结涩、或结代而涩。5结语综上所述,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参考文献[1]金栋,何计清.涩脉新识[J].河北中医,1997,19(2):3.[2]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3]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4]散脉小议.中医杂志,1997,36(6):377.[5]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1,41(1):60.[6]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7]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02.[8]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9]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9—131.[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子非孕既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关于涩脉的成语才短思涩脉脉含情涩于言论含情脉脉盲风涩雨艰深晦涩僻字涩句脉脉相通关情脉脉关于涩脉的词语晦涩难懂国脉民命艰深晦涩急脉缓灸僻字涩句盲风涩雨才短思涩一脉相通涩于言论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涩脉的详细信息

复合多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糖组分的混合物。这种复合不是随意的混合多糖,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不同功效的几种活性多糖进行组合。 复合多糖与单一活性多糖相比,无论在免疫激活的幅度和层面上,无论在免疫激活的幅度和层面上,都大大超过单一活性多糖的作用,可以说是现代生物医学的一大进步。 同时,复合多糖也具激发人体的免疫力系统活力、调节身体状态的功效。

复合多糖使多种多糖在不同作用机制上起效,彼此互补平衡,协同提高免疫力。  作用相对温和,能够有效“锻炼”免疫系统,使其能及时准确应对外界侵扰。 复合多糖活性明显,功效显著,在医学和保健食品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复合”绝不是随意地将几种不同的多糖简单混合, 其原理与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将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银耳多糖按照一定配比组成复合多糖,其调节免疫比单一多糖更明显。

与面包、馒头中多糖淀粉容易被降解成葡萄糖不同,复合多糖进入肠道后,一些多糖成分直接被小肠以完整的形式吸收,进入机体直接激活免疫系统,而另一些则通过激活肠道免疫系统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免疫系统,两方复合更高效增强免疫力。

中国基础中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是统计源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医学类优秀期刊。在选择刊物之前,需要确定刊物的级别,毕竟要和自己的条件相匹配,避免因不符合期刊的要求直接被拒。期刊是一般是期刊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的指标。作者如果要查询刊物级别,可以通过杂志的官网还有万方、知网这些权威网站查询,这样搜出来的结果也比较准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是3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CSCD扩展+北大中文核心

1、中草药杂志:审稿周期短,一般一周左右就有消息了,不过版面费比较贵,3500元/篇起,但是为医学核心杂志,质量很不错。2、时珍国医国药杂志: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审稿周期1-2个月,优先刊用有课题基金资助的文稿,见刊大半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材新中医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针刺研究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等等,太多了,在期刊导航网可以查到,而且一目了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是3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CSCD扩展+北大中文核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官网打不开不能投稿。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仅支持在线投稿方式,如果官网打不开可能是由于网络波动较大稍等一会即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以树立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办刊宗旨,逐渐形成并张扬自己的学术风格。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前沿,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提倡理论研究带动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结合应用研究。鼓励探索争鸣反思,支持继承发扬创新。尤其在理论探讨方面,颇多发表思考深刻、见地独特、启迪性强的研究性论文。愿意在引领与启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上,能够起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应有的影响与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是3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CSCD扩展+北大中文核心

3%。中国中医是我国比较重视的一个行业,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的查重率就不能太高,只能降为3%,也是为了中医能够更好的发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中国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以树立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办刊宗旨,逐渐形成并张扬自己的学术风格。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前沿,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提倡理论研究带动实验研究,基础研究结合应用研究。鼓励探索争鸣反思,支持继承发扬创新。尤其在理论探讨方面,颇多发表思考深刻、见地独特、启迪性强的研究性论文。愿意在引领与启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上,能够起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应有的影响与作用。

强烈建议先投中药杂志,如不中,可以考虑时针国一国药。三个杂志都是中文核心,多年的北大核心

你想问的是不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踢出核心期刊了吗?答案告诉你,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没有被踢出核心期刊,不要听别人谣言

1、中草药杂志:审稿周期短,一般一周左右就有消息了,不过版面费比较贵,3500元/篇起,但是为医学核心杂志,质量很不错。2、时珍国医国药杂志: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审稿周期1-2个月,优先刊用有课题基金资助的文稿,见刊大半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