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

朗读的技巧(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1.逻辑感受的运用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4)修辞方法的运用。2.形象感受的运用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3.情感感受的作用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1.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1) 停连的分类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①语法停连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一是句逗停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二是语组停连。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②强调停连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2)停连的方法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请看下例: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2.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1)重音的分类: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四是比喻性的词句。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2)重音的表现方法重音的表

朗诵的基本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以下做个简单叙述: 标点符号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但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中途也要根据句子结果作短暂的停顿。在停顿时间上,不同的符号停顿时间不一样,根据停顿时间由长至短排序如下:1.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2.分号、破折号、连接号;3.逗号、冒号;4.顿号、间隔号; 此外,还有几种停顿的情况, 段落停顿 时间最长。还有因为 语法需要 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而停顿,起到强调的作用,或者由于感情需要,这种情况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2. 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强调重音不同,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语速按照正常普通话语速 大约每分钟240字左右 ,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体裁适当进行调整。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情况, 叙事文体要读得快些,议论文体要读得慢些 。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 ,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 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 ,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 感叹句、祈使句 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 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 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 用于表示特殊的感 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对于讲演稿和朗诵初学者,可以使用如下标记对文章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在朗诵中能够提示自己,熟练后可以逐步放弃这些辅助工具。 1、停顿标记    “│” 一般停顿;     “║” 句群停顿; “ -↓-”连读(忽略标点);   “───”尾音拉长; 2、重音 “. ”轻读;“。”重读;  “...”连续轻读;   “。。。”连续重读;( 如果是电子版可以采用字体加粗 )         “─。─”两头低,中间高   ;    “○─○”两头重,中间轻; 3、节奏(语速) “※”快 ;  “⊙”慢;( 如果是电子版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颜色 : 红色表示慢、绿色表示快 ) 4、语调       “一”平调  ; “↑”升调 ;  “↓”降调; “↗”曲调; “↘”曲调; “<”渐强;  “>”渐弱; 5、特殊技巧        “﹋”  颤音;   “▽”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六步备稿法的朗诵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第一步:规范字音

朗读和说话不同。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第二步:概括主题

主题是指一篇文章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也叫中心思想。概括主题有利于提示出深刻思想含义,调动朗诵者的思想情感。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1、看文章的题目。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例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纵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

4、看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段落是抢时间,攻天险。想一想战士为什么能摸黑带雨抢先到达泸定桥呢?再想想战士为什么能攻下长江天险呢?不难看出体现出战士的英勇,在党的领导下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看重要人物。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6、看主要事件。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7、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8、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

例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9、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0、看文章的体裁。如果文章是说明文,它有自己的特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心思想,不必穿靴带帽。主题一般用“通过……表扬(或批评)揭示了……”的句型来概括。

第三步:把握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只有如此,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从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是否确切,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阅读理解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文章的基调主要有“明朗、低沉、平淡、高亢、哀婉、悲愤”等,但每篇文章表达感情的不同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基调。有的文章甚至不同的部分基调也不一样。如下面几例: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属于典型的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基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典型的凄凉萧条、低沉委婉的基调;

3、郭沫若的《天上的街灯》的基调是美好、恬静、而略带—丝忧郁;

4、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调,则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5、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林海》一文,感情基调应该是高昂热情的,才能表达出热爱大自然情感;

6、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感情基调哀伤凄凉的;

7、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上阙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而下阙的基调则是高亢激昂,强烈的感情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指挥若定的气魄;

8、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

9、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

10、王安忆的作品《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种细腻和平缓的基调;

11、大多数说明文的基调是平和的。

第四步: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是指找出文章的结构。拿到一篇要对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行整理,将有内在联系的段落进行归类。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七种。

1、按时空顺序划分。

例如写英雄好汉鲁达不畏强暴、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按时序可划分为“打之前”(探明情况)“打之时”(击中要害,痛快淋漓)“打之后”(智上梁山)三部分;写回故乡见闻感受的《故乡》,按时序可分为“去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部分。写留学生活怀念老师的《藤野先生》,按地点转换可划分为“去仙台之前”(在东京)“在仙台”“离仙台”(回国)三部分。

2、按题目语法结构划分。

例如用“从……到……”这一介宾短语作标题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地点转移,文章可分为“百草园”“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按时间起讫结构全文,可按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段。《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分为“在烈日下”“在暴雨下”两部分。

3、按题意划分。

例如《向沙漠进军》,按逻辑思维顺序可分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沙漠的危害性)“怎样向沙漠进军”(防治办法)“向沙漠进军怎么样”(已有成就和光辉前景)三大部分。《夜走灵官峡》,题中的“夜”(雪夜)指时间,“灵官峡”表地点,“走”表行文线索,文章可按“走”“不走”“走”分为三段。

4、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文章是“总—分”结构的,可分为两段;是“总—分—总”结构的,可分为三段。

例如《苏州园林》:“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的布局特点。《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抒情议论,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分”—三个典型事例,“总”—抒情议论,再次赞美志愿军战士优秀品质。

5、按中心句划分。中心句若在段首,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若在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若在段尾,起总结概括作用。凡是有中心句的地方,表明这是文章的一个段或是一个层次。中心句与其他语句的关系是:其他句子有的是用来阐述、展开中心句的意思的属解说关系;有的是用来说明、支撑中心句的属支撑关系;有的是用来解释中心句意思所形成的原因的属因果关系。

6、按感情线索划分。

例如《荔枝蜜》,其感情线索是: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蜜蜂,全文分四段。《枣核》以“乡情”为线索:“我”为朋友带枣核时的疑虑;枣核捧在朋友掌心的神态;在美籍华人朋友中,枣核的份量简直等于故乡的故土。

7、按不同文体特点划分。议论文通常分为三大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一些故事、小说,通常按情节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第五步:设计技巧

设计技巧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连等。

技巧设计,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朗读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读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读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读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第六步:调动情感

朗读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内在的情感,即使技巧再多,声音也会显得干巴巴的,无法打动人。朗读者要在朗读时要通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方法充分酝酿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随文字内容而运动变化,把握好态度和感情的分寸,形成感情丰富,变化自如,生动恰当的声音。

1、情景再现:

朗读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将文字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意识中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可以使朗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态度和情感。

例: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朗读者对这段文字的情景再现,可以感到气候的恶劣和“他”的坚强,增强朗读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情感。)

2、内在语: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挖掘文章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

例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被邀请到某大学作过学术报告。其间,友人突然要求吕老谈谈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吕老师听后,十分幽默地说:"我早就预料到,雷声过后,必是倾盆大雨。”

言外之意是:“我早就料到,你们不会把我邀请来仅仅只做个学术报告,这只是个引子(雷声),来后你们会让我讲一些更难更深层次的问题(倾盆大雨)。”

3、对象感:就是朗读时设想到受众的存在和反应,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时与受众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呼应,即虽“目中无人”,但“心中有人”。

朗读者有了对象感,才能把握对象的心理要求、愿望和兴趣点,融入真诚、尊重与关爱,缩短了传播与接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乐于接受。

那么怎么获得对象感呢?

我们要依据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和获得对象感。把握对象感的质与量:

质——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

量——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这之中“质”乃根本。就一篇稿件来说,对象感应该是稳定统一的。

下面以《母爱》为例用六步备稿法具体分析:

《母爱》

①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三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②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斤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③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④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地往回走去。

分析:

第一步:规范字音。朗诵者先将文章读一遍,看文中是否有自己不认识或拿捏不准的字词。例文中需要注意三处字音:

1、嶙峋lín xún①形容山峰、岩石、建筑物等突兀耸立。也形容人瘦削而骨头突出的样子:峰峦嶙峋|瘦骨嶙峋。②比喻为人刚直:风骨嶙峋。

2、和着:hè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3、仰天长哞mōu (1) 象声词,牛叫的声音。如:哞哞叫

第二步:概括主题

读着《母爱》这篇课文,强烈冲击胸口的便是那神圣而伟大的母爱。因为生存地极度缺水,使得一贯忠实憨厚的老牛不顾一切地冲到公路上阻拦军车,实施“抢水”行动。任凭人们驱赶、吓唬、鞭打都不为所动。老牛为求生而表现出的那种执拗、坚韧感动了所有人,运水战士宁愿受罚而送水给老牛,但如愿以偿的老牛竟意外地唤来了自己的孩子,让它贪婪地把水喝完。

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誓死抗争给它的孩子争得一盆解渴的水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精神的伟大。

第三步:把握基调

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赞扬深沉而厚重的母爱的文章,我们通过感觉可以确立文章的朗读基调为:充满深情地。

第四步:划分层次

通过朗读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了《母爱》奏响的三步曲:

第一步,呈现文本开头部分,感知“水极少”,为理解后续故事的发生埋下伏笔。此为文章的第一部分。

第二步,呈现文本主要情节,理解“牛极犟”,明白老牛“为生存而战”并为老牛最终得水而高兴。此为文章的第二部分。

朗诵的技巧一、准备阶段(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1.理解诵材(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应该博采�参考,以帮助理解。节录的诵材,除非独立成篇,否则必须披阅原文,以了解它的上文下理,避免断章取义之弊。(3)分析段落、篇章结构。不同的文体,朗诵的要求便有所分别,如抒情文注重表现情感的流畅抒发,议论文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突出其议论精密的一面。所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然后再细致地分析段落。文章每个自然段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只要抓住中心句,便能找出段落大意。段落可以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可以由总结和分说的关系组成,可以由因果关系组成,也可以由层递关系、并列关系组成,必须理清脉络,区分主次。研究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后,便能掌握篇章的结构,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朗诵时便能步步迫近,使听众也容易投入其中。(4)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一般诵材,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要仔细分析它的一字一句和文学技巧表现,朗诵时才能巨细无遗地表达出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有四种事物,即“鹂、柳、鹭、天”;有四种颜色,即“黄、翠、白、青”。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黄鹂、翠柳”与“白鹭、青天”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对,“鸣、上”是动词对。如果兼论平仄,第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基本上是符合平仄规定的。再举一个例子,在朗诵复句时,如果能够把分句间的关连词的作用加以分析,也是有助于准确的语气表达的,如“一边……一边……”是并列关系,“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与其……不如……”是联合关系,“虽然……可是……”是转折关系,“如果……就是……”是条件关系,“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等等。2.读准字音我国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朗诵时把字音读错了,轻微的则破坏作品的“美感”,严重的会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歪曲了。普通话读音有全国统一的审音标准,一般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根据,但是上述两部字、词典都在不断修订,我们要注意依据最新版本。此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朗诵时,对于人名、地名的读音、古音、外来语译音等也须加以注意。(二)领会具体感受感受是指朗诵者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当然,感受的作用在于把朗诵者的思维引向情感,它只是情感的诱发因素。我们看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样一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雪花片片、夜幕低垂,而且有寒意侵人的感觉,这便是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感受。我们朗诵一篇作品之前,必须重视文字刺激给人的感受。(三)揣摩态度、感情色彩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的生命力却在于蕴涵着态度感情。朗诵时,态度感情是它的根基。朗诵者经过对作品的分析、感受,必须作出评价和反应,他要揣摩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色彩,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四)把握基调基调是指诵材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所包含的各种态度分寸、感情色彩混和后的总的趋向。任何作品都有它本身的基调,上至政府颁布的文告,下至广告的文稿,都不能例外,前者的基调是严肃的、肯定的、不容置疑的,后者的基调则是娓娓动听的、对其后果则是不置可否的。至于文学作品的基调就更多变化,那就要视乎每篇作品的独特风格而定了,这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洞无物。因此,朗诵者必须事先深入、细致、认真的去理解、研究和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调及其整体的精神倾向,把握基调即是把握作品的整体精神倾向,一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感情可以是纷繁的,作为一个朗诵者就必须分清作品内容各项情节的主次、轻重,不可被一些次要的枝节或局部的情节混淆致使整个作品精神轻重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就会歪曲了原作。例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中,其基调是豪放的、轻快的、活泼的,虽然有局部内容作者表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出现了缓慢的、低沉的情调,但在映视之下,反而更显出全文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又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对所谓国家大事,“子曰诗云”的憎恶、愤激,都是对总的感情色彩的反衬,它的基调是深沉的。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二、进行阶段进行朗诵时,声音技巧方面,一般从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四方面入手。然后再加上眼神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设计、台风、仪态等的配合,便能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再呈现出来。下面依次分述:(一)停顿和相连1.停顿的作用(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联系。有助于分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听众有咀嚼、消化、思考、回味的机会。(3)表示强烈的感情。停顿,与其说是自然的需要,毋宁说是人为的声音的技巧。朗诵时,由于呼吸换气,不得不有停顿,但声音虽然停顿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这便是所谓“声断意连”,这时候,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了声音的空白,令作品增强了内涵,更有震慑人心的力量。2.停顿的分类(1)逻辑停顿。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朗诵时,短句子一般按标点符号停顿就可以了,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子,则要根据文意,划分语组停顿。以下举例说明:以上每一处停顿,都是根据逻辑意义划分的,每个中心语和它的修饰部分都有停顿间隔,这样可以引起听众注意,紧扣下文:“赵州桥”怎么样?“全长”多少?“宽”多少?“桥的设计”怎样?“施工技术”如何等等,从而给人以交代清楚、概念分明的感觉。(2)感情停顿。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试看以下例子:①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②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③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以上三个句子,第一句表示悲愤,第二句表示沉痛,第三句表示惋惜,情感都非常真挚深厚,停顿的时间愈久,表示情感愈浓烈。标点符号与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呈以下关系:标点符号其实只是表示书面语言的句子结构关系和句子的语气、语调情况,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表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此外,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上述感情停顿便是明显的例子。(二)重音和轻音停顿和相连,主要针对诵材句段的分合;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表达情感的所在,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用意在于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有时是加强音量,有时是拖长音节,有时是一字一顿,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它是有力地转读,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以下分别举例说明。1.加强音量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就拿着跑了。2.拖长音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3.一字一顿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4.重音轻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三)速度和节奏朗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便叫节奏,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语言速度的根本,好像兴奋的感情便使语流加快,悲痛的感情常使语流变慢,快慢的感觉表现在句中词或词组的停顿与相连上面,也表现在层次、段落的变换转折上面。试看下面一例:这一段文字的速度节奏变化很大,开始用普通速度叙述,“刚好遇上暴洪”一句逐渐由慢过渡到快,“只见湍急的河水闪着青光喷着白浪”气势急激猛烈,速度最快。“哗哗”是象声词,读时要尽量惟肖惟妙。最后一部分追述历史遗迹,发思古之幽情,速度缓慢,令人低徊不已,通篇速度变化,节奏没有一定,朗诵时必须仔细揣摩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加以恰当变化。(四)语气和语调我们朗诵时,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也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声音形式,这便是语气。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用意,即使同一句子,用意不同,语气也会各异,表现出来,便是各种高低抑扬、缓急顿歇的语调。朗诵时,语调基本上有升调、降调、直调、曲调四种,下面依次分述:(五)眼神、表情、动作和台风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1.眼神的运用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2.面部的表情朗诵是声情的艺术,诵材感情突出的地方,须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诵材中所表现的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朗诵者必须仔细揣摩,贴切表达。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3.手势和动作朗诵要不要动作,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强调朗诵的文学性的人,认为加入动作只表示声音技巧不足,惟有乞灵于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上述两种意见都稍嫌偏激,《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只要是忠于诵材,出于自然,那么手势和动作都应该是被接受的。小学生站在台上,肢体很容易随意摆动,双手也不知道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配合诵材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何况很多诵材本身已富有动作性,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要求设计手势与动作以求配合。下面几点,是必须加以注意的:(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顿足尤其不可;一来破坏美感,二来影响呼吸。(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4.台风和仪态朗诵者态度必须优雅自然、彬彬有礼;行动不疾不徐、安祥镇定;表现诚恳,使听众感到亲切、舒适、接纳而没有不快。日常能注意举止行为,修饰仪表、端正态度,自然能够被人接受,信心亦会大增。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视频

标题(title)标题要求: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作者署名(author)1.作者署名的意义(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2.作者署名的原则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3.作者署名的要求(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摘要(abstract)1.摘要内容和格式一般格式:(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其它格式(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4)对象(subjects, 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研究的主要方法。(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2.摘要的写作要求(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2)格式规范化。(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1.关键词格式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引言(introduction)1.引言的基本内容(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2.引言的写作要求(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结果(results)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1.结果的内容(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2.结果的写作要求(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2)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讨论(discussion)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讨论的内容(1)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2)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3)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4)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5)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方法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下面上学吧论文查重分析一下sci论文写作技巧,欢迎查看。什么是sci论文?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中区(在和之间)和低区(小于)3类。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sci论文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好文章的起码要求: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文章的结构语言图表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前言:提出问题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结论。语言: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语言要准确,少用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图表: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如果还是有不懂的可以去上学吧论文查重,里面有更多的相关知识

创新医学网发表论文 专家免费修稿海量医学论文写作技巧 可以看看哦

这几个发表论文的方法,你用了吗?视频8分钟,通俗易懂的介绍如何提升论文发表率,增强论文引用率。适合有发表英文论文,咨询选题、论文构建、选刊、以及论文润色等一站式服务需求的用户。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和方法

朗诵的技巧一、准备阶段(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1.理解诵材(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下面上学吧论文查重分析一下sci论文写作技巧,欢迎查看。什么是sci论文?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中区(在和之间)和低区(小于)3类。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sci论文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好文章的起码要求: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文章的结构语言图表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前言:提出问题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结论。语言: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语言要准确,少用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图表: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如果还是有不懂的可以去上学吧论文查重,里面有更多的相关知识

你指的是什么?

朗读的技巧(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1.逻辑感受的运用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4)修辞方法的运用。2.形象感受的运用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3.情感感受的作用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1.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1) 停连的分类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①语法停连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一是句逗停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二是语组停连。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②强调停连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2)停连的方法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请看下例: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2.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1)重音的分类: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四是比喻性的词句。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2)重音的表现方法重音的表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与方法

朗诵的技巧一、准备阶段(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1.理解诵材(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

你好!关于朗诵技巧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

要有感情,这是第一点不要急慢慢读,还得投入,朗诵的时候不要顾及到观众。我建议你去看看,方明,陈铎两位老师的朗读片段,对你有好处的

朗读的技巧(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1.逻辑感受的运用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4)修辞方法的运用。2.形象感受的运用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3.情感感受的作用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1.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1) 停连的分类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①语法停连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一是句逗停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二是语组停连。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②强调停连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2)停连的方法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请看下例: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2.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1)重音的分类: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四是比喻性的词句。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2)重音的表现方法重音的表

医学论文朗读技巧有哪些

论文写作技巧:

一、写作前

1、要知道在引言中陈述论点。

2、用论文的剩余部分陈述理由和证据,使论点得到充分支持。

3、考虑一下呈现这些内容的顺序:怎样安排段落之间的结构才是最清晰、最有说服力。

二、论文结构安排技巧

1、相似的想法通常应该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四处分散。

2、每个段落应该在字体上有区别,比如缩进或在段落之间留出额外的行间距。

3、每一段只应该陈述一个要点。

4、每个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小短文。

5、每一段都应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连接到下一段。

6、段落的顺序应该符合逻辑,前后一致。

7、一旦同学写好了初稿,试着用一句话总结每个段落的要点。

朗读的技巧(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1.逻辑感受的运用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4)修辞方法的运用。2.形象感受的运用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3.情感感受的作用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1.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1) 停连的分类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①语法停连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一是句逗停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二是语组停连。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②强调停连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这一句话有四个并列短句,可以在“用它”之后略一停顿,显示出它的并列感。特别是第三个短句: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中间要连起来,不能按标点停顿,否则就形成了五个短句,使语意散乱。四是表现句中的转换关系: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在作品中,语句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随着内容、情节的发展,在语句之间往往会形成语意的变化、感情的反差,上举两句之间的转换性停顿,就把“我”的无所谓和“车夫”的关注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2)停连的方法从语句的停连和连续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才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请看下例: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为落停、/为扬停、 为曲连、—为直连)2.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1)重音的分类: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类。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比较固定。如一般在语句中,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疑问代词和揭示代词都是语法重音。例如: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又叫“逻辑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一是突出话语重点,能表明语意内容的词句。二是表示对比、并列、照应和递进等关系的词句。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三是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词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四是比喻性的词句。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2)重音的表现方法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加强音量。既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的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二是拖长音节。既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太阳像负者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三是重音轻读。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四是停顿强调。在要强调的词后面做一短暂的停顿。再见了,亲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3.语势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上扬调,表示疑问)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降抑调,表示肯定)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百草园。→(平直调,叙述、说明)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曲折调,揶揄语气)4.节奏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大体有:(1)轻快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2)沉稳型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3)舒缓型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4)强疾型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低。

朗诵的技巧一、准备阶段(一)理解诵材,读准字音1.理解诵材(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材的内容,所以必须对所朗诵的作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把听众带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朗诵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事略、思想以及写作动机、意图等,都应该进行深入的了解、领会,对文章的内容愈了解,便愈能运用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听众。他要弄清文章到底是以写人为主,以写事为主,还是以写意见、感受为主?写人是写什么人,写事是写什么事,写意见、感受是写什么意见、感受?也可以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如果是故事、小说,要掌握人物性格,分清哪是主要人物,哪是次要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弄清所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使文章中所叙述的形象、细节在自己脑海中产生清晰而完整的概念。如果是说明文,便留意分析它的层次、结构,怎样把知识、概念传达出来。如果是议论文,便看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怎样通过引论、论证、论据、结论把主张展示出来。(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感情或倾向。研究写作的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朗诵者首先必须深入阅读文章,从层次、段落的分析入手,先找出段意,然后通篇考虑,分清主次,加以综合。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中心思想,往往表达直截了当,易于把握。有些复杂的记叙文,特别是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观点比较隐蔽,感情比较含蓄,如不细加揣摩,实在不容易领会。有些文章,标题与内容并不一致,需要细心分析才能掌握它的中心。有些作品,文字浅显,而含义隐晦;有些则字词艰涩,而主题明确,阅读时不可一概而论。假若诵材备有前人的注释或近人的评论的话,�应该博采�参考,以帮助理解。节录的诵材,除非独立成篇,否则必须披阅原文,以了解它的上文下理,避免断章取义之弊。(3)分析段落、篇章结构。不同的文体,朗诵的要求便有所分别,如抒情文注重表现情感的流畅抒发,议论文注重表现辞气的承接转折,突出其议论精密的一面。所以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然后再细致地分析段落。文章每个自然段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只要抓住中心句,便能找出段落大意。段落可以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可以由总结和分说的关系组成,可以由因果关系组成,也可以由层递关系、并列关系组成,必须理清脉络,区分主次。研究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后,便能掌握篇章的结构,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朗诵时便能步步迫近,使听众也容易投入其中。(4)分析字、词、句和修辞技巧。一般诵材,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要仔细分析它的一字一句和文学技巧表现,朗诵时才能巨细无遗地表达出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有四种事物,即“鹂、柳、鹭、天”;有四种颜色,即“黄、翠、白、青”。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黄鹂、翠柳”与“白鹭、青天”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对,“鸣、上”是动词对。如果兼论平仄,第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基本上是符合平仄规定的。再举一个例子,在朗诵复句时,如果能够把分句间的关连词的作用加以分析,也是有助于准确的语气表达的,如“一边……一边……”是并列关系,“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与其……不如……”是联合关系,“虽然……可是……”是转折关系,“如果……就是……”是条件关系,“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等等。2.读准字音我国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朗诵时把字音读错了,轻微的则破坏作品的“美感”,严重的会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歪曲了。普通话读音有全国统一的审音标准,一般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根据,但是上述两部字、词典都在不断修订,我们要注意依据最新版本。此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朗诵时,对于人名、地名的读音、古音、外来语译音等也须加以注意。(二)领会具体感受感受是指朗诵者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当然,感受的作用在于把朗诵者的思维引向情感,它只是情感的诱发因素。我们看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样一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雪花片片、夜幕低垂,而且有寒意侵人的感觉,这便是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感受。我们朗诵一篇作品之前,必须重视文字刺激给人的感受。(三)揣摩态度、感情色彩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的生命力却在于蕴涵着态度感情。朗诵时,态度感情是它的根基。朗诵者经过对作品的分析、感受,必须作出评价和反应,他要揣摩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色彩,然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四)把握基调基调是指诵材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所包含的各种态度分寸、感情色彩混和后的总的趋向。任何作品都有它本身的基调,上至政府颁布的文告,下至广告的文稿,都不能例外,前者的基调是严肃的、肯定的、不容置疑的,后者的基调则是娓娓动听的、对其后果则是不置可否的。至于文学作品的基调就更多变化,那就要视乎每篇作品的独特风格而定了,这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每一篇作品的基调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达,即具体感的总和。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空洞无物。因此,朗诵者必须事先深入、细致、认真的去理解、研究和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情调及其整体的精神倾向,把握基调即是把握作品的整体精神倾向,一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感情可以是纷繁的,作为一个朗诵者就必须分清作品内容各项情节的主次、轻重,不可被一些次要的枝节或局部的情节混淆致使整个作品精神轻重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就会歪曲了原作。例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中,其基调是豪放的、轻快的、活泼的,虽然有局部内容作者表示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出现了缓慢的、低沉的情调,但在映视之下,反而更显出全文那种豪迈、奔放的感情有一泻千里的气概。又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对所谓国家大事,“子曰诗云”的憎恶、愤激,都是对总的感情色彩的反衬,它的基调是深沉的。作为一个朗诵者,他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亦即是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态度感情转化为有声的态度感情,这个转化过程可以说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没有深入体会,把握作品基调,朗诵者就不会有出色的表现。二、进行阶段进行朗诵时,声音技巧方面,一般从停顿和相连、重音和轻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四方面入手。然后再加上眼神的运用、面部的表情、动作的设计、台风、仪态等的配合,便能声情并茂、透彻淋漓地把原作品再呈现出来。下面依次分述:(一)停顿和相连1.停顿的作用(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联系。有助于分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听众有咀嚼、消化、思考、回味的机会。(3)表示强烈的感情。停顿,与其说是自然的需要,毋宁说是人为的声音的技巧。朗诵时,由于呼吸换气,不得不有停顿,但声音虽然停顿了,文章的气势和文意却不能停顿,这便是所谓“声断意连”,这时候,情感在气势的支持下,填补了声音的空白,令作品增强了内涵,更有震慑人心的力量。2.停顿的分类(1)逻辑停顿。逻辑停顿即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停顿要自然、合理、适当,不能违背平常的语言习惯。随意乱停,不仅使句读难明,更会“读破句”。朗诵时,短句子一般按标点符号停顿就可以了,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子,则要根据文意,划分语组停顿。以下举例说明:以上每一处停顿,都是根据逻辑意义划分的,每个中心语和它的修饰部分都有停顿间隔,这样可以引起听众注意,紧扣下文:“赵州桥”怎么样?“全长”多少?“宽”多少?“桥的设计”怎样?“施工技术”如何等等,从而给人以交代清楚、概念分明的感觉。(2)感情停顿。停顿除了根据语言逻辑而停顿外,还可以不受语言逻辑的制约,而只是根据心理的需要而作出停顿,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来决定停顿的长短。它常用于激动、回忆、疑虑、思考、沉吟不决等地方。试看以下例子:①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②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③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以上三个句子,第一句表示悲愤,第二句表示沉痛,第三句表示惋惜,情感都非常真挚深厚,停顿的时间愈久,表示情感愈浓烈。标点符号与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呈以下关系:标点符号其实只是表示书面语言的句子结构关系和句子的语气、语调情况,朗诵时不能完全根据上表所指示的停顿时间而停顿。此外,在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得按需要而停顿,以使语言表达更清晰明确,使感情抒发更细致动人,上述感情停顿便是明显的例子。(二)重音和轻音停顿和相连,主要针对诵材句段的分合;重音和轻音要解决诵材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和轻音一般以句子为范围,句子中关键性的字词,表达情感的所在,都是重音和轻音的地方。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像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技巧加以处理,用意在于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使听众对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加深印象。重音的表达方法,有时是加强音量,有时是拖长音节,有时是一字一顿,主要便是读大调值、增强音势;但也有一种重音轻读法,它是有力地转读,从音量上说,它是轻弱的,但却要求语气凝重、深沉感人。以下分别举例说明。1.加强音量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就拿着跑了。2.拖长音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3.一字一顿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4.重音轻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三)速度和节奏朗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便叫节奏,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语言速度的根本,好像兴奋的感情便使语流加快,悲痛的感情常使语流变慢,快慢的感觉表现在句中词或词组的停顿与相连上面,也表现在层次、段落的变换转折上面。试看下面一例:这一段文字的速度节奏变化很大,开始用普通速度叙述,“刚好遇上暴洪”一句逐渐由慢过渡到快,“只见湍急的河水闪着青光喷着白浪”气势急激猛烈,速度最快。“哗哗”是象声词,读时要尽量惟肖惟妙。最后一部分追述历史遗迹,发思古之幽情,速度缓慢,令人低徊不已,通篇速度变化,节奏没有一定,朗诵时必须仔细揣摩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加以恰当变化。(四)语气和语调我们朗诵时,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也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声音形式,这便是语气。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用意,即使同一句子,用意不同,语气也会各异,表现出来,便是各种高低抑扬、缓急顿歇的语调。朗诵时,语调基本上有升调、降调、直调、曲调四种,下面依次分述:(五)眼神、表情、动作和台风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1.眼神的运用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2.面部的表情朗诵是声情的艺术,诵材感情突出的地方,须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诵材中所表现的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朗诵者必须仔细揣摩,贴切表达。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3.手势和动作朗诵要不要动作,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强调朗诵的文学性的人,认为加入动作只表示声音技巧不足,惟有乞灵于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上述两种意见都稍嫌偏激,《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只要是忠于诵材,出于自然,那么手势和动作都应该是被接受的。小学生站在台上,肢体很容易随意摆动,双手也不知道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配合诵材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何况很多诵材本身已富有动作性,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要求设计手势与动作以求配合。下面几点,是必须加以注意的:(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顿足尤其不可;一来破坏美感,二来影响呼吸。(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4.台风和仪态朗诵者态度必须优雅自然、彬彬有礼;行动不疾不徐、安祥镇定;表现诚恳,使听众感到亲切、舒适、接纳而没有不快。日常能注意举止行为,修饰仪表、端正态度,自然能够被人接受,信心亦会大增。

朗读的基本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

1、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如: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2、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3、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如: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4、语调

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