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对虾杆状病毒病论文

发布时间:

对虾杆状病毒病论文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对虾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但偶尔也会发生。防病方面,除了严把虾苗质量关,还要从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综合把关,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是虾体自身携带病毒、二是水环境污染、三是长期水质不化验;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成因;防治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以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广盐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

重要流行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在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的情况下,养殖品种的盲目引进和交换是造成重大流行病发生和发展的巨大隐患。快速简便的诊断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以防患于未然,并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免疫荧光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如:ELISA、DOT-ELISA)及DNA探针技术在鱼类尤其是淡水鱼类病毒及细菌诊检方面已比较成熟。对虾病毒病的研究重点还是在检测诊断上,美国的Lighter等(1994)综述了国际上对虾病毒病的研究发展现状,除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电镜观察外,免疫荧光抗体、ELISA技术外,DNA探针、PC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对虾病毒的检测上。国外有关对虾BP、IHHNV和MBV等病毒检测的DNA探针已研制成功,在美国检测IHHNV病毒的DNA探针已进入商用阶段。我国对虾病毒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相当进展,特别是对我国对虾危害最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的研究上,已成功研制出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PCR检测技术。只有检测技术逐渐有所突破,流行途径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才有可能随之深入。重要病原体的体外培养及保存技术是研究病原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国外已经培养和建立了一些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胞株,美国和我国台湾省在斑节对虾细胞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利用培养的对虾细胞成功地进行了病毒MBV的体外感染。我国大陆在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在淡水生物方面,在欧共体援助下,已建成具有标准病毒、标准抗血清及现代化实验设备的病毒和免疫实验室,拥有数十种鱼类细胞株,并已开展海洋生物病害的研究。2.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s Free SPF)苗种生产技术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当家种类之一。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为我国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对虾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使有限的环境容量难负重荷,加上对虾养殖的管理水平一直不高,对于虾苗的引进和南北交流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加之对虾病害基础研究的忽视使我们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因而面对1993年对虾病害的大爆发无计可施,损失十分惨重。优质健康种苗的培育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显然是我们控制对虾病害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s Free SPF)虾苗种生产技术的应用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美国采用培养无特定病原SPF虾,生产了不带IHHNV、HPV、BP病毒,微孢子虫、簇虫、线虫和绦虫等特异性病原的南美白对虾种苗,使对虾产量在不增加养殖面积的基础上增产了一倍。我国也应采用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严格挑选亲体和苗种,建立不带特异性病原如造成重大病害的病毒的种苗生产系统,除对虾外,鱼类和贝类都要逐步推广SPF苗种生产。3.高健康养殖系统(Hhigh HeAlth Shrimp System,HHSS)高健康养殖系统(Hhigh HeAlth Shrimp System,HHSS)是几年前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它是对虾养殖和虾病控制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种苗培育和供应,虾病检测与控制、环境质量控制以及养殖技术的改进等几个环节。美国高健康对虾养殖系统已实施数年,该系统将先进的病毒性疾病监控与培育高度健康、优质、无特定病毒病原的虾苗及环境质量监控、养殖操作技术改良融于一体,已经达到持续受益的效果。所谓高健康的虾,Pruder等定义为从育苗场产出的没有特定病原的虾。为了了解虾苗离开育苗场后的状态,建立了病原连续监控系统,包括新病原的不断发展。美国主要对虾养殖种类是南美白对虾(),对其主要致病病毒包括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杆状病毒(BP)、肝胰腺细小病毒(HPV)及TAurA综合症病毒(TSV)进行了详细研究,除新近发现的TSV外,其它主要致病病毒如IHHNV,BP及HPV的基因组已部分克隆,建立了核酸探针杂交技术包括斑点杂交及原位杂交及PCR检测技术,并常规应用于的病毒病检疫及诊断,同时对这些主要致病病毒的理化特性、致病性及传播途径的研究也已非常深入。这保证了美国高健康育苗系统的成功,而其它国家尚无成功范例。对虾病毒病害的防治是一个综合课题,其中病毒病原学研究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致病力、流行传播途径及检测技术的建立是基础,与优质、高产、抗逆对虾苗种培育及环境质量监控改善等结合在一起,采取生物高新技术综合防治系统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养虾业的病毒病害问题,使我国对虾养殖业恢复世界领先地位,并能保持长久、健康的发展。4.重大流行病的免疫预防技术虽然鱼、虾、贝类,尤其是虾、贝类等无脊椎动物特异性免疫机能不够健全,但在抵抗疾病感染的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仍发挥作用。近年来,有关鱼的防病疫苗和虾类的免疫激活剂如肽聚糖等多糖的研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有的已经商品化如挪威鱼类弧菌疫苗已得到广泛运用,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预防效果。国内在鱼、虾免疫防治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开展海水养殖鱼、虾、贝类免疫激活剂和重要疾病的疫苗研制,有效药物的筛选和缓释高效型药物的高新技术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高效全价饵料生产及水产品加工技术制约海水养殖发展的另一因素是人工饵料的贫乏,各种动物的幼体不同阶段需要成分各异、形式特殊的饵料。鱼虾的养成,更需要大量营养丰富、效价较高的饵料。国外已发展了适合不同动物不同幼体阶段的开口饵料及育幼饵料,养成饵料特别注重转换率、稳定性。加拿大的鲑鳟鱼养成饵料转换率接近1∶1。生物活饵料,包括植物性的单胞藻,动物中的轮虫、卤虫以及小型桡足类等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优良饵料,不仅含有各种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具有适口性和不易败坏水质等优点。大规模、高效率生产各种活饵料涉及到很多生物技术,如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单胞藻或轮虫,以藻膏形式保存和运输单胞藻,营养强化单胞藻或轮虫,遗传选育小型或超小型轮虫以满足特殊养殖动物开口饵料的需求等。水产品的加工是提高附加值、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手段,除了加工机械外,加工工艺也至关重要,如挪威利用酶试剂来去掉水产品的皮膜,日本根据海珍品的特殊风味,利用低值水产品生产海珍品的仿制品等。我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螺旋藻的深加工和粗制鱼油加工成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就是成功的范例。四、育苗及养殖环境改善及优化技术确保海水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养殖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首先要从大生态系的角度防止海水养殖环境的污染与恶化,此外从养殖生态系本身的改善,构建良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实施高产、稳产。两个方面都需要借助生物技术手段,建立起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的生物工程系统。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改善需要若干高新技术,考虑到大环境的问题在别的主题已有考虑,本文仅就育苗与养殖的环境进行论述。众所周知,育苗与养殖环境已成为制约海水养殖和造成病害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上围绕着该问题正在开发若干新技术。首先是环境的自动监测与预警系统,要动态地反应出育苗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尽早地对不可承受状态提出预警,国外除采用各种传感器来测定环境的理化、生物因子外,还利用贻贝等生物作为指示器来预警预报。在治理上,针对赤潮生物、过多的重金属离子和过多的营养盐等进行控制,给育苗和养殖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环境,大幅度提高了育苗成功率和养成产量。此外,育苗与养殖海水的封闭循环,是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与用水的重要举措,各国都在加紧开发。21世纪,有人预言是海洋世纪,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中,海洋生物技术是大有作为的。

南美白对虾白点病毒,主要有三个原因,第1个是虾,自己就携带着病毒,第二是因为水长期没有进行化验,第三是因为水本身造成了污染,具体的方法是要找到这个病毒形成的因素,然后通过具体来进行治疗。

对虾白斑病论文

发病原因:高温季节多雨、天气闷热,特别是暴雨过后,大量的雨水流入池塘,池水盐度降低,pH值下降,导致大量的有益菌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继而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放苗前清塘不彻底,是引起水质问题和虾塘疾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多年的老塘口,在养殖后期常出现严重缺氧等问题,极易暴发虾病。近几年虾类主要是精养、高密度养殖模式,高温季节池塘水体的分层现象严重,特别是中后期,下层水体由于有机质过多,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引起对虾应激反应。高温季节日照强,导致部分有益藻类死亡,此时池水有不同水色变化,容易出现倒藻等现象,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也会下降。特别是每年6—7月份最适宜增殖能力极强的蓝藻生长,蓝藻成为优势种群对池水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对虾生理性缺氧,出现应激性红体。在南美白对虾整个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入是较高的一项开支,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选用低价劣质的饲料,而长期摄食这种饲料导致对虾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在高温季节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高温季节,南美白对虾生长旺盛,投饲量、摄食量大,水体残饵、排泄物大量积累,池水及底质易被污染。特别是台风、强降雨易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弧菌携带量升高,水质恶化,密度过高,不良藻相、菌相及pH值、温度、盐度、微藻群落的突变等,容易使南美白对虾暴发白斑综合征等病害。

虾塘水老化,起泡,浑浊。这些现象表明,塘口底部有机质大量积累,污泥较厚,水体富营养化。氨气和硫化氢,还有不能完全分解的二氧化碳,在气压的作用下会浮出水面形成气泡。另外,一些不能分解且不溶于水的有机颗粒悬浮在水中,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进而出现水体浑浊的现象。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

1、在添加新水之前,替换池塘中的一些旧水。换水时,尽量将水面的泡沫一起释放,以降低水中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含量。另外,在新水的刺激下,有利于水体中的藻类恢复平衡,维持水质的活性。

2、当池塘水质老化,池塘底泥发臭时,说明底料也在老化。这时候要用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和底质。当池塘底泥老化、碱化严重时,应使用解毒药物降碱解毒,再施用底部改性药物。

水质老化的危害?

一、由于各种原因,当池塘水质突然发生变化时,首先是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导致虾因缺氧、浮头而死亡。

二是会造成水中藻类大量死亡,藻类死亡腐败后分泌的毒素会毒死虾;

三,目前绝大多数虾苗已携带桃拉病毒、白斑综合症病毒等。在他们被释放之前。当水质突变时,容易诱发对虾病毒病的发生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的二次感染,造成极难控制的暴发性疾病,给水产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水质老化会导致虾白斑病吗?会

1、对虾白斑病属于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病毒性疾病常与细菌性疾病并发。在发病初期,如果及时口服抗菌药物和外用消毒剂控制细菌性疾病,可以有效缓解病情。

2、除了口服抗菌药物和外用消毒剂外,还可以在铒饲料中添加一些增强对虾免疫力的药物,如免疫多糖、维生素C等。同时可以加入溴氯海因和季铵盐络合碘水进行防治。

小龙虾白斑病毒病主要表现为:虾活动减少、无力上草、摄食减少、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其实绝大部份小龙虾在种苗的体内就会携带白斑病毒,但是早期病毒量极低,不会引起虾发病。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温度的上升、水环境的恶化、饲料摄入量的增加以及营养不全面,虾抵抗力下降,虾体内的病毒就会大量增殖,水体中的病毒病原和致病菌数量也会迅速增加,导致龙虾大面积发病引起死亡,同时病死的虾被摄食也会导致病毒的传播从而加剧病情。

一是虾体自身携带病毒、二是水环境污染、三是长期水质不化验;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成因;防治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以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广盐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

南美白对虾病论文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对虾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但偶尔也会发生。防病方面,除了严把虾苗质量关,还要从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综合把关,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养殖的时候就要注意疾病的预防期,要注意对水源的更换,也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和过滤,还要注意水源的清澈程度,也要注意里面的土壤。

“偷死症”

又叫“死底病”、“冒底”,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虾死在池底。死虾通常无明显的异症,刚死不久的虾肌肉白浊,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些可见软壳现象。“偷死症”是亚硝酸盐引起的慢性中毒。随着养殖时间增长,池底的残留物如残饵、有机物及对虾的排泄物越积越多,容易滋生病菌,而且这些残留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容易产生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致使虾陆陆续续中毒死亡。

预防方法

从该病的发病特点来看,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顺德地区养虾业者盲目追求产量,加大放苗量,管理技术和设备跟不上,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常处在溶氧不足,甚至造成缺氧或局部氧,缺氧就易造成水质变坏,氨氮、亚硝酸盐分解不畅而偏高。因此要根据管理水平,养殖场环境及设备情况控制放养密度以预防对虾“死底”,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增氧,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低压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并且晚上最好开增氧机同时也要投放增氧剂,使池水溶氧保持4毫克/升。改良水质,平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每隔7~15天投放~毫克/升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1~毫克/升EM菌,放苗40天后,开始投放硝化细菌~毫克/升。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周最好换掉池水的1/3,水质要好。发现对虾“死底”,首先应该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再进等量新水,同时加开增氧机,投放增氧剂。

黑鳃病

主要是因为虾池底有机物、残饵及虾排泄物污染严重,使水体环境恶化,加上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抵抗力减弱,容易被细菌感染。发病对虾摄食减少,鳃部肿胀、发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弧菌和丝状细菌。

预防措施

大体同“偷死症”,平时饲料内添加%稳定型维生素C,加强水质管理。发现病情后应立即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全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2~3毫克/升或乐百多消毒灵溶液~毫克/升,同时开增氧机。次日,向虾池施放底质改良剂(主要成份为沸石粉)5公斤/亩。第三天添加等量新水入池,接下来施放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

病毒性白斑病

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对虾抵抗力减弱后容易发生病毒性白斑病。该病在顺德部分养殖区有发生,目前还未造成顺德较大规模的损失。但这是曾经给对虾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病害,没有很好的特效药,主要在于预防,因为一旦发病整池的虾很快死光,病毒传播非常快。早发现可以用药物控制,晚了就只能把整塘虾消毒处理后排掉,经严格消毒后再放一批苗。因此提醒顺德的对虾养殖户一定要早预防,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入池。而暴发虾病的养殖场废水一定要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出,以免通过废水蔓延到其他养殖场。

预防方法

发病对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预防主要从预防着手,具体方法为:在饲料中添加%稳定型VC和其他能增强体质的药物投喂;每5~7天,用~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天,用毫克/升季胺盐络合碘全池泼洒;适量施放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总之,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随着顺德及周边地区的高温天气和夏天多雨、闷热天气的到来,养殖户在管理上更不应该松懈,及早做好预防,早发现问题早预防。

一是虾体自身携带病毒、二是水环境污染、三是长期水质不化验;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成因;防治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以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广盐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论文

一、 应激性红体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这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二、副溶血弧菌性红体当前白虾红体现象有75%以上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养殖老区最严重。主要表现为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红腿病”,同时往往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病虾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性不明显,虾体无黑斑。三、病毒性红体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红体又称桃拉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红须、红尾,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又称之为“红尾病”。病虾体色茶红,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很快死亡;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基本无红腿现象,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桃拉综合症通常发生在水环境急剧变化后的1~2天,在水温26~28℃、对虾规格6~9厘米时发病最严重,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针对上述这些情况,不妨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先用优激灵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它能有效络合水体中的毒素,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含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对虾的应激伤害;此外,其富含的小肽等营养物质也能补充水中的浮游生物和优质藻类,修复不良水质。接下来不妨在饲料中拌入斯大灵以保肝护胆、提升肠道免疫,作为一款小肽营养液,它在诱食促生长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又称: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或,溶藻胶弧菌。一: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头鳃胸变淡黄色,身体变暗黑色。血淋巴变少,红细胞增加。血淋巴,心脏,鳃,肝,胰脏,均可看到雪菌。二:诊断方法可进行血淋巴凝固观察,环境不好或受到惊吓时附肢暂时也会偶尔变红,但鳃区不会变色。当把环境做好时附肢又会恢复原色,检查时要在显微镜下查看,血淋巴中是否含有血菌。三:治疗高温期要提高水位,加大增氧投喂诱饵时,可同时向池中投放氯化消毒剂,始池中氯含量提升。在对虾出售前两周应停止投放任何药物。①放养前必须对池塘彻底清淤,严格消毒。每隔15天泼洒二溴海因~克/立方米,3天后投放光合细菌、枯草杆菌等活菌制剂,保持水质清洁。②适量放养,科学投饵,注意观察,精心管理。③高温季节提高水位,暴雨前后投放水质保护剂和消毒剂,以稳定水质,减少对虾应激反应。④定期投喂药饵,如在饵料中添加%EM菌(有益微生物菌)和%EZO生物制剂,或%虾康素和%蜕壳素,两种药饵交替投喂。4.治疗方法①立即投放水质净化剂和增氧剂,2小时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克/立方米。③3天后投放光合细菌5克/立方米。④同时投喂药饵,连续5~7天,每千克饵料中足量添加虾康素8克、生物酶制剂3克、维生素C3克。若病情严重,再治疗一个疗程。

一堆小石子掉进了虾池里对南美白对虾有什么影响

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肌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论文

虾塘的水质如果老化的话可以适当的换水,也可以增氧,还可以通过控制虾的投喂量,再进行相关的改底工作;水质老化是会导致虾白斑病的。

这个要看当时的情况,如果有白斑表示可能有病害,最好是把龙虾先清理出来,然后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有条件的消毒过后最好能闲置一段时间,再进行养殖;如果只是单纯的缺氧最好是能用一些增加水溶氧的设备,然后再培植水草,防止在这个过程中龙虾死亡。

虾塘水质老化之后,对于养殖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会导致虾出现疾病。需要尽快的更换水质进行监测。

由于白斑病毒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且病毒病没有药物可治。因此,对于对虾的白斑病,我们要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及防治。肝胰腺是对虾重要的免疫防御器官,预防对虾白斑病,保护肝胰腺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保护对虾的肝胰腺,胆汁酸不可或缺。首先,胆汁酸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对虾的免疫力以及抗应激能力;其次,胆汁酸可以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清除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最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促进对虾对胆固醇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取和吸收,增加蜕皮激素的合成,保证生长过程中的正常蜕皮。对于病毒性的疾病,一旦发病,人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药物能够处理。所以对于对虾的白斑病,搞好预防工作才是正道,我们不仅要强化饲养管理、改善池塘环境,还要保护对虾的肝胰腺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