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素问玄机原病式的论文

发布时间:

素问玄机原病式的论文

这个人最大的理论成就便是身体中的气决定人的健康状况,对于癌症是有一定的功效的

应该学人体解剖先!

刘完素的原著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对于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刘氏也从火热阐发,这样就形成了其以火热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导读:最近北京雨水很多,一点都不干燥,但是夏天到了。秋天还会远吗?提前看看治“燥”的方子,有备无患~一个枣愈复汤大枣愈肤汤:桑葚60g、石斛30g、生地30g、制首乌30g、麦冬20g、玄参15g、葛根30g、黄芪10g、白芷5g。取9味,3杯水,1杯煮药,1杯果汁,每日温服两次。功效:滋阴活血,润泽肌肤,缓解干燥。适应症:干燥症。方毅:《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19条病机,是考察病机的关键,但省略了“气燥”一条。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在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增加了“皆因燥而燥,因能而燥”一文。(见第三部分)历代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这种病确实存在是事实。50年来发现10余例,用活血养阴、祛风润燥的药物治疗。为此,提出了中药复方枣愈复汤。配方中桑葚味甘酸,凉空气,养血祛风,辅以石斛、生地黄、何首乌、麦冬、玄参等滋补养阴之品,以益气养阴,益血管。葛根升性属阳,性轻佻,能养胃清阳,以疏风润燥。白芷味香,健脾,“走手足阳明经”,治疗“风痹、头面部皮肤干燥瘙痒”。黄芪用于增强卫气,丰富皮毛,诸药合用,活血养阴,润燥生津。2病历的例子示例1张某某,男,55岁,德州人,1991年4月22日初诊。额头、眼皮、鼻子周围,每年春天都是又干又痒。病了三年,吃各种维生素都没有效果。我不敢用肥皂洗脸,但是洗起来太痛苦了。即使涂各种脸部油脂,也觉得太痛苦。夏天过后,我的病情逐渐减轻。三年来年年如此。目前发病如前,脉涩,舌质淡,苔薄黄,拟释干于夫汤。桑葚60克、石斛25克、生地20克、何首乌20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葛根30克、白芷5克、黄芪6克、红花6克。将药在水中煮两次,取2杯果汁,每天分两次在不同的温度下服用。诊断:服用3剂以上缓解症状。前一天,我咳嗽和头痛。原方中加入了薄荷、杏仁、菊花。继续服用13剂,干红疼痛消失。示例2黄某某,男,58岁,农民,1996年3月11日初诊。额头和鼻子两侧很干,有时候会痒,尤其是风吹的时候。只能用水和热水洗,涂油脂可以延缓瘙痒,然后用甘油。病情稍轻。脉细,舌红,少苔。对于干燥症的诊断,使用干燥的于夫煎剂。桑葚50克、石斛30克、制何首乌30克、生地25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葛根30克、白芷3克、黄芪10克、僵蚕10克、甘草10克。将药加水煎煮两次,取汁2杯,每日温服两次。治疗后患者服用11剂上品,大部分患者痊愈,再服用16剂上品。三所有的东西都是干干的,很难暴露。都属于燥。摘录《素问玄机原病式》(阳明燥金,为肺大肠之气):涩:东西湿了就光滑了,干了就停滞了.如果都是国内外停滞的,都属于燥的本质。因此,秋脉涩.或者麻木,也是涩味引起的,因为水液虚弱干燥,气停滞,不能通畅,气就会发作而按说法:厥阴所到之处,是风府,是文身悟道,因风胜湿而干。所谓寒月甚至夏月衰微,是因为寒气可以收敛,原因是闭密,没有汗燥,所以病情很严重。皮肤热则缓,滑则汗,故病则弱,或皮肤湿则水湿则寒。

素问玄机原病式论文

导读:最近北京雨水很多,一点都不干燥,但是夏天到了。秋天还会远吗?提前看看治“燥”的方子,有备无患~一个枣愈复汤大枣愈肤汤:桑葚60g、石斛30g、生地30g、制首乌30g、麦冬20g、玄参15g、葛根30g、黄芪10g、白芷5g。取9味,3杯水,1杯煮药,1杯果汁,每日温服两次。功效:滋阴活血,润泽肌肤,缓解干燥。适应症:干燥症。方毅:《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19条病机,是考察病机的关键,但省略了“气燥”一条。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在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增加了“皆因燥而燥,因能而燥”一文。(见第三部分)历代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这种病确实存在是事实。50年来发现10余例,用活血养阴、祛风润燥的药物治疗。为此,提出了中药复方枣愈复汤。配方中桑葚味甘酸,凉空气,养血祛风,辅以石斛、生地黄、何首乌、麦冬、玄参等滋补养阴之品,以益气养阴,益血管。葛根升性属阳,性轻佻,能养胃清阳,以疏风润燥。白芷味香,健脾,“走手足阳明经”,治疗“风痹、头面部皮肤干燥瘙痒”。黄芪用于增强卫气,丰富皮毛,诸药合用,活血养阴,润燥生津。2病历的例子示例1张某某,男,55岁,德州人,1991年4月22日初诊。额头、眼皮、鼻子周围,每年春天都是又干又痒。病了三年,吃各种维生素都没有效果。我不敢用肥皂洗脸,但是洗起来太痛苦了。即使涂各种脸部油脂,也觉得太痛苦。夏天过后,我的病情逐渐减轻。三年来年年如此。目前发病如前,脉涩,舌质淡,苔薄黄,拟释干于夫汤。桑葚60克、石斛25克、生地20克、何首乌20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葛根30克、白芷5克、黄芪6克、红花6克。将药在水中煮两次,取2杯果汁,每天分两次在不同的温度下服用。诊断:服用3剂以上缓解症状。前一天,我咳嗽和头痛。原方中加入了薄荷、杏仁、菊花。继续服用13剂,干红疼痛消失。示例2黄某某,男,58岁,农民,1996年3月11日初诊。额头和鼻子两侧很干,有时候会痒,尤其是风吹的时候。只能用水和热水洗,涂油脂可以延缓瘙痒,然后用甘油。病情稍轻。脉细,舌红,少苔。对于干燥症的诊断,使用干燥的于夫煎剂。桑葚50克、石斛30克、制何首乌30克、生地25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葛根30克、白芷3克、黄芪10克、僵蚕10克、甘草10克。将药加水煎煮两次,取汁2杯,每日温服两次。治疗后患者服用11剂上品,大部分患者痊愈,再服用16剂上品。三所有的东西都是干干的,很难暴露。都属于燥。摘录《素问玄机原病式》(阳明燥金,为肺大肠之气):涩:东西湿了就光滑了,干了就停滞了.如果都是国内外停滞的,都属于燥的本质。因此,秋脉涩.或者麻木,也是涩味引起的,因为水液虚弱干燥,气停滞,不能通畅,气就会发作而按说法:厥阴所到之处,是风府,是文身悟道,因风胜湿而干。所谓寒月甚至夏月衰微,是因为寒气可以收敛,原因是闭密,没有汗燥,所以病情很严重。皮肤热则缓,滑则汗,故病则弱,或皮肤湿则水湿则寒。

《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为金·刘完素所撰。书约成于1152年。本书主要针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分析、整理、发挥、归纳为五运主病(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和六气主病(风、热、湿、火、燥、寒)共十一条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原为一百七十六字,现演为二百七十七字,逐条逐证进行注释阐发,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该书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著作,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热”和“火”的病证、病机,反映了刘完素的寒凉派学术思想。

这个人最大的理论成就便是身体中的气决定人的健康状况,对于癌症是有一定的功效的

著作理论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等,他对风、湿、燥、寒等一些病证有独到见解。

玄参根腐病论文

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制造氧气.动物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把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一部分氧化分解,为自己提供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并消耗氧气.他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

1.竞争:两种植物生活在一起,因生活空间、生活资源有重叠,而造成的相互争夺现象。最为常见的竞争是两种植物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而形成的竞争局面。在植物中还存在着两种植物为争夺生活空间和资源,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如黄瓜和西红柿的分泌物,具有互相抑制对方生长的作用,因而双方的生长都受到影响;丁香种在铃兰香的旁边,会立即萎篶;丁香的香味也会危机及水仙的生命;桧柏与梨、海棠不要种在一起,以免后者患上锈病,导致落叶落果;玫瑰花和木犀草在一起,前者会排挤后者,使共凋谢,而木犀草在凋谢前后又会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使玫瑰中毒死亡;卷心菜与芥菜、水仙与铃兰等若长在一起,就会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种植一起,会使小麦等作物生长不良。2.寄生:绝大多数高等植物都能通过根系直接从土壤里或水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制造出自己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机营养。但是,有一部分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必须从植物体内获得,这类植物就是寄生植物。寄生植物的植物体趋于简化,具有专性的固着、吸收结构--吸器。吸器穿过寄主的表皮、皮层而伸达寄主的维管束,使两者的维管束相联结。寄生植物可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大类。全寄生的植物,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全部从寄主体内获得。旋花科的菟丝子是一种典型的寄生植物,菟丝子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对大豆危害最严重。菟丝子叶子退化,维管束与寄主植物的维管束相联结,完全由寄主供给水分和养料;肉苁蓉、锁阳都是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叶子则退化成小鳞片,无叶绿素,茎肥大肉质,喜欢寄生在沙生植物的根上;列当,玄参目列当科多年生寄生草本,多寄生在菊科蒿属植物的根部;大花草,大花草目大花草科寄生草本植物,无根、茎、叶,以丝状体寄生,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半寄生植物的体内含有绿色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但是水分和无机盐的获得要依赖于寄主植物。桑寄生、槲寄生,均为檀香目,为常绿寄生小灌木,叶子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自己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但水分和养料需从寄主中吸取;檀香,一种半寄生常绿乔木,它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便从根系上长出一个个圆形吸盘,吸取相思树、长春花和长叶紫珠等植物根部的营养;大独脚金,玄参科玄参科半寄生植物,常寄生在禾本科植物根上。3.互利:有些植物在一起,则可会互为利用,共生共荣,相德益彰。 葡萄园里种紫罗兰,结出的葡萄会又大又甜;百合和玫瑰种养或瓶插在一起,可延长花期;山茶花、茶梅、红花油茶等与山茶子放在一起,可明显减少霉病;朱顶红和夜来香、山茶红葱兰、石榴花和太阳花、泽绣球和月季、一串红和豌豆花种在一起,双方都有利;松树、杨树和锦鸡儿在一起,都有良好作用;欧洲云杉同花椒都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当它们的根紧宻交织在一起时,更能促进生长;洋葱和胡萝卜,它们发出的气味可驱逐相互的害虫;大豆与蓖麻相邻种植,蓖麻散发的气味能驱逐危害大豆的金龟子;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质的莲线草与萝卜混作,15天内就长出了大萝卜;如果韭菜和甘蓝间行种植,就能使甘蓝的根腐病减轻,这是由于韭菜能产生一种浓烈的特殊的怪味,能驱虫杀菌。因此,韭菜常常是许多其它植物的好朋友;大蒜和棉花、大白菜等间行种植,大蒜所挥发出来的大蒜素,既能杀菌,又能赶走害虫。他感作用(allelopathy)是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概念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赞成。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他感作用(allelopathy)是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个概念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赞成。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科学原理:

生物种间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的关系形式。例如,两种共居,一方抑制另一方,这叫做偏害(amensalism),亦称他害,微生物学又常称拮抗。

一种生物附生于另一种生物体上,但并无物质交流,称之为附生(epiphytism)。还有,不同生物共居一处,但无直接联系,互不影响,保持相对独立,这叫做中立关系或中性现象(neutralism)。

KTV度咯看具体考虑

素问热论六经病论文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等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中,贯穿着八纲辨证的精神。它将外感病的演变情况,根据证候的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合称为三阳病证;医学教育网整理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合称为三阴病证。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正气虚衰,病邪未除,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当其病邪浅在肤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时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但由于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不具有广泛性,不能等同于脏腑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而排出则为小便。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伤寒之分,是外感风寒而致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出现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1.太阳经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本证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自头项下行于背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则头项至背部牵强作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肤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由于患者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别。 (1)太阳中风证 指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气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相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侵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本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太阳伤寒证 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毛窍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证候分析】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有发热;寒性收引,卫阳郁遏,经脉拘急,医学教育网整理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凝滞,肤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袭表,脉气亦鼓动于外,脉管拘急,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2.太阳腑证 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邪热内传膀胱之腑,气化失职,邪与水结,水液停蓄,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水停而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饮水;若饮多则水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饮入即吐。 本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太阳蓄血证 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随经内传,与血相结,瘀热结于下焦少腹,故见少腹急结,甚则硬满;瘀热内结,上扰心神,故见神志错乱如狂,甚则发狂,以及善忘等症;医学教育网整理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自利;瘀血下行随大便而出,则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是因瘀热阻滞,脉气不利所致。 本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依据。 (二)阳明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故阳明病的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阳明病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内传入里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即成里实热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弥漫全身,蒸腾于外,故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医学教育网整理热盛伤津,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大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宁,则见烦躁;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医学教育网整理邪热上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甚则狂躁不安;苔黄燥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有形之邪阻滞,脉道壅滞,故脉沉而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本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证 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足少阳胆经及胆腑部位所致,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寒热往来;胆热扰心则心烦,上炎则口苦,灼津则咽干,上扰清窍则头目晕眩;医学教育网整理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邪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默默不欲饮食,欲呕;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 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辨证依据。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证候分析】太阴病证可由寒湿之邪直接侵犯脾胃而成,亦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属于里虚寒证。 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失健运则食纳减少;医学教育网整理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呕吐;阳虚而失于温煦,故四肢欠温;脾阳虚弱,鼓动无力,故脉沉缓或弱。 本证以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证 指伤寒病变后期,全身阴阳衰惫,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少阴病证的病位主要在心肾。病性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证候分析】病至少阴,心肾阳气俱虚,故表现为整体的虚寒证候。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故见无热恶寒(即畏冷),但欲寐,肢厥;肾阳虚,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职,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医学教育网整理若阴盛格阳,则见自觉身热而反不恶寒,面色赤;心肾阳虚,鼓动无力,则脉微细。 本证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细等为辨证依据。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侵扰心神,故心中烦热而不得眠;阴亏失润,则口燥咽干;阴虚而阳热亢盛,故舌尖红,脉细数。 本证以心烦不得眠,以及阴虚证候为辨证依据。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厥阴病为六经病之末,多由他经传变而成。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上热下寒。 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热灼津伤,故消渴饮水。医学教育网整理厥阴之脉夹胃,上贯膈,火性炎上,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又因下焦有寒,脾失健运,更因肝木乘犯,故不能进食,强食则吐,内有蛔虫者,常可吐出蛔虫。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从而表现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一→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直中”。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原文) (解读) “ 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虚实情况,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 “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说:患热病的,待病稍好些,便吃肉食一类的东西,就会复发 , 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 黄帝道: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是什么样的呢? “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染上了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 “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 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染上了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染上了病,就有耳聋、阴囊抽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神志昏迷,到第六天人就要死去。 “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荣卫不和的地步,有的三天之后就死了,这是因为什么? “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邪气重了,病人就容易神志不清,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就会耗尽,所以人就死亡了。 “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 凡是因为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作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作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邪从汗中排出,而不能够加以收敛。 今天学习了热病有什么禁忌。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六经辨证,始见於《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程序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原花青素的医学论文

又称“葡多酚”,是存在于葡萄籽中的一种天然植物多酚类物质。OPC是当今医学界发现的最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其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它能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保护人体细胞组织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损伤,防治过敏、癌症、衰老等100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还具有加强和保护人体活性组织、稳定细胞膜以及抗酶活性(组胺脱羧酶)等生物特性。此外,OPC很好的生物利用度,易于被人体吸收;其它的抗氧化剂如硒、锗、胡萝卜素、过氧化物岐化酶(SOD)不是效力太弱就是没有体内活性。虽然原花青素(OPC)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人体却无法自行产生,OPC多集中在植物的皮、壳、籽、叶、杆上等部位,如葡萄籽、松树皮、蓝莓等,其中最易被人体吸收的是葡萄籽中提取出的OPC。在国际上,法国马斯魁勒(Masquelier)博士于1951年最先成功提取出OPC,并率先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疾病的治疗,此后经世界各国5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OPC对100余种疾病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而且OPC无毒副作用,对几代人均无任何影响,1995年以后风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成为家庭必备的抗氧化保健食品,并且享有“皮肤维生素”、“口服化妆品”的美誉,颇受各年龄段女士青睐。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 健康 研究所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尹慧勇研究组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多酚原花色素-B2通过直接结合并抑制AKT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肝细胞癌变。

花生红衣中提取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原花青素-B2(OPC-B2)是一种新型AKT别构抑制剂 ,可与AKT直接结合并抑制其磷酸化,发挥抗肿瘤活性;AKT蛋白上Lys297和Arg86在OPC-B2与AKT间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潜在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从花生皮中分离出了OPC-B2,并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法与市售的标准化合物进行比较,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为了检查OPC-B2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集落形成和增殖测定中以各种浓度处理了Huh7细胞。OPC-B2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有趣的是, OPC-B2对几种具有不同致癌特性的肝癌细胞系表现出抗肿瘤作用 :早期HCC细胞SMMC-7721细胞,高分化Hep 3B和高转移性LM3细胞。尽管OPC-B2对不同细胞系表现出不同的效力,但是OPC-B2对Hep3B的IC50达到约μg/ ml(21μM)。总之, 这些结果表明OPC-B2 在体外对HCC肿瘤细胞增殖具有 显着 的抑制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异种移植肿瘤生长模型 探索 了OPC-B2 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将裸鼠(先天性胸腺缺陷小鼠)皮下注射Huh7细胞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 mg / kg和30 mg / kg。每两天以10和30 mg / kg的两种剂量腹膜内给予OPC-B2,并同时记录肿瘤大小。在第28天处死小鼠后,研究人员观察到OPC-B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功效。与对照组相比,OPC-B2与30 mg / kg治疗组的肿瘤大小,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均降低了60%。 两者合计,OPC-B2 在体外和体内对HCC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