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王建华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王建华医学论文

1951年,王建华教授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高师班进修。当其时新中国药理事业正急需大批人才去开展工作,王建华教授按照祖国的需要分配到江苏医学院(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室工作,其间对中医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加了有关的中药药理研究工作。1960年参加“西学中班”学习,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更加坚定了毕生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信心。在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徐州医学院工作期间,开展了中药麻醉的基础研究,首次成功发现了“麻沸散''中主药洋金花的麻醉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这一发现为其后的中药麻醉剂型改革及麻醉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一研究也揭开了中药麻醉的千古之谜,使古老的中医药理论焕发出新的光芒,研究成果先以多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后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麻醉》专著(1971年,1974年再版),有关中药麻醉的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4年,王建华教授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不久之后,被任命为新组建的脾胃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脾胃研究室主任,1992年撤室成立脾胃研究所,王建华教授任脾胃研究所所长。王建华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和中药药理特别是复方药理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是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讲过《脾胃学说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等课程。主编了《药理学》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1989年),合作主编了《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系列丛书第二、三、四、五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消化道电活动及临床应用》、《中药方剂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等书。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的人材,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有力地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王建华教授为《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和《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创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的副主编。在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中,王建华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负荷理论在虚证研究中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后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脾胃研究室成立初期,条件非常简陋,王建华教授为了打开脾胃研究的局面,带领其合作者深入工厂,进行脾胃病人的诊治。他们以慢性低热病证为脾虚研究的突破口,以负荷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运用四君子汤加味对慢性低热病人有较好的疗效,其后立即着手实验工作,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王建华教授提出了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前后的变化可能是反映脾虚证本质的有效指标之一,初步证实了四君子汤对家免离体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有关,该研究成果于 1976年上报国家卫生部,并在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介绍,引起了与会者们的高度关注,随后,广东省卫生厅拔专款支持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1980年,卫生部将脾胃学说研究列为部属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小组也正式升格为脾胃研究室,为后来进一步的脾胃学说研究打下了基础。国家七五期间,王建华教授作为国家科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组组长,带领全国多家协作单位一同攻关,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攻关任务,把脾虚证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研究范围涉及生理、生化、免疫、遗传、内分泌、神经、药理等多个领域。在脾虚证客观变化规律的探索中,王建华教授终于发现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属于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研究结果为多家研究单位所证实,在 1986年举行的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木糖排泄率被列入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使中医证候诊断走向客观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作出了贡献。在随后的证本质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集中于发现一些微观定量的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甚至还寄希望于发现一、二个金指标来说明证的本质,王建华教授发现,就证而言,试图以某一个金指标反映证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王建华教授及时提出了“多指标合参”的思路,这一思想为证本质的研究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为证本质研究的深入开展作出贡献。在科研中,王建华教授除强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外,还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多学科的渗透研究。在 70年代末期,王建华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用简单的胃肠电记录仪观察脾胃病患者的胃肠运动状况,并发现脾虚患者的胃电波幅较肝胃不和患者及正常人低,但由于实验结果均用手工测量而存在很大误差,为此王建华教授带领科技人员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合作,经过艰苦努力,首次开发出了“微电脑胃电检测分析仪”,使胃电测量实现了自动分析,这项成果在全国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并获得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在他的带领下,脾胃研究所对胃肠运动方面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到多指标合参,到胃肠动力的研究,王建华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路,然而却是一条成功的路。王建华教授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近年,除进行脾虚本质的研究的同时,王建华教授又带领全所人员走上了脾胃虚实证研究的道路,使脾胃学说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王建华教授不但专心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他早期的研究多以分析方法为主,在深入开展脾胃学说研究中,他认识到中药药理的研究不能单纯是分析模式,而必须结合中医理论的特点,从整体方面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中药整体药理学的观点,首倡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并且为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摇旗呐喊,使得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王建华教授及其合作者,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成果,对四君子场、补中益气场以及健脾、化瘀、清热法则方药等在不同的层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其中“补中益气汤对消化功能活动的调整作用研究”获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中药药理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性,这一研究方向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科研招标中去,相信不久的将来,复方的药理研究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王建华,男,江苏泰兴县人,1927年11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名誉主编,《生理科学进展》编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历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曾任广东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和广东省新药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专家库评审专家,《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主编,《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广州中医医大学学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1991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多年。早期从事中药麻醉研究,是我国中药麻醉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成果“脾虚证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和分析系统”获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脾胃学说研究”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及厅局级成果奖多项。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8部。先后培养研究生47名,其中硕士生26名,博士生21名。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称号,1998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王建民医学论文

王建民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淮名医  安徽合肥东南外科医院特聘专家  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临床杂志》及《结直肠外科杂志》编委  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环状混合痔、出口梗阻型便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临床采用痔瘘洗剂、化痔片、白芨散、肠炎一号、肠炎二号等院内制剂及相关医疗设备和仪器进行综合治疗,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手术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和研究有独到之处。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肛肠病治疗学》等专著3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环状混合痔、高位复杂肛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便秘、结直肠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项目   各种复杂性痔疮、肛漏、肛周克罗恩病、结直肠肿瘤、炎性肠病等其它肛肠疑难杂症。  坐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周四上午  地址:安徽合肥东南外科医院一楼肛肠科门诊 肚肠科类疾病是目前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饮食不规律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经常吃各种麻辣,刺激高油,高糖的食物给肠胃带来严重负担。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肛肠疾病和危害程度。 1.痔疮是所有肛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痔疮常见症状:便血、便秘、痔核脱出,排便时由于受到粪便摩擦,溃疡面发生破烂而导致出血,与大便不相融合,鲜红色,甚至会从肛门喷射出来。内痔会随着脱出肛门,发生嵌顿。痔疮危害:贫血,长期便血会发生头晕目眩、心悸无力、困顿气喘等症状;还会造成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诱发其他肛肠疾病,甚至恶化为癌。 2.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由于粪便过于干硬,排便用力过猛而导致的肛裂,女性常见于妊娠时期用力而伤及肛门皮肤肌肉。肛裂常见症状:疼痛是肛裂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剧烈、持久,并具规律性,不同程度的肛裂疼痛感也不同。便血:粪便干硬时容易发生便血现象,血量少,鲜红色,不会出现喷血现象,一般只在擦拭时纸巾沾有少量血。肛裂危害:肛裂是一种感染性疡,治疗不得当或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哨兵痔、肛窦炎、肛乳头肥大、肛瘘等疾病。。 3.肛瘘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肛瘘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一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肛瘘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可触及或控及瘘道通向直肠。肛瘘危害:脓水、粪便污染衣裤,造成皮肤瘙痒、湿疹等一系列肛门皮肤症,机体免疫力下降,精神状态差,贫血等。 以上是专门针对常见的肛肠疾病的症状表观的介绍,希望大家在平时多加注意自身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症状,如果与肛肠疾病的症状相似,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一)论文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王建民:《现代性在中国:建构与反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25日。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王建民:《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2期。王建民:《幸福感的社会性及其中国语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11月27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王建民:《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社会》2008年第2期。王建民:《身体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以黑龙江吴村建筑农民工群体为例》,《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人大刊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王建民:《“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王建民:《“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7期摘要转载。王建民:《“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二)书评王建民:《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7期。王建民:《建构什么样的道德社会学?——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王建民:《“现代性”的建构与支配——读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社会》2010年第3期。王建民:《在参与性行动中解放世界——读费根、薇拉的<解放社会学>》,《社会》201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三)随笔与短论王建民:《研究生扩招:“教育麦当劳化”的危机》,《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7期。王建民、马春媛:《过度消费的社会学批判》,《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8期。王建民:《提倡孝道能弥补社会养老的缺口吗?》,《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王建民:《社会空间二元化:“飞机场式”与“火车站式”》,《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3期。王建民:《社会分化——从结构到心态》,《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王建民:《想象的征服——网络民意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4期。王建民:《“遮蔽”与“去蔽”:大学“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校报》2011年4月6日。王建民、赵金:《媒体如何认识和引导社会情绪》(访谈),《青年记者》2012年第4期。王建民:《从“逆家长权威”反思社会个体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四)书中章节参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撰写其中四章).专著:《流动的城乡界线》,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译著:《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瑞泽尔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绩效政体与典型市场的建构——改革以来市场秩序形成的个案研究”(批准号:09CSH024),2009年。主持中央财经大学“211”三期社会学建设项目子课题“后集体化时代农民社区记忆的断裂与重建”,2010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2009年。参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2006年。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研究”子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调查研究”,2005年。参与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与重建”,2004年。获奖情况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0学年“十佳班主任”,2010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首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0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第二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1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先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3月。中央财经大学“滋兰树惠优秀教师奖”,2011年6月。

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发育相关基因的cDNA阵列检测及分析,编号:2008-LNL0486

王建国医学论文

完成的《光纤复合地线(OPGW)雷电断股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电力电缆与通信电缆平行间距的研究》被铁道行业标准采用,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中国铁道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线路绝缘子串雷电闪络路径及监测装置的研究》获得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的《500kV变电站开关操作和雷电对二次系统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获得2005年东北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变电站接地网腐蚀评估技术研究》获得广东省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制的电力行业标准DL887-2004《杆塔接地电阻测量》已出版。编制的铁道行业标准《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已经会议审查通过,并进入IEC标准草案程序。主持的雷电大电流及SPD系列试验技术及成套设备在各企业和试验研究单位应用良好。近年来一直从事复合绝缘子老化特性研究,开发完善了富有特色的单因子和综合环境老化试验设备、测试系统和评估方法。正在进行风力发电场雷电防护、国防某类系统雷电防护、火箭引雷、雷电物理与雷电监测技术、变电站接地网腐蚀特性、接地网安全评估技术、污秽外绝缘及实时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科研以及试验研究工作。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2次。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已经授权专利4项,申请专利4项,申请计算机著作权2项。

1.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新方法,《自动化与仪表》.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器控制品质的新方法,《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989,13. 王建国(1);综合型品质自适应智能控制器的研究,《第二届全国仪表自控系统与成套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4. 王建国(1);谈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外观艺术设计,《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0,15. 王建国(1);超小型热电阻温度变送器电路设计,《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1,126. 王建国(3);智能化蒸汽湿度计的研制,《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7. 王建国(1);提高电站锅炉主汽温调节品质的微机自动控制方法,《》1993,9,上海交大8. 王建国(1);智能仪表设计中的若干原则问题,《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3,89. 王建国(1);CPU运行故障自动监测及处理的通用模块电路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110. 王建国(4);污垢对换热器的不可逆性的影响,《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 311. 王建国(4);转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412. Jianguo Wang(2),A Monitoring Model of Fouling on Both Shell-side and Tube-side Surface for Heat Exchangers,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ptember 19 1994, Xian13. 王建国(2);24C系列串行EEPROM在8031系统中的应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5,514. 王建国(1);单片V/F转换器LM331的电源电压抑制特性分析,《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115. 王建国(2);变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16. 王建国(3);换热器最佳火用效率,《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6,12增刊17. 王建国(1);IPC在转炉炼钢参数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8. 王建国(3);智能补偿式汽包水位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9. 王建国(3);间接曲线拟合方法,《电工数学进展-第六届全国电工数学年会论文集》,厦门20. 王建国(3);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221. 王建国(3);DOS中严重错误中断的用户接管方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2. 王建国(2);多媒体体CAI课件开发的尝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3. 王建国(2);微粒污垢剥蚀机制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524. 王建国(2);加强计算机实验课的改革促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5. 王建国(3);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6. Wang J. G.(3), Determination of the Mean Free Path of Phonons in Fractal Media, 117th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 June 18,1999,Tsinghua . J. G. Wang(4),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sperse System, IUMRS-ICAM99,Beijing, Jun 13,. 王建国(2);实时监控及过程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629. 王建国(1);椭圆管传热阻力特性与几何特性关联的数值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增刊30. 王建国(4);非分形分布的不均一颗粒散体的分形特性,《第七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8,11,乌鲁木齐市.31. 王建国(4);颗粒均匀散体导热系数的分形描述,《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732. 王建国(2);换热器熵产分析方法的讨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3. 王建国(3);分形介质声子导热的频域问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 (2), A New Predictive Model For Particulate Fouling,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5. (2), The Effects of Fouling on the Irreversibility of Heat Exchangers,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6. 王建国(1);利用计算机模拟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数学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99,437. 王建国(4);换热器热力学优化准则-驱动力均分原理《面向二十一世纪热科学研究-庆贺王补宣院士七十五寿辰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 王建国(1);非均匀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139. 王建国(2);一种新型电子水处理器阻垢率的在线检测评价方法及装置,《工业水处理》2000,.340. 王建国(1); 等容加热式饱和蒸汽湿度监测仪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 ,341. 王建国(3);分形介质生子导热的频域问题,《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742. 王建国(1);空气预热器积灰在线监测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743. Wang J. G.(1),An Off-line Algorithm Obtaining The Fuzzy Control Table Based on Fuzzy-curve,CONTROL-2000 , MOCKBA . Jianguo Wang(4), A Fractal Model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a Disperse System of Even Particles,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29(7), 200045. (1),On-lin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Ash Deposits on Economiz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6. (4),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u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n corrugated tube,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7. Wang .(3), Optimum cycle for soot blowing of economizer in a boli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8. 王建国(4);基于积灰在线监测的空气预热器最佳吹灰周期研究《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849. . Wang(3), On the fractal description of active nucleation site density for pool boi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150. 王建国(3);管式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3

安徽王建国医学论文

1.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新方法,《自动化与仪表》. 王建国(1);改善模糊控制器控制品质的新方法,《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989,13. 王建国(1);综合型品质自适应智能控制器的研究,《第二届全国仪表自控系统与成套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4. 王建国(1);谈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外观艺术设计,《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0,15. 王建国(1);超小型热电阻温度变送器电路设计,《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1,126. 王建国(3);智能化蒸汽湿度计的研制,《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7. 王建国(1);提高电站锅炉主汽温调节品质的微机自动控制方法,《》1993,9,上海交大8. 王建国(1);智能仪表设计中的若干原则问题,《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3,89. 王建国(1);CPU运行故障自动监测及处理的通用模块电路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110. 王建国(4);污垢对换热器的不可逆性的影响,《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 311. 王建国(4);转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412. Jianguo Wang(2),A Monitoring Model of Fouling on Both Shell-side and Tube-side Surface for Heat Exchangers,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eptember 19 1994, Xian13. 王建国(2);24C系列串行EEPROM在8031系统中的应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5,514. 王建国(1);单片V/F转换器LM331的电源电压抑制特性分析,《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115. 王建国(2);变热导率的测量方法,《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16. 王建国(3);换热器最佳火用效率,《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6,12增刊17. 王建国(1);IPC在转炉炼钢参数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8. 王建国(3);智能补偿式汽包水位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7,619. 王建国(3);间接曲线拟合方法,《电工数学进展-第六届全国电工数学年会论文集》,厦门20. 王建国(3);凝汽器冷却管积垢状态监测仪的研制,《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8,221. 王建国(3);DOS中严重错误中断的用户接管方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2. 王建国(2);多媒体体CAI课件开发的尝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8,增刊23. 王建国(2);微粒污垢剥蚀机制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524. 王建国(2);加强计算机实验课的改革促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5. 王建国(3);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特刊26. Wang J. G.(3), Determination of the Mean Free Path of Phonons in Fractal Media, 117th Xiangshan Science Conference, June 18,1999,Tsinghua . J. G. Wang(4), The Effect of Particle Diameter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isperse System, IUMRS-ICAM99,Beijing, Jun 13,. 王建国(2);实时监控及过程诊断专家系统设计,《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629. 王建国(1);椭圆管传热阻力特性与几何特性关联的数值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增刊30. 王建国(4);非分形分布的不均一颗粒散体的分形特性,《第七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8,11,乌鲁木齐市.31. 王建国(4);颗粒均匀散体导热系数的分形描述,《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732. 王建国(2);换热器熵产分析方法的讨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9,733. 王建国(3);分形介质声子导热的频域问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术会议论文集》. (2), A New Predictive Model For Particulate Fouling,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5. (2), The Effects of Fouling on the Irreversibility of Heat Exchangers,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 Fouling and Its Mitigation-II Ciocco Conference Center> Italy 199936. 王建国(1);利用计算机模拟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数学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1999,437. 王建国(4);换热器热力学优化准则-驱动力均分原理《面向二十一世纪热科学研究-庆贺王补宣院士七十五寿辰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 王建国(1);非均匀颗粒自然堆积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139. 王建国(2);一种新型电子水处理器阻垢率的在线检测评价方法及装置,《工业水处理》2000,.340. 王建国(1); 等容加热式饱和蒸汽湿度监测仪研究,《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0 ,341. 王建国(3);分形介质生子导热的频域问题,《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742. 王建国(1);空气预热器积灰在线监测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743. Wang J. G.(1),An Off-line Algorithm Obtaining The Fuzzy Control Table Based on Fuzzy-curve,CONTROL-2000 , MOCKBA . Jianguo Wang(4), A Fractal Model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a Disperse System of Even Particles,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 29(7), 200045. (1),On-lin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Ash Deposits on Economiz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6. (4),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uling thermal resistance on corrugated tube,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7. Wang .(3), Optimum cycle for soot blowing of economizer in a bolier, Heat Exchanger Fouling Fundamental Approaches & Technical Solutions, July 8,2001, Davos, Switzerland48. 王建国(4);基于积灰在线监测的空气预热器最佳吹灰周期研究《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849. . Wang(3), On the fractal description of active nucleation site density for pool boi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150. 王建国(3);管式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实验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3

?1.王建国、金成洙、关广岳.青城子铅锌矿床矿石组构研究.1985.《吉林地质科技情报》.NO.22.王建国、金成洙.青城子铅锌矿床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987.《第二届层控地球化学会议论文集》.3.Wang Jiangu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and Subvolcanic Gold Deposit.1989.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Gold Geology and Exploration.4.王建国.中国东部地洼区中的金矿床.1989.《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汇编》.5.王建国.金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1990.《全国岩金矿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原子能出版社.6.王建国.华北地台地壳演化与金成矿系列.1991.《岩石矿物地球化学通讯》.7.王建国 、刘辉.红花沟金矿床石英的成因矿物学特征.1991.《黄金》.NO.128.王建国.一种特殊的次火山岩岩石类型——自岩浆角砾岩.1991.《黄金学报》.NO.29.王建国.红花沟金矿床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1991.《贵金属地质》10.王建国等.华北地台太古宙变质岩系金丰度的初步研究.1991.《中国黄金地质学术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1.王建国.辽南猫岭金矿床石英的标型特征及找矿特征.1991.《中国黄金地质学术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2.王建国.金成矿预测中成矿流体研究.1992.《辽宁地质》.NO.213.王建国.扁扁山—马大峰山金矿远景区岩石学特征.1992.《黄金学报》.NO.214.王建国 、刘辉.红化沟金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1992.《黄金科技动态》.NO.1215.王建国.金厂沟梁含金石英的标型特征.1993.《辽宁地质》.NO.116.王建国等.红花沟金矿剪切带类型与活动历史.1993.《沈阳黄金学院学报》.NO.117.王建国等.金矿床的热液流体特征研究.1993.《辽宁地质》.NO.418.王建国、孙丽娜等.会聚板块边缘金成矿系列及成矿物质来源.1993.《黄金学报》.NO.319.王建国等.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1994.《黄金学报》.NO.220.王建国.中国东部地壳演化与金成矿.1997.《中国贵金属学会1997年学术年会》21.王建国.烧锅营子金矿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特征.1997.《贵金属地质》.NO.622.王建国等.河北窄玲金矿大营子矿区保有地质储量分析.1999.《黄金学报》.Vol.1 No.423.王建国等.红花沟金矿田莲花山矿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2000.《黄金学报》.Vol.2 No.124.王建国等.金矿床热液成矿体系的耦合作用研究.2001.《地质与资源》.Vol.10 No.125.王建国等.中国东部地壳演化与金成矿.2002.《黄金》.NO.426.王建国等.河北窄玲金矿大营子矿区保有地质储量分析.2003.《地质找矿论丛》.NO.327.王建国等.招远谢家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2003.《黄金》.NO.3

完成的《光纤复合地线(OPGW)雷电断股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电力电缆与通信电缆平行间距的研究》被铁道行业标准采用,获得2007年中国铁道建筑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中国铁道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线路绝缘子串雷电闪络路径及监测装置的研究》获得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的《500kV变电站开关操作和雷电对二次系统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获得2005年东北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变电站接地网腐蚀评估技术研究》获得广东省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制的电力行业标准DL887-2004《杆塔接地电阻测量》已出版。编制的铁道行业标准《铁路综合接地系统测量方法》已经会议审查通过,并进入IEC标准草案程序。主持的雷电大电流及SPD系列试验技术及成套设备在各企业和试验研究单位应用良好。近年来一直从事复合绝缘子老化特性研究,开发完善了富有特色的单因子和综合环境老化试验设备、测试系统和评估方法。正在进行风力发电场雷电防护、国防某类系统雷电防护、火箭引雷、雷电物理与雷电监测技术、变电站接地网腐蚀特性、接地网安全评估技术、污秽外绝缘及实时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科研以及试验研究工作。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2次。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已经授权专利4项,申请专利4项,申请计算机著作权2项。

王建波皮肤科论文

孙国荣,皮名济,阎秀峰,玉米幼苗冷害中硝酸还原酶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3):72-76孙国荣,刘文芳,肖翌华,杂交水稻灌浆期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8(4):341-47肖翌华,孙国荣,刘文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和优势杂种筛选,水稻育种技术基础研究论文集,1991,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61-267.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幼苗叶绿素和蛋白质及其他性状的相关分析,湖北农业科学,1991(8):6-9.孙国荣,俎桂芹,万清林等,水稻灌浆期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生物专辑):254-261.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和NO3- 含量的昼夜变化规律,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91-97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杂交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2):187-192.孙国荣,阎秀峰,李景信等,Na2CO3 对几种牧草苗期乙醇酸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研究,1992,12(生态.地理专刊):19-23孙国荣,阎秀峰,李景信等,Na2 CO3对羊草和星星草呼吸代谢的影响,植物研究,1992,12(生态.地理专刊):19-23孙国荣,朱 鹏,肖翌华,刘文芳,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2):149-153孙国荣,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词典,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3236-1孙国荣,松嫩平原中部植物群落的间接梯度分析与数量分类,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1-1027孙国荣等,磷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5,12(1):17-19孙国荣,阎秀峰等,氮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中国草地,1995(6):33-36孙国荣,阎秀峰等,碳酸钠逐级驯化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1996,14(1):67-40孙国荣,阎秀峰等,土壤保水剂对星星草幼苗抗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6,13(3):29-31孙国荣,阎秀峰等,钾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6,13(5):20-23孙国荣,俎桂芹,肖玮,万清林,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高师学生“能力系统”构建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2):23-24孙国荣,俎桂芹,肖玮,能力的系统培养要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1996,P488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植物研究,1996,16(3):346-350孙国荣,李景信,有效利用草地资源发展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对策,199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论丛,建设农业强省篇,p31-33.孙国荣,阎秀峰,肖 玮,星星草抗盐碱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2): 162-166孙国荣,陈月艳,关旸,阎秀峰,盐碱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呼吸作用及其几种酶活性的变化,植物研究,1999,19(4):445-451孙国荣,关旸,阎秀峰,Na2CO3胁迫对星星草幼苗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植物研究,2000,20(1):69-72孙国荣,关旸,阎秀峰,Na2CO3胁迫对星星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草地学报,2001,9(1):34-38孙国荣,张睿,姜丽芬,阎秀峰,干旱胁迫下白桦幼苗叶片的水分代谢与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植物研究,2001,21(3):413-415孙国荣,刘波,赵光伟,刘德玉,阎秀峰,烤烟伸根期的光合特性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植物研究,2002,22(1):46-50孙国荣,阎秀峰,刘波,李春生,邵占文,烤烟旺长期气孔和非气孔限制对水分胁迫的反应,植物研究,2002,22(2):179-183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星星草的生长对碱化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2):118-123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星星草的生长对碱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3):179-184孙国荣,彭永臻,阎秀峰,张 睿,蒋丽芬,干旱胁迫对白桦实生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林业科学,2003,39(1):165-167孙国荣,彭永臻,阎秀峰,张 睿,干旱胁迫对白桦实生幼苗叶片蛋白质的影响,林业科学,2003,39(4):151-154孙国荣,彭永臻,岳中辉,阎秀峰,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氮素营养状况的影响,植物研究,2004,24(3):369孙国荣,彭永臻,岳中辉,阎秀峰,星星草的生长对盐碱土壤磷素营养的影响,草地学报,2004,12(4):337-340皮名济,孙国荣,阎秀峰,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幼苗冷害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累积,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4):85-88朱 鹏,孙国荣,刘文芳,肖翌华,MDH和GDH活性与水稻杂种优势预测,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89-94万清林,孙国荣,俎桂芹,杂交水稻幼根呼吸和抗氰呼吸强度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生物专辑):262-268.皮名济,俎桂芹,孙国荣,土壤保水剂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1,7(2):83-86万清林,俎桂芹,孙国荣,杂交水稻幼芽呼吸和抗氰呼吸强度的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2):154-159.俎桂芹,孙国荣,万清林,苗期几种酶活性及生理性状与水稻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黑龙江农业科学,1992,(4):6-10万清林,皮名济,俎桂芹,孙国荣,分层分段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初探,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8(5):397李景信,孙国荣,盐碱胁迫对苜蓿萌发种子呼吸代谢的影响,草业科学,1993,10(1):24-26.李景信,孙国荣,割草地羊草叶面施肥的研究,中国草地,1993(3):15-19.阎秀峰,孙国荣,肖玮,萘乙酸处理与碳酸钠胁迫影响星星草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1993(12):4-6万清林,俎桂芹,孙国荣,新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程式——四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高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P144-147.刘保东,孙国荣,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2):165-169阎秀峰,孙国荣,羊草和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的比较研究,植物研究,1994,14(3):287-291阎秀峰,孙国荣,李景信,李敬兰,佟振宇,赵 彬,星星草泌盐能力的初步研究,草业科学,1994,11(3):36-39阎秀峰,孙国荣,盐分对星星草种子萌发的胁迫作用,草业科学,1994,11(4):27-31阎秀峰,孙国荣,我国耐盐牧草的研究现状,中国草地,1994(3):68-72阎秀峰,肖玮,孙国荣,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的生理反应,I.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3):1-3阎秀峰,孙国荣,那守海,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的生理反应,II.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膜透性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4):1-3刘保东,孙国荣,卷柏配子体发育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8-1032刘保东,孙国荣,两种卷柏幼孢子体形态建成的系统学研究,中国青年科学技术论文精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38-1043阎秀峰,孙国荣等,人工种植星星草的光合蒸腾日变化,植物研究,1995,15(2):252-255肖玮,孙国荣,阎秀峰,松嫩盐碱草地星星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1):81-83肖玮,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地上部无机离子的累积,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2):82-85那守海,孙国荣,阎秀峰,松嫩草地六种牧草地上部分养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黑龙江畜牧兽医,1996(3):1-4那守海,孙国荣,阎秀峰,松嫩草地六种牧草地上部分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黑龙江畜牧兽医,1996(6):4-7杨 威,肖 玮,殷 华,孙国荣,土壤保水剂对星星草幼苗抗碱性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12(4):91-94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日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植物研究,1996,16(4):477-484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的季节变化,植物研究,1996,16(3):340-345陈月艳,孙国荣,李景信,碳酸钠对星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黑龙江畜牧科技,1997(1):4-7陈月艳,孙国荣,李景信,Na2CO3胁迫对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及膜透性的影响,草业科学,1997,14(2):27-30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星星草光合蒸腾季节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植物研究,1997,17(3):325-331阎秀峰,孙国荣,肖 玮,生长不同年数星星草光合能力的比较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8,22(3):231-236李艳波,陈月艳,孙国荣,阎秀峰,盐碱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氮代谢的初步研究,植物研究,19(2):153-158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肖 玮,碱性盐胁迫下星星草幼苗中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植物研究,19(3):347-355(英文)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盐碱草地植物种群分布与土壤营养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土壤营养位分析,植物研究,19(4):435-444肖 玮,李艳波,殷 华,孙国荣,能力的系统培养要与知识的系统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4):38殷 华,肖 玮,孙国荣等,盐碱条件下磷素营养对星星草幼苗呼吸代谢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14(5):92-95肖 玮,殷 华,阎秀峰,孙国荣,星星草种群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数学拟合,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13(1):102-106李晶,孙国荣,阎秀峰,星星草地上部6种元素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分布,草地学报,2001,9(3):213-217范亚文,孙国荣,阎秀峰,李 晶,种植星星草对盐碱土壤养分状况的改良作用,植物研究,2001,21(4):600-604阎秀峰,孙国荣,李 晶,松嫩盐碱草地几种植物的土壤营养位分析,生态学报,2001,21(12):1973-1985陈月艳,孙国荣,阎秀峰,Na2CO3对星星草种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002,10(3):194-198路 芳,殷 华,曹文钟,孙国荣,玉米幼苗冷袭敏感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研究,2002,22(4):464-466(通讯作者)辛钢,赵光伟,刘德玉,孙国荣,烤烟旺长期需水特点的研究,烟草科技,2002(4):39-42刘德玉,赵光伟,孙国荣,烤烟成熟期土壤水分状况对烟叶光合生理及其产质的影响,黑龙江烟草,2002(2):23-25肖 玮,金建丽,孙国荣,阎秀峰,盐胁迫下星星草种子的抗氰呼吸,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18(5): 65-69岳中辉,孙国荣,阎秀峰,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腐殖质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研究,2003,23(2):211-214(通讯作者)淮虎银,吴晓霞,高红明,张彪,孙国荣,同一生境下两种车前属植物资源配置的物种特异性比较,植物研究,2003,23(2):323-327淮虎银,高红明,张彪,吴晓霞,孙国荣,外来植物空心莲子草入侵人工草坪中种群特征变化研究,草原与草坪,2003(4):36-38吴建慧,杨玲,孙国荣,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植物研究,2004,24(4):456-459(通讯作者)王顺心,王 台,朱 宏,孙国荣,RNAi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0:(通讯作者)吴晓霞,高红明,张彪,徐 平,张 毅,孙国荣,低浓度Na2CO3胁迫下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幼苗保护酶活性与活性氧之间的关系,草业学报,2004,(6):87-91(通讯作者)岳中辉,金建丽,孙国荣,不同改良方法对盐碱土壤磷素营养的影响,植物研究,2004,24(1):49-52(通讯作者)韦存虚,王建波,陈义芳,周卫东,孙国荣,耐盐植物星星草叶表皮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生态学报,2004,24:2451-2456(通讯作者)张彪,淮虎银,孙国荣,杜 坤,“雌蕊的类型”一节的教学改进,生物学杂志,2004,21(4):45-47张彪,吴剑,宋晓森,淮虎银,孙国荣,杜坤,被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54-57淮虎银,孙国荣,张彪,高红明,吴晓霞,金银根. 浅谈如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理论与实践探索) (2):26-28汪良驹,刘卫琴,孙国荣,王建波,姜卫兵,刘辉,李志强,庄猛,ALA对萝卜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488-496.吴建慧,赵 军,孙国荣,高温对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1:82-85(通讯作者)高红明,淮虎银,张彪,孙国荣,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理论与实践探索)(4):94-96樊明寿,陈 刚,孙国荣,缺磷玉米根内通气组织的发育时间及基因型差异,作物学报,9:1120-1124高红明,王建波,孙国荣,星星草耐盐碱生理机制再探讨,西北植物学报,2004,26(4):1589-1594(通讯作者)Yu Zhenzhe, Sun Dezhi, Shi Pengfei, Duan Xiaodong, Sun Guorong, UV-catalytic treatment of spent caustic from ethane plant with hydrogen peroxide and ozone oxid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16(2): 272-275.

Lixin Wu, Zhengyu Liu and Chun Li. Extratropical Control of Recent Tropical Pacific Decadal Climate Variability: A Relay Teleconnection. Journal of Climate, 2005 (In Review)张苏平,李春,白燕,雷小途. 一次北方台风暴雨(9406)能量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2005(待刊)李春,罗德海,方芝芳,周后福.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6期李春,方之芳. 北极涛动与东北冬季温度的联系. 高原气象,2005年第 6期闵锦忠,李春,吴芃.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的研究. 大气科学,2005年第6期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李春.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田红,李春. 近50a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李春,康健鹏,吴芃.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热带对流的关系. 气象科学,2004年04期陈海山,朱伟军,邓自旺,李春.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4期周后福,李春.黄河干流径流量暂态成分与时频分析及其预测.气象科学 2003年02期李春,孙照渤.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Sun Zhaobo, Li Chun,Chen Haish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s over North China (English).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rocesses, Dynamics, and Climate Change .APR2003, Editors: Zhaobo Sun, Fei-fei Jin, Toshiki Iwasaki.孙照渤,李春,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中国气象学会主编,2003年11月.孙照渤,李春,陈海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华北降水的关系.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机理研究,黄荣辉,李崇银,王绍武等编,气象出版社,2003年11月李春,孙照渤,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