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是谁

发布时间: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是谁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病毒学家。福建厦门人。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

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

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

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病毒培养技术

20世纪初,国际上对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

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

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

这项新技术把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病毒学家恩德斯获得诺贝尔奖金,就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美国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录》称黄祯祥这一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学水平,黄祯祥所发现的这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比这一技术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的方法。这一新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采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

乙型脑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中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年中,黄祯祥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有关调查工作,由于卫生当局的大力协助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诚合作,这项工作是相当顺利的。在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之后,黄祯祥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并着重指出蚊虫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昆虫,从而在技术上具体地指导了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黄祯祥在中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他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最初研制乙型脑炎疫苗时的想法:“当1949年我们开始了流行性脑炎的研究之后,首先对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用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这些研究的结果给预防工作指出了方向,为了更好地配合预防工作上的需要,于1949年我们开始了疫苗制造试验。”这是中国开展乙型脑炎疫苗研究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最初从研究死疫苗开始,继而发展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渗透着黄祯祥的心血。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所周知,预防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绝不是靠某一个人独自奋斗所能取得的,必须要有长时期的,有时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国乙型脑炎的研究从1949年开始,经过整整40年的工作,终于被社会所承认。1989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时,虽然黄祯祥已不在人世,甚至获奖者的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祯祥在中国乙型脑炎研究中开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这项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贡献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1980年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知识点黄祯祥的影响

由于黄祯祥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担任了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黄祯祥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以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新人。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共同主编、出版了《黄祯祥论文选集》,以纪念他在病毒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全名: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 出版方:美国医学协会。世界上三大医学会之一,在医学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 影响因子:(2006) 创刊:1883年 刊期:周刊,每月出版4期,全年出版48期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员是谁

白求恩精神就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的精神。附:上面那位好像跑题了吧!!!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投身于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当中。在他的指导下,将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医院办成了八路军模范医院。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同抗日军民并肩战斗,以满腔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服务。白求恩大夫不幸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因败血症以身殉职,为了纪念他,医院正式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辞世已经整整70年了,重读白求恩的事迹,依然让人感慨万端。白求恩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永远地传承在了我们一代代的传人身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起来,争做白求恩传人,实现医院全面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扬白求恩精神,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白求恩精神。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白求恩精神内涵的精辟概括。白求恩心中装着伤员,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常说:“对于伤员,我们必须加倍爱护,宁可自己累一点,饿一点,也不能叫他们受痛苦。”战斗紧张时,他六七十个小时不下手术台,为一百多名伤员施行手术。他把布鞋给了伤病员,自己穿草鞋、打赤脚。他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人民手中的战斗武器。他说:“你们不要把我当作古董,我是来工作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来使用。”他最后以身殉职,谱写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最光辉的篇章。以病人为中心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我们弘扬白求恩精神,就要树立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医院党委根据我院实际,提出了“温馨服务”、“人性化服务”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创百姓放心医院”的活动。我们肾脏病科在吴广礼主任的带领下,深入贯彻“全心全意,精益求精,持续改进,满足要求”的院训,将“以病人为中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肾脏病科病人多为慢性病,很多无法治愈,有的病人需要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

美国科学家把将死的人放到天平上去称从而得出人是有灵魂的这一事件是存在的,有人已做了回答。 我想说的是能否从这件事就能够说明人的灵魂的重量是多少的问题需要研究。

1910年2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1941年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1941—1942年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1942—1943年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1944—1947年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1947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1949—1987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82年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1987年3月25日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出身良好,学习优异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留学美国,学成归国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 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为国做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所获称号,成就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 、 《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不幸逝世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是谁的

美国科学家把将死的人放到天平上去称从而得出人是有灵魂的这一事件是存在的,有人已做了回答。 我想说的是能否从这件事就能够说明人的灵魂的重量是多少的问题需要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导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仅次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与《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号称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其医学学术文章享誉全球。 扩展资料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55873.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2、柳叶刀( Lancet)。《柳叶刀》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硏究文章、也有其它-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IF)为45217。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AMA比较注重其教育职能,利用该杂志的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栏目向临床医师提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服务。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35289。4、英国医学期刊(BMJ)。《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全英文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16378分。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是谁写的

先后完成省、校级科研课题9项。已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著40余篇,其中25篇为权威或核心期刊;26篇被国内60余种医学杂志或专著(包括院士和知名教授写的专著)先后引用100余次,其中《胆囊腺瘤癌变临床病理研究》的论文已被国内多种医学期刊和专著引用达30余次。6篇被国内权威刊物或年鉴转载或摘录,5篇被美国医学索引(IM)收录。

我曾经听说过的不是减少15克而是减少21克。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来拍的。 电影《21克》: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因为在西方的传说里,人死后,没有了灵魂,体重就减少了21克,而这21克的重量就正是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这部电影鉴证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21克的来历。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象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克至克的重量. 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狗在死时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因为狗没有人一样的思想.

美国医学杂志解说内容是

妈咪们每天傍晚总是准备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等著老公回家一起用餐,享受全家在一起的时光吗?大家在一起吃饭不仅可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更能凝聚家庭力,最重要的是还能改善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美国医学会杂志》日前在官网(JAMA Neork Open)发布一项研究,指出全家一起用餐可以使孩子们吃更多的水果和蔬菜,避免经常摄取速食、含糖饮料、垃圾食物等,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经常性的家庭聚餐可以避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暴力行为、忧郁、焦虑等问题,父母更可从孩子们的饮食行为、交谈状况中及时矫正和引导。

一起用餐可以确保孩子进食状况,并且可以掌控正餐与点心、零食的比例,避免孩子体重过轻或过重。

延伸阅读 :你看到的瘦不是瘦!正确判断宝宝喝奶、吃副食品问题

在全家一起用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跟孩子对话,也能听听孩子们一天发生的事、遇到的趣事或挫折,并且认真倾听以及给予意见,在对话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尊重他们,愿意了解他们,进而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另一项研究指出,全家一起用餐可有效帮助孩子面对网路霸凌问题,该研究针对近19000名学生调查,发现网路霸凌与焦虑、忧郁、药物滥用有明显关联,且多达1/5的受调者正经历某种形式的网路霸凌,但研究指出经常与家人共进晚餐者的霸凌问题较少。

除了《美国医学会杂志》研究报告,加拿大曾在2018年做过一项研究,追踪一群婴儿期到儿童期的儿童,发现参与者的家人若在幼儿期有积极的全家进餐经历,在儿童期时的健康、社交、逻辑与解决问题能力都更好。

现代人生活忙碌,琐事让人忙得喘不过气来,但若能尽量全家在一起吃饭,不论是外出用餐,或是假日在家小煮,都能凝聚家庭力,提升亲子关系。

近日,《美国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及《美国临床血脂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刊登了一项来自日本福冈大学与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合作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显示,将稻米油和芝麻油混着吃,有助于高血压、中轻度糖尿病患者降血压血糖。这种混合油降血压、血糖的功效就在于它含有天然抗氧化剂: 如稻米油中含有丰富的谷维素、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 芝麻油中含有芝麻素、芝麻酚、芝麻酚林 。同时,这两种植物油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脏健康。此研究一出,引起了各国医学界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关注。 上图:《美国医学期刊》刊登临床研究,稻米油混合油可以降血糖。 下图:《美国临床血脂期刊》刊登临床研究,稻米油混合油可降血压。 该项为期8周的研究,由日本福冈大学征集了600名患者(300名2型糖尿病患者+300名中轻度高血压患者)和2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者们把这800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糖尿病患者组成的测试组,第二类是高血压患者组成的测试组,针对这两类人进行不同的饮食干预。 第一类: 300名糖尿病患者+100名健康志愿者 1.健康组(100人): 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2.糖尿病混合油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3.糖尿病服药组(100人):服用格列本脲类降糖药物; 4.糖尿病混合油+服药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的同时,服用格列本脲类降糖药物。                        第二类:300名高血压患者+100名健康志愿者 1.健康组(100人): 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2.高血压混合油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 3.高血压服药组(100人):服用硝苯地平(抗高血压钙通道阻滞药物); 4.高血压混合油+服药组(100人):食用稻米油混合油的同时,服用硝苯地平。 日本福冈大学的研究者们要求其中的6组志愿者在日常饮食中,包括炒菜和凉拌菜时,加入约盎司(约35克)的稻米油混合油,比例约为80%的精炼稻米油和20%的非精炼芝麻油。在第8周时,研究者通过身体测量和生物指标测定后发现: 第一类糖尿病类变化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试验开始后的第4周与第8周,经稻米油混合油干预组(2组)的糖尿病患者,其空腹和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26毫克/分升和53毫克/分升,经稻米油混合油+药物组干预组(4组)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水平进一步下降,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分别下降了46毫克/分升和27毫克/分升,“坏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而血糖正常的对照组(1组)测试者,两项指标并未有显著改变。 第二类高血压类数据变化情况: 高血压患者在试验开始后的第15、30、45和60天,经稻米油混和油干预组(2组)的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与基线值相比,均显著降低(P<)。经稻米油混合油+药物组(4组)干预的高血压患者,SBP、DBP和MAP下降效果比仅服用药物组的效果更明显。而血压正常者的对照组(1组)测试者的相关参数没有出现显著降低(P<)。 通过8周跟踪测试,研究者发现: 1.食用稻米油混合油对健康人的血压、血糖不会产生显著变化; 2.食用稻米油混合油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显著:数据显示,测试者血糖、血压水平都有明显下降;如果患者在服用相应药物的同时食用稻米油混合油,他们的血糖、血压下降水平比只服用药物的患者高出两倍多。 3.研究者还发现,稻米油混合油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增加“好胆固醇”含量。而只吃药物的患者在胆固醇水平方面并没有改善。 近年来,受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约有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10,预计将在2040年增至亿人;约有5亿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亿,每3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特点:“三高”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在服药人群中,盲目服药、擅自间断服药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如果能找到一种科学的食疗方法,能辅助患者安全、有效地降血压、降血脂,对广大患者来说再好不过了。《美国医学期刊》发表的稻米油混着吃能辅助降血压、降血脂的研究成果则刚好给出了解决方案。但需要强调的是,稻米油混合油无法替代药物。(注:以上研究内容引自《美国医学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临床血脂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上发表的相关文章。) 稻米油更符合亚洲人膳食需求 稻米油作为健康功能性食用油,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营养素,尤其符合亚洲人膳食需求,在日本、泰国、印度和西方国家备受推崇。稻米油的功效,除了近期《美国医学期刊》和《美国临床血脂期刊》上刊登的能辅助降血压、血糖外,早在2013年,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报道: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苏宜香教授和朱惠莲教授,专门针对谷维素含量不同的稻米油,进行了小鼠睡眠剥夺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稻米油具有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稻米油起源日本,日本人食用稻米油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的稻米油多用于药用。日本真正将稻米油转向食用方向,是从昭和8年(1933年)开始的。那一年,维生素B1发现者、日本科学家铃木梅太郎指出“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缺乏维生素B1”,从而开启了从米糠中提取谷维素及食用稻米油的新时代。日本是个极其重视食育的国家,在膳食搭配、健康饮食习惯以及疾病预防上,有一整套健全的体系。也正因此,由于稻米油含有谷维素等丰富的营养素,在日本,它被指定为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用油。现在,日本的薯片、蛋黄酱、风味调料和很多食品都在使用稻米油,日本也是将谷维素作为日常膳食补充剂和食品添加的国家。 稻米油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并不影响中国稻米油技术的发展。据了解,国内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很早就预见了未来家庭对功能性食用油健康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10年前就投入研发,在借鉴日本稻米油萃取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所生产的稻米油脂肪酸比例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黄金比例”。 稻米油成油不易,主要从稻谷的米皮米胚(米糠)中提取,稻米胚只占到稻谷的5%,却含有64%的稻谷营养精华。 也正因此,稻米胚被联合国称为“未被有效开发的天然营养源”,如果能积极开发利用, 稻米油和谷维素将为改善中国人的膳食健康、国民体质,尤其是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大医学杂志就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

1、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

分为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HIV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2、《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

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letinlight)。

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是由美国医学会主办的一种综合性临床医学杂志,创刊于1883年,每月出版4期,全年出版48期。

主要刊载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编者述评、读者来信、相关书评等类型文章。同时该杂志也向读者提供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的非临床性信息,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法律、环境、经济、历史及文化等方面内容。

4、《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分。

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医学论坛报》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用中文同步出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部分文章。

出版风格: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每周四出版,年页码数为3400页。杂志隶属于马萨诸塞州医学会。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

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文章多为指导临床实践。该杂志是周刊,发表关于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评论以及从生物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编辑部意见。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稿件的处理流程通常需10—12周。来稿的刊用率约为7%。该杂志的封面便是目录,设计可谓简单朴素至极。

177个国家超过50万名的医师、学生、研究人士、以及其他医学专家构成了该杂志的读者群体。该杂志也吸引了在数量上居全美第一的医师招聘广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