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情绪病议论文

发布时间:

情绪病议论文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先写介绍消极情绪,然后介绍调节方法。

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的原因: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受到了他人的挖苦或讽刺;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

1、听音乐和唱歌

听歌最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特别对于那些喜欢轻快风格音乐的人来说,听一首音乐,情绪瞬间也就变好了。如果光听还不够,那也可以去唱。

2、看喜欢的电影

坏情绪上来时,不妨给自己泡杯茶,买点零食,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自己想看,但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

如果喜欢电影院的氛围,可以独自去电影院看,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好的电影,能让自己产生共鸣,在电影故事的发展中,慢慢缓解消极的情绪。

扩展资料:

情绪调整

1、学会倾诉:

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试着让自己独处,让自己沉溺于低落的情绪之中,独自去抚养自己的伤口,而应该多与朋友交流,将不良情绪都宣泄、释放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中。

2、培养兴趣:

当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觉得非常的愉悦与快乐。但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如今已提不起兴趣。可是你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你去培养,去发掘,那么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

情绪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趋向越大。情绪的强度决定于引起情绪的事件对人的意义以及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是否能够实现和达到。

几个字还是可以回答的,1000字没那么多时间的

情绪病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情绪困扰的成因论文

摘要:

大学新生入学后,绝大多数会出现对大学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方式和宿舍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对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使大学新生焦虑、压抑、自卑、迷茫,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适应;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心理特点是: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共同存在;情绪忽高忽低,容易急剧动荡的阶段,因此当遭遇某种变化或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位新生都面临着环境的适应问题。如果新生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会出现大学生活适应上的问题,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人际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的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不适应学校物理环境而产生的情绪困扰。

无论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新生入校以后首先面临对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的管理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物理环境的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情绪反应。

1、生活环境的变化,内心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目前入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家,以前除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以前在家里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现在几个人共用一个房间;在生活习惯上、人际关系上很难相容,一旦遇到摩擦,就会感到惶惶不安;而且每个同学带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来到大学,有部分是南方的同学来到北方,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还有一些同学理财能力欠缺,开支无计划,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物品,频繁聚会等,因此时常陷入“经济危机”,产生危机心理。

2、学习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失落和恐慌等情绪。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在中学上课,每个班都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人,学的课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大学则是每一时段的课都要换教室;有小班课有大班课;有单班课有混班课;有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必选课还有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同,每门课考试的方式不同,每门课的学分也不同,这些变化会使刚入学的新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焦虑的情绪。

第二,中学上课,在学校的时间每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回家后的时间都被老师的作业挤满。大学则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新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听力室、自习室如何使用,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快到期末时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失落。

第三,在中学从早到晚,从学习到生活,从纪律到心理,大大小小的事班主任一个人全部负责到底。而来到大学以后,班主任很少能看到,宿舍有宿舍管理机构,学生的学籍及思想教育由学生处及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管理,学生的课程和成绩由教务处及各学院的教学秘书管理。分散而复杂的管理体系,使很多新生遇到问题以后不知所措,限于慌乱中,使其焦虑难耐。

第四,一进入大学,新生立即被各种学生社团包围。因高考的禁锢,许多学生压抑多年的兴趣爱好喷涌而出,一下就报了两三个社团,最多有报五六个社团的。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时间学习。表面上过的忙忙碌碌,内心却无比的空虚和失落。快到期末时,才发现自己欠下了那么多学习帐,马上面临期末考试,陷于恐慌之中。

二、不适应学校人文环境而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新生带着各自的心理烙印进入大学,入校以后马上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新问题。新的环境中位居何处?我将往哪里去?这一系列的新问题,使一部分同学在新的竞争中立即面临挫折情境,如处理不当,会引发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1、高考的失利、专业选择的失误,使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小升初要上重点中学,中考要上示范高中,高考要上重点大学。使那些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学生,形成“名校情结”。还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志愿是父母报的,专业是父母选择的,自己并不喜欢。这些学生入校以后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对任何活动没有兴趣,内心总是耿耿于怀,自责自怨,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2、教育体制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只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只为了应试。高考这一人生阶段性的目标,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人生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往哪里走,不知自己该去做什么。失去了奋斗目标,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容易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更有些学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因此在大学里消极、懒惰、混日子。

3、评价体系的变化,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丧失了优越感而沮丧。

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中学时的尖子,但到了大学,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变成了平庸之辈。丧失优势地位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4、不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使一些学生很苦闷。

刚刚入学的新生仍然习惯于中学“满堂灌”式的学习方法,习惯于自己的所有的学习都由老师来安排。而来到大学以后,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提纲挈领,比较抽象概括,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表面学习气氛很轻松,老师不留作业,没有考试,没人监督你学习,考试不排名次,但这里绝不是没有竞争。有些学生刚入大学时,课余的时间不知看什么,上课时间不知听什么,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三、不适应集体生活时产生的.情绪困扰。

在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可回避的是对班级和宿舍的集体生活的适应。因为我们任何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需要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被承认的、确凿无疑的、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就是人的归属的需要。而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他们要在这个集体中度过四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如果没有被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接纳,就会感到不安全,引发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但是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具体表现为:

1、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中学时的集体生活很单一,同学关系简单。大学生的组成比高中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难以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另外,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还有些同学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认为不如别人,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常常沉默寡言、内向孤僻,远离集体。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所以许多学生感觉来到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冷漠,不像中学同学那么开放好接触,更感叹知己难求。

3、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新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在家里生活习惯了,在集体中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的一些小毛病,自己不能吃一点亏。许多同学不够宽容,不能理解他人,什么事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常常引发纷争,使自己很难融进集体。例如有些同学追求完美,对自己、对别人都比较苛刻,眼里揉不得沙子。有的同学嫉妒心很强,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用言论或行动去攻击别人,使自己和别人都陷于痛苦中。有的同学比较腼腆、害羞,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和周围同学说话,会很退缩、不合群。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融不到集体中去,集体的活动都不愿参与。有些同学比较逆反,总爱和别人抬杠,以表明自己标新立异,使其他同学很反感。有的同学比较功利,只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并常常过河拆桥。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冷落。

总之,大多数新生面对新的校园、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都会出现“心理不适”,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每位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适应的时间长短不同,适应的程度不同。一般的情况下,三个月后就会度过适应期。如果一个学期过后,适应的某类问题还困扰着你,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摆脱复兴情绪的困扰。

参考文献:

[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03期

[2]汪国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3]马燕: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20期

[4]尤世红: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7年第6期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 教育 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 文化 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 经验 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 自我评价 、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 方法 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 辩论 、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 社会实践 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情绪跟病有关的论文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 P<);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 P>)。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 热点 。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方法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半信度为,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以上。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和±。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和±)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 经验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 3.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500字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500字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500字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病跟情绪有关的论文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摘要]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无力感、绝望感甚至自杀的倾向,都缘于抑郁症患者消极的看待自我、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经验,而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和思维,加上生活中的突发与应激事件又加速与巩固着他们的认知模式,给心理带来了难以遏制的冲突。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由此活在功能失调性判断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患者游走于情绪失调引领的迷城中。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上的感冒;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85-01

1 正确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轻型病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的人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症状。

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还不十分清楚,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抑郁症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含量下降导致功能不足,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忧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的区分:

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基于一定客观事物为背景的,即“事出有因”的。而病理忧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

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常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重新保持心理平稳。心理医学规定一般忧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则肯定是病理性忧郁症状。

前者忧郁程度较轻,后者程度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更有甚者可以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

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有既往史可资印证。

典型抑郁症有节律性症状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许多病人常说,每天清晨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因而不少病人在此时时常有自杀身亡的念头。至下午3~4时以后,患者的心境逐渐好转,到了傍晚,似乎感到没有毛病了。次晨又陷入病态忧郁的难熬时光。

抑郁症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的情感障碍的发作史。

持续性顽固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郁、生理功能低下,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定性的功能性不适和整体性的症状关系,检查又无异常,以上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

2 治疗与护理:

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痉挛治疗等。当然,严重的抑郁症,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配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叠加效用。

心理护理

虽然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心理护理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药物副反应等,另外,还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挫折、遭受不幸等),出现情绪抑郁、低落,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的情况。心理护理采用耐心、细心的安慰,适时并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

用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患者倾述内心烦恼和痛苦,帮助分析面临的生活及心理问题,适时给予安慰性语言,用同情、理解的心态和关心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开解,与患者共同分析是受到哪种情绪干扰(潜在焦虑的情绪干扰、自我防卫机制相互作用影响行为的情绪干扰、非理性想法的情绪干扰)找到原因制定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同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生活,每日要与人打交道,从而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

如果病人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治疗,解决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饮食护理:已有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经传递素很容易导致抑郁症。

抵抗抑郁症的饮食:

喝玫瑰花茶可抗抑郁,玫瑰花最好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因为茶叶中有大量鞣酸,会影响玫瑰花舒肝解郁的功效。

鱼肉减轻心理焦虑,因为鱼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能产生相当于抗抑郁药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含锌铜量高食物缓解抑郁,体内缺铜也会使神经细胞的内抑制过程失调,使内分泌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而失眠。食物中含锌量最高的是牡蛎,动物肝肾、奶制品中也有分布。乌贼、虾、羊肉、蘑菇等均含铜丰富。

含硒高食物可改善情绪,含硒的食物同样可以治疗精神抑郁问题。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也能改善情绪。

另外,长期的失眠消耗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补充足量的水分,维持脏腑的正常需要,润滑肠道,利二便,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因引发失眠的病因较多,所以患者应按自己的体质有选择地选用适合自己的食物。

抑郁症离我们很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此病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目前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重视抑郁病,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

情绪对糖尿病影响论文

情绪当然与血糖有关。血糖就像是一种交际花,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饮食,运动,天气,睡眠和情绪。

情绪会影响患者血糖的波动

举个例子,在田径比赛中,打枪发射号令的人在喊“预备跑”的“备”与“跑”时,会把“备”的尾音拖得很长很长,之后才会喊出“跑”字。

在拖音的时候,运动员会心跳加速,异常紧张,有控制不好者甚至会抢跑。号令员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人在情绪紧张时,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会升高,机体能获得大量能量补充,运动员就更容易出成绩。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他们在上场前都会大吼几声,因为这样可以调动自己体内的升糖激素水平,当升糖激素升高后,更多的血糖进入血液循环并产生能量,机体能量充足,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考试也一样,人在考试时会相对紧张,此时若你携带一个24小时心电监测仪,会发现此类升糖激素可以使心脏的传导加快。

以上的例子主要是说明一个问题,当某种事物或特定的情况引起你的情绪波动,都会调动体内升高血糖的应急激素水平升高。所以,无论情绪好坏,特别是大喜大悲,都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从而影响血糖稳定。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本就比较高,情绪一旦波动过大,血糖高低起伏就会更加明显。

所以,糖尿病患者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悲。

不良情绪抑制胰岛素分泌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愤怒、抑郁的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容易“招惹”糖尿病。临床医学表明,30%—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抑郁、愤怒患者不仅血糖控制差,而且慢性并发症也多。实际上,消极的情绪是回避不了的,悲伤、愤怒或失望等情绪有时也是人之本性。我们不可能只知道快乐而不知道忧伤。但是,长期的消极情感、抑郁、焦虑心境容易患病,而患病后也难于治疗,甚至使病情加重。心理因素会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属于终生性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患者焦虑、沮丧、抑郁、暴躁的心理状态,可加重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又可加重患者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愉快的心情对血糖值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笑一笑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疗效。心情跟健康是成正比的。所以,心理情绪不宜控制者应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努力避开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进行自我调节让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还可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不良心境,宣泄积聚在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糖尿病人莫忘心理治疗转移注意力,有些病人在确诊患糖尿病之后,精神特别紧张,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恼和忧愁之中。特别是有病人发现其他糖尿病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更是紧张焦虑。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可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或不药而愈的疗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陆颖理)糖尿病是一种病发几率比较高的疾病,糖友为控制血糖长期作战,不仅身体上会出现病变,心理上同样会出现问题,当糖友血糖不稳定时,情绪也会受牵连引起一系列波动。

压力与紧张: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一个轻松自在的休养环境,而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糖尿病,还在工作中的患者因时刻处于紧张的工作当中,只会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

抑郁悲观:心情抑郁是糖尿病患者首要心理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他们的情绪更加容易波动,抑郁症状会逐渐加剧。并且长期的抑郁也容易让健康的人患有糖尿病。

暴躁易怒:由于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糖尿病患者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很容易感到烦躁。他们会显得没有耐心,遇事容易冲动,特别是对家人爱发火。加上糖尿病本身代谢紊乱对情绪的影响,急躁易怒的症状就格外的严重。如果长期的生气愤怒,则会诱发高血压、脑中风等糖尿病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死亡。

恐惧忧伤: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有着无信心、垂头丧气、心理灰暗和绝望等悲观情绪。这些对疾病的过度恐惧和过度忧伤的不正常心理,会消耗人体的“正气”,让患者的身体机能丧失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病情的迅速恶化。

在糖尿病患者中诱发的心理疾病,都是与心情有关的,心态平稳,疾病自然缓解;心态浮动大,疾病自然找上门。

树立自信心:糖友首先需先要树立必要信心,认识到该病目前和许多疾病一样,虽不能根治,但并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当,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

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要有一种正确态度。血糖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高没有调整到控制范围而放任自流,其实糖友的血糖调整好与正常人生活是一样的,所以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充实一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