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是:特别专辑《打造世界杯体育场》。理由:1、及时报道最先进的科技发展。例如,在讲述创新工程科技如何引领人们迅速进入新世纪中,特别专辑《打造世界杯体育场》为观众引荐了在这两大项目背后大胆而雄心勃勃的建筑师、一丝不苟的规划师以及兢兢业业的施工人员,没有他们的辛勤与创造,这些杰作永远都无法成为现实。并详尽拍摄和记录发生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两座尖端的世界杯体育场的幕后主脑是来自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两位世界级建筑师;并独家探访他们是如何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以及其间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努力;还将前往慕尼黑跟踪拍摄和录制了整个项目的进程:从最初的蓝图一直到最后的竣工。2、追踪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动态。最新介绍了正在北京兴建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使得我们可以近距离、直观地去探索和感受:应用在鸟巢当中的最新的科技。不断激发探索的欲望。正是不断追求探索和发现,使得节目类型定位、节目定位准确,并且多姿多彩,极具创意与挑战性,丰富的知识性丰富,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好奇心。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面朝上的有104,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面朝上的有48,占比。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面朝上的有28,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面朝上的有18,占比。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
李小龙,武术技击家,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乳名:细凤 绰号:马骝,冇天装,阑仔,牛王头,冇时定,点解龙 ,猩猩王等。 藉贯: 中国广东顺德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于: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岁) 生肖:龙 出生地:美国旧金山(三藩市积臣街医院) 近视:600度 身高:5尺7寸(米) 体重:140磅 胸肌:(扩胸前)(扩胸后) 腹:寸 右前臂:寸 左前臂:寸 右上臂:寸 左上臂:寸 右大腿:寸 左大腿:寸 右小腿:13寸 左小腿:寸 肆业于香港喇沙书院 1961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 7岁从影,13岁习武 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父亲:李海泉(李满船)(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 师父:叶问(咏春宗师) 姊姊:亚葛蕾丝、费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罗勃特 太太:莲达.爱美莉(Linda) 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 女儿:李香凝(从影) 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 正题 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很早就对李小龙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但惭愧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这个人的来龙去脉,总觉得一位已经去世三十年的明星,其星光可能只存在于上一代人的记忆里,在我们这一代,亮极有限。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发现李小龙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几乎是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他的名字,知道中国电影的人就知道他。后来终于买到了他的几部代表作和传记片,一看之下,瞠目结舌。原来他不仅仅是仪表堂堂渊停岳峙,动起来更似奔雷闪电,远不是如今众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绣腿可以比拟;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还是一代武学宗师,一生致力于传播和提升中国武术;原来他不仅会演戏,还对电影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和切实投入,后期作品可以真正称为“李小龙作品”;原来他不仅懂电影懂功夫,还懂哲学,会作诗,擅长美术…… 李小龙原籍广东顺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藩市,属龙,乳名细凤,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据说是“振兴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据说在李小龙尚在襁褓里的时候,好莱坞电影《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出镜,抱去了李小龙。如果此事属实,应该算是这位电影巨星的处女作吧。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逝世于香港伊丽莎白医院。他生前多次说过:“我首先是一个武术家,然后才是演员。”他的一生虽然短暂,30年来却声威不减。 李小龙盛年猝然离世,留下无数疑问,会有什么事情可以使他在一夜之中死去呢?一时之间对李小龙的死因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以下是几个不同版本的传闻: 1、伤患复发 一说李小龙是个武痴,而且特别在少年时与人决战无数,因此不少人联想到他可能积下伤患,特别是头部,他最后是因为脑出现问题致死的。 还有部分说法出自于一些习武之士口中,认为李小龙不跟随传统教导,过分着急而练坏了身体。还有的说他练法不得当,导致血脉失调。 2、练功过度 来自武术界的说法是:练功过度,或练功不得法,同样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暴毙。有说他为了提升自己的武艺,过分辛劳导致最终无法负荷,并且在最后的几年,他在成名的压力下,心里负担也很重。双重的压力使他几近崩溃。 3、滥用药物 据当时的检验报告显示:李小龙体内有大麻留下的物质,最后几年他精神渐渐陷于失常状态,无法通过心理调节解脱自己,加之他成名太快,操劳过度,体力精力常有不支之感,不得不依赖兴奋剂。 但是以法庭的审查资料来看,并未将其列为致命的因素,只是与后来女友丁佩给他服用的止痛药可能产生过敏有关,这也是当时医学上所能理解的唯一可能性。 4、病发 李小龙原本就有心脏病和脑病。在洛杉矶进行全身检查,被初诊为“脑部有问题”的李小龙拒绝对脑部的检查。再由于他死前2个月一度在公司昏倒,所以据推断脑病与其死亡情况直接相关。 5、暗杀 其理由是,李小龙得罪过许多人,他在美国就多多得罪武林中人,多次遭人暗算险些丧命。他到香港后与武林中人关系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李小龙在港再遭人暗算,令此说法平增了七分可信度。 6、迷信说法 一说李小龙与所居住地名相冲,最后居住的地方在香港九龙半岛九龙塘,九龙把小龙困在了塘里。又有人说是李小龙遗作《死亡游戏》名字不吉祥。 以上说法千奇百怪,有的是危言耸听,有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拿不出确凿证据,甚至连怀疑线索也提供不了,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李小龙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官方公布的死亡原因 经过警方的周密调查和分析后,李小龙的死因终于真相大白: 7月20日约十一点钟,邹文怀来到李小龙的家,两人讨论了《死亡游戏》的剧本后,随即一同前往李小龙女友丁佩家,他们又一起前往一家餐馆进餐然后他们回到了丁佩家中,但到了丁佩家后,小龙感到一阵头痛,于是,丁佩便给他几片阿斯匹林消除头痛,服药后,小龙便躺下休息。到了晚上10时左右,邹文怀还有事要与李小龙商量,便推叫李小龙,但小龙一点反应也没有,邹文怀感到情况不妙,便马上打电话叫医生,但一切都已太晚了,李小龙因自己早已患有脑肿瘤,并由于服用阿斯匹林而引起药物过敏,导致他突然脑死亡。李小龙终因重病折磨而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狂龙”,所幸的是李小龙最后能在毫无痛苦中死去. 所拍电影和电视剧:金门女(1940),富贵浮云(1948),梦里西施(1949),细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灯(1953), 母泪(1953),父之过(1953),千万人家(1953),危楼春晓(1953),爱(上集)(1955),爱(下集) (1955),孤星血泪(1955),守得云开见月明(1955),孤儿行=苦命女(1955),儿女债(1955),许癫纳福(1955),早知当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儿(1957),人海孤鸿(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 猛龙过江 (1972),龙争虎斗(1973),死亡游戏(1978),盲人追凶,打击恶魔党,可爱的女孩, 布朗蒂,青锋侠等。
这个没有一点科学依据的,溺水而亡面朝下还是面朝上,基本就是看一个人的浮力大小。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面朝上的有104,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面朝上的有48,占比。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面朝上的有28,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面朝上的有18,占比。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
这个没有一点科学依据的,溺水而亡面朝下还是面朝上,基本就是看一个人的浮力大小。
都灵裹尸布被一些人说是耶稣的埋葬布,另一些人则说是中世纪的赝品。现在,一项使用现代法医技术的新研究表明,裹尸布上的血迹是完全不现实的,支持这是假的论点。
都灵裹尸布是一种古老的亚麻布,长约15英尺,宽约4英尺(×米),上面的图案看起来像是一具被钉死的人的尸体。在意大利都灵的圣约翰浸信会大教堂展出,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声称是耶稣唯一真正的埋葬布的众多裹尸布之一。
,但在1988年,科学家们将裹尸布的起源追溯到公元1260年至1390年之间,支持这仅仅是一个的说法,当耶稣的生命被认为在公元33年结束时。不过,裹尸布是否是赝品仍然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宗教谜团:8件据称是耶稣遗物】
为了帮助阐明这一争议,研究人员努力在裹尸布上使用现代法医技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被认为是十字架上的伤口上的血迹上,这是为了重建手臂和身体在裹尸布中的最有可能的位置。“KDSPE”“KDSPs”科学家们将活血和人造血应用到活体志愿者身上,看看血液在手臂上躺着时,血液会在溪流中流淌下来。身体处于不同的位置。此外,据《圣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圣矛刺伤了侧面。因此,为了模拟矛伤,研究人员将一块海绵粘在木板上,用合成血液浸泡海绵,并将这根假矛戳入人体模型的侧面,观察血液是如何流到人体的。他们最后把这些血迹和裹尸布上的血迹做了比较。
他们发现,如果把裹尸布上的血迹都检查了一遍,“你就会发现,这些血迹不可能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放进坟墓里的人的血迹,但实际上是由制作裹尸布的艺术家手工制作的,”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法医人类学家马特奥·博里尼告诉《现场科学》。“例如,裹尸布左手背上的两条短血线,只与一个手臂站立的人相一致。”以45度角固定。与此相反,裹尸布上的前臂血迹与一个人站着的手臂几乎垂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处于这两种姿势。
科学家们确实发现胸部前部的血迹与枪伤的血迹吻合。然而,他们说,后背下部的污渍——据说是尸体放在背后时枪伤留下的——是完全不现实的。
“如果你把血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像你在犯罪现场工作时一样,你会意识到它们相互矛盾,”博里尼说这说明了这些污渍的人为来源。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如何将法医技术不仅应用于新的法医案件,而且也应用于古代的谜团,博里尼说:
科学家们在7月10日的《法医学杂志》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上。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性格塑造疾病: 我们的健康于外部环境有关,与生活习惯又关,但鲜有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个因素,能够影响人的大脑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影响到人的身体.不满.委屈.气愤.自责.有过错感----这些负面情感会把我们带到病床上.要想避免这些,必须立刻终止那些让我们痛苦和不安的东西.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我们的意识和心理有存在着严格的特定联系.当我们心理失调时,特定的器官也会不正常,从而导致某种疾病.要想痊愈,除了遵医嘱治疗外,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1.心脏疾病:大多数是因为缺少爱和安全感的结果,以及感情的自我封闭.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相信爱情的可能性,或者不让自己表现对他人的爱情的人一定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学会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倾听自己的真正声音,可以再很打程度上减轻心脏疾病.2.关节炎:学会经常光顾那些不会说"不"和指责别人利用他们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学会说"不",如果这是必须的.3.肥胖:是身体保护某种东西的意图.内心的空虚容易刺激人的食欲,尔堇菜的举动能给很多人"充实"的感受,但是心灵的匮乏不是饮食能够填的蛮的.4.肾病问题:是因为指责.伤心.生活种的不幸.挑剔的生活态度.这些人经常觉得,人们欺和欺负他们.类似的感情和情绪会导致人体内不正常的化学过程,免疫系统失调.我们常见的感冒是身体给我们的警告:"停一下吧!主人!喘口气儿,每什么大不了!"5.气喘病:通常因为不会或不想独立生活.6.胃部问题:溃疡性结肠炎.便秘,再心理专家看来,是因为眷念过去,不详打破旧观念,为现在负起责.胃会对困扰我们的问题作出敏感的反应,如果你压抑这些感觉,不愿意承认,试图用理性,意识忽视和"忘记"它们,各种胃功能失调就找上门来.长期的气愤.紧张会诱发胃炎.胃痛(烧心).胃液过多意味着你长期被压抑的性格挑衅7.便秘:时因为人们积累太多的情感.观念和体验,不能或不愿意割舍,长期不能释怀,感受不到新的情感和体验.8.眼睛疾病:是不想看到什么,不接受周围世界的表现.近视的人想要恢复被毁的视力,需要有自信心并且完善自己的个人和职业素质,提高个人威信.远视的人的潜意识里会觉得周围充满了困难和不快,让人无处躲藏.问题还是在于不自信,不能解决累积的问题,也可能是习惯性的大题小作.建议你训练下自我的控制力,再显示生活种一定会找到好的方面,或许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9.耳朵疾病:耳背,耳聋与我们试图忽略那些听觉信息,希望把周围的人,外部世界抽象化有关.他们不想听到他人的不满,指责,谩骂,只希望留给自己安宁.考虑一下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愿望.如果是与亲人的关系,试图找出她话力让你厌恶的实质.要知道无风不起浪---或许是你自己的问题.10.失眠:人们要对自己的失眠负责.安眠药不解决问题,因为失眠是逃避生活,不愿意证人阴暗面的表现.只有找到真正让你不安的原因,学会每天作个总结,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节奏,才会帮助你解决失眠问题.11.高血压:常出现再这样的人身上:他们充满豪情的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负担全揽上身,马不停蹄地劳作,害怕辜负周围人的希望,希望自己再别人眼里是重要和被尊重的,因此排挤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红梅冉冉健康文摘43个你必知的健康常识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床上变球场:超爽的帽子戏法)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4、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5、女生月经来时,不要喝绿茶,反正茶类的不要喝就对了,多吃可以补血的东西。 6、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8、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9、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0、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1、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2、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19、10种吃了会快乐的食物:深海鱼、香蕉、葡萄柚、全麦面包、菠菜、大蒜、番茄、低脂牛奶、鸡肉、樱桃。 20、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1、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2、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3、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6、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蛋、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28、苹果: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29、抽烟又吃维他命(B胡萝卜素-A维他命的一种)会致癌,尽早戒烟,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个时期:月经来时、孕妇、临产前、生产完后、更年期。 31、抽烟:关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与膀胱癌有关。 32、饮酒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33、吃槟榔会导致口腔纤维化,引发口腔癌。 34、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胆固醇,会引发胃癌。 35、食物过于粗糙,营养不足时,导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黄曲毒素、亚硝酸类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烟,拒吸二手烟。 38、适量饮酒,不拚酒,不醉酒。 39、减少食用盐腌、烟熏、烧烤的食物。 40、每天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41、每天摄取富含高纤维的五谷类及豆类。 42、每天摄取均衡的饮食,不过量。 43、正确饮食习惯: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做爱会有益健康 性爱是男女欢娱之事,除了人的本能外,其目的就是为了愉悦。如图所示:最早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性交还具有繁衍后代、生育小孩的功能,直到17世纪有了显微镜才能看到男性精液中的有像小蝌蚪一样游动的精虫,这个有尾巴的“小虫子”能够使女人怀孕。后来性学专家不断地研究,发现性爱是天然的镇静剂、镇痛剂,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在广东省第7次学术年会上介绍了美国和日本最新研究: 有规律的性生活具有10大健康效应。 1、锻炼身体 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的研究认为:性生活相当于做慢跑运动。如以每星期做爱3次计,一年之内相当于慢跑75公里,所燃烧的热能是7500卡。有规律的性生活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有人说做爱就是床上运动,性生活中由于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呼吸,从而增加了细胞内获得的氧气量,促进了体内各脏器和组织的功能。这一点看来还是有一定根据。 小黄推荐:做爱减肥,看得见 2、增加激素分泌 男性每天都会分泌一种叫做脱氧雄缁酮的激素,而且男性也需要经常补充这类雄激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男性的特征。在做爱期间特别是在性高潮和射精前,体内能自然释放的该激素比平时高3-5倍,所以在西方,很多男性不用吃药物来补充激素,倒希望身体能够自然释放这样具有男性气质的激素。对女性而言,雌激素能够使女性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性生活有规律的女性,雌激素水平比偶尔做爱的女性要高得多。 3、保护前列腺 性发育成熟的男性定期的射精能帮助清除前列腺内堆积的前列腺液。每次射精,有1/5是精子,4/5是精液,其中包括大量的前列腺液,如果长期没有射精,前列腺内就会堆积陈旧的前列腺液。但需要注意的是,性生活不能过分,因为频繁的性生活,使阴茎处于慢性充血的状况,导致前列腺肥大或者肿大,容易患慢性前列腺炎。 小黄告诉你:性爱让前列腺更健康 4、有效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性生活可以让骨盆、四肢、关节、肌肉、脊柱更多地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和肺活量。拥有和谐性生活的人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性生活不和谐的人至少减少10%的风险。不过也有报道,一些人在性交的过程中猝死,因为突发心肌梗塞,所以如果身体已经发现有心脏病的迹象,过性生活的时候就应该避免动作过于激烈。 5、缓解疼痛 性生活(尤其在高潮期)可以减轻外伤引起的疼痛、关节痛、腰痛和头痛,性兴奋和性高潮时释放的内啡呔能提高忍受疼痛的能力。 6、减轻压力、保护头脑年轻 现在工作紧张,很多人希望减压,泡吧、健身、打球都是现代人减压的选择,其实在人心情愉悦的时候进行性生活,对男女双方都是最有效的减少精神压力的途径。但是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也会没有心情做爱,因为这也会消耗体力,所以没有精力的情况下也不要勉强。根据日本的医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性生活有助于防止大脑老化和促进新陈代谢,推迟记忆力减退的速度。 另外:性生活能让女性更聪明 7、减少皮肤病的发生,促进美貌 皮肤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粉刺、暗疮等皮肤病。而适度的性爱会加速血液循环,均衡新陈代谢,让皮肤光洁细嫩,并起到防治皮肤病的作用。苏格兰皇家爱丁堡医院对欧洲、美国的3500人(年龄在18到102岁)进行十年追踪研究,发现人的外观25%来自遗传、75%来自行为,而行为包括3个因素:身体运动、心理活动、性爱。可以说有规律的性爱能使人容貌更美,但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 8、精液有助于清除阴道杂菌 实验证明精液中有一种抗菌物质———精液胞浆素,它能杀灭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病菌。虽然精液中有杀灭致病菌的成分,也不能就此认为生病不用上医院治疗,毕竟这种杀菌成分很少,不足以抵御身体已经受到致病菌的侵袭,误解为频频性交当抗生素使用。 小黄提醒您:关心自己的阴道 9、提高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现代文明生活,空调、以车代步、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等等反而让人们的免疫系统比以往更加脆弱,巨大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人体免疫功能。性生活可以使肾上腺均衡分泌,使免疫系统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这个与滥交患上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相对立。 10、有助于男女双方寿命的延长 在俄罗斯车臣、外高加索地区,有很多长寿的人。一位90岁的男子与37岁的女子结婚,生下5个小孩,其中最小的孩子是父亲96岁时才出生的。有一位135岁的男性说他127岁才停止过性生活。有研究显示,这个地区人们的长寿秘诀与他们经常的性生活有关。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三)进化发展的观点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为了学好解剖学,必须采用适合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的学习方法。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形态描述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其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和模型等观察结合起来,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学会运用图谱等形象教材,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重视实践,以及与临床的知识结合点。大家学习要做到观察标本—亲自解剖—活体摸认相结合。大家要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时,尸体标本材料的珍贵,同学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利用一切时间去解剖、观察标本,不能因有点药物的刺激性难闻等就畏缩不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抑或是出生后死亡?足球运动员容易损伤哪侧半月板?等等。这样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同时通过实践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也避免他们成为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的知识。(五)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随着生长和发育,人体各器官结构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学习用的标本都是经固定处理过的标本,器官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瞬间的静态图像,必须把静态结构与活体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掌握其结构和功能。如四肢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在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其投影线有很大变化;再如胸、腹腔器官的生理位置随呼吸运动的不同时相,也存在较大差异。学习本门课程时除了上述的原则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观点以及理解与记忆并重的方法外,还应该着重用下面的学习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形态知识。 1.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让医学生一开始就接受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自学能力,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养成正确的学习观是非常必要的。这包括: (1)主动学习 同学们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自觉实践,带着求知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志存高远,有奋进向上的志向,就会不断克服困难,主动学习。 (2)超前学习 医学生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巳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后者略高于前者。大家在学习中要最大可能地把自身潜力发挥出来,使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变为现有发展水平。要时时向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以适当快速过渡与跳跃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3)愉快学习 在学习本门课程中要有信心,充满热情,以愉悦欢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内驱力,可使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有利于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戒和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使人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而消极情感则压抑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2.认识大学教学方法与中学的不同,转变学习思想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直线传授知识的方法,而且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与教师讲的多少有关。教师的作用应是加速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即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大学与中学教学上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老师减少了讲课时间,强调学生自学,特别是以问题为基础(或中心)的自学。因此,要求医学生要适应教师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生由接受式向探求式转化。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的因素减少,而“学”的因素增多,逐步转化为能独立研究过程。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讲授”的职能由传授、灌输知识变成自学和研究上的指导,而“学”的含义也由接受变成理解和探求。由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智力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造就的大学生应是具有创造思想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学习上必须转变现有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把现在广为采用的被动的学习方法改变为更加主动的学习,包括同学们自我指导的独立学习以及老师的辅导等方法,学生既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会”的本领,教学的目的不是“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而是“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3.抓住学习重点 本门课程的要求见学习大纲,概括地讲,学习中主要掌握方面,即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点,大家在学习时要做到有所侧重。 4.重视理解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在学习中特别强调直观性,要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多观察实物标本、模型,达到文字、图谱与标本的相结合,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同时,对许多固定结构、名称还需要机械记忆, 并需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如对某些内容反复刺激、建立起逼真的立体形态、联系记忆以及编记忆歌诀和顺口溜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也可把一些内容综合在一起集中记忆,如胸骨角平面有哪些重要结构?上、下肢由于功能上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在骨、关节的结构特点上有哪些?整个消化道能防止食物反流的结构有哪些?全身的“三角”结构有哪些?全身的“管”结构有哪些?神奇精密的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是以“3”来分段的,如成人骨中有机质占1/3,无机质占2/3;股骨颈被髋关节囊的包绕特点;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等;还有解剖学上的“人体之最”,如最长的骨、最长的韧带、最长的肌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 5.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参考书 学习人体解剖学首先要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目前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姚志彬教授主编供同学们使用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教材—《医用解剖学》,是国内比较好的教材之一,该书以层次叙述和以尸体解剖操作方法为主。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教材也可参考。此外,根据需要还应选择一定的参考书,如张朝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钟世镇院士主编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丛书》、于频主编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初国良、汪华侨主编的《医用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以及一些复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外文参考书主要有《Gray’s Anatomy》,这是一本有近百年历史,已连续出版39版,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极大的、经典的大型参考书,书的内容丰富,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等较新的内容,国内已翻译的出版有第 38版的中文译本。《Method of Anatomy》图文并茂,书中简图和文字叙述有独特的风格和见解。《Cunnigham‘s Textbook of Anatomy》曾11次出版,是一本局部解剖学教材。 主要杂志有《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Anatomy》、《Anatomical Record》等。6.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现在是Internet时代,要特别注意网络学习,广泛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课件和素材库等;准确把握解剖学姿势、人体轴和面、方位术语和英文解剖学名词;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从中汲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高效使用教材、提纲、图谱、挂图、标本和模型;多接触标本,不应惧怕尸体和福尔马林刺激,尽早进入角色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7.终身学习的观点随着新的医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层出不穷,给解剖学带来许多新问题,终身学习将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人们在医学工作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将超过实际工作时间, 终身学习在解剖学中的学习地位和比重也越来越高。如fMRI、PET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学习者要从人体断面层次来研究和认识器官结构。所以,学习者要具备高级学习能力,懂得学习策略,充分自主学习、科学学习。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是艰苦的劳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目的,与时俱进,激发学习和求知激情,营造创新性学习氛围,不断进取,学好人体解剖学。
奥茨(Otzi)是5300年前(即所谓中国三皇五帝时期)的木乃伊,发现于1991年9月19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乃伊,背上中了一箭。他的手臂是被搬运者赖纳·亨恩扭断的。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面朝上的有104,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面朝上的有48,占比。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面朝上的有28,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面朝上的有18,占比。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
(1)《法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法医学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医学学术刊物(双月刊)。(2)本刊诚征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物化学等学科未发表过的论文、技术与应用、案例分析、学术争鸣、综述、研究简报、经验交流、医疗纠纷、案例报道、讲座和名词解释等有关各类稿件。对于国家级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以及重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形成的论文尤其欢迎,一经录用,将优先发表。(3)本刊接受电子邮件投稿。发送稿件时请在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电子邮件投稿后不必再寄打印稿。编辑部收稿后,即回复并告知文章编号,作者查询稿件时请报编号。为方便联系,投稿时请留联系电话,如第一作者联系不方便,请自行指定1名通信作者,告知其详细联系方式。(4)新投稿件需附单位审核证明信,可以扫描后同稿件同时发送给编辑部。证明信内容包括:①第一作者身份;②基金项目;③无一稿两投、不涉及泄密、署名争议;④内容无政治性错误;⑤内容真实性由审核单位和作者自负。(5)请勿一稿两投。如发现同稿件在不同的公开发行刊物上刊出,本编辑部二年内不受理该作者的稿件,并向其所在单位及相关期刊进行通报。本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一般3个月内会将采用、退修或退稿意见通知第一作者。只有接到本刊退稿通知后作者方可将稿件自行处理。如投稿3个月后未收到本刊任何通知者,请来函来电向本刊编辑部查询。期间作者如地址搬迁、联系方式改变请及时通知本编辑部。(6)来稿一经接受,作者需签署著作使用授权书,并对稿件清样进行核对和签字,然后尽快寄回编辑部。依照我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凡涉及对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作者如不希望删改,请声明。(7)本刊已加入国内外多种大型数据库系统。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由本刊统一纳入各信息服务系统。如作者不同意将自己的稿件纳入各数据库,请在投稿时书面声明。(8)本刊对确定刊用的稿件将依所占版面与插图数量收取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适量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经刊载后酌付稿酬(含光盘版和各网络数据库版稿酬),另赠当期杂志1~2 册。2 撰 稿稿件格式:本刊采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数据评价规范》(CAJ-CD规范)格式。论著稿件内容和顺序排列: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英文题名、作者名(中国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 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论文、案例分析、技术与应用、学术争鸣、综述等正文一般不超过10 000字(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研究简报、经验介绍、案例报道等一般不超过4 000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著录,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523B) 第一作者简介 (Biography)本刊论文、案例分析、技术与应用、综述等文章要求列出第一作者简介,其中包括作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地)、简历信息(职称、学位、简历、研究方向等)和联系信息(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三部分,其中基本信息是必需的(民族为汉族可省略)。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志。例: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Tel:, E-mail: 。如需标明通讯作者的,可在“作者简介:”项后加“通讯作者:”项,并将主要信息列出。题名(Title)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避免使用“…的研究”,“…的探讨”等没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缩写字符和代号等,一般不用副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英文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 作者(Author)及其工作单位(Organization)作者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作者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单位(包括同一单位不同科室)作者姓名右上角加注相应单位(或科室)的阿拉伯序号。换行后在圆括号内列出作者单位全称及所属科室全称,单位名和科室名后排列所在省份、城市及邮政编码,作者单位间用分号“;”隔开。例:张召晖1,常云峰1,2,周晓蓉1,3,邓振华1(1.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2.中南大学 基础医学院法医系,湖南 长沙 410013; 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 200063)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双姓”(包括 “夫姓+父姓”、“父姓+母姓”)中加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如:ZHANG Ying (张颖),WANG Xi-lian (王锡联), ZHUGE Hua (诸葛华),FAN-XU Li-tai(范徐丽泰)。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摘要(Abstract)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中文摘要编写应执行GB 6447规定,报道性文摘(论文、案例分析、技术与应用等要求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300~400字为宜。指示性文摘(学术争鸣、综述等要求)以200~300字为宜。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研究简报、经验介绍、案例报道等B类文章不需要摘要。英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主要信息应与中文摘要保持一致,注意使用符合语法的英文,尽量使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方法和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态,结论部分用当前时态。中文摘要前加 “摘要:” 作为标志,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志。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数目一般为3~8个,关键词标引应从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在主题词后。关键词中缩写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SCI”应标引为“脊髓损伤”。各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志。例:关键词:法医人类学;放射学;身高;颈椎;线性模型Key words: forensic anthropology; radiology; body height; cervical vertebrae; linear 正文 医学名词和缩写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非公知公用的缩写第一次在摘要和正文中出现时应以以下方式描述:中文全称(英文全称,缩写)。 标题研究类文章一般分为“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4个部分;个案报道一般分为“案例”和“讨论”两部分。各部分以下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标题要有标题名。采用四级标题,顶格排序,引言不排序。一级标题用1,2,…,排序;二级标题用,,…,排序;三级标题用,,…,排序;四级标题用, …,排序。其后用(1),(2)…,可无标题名,连续表述。 图文中插图应具有自明性,要有图序和图题。显微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线图和点图作图要规范,实验点要简明、准确、大小适宜、线条均匀、图中文字、符号、坐标的标值及标值线必须清晰。标目采用国家规范的物理量,物理量要列出名称、符号和单位符号。图的内容切忌与表格和文字内容重复。 表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表题和表中文字尽量使用中文,可按本刊规定使用符号和缩写。三线表具备要素表序、表题、表身、表注(必要时)。全文有1个表,表序写作“表1”。表内栏目为物理量时,应列出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例:时间 t/min;浓度 cB/(mol·L-1)。表中的单位等内容一致时,可将其用圆括号标注在表题下方表的右上端,例:(n=8,x±s)。表中数据小数点对齐或加减号对齐。表注置表下方,采用1),2)…形式,不用*、#、△、★等符号。 数学、物理、化学式应编排序号,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的最右边。圆括号形式。较长的式子在运算符号(+,-,×,÷, >,<,=)处转行,关系符号留在行末。不能在∑,∏,∫,dx/dt等这类符号后转行。 执行专项标准中注意的问题 标点符号执行 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注意不可出现冒号套冒号的情况,如:“病理诊断:脑:淤血、水肿;肺…”。不可将冒号(:)与比号(∶)混用。正确使用连接号,例:CAJ-CD;1 000~1 500 kg,1998—2006年。数字用法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GB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修辞语句、概数的临近数字、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含月日表示时间和节日的词组、无统计意义的用汉字。数字的小数点前后,每3位一组,组间空1/4汉字空。参数和偏差范围的正确表示举例如下:(1)数值范围 5~10,3×103~8×103;(2)百分数范围 20%~30%,(30±5)%;(3)具有相同单位的量值范围 ~;(4)偏差范围 (25±1)℃;(5)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 3 cm×4 cm×5 cm。 统计学符号执行GB/T ~ 《统计学术语》。常用相应术语及符号示例:样本量 n; 样本观测值 x,y; 样本均值 x;样本相关系数 r; 样本复相关系数R;样本标准差 s;样本方差 S2; t检验 t; F检验 F; χ2分布 χ2; 自由度 v; 概率 P。 量和单位执行国家标准GB3100-1993,GB3101-1993,GB3102(1~13)-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量符号以斜体字母表示(pH用正体除外),单位符号一律以正体字母表示。例:血压计量单位为 kPa;时间单位为 s、min、h、d;质量单位为 kg;重量单位为 N; 分子质量单位 为 u;旋转速度正确的表示为:“离心半径10 cm,1 000 r/min,离心5 min”或“1 000×g离心10 min”; B的浓度 cB单位为mol/L、mmol/L等。质量浓度ρ单位为kg/L,g/L、mg/L等。参考文献按照GB/T《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著者为1~3位时全部写出,人名中间加逗号,3位以上时只列出前3位,后加“等”或“et al.”。中文期刊用全名,西文按《医学文献索引》(Index Medicus)格式缩写。参考文献标注法(1)本刊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 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根据情况可按下述3 种格式之一标注。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棉酚对人类的抗生育效果达99%[1-2,4]。cAMP 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1]。(2)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和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3)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 若必须在表中标注,可采用另列一栏并将引文序码置于方括号中,以避免与表中其他数字相混淆。 文后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参考工具-K,其他-Z。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双字母作为标志: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并以[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例: [M/CD]—光盘图书;[DB/MT]—磁带数据库;[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DB/OL]—网上数据库;[EB/OL]—网上电子公告。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973年7月20日下午约一点左右,李小龙的夫人莲达外出采购,和李小龙吻别。李小龙告诉她,他与嘉禾电影公司的董事长邹文怀有一个约会,要一起讨论《死亡游戏》的剧本,他也许不回来吃晚饭了,莲达绝对不会想到这竟然会是他们之间的永别。 邹文怀下午来找李小龙,两人讨论了电影剧本,然后前往女演员丁佩的寓所,丁佩在《死亡游戏》中担任了角色。然后他们又一道前往一家餐馆吃饭,回到丁佩家后,李小龙突然感到一阵头痛,丁佩便给了他几片止痛药。服药后,李小龙便躺下了。晚上10时左右,邹文怀还有事要与李小龙商量,便去叫他,但是李小龙一点反应也没有,邹文怀感到情况不妙,便马上打电话叫医生,李小龙在医院没有被抢救过来,从此长睡不醒。
因为男性的盆骨与女性的盆骨位置不一样,形状也不同,女性盆骨的倾斜程度比男性要大,这就导致了女性的重心要靠后,所以女人面朝上,男人面朝下。
柯南,毛利小五郎
这个没有一点科学依据的,溺水而亡面朝下还是面朝上,基本就是看一个人的浮力大小。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面朝上的有104,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面朝上的有48,占比。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面朝上的有28,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面朝上的有18,占比。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
这个没有一点科学依据的,溺水而亡面朝下还是面朝上,基本就是看一个人的浮力大小。
都灵裹尸布被一些人说是耶稣的埋葬布,另一些人则说是中世纪的赝品。现在,一项使用现代法医技术的新研究表明,裹尸布上的血迹是完全不现实的,支持这是假的论点。
都灵裹尸布是一种古老的亚麻布,长约15英尺,宽约4英尺(×米),上面的图案看起来像是一具被钉死的人的尸体。在意大利都灵的圣约翰浸信会大教堂展出,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声称是耶稣唯一真正的埋葬布的众多裹尸布之一。
,但在1988年,科学家们将裹尸布的起源追溯到公元1260年至1390年之间,支持这仅仅是一个的说法,当耶稣的生命被认为在公元33年结束时。不过,裹尸布是否是赝品仍然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宗教谜团:8件据称是耶稣遗物】
为了帮助阐明这一争议,研究人员努力在裹尸布上使用现代法医技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被认为是十字架上的伤口上的血迹上,这是为了重建手臂和身体在裹尸布中的最有可能的位置。“KDSPE”“KDSPs”科学家们将活血和人造血应用到活体志愿者身上,看看血液在手臂上躺着时,血液会在溪流中流淌下来。身体处于不同的位置。此外,据《圣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圣矛刺伤了侧面。因此,为了模拟矛伤,研究人员将一块海绵粘在木板上,用合成血液浸泡海绵,并将这根假矛戳入人体模型的侧面,观察血液是如何流到人体的。他们最后把这些血迹和裹尸布上的血迹做了比较。
他们发现,如果把裹尸布上的血迹都检查了一遍,“你就会发现,这些血迹不可能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放进坟墓里的人的血迹,但实际上是由制作裹尸布的艺术家手工制作的,”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法医人类学家马特奥·博里尼告诉《现场科学》。“例如,裹尸布左手背上的两条短血线,只与一个手臂站立的人相一致。”以45度角固定。与此相反,裹尸布上的前臂血迹与一个人站着的手臂几乎垂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处于这两种姿势。
科学家们确实发现胸部前部的血迹与枪伤的血迹吻合。然而,他们说,后背下部的污渍——据说是尸体放在背后时枪伤留下的——是完全不现实的。
“如果你把血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像你在犯罪现场工作时一样,你会意识到它们相互矛盾,”博里尼说这说明了这些污渍的人为来源。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如何将法医技术不仅应用于新的法医案件,而且也应用于古代的谜团,博里尼说:
科学家们在7月10日的《法医学杂志》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上。
李昌钰 中国侦探界的骄傲。 狄仁杰 有系列片的波洛 不太了解 但仅次于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