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创刊语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创刊语

首先,创刊寄语是一本期刊或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的介绍语,它的作用是向读者介绍该刊物的性质、宗旨和办刊方针。创刊寄语不仅是刊物的门面,也是读者了解该刊物的首要途径。此外,创刊寄语还体现了该刊物编辑团队的理念和精神,提供了一个连接编辑团队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创刊寄语一般都是由主编或者编辑团队成员撰写,通常体现的是该刊物的宗旨、办刊理念、定位、目标读者等方面的内容。

这个没有固定的写法,就跟卷首语一样,你只要找准一个重点就可以了。其他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个重点来写。

本刊由原《华中医学杂志》改名而成,《华中医学杂志》历史悠久,由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于1964年创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国内外影响力。本刊始终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以普及、运用、服务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骨科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在骨科相关科研、生产、经营、使用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骨科》杂志为双月刊,每单月20日出版,每期元,全年元(含邮资),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该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踊跃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32 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 China Medical Journal ( 博医会报 )合并,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 中华医学杂志 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的英文刊名,现在 ,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

医学杂志创刊寄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大众医学杂志简介《大众医学》杂志创刊于1948年,是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医学科普期刊。创刊68年来,《大众医学》杂志始终秉承创刊人裘法祖院士提出的“让医学归于大众”的办刊宗旨,为广大中国民众提供科学、丰富、实用的健康保健知识和医疗信息服务。大众医学杂志订阅:

现在投稿是不需要介绍信的。写好就可以直接投稿了。

医学期刊创刊周年寄语

关于群的么?

滕王阁序或者出师表那种形式的行不?

初夏乍到,一载方临。金戈铁马壮,青龙白虎强。风云暗藏,锐志卧心。友朋天下,知己满门。逢夏之骄阳,秋之明月,作胸中之山河,吟天外之奇音。吾等之幸,幸得群龙聚首,龙头领军;吾等之喜,喜看风云际会,日和风清。

吾等末流,身无小技,胸无点墨,仅一腔诚挚、两袖清风来拜,仍未得鄙弃。旋知群内卧虎藏龙,吾等左右相随,远近得聆。案前帷幄,台后思瞑。望明窗而丝缕在目,执刀笔而点滴如金。思含睿智,迎风可化雨。神尽从容,逢急便得夷。同行春秋,取经纶而满腹;共事多年,得良诫而满途。非群中长幼也,乃同道挚友耳。

今群之诞辰,四方来贺。一秋短暂而知己无数,一秋漫长而协作良多。慰群之成员,皆可独当一面;叹群之团体,总能共赴征程。固无同生共死之缘,却有同甘共苦之念。是以以群会友,结交天下,作群之当所为,息群之非所愿。

贺群一载!一载春秋共山川,一载日月度暑寒。一载情谊深似沧海,一载共事此生无憾。道是领袖昆仑,携四方英豪而声名远播,退八方风雨而百尺竿头。此吾等之行舟,舟行天下皆从容;此吾等之归宿,漂泊五海而安魂守神。

来日方长,群当茁壮!携一岁之积淀,薄发一身之力量。携手同心赴坎坷,联袂对笑踏青云。壮哉!一曲高歌把群颂,百年威名自后来。愿群之兴盛,声势动天,盼群之容纳,招贤四海。来日之昌荣,吾辈援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时,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汝而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其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有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善抚之,使其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则今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旁汝也。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之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能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古代文言文励志经典语录集锦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3)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5)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0)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熊春锦《道医学》入门导读道医学基本理念: 道家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道家的“文道”,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系庞大的文化系统。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相”、“山”五大门类。道医学,名列道家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多以手抄本和口传相续,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道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在道家内部的不同法脉之中师徒相授,代代相传,为人民健康的预防、治疗和保健贡献着力量。道医学,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间“广施方便,救死扶伤,德化众生,积行累功”的重要工具。古往今来,道医学可以说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一门医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道家人物布施医道、起死回生的脍炙人口的故事。道医学,以“药物便易”、“方法简便”、“疗效可靠”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流传几千年而不颓,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医学体系。从事道医的基本条件:道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一种自身实证基础上的医学技术,它已经超越世俗“眼见为实”智能认识论的限制,是人体生命科学中必须跨越太极阴阳相互之间的障碍和制约、自由穿越太极弦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的学科,是一种深层次高领域的生命医学领域。真正上乘的道医学,都必须在本身进行系统内功修证的基础上,证至相应的层次和阶段,然后经过上师的心传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以,道医学历代都是师徒承传,理论和方法只限于笔抄纸录,口诀相延,不付梓印。虽然其中许多方法,在历史长河中也与世医相融交汇,但是其中根本的精华,仍然深藏法脉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历史上鲜有道医学这方面的专著论述。道医与世医(道家将国医或中医称之为世医),都是同源共脉,都源自于自然大道。古有:“岐黄源于道”之说,此言非虚。世医,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中,纯以后天智能进行学习掌握和运用。他们只需“为学日益”地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道医,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能够洞穿太极弦,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所以,相对于世俗中的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清秽识”、“净浑血”、“化浊肉”而进行精炁神内功修炼为基础。必须具备自由启动和调用隐态质元、物元、体元的真实本领。道医与世医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对“精”、“炁”、“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是道医与世医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世医,对人体“精”、“炁”、“神”的认识,只停留在“精”与“气(炁)”的理论认识层面和理性智识掌握的范畴中。道医,既有理性认识,同时也对“精”、“炁”、“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道学内部,存在着2500年前的修身“守一”和2500年以后修真金丹两种研究和实践方法的不同。2500年以前的修身“守一”法,是以“神”帅“炁”和“精”的一种方式。近2000年以来,则是一种以“炁”帅“精”而进“神”境的实践方法。方法的不同,是因为人类离道失德日久,后天智能过度强化,难以去脑从心、去心从性、明心见性的客观情况所制约,而必须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道医学与世医学基础理论特点的不同:道医学,建立在以甚为深邃的洞察力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慧观,对生命进行长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体医学理论基础。世医学,在历史上则是继承和运用道医学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仅以智观加以学习和运用发展。中医学,发展至现今,已经偏重于单纯的智观性发展和丰富,甚至将道医学中经过慧观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础理论,大部分轻率地当作糟粕抛弃掉。例如:在一个时期阶段中,全面否定阴阳、五行学说,摒弃三魂七魄学说,甚至否定经络学说、气机学说等等。将中医学的灵魂抽离抛弃,全面向单纯的智观领域发展。这种现象,在道医学领域是不可能发生的。道医学,注重智与慧同观研究实践任何事物,而且将慧观所得作为指导智观的基础,是“慧智同观”研究医学的一门学问。道医学的学习与掌握,首先在于对传统理论的全面继承,而不是轻率地否定,盲目地发扬。道医学,诞生于道家修身修真者数千年以来以自己的性命为试验室进行长期反复的研究和实践,首先在自己身体之内进行全面归道性转化实践,探索有质无形的“精”、“炁”、“神”与形体中有质有形的“识(智识)”、“血(体液)”、“肉(器官组织)”之间的本质关系,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先,使他们步入真人的行列,并且同时产生了道医学。自然大道的顺变演化过程:虚化性,性化炁,炁化神,炁化形,形生而产生万物,物形一旦形成,由于有形体的屏蔽作用,道的炁能量在形体内最易滞塞不通。自然大道的逆向回归过程:形化炁,炁化神,神化性,当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复归于道。人类对道、对自然的认识,必须经过的六个正确过程:体于物而知“身”;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见“性”;体于性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在这六个阶段和过程之中,人类绝大部分固囿在一个“体于物而知身”的初级阶段和过程中。人们通过逻辑思维后天的智识观察、研究和实践对自然万物的探索,从而逐步明白、知晓我们人类自己与万物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但是,对“万物皆有炁,万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进行内证,产生高质量的系统而可控的灵感慧性思维,就不知道还要研究和实践多少年才能产生真知形成共识。道家修身修真者与世俗不同,他们运用的方法是性慧主宰下的灵感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步“穷通塞之端”。炁的滞塞,既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障碍,也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运用三因理论研究这个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这个闭“塞”不通“因”的转归。这个“端”,就是打开“塞”的根本源动力,也就是暂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实际又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炁”。炁,是生化之源变化之端。炁虽然不可见,但是它却决定着形的成败、生死与活力。道家修真者的“体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诚信之心承传着祖先们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显隐高度结合对炁的全面实践。穷通塞之端,体形炼真炁,修心归虚明,回首返先天。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确的实践过程。体于身知炁,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历炼修持过程,也是掌握道医学的基础。医者境界的界定标准: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这种根据内修水平确定道医学识层次的分类方法,与世医有着根本的不同。“虚实相通,一体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医学的精华。道医学,以道德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宗,以经络学、藏象学为基础,以“气血”为理用。尤为突出对炁的灵活运用和调整,把握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一点,也正是被现代医学所忽视的根本所在。治疗方法侧重的不同:世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恢复和保持,侧重于运用药物、针灸等等各种方法对人体的精炁神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动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道医,则是根据“万物皆有气”的原理,在同时运用世医方法的基础上,直接调集各类相应的“气”进行灵活运用。对人体内的气机,清除病气、浊气、邪气,补充生气、清气、正气,使机体中的精炁神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疾病的认识和病因机理分析的不同:世医,只重视二因,即内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道医,对疾病的认识,则重视三因,即本因、内因和外因。这,也是道医学与世医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本因,是指一点灵光在历史时空中携带而来的致病因素,它们是能在体内逐步释放,并且与内因和外因密切协同作用,从而产生疾病的因素。本因,是一种以全息信息方式储存并且携带的,以炁的方式客观存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已经从微观领域发现了DNA遗传基因病因携带现象,但是要发现慧观中疾病的全息携带现象则尚需时日。目前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暂时难以真正全面地进入“炁”的领域之中。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侧重不同:世医,偏重于对内因和外因研究和应用。道医,非常重视本因、内因、外因这整体三因的协调性研究和应用。道医学的医疗方法和侧重点:“上工治未病”,防胜于治,化优于堵。道医学,将预防和化解三因对人体的作用力作为重要医疗方法。道医学,还非常重视外环境各种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以及调整化解。运用道家五术之“山”术中的“风水学”,对阴宅、阳宅这些外环境进行巧妙处理,常能使许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药而愈。运用“万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运用各种方法调适和营造良好的炁场环境保持和维护人体的健康。总结:简而言之,道医学与世医学同源同根。世医学中所具备的内容,道医学中都存在着。道医学中的内容,由于理义更为深奥,有许多内容并非世医所能完全理解与接受,所以仍然保持着它自身的独立性,在道家内部承传。另一方面,数千年以来道医学与世医学互渗交融,众多的内容早已同化于世医之中,我们从世医名著的大量名词术语中即可见一斑。只是各自阐释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今人的阐释由于缺乏自身内证的体验,其中也不乏许多曲解之论误导后进者。今人如想进行道医学的实践,如果在掌握世医学的基础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例如:医用古汉语、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腧穴学、经络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都是进入道医学的基础。寄语:《道医学》一书,将在各篇中对世医所未能论及的相关理论方面,根据作者师传和实践所得作进一步的介绍,以飨读者。《道医学》 作者,幼承家学师传,蒙师心传道医心法,从事道家佛家内功修证和临床医学实践数十年,进行传统内功和医学教学工作数十余年,对道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至简至易颇有一些深刻的感受。作者有感于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和医林繁荣昌盛的时代需求,所以不揣冒昧,将个人从医治学的所得尽呈于杏林同仁,希望有缘者皆能步入道医学的殿堂,真实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救世济危,造福人类。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医学杂志创刊

2021年2月。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是双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在2-4个月,审稿速度很快,录用后大概3个月见刊,所以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第二期在2021年2月见刊。《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刊于1995年,发行量为一万册,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的官方刊物,是综合报道有关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高、中级刊物。

1个月左右。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目前属于核心期刊,杂志审稿时间比较快,投稿后1个月左右会有结果。《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于1998年5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围产医学是产科和新生儿科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的一个新的学科,本刊以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为办刊宗旨,反映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有关围产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旨在为我国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围产医学发展动态的窗口与平台。

医学综述投稿最快见刊的期刊:《当代医学》、《医学检验与临床》、《预防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循证医学》。

1、《当代医学》

1994年4月创刊,旬刊。以各级临床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各科,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帮助读者及时掌握医学新信息、新技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为我国医学学术的经验交流搭建平台,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为办刊宗旨。

2、《医学检验与临床》

1990年创刊,现已出刊30卷171期,共100万余万册。2002年以前以内部刊物发行,至2002年取得中国新闻出版总局国家正式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主要报道本专业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专论、论著、综述、实验研究等栏目为主。

3、《预防医学》

杂志创刊于1989年9月,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报道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栏目有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疾病控制、疾病监测、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和实验技术等。

4、《实验与检验医学》

1983年6月创刊,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实验及检验医学大型期刊。近年来,经过编委会与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学术质量、业内影响逐年增强,近三年连续获得全国医学期刊协作网优秀期刊和江西省优秀科技期刊荣誉称号。

5、《循证医学》

杂志以广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立足临床医学,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及相关知识,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循证医学实践,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科学发展。

医学期刊创刊周年寄语精选

你后悔学医吗

送给医学生毕业生寄语介绍如下:

1、一丝丝真情割不断,一丝丝温暖在你我之间,一声声问候不间断,一条短信带去我对你的祝福,祝天下医生幸福常在,快快乐乐永远,一生健康。

2、身体要护理,要加强营养;心情要护理,要拒绝忧伤;生活要护理,要事事如意;气度是护理,要宽厚待人。祝你做好全方位护理,幸福永甜蜜!

3、春有鲜花,却比不上你的笑容;夏有阳光,却比不上你的温暖;秋有落叶,却比不上你的真情;冬有白雪,却比不上你的纯洁,祝福白衣天使们快快乐乐。

4、我们投入了所有的真诚和努力。你若信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致敬,用生命守护生命。

5、也许你并没有最美丽的脸庞,但你总有最温暖的笑容;也许你并不能给人们特殊的力量,但你总能给人战胜病魔的信心。祝愿全天下的白衣天使节日快乐!

6、你用温柔的微笑,驱走病痛的干扰;你用细心的照料,提高药剂的疗效;你用爱心的人道,为健康安良除暴。愿你幸福生活节节高,平安吉祥好运绕!

7、你的职业神圣,你的工作平凡,你的身姿怡然,你的步伐矫健,你的微笑甘甜,你的问候暖人间。有了你,病房温馨;有了你,病人踏实,有了你,家属放心。祝你及天下所有的白衣天使快乐,健康永远!

首先,创刊寄语是一本期刊或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的介绍语,它的作用是向读者介绍该刊物的性质、宗旨和办刊方针。创刊寄语不仅是刊物的门面,也是读者了解该刊物的首要途径。此外,创刊寄语还体现了该刊物编辑团队的理念和精神,提供了一个连接编辑团队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创刊寄语一般都是由主编或者编辑团队成员撰写,通常体现的是该刊物的宗旨、办刊理念、定位、目标读者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