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我国城市病的治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城市病的治理研究论文

科技论文按照各个科技期刊的要求进行电子和书面的表达,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初中生青少年科技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科技打造“智慧城市”

2013年新年伊始,号称“史上最严格”交通法规有关“闯黄灯,扣六分”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在新交规不可更改的前提下,更新信号灯等交通设备似乎成为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之一。其实,这些解决方法正是“智慧城市”概念和智能运输概念所将涉及的:道路不再那么拥挤、建筑物“零”排放、一卡在手,所有公共服务都能解决。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使用情况的城市。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管理,将增加城市发展红利的—3倍。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新型城镇化主题投资的新一轮延伸。1月10日,全国人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成为发展新红利和增长新引擎,而智慧城市则被视为医治城镇疾病的良药。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统计,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154个,预计投资规模超过亿元。

智慧城市治“城市病”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已提出多年,随着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相关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其中,“新型”体现在城市智能化、网络化,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具体涉及城市综合体、绿色建筑、智能公共基础设施、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类的环保事业、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指出,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越来越突出,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将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不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业界一道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升级。”

对于以往“不智慧”的困扰,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建设方代表郭为举例说:“我们公司有位员工原来不是北京户口,后来给解决了北京户口,但给小孩办理转户口时,因为信息沟通等问题,用了两年半。希望通过网络化环境,我们办事更容易,既节省时间,也节省能源。”

2012年12月,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其中后者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一级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按照规划勾勒的画面,未来,人们上班前可通过智能交通系统选择最佳出行路线;生病时再不用跑到医院排队,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享受“家庭医生”的诊疗,医疗机构可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全程管理辖区内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外出旅游时,有全景式、全天候、个性化的导航、导游、导购、导餐、导娱,提供各类智慧型旅游服务,在家中便可了解景区人流密度、环境指标、自然灾害信息预警……

随着国家试点工作启动,一场以“智慧城市”为焦点的产业盛宴已经开席。在浙江,宁波成为省内首个综合试点的城市,嘉兴的交通、医疗和电网则申报了省内的“智慧城市”单项试点项目。2012年,《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嘉兴将用5年建成一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涉及政务、民生、交通、电网、健康、城管、文教、环保、物流、旅游十个领域。

作为“智慧城市”项目之一,目前,嘉兴市已在秀洲区规划建设一个近平方公里的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分为研发基地、创业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高技术服务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基地、屋顶光伏太阳能应用服务基地五大功能区块。所有的建筑物屋顶都将装满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以便将太阳光辐射最大程度上转换为电能。

科技打造智慧城市

可高精度定位、测速、授时的最小北斗双系统卫星导航接收模块,可辅助医生实行骨科复位的机器人智能导航系统,可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和精准营销的多功能客户管理平台……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投入的支撑下正在高速增长,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等成为重点突破领域,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城市智能水平将不断提高。

在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和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从已披露的数据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

作为中国最早实践“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地区,上海早在1984年制定的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就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概念。但三个五年计划后,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郊区城镇化还面临“人才、产业、市场等生产要素集聚缓慢”等问题。

“郊区城市化,不是农村变城市面貌的过程,而是内在的产业结构问题,如何重构产业基础十分重要。”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员陈维说:“上海郊区怎么加速城市化,核心还是产业基础构建,但中心城区即使制造业萎缩还有金融等服务业的支撑,而郊区则找不到更合适的可补充的产业。”事实上,这也是上海整体产业转型的问题。近些年随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萎缩,上海郊区没有明显的进步动力。

去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其具体目标是,到 2013年上海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在庞大的“智慧城市”计划背后,是上海市决策层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考量,其关键词正是“产城融合”。根据《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第一步是把郊区城镇化地区全覆盖,下一步是郊区的其它地区。”

如何建得智慧

2012年9月28日,我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同时发布的《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2012)》指出,尽管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产业基础、法律规范和人才支持等诸多问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智慧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集成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代名词。‘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科学的现代新城市发展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不清晰,落实仍需要过程。在近日举行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曹国辉说:“平安城市推广了很多年,它的主要瓶颈在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城市的偏建设,而没有强调后期设备的运营、管理和服务。”

过去三年,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内各大论坛及智库都进行了沸沸扬扬的讨论,只是目前并无真正的模式。从当前各地政府发布的智慧城市规划可以看出,无论从区域发展、产业前景还是获得上级部门的扶持和关注来看,他们更希望最大程度地体现特色。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众多,各地特色与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目前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住建部就有关智慧城市的标准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希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未来还将依托城市一卡通为基础的互联互通,同时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新一代的智能小区的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如今,互联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技术更迭速度急剧加速,智慧城市将导致新模式、新技术、新应用的另一种“融合”与“交汇”。

这种融合交汇的结果不能以技术革命或者产业革命简单概括,并最终将作用于整个时代的腔调与社会运行秩序。技术推动时代进步,人文可以抑制时代的疯狂与冲动,这或许正是智慧城市的未来价值。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生青少年科技论文

人体健康是人类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那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呢?有哪些相关的论文介绍?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1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1、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里面主要含有氮气、氧气,其中氧气是人和动植物最需要的,大约占空气的21%;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到16%时,正在点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如果降到7%时,人和动物很快就会被憋死。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气体和物质。如果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有害气体和灰尘含量过高,这种空气就是被污染了,空气中掺杂的这些有害气体和脏东西越多,空气被污染的也就越厉害,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也就越大。空气污染首先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的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94 .36人/10万。 2、 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对人体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所消耗能源急剧增加,以及森林遭到破坏,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世界的气候变暖。这就会使人们的呼吸道疾病、癌症、头疼等发病率增高,并助长疟疾等热带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 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4、 水污染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5、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少年智力发育。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 措施 ,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关于水污染的问题根源在于环境的污染,今年来提倡环保都到了大声疾呼的程度,可保护只是存在人的内心,外界环境却没有改变多少。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只有生产更高科技的滤水设备才能减小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许你无法想象,被视为生命源泉的水,在受到严重污染后,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污染,让水成为生命中沉重的话题。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饮水安全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等。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种是人为的,即水污染,还有一种是自然的,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在南方还有血吸虫疫水问题。 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着适龄人员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米,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近几年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广东省翁源县的上坝村,严重超标的毒水污染给村民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皮肤病、肝病、癌症等是该村高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1年上坝村共死亡人数250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死亡人数的64%;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死亡人数的84%,最小的患癌症死者仅7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据统计,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 儿童 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4%的人饮用不良水质的水,约1000万人饮用高氟水,约3000万人饮用高硬质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污水,而这些数据每年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因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这冷冰冰的数据足以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正在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而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据调查,广东韶关、河源等市有些农民由于长期饮用含放射性、有害矿物质污染水,新生儿出现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痴呆、畸形等病例。茂名、汕头等市的部分农村,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后,自1989年以来每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青年身体合格,体检结论都是肝功能不正常。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2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其中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 种植 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 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泄露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型疾病,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还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在扎伊尔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到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世界各地已经爆发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欧亚的禽流感,让人们忍不住要问:问何现在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拥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和亚洲如今已难见到往昔的景象,而人类活动的破坏,被喻为“地球之肾”的湿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坏。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南美洲大量贫民窟也逐渐融入城市,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疾病和瘟疫的发生。对1998年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场疾病的爆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由于森林面积大量减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世代栖息的森林迁移到农舍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的很多养猪场和果园相邻,猪吃了被狐蝠污染的的果实,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其次,人口流动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四处活动而传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发地是美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征军带入法国而在法国大流行,次年1~5月传遍全球;还有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发的SARS,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人的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3 摘要: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不仅对会大自然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同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伤害。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对人体健康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急性和慢性作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空气环境;空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 气象因素;人体健康 1.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2.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别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二氧化硫SO2 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一氧化碳CO 主要危害: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主要危害: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 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甲醛)主要危害:有致癌作用;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主要危害: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难闻气味主要危害: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放射性物质 主要危害: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三个主要途径: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其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 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三)、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5.解决或缓解空气污染的对策及措施 人民群众方面 少用塑料袋, 购物用布袋,买菜用菜篮,提垃圾采用垃圾桶。不用一次性电池,改用可充电电池,用过的电池交到电池回收站。少用化学洗涤用品、化妆、护理用品,譬如染发剂,减轻对水的污染,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不捕捉、销售、或宰杀野生动物,不吃野生动物,遇到此类事情,举报。 关爱野生动物,不打搅它,不侵犯和侵占和破坏他们的领地。 守护家园,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垃圾分类,厨余果皮放在一起,高温发酵作肥料,玻璃塑料放在一起,拿去回收和再生,提高垃圾回收率,减少污染。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乱砍乱伐。10.出行时尽量以步代车、骑单车、坐大巴车、火车。尽量不要一个人开一部车。 政府及企业方面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 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水污染处理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由于我国城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污水随意排放,不仅污染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水污染治理无疑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的现状以及传统的治理技术进行描述,并对新型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配套治污设施的匮乏,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长,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水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现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及治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人口和企业开始聚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渐渐成为我国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配套的治理设施,大量污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河段中仅有30%左右为I到III类水质,而高达60%多的河段为IV到V类水质,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城市水污染现状更加堪忧。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管理的日趋严格,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摈弃,节能减排,建设绿色中国已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举措。当前来看,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规模相对较小,由于缺乏资金且管理制度落后,价值植物设备技术过时、老化严重、运行成本较高,都给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我国传统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

当前,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普遍采用的是SBR技术和氧化沟技术,先对其进行简要的阐述。

技术

SBR技术是一种间歇性曝气的污水处理技术,其能在反应池内自动实现污水的混合、沉淀、排泥等全过程,该技术沉淀速度较快,抗冲击性较强,使用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避免污泥的膨胀,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得益于SBR技术的优良特性,在其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MSBR、CAST等新型SBR反应器,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氧化沟技术

氧化沟技术作为SBR技术的一种衍生,其外形为封闭的沟渠,采用了悬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极低的使用成本和极高的污水处理效率,因而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氧化沟技术又称作连续环状反应器,从机理上采用了延时曝气技术,并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得益于其流程短、操作便捷、成本较低及稳定性较强的特点,氧化沟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3 城市水污染治理新技术的简介

随着城市污水制造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治污的需要,一些新型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始得到推广与应用。

蚯蚓生态滤池技术

蚯蚓生态池技术是一种利用蚯蚓及其他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分解处理的污水处理技术,以蚯蚓为主的微生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吞噬或讲解,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其他技术相比,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的能耗更低,并且具有极高的处理效率,经过生态滤池处理的污水几乎去除了全部污染物,是一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号召的新型环保型污水治理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是通过人工建造湿地生态系统,然后将城市污水科学、合理、适量地引入人工湿地中,利用湿地生态中的植物和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同蚯蚓生态池技术相似,人工湿地技术也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和建设成本低一级适应能力较强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城市污水治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生物浮岛技术

当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体将逐渐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污染,更对流经地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浮岛技术营运而生。生物浮岛技术通过利用浮体,将喜水的植物种植与浮体之上,并将整个浮体置于富营养化的水体之上,浮体上植物的根部将对水体中的磷和氮等元素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

人工水草技术

与天然水草不同,人工水草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聚合物,其外形比天然水草大,利用人工水草技术将人工水草至于污水之中,能够在水中形成良性的生物链,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通过食物链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整个净化过程操作简便且运行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空间。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重视,城市水污染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常婕 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科技风,2010,8(3):121

[2]邢美兰等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分析 科技信息,2014,3(11):78-79

[3]蒋一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 黑龙江科学,2014,4(9):93

[4]冯坚等 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科技传播,2010,23(11):32-33

[5]张艳丽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9(2):211-212

[6]师桂霞等 新型水污染治理技术探究 企业技术开发,2014,17(5):175-17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污染处理技术论文范文

城市病的治理研究论文摘要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近些年,一线城市被“大城市病”困扰,准一线城市也正在或即将面临大城市病,比如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

报道称,相关人士表示,克服“大城市病”是现代化城市增强发展后劲、补足短板的重中之重。国际上,城市病问题主要发生在首都地区和特大城市,而我国的城市病问题已经蔓延到许多二线城市,体现在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社会安全弱化、就业困难等多个方面。

除了重点发展城市群外,还应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多中心的城市体系,强化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用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弱化拥挤效应对大城市规模经济的抵消。

最后对于一些人口拥挤的准一线城市,应疏散中心区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配置,转变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将离心疏散确立为未来主要的空间发展方向。

希望大城市病可以早日得到有效的治理!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 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 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 它造成了资源的 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 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城市病的原因: 1、社会评价机制的功利化 2、决策体制的多中心化:城市发展不是科学规划的结果,而是决策层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3、行为目标的多向化: 4、管理体制的多元化: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 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城市病的治理论文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治理城市病的论文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治理:

1、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人地矛盾尖锐。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只求规模不问功能,盲目扩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犯罪率问题突出等。

2、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

3、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4、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5、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前情提要:大城市有三病:公共资源短缺、污染和犯罪,为治疗城市病,人为的限制人口流动,反而会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 身在魔都,我习惯了去哪都要1个小时的路程,习惯了站在拥挤的地铁上看着对面空旷的车厢,也不免心中嘀咕太远太挤太累。上海地铁已经开通到17号线(规划到26号线),公共交通还算便利,也难免会出现下图的尴尬。 上海的地铁,南通松江,北达宝山,但除了内环以外缺少环线,才会出现上图的局面。 尽管上海已跻身全世界地铁长度最长的城市之列,但地铁的密度还明显落后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大都市,如果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上海还需要建更多更密集的地铁。如果有一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可以实现任一地点500米范围内必有地铁站,地铁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那时的地面交通将不会再拥堵,污染也相对减少。据说这就是纽约、东京、香港已经实现的景象(没去过未亲证)。 特大城市的拥堵与道路的规划也不无关系。中国特大城市的道路往往是大马路多,小马路少,路网密度低。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车道比浦西宽多了。中国在建的新城,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大马路的形式。从直觉上来说,很多人会相信大马路的模式有利于缓解道路拥挤,实际上并非如此,小马路密集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像毛细血管一样分流主干道路的车流;另一方面,大量的小马路路边可以有足够的人流,从而发展起沿街的商业,这样既增加城市生活的便利度,又可以缩短居民生活的半径,减少开车出行的需求,城市拥堵反而可以得到缓解。 更为突出的问题出现在公共服务上:学区房太贵,医院太拥挤。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大大低估了实际的人口增长。20世纪末的规划认为到2020年上海人口是1800万,事实上现在已经达到2418万。 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失衡问题,也是导致今天出现“城市病”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包括学校和医院,特别是基础教育。特大城市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市中心。与此同时,人口在逐渐往郊区扩散,一方面外来人口也在往郊区集中,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也在往外搬。大量优质中小学在市中心,人们在往郊区搬,越来越多的家长开车接送小孩上学。这导致了一个交通现象:熊孩子们的开学终结了寒暑假的良好交通。 中国的特大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就应该是医疗、教育。因此当面临医疗和教育资源短缺时,恰恰应该引入各种资本,增加医院和学校的供给。随着人口流动的限制最终会放松,未来特大城市迟早要实现不同人群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中央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精神所指。现在特大城市的高中数量规划,是根据本地户籍的孩子数量规划的。如果这一点不改变的话,等到未来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户籍制度逐渐被淡化的时候,特大城市有一天将面临严重的高中供给不足的问题,等到那时候再去考虑高中的数量问题,可能已经太晚了。 从古代的治水到现代城市的“治病”,“堵”从来都不是出路。

城市病治理的论文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前情提要:大城市有三病:公共资源短缺、污染和犯罪,为治疗城市病,人为的限制人口流动,反而会造成区域发展不均衡。 身在魔都,我习惯了去哪都要1个小时的路程,习惯了站在拥挤的地铁上看着对面空旷的车厢,也不免心中嘀咕太远太挤太累。上海地铁已经开通到17号线(规划到26号线),公共交通还算便利,也难免会出现下图的尴尬。 上海的地铁,南通松江,北达宝山,但除了内环以外缺少环线,才会出现上图的局面。 尽管上海已跻身全世界地铁长度最长的城市之列,但地铁的密度还明显落后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大都市,如果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上海还需要建更多更密集的地铁。如果有一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可以实现任一地点500米范围内必有地铁站,地铁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那时的地面交通将不会再拥堵,污染也相对减少。据说这就是纽约、东京、香港已经实现的景象(没去过未亲证)。 特大城市的拥堵与道路的规划也不无关系。中国特大城市的道路往往是大马路多,小马路少,路网密度低。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车道比浦西宽多了。中国在建的新城,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大马路的形式。从直觉上来说,很多人会相信大马路的模式有利于缓解道路拥挤,实际上并非如此,小马路密集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像毛细血管一样分流主干道路的车流;另一方面,大量的小马路路边可以有足够的人流,从而发展起沿街的商业,这样既增加城市生活的便利度,又可以缩短居民生活的半径,减少开车出行的需求,城市拥堵反而可以得到缓解。 更为突出的问题出现在公共服务上:学区房太贵,医院太拥挤。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大大低估了实际的人口增长。20世纪末的规划认为到2020年上海人口是1800万,事实上现在已经达到2418万。 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失衡问题,也是导致今天出现“城市病”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包括学校和医院,特别是基础教育。特大城市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市中心。与此同时,人口在逐渐往郊区扩散,一方面外来人口也在往郊区集中,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也在往外搬。大量优质中小学在市中心,人们在往郊区搬,越来越多的家长开车接送小孩上学。这导致了一个交通现象:熊孩子们的开学终结了寒暑假的良好交通。 中国的特大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就应该是医疗、教育。因此当面临医疗和教育资源短缺时,恰恰应该引入各种资本,增加医院和学校的供给。随着人口流动的限制最终会放松,未来特大城市迟早要实现不同人群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中央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精神所指。现在特大城市的高中数量规划,是根据本地户籍的孩子数量规划的。如果这一点不改变的话,等到未来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户籍制度逐渐被淡化的时候,特大城市有一天将面临严重的高中供给不足的问题,等到那时候再去考虑高中的数量问题,可能已经太晚了。 从古代的治水到现代城市的“治病”,“堵”从来都不是出路。

浅谈微表处技术在治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应用论文

【摘 要】 贵州省某高速公路经多年营运,出现了车辙、裂缝、坑槽、麻面等损坏现象,急需进行维修养护。相关部门决定采用微表处施工工艺对部分路段进行修复(厚度为10mm),以探索和积累微表处技术在我省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治理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以便为路面养护工作提供更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微表处技术 治理沥青路面 早期病害

一、微表处

微表处是乳化沥青稀浆罩面的高级形式,它适用于重交通道路的预防性养护和路面轻度车辙等的早期修护和新建路面的抗滑磨耗层。微表处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合比拌和成稀浆混合料摊铺到原路面上,不需碾压,并很快开放交通的、具有高抗滑和耐久性能的薄层结构。

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是经聚合物改性的乳化沥青,本条线改性乳化沥青种类为BCR,其软化点大于等于53℃。

二、微表处施工前对原路面的处理

1.原路面结构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否则应事先进行翻修甚至换填路基等方式补强处理。

2.原路面存在的局部结构性破坏,必须在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选择沥青挖补,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

3.原路面的裂缝必须事先进行灌缝处理,否则原路面上宽度大于5 mm的裂缝在通车后便会反射到路面上。

4.对深度在25~40mm的车辙先进行多次车辙填充;深度在15~25 mm的车辙用车辙填补箱单独处理,深度小于15 mm的局部车辙可直接做一次微表处罩面。

5.对原路面上的标线等先进行刨除,在微表处施工前应用鼓风机将路面渣滓等吹净,有油污的路面应彻底清洗干净。

三、施工控制要点

1.集料及矿料级配

集料中要有一定数量的粗料起骨架作用,粗料过少将会造成粗细集料之间嵌挤力下降,导致强度和高温稳定性降低,集料中还需要掺加适当数量的细料以保证稀浆的密实性、粘结性、耐久性和和易性;还应严格控制砂当量指标,低砂当量表明骨料中粘土含量较高,会导致石料与乳液裹附困难,成型后路面会产生细微裂缝。矿料的级配通常采用中粒式或粗粒式(JTGF40/ MS- 2或MS-3型),本次微表处施工矿料根据路段情况及业主的要求,采用了坚硬、粗糙、耐磨耗的玄武岩为粗集料(),其级配满足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要求;采用石灰岩为细集料(),其级配满足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要求,合成JTGF40规范中 MS-3型矿料级配,矿料级配见下图。并严格控制机制山砂砂当量指标(砂当量不小于65%)。成型后的路面结构厚度为10mm左右。

2.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根据高速公路路面的情况和要求,我们选用BCR改性乳化沥青,主要特点是可提高高温稳定性,提高与骨料的粘附性,提高路面的抗剥落性,具有很好的韧性及粘韧性等。改性乳化沥青各项技术指标满足下表要求。微表处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3.填料—本混合料填料采用的P. 水泥。

4.水——不得含有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一般饮用水即可。

5.配合比—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由国内沥青权威供产商科氏沥青材料有限公司出具。

6.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要求(微表处施工过程检验)

四、在本工程施工中体现出的主要优点

工期短,施工方便、施工使用人员少、施工速度快连续式微表处摊铺机在供料和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保持连续工作,1天之内能摊铺300-400t微表处混合料,折合为 长的标准车道,施工后即可成型通车,交通开放时间快,工期短,施工季节长,可以在不影响交通畅通的'情况下进行路面的维修养护工作,特别适合于高等级公路及城市干道的快速维修和养护。

抗磨耗和抗滑性能微表处封层的磨擦系数大,能够很好地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在自然气象条件差的天气下,提高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防水功能,微表处具有很好的封层效果,在路面形成一个致密防水层,能够有效地阻止雨水渗透到路面下层,因其较薄的结构在桥面上使用,桥面也不会增加太大重量,也不会影响排水,防止桥面由于水损害而产生破坏、病害。

降低费用,首先微表处罩面与沥青混凝土罩面相比,其结构厚度较薄,相应造价较低;其次由于微表处的预养护功能,在路面的寿命期内摊铺3-4次微表处封层,能够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道路维修养护费用。

节能环保,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在常温条件下作业,降低能耗,符合环保要求。 微表处可应用于沥青及水泥混凝土两种不同的路面上(在水泥路面上铺微表处,需洒粘层油)。

五、结束语

通过该高速公路行车实践表明,微表处施工后的路面效果良好,有优良的修复车辙功能,与原路面粘结牢固,脱皮现象极少,微表处技术与其它的路面施工养护措施相比,具有施工快捷方便,大大缩短开放交通时间,节约能源,成本较低等优点,是一种功能完善的道路养护方法。因此,微表处技术以其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