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天津药学杂志编委会

发布时间:

天津药学杂志编委会

天津医科大学总的来说不差哦好歹也是211在天津名声很好的到时我就不清楚了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医院药事管理与中药临床药学:从事医院药事管理多年,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医院中药管理学》,主持开展了“医院中药现代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出版相关专著2部,该成果被评为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方面与曾聪彦主任中药师合作,带领团队申报开展“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与防治措施规范化研究”的科研课题,发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该成果被评为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并组织承办了“全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学术研讨会暨中药安全性问题研修班”, 率先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大部分是临床使用不当造成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在中药处方点评方面,作为广东省药学会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起草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的起草工作,率先提出了“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并先后在深圳、广州、南京、天津、合肥等地为中药人员做了多场学术报告。较早关注中药安全性与合理使用,曾就“中药(或中成药)安全性及合理使用”为题在各种学术会议、培训班、学习班及科普论坛上作过30多场讲座或报告,深受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普通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全国第五次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暨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 “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十分重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积极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早在2008年就在《中国药房》杂志上发表“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一文,2009年又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3日3版)上撰文“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亟待加强”,呼吁加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并提出了“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医院中药师应转变观念,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药疗服务;积极探索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模式;加大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教育(包括中医药院校要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和参考目前西药临床药学人员培养模式把一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甲中医院设为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建议。该文被2009年11月18日在广西梧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先后在中山、广州、重庆(《中国药房》编委会)、天津、北京(第五届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等地宣讲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性。与北京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曹俊岭教授合作共同发起并担任主编、邀请全国16家三甲医院药学部主任共同参与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了我国首部《中药临床药学》专著,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并承办了“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研修班”,牵头组织参会代表向全国的医疗机构、医药高校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倡议”,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 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故乡湖北蕲春工作期间,对李时珍故乡的地产、特产药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编出版《蕲州药志》、《艾叶》等专著,特别是对家乡的特产药材艾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论证了蕲艾的优质性与道地性,围绕艾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主编出版艾叶专著2部 ,指导国内10多家艾叶生产企业开展艾叶系列产品研发工作,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艾叶研发及推广艾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中期来到广东后,梅教授把广东地产药材的研究开发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研究方向,带领他的技术团队以中药药理实验室为研究平台,以“广东地产药材研究与开发”为研究方向先后带教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10届研究生戴卫波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11届研究生范文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出版100多万字的《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专著,获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13届研究生李红念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8篇,第1作者7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参编专著7部(均为编委),获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和2013届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近年来分别开展了广东土牛膝、三角草、广昆布、三丫苦、蛇鳞草、布渣叶、蛇泡簕等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广东地产药材研究》专著,并获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研制出医药新产品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广东地产药材研究项目“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昆藻调脂制剂治疗脂肪肝的机理与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方土牛膝制剂治疗咽喉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药学史及本草研究:早期在故乡工作期间主要开展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湖北蕲春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协助黄石著名的中药专家邓来送老师创办了《时珍国药研究》杂志。率先组织全国各地的的专家开展对《本草纲目》的补正研究,并主编出版了《本草纲目补正》一书。2012年应日本药学史学会会长津谷喜一郎教授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在日本东京大学举办的“日本药史学会柴田论坛”作“60年来纪念李时珍活动大事记”的学术报告。1993年南下广东后,积极开展对岭南医药学家葛洪的研究,发起并承办了“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中国药学会主办)”,发起成立了“葛洪(惠州)研究会”,担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并组织研究会的副主任委员郝近大、冉懋雄、胡晓峰等一起编译出版了《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一书。目前,正领导课题组开展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的中医专项研究项目“葛洪《肘后备急方》研究”课题。为积极推动广东的医药历史研究,发起成立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委职务。著作主编出版的专著有:《中成药的引申应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蕲州药志》(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本草纲目补正》(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医院中药管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现代中药药理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艾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中成药临床新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现代中成药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药海撷菁——梅全喜主任中药师从药二十年学术论文集》(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老药新用途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鼻咽癌的最新研究与对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应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现代医院药事管理论文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速查》(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中药熏蒸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艾叶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中药临床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2004年版、2007年版、2009年版、2011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和2014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同步习题精选》(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试题集,2009年版、2011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和2014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20部达1000多万字,参编并担任副主编、编委的专著有12部,在国内外医药杂志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50多篇,科普文章80多篇。

学院设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生药学、临床药学、制剂工程、基础化学等教研室和一个实验中心。中药分析实验室200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中药分析三级实验室。药理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已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生药学五个硕士点。学院有药学、药物制剂两个本科专业。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本科生实习单位的有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以及该校所属的天津医大总医院、天津医大第二医院、天津医大肿瘤医院等。学院有教授10名(其中兼聘教授4名),副教授17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4名。2004年受聘为天津市特聘教授1名。兼任的重要学术职务有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数学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血管药理学会常委、天津市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临床药理学会委员、全国药物代谢学会委员、全国药理教学与科普学会委员等。姓 名: 胡人杰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0-0 工作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所在院系: 药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100706药理学 研究领域: 肿瘤药理学、毒理学的实验研究及新药开发工作 是否兼职: 否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胡人杰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55年生。1983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士学位。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药理一室教授,肿瘤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天津市药理学会理事、秘书长;天津市药品评审专家;《肿瘤防治杂志》编委。专业领域: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毒理学的实验研究及新药开发工作。每年向国内的制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高新药研发的技术服务,完成相应的临床前的研究工作和探索性工作。姓 名: 王平保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1-0-0 工作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所在院系: 药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100703生药学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是否兼职: 否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王平保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1年生。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兼职:中国药学会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专业领域: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姓 名: 张铁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2-0-0 工作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所在院系: 药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100703生药学 研究领域: 中药新药研究与中药资源研究 是否兼职: 否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张铁军教授(硕士生导师):男,1962年生。198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专业,获理学士学位。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究部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与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药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植物学会秘书长;天津市中药现代化专家组专家;天津市新药审评专家;《医药科技与信息》特约编委,《中草药》、《中国药学年鉴》编委;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药学院联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授衔专家。专业领域: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研究与中药资源研究。

社会兼职如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农业部兽药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品保健食品制剂审评专家、江苏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九三学社医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和中南药学杂志编委。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主讲教师和教学负责人,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荣获部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奖15项。编写教材与专著16本(其中主编2本,副主编5本)。

天津药学杂志主编

蔡少青, 男,1960年5月出生,宁夏银川人,汉族。1994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药用资源研究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1月毕业并留校任担任药学系药学教研室助教。1983年10月赴日本留学,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药学硕士和药学博士学位。回国到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在生药学教研室做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出站任副教授,1996年6月升任教授,1999年3月任博士生导师至今;1992年5月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4月升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1997年1月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助理,兼天然药物学系副主任和生药学研究室主任,1999年12月至2004年3月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2005年3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富山医科药科大学 药用资源研究国际合作中心主任。1997年1月至1997年3月 兼任日本国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2年6月至2002年10月兼任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2003年12月兼任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药理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9月被聘为哈尔滨商业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被聘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6月被聘为河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2007年9月被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兼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中医中药专业组评审委员会委员、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基金委员会中医中药专业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编委、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杂志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杂志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国药学杂志》编委、《中国药品标准》杂志编委等。

奚念朱奚念朱,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提出:“药剂学研究应当牢牢把住提高药剂的体外稳定性和体内有效性这个方向”,在国内首先开展药剂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研究。70年代后期起,着重于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等有关制剂体内有效性的研究。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中文名:奚念朱外文名:NianzhuXi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平湖出生日期:1927年8月27日职业:药剂学家,药学教育家毕业院校: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信仰:中共党员主要成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药剂学博士生四导师之一代表作品: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研究生教科书1部,发表论文102篇。生平经历奚念朱,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出生在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辗转入川,在重庆完成中等教育。1949年毕业于上海国防医学院药学系。1950年,应浙江省卫生厅人才招聘考试,以总分第一录取,分配在浙江医学院任药剂学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今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前身),从助教到教授,曾兼任副系主任、院长共9年,至1997年退休。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共47年。是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点(1985年批准)的创建人,为该校药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国内有影响的博士点。人物年表192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1932-1938年小学生。1938-1944年重庆第七中山中学、国立药专高职科学习。1945-1949年国防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49-1950年江苏省昆山县人民医院药师。1950-1956年浙江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助教。1956-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学讲师。1980-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副教授。1986-1997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博导。1979-198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1984-1988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兼药学研究所所长。1984-2001年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1984-1997年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会员会副主委。1988-1997年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5年临床药学杂志主编。1994-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论著1奚念朱,邵以德,赵士寿.减少豆油用量和采用豆油皂代用品对中国药典煤酚皂溶液质量影响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第3号:奚念朱,金昭英,屠之培,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Ⅰ.普罗本辛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64,2:奚念朱,赵士寿.化学动力学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药学学报,1964,11:奚念朱.液体药剂稳定性的预测.药学通报,1965,11:奚念朱,赵福生,冯寅绍.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Ⅲ.苯甲唑钠青霉素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5,12∶奚念朱,刘天富,等.溶液中药物稳定性的研究V.苯甲氧青霉素水溶液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药学学报,1966,13∶奚念朱.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制剂设计.医药工业,1978,11:奚念朱,屠之培,裴元英,等.海藻酸钙作为缓释片剂骨架材料的研究.药学学报,1981,16:陈国神,奚念朱.胃大部切除后核黄素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及药物动力学分析.药学学报,1984,19:陈雪玲,奚念朱,王孝俊,等.吡罗昔康栓剂的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国药理学报,1986,7∶奚念朱,顾学裘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念朱主编.药物动力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奚念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蒋新国,崔景斌,韦阳,等.药物鼻粘膜纤毛毒性及其评价方法.药学学报,1995,30:奚念朱..新加坡药学会大会报告:中国药学会—新加坡药学会交流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汇编.崔景斌,奚念朱.安乃近代谢产物4-甲氨基安替比林的HPLC测定及其鼻腔滴剂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药学学报,1997,32:印绮平,奚念朱,王宏图,等.地尔硫革对人体内安替比林代谢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53-255.

宋纯东宋纯东,河南民权人、1967年9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世中联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全科医师委员、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人员、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文名:宋纯东出生地:河南民权出生日期:967年9月生职业:教授、主任医师毕业院校:河南中医学院代表作品:临床肾脏病诊疗学人物简介宋纯东,河南民权人、1967年9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世中联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全科医师委员、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人员、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3部、主持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中管局及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主持)1项。1999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肾病专家丁樱教授、王自敏教授;先后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近拜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耀献教授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教授为师。具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学习经历1985年-1990年在河南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医系;1993年-1994年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临床进修;1999年-2002年在河南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肾病;2001年-200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临床学习;2008年-2010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曾同时成功制造了慢血清病MsPGN大鼠和IgAN小鼠,发现具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作用的“肾必宁”具有减轻病理损害、抑制系膜增生、促进增生的系膜细胞凋亡等作用,而这一系列作用与上调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在系膜区的表达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中药作用的靶点,而且为从分子水平阐释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这一成果于200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近期对中药治疗DN的疗效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能抑制DN大鼠系膜基质增多、缩小肾小球体积及直径、减少24小时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并与影响TGF-β1、Smad2、JAK2/STAT3、TGF-β/p38MAPK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关。业务情况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机制研究。擅长于中西医治疗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炎、急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IgA肾病、泌尿系感染及各种肾虚等病症,同时更擅长于治疗小儿各种肾病及常见病。尤其是对难治性肾小球疾病进行肾活检,根据病理类型调整治疗方案,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西药药性互补的原则。急性期以西药治疗为主,辅以中药辨治;慢性期中医药为主,西药为辅。用药主张扶正祛邪,扶正多以健脾补肾,祛邪重点湿热、瘀血,尤其是活瘀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治疗组方药性平和、切忌大寒大热。论文著作论文宋纯东,丁樱.肾必宁颗粒对慢血清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宋纯东.中医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现代机理与展望.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宋纯东.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宋纯东,丁樱.肾必宁颗粒对IgA肾病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陕西中医,2004宋纯东,丁樱.雷公藤多苷对IgA肾病系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Fas影响的实验研究.河南中医,2004丁樱,宋纯东.肾必宁治疗慢血清病及IgA肾病分子机理研究.中医杂志,2004宋纯东,丁樱.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探讨.山东中医,2003宋纯东,丁樱.雷公藤多苷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Fas/FasL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詹建,宋纯东.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治系膜增生性肾炎.健康报,2002宋纯东,付林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药合理配伍应用.河南中医,2002宋纯东.王自敏教授对慢性肾脏病辨治规律探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孟庆军,吕文斌,宋纯东,张卫星,魏金星.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宋纯东.王自敏辨治慢性肾脏病规律探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宋纯东.论“异病同治”的现代涵义.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宋纯东,薛黎明.雷公藤多甙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_1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2011宋纯东,薛黎明,孟庆军.益肾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作用机制研究.中医学报,2011宋纯东.浅述王自敏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8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宋纯东,薛黎明.益肾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Smad2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宋纯东.王自敏教授对慢性肾脏病(CKD)中医病机认识.中医学报,2011程淑红,宋纯东.补肾养血法治疗狼疮肾炎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中医学报,2011著作《临床肾脏病诊疗学》天津科技出版社,,主编《王自敏肾病临证医集》,人民军医出版社,副主编《肾脏疾病病症药膳》(中国药膳科普知识丛书)人民军医出版社,,主编

天津药学杂志编辑部

张天禄张天禄,药学期刊编辑家,《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创办人之一,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药学杂志编辑事业,在他长期主编下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荣获国家优秀期刊奖。同名者还有艺术家和明末清初将领。中文名:张天禄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出生日期:1926年5月12日职业:药学期刊编辑家代表作品:《中国药学杂志》个人简历1926年5月12日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194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药学系。1949年-1950年任成都标准药房药师;营业主任。任成都泽生药房药师。1950年-1952年5月任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技师。1952年任中国药学会药学通报编辑。1953年-1968年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1968年-1972年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卫生部五七干校医院中医师。1972年-1978年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师。1978年-1998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编委、副主编、主编。1989年中国药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代理副秘书长。1994年退休。生平简介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1张天禄译.苏联药典第一补充版生药检测部分.南京:南山堂出版社,张天禄.谈谈药物的保管法.护理杂志,1956,(3):张天禄.抗生素及其应用.护理学习,1958,(2):于忠,张天禄译.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于忠,张天禄译.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586于忠,丁汝训,张天禄译.玻璃与玻璃熔融.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张天禄,陈新谦.本草纲目与现代研究.药学通报,1983,18(10):198张天禄.献身于药学编辑事业的陈新谦编审.药学通报,1985,20(12):张天禄,陈新谦.解放前中国药学会分会.药学通报,1986,21(3):张天禄.抗寄生虫病药物;主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1-180;410-460。11陈新谦,张天禄.中国近代药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生平贡献张天禄从事药学编辑工作近50年,早期主要是协助药学编辑家陈新谦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处理有关编辑业务。他从1988年担任主编后,继承和发扬历届主编们对药学事业的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为在新形势下办好《药学通报》而奋发工作。在编委会和编辑部同仁的支持下,他首先调整了办刊方针和刊物内容,提出将《药学通报》更名为《中国药学杂志》,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全、实、活”(即内容要求“新颖”、“全面”、“实用”、“形式活泼”)的四字方针,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编辑工作中,他强调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和各项规定。他认为,质量(包括文章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编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提高刊物的质量。为此,他亲自拟稿约并不断修改完善,对刊物各栏目的字体字号、排版格式、版面设计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并以身作则认真执行,从而使刊物的编辑出版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断地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办出自己期刊的特色在办刊工作中,张天禄常说,一个刊物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刊物中就很难长盛不衰。他还认为要办好刊物最重要的是把好读者的脉搏,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选稿。他和编辑部的同仁经常深入基层,到读者当中去,有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还经常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收集读者的反映和要求,以便刊物做到“有的放矢”。他参加东北三省人参专题学术讨论会后,为配合研究人员攻关,及时组织并发表了有关人参成分的研究、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商品知识等方面的文章20多篇,其中有的还被《中国药学杂志》评为优秀论文。张主编一贯注意发挥编委的作用,定期召开编委会汇报和讨论编辑出版工作,听取编委的意见。凡杂志的重大事项,都经编委会讨论决定,并认真执行。例如,根据编委会意见,自1991年开始对该杂志发表的文章进行评优,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这种做法在他卸任后仍在继续。将文章的英文摘要集中发表改为随正文刊出,也是根据编委的意见改变的。为使刊物反映当代国内外药学各学科的发展,发挥刊物的先导作用,他认真征求编委的意见,商定组稿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张天禄自干上编辑工作,便与药学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将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奉献给了杂志。他勤勤恳恳,埋头耕耘,终于结下了丰硕成果。在他担任主编期间,《中国药学杂志》曾连续二次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广大作者、读者的赞誉,成为一位知名的药学编辑家。主要译著张天禄自50年代从事药学刊物编辑工作以来,深知药学科技书刊要以反映当代先进理论和最新技术以及科技动态为重要内容,以使广大读者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而推动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50年代后期就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前苏联的科技书刊。其主要译著有:《无机化学试剂手册》、《化学试剂与制剂手册》、《玻璃与玻璃熔融》、《纯化学试剂》等6种共100多万字。他早期编撰的药学小丛书有:《药房工作》、《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工作》、《药用无机化学》、《药用有机化学》等十余种。这些译著和丛书弥补了当时刊物内容的不足,对当时学习和引进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后张天禄还参加了《中国制药企业概况》、《当代中国的医学事业》、《英汉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学近代史》、《化学化工大辞典》、《中华药学大辞典》、《新编药物学》、《现代医院药学》、《药学名词》等十余种书籍的编撰工作。由此说明,张天禄不仅在编刊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在编书工作中也硕果累累。文革后开展的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带来了药学期刊蓬勃发展的春天。张天禄担任主编后,在继续办好刊物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编辑部开展新工作,拓展为读者、作者服务的领域。(1)他积极参加和组织一些书籍的编辑工作。如为了满足广大药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及病患者掌握新药知识的需要,在张天禄组织下,编辑部将截至1999为止在该刊发表的229种新药资料汇编成册,其后又将近年出现的新药收集整理成新药手册第二册,先后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与编辑部同仁一起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如为了提高我国药学期刊编辑水平,张天禄曾根据当时的情况先后举办了两期药学编辑业务学习班,一次在北京,一次在南京。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学期刊编辑部。学习内容包括: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的基本知识、编辑的程序,编辑加工要求等。通过学习,学员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提高药学期刊的编辑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1990在成都由《中国药学杂志》、《成空药学》编辑部和中国药学会成都分会举办了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1994年又在长春举办了第2届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研究进展》,第2次会议编印了大输液论文集。通过这两次会议,大家交流了大输液生产技术,使大输液,特别是医院药剂科配制的大输液质量有所提高,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3)刊出广告,介绍新设备、新仪器,促进生产、科研和应用。(4)为方便读者查阅本刊资料,在纪念《药学通报》创刊30周年时,张天禄组织编辑部人员编辑了《药学通报》1953~1982年(第1~17卷)文题总索引。通过查阅本索引,可以较快地找到本刊已发表过的文章,充分利用30年来累积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四化建设服务。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的其他编辑共同编辑了《中国药学会庆祝建国40周年赠刊》,该刊反映了我国药学研究、药学教育、医药事业、军队药学工作、药政管理、学会工作等方面在新中国建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介绍了我国重要药学研究机构及学会主办期刊的概况。(5)征得学会同意,张天禄积极与各方联系,自1988年开始,《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与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创办了函授药学系,共开设课程14门,连续3年向社会招生。学员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乡,总数达万余名,仅90年首届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并达到大专水平。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刊物上还辟有专栏发表辅导材料。人物评价张天禄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敢讲真话,对人对事有意见都能在正当场合下直言不讳。他勤奋、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较高的荣誉,曾先后被评为密云水库二等劳动模范、卫生部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张天禄编审一贯忠诚于人民的编辑事业。坚持学习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药学编辑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默默地作着无私的奉献。他胸怀坦荡,谦逊谨慎,待人诚恳,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尊重编委,爱护和培养青年人,全心全意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如今,张天禄编审已是七十余高龄的老学者,但他仍精神矍铄,笔耕不止,与药学界同仁共同编著国内尚属空白的《中华药学大辞典》和其他书籍,继续为药学编辑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刊名:中草药等级:CSCDISSN:0253-2670CN:12-1108/R 中草药杂志中草药杂志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委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天津药物研究院国内统一刊号:12-1108/R国际标准刊号:0253-2670

中医药学会杂志编委会

韩学杰,女,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城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198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从事中医临床20年,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当代名医名院》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自96年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沈绍功教授,攻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专业研究生,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并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2007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聘为知名专家。

王亚利,男, 中共党员。 1986 年考取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专业研究生, 2002 年考取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5 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2 年、 1993 年先后任河北中医学院基础部副主任、主任。 1996 年、 2001 年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6 年任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 2010 年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兼任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考试命审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刊》等 4 家杂志社编委会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2013年9月12日鉴于河北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建制,河北省中医院划归河北中医学院,王亚利同志不再担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院长,河北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职务 。

儿科药学杂志编委会

吴季俭 男,1934年7月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浦江。由数学教师改行,于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系。现为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临床药学研究室负责人,教授,主任药师。并任《儿科药学杂志》常务主编、《实用药学》杂志副总编及多家杂志编委。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全国医院儿科药学工作者联络=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重庆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曾先后被评为市、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1997年受到中国药学会的表彰。长期从事医院药学以及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临床药学特别是儿科药学、医院制剂等有较高专业水平与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儿科药学领域中活跃的核心人物之一。主编或出编出版著作有《临床用药》、《料用和科药物手册》、《临床药学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医院药房工作手册》、《实用药剂工作手册》等9本。发表主要论文40余篇。其中“关于碳酸氢钠注射液质量研究”获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乙酰螺旋霉素包衣片溶出度考察”、“皮炎乳膏治疗毒隐翅虫皮炎86例临床观察”、“常用助消化药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多塞平透皮剂的初步体外透皮试验”等分别被评为全国、省、市级优秀论文,或为国外文献摘载。此外还发表译文或文摘50余篇,发表科普作品数址篇。曾研究医院制剂“小儿退热灵”、“皮炎乳膏”、“肌肉铁注射液”等40余种,承担各级课题10多项。1997年起承担卫生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我国儿科药学的近年进展与儿科用药特点”研究。其传统已收入《中国当代医药名人》、《中国药学人物辞典》、《现代名医大典》、《中国药学家辞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等数十种辞书中。

李廷玉,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院长。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留校,199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4月-2003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生理系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重庆分会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和儿童保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妇幼营养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营养研究中心主任、儿科药学杂志主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重庆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香港大学博士论文海外答辩和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分化、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6项,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资助项目、卫生部优秀青年人才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重庆市科委基金资助课题、重庆市卫生局基金资助课题和重庆市教委基金资助课题10余项,国际营养研究基金3项,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环境健康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与美国辛辛拉提医学院儿童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余名,发表及撰写文章90余篇,其中SCI9篇。获省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获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余瑜,男,1960年出生,重庆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院党总支委员。重庆市首批药物化学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医科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系重庆药学会理事,药物化学专业组副主任委员及中药与天然药物专委会委员,重庆药品监督局药品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职评会化学学科组成员,重庆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儿科药学》杂志编委。从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已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正在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9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