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胃早癌论文

发布时间:

胃早癌论文

胃癌作为一种癌症,他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在我国作为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胃癌的发病率通常在50岁以上,可以看出胃癌也是在时间中慢慢累积的病症产生癌。所以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那么胃癌早期能治愈吗?胃癌早期有那些症状?。1、胃癌早期能治愈吗胃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和患者家属而言,就目前治疗现状而言,胃癌仍是医学上未被攻克的一大难题,但是这也并不等于得了胃癌就被宣判了死刑,临床上亦有不少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病例。专家表示,胃癌早期能否治愈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早期胃癌的患者在没有出现转移的情况下可以手术治疗,一般可使病人的寿命延长。一般来说,早期胃癌癌肿较小,未发生扩散转移,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早期胃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除了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关键以外,还应该注意预防复发和转移。西医治疗虽然可以暂时消除病患,却不能保证胃癌不复发,因此配合中医治疗肿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复发和转移。也就是说,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治愈率。专家指出,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已经失去了胃癌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导致胃癌的治愈率很低。但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来说,如果治疗得当,治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早期胃癌7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即便有症状者也通常不典型,非常容易忽视。2、胃癌的早期症状1、上腹部不适及饱胀常有一种腹部烧灼、嘈杂及饱胀感,饭后尤其明显,并且随着病情发展,症状日益加重。2、食欲减退早期胃癌往往是突然性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3、恶心、嗳气、反酸及呕吐胃炎病灶位于胃出口处的幽门部时,恶心最明显。若胃出口被完全堵塞,就会嗳出一种酸臭或蛋臭的气味,或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和胃液。4、上腹部隐痛早期胃癌的疼痛无定时,或表现为持续隐痛,而不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那样有较明显的饭后痛或饭前痛的特点。5、呕血及黑便若癌肿仅破坏小血管,常表现为大便“潜血”,即大便外观虽正常,但化验可发现其中有血细胞。若早期就侵犯较大血管,则引起呕血,大便变黑或如柏油样。6、急剧消瘦及严重贫血因为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而且胃癌引起病人消化吸收不良和消化道出血,从而更加重了消瘦和贫血。了解掌握并且警惕上述胃癌有早期表现,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3、胃癌病因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2、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胃癌高发区成年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3、癌前病变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4、遗传和基因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早期胃癌怎么引起的?胃癌肯定是由胃病慢慢演变而成的。魏英还是有饮食不规律。量。得热的,硬的。要是过激过薄的。不正常的。也是说导致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早期胃癌到底是怎么引起的。早期胃癌主要原因是由于胃病而引起的,在平时出现了胃部不适或者腹部疼痛,经常恶心呕吐,这是胃病的症状,如果忽视得胃病的治疗,很快就会发展成胃癌疾病。同时与平时长期的饮食不当有关,在平时大量的吸烟喝酒,经常暴饮暴食,经常大鱼大肉,吃饭太急都有可能会引起早期胃癌的发生。早期胃癌最好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病人应该采取手术治疗,配合中药调理,这样能够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因为早期癌细胞还没有扩散和转移,这时候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就能够切断扩散的根源,但是手术治疗对病人的创伤比较大的,病人应该采取中药来调理身体,就能促进病人的康复,胃癌早期治疗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胃癌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很少人有自觉症状。在胃癌早期,病人会出现轻微的腹部疼痛的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病人会经常感觉到下腹不适。随着病情的加重,腹部疼痛的症状会比较明显,病人会变得食欲不振和精神不振,同时病人会变得比较消瘦和出现贫血的症状。总而言之,胃癌是一种严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是不能忽视治疗的。病人应该珍惜自己最好的生存机会,应该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当中,最好采取正规治疗,不能滥用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日常护理,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放松自己,应该树立治疗的信心,心态真的很重要,健康的心态是能够决定治疗效果的。

早期胃癌怎么引起的?早期的胃癌有的是家族史,遗传的,再就是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溃疡容易引起胃癌。

胃早癌三大理论文献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进展 1 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 EGC) 的定义早期胃癌(EGC) 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即早期胃癌=黏膜癌(M 癌)+黏膜下层癌(SM癌)[2]。内镜下早期胃癌可分为(肉眼分类)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Ⅲ型(陷凹型),其中Ⅱ型可进一步细分为Ⅱa型(平坦隆起型),Ⅱb型(平坦型),Ⅱc型(平坦凹陷型)。一般EGC直径1~4cm,小于者称微小胃癌[3]。

早期胃癌的名词解释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限于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其范围大小和有否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有时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等。胃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的X线检查及胃镜检查对发现早期胃癌具有很大的价值。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对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效果更好。

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

1.隆起型(I型)

肿瘤从胃黏膜表面隆起超过,呈圆形或椭圆形,向胃腔内突出,一般在~,基底较宽,很少带蒂,边界较清楚,但稍不规则,在双重造影时,有适当钡剂涂布后加压检查,可见到环形充盈缺损,轮廓可呈分叶状,有时表面凹凸不平,使病灶呈斑片状,切线位可显示病灶向胃腔内凸出、广基和界限清楚的小充盈缺损。

2.浅表型(Ⅱ型)

可分3个亚型。

(1)浅表隆起型(Ⅱa型):隆起高度不超过,以压迫法显示较佳,病灶表现为颗粒状突起。此型需要与息肉样腺瘤、小平滑肌瘤和迷走胰腺等鉴别。

(2)表面平坦型(Ⅱb型):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双重造影检查表现为病变区胃黏膜失去其正常均匀影像,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与消失,但有一定的边界可见。此型最难与局限性胃炎或良性溃疡愈合之瘢痕相鉴别,必须做胃镜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

(3)浅表凹陷型(ⅡC型):其凹陷深度不到,呈浅在性龛影,其周围黏膜纠集或中断,或呈杵状增生,龛影边缘可见指状压迹,病灶周围胃小区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不达溃疡边缘,有时也可见到胃轮廓的局限性僵硬感。

3.凹陷型(Ⅲ型)

其胃黏膜表面凹陷超过,边缘呈锯齿状,形态不一,大多为稍不规则形。在双重对比和适当加压后可见到较浅的存钡区。由于病灶糜烂区尚有残留零星的正常黏膜,使钡剂涂布不均匀,呈“沼泽地”样改变。切线位可见在胃轮廓上出现小的突起,但与良性溃疡不同。在接近龛影处的黏膜皱襞突然中断,呈杵状或变尖或呈融合状等恶性溃疡的X线特征。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1.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包括大块活检法即双管道内镜法、帽吸引式EMR法(EMR-C)即透明帽法、结扎式EMR法(EMR-L)。适应证一般为中等分化或高分化黏膜内腺癌。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有助于术后病理评估。适应证包括:①任何大小的分化型黏膜内癌,且无溃疡形成者;②分化型黏膜内癌如伴溃疡形成,则病变直径应<3cm;③未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无溃疡形成,则病变直径<2cm;④直径<3cm的无溃疡形成及无血管(淋巴管)浸润的分化型黏膜下微小癌。

2.手术治疗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不断重视,「消化道早癌」被熟知,而大家真正了解多少呢? 癌前病变: 概念要明确 1. 不典型增生(atypia): 主要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为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排列紊乱,极向丧失。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像增多(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 异型增生(dysplasia): 指黏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的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 也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3.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是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前者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后者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提出是强调这种癌前病变的本质是上皮内肿瘤的形成。 经常遇到的误区: 必须要辨清 误区 1:不典型增生等于异型增生。 实际上,不典型增生与异型增生的概念基本相似,但二者仍有一定的差别,不典型增生主要是指细胞层面的异常增生,而异型增生更强调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异常。 不典型增生的概念已逐渐被异型增生取代。 误区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应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对应重度异型增生。 有时见到大家应用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这样的表述方式,然而这种表述方式并不规范,从概念上来讲,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度,而上皮内瘤变才有低级别、高级别的说法。 WHO 在 2000 年出版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表示对包括结直肠在内,还有子宫颈、胃、泌尿道、前列腺、乳腺等器官中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异型增生」的名词。 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的概念: 你我都要会 1. 早期食管癌: 是指浸润深度达黏膜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表浅型食管癌是指癌浸润至黏膜下层而不考虑有无淋巴结转移。 2. 早期胃癌: 是指肿瘤的浸润局限于黏膜或者黏膜下层,无关病灶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与否。 3. 早期结直肠癌: 是指癌变组织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将不同部位的概念放到一起,大家就会注意到,早期胃癌和早期结直肠癌的概念与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存在很大差异,早期食管癌强调没有淋巴结转移,而早期胃癌与早期结直肠癌则根据癌灶的浸润深度来定义,并不强调有无淋巴结转移。 那么,为什么只有早期食管癌如此强调有无淋巴结转移呢?这就要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说起了。 食管的淋巴引流相当丰富,因此可以理解食管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有研究显示,当食管癌的浸润深度达到 SM1 时,淋巴结转移率可达 12%~27%,达到 SM2-SM3 时,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 36%~46%。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或许在早期胃癌和早期结直肠癌的定义中不强调有无淋巴结转移并不合适,因为多个研究均证实早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相关。因此,有关早癌的研究多集中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旨在找出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义。 Saragoni L 对早期胃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大于 2 cm、黏膜下深层浸润、Lauren 分型为弥漫型、 Kodama 分型为 PEN A 型等,最后,建议对早期胃癌的定义进行修订,建议将早期胃癌定义为局限于黏膜层以及黏膜浅层的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 另外,鉴于大于 2 cm 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显著增加,在对早期胃癌进行定义时同时应考虑到肿瘤大小。 我非常赞同 Saragoni 的意见,早期胃癌的概念早在 1971 年由日本消化内镜协会提出,时隔将近半个世纪,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早癌的概念或许真的应该更新了,不是吗? 早期癌黏膜下(SM)浸润深度的判断: 图片最直观 早期食管癌与表浅型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分类:m1 局限于黏膜上皮,m2 局限于黏膜固有层,m3 局限于黏膜肌层;sm 均等分为 sm1、sm2、sm3,如下图所示。 图 1 早期食管癌与表浅型食管癌浸润深度示意图 早期胃癌与早期结直肠癌的大体分型及浸润深度的判断方法类似,下面以早期结直肠癌为例进行讲解。 当癌仅局限于黏膜层(M)的情况下,称黏膜内癌,无淋巴结转移,通过内镜下完整切除可治愈,然而当癌浸润至黏膜下层(SM)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分级方法主要包括相对值分级法和绝对值分级法。 相对值分级法指将黏膜下层分成 3 等分,SM1 为癌的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下层的上 1/3,SM2 为癌的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的中 1/3,SM3 则为癌的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的下 1/3。 上述方法虽简便可行,但鉴于内镜治疗无法获取固有肌层,不能准确地将黏膜下层分为 3 等分。为此,日本结肠癌研究协会提出绝对值分级法,即根据 SM 浸润深度的绝对值来进行分级,大量 SM 癌的数据显示,浸润深度<1000μm 的情况下不存在淋巴结转移,故以此为界限来进行浸润深度的分层。 而早期胃癌不同与早期结直肠癌的是,SM 浸润深度<500μm 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小,因此,早期胃癌以 500μm 为界限来区分 SM 浸润深度。 图 2 早期结直肠癌 SM 浸润深度示意图 读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对消化道早癌加深了理解,如果大家对消化道早癌的内容感兴趣,就在文末点个赞吧,我们将继续推出消化道早癌系列,与大家共勉。

胃早癌治疗综述论文

胃癌治疗一般以分期为基础治疗策略,分期不同,治疗策略也不同。早期胃癌一般采取手术治疗,90%患者可以治愈;中期胃癌需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即手术治疗并辅助性放疗、化疗或者是放化疗;晚期胃癌以化疗为主,治疗效果较差。近几年,分子靶向药物对于治疗胃癌晚期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突破不大。

胃癌分期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一般早期胃癌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治愈率可达90%。中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40%-50%,中期胃癌治愈5年之后,一般复发风险较低。晚期胃癌治愈率非常低,基本可定义为不可治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

胃癌症状主要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闷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有些患者还会表现为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嗳气或黑便等症状。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和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素质等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1)根治性手术 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按临床分期标准整块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2)姑息性手术原发灶无法切除,为了减轻由于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的症状而作的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口、穿孔修补术等。2.化疗用于根治性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延长生存期。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适量化疗,能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的近期效果。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原则上不必辅助化疗,有下列情况者应行辅助化疗: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癌灶面积大于5厘米;多发癌灶;年龄低于40岁。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姑息手术后、根治术后复发者需要化疗。常用的胃癌化疗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腹膜腔给药、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等。常用的口服化疗药有替加氟、优福定、氟铁龙等。常用的静脉化疗药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阿霉、依托泊苷、甲酰四氢叶酸钙等。近年来紫杉醇、草酸铂、拓扑酶抑制剂、希罗达等新的化疗药物用于胃癌治疗。3.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可针对性地损伤癌细胞,减轻正常细胞损害。目前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种类及作用均有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4.其他治疗胃癌的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卡介苗、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过继性免疫治疗如淋巴细胞激活后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的临床应用。抗血管形成基因是研究较多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胃印戒细胞癌早期论文

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cellcarcinoma):又称粘液细胞癌。它是一种含有大量粘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中充满了粘液,把细胞核挤向了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故其得名。胃印戒细胞癌也称:皮革胃。

胃印戒细胞癌无论手术与否、放化疗与否,都应该吃药(中药),中西医结合。这一条是肯定的(早期的话可手术,晚期手术是帮倒忙)平时我们老说“中西医结合”,遇到这种大病的时候,是真正应当中西医结合的时候了,应当综合治疗,不要单用一种方法。并且,癌症是终身疾病(癌细胞没扩散时,可以切除,但是就算是切得再干净,也总是体内存在癌细胞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复发率是高的),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认为手术了、化疗了就万事大吉不管了(手术、化疗结束之后,仍然任重道远,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复发了。这是个医学常识。许多患者,就是觉得已经手术切掉了,并且医生明确地说了“手术成功”,就以为是病好了。这明显是缺乏医学常识,结果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应该在手术后吃药,不停药的话,能不复发,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很了不起的成绩了。何况不吃药。中药可充分考虑。用化瘀散结、解毒消肿,针对疙瘩、肿瘤类的中药丸来治。找对了药则增强效果。笔者因业务关系,深知中药的魅力,亲眼目睹了大量恶性肿瘤被中药治得很典型的病例,验证了祖国中医药的独特之处。特别对于能够与药直接接触的消化道从上到下这条线上的疾病有特效,如食道癌、结肠癌、胃癌、直肠癌以及淋巴瘤等。如果已手术、化疗过,中药的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对于患者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在短期内会有明显减轻改善

生物肽。可彻底治愈癌症。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说:「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工程就是研究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美国尤•格林博士说:「肽几乎被用于治疗任何疾病,无药可与其相比。」加拿大克莱尔•辛斯教授说:「肽能使无论何种病因引起的肝病得到明显好转。」日本科学家田泽惠一说:「肽有全方位作用。」生物肽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生殖 及排除毒性、重金属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生物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主要是启动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或翻译而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其药理作用。生物肽在生物体内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肽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可全面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生理活性。

印戒细胞癌预后最差!

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论文

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部位和组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西方,食管中段鳞形细胞癌已经向食管下段和胃结合部腺癌转变。其原因并不明确,可能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病率、Barrett’s食管、肥胖和非处方药使用增多有关系,其中可能混杂有饮酒和吸烟的因素。不管原因如何,胃结合部肿瘤,包括食管下段和胃贲门腺癌越来越多,在美国男性中约每年增加4%-10%,因此需要制定临床治疗的指南。

胃肠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需放置多种管道以方便临床病情观察和治疗,因此,管道护理在胃肠外科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胃肠外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了探讨。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胃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人,一组为优质护理组,另一组为一般护理组,最后将两组所得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胃肠外科;优质护理;分层管理;基础护理;技术革新

胃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胃肠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优质临床护理,既可以帮助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又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苦,帮其消除理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

1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在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在(±)岁,其中有32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胃肠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直肠癌、胃部肿瘤、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等,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一般护理服务。

方法

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 随着我院责任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 规章制度 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近来分层管理模式正为医院各部门广泛关注和运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护理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医院应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2]。首先要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具体的服务内容;重新建立分层培训管理机制,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级别的不同对其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做适当的安排,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工作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时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欠缺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如舒适的休息环境、严格卫生的治疗器械、与患者适当的沟通等等。对于入住到医院的胃肠患者,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病房,向其宣传和普及护理知识以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在患者的床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立流动式的护理工作站,加强护理流动车的巡逻检查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流动输液架,方便手术后的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帮其缓解心理上的顾虑,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等等。

加强技术革新 由于胃肠疾病和容易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加强胃肠护理技术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3]。如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手术后使用的人工肛门会给其带来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粪便很容易污染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发出异味,并容易产生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由于恶劣的气味和不忍直视的画面,让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害怕被家人和朋友嫌弃、厌恶,有些患者还对癌症和死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完善的护理技术,并加强及时更新,利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尽量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增大痊愈的速度。

2 结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中,有18例患者取得显著效果,5例患者效果较明显,2例患者的效果一般;在一般护理服务小组中,有8例患者的效果显著,12例患者效果较明显,5例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一般。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3 讨论

笔者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平等对待健康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服务;将护理、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服务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护理服务的科研、管理、对策、环境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将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的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时间上的整体。

在我院肠胃外科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使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强。临床护理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同时的促进与维护。除了要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其社会需要,同时通过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4]。

本次调查研究是严格按照优质护理的服务计划进行的,并根据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实际病情细化工作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技术的革新,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其及其家属的满意率。

4 结语

在本次胃肠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过程当中,笔者获益匪浅,得到深刻的认识。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是相对复杂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素质上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优质护理服务达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在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已获得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419.

[2]严娜萍,任品芬,王品楠.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77-78.

[3]陈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24-225.

[4]王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7-1128.

【关键词】外科;胃肠减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0254―01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 措施 ,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床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共进行胃肠减压术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58岁。肠梗阻40例,胃癌5例,胰腺炎12例,胆石症8例。

胃肠减压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边瞩其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 护理

置管前 普外科患者均为清醒患者,所以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说明置管过程中不适,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置管中

充分润滑胃管:润滑的长度为需要的插入的长度。插管中,病人若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对清醒病人插管,由于患者恐慌,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不�与医务人员配合,所以成功率可能会降低。根据我科临床可采取口含温开水或石蜡油使患者唾液分泌增多,促进吞咽动作,有时也可坐起插管。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2cm后改呈60°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入15cm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

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的方法: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然后,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以胶布固定在鼻尖部,接上胃肠减压器。

胃管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因受出汗、胃管重力影响,固定的胶布�脱落,经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克服了以上缺点,大大减少了胃管因固定不当而脱出的机率。方法是首先将固定处管周的石蜡油和病人鼻梁上的油渍用纱布擦净,用3m贴剪成碟翼状备用,将剪好的胶布头部固定于鼻梁上,胶布两翼分别缠绕于胃管上,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汗液分泌物浸湿胶布后应及时更换。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如有鲜红色液体引出,说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观察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及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及时纠正。

基础护理在置管期问,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作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定时清洁鼻腔;长期使用胃管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改变胃管置人部位,避免胃管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加强呼吸道理保持适宜的病室温湿度,一般温度为18―20度,湿度为5O一70%,经常协助病人拍背咳嗽、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3]。

拔管的护理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胃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以减少刺激。拔出胃管后,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3 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术后各种引流管中最不适的引流管。

对于神志清楚的部分患者由于对鼻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承受着病痛和疾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能耐受鼻胃管所带来的咽痛等不适,情绪急躁将胃管强行拔出。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不适,稳定患者的情绪。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②留置胃管期间,向鼻孔处滴石蜡油,每日1次。减小胃管与鼻黏膜的磨擦,减少不舒适感。

固定不牢,自行脱出主要原因:①鼻胃管固定不妥,胶布成为活环。传统的方法是将胶布绕管缠绕360°,然后交叉粘贴在上唇面颊部。缺点是缠绕鼻胃管的胶布�受鼻涕浸湿,形成活环,上唇面颊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而脱落。②鼻饲治疗或胃管内注药时因操作不当或病人不注意或活动时均可导致鼻胃管脱落。

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 鼻饲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加大胃管营养液的滴速,或鼻饲物过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营养液倾倒入胃,引起胃部不适引起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少,当鼻胃管被药物、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等堵塞造成不通时,胃肠道的积气积液不能排出,造成胃肠道的逆蠕动,鼻胃管和胃内容物一同呕出。

4 预防对策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体贴,耐心解释病情,讲述鼻胃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鼻饲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的作用以及经胃肠道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昏迷病人护士应向家属讲解,以取得配合,做好监护避免将鼻胃管自行拔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做好胃管知识的健康 教育 为了保证宣教效果,应在插管前、后多次宣教。在插胃管前宣教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胃管固定方法及如何防止胃管拔出。通过宣教,引起患者的重视,掌握在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宜缓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不要牵拉胃管。在发现或无意识中将胶布抓脱落时,及时按信号灯让护士重新固定。

加强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对意识障碍患者,在无护士专人护理的情�下,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约束,防止无意拔管。 护理操作中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反复的推敲,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死板的,其实每一项操作都会有人性化护理穿插与整个操作当中,就需要大家去努力,增强病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所以护理人员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方法,力争插管顺利,减压通畅。不断 总结 经验 ,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常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芳_夕 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2] 郭桂芳姚兰_夕 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