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食源性寄生虫的危害论文

发布时间:

食源性寄生虫的危害论文

生食肉鱼虾蟹易患食源性寄生虫病,之所以会有人喜欢生吃食物,一是因为地区差异。二是因为生吃食物可以保留食物本身的营养物质。三是与人对新事物的好奇有关。

9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指出,食源性寄生虫病都是由生吃食物导致的,比如生吃鱼虾,生吃猪肉,都有可能导致肝吸虫病,而一旦患病将会加重个人的经济负担,但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是有很多人有生吃食物的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南方人并没有生吃食物的习惯,主要是一些沿海城市,例如广州,上海等地方,这些地方盛产海鲜,所以这里的人们也保留着生吃海鲜的习惯,平时都是直接用海鲜蘸着酱料直接生吃,因为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子吃的,所以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样子危害身体。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认为,生吃食物的营养价值更高,因为不会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物质,更不会让营养物质流失,但其实很多食物里面含有一定的细菌,如果不在烹饪的过程中把细菌杀死,进入我们体内就会破坏我们的防御系统,从而导致我们患病。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生吃海鲜有害身体,但还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去尝试,因为有些人觉得这样吃海鲜比较新奇,并且比较高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得了海鲜的腥味,所以我们尽量不要生吃海鲜或者其他的食物,一旦发现自己真的感染了肝吸虫病,一定要及时进行驱虫治疗,避免造成进一步危害,特别是避免导致胆管癌的发生。

因为他们喜欢那种味道,还有一些人觉得那样吃比较有营养。

食品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摘要:食品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而前二类是重点。通过近几年爆出的食品污染事故的相关报道,初步了解食品污染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对食品污染的影响度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深入研究食品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根据这些危害的性质、来源等,寻求一些可以减缓以至于防治这些危害的方法措施,保护人群不再受到伤害或尽量保证减小其伤害程度。保证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舒适的生存环境。关键词:食品污染;健康;危害;防治措施在2010年秋季学期,我们学习了《环境与健康》这门课程。现在,一学期已经到了尽头,我们对“环境与健康”的了解也加深不少。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宽泛,包括很多比较细枝末节的其它小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室内空气污染与肺癌研究概述,水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室内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土壤重金属对人群健康影响,食品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浅析与工业三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一系列“环境与健康”的详细释义。在当今社会,衣、食、住、行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句“民以食为天”精辟地指出了“食”从古至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食”却在很久以前就开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严重威胁了当今人群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影响到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随着新的食品资源的不断开发,食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增多,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使人类食物链变得更为复杂,造成食品污染的因素也日趋复杂,高速发展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食品,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近几年,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界定是:食品是安全的,食品是营养的,食品是能促进健康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爆出的有关食品污染的相关报道,就如同在人类平静生活中丢了一颗毁灭性的炸弹,如同晴天里一个猝不及防的霹雳。近二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1986年,在英国最先发现疯牛病。由于感染的牛及肉骨粉被出口,导致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疯牛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某些养鸡场的饲料中动物脂肪受高浓度二恶英污染,有1000万只被认为是受污染的肉鸡和蛋鸡而被屠宰销毁。造成直接损失达亿欧元。美国每年有7600万食源性疾病患者,占美国人口的1/3;由生物因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次数,占总发生次数的83%。英国每年有237万食源性疾病病人,占英国人口的1/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发达国家死于食物中毒的儿童中,70%是由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所致。我国也存在同样趋势。统计数据表明,2000~2002年,每年食源性疾病的平均发病人数为万人;在1992~2001年间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占比例达%,化学性食物中毒占%,原因不明的占%,其他占%。尽管如此,上述各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数字实际上均为本国真实数字的冰山一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漏报率在95%以上。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如瘦肉精、毒奶粉、苏旦红、福寿螺等食品污染事件,使许多人感觉到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时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一次又一次的食品污染事件的爆出,使得人们被迫陷入一种极度恐慌之中,食品是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挂钩的,我们要是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生存环境,怎样继续生活?如果继续在这种没有食品安全保证的环境中生活,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再是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那就是“明天,我们可以吃什么?”。那么,此次我将对“食品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这一课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然后做一个相关概述。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食品污染的基本含义,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食品污染是指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它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的变化,改变或降低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并对人体产生危害。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而前二类是重点。我们先了解一下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及其解决办法。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都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使病原菌、寄生虫滋生及生物毒素进入人类食物链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是多年来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得到确认的有30余种。此外,我国海域辽阔,海洋中寄生吸虫及其他寄生虫种类繁多,这些自然疫源性寄生虫一旦侵入人体,不仅能造成危害,甚至可导致死亡。人类历史上一些猖獗一时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脑膜炎等,在医药卫生及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现实证明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较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远非一劳永逸,一些曾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如今在一定范围内又有满眼的趋势。由霍乱导致的饮水和环境卫生恶化又开始出现。登革热、鼠疫、脑膜炎等也在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接连发生。一种能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先后多次危害人类,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时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那么,要怎样来防治生物性污染呢?第一,清除污染源,控制细菌在食品中的增殖条件并进行合理的杀菌消毒,规定食品中细菌数量限制标准。加强兽医卫生监测,如严格执行屠宰牲畜的宰前宰后检验规程,对肉严格按肉检规程处理,严禁未经兽医检验的肉品及病死畜禽肉。屠宰场、奶场、禽类养殖场,以及肉、奶、蛋的加工、销售单位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食品卫生法规条例的要求,方可生产经营。驱绦灭囊,避免将人粪为动物、鱼类所食。有机肥腐熟后才能作蔬菜肥料。第二,加强食品检验,对染有寄生虫的肉、鱼类要按国家卫生法规处理;提倡肉、鱼类煮熟烧透,蔬菜类要仔细清洗,尽量不吃生菜或至少要经过沸水烫过。第三,预防作物的真菌病害。粮油和发酵食品企业在仓储、加工、运输中要减少真菌污染。第四,对产品进行检验并对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进行处理;保持环境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食物霉变产毒。第五,对轻微污染的食品也可以进行恰当的去毒处理。化学性污染是指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如农药的残留,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对食物和水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等。化学性污染主要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汞、镉、铅、砷、氰化物、有机磷、有机氯、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油炸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胺类和苯并芘,它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量时,会诱发细胞组织癌变,烟熏火烤的食品危害更大,所以油炸及熏烤的食品化学污染十分严重。使用质量不合卫生要求的包装容器,如陶瓷中的铅、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单体都有可能转移进入食品;又如包装蜡纸上的石蜡可能含有苯并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纸张中可能含有多氯联苯,它们都特别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使用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也会对人群造成危害。我们要怎样防止化学性污染的危害呢?第一,选用高效低毒残留农药品种;农业部门颁布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则;规定食品中允许残留量限度等。第二,严格限制工业“三废”排放;加强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的卫生监督管理,控制机具、容器、原材料的质量,杜绝可能的污染来源;规定各种食品金属毒物允许含量标准,并加强经常性检测。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食品中的污染因素,引起了国家高层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寻求有效的方法防止那些可以防止的食品污染事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令人安心的生存环境,保证社会可以稳定地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可以不受阻碍。参考文献:(1) 邢秀芹.肉类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肉品卫生.2005(12):43—44.(2) 刘志诚,于守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 吴样集.动物性食品污染对消费者的危害.贵州畜牧兽医,2001(3):17—19.(4) 金征宇.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彭秧锡.食品化学污染及其防治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2003(3):28—29.(6) 孙秀兰,姚卫蓉.食品安全与化学污染防治[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刘新会.环境与健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邵俊杰.食品污染知多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 张乃明.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余伯良,叶光武.食物污染与食品安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

因为有些生的食物口感很好,刚好可以满足有些人对食物极致口感的追求。

食源性寄生虫的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写盐 亚硝酸盐和盐相似 所以误食容易中体毒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近些年来倍受世人的关注,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这个问题尚未能够引起许多国家及部门的重视[1]。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产、利用,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也给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 人们为了除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喷洒蔬菜、水果;为了提高瘦肉产量,盲目使用违禁激素(瘦肉精)喂猪;为了增白面粉,随便使用吊白块;为了钱,将稻草沤水兑色勾盐当酱油出售等等[2];真是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普及和食品贸易国际化,全球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时“二恶英事件”、英国“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以及我国暴光的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米、苏丹红事件等,都使食品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2]。这一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都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严重暴发流行。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约5000人死亡。欧洲一些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增高到5倍。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些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霍乱、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即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资料报告最多最完整),且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0%,发展中国家在95%以上。所以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报告病例数仅是“冰山一角”。 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还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20~40万人,但统计报告的约2~4万,尚不到实际1/10,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 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分别增加了、、。尽管各级卫生部门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艰巨。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 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共宰杀11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约 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2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环境变化 由于开放改革,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变差,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都处于重大压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重(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我国有850条河、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程度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损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体抗病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23%;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每年氮肥用量2500万t,农药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主要案例(焚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直接或间接污染肉、乳及水产,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为砒霜的900倍[2]。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超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生产工艺流程未能严格执行,微生物杀灭不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微生物引起腐败;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射食品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这些均可明显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 社会因素 贫穷和落后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贫穷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简陋,知识落后,可影响食品良好卫生规范的实施。虽然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贫穷这两种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阶层的人一般患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较多,而贫穷人群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多,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较高。 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就餐注重口味,以鲜为快,喜吃生食 (如喜欢食刺参,生食贝类和鱼虾等),另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备,食品制作不规范,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已确定,许多鲜果和蔬菜都是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载体,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其他因素 除上述这些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流行有关,如食品贸易国际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新食源性病原体不断出现,近20年先后发现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新病原体,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H7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门氏菌抗药菌株、环孢子虫(Cyclospera)、圆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应是我国较早的负有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不可处分的法定义务。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手段是卫生监督。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过程中,可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导致食品存在危害性,从而构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概述;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对策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概述;体系建设;监管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 1、定义 (1)食品安全。依照《国际食品卫生通则》的定义是:保证食品在按照其用途进行烹调和/或食用时不对消费者造成危害。这里的食品安全强调的是后果。而《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15091-95》的定义是: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列出其同义词是:食品卫生。可见,这里的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物链的过程要采取的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的立法目的: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增强人民体质。 (2)食品安全危害性。是指潜在损坏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因子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于食品中,一旦这些因子或因素没有被控制或消除,该食品就会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食品。 2、特征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1)可存在于“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中。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特征将更加突出。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在食品中的概率将更进一步加大。 (2)可因不同的食物链环节有差异,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别。例如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兽药、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危害因子或因素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为主。因此,在整个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上,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各有侧重,其程度也强弱不一。 (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现出来的程度或后果受到主观(人为的)和客观(天然的)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尤其是主观的,即食品安全危害性人为的作用,其导致的程度和后果可因这一作用减轻或加重。 (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导致的后果可因其种类型别、毒力大小等因素表现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反应(中毒)特征。其慢性反应(中毒)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以致不受人们所重视。 (5)食品安全危害性可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达到人类食品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这些手段或措施有法律属性的,即依法开展对食品安全危害的监督管理,如《食品卫生法》等。也有技术性的,如GMP、HACCP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等是保证食品安全,降低其危害性的有力措施。 。 3、分类 根据《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食品安全危害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存在于这三种类型中。它们可以侵袭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 造成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4、后果 食品安全危害性导致的后果是食源性疾病。这是由于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应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见,食源性疾病的范畴在扩大。而且依照现代医学概念,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 食源性疾病依致病的种类型别、毒力大小、人体免疫力强弱,可造成以下三种状态:急性反应(中毒)、亚急性反应(中毒)、慢性反应(中毒)。一般来说,存在于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常常导致急性反应,表现为各种食物中毒。构成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危害因子的种类较多,侵袭到食品上的种类、剂量因子环境条件、工艺过程、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否导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与反应关系。如亚硝酸盐中毒剂量: 克,致死量: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5~50毫克,致死量:60~500毫克。剂量与反应是化学性危害因子在食品安全危害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典型特征。成为制定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源性疾病诊断、食物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卫生宣传教育的依据。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之一是导致急性表现,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毒性作用存在着剂量与反应关系,再加上目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有限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所导致的人体健康的亚急性、慢性反应构成与急性反应同等重要的威胁效果。如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资料证明,这些有害物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变。其后果将是不可逆的。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综上,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建议方法有二:一种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另一种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订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食品中寄生虫的危害论文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界定是:食品是安全的,食品是营养的,食品是能促进健康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1986年,在英国最先发现疯牛病(BSE)。由于感染的牛及肉骨粉被出口,导致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疯牛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某些养鸡场的饲料中动物脂肪受高浓度二恶英污染,有1000万只被认为是受污染的肉鸡和蛋鸡而被屠宰销毁。造成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如瘦肉精、毒奶粉、苏旦红、福寿螺等食品污染事件,使许多人感觉到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时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食品安全的中心问题是污染问题。食品污染的概念是什么呢?食品污染是指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它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的变化,改变或降低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并对人体产生危害。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分为3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前二类是重点。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人体通过不断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不仅是人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保证,而且关系国计民生。过去,中国始终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由于供给不足,农业生产一直追求高产量,如今,计划供应转换为市场供给,食品供应由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然而由于对农产品质量疏于管理,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消费者、农民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强食品安全建设刻不容缓。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世界各大洲均有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而且流行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比利时爆发的二口恶英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等,以及国内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工业用油抛光毒大米事件、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事件等频频见诸报端,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及农产品出口也因卫生问题而时常出现被进口国退货的现象。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0%-90%。一些高毒农药如甲胺磷在种植蔬菜等农作物过程中大量使用,而且使用农药的休药期过短,有的甚至在收获前*天还用药,致使蔬菜上农药残留量浓度高,严重影响食用者的健康。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如常见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不仅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导致传染性疾病加重,新病种类增多,人畜共患病蔓延,而且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常见细菌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致使细菌性传染病严重。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来源于某些常见的产毒真菌、有毒动植物,随食品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导致这些系统的功能或脏器的实质性损害,引起相应的疾病症状,甚至死亡。人们比较熟悉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是肝致癌物,主要污染玉米、花生等。部分食品企业、无证生产企业非法滥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等,如2001年发生在广东省的“毒大米”事件,就是发现掺了工业用油的“有毒大米”而造成食用者中毒。另外还发现在芥末油、玉米色拉油、食用油中掺加矿物油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欧美之间也为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的问题争论不休,按照规定将转基因食品标明“身份”也迟迟未能很好地实施。对其安全性的不同见解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这类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于前几类,有待于FAO和WTO专家组的联合评估,并最终由时间来验证。2食品安全的误区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农药残留、滥用兽药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但专家指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是今后监控的重点。二是认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是安全的。专家指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等同于安全食品,事实上,食品只要合乎有关标准,就应该是安全的。安全性管理的重点首先是饮用水,其次是蔬菜水果、粮食及其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而这些食物或食物成分又是被污染、被忽略的重点。3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源对于食品安全,消费者往往关注的是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问题,如食品发霉变质、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然而,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人为改变其属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得日益紧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滥用生长激素;二是养殖业中过量使用添加剂、兽药及抗生素,滥用或非法使用激素及违禁药品等;三是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可通过感染动植物而危及食品的安全;四是物质加工条件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要求,食品贮藏运输营销等环节的冷藏条件和卫生安全措施不当;五是环境污染,如水源海域污染、垃圾焚烧及空气土壤污染造成食物性病源,农药及工业废弃物污染常通过饮水和动植物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影响畜禽产品的安全。4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协调人类对食物的多方面需求,使食物的数量、质量和安全性都得到应有的保障,我们应加强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工作的监督检查。1. 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 建立可操作性检测体系3.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4. 健全网络监督体系5. 研制开发生态产品

寄生虫会寄生在人体内,引发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寄生虫的危害非常大。

湖南一位顾客在鳝鱼里头竟然吃到活的寄生虫,感觉听到这个标题就瞬间鸡皮疙瘩起一地。寄生虫对于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每到夏季的时候也是食用鳝鱼旺季。鳝鱼里面有不少寄生虫,一定要煮熟了才可以吃。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都会有寄生虫,而且对人体的危害也比较大。由于鳝鱼比较喜欢在泥土中行动,吃的食物也是以小虾小鱼为主,也就决定自身细菌的来源。

颚 口线虫也是寄生虫病的一种,潜伏在人体时间比较长,经常会在体内游走,钻入到大脑就是危险的事情。会引起剧烈的头疼,昏厥,癫痫,甚至还会引起死亡的现象。颚 口线虫在黄鳝的内脏之中,肝脏的位置比较多。吃到肚子里之后可以在人体存活很长时间,不管是游到哪一个器官都会带来损伤。除了鳝鱼,还有很多海鲜里面都会有寄生虫,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有不少农村人都比较喜欢吃鳝鱼,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都不敢吃。不过现在鳝鱼野生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也都是人工养殖,在养殖过程会定期驱虫。只要是养殖户管理比较好,也不会产生寄生虫,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过于担心,不要被这样的新闻所吓到。如果是野生的鳝鱼,生活在泥浆里,这样的环境有寄生虫是不可避免。但是野生的寄生虫肉眼也是看不到,处理不干净,身体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小孩子更不能吃。

一般有寄生虫的食物最好用高温油炸或者是用温度高的水进行煮沸,这样就能够将细菌充分的杀死,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经常吃黄鳝对身体是有好处,比如说可以进行消炎补血祛痰,还可以祛除风湿功效。但是如果吃完之后觉得身体出现不适,还是要立即去医院做检查,千万不要拖延。

食源性寄生虫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因为有些生的食物口感很好,刚好可以满足有些人对食物极致口感的追求。

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应是我国较早的负有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不可处分的法定义务。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手段是卫生监督。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过程中,可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导致食品存在危害性,从而构成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概述;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对策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概述;体系建设;监管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庆火锅石蜡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 1、定义 (1)食品安全。依照《国际食品卫生通则》的定义是:保证食品在按照其用途进行烹调和/或食用时不对消费者造成危害。这里的食品安全强调的是后果。而《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15091-95》的定义是: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质地良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列出其同义词是:食品卫生。可见,这里的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物链的过程要采取的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的立法目的: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增强人民体质。 (2)食品安全危害性。是指潜在损坏或危及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因子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于食品中,一旦这些因子或因素没有被控制或消除,该食品就会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食品。 2、特征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1)可存在于“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过程中。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特征将更加突出。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在食品中的概率将更进一步加大。 (2)可因不同的食物链环节有差异,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别。例如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农药、兽药、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危害;食品在生产加工环节的危害因子或因素可能以生物性、物理性为主。因此,在整个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上,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或因素各有侧重,其程度也强弱不一。 (3)食品安全危害性表现出来的程度或后果受到主观(人为的)和客观(天然的)两种因素的双重作用。尤其是主观的,即食品安全危害性人为的作用,其导致的程度和后果可因这一作用减轻或加重。 (4)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导致的后果可因其种类型别、毒力大小等因素表现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反应(中毒)特征。其慢性反应(中毒)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易被发现,以致不受人们所重视。 (5)食品安全危害性可通过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将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达到人类食品无毒无害的基本要求。这些手段或措施有法律属性的,即依法开展对食品安全危害的监督管理,如《食品卫生法》等。也有技术性的,如GMP、HACCP等。这些法律法规、标准等是保证食品安全,降低其危害性的有力措施。。 3、分类 根据《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食品安全危害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存在于这三种类型中。它们可以侵袭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的任何一个环节, 造成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4、后果 食品安全危害性导致的后果是食源性疾病。这是由于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带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包括传统的食物中毒,也应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可见,食源性疾病的范畴在扩大。而且依照现代医学概念,由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也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 食源性疾病依致病的种类型别、毒力大小、人体免疫力强弱,可造成以下三种状态:急性反应(中毒)、亚急性反应(中毒)、慢性反应(中毒)。一般来说,存在于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子常常导致急性反应,表现为各种食物中毒。构成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危害因子的种类较多,侵袭到食品上的种类、剂量因子环境条件、工艺过程、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否导致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反应,存在着明显的剂量与反应关系。如亚硝酸盐中毒剂量: 克,致死量:克。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5~50毫克,致死量:60~500毫克。剂量与反应是化学性危害因子在食品安全危害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典型特征。成为制定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源性疾病诊断、食物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与评价、卫生宣传教育的依据。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之一是导致急性表现,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毒性作用存在着剂量与反应关系,再加上目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有限性,食品安全危害因子所导致的人体健康的亚急性、慢性反应构成与急性反应同等重要的威胁效果。如农药、兽药残留,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资料证明,这些有害物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作用是致畸、致癌、致突变。其后果将是不可逆的。成品、成品)有毒有害,成为有毒食品 综上,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加以建设。建议方法有二:一种是把《食品卫生法》更名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订和补充;另一种是重新制订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母法",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综合促进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义:明确"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词的法律涵义。(3)食品安全监管范围: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4)监管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监管框架和各方职能。(5)食品安全监管原则: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注重科学依据,控制和预防并重,公开、客观、公正,等等。(6)社会其他各阶层的食品安全责任。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主,还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行业、食品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7)应急处理。(8)标准检测,含市场准入。(9)安全风险评价。(10)信用体系。(11)食品安全信息网络。(12)宣传教育。(13)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推动。(14)法律责任。强调监管主体的违法责任、做好与《刑法》的衔接、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设置严厉罚则。 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从我们了解并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失职或渎职等执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强、碍于情面和各方压力办"人情案"以及部分执法人员以权谋私、地方保护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订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使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食品中寄生虫危害论文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界定是:食品是安全的,食品是营养的,食品是能促进健康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发生急性、慢性或感染性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1986年,在英国最先发现疯牛病(BSE)。由于感染的牛及肉骨粉被出口,导致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疯牛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某些养鸡场的饲料中动物脂肪受高浓度二恶英污染,有1000万只被认为是受污染的肉鸡和蛋鸡而被屠宰销毁。造成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如瘦肉精、毒奶粉、苏旦红、福寿螺等食品污染事件,使许多人感觉到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时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食品安全的中心问题是污染问题。食品污染的概念是什么呢?食品污染是指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它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的变化,改变或降低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并对人体产生危害。食品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主要分为3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前二类是重点。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人体通过不断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不仅是人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保证,而且关系国计民生。过去,中国始终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由于供给不足,农业生产一直追求高产量,如今,计划供应转换为市场供给,食品供应由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然而由于对农产品质量疏于管理,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消费者、农民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强食品安全建设刻不容缓。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世界各大洲均有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而且流行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比利时爆发的二口恶英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等,以及国内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工业用油抛光毒大米事件、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事件等频频见诸报端,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及农产品出口也因卫生问题而时常出现被进口国退货的现象。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0%-90%。一些高毒农药如甲胺磷在种植蔬菜等农作物过程中大量使用,而且使用农药的休药期过短,有的甚至在收获前*天还用药,致使蔬菜上农药残留量浓度高,严重影响食用者的健康。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如常见的瘦肉精中毒事件,不仅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导致传染性疾病加重,新病种类增多,人畜共患病蔓延,而且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常见细菌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致使细菌性传染病严重。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来源于某些常见的产毒真菌、有毒动植物,随食品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导致这些系统的功能或脏器的实质性损害,引起相应的疾病症状,甚至死亡。人们比较熟悉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是肝致癌物,主要污染玉米、花生等。部分食品企业、无证生产企业非法滥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等,如2001年发生在广东省的“毒大米”事件,就是发现掺了工业用油的“有毒大米”而造成食用者中毒。另外还发现在芥末油、玉米色拉油、食用油中掺加矿物油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欧美之间也为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的问题争论不休,按照规定将转基因食品标明“身份”也迟迟未能很好地实施。对其安全性的不同见解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这类食品安全问题不同于前几类,有待于FAO和WTO专家组的联合评估,并最终由时间来验证。2食品安全的误区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农药残留、滥用兽药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但专家指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是今后监控的重点。二是认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是安全的。专家指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等同于安全食品,事实上,食品只要合乎有关标准,就应该是安全的。安全性管理的重点首先是饮用水,其次是蔬菜水果、粮食及其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而这些食物或食物成分又是被污染、被忽略的重点。3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源对于食品安全,消费者往往关注的是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问题,如食品发霉变质、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然而,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人为改变其属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得日益紧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滥用生长激素;二是养殖业中过量使用添加剂、兽药及抗生素,滥用或非法使用激素及违禁药品等;三是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可通过感染动植物而危及食品的安全;四是物质加工条件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要求,食品贮藏运输营销等环节的冷藏条件和卫生安全措施不当;五是环境污染,如水源海域污染、垃圾焚烧及空气土壤污染造成食物性病源,农药及工业废弃物污染常通过饮水和动植物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影响畜禽产品的安全。4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协调人类对食物的多方面需求,使食物的数量、质量和安全性都得到应有的保障,我们应加强食品安全各个环节工作的监督检查。1. 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 建立可操作性检测体系3.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与监督4. 健全网络监督体系5. 研制开发生态产品

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缺陷论水活度监测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重要意义作者:培安公司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已成为政府部门,科技界和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全球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恶性食品污染事件接二连三,世界范围内由食品安全引发的贸易纠纷不断,这些问题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以及国家声誉的重要因素(我国也不能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由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仍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的饮用水造成的.1999年年底,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在美国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了的"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也有97人因此患病,6名妇女因此流产.2000年底至2001年初,法国发生李斯特菌污染事件,有6个人因食用法国公司加工生产的肉酱和猪舌头而成为李氏杆菌的牺牲品.2002年11月23日,由于一份样品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呈阳性,意大利"波利奥"奶酪公司(Pollio)召回分销到美国18个州的6600箱乳清干酪.日本除了发生"O157"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外还出现了血印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事件.2003年4月18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第一小学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时间.这所学校六年级三个班的近百名学生,在课余餐食用学校统一发给的"王牌熟食"豆干后,出现中毒症状.中毒事件原因已经查明,是进食微生物总数严重超标的豆干而引起的集体细菌性食物中毒.经湖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检验,"王牌熟食"豆干细菌总数超标19倍.在我国,截至2004年第二季度,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05起,中毒6329人,死亡156人.2000年-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做了连续的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型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化学性中毒占,动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10%左右.表1为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同时也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表1 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状况[1]病因中毒起数构成(%)中毒人数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毒的动植物中毒其他原因不明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强调"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即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减低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危害.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食品原料受到外界环境微生物的侵染,加之杀菌不彻底,以及储运方式不得当等造成的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威胁消费者健康的主要原因.只有有效地控制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工业才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食品.水分活度的控制是阻止有害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在美国,联邦法规第21款中已经明确规定,水分活度是检验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食品生产过程良好操作规范(GMP)中明确地把水分活度定义为反应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监测系统中明确定义:"可通过限制水分活度来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的生长."美国规定,库存食品水分活度超过就不能上市销售,在日本规定,库存食品水分活度超过就不能上市销售.然而,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相关规定出台.那么什么是食品的水分活度呢 水分活度的监测对保证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作为热力学概念,水分活度是描述食品中的水分所处的一种能量状态,它与食品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有较强的相关性.它是表示水分的逃逸趋势(逸度)的指标;表示食品中的水与其他物质结合的紧密程度.虽然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都是用来描述水分存在的状态,但是水分活度是与食品的质量安全最相关的因素.严格意义上,我们把食品中水的逸度与纯水的逸度之比称为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 ------食品中水的逸度f0 -------纯水的逸度水分逃逸的趋势通常可以近似地用水的蒸汽压来表示,在低压或室温时,f/f0 和P/P0之差非常小(时才能生长繁殖;其次是酵母菌,要求Aw>,再次是霉菌,在Aw为时就开始繁殖.另外,同属而不同种的微生物对Aw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其次,Aw值对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有影响.降低Aw值可以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降低,进而,食品腐败速度,微生物产毒数量以及微生物代谢活性也会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中止不同的代谢过程所需的水活性值不同.例如,对于细菌形成孢子所需的Aw值比它们生长的值要高.毒素的产生是与人体健康最有关系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当控制Aw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抑制某些产毒菌株产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和肠毒素的形成).霉菌的污染对食品的危害十分严重,一般认为产毒霉菌的生长所需的水活性值要比其毒素形成所需的水活性值低.另外,由于代谢水的产生,生长的霉菌可使生长环境的Aw值增加.因此,在有生毒细菌或霉菌存在的食品中,毒素的存在是极有可能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食品水分活度的监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Aw值对微生物抗热性同样具有影响.加热是抑制或杀死食品中微生物的常用有效方法,不同微生物及其孢子的抗热性不同.决定细菌的抗热性的诸因素中,热溶剂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Aw值等都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细菌孢子的抗热性随Aw值的降低而增强,在Aw为~的范围内最强.有时,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菌的热抗性比在稀溶液中低,因为溶质本身在加热过程中会加重细胞的热毁坏.所以,通过对预杀菌的食品物料水分活度的检测,可初步判断热杀菌的效果.第四,Aw值对微生物存活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不能生长的微生物会逐渐死亡.因此,如果食物的Aw值低于微生物生长的最低值,那么微生物的数量就会慢慢减少.通过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物毒性微生物的生存与Aw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证明:在Aw值较低的食品中细菌孢子数会降低,这样的食品在储藏过程中甚至会变成无菌的.食物中带有的寄生虫的生存也受低Aw值的影响,这些寄生虫在冷冻或干燥过程中可被杀死.在研究肉中旋毛虫在干燥过程中的生存情况时观察到:在发酵香肠中当Aw值降低到一定数值时,这些寄生虫就会失活,从以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选择合适的条件(Aw值,pH 值,湿度,保鲜剂等),可减少或杀死微生物,从而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十分显著,水分活性是食品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食品领域及时监控水分活性,可有效地估价食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般,Aw值在间的食品属高湿食品,—属于中湿食品,属低湿食品.高湿食品腐败是由于细菌,中湿食品腐败主要是由于霉菌和酵母,在低湿食品上,微生物一般不生长,但低湿食品质量方面也依赖于Aw.另外,水分活度可用于高湿和中湿食品微生物安全和质量稳定性的预测[9-12].表2 水分活度与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Aw范围在Aw的低限下不能生长的微生物食品~假单胞菌,埃希氏菌,变形菌,贺氏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杆菌,魏氏杆菌,一部分酵母极易腐败的新鲜食品,水果,蔬菜,肉,鱼和乳制品罐头,熟香肠和面包.含约40 %( W/W) 蔗糖或7 %NaCl 的食品~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雷氏菌,乳杆菌,球菌,赤酵母,红酵母,部分霉菌奶酪,咸肉和火腿,某些浓缩果汁,蔗糖含量为55 %( W/W) 或含12 % NaCl 的食品~多酵母,微球菌发酵香肠,蛋糕,干奶酪,人造黄油及含65 %蔗糖( W/W) 或含15 % NaCl 的食品~大部分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拜耳酵母,德巴利酵母大多数果汁浓缩物,甜冻乳,巧克力糖,枫糖浆,果汁糖浆,面粉,大米,含15~17 %水分的豆类,水果糕点,火腿,软糖~大部分嗜盐细菌果酱,马莱兰,橘子果酱,杏仁软糖,果汁软糖~嗜旱霉菌含10 %水分的燕麦片,牛扎糖块,勿奇糖( 一种软质奶糖) ,果冻,棉花糖,糖蜜,某些干果,坚果,蔗糖~高渗酵母,少数霉菌含15~20 %水分的干果, 某些太妃糖和焦糖,蜂蜜< 任何微生物都不能生长在预测食品的安全性和预测有关微生物生长,生化反应速率等方面,水分活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测定和控制食品的水分活性,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预测哪种微生物是潜在的腐败和污染源;(2)确保食品的物理,化学稳定性;(3)使非酶氧化反应和脂肪非酶氧化降到最小;(4)延长酶的活性;(5)优化食品的物理性质,如质构和货架期[13].水分活度检测在肉类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水分活性是影响肉品保鲜的重要栅栏因子.众所周知,微生物可在各种肉与肉制品上生长繁殖,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可直接导致肉品的腐败变质,从而影响肉品的卫生质量,严重时还可引起食物中毒,微生物与肉品保鲜的关系不言而喻.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必须满足三个主要条件:(1)营养条件,肉和肉制品是微生物生长繁殖最好的培养基之一;(2)温度,一般来说,温度高,生长繁殖快,反之就慢;{3)适量的水(一定的水分活性).三者具备,微生物便可很好地生长繁殖,否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将受到影响.在这三个主要条件中,水分活性与微生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任何一种微生物在食品(包括肉与肉制品)中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个最低的水分活性值,在该值以下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换言之,一种肉制品的Aw值直接影响着该肉制品可能污染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影响着对该肉制品采取的防腐保鲜措施.因而,一直以来水分活性都披视为肉制品保鲜的重要栅拦因子,在同等条件下,Aw值低,肉品保存期长.Aw值与肉品保鲜期的关系宏观上可以下图表示:自从水分活性概念被引入食品科学研究领域后,水分活性理论被广泛用于指导生产.目前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措施都是降低肉制品的Aw值来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以达到保鲜的目的,如干燥法,冻结法,腌渍法等[14].在肉制品中,肉干,肉脯,肉松等干肉制品的Aw多为~,故被看作是低Aw的安全食品.除了这几类干肉制品外,其他肉制品的水分活度通常高于.而这些肉制品占市场份额较大,因此,及时检测水分活度,对控制肉制品在贮存期的品质变化有重要意义.夏大勇等人在调查中采到一袋超过了保质期有10个月的肉松,检测水分活性值为,感官检查:色择褐黄,比正常黄色深一些,肉香昧减弱,无腐败现象.不难看出, Aw值更能反映干制品内在质量变化的趋势[15].水分活度检测在水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根据文献资料,新鲜水产原料的Aw一般在—,腌制品为—,干制品为— <时,细菌不能生长;Aw<时,大多数霉菌不能生长;Aw<时,大多数嗜盐菌生长受抑制;Aw<时,霉菌的生长完全受抑制.通常对烤鱼片,鱼糜干制品等方便食品要求水分活度在—范围之间,在这一水分活度下,细菌已很难存活,能生长的有一些耐干燥霉菌,只要在加工 ,包装,运输过程中采取防霉措施,就能达到较长时间贮藏的目的.由于在较低水活度条件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有下降趋势.现在,食品科技界正在探索按预定要求控制一些食品的Aw值,以达到免杀菌保存食品的可能性.虾仁制品的干制是通过降低虾肉中的含水量与水分活度(Aw),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一般Aw<时,贮存更加安全,但虾肉干制到Aw<时,水分含量已降至15%以下,得到的产品干硬,食用品质变差.为维持其相对较高的含水量同时还能防止腐败,需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伍玉洁等人进行了水分活度对干制虾仁产品的货架寿命和质构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分析比较Aw与水分含量的关系,保藏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以及南美白对虾虾体的弹性和硬度等质构参数,发现当Aw控制在—范围,水分含量在25%(W/W)时,常温保藏的南美白对虾干制产品在口感及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可取得较好的平衡.水分活度检测在粮油制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蛋糕等粮油制品在保藏过程中会因微生物的滋生而不能食用,微生物的滋生又包括两个方面,即发霉和腐败.蛋糕发霉主要是指霉菌在蛋糕上大量繁殖,可从外表观察到呈绒毛状的各种颜色的斑点,而且有些霉菌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污染蛋糕的霉菌群种类很多,有青霉菌,青曲菌,根霉菌,精曲菌及白霉菌等.蛋糕腐败,主要是指蛋糕受到细菌中的马铃薯杆菌等的侵袭繁殖而引起的腐败变质.霉菌的作用在粮油制品的腐败变质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微生物的控制有诸多方法,国内外有很多人做过研究,比如控制原料成分,活性包装材料,充气包装,添加脱氧剂,选择保藏环境等.然而,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将蛋糕制成不适合微生物生长的体系,也就是调整蛋糕的水分活度再辅以抗菌剂[16].中国农业大学胡胜群等进行了pH,抗菌剂浓度以及水分活度对奶油蛋糕(磅蛋糕)模拟培养基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说明,微生物生长速度随水分活度升高而加快,通过降低蛋糕的水分活度(左右)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水分活度监测在冰淇淋品质控制中的作用在冰淇淋浆料中,水分含量为60% ~70%,但水分活度却较低,冰淇淋浆料的总固形物含量越多,则水分活度越低.水分活度影响冰淇淋的抗融化度,抗变形度,质地的松软度或坚实度,影响冰晶的数量,颗粒度,结构,分布位置和定向.要控制冰淇淋品质首先要控制水分活度.天津商学院食品系的杨湘庆,沈悦玉通过试验证明控制浆料中的水分活度可以很好的控制冰淇淋品质.总之,对水分活度的监控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食品进出口贸易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然而,它也对我国食品安全性保证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使在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食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食品的运输和加工需求变得更大,农业生产与食品工业融为一体.食品生产和流通模式发生改变,食物比以往流通得更远,需要运输的时间也相对更长.食品从生产到保藏,再从流通到消费;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都要求有效及时的质量监测.无论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保证食品安全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食品工业在实施HACCP体系的同时,应该对食品水分活度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进行水分活度的实时检测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过程控制手段.参考文献:[1] 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4] 李琳,万素英.水分活度(Aw)与食品防腐,中国食品添加剂,2000(4):33-36[5] Food preservatives 和 .Gould著.1991年[6] Preservatives in the food,pharmaceutical and environmental .和著,1987年[7] and preservatives for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 .Flick 著, 1987年[8] 食品化学.韩雅珊主编,1996年[9] 莱斯特.水分活性与食品保藏.肉类研究,1996(3):44-49[10] 卞科.水分活度与食品储藏稳定的关系[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7(4):41~48.[11] 曾庆孝.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58~164.[12] 曹玉兰. 水分活性对控制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稳定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4),27:165-166[13] Decagon Devices, Water Activity[14] 安虹. 肉品保鲜与水分活性理论的应用.乡镇经济,2000(2):61-62.[15] 夏大勇,蒋树芹. 水分活性(Aw)值应是监督肉类干制中的重要指标. 肉品卫生,1997,(3):13-15[16] 胡胜群,钱平,胡小松,何锦风.pH,抗菌剂浓度以及水分活度对奶油蛋糕(磅蛋糕)模拟培养基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食品工业科技,2006(5),27:94-96=Aw =f0f—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