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1)担任的社会及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容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颌面创伤学组副组长第二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工程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执业资格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容外科技术项目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员四川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成都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校内技术管理委员会委员成都医学会第七届五次口腔专业委员会秘书成都市第三届科技术顾问团顾问《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编委《解剖与临床》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口腔疾病防治杂志》编委(2)已获科研及学术成果:1、 2003年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 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 四川省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4、“口腔医学高层次人才教学中的口腔种植学教学实践”四川省2001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六5、“《口腔颌面部手术应用解剖学》新课程的创建与实施”四川大学2001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一(3)培养研究生情况:已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2名,硕士生18名。

1946年林则博士创办了《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出版,林则博士任主编。1950年《华大牙医》杂志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文出版,总编辑是宋儒耀。1953年中华医学会出版《中华口腔科杂志》,为避免重复,华西口腔主办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53年在成都停刊,所有遗留稿件交移北京中华医学会审用,四川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撤消。1983年,为了满足大量国内口腔医学科研文章的发表需求,华西口腔医院又创办了《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资金出现问题。全科口腔医学官方发布的信息中,全科口腔医学杂志于2021年停刊,官方发布的停刊原因为杂志管理和编辑团队的变动、以及资金出现问题导致。全科口腔医学杂志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管、中国科学院口腔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口腔医学期刊,自2018年创刊以来曾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临床案例等内容,为推动我国口腔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

口腔医学杂志社编辑部

每期杂志上都有 标明。

不是的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这里没有提到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为老年口腔医学学科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老年口腔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教研室主办,2002年12月创刊,刊期为季刊,每季末月出版,公开发行。主编:刘洪臣编辑部地址: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邮编:100853电话:

是的在CNKI上可以查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不是中文核心期刊,属于科技核心期刊。口腔类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是的在CNKI上可以查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不是中文核心期刊,属于科技核心期刊。口腔类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国家一级医学专业学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并出版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属本科以上医药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以及第一、二、三、四军医大学主办的学报。期刊必须有CN统一刊号。根据这些你可以判断它是否是国家级医学期刊,我曾经在《创新医学网》上看到过类似的信息,看见的国家级期刊有《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信息》都是国家级的期刊,你可以登录《创新医学网》再查看仔细的信息,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目前最新版)中,口腔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不多。只有如下6个期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2014版新增)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版新增) ============如下这2个杂志,是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在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被踢除了。所以2014版新增了2个,又踢掉了2个。 上海口腔医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始建于1955年,涉及口腔颌面整形,功能重建,口腔颌面肿瘤,口腔颌面种植,口腔颌面创伤,口腔颌面炎症等.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性课题分工细,目 前成立的医疗中心有正颌外科中心,唇腭裂治疗中心,牙种植中心,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面痛治疗中心,颌面创伤中心,涎腺病中心等;同时各医疗中心又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使我科一方面整体综合医疗水平高,一方面各分支学科能向纵深发展,与国内及市内相应专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1996年作为重点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作为重点临床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全面高水平,重点有特色的方向,以努力保持国内的领先和国际先进为目标,全面进行学科建设.北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目前共有病床111张,床位使用率达88%以上,平均住院日低于16天,年手术例数超过2000例.口腔颌面外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的博士学科点单位.1984年培养出我国的第一位博士,现已培养出博士59名,硕士40名,七年制本硕连读生20人,博士后5人. 口腔正畸科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口腔正畸诊室,初期即具有一定规模。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口腔正畸科,并确定为口腔医学二级学科。1996年被批准确立为211重点工程学科。口腔医学专家毛燮均教授一手创建了学科,是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以来,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4项,部市级科研成果21项,局级科研成果9项,在口腔界排名第一。承担科研基金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研基金9项,占据首位。目 前30名医师人员中,80%拥有博士学位,60%有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拥有以毛燮均教授、黄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口腔正畸学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在学科的创始阶段:毛燮均教授(1901-1979)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奠基人,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系,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口腔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口腔界仅有的一级教授。半个多世纪前他提出了“口腔医学是一门生物学科”,“口腔医学与其它医学各科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系”,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重要建树。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促使狭隘的牙医学转变为口腔医学,并发展为一门有独立理论、操作基础的科学科目。今天,口腔医学与医学各科,生命科学,信息工程学科的结合使之飞速发展,更体现出毛燮均教授学术思想的精辟。黄金芳教授(1922-1997)于194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学组第一任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口腔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种期刊编委和特约编委。经她的不懈努力,使口腔正畸学首批成为口腔医学的临床博士点,从口腔矫形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教研室,出版全国统编的口腔学专科教材,任第一版《口腔正畸学》统编教材主编,为口腔正畸今天的蓬勃发展局面奠定了第一块最为坚实的基石,加快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 修复科位于门诊楼的一层,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最大的门诊科室,全科共有大小诊室六间,口腔综合治疗台50台,日门诊220人次左右。修复科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医师28人;护师14人;教辅人员3人。修复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师中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一人,常务理事一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技术学组副组长一人,常委一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2人,审稿人5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3人;国际牙科学会亚洲分会会员2人。 临床业务范围包括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与系统防治,牙齿硬组织发育缺陷的诊断与治疗,牙齿医疗美学修复等。目 前拥有牙科椅位数30,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1人。科室承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科室近五 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研究项目1项,卫生部研究项目2项,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科室现任主任高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46年林则博士创办了《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出版,林则博士任主编。1950年《华大牙医》杂志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文出版,总编辑是宋儒耀。1953年中华医学会出版《中华口腔科杂志》,为避免重复,华西口腔主办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53年在成都停刊,所有遗留稿件交移北京中华医学会审用,四川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撤消。1983年,为了满足大量国内口腔医学科研文章的发表需求,华西口腔医院又创办了《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一共4种:华西,实用,和口腔医学研究等,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导师性别 男职务职称 教授.所在院系 医学院所属学科 口腔临床医学研究方向 05口腔修复学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究1951年生于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 现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修复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上海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口腔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口腔医学学会委员,上海市口腔修复学组组长,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会员,国际牙科研究学会会员,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副主编,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口腔疾病防治预防杂志、医用生物力学、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委等职。荣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奖,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第二医科大学优秀党员称号,第二医科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优秀党员称号。1998年荣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张富强教授长期从事口腔修复专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对常规的固定修复、活动修复、全口义齿修复治疗有较高治疗技能外,对牙周病口腔修复治疗、牙列重度磨损合重建治疗,疑难病例的活动固定联合修复治疗,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等有较深的研究。主要研究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套筒冠、附着体、磁性固位体);CAD/CAM;口腔修复学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究等。其科研成果主要有:圆锥型套筒冠可摘义齿对牙列保存的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第二届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SJ-1型插销式附着体固定活动联合修复的开发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JJ-型磁性固位体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牙列缺损修复设计的仿真系统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磁性固位体、冠外附着体获得专利。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7篇,专著25部(主编5部)。领衔主持科研项目16项。

1 腭咽环扎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远期疗效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 15 卷,第 3 期,第一作者2 用电子动态喉镜观察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0 卷, 2 期,第一作者3 改良 Nance 弓打开咬合增加磨牙支抗的应用。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二期,第一作者4 正畸治疗中后牙垂直方向生长过度的控制。口腔正畸学,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2002 年,第二期,第一作者5 用改良肌激动器 Activator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广东牙病防治,第一作者6 用固定式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的临床应用。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第一作者7 不同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疗效比较性研究。上海口腔医学杂志,第 11 卷,第 3 期,第二作者8 新型多孔PLGA/HA复合支架体外细胞形容性的实验研究,张士杰,潘可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 (2):98-1019 PLGA/HA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张士杰,潘可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 (1):40-4410 电子纤维鼻咽喉镜对腭咽环扎术疗效的评价. 张士杰.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 (2):146-148.

自1983年毕业从事口腔病理至今。曾两次赴日本(朝日大学、九州大学)共同研究或研修各一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教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