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对肾是有利的影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茶,鞣酸、茶多芬、维生素对调节血脂、尿酸有特别的功效,生普洱茶更为明显。单独喝茶是不会伤肾的,如果你有边喝酒边喝茶习惯,那就有可能伤肾。因为酒中的酒精会转化成乙醛,茶叶中的生物碱就会有强烈的利尿作用,乙醛还没来得及分解就会进入肾脏,由于乙醛具有毒性,会对肾脏产生损害而伤肾。
首先,茶水是利尿的,感觉上厕所的时间会比喝白开水要来得快,所以不要长时间的喝茶水,尤其是晚上九点之后;所以喝茶水会一定程上增加肾脏的负担,长久以往会不利。希望能帮到你!
在国内中医学、营养保健学、中国医学药用植物研究机构大批专家的精心指导、科学配伍下,“中国肾茶”,已成功诞生,产品质量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填补了国内“喝茶、强肾、润肺、补肝、明目、强身健体”多位一体的专业性功能茶的空白。“中国肾茶”现已向国内市场全面推出。 “中国肾茶”是以天然名贵中草药植物猫须草(异名肾茶)、冬虫夏草、枸杞、野菊花等为主要原料,配以优质绿茶及其它名贵中草药,科学配伍,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活性黄酮、活性酚酸、丹参酸乙、肾茶皂甙、戊糖、已糖、葡萄糖醛酸、内消旋肌醇等有效成份。具有“排除肾毒、清理尿路”、“强肾壮阳、补虚益精”“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清热解毒、排石利水”等功能,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扼制肾小球、肾小管细胞病变、改善和保护肾小球、肾小管组织及强肾壮阳、补虚益精、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等效果明显。 “中国肾茶”由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研究所监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经医学临床反复检验及无数患者的服用验证,以其良好的功效被誉为“中国圣茶”。 药学和制剂学的研究: 本品为茶剂,保持了天然名贵草药植物完整的有效成份、通过开水浸泡出各种对人体有效的生理活性成份,以水剂的方式进入人体内循环,人体对有效成份吸收得更快捷、更全面、更有效果。“中国肾茶”效果明显、无任何副作用。其质量标准,卫生学检验、稳定性实验均符合国家标准。
这个要看你喝的量,适当喝一点肯定没关系,但喝多了肯定会增加肾的负担。
化脓灸的效果比悬灸的效果好,并不能用来泛指,而是指在某些病症上面比悬灸效果更好。化脓灸是着肤灸,其机理更接近针灸法的针刺,
化脓灸,也称作为疤痕灸,属于中医针灸直接灸的一种。是以5mm左右的艾炷放置在体表某些穴位直接烧灼。一般每穴3~9壮,然后贴以膏药。该治疗方法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故也被称为“养生灸”。亦可称作瘢痕灸。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此外,化脓灸还可用于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阳虚顽症的治疗及体虚的调理。因为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用15-45分钟的时间,而普通针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些是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化脓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疗法,是艾灸的一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此外,化脓灸还可用于哮喘、痹证、慢性肠胃病、阳虚顽症的治疗及体虚的调理。因为化脓灸初次使用会使患者皮肤有一定的损伤,表皮会出现疤痕,很多人不愿接受这种治疗。而且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需要用15-45分钟的时间,而普通针灸只用几分钟就可以了,这些是导致“化脓灸”没有普及的原因。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也和很多患者不熟悉化脓灸的操作有关。
直接灸法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不化脓灸直灸法,直灸法又称为瘢痕灸法或化脓灸法,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称这种灸法为扁鹊灸法,该灸法源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中古老又独特的治病方法,它是以中医辩证理论和经络学说为依据,是用艾炷直接放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灸疮、无菌化脓、结痂的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叶一直被认为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降血脂、降低胆固醇、降血压、减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帮助减肥等多种作用,这与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色素、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绿茶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长期喝可以抗氧化、防衰老、预防癌症、降血糖等作用。
大量饮茶可以增加体内水分,加重心肾负担;过度兴奋,则可出现血糖升高,尿糖增加。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可兴奋大脑皮层,早饮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喝得过晚,会影响晚上睡眠,造成夜间失眠。对于原来就有失眠症状的高血糖患者来说,这点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方面主要是避免可以引起血糖上升的食物,做到少油少盐少糖。茶含糖量少,并富含茶多酚、茶多糖、微量元素等物质,可以起到调节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肥胖等功效。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饮用,不可过量。在茶叶的选择上,红茶、绿茶、白茶较为推荐,尽量选用新茶。要注意不能喝浓茶,也不可空腹喝茶或过量喝茶,这样不仅会引起血压升高,还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茶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茶叶中茶多糖可以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清除体内产生的过多自由基,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自由基侵害。另一方面,茶多糖可增强肝葡萄糖激酶活性,葡萄糖激酶主要存在于成熟肝实质细胞和胰岛β细胞中,受胰岛素调节,催化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进而形成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
康人饮酒后心脏收缩功能可减低,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此外,饮酒尚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扩张,对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 某些健康人在一次大量饮酒后可出现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多发生在节假日大量饮酒后,故将这种综合征称为“假日心脏病”,系由酒精作用和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停止饮酒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功能衰竭,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病变的出现和消退均与饮酒有关,当终止饮酒后其心衰能得以改善或至少不进一步恶化,而再次饮酒后心衰又复发,此种情况若反复多次发生,将会造成心肌的不可逆损害,以至终止饮酒后仍有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引起“洒精性心肌病”。 此外,酒精中毒者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也很高,这种因中毒所致的房颤若能早期戒酒则能使病变逆转或稳定。酒是一种纯热能食物,长期大量饮酒可增加体重,影响体内糖代谢过程而使甘油三酯生成增加,而肥胖和高脂血症均是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长期大量饮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大量饮酒者的冠心病死亡率亦增加。 不难看出,少量饮用低度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则对健康危害极大。鉴于饮酒对消化、中枢神经、生殖等诸多系统的危害以及可能由饮酒带来的一系列交通、社会等问题,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不把适度饮酒推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之一。 劝君莫贪杯中物,已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人应限制及减少饮酒量;节假日或亲朋相会时以饮低度酒为宜,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戒酒,儿童及青少年更不宜饮酒。
喝酒会导致心跳频率过快、血压升高,进而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是引发心衰等,具体介绍如下。1.喝酒会导致心率增快:喝酒之后,酒精会兴奋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心率增加。由于心跳加快,会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由此可能会导致心肌供氧供血相对不足,引发心绞痛。2.喝酒会导致血压升高:研究发现,喝酒之后,人的血压呈现出“J”型曲线,即刚开始少量饮酒时,血压会略微下降;但是随后随着喝酒量的增加,血压会迅速上升,可能是因为酒精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有关系。血压升高,会导致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动脉血管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因此可能会破损,出现的碎片可能会阻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总之,对于有心脏病如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的人来说,最好不要喝酒,实在不行也只能少量喝酒,一定要避免大量饮酒。
酒精进入人的身体后会发生什么?明白它的原理后,你还会喝酒吗?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点是“适量饮酒,颐养身心”,尤其是白酒,因此许多酒友无法接受“喝酒有害”的说法。
@蓝色之恋:
世上没有纯好的,也没有纯坏的东西,只要适量就是无害的。我相信适量饮酒对 健康 有益,所以每天都喝二两高度白酒,现在已经55岁了,身体很 健康 ,各项指标正常,只有蛋白A稍微高了一点。
@笑看人生:
不认同饮酒会致癌,我叔父每天喝酒,活到97岁,没有任何癌病。周围也有天天喝酒活到八九十岁的,身体棒得很。
此外,近年来 花生米 被人们誉为“最佳下酒菜”,据说有养胃、解酒的功效,更让人爱上喝酒“ 养生 ”。
喝酒对 健康 是否有益?花生米真的能配酒吗?今天的文章告诉你。
有不少说法称,少量饮酒可能对 健康 有益,还拿出了证据。
例如,欧洲的研究显示,少量饮酒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率。BMC的研究指出,每周少量饮酒,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有关。
这些说法无疑让酒友们振奋:终于找到喝酒的理由了!
但实际上,这些“证据”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漏洞 。近日,哈佛大学发表的研究指出这一问题,给出了真正的答案。
2022年3月,JAMA子刊发表了一项“饮酒与 健康 ”的研究成果,由MIT和 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 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最长随访时间为 10年 (2006年-2016年),纳入371463名参与者, 平均年龄57岁 ,其中男性占比46%,平均每周饮酒标准杯。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中,少量饮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最低,其次是戒酒者,而大量饮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最高。
这一结论,是不是恰好证实了“少量饮酒有益 健康 ”?可惜并没有。
进一步分析显示, 少量饮酒者的心血管更 健康 ,其实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相比起中度和重度饮酒者, 他们更喜欢运动锻炼,蔬菜的摄入量更多,吸烟更少。
接着,研究团队使用非线性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试图找到饮酒量和疾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终结果表明,在排除“生活方式的不同”的因素后, 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且随着饮酒增多,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呈指数级上升 。
有说法指出,喝酒配花生米,可以解酒,还能养胃,是真的吗?
花生米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5%~30%,脂肪含量高达40%,对延缓酒精吸收、减轻胃部刺激有一定的作用。但 “延缓酒精吸收”不等于“解酒” !解酒是指加速酒精的代谢,而 花生米没有这一功能 ,无法让人增加酒量。
实际上,想要延缓酒精吸收,其他许多食物都能做到, 花生米恰恰是最不建议吃的一种 。为什么呢?
首先, 花生米的热量较高 ,属于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容易提升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影响体重。其次, 花生米不易消化 ,如果是胆囊切除患者和肠胃病患者,由于消化能力下降,应尽量远离。最后,喝酒时配花生米,容易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导致过量摄入。
因此,无论有没有喝酒,花生米都要少吃, 尤其是油炸的花生米 ,对 健康 更不利。
一般喝酒时,人们喜欢配点下酒菜,但你知道吗,经常吃某些下酒菜可能会危害 健康 , 要尽量少吃,不要过度 。
食物经过烧烤后,不仅会损失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 多环芳烃 和 苯并芘 等有害物质。而酒精会扩张消化道血管,破坏消化道黏膜,如果喝酒时吃烧烤, 会让身体更容易吸收这些有害物质 。
许多人喝酒时喜欢吃海鲜,尤其是生鱼刺身、醉虾等生冷海鲜,但这也存在风险。
“海鲜加喝酒,痛风跟着走”,多数海鲜富含嘌呤,会增加人体的尿酸水平,而酒精也会提升尿酸水平。尿酸如果无法及时排出,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可能导致关节或软组织出现红肿、热痛, 诱发高尿酸血症,甚至发展成痛风 。
猪肝、猪场等动物内脏是常见的下酒菜,一来价格便宜,二来口感独特。但 动物内脏的嘌呤含量较高 ,经常大量摄入可使体内尿酸水平增高,引发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疾病。
其次, 多数动物内脏是高脂食物 ,胆固醇含量高,经常食用可能引发高血脂等疾病,使血管弹性下降、硬化,提升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那么喝酒时,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建议做好以下4点。
1、 务必限制饮酒量 ,《膳食指南》建议,男性每天的酒精摄入量 不超过25克 (相当于1瓶啤酒或一小杯红酒), 女性不超过15克 。
2、喝酒前和喝酒时, 尽量多摄入新鲜蔬果、菌菇、豆制品、杂粮主食等食物 ,增加饱腹感,并延缓酒精的吸收。
3、 选择低度酒 ,降低酒精对身体的损伤,同时避免不同酒混着喝,可能会加快酒精的吸收。
4、 喝酒时要多喝水 ,促进酒精的代谢和排泄,切勿酗酒、醉酒。
当然,最最最安全的办法,就是 一滴酒都不要喝! 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喝酒是一件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请理智对待。
#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能反映这种炎症的敏感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已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1月1 Et至2007年12月31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50岁~80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1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50岁~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外伤、肿瘤、风湿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各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其中,冠心病患者人院及经治疗出院时各采血一次),3 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测定hs-CRP;仪器为德国德灵BNP-100特殊蛋白分析仪,试剂为德灵原装配套hs-CRP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各组间hs-CRP比较SAP、UAP、AMI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MI患者与SAP、UAP患者相比,hs-CRP显著增高(P<),且SAP患者血清hs-CRP高于UAP患者(P<),结果(见表1)。表1 SAP、UAP、AMI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比较项目例数hs-CRP(mg/L)±±±健康对照表± CHD 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CHD 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较出院时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2 CHD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项目入院hs-CRP出院±±<±±<±±< 讨论1930年Tillett等[5]发现急性感染病人血清能与肺炎球菌C组分起沉淀反应。后研究发现该血清反应物是一种蛋白故取名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CRP为五个完全相同的单体组成空间环状球体,分子量为120 kD,在人体半衰期约为19 h。C反应蛋白(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肿瘤、急性时相反应及冠心病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状态下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在损伤的6h~8h内,血清CRP含量即可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CRP在人类冠状动脉,尤其是粥样硬化血管内膜中亦可产生。与CRP相比,hs-CRP只是在检测上更精确更敏感,所以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体内hs-CRP长时期保持恒定。无时辰变化,不受进食影响,易于在血中监测。CRP主要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脂质沉着,从而损伤血管,使一氧化氮(N0)功能降低失活,NO很快分解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6-7]。CHD 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见C反应蛋白沉积。而且在病灶中有C反应蛋白染色阳性的泡沫细胞。同时可见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a-9的沉积。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可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通过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损伤的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冠心病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C反应蛋白的增高程度也不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又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发病入院时比经治疗出院时高,提示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CRP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分层及判断预后的一个主要的实验室指标。
依依 依依依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Cronbacha系数为。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分,平均(±)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患者方面
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亿,总人口比重接近。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方面
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和1: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加强护士培训
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86LLLP7RTKUTUJYUJfuhjlughgj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