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关于白血病的最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白血病的最新研究论文

为什么血球干细胞会不正常分化,导致白血病(血癌)?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B细胞白血病,发现原来是主宰血球干细胞生成的RUNX1蛋白被「绑架挟持」,导致骨髓中的B细胞停止分化。这项发现破解了急性淋巴白血病致癌机转,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陈威仪指出,现代医学中,大家都知道白血病的原因,是由于血球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尽管科学界普遍认知这个融合蛋白的致癌性,但致病机转一直是个大谜题,也让药物研发受到局限。

「正是因为找不到精确的原因,现在的治疗还是主要依靠化疗。而这项研究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RUNX1蛋白的问题,未来的治疗方向,就可以朝着抑制RUNX1蛋白的思路去进行。」

陈威仪解释,B细胞白血病大约占了所有白血病的 6 %,不过 2014 年时,就已经发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同样可以透过抑制RUNX1蛋白来治疗。「所以,未来赶紧找到良好的RUNX1蛋白抑制剂,将是治疗白血病重要的方向。

这项研究由阳明大学与美国顶尖的洛克斐勒大学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论文已于七月初刊登在血液肿瘤学最权威的《Blood》国际期刊中,并获选为该期刊的重点论文。

具体来说,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毕文洁与指导教授陈威仪,发现E2A-PBX1其实就是造成白血病中RUNX1基因网路过度活化的关键。这个因染色体错位产生的融合蛋白,在血球干细胞分化过程不断结合RUNX1,让本来应该逐渐弱化的RUNX1功能持续被放大,反而造成血球干细胞停止分化,最终走向癌化一途。

这项发现破解了困扰血液肿瘤科学家三十年的谜题,原来E2A-PBX1其实就是挟持血球干细胞主宰RUNX1的幕后藏镜人。

陈威仪表示,急性白血病的癌症预后较差,目前使用的化学疗程容易引起脑部病变,一旦揭露融合蛋白绑架挟持的目标,就能研发新药物及治疗策略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依据。

自体骨髓移植,能使50%以上的白血病患者有较长的无病生存甚至治愈的机会。且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排斥等优点。但在进行骨髓移植中,由于大剂量化疗和超致死量照射处理患者骨髓,使造血和免疫功能障碍,并发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故必须将患者置入层流室内进行逆向隔离的“孤岛”之中。所以,心理护理有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干预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干预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自体骨髓移植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 对其整个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有效心理干预, 总结护理效果。结果 21例实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患者有19例患者顺利出院, 其余2例患者由于病情复杂, 在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也顺利出院。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提高疗效。

近几年, 骨髓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但由于移植所需环境特殊, 治疗周期较长, 治疗后副作用较多,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心理反应,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为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的作用, 现对2010年1月~2014年6月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的心理干预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 其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岁。该21例患者中, 有12例患者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5例患者为恶性淋巴瘤, 4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并顺利出院。患者在无菌层流室~个月, 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情绪波动大、失眠及食欲下降等。

1. 2 心理干预方法

1. 2. 1 在进入无菌层流室前的心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在进入之前都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 并对无菌层流室产生一种神秘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骨髓移植基本知识的缺乏和不清楚移植程式及该期间会发生的问题, 单纯的注重治疗及其疗效, 导致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及时把握干预时机, 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前心理护理。首先, 帮助患者熟悉整个医护团队的人员, 了解无菌层流室内情况及所需的装置仪器等, 使患者提前熟悉治疗环境, 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等不良情绪;其次, 向患者详细介绍骨髓移植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 向患者讲述类似的成功病例, 减轻患者的治疗心理负担, 建立坚定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

1. 2. 2 进入无菌层流室后心理干预 对于刚刚进入层流室的患者来说, 在一个极其陌生的环境, 与外界断绝联络, 不能与家人接触, 导致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出现焦虑不安、孤独无助的感觉,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好、失眠等。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整个无菌层流室的环境情况和注意事项,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安抚其不安的情绪, 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 提高患者安全感。可在层流室内安装电话, 保证其与家人的联络。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 提供进行安全消毒后的书籍杂志供患者阅读, 定时收看喜爱的电视节目, 提高生活质量, 丰富生活, 避免患者觉得孤独无助。

1. 2. 3 采集骨髓前的心理干预 在进行采集骨髓前, 由于患者对该过程缺乏了解, 担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因此存在很多疑问。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整个采集过程和期间的注意事项, 使其了解在进行采集骨髓的同时将准备阶段所采集的自体血输回体内, 对身体无任何影响, 减少心理压力。

1. 2. 4 预处理时的心理干预 由于大剂量的化疗导致的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 患者易产生失望、悲观等消极情绪, 临床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情绪烦躁、表情冷淡、恶心呕吐、不愿意吃饭等。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和同情心, 主动向患者解释预处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是骨髓移植的起始步骤, 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 适当使用药物减轻消化道系统的负担, 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其污染的地方, 按时更换衣服等物品。保证护理干预工作要做到及时、有效、详细、周到等, 使患者感受到真正的帮助和鼓励。

1. 2. 5 骨髓空虚期的心理干预 移植期是患者治疗的关键时期, 心理干预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患者身体情况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要加强给予患者在生活方面的护理, 同时给予患者有利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顾虑和恐惧, 对治疗树立信心。同时, 要关注患者的舒适度, 减轻身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平稳度过危险期。

1. 2. 6 造血功能恢复期的心理干预 当患者的全血细胞开始生长时, 患者的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患者在开心、食欲上升的同时, 又担心病情的复发及治疗后是否能正常的学习工作, 使患者出现忧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严密监视患者的情绪变化, 主动向患者讲述骨髓移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多与患者沟通, 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 进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 结果

本次研究期间, 21例实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患者有19例患者顺利出院, 其余2例患者由于病情复杂, 在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也顺利出院, 见表1。

表1 2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n, %***

专案 顺利出院 继续治疗 有效率

例数 19 2

百分比

3 小结

心理因素对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良好的护理, 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 有助于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恐惧, 建立成功治疗的信心。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 根据不同阶段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保证自体骨髓移植的顺利完成。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系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呈慢 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 碍。 • 根据细胞类型分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等 主要内容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 • • • 1.疾病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分期 4.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 5.治疗 1 CML疾病概述 CML疾病概述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简称慢粒)亦称 为慢性髓细胞白血 病(CML),是一 种起源于多能干细 胞的髓系增生性肿 瘤,粒细胞生成显 著增多,而清除率 相对缓慢,造成粒 细胞在体内积聚。 2 特点:外周血白细胞 总数增加,骨髓和外 周血中粒细胞显著增 多,脾脏明显肿大, 多因急性变而死亡 3 CML在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和不同种族发病不尽相 同,在欧美西方国家,发 病率约为万。 在 我国则约为 万,占白血病病人的15%, 中位发病率年龄为45-50 岁,男性多于女性 2 CML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较公认的因素 是电离辐射 (放射性药物、 放射治疗、X线 诊断和治疗及γ 射线的接触), 暴露于辐射的 人群有较高的 CML发病率 2 化学因素:常 年接触苯类化 合物以及某些 药品,如保泰 松、氯霉素及 烷化剂等,可 诱发CML 3 病毒因 素:RNA 肿瘤病毒 4 遗传:尚待进 一步研究,当 母体患慢粒时, 妊娠的下一代 子女可不受影 响,孪生兄弟 一人患CML, 另一人未发现 相同的遗传学 异常,也不会 患此病。 3 CML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 期、慢性期、加速器及急变期4个阶 段,多数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 去就诊并得以诊断。 只有极少数人 在体检和因为其他原因检查血液时 才发现血液异常,此时脾脏可能已 有轻度肿大或不大。 查看更多

白血病最新研究论文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赵铁军课题组在成人T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论文“HTLV-1 activates YAP via NF-κB/p65 to promote oncogenesis”以直接投稿方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杂志之一,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综合性期刊大类一区TOP期刊)。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PNAS发表学术论文。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感染引起的恶性淋巴系统肿瘤。HTLV-1病毒通过调控与细胞增殖、转化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致癌功能。赵铁军课题组的研究首次发现Hippo信号通路在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中受到异常调控。Hippo通路关键蛋白YAP在HTLV-1病毒感染细胞及ATL临床病人中持续高表达,且YAP转录活性显著增强。机制研究发现,HTLV-1编码的病毒蛋白Tax通过NF-kB/p65途径激活YAP蛋白功能。此外,研究发现p65阻遏了YAP和LATS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YAP磷酸化,进而抑制YAP的泛素化降解,导致了YAP在细胞核内富集。最后,异常活化的YAP蛋白促进了ATL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激活了移植瘤小鼠的肿瘤形成。该研究首次发现NF-kB/p65诱导的YAP激活对于维持ATL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至关重要。而且研究首次揭示了两条重要信号通路NF-kB和Hippo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为揭示HTLV-1病毒诱导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机制,对进一步探索成人T细胞白血病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了来了,TA又来了!每天播报最新新闻的深空小编又来了!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规避基因工程细胞在其最初的活性爆发后经常经历的疲惫的能力,可能导致新一代CAR-T细胞的产生,甚至对实体癌也可能有效-迄今为止,这个目标尚无法实现研究人员。该研究是在具有人类白血病和骨癌细胞的小鼠中进行的。研究人员希望在接下来的18个月内开始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并最终将试验范围扩大到实体癌。斯坦福大学儿科学与医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癌症研究所副所长克里斯特尔麦卡尔医学博士说:我们知道T细胞的功能足以根除癌症。但是这些相同的T细胞已经进化为具有自然刹车功能,可以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活动后降低其响应的效力。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减轻这种疲劳响应并提高CAR-T细胞针对血液和血液的活性的方法。实体癌。Mackall还是斯坦福大学癌细胞治疗中心和帕克癌症免疫疗法研究所斯坦福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在斯坦福儿童健康中心的巴斯儿童癌症和血液病中心治疗患有血液癌的儿童。Mackall是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该研究将于12月4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前博士后学者瑞秋林恩是主要作者。患者转基因细胞CAR-T细胞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缩写。CAR-T细胞是由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而成,旨在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来追踪并杀死癌细胞。CAR-T细胞疗法于2017年在世界各地成为头条新闻,当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迅速批准了其用于治疗复发性或无反应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的计划。那年晚些时候,CAR-T治疗的一种形式也被批准用于患有某些类型的淋巴瘤的成人。但是,尽管血液癌症通常对CAR-T治疗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但不到一半的接受治疗的患者可长期控制其疾病,这通常是因为CAR-T细胞疲惫不堪,丧失了强大的增殖能力并积极攻击癌细胞。数年来,克服这种疲惫一直是癌症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Lynn和Mackall求助于由霍华德张医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和DK Ludwig癌症基因组学教授,斯坦福大学遗传学教授共同开发的技术,以了解有关T细胞耗尽时发生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可能抑制这种疲惫。这项称为ATAC-Seq的技术可精确定位调节电路过表达或表达不足的基因组区域。Mackall说:当我们使用这项技术比较健康和疲惫的T细胞的基因组时,我们发现了基因表达模式的一些显着差异。特别是,研究人员发现,精疲力竭的T细胞表现出调节细胞蛋白质水平的主要基因的活性失衡,导致抑制其活性的蛋白质增加。当研究人员通过过度表达c-Jun修饰CAR-T细胞以恢复平衡时,他们发现即使在正常条件下,这些细胞仍在实验室中保持活跃并增殖。导致他们精疲力尽。用修饰的CAR-T细胞治疗的小鼠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时间比常规CAR-T细胞更长。另外,表达c-Jun的CAR-T细胞还能够减轻肿瘤负荷并延长患有称为骨肉瘤的人类骨癌的实验小鼠的寿命。Mackall说:我们在CAR-T细胞领域的人们已经怀疑了这些细胞是否也可以用于对抗实体瘤。现在,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使细胞衰竭的能力并提高其抗小鼠实体瘤活性的方法。尽管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在人体中进行测试,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发现将导致下一代的CAR-T细胞,对患有多种癌症的人具有重要意义。欲要知晓更多《一种新的编程抗癌免疫细胞的方法称为CAR》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系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呈慢 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 碍。 • 根据细胞类型分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等 主要内容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 • • • 1.疾病概述 2.病因及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分期 4.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 5.治疗 1 CML疾病概述 CML疾病概述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简称慢粒)亦称 为慢性髓细胞白血 病(CML),是一 种起源于多能干细 胞的髓系增生性肿 瘤,粒细胞生成显 著增多,而清除率 相对缓慢,造成粒 细胞在体内积聚。 2 特点:外周血白细胞 总数增加,骨髓和外 周血中粒细胞显著增 多,脾脏明显肿大, 多因急性变而死亡 3 CML在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和不同种族发病不尽相 同,在欧美西方国家,发 病率约为万。 在 我国则约为 万,占白血病病人的15%, 中位发病率年龄为45-50 岁,男性多于女性 2 CML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较公认的因素 是电离辐射 (放射性药物、 放射治疗、X线 诊断和治疗及γ 射线的接触), 暴露于辐射的 人群有较高的 CML发病率 2 化学因素:常 年接触苯类化 合物以及某些 药品,如保泰 松、氯霉素及 烷化剂等,可 诱发CML 3 病毒因 素:RNA 肿瘤病毒 4 遗传:尚待进 一步研究,当 母体患慢粒时, 妊娠的下一代 子女可不受影 响,孪生兄弟 一人患CML, 另一人未发现 相同的遗传学 异常,也不会 患此病。 3 CML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 期、慢性期、加速器及急变期4个阶 段,多数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 去就诊并得以诊断。 只有极少数人 在体检和因为其他原因检查血液时 才发现血液异常,此时脾脏可能已 有轻度肿大或不大。 查看更多

关于白血病的病因研究论文

环境因素也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例如苯、甲醛、石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或者导致遗传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这些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HTLV-1等。白血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方面,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引发白血病。例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DNA甲基化等都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与白血病有关,如唐氏综合症、Down-like综合症等。环境因素也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例如苯、甲醛、石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或者导致遗传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这些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HTLV-1等。环境因素也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例如苯、甲醛、石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或者导致遗传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这些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HTLV-1等。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免疫系统的异常也是导致白血病的重要原因。免疫系统异常通常是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这些异常会导致免疫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失控,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信息。总之,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异常等多个因素。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白血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方面,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引发白血病。例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DNA甲基化等都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与白血病有关,如唐氏综合症、Down-like综合症等。白血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方面,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生,从而引发白血病。例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DNA甲基化等都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此外,一些遗传疾病也与白血病有关,如唐氏综合症、Down-like综合症等。环境因素也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例如苯、甲醛、石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或者导致遗传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这些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HTLV-1等。

总之,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异常等多个因素。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白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因素也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因素,例如苯、甲醛、石棉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或者导致遗传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等。这些辐射可以导致DNA损伤和突变,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HTLV-1等。

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系统异常而导致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有很多可能的因素。白血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异常可能会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等异常可能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突变和克隆扩增,3. 免疫系统异常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是导致白血病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可能会导致T细胞或B细胞的突变和克隆扩增,

白血病最新研究成果论文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系骨髓中各系列细胞呈慢性弥漫性恶性增生并浸润全身各组织,增生的细胞常无明显的成熟障碍。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高峰发病年龄为2~5岁 1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随着诊疗的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ALL)如今已成为80%以上可治愈的疾病。

然而,仍有部分难治复发白血病患儿预后不良,且55%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与疾病发展相关 2 。对此,学术专家们也积极深入 探索 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诊疗新技术和新靶点,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基于此,我梳理了近期儿童白血病领域研究新进展,以飨读者。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

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相较于成人ALL,儿童ALL发病有显著的遗传易感性。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至今已发现15个与儿童ALL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分别位于 GATA3、ARID5B、IKZF1、CEBPE、PIP4K2A-BMI1、CDKN2A/2B、LHPP、ELK3、BAK1、IGF2BP1、USP7、IKZF3、ERG、TP63和SP4 ,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ALL的发病风险。

一项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研究,通过对ALL胚系样本进行深度靶向测序发现,位于GATA3基因的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3 。

我们知道,Ph-like ALL是一组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具有相似表达谱特征的ALL亚型,预后不良。这项研究对5008名B细胞ALL儿童(包括985名Ph-like ALL)的GATA3基因座进行了深度靶向测序并进行易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转录因子介导的表观基因组重编程可以影响致癌基因的活性,并可能是遗传变异影响癌症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 3 。

这一研究结论系统地研究了儿童ALL发病机制方面的遗传易感性,丰富了临床对ALL预防的认识,让风险人群的甄别和早期的预防更加精准。

新靶点 探索 相关研究结果

多种亚型AML的细胞生长依赖于UBE2N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是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虽然和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显著更高,5年生存率能达到65%以上,但目前高危的儿童AML治疗依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挑战 4 。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 Daniel T. Starczynowski 教授团队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题研究 4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发现,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复发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普遍存在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同时,在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众多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数据库中绝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生长都依赖UBE2N基因,因此研究人员决定将UBE2N作为后续的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发现,AML干细胞具有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而泛素化连接酶UBE2N是维持这种信号的关键分子,多种亚型的AML细胞生长都依赖这个基因。

更重要的是,筛选出的UBE2N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酶的活性,并且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这项研究揭示了调控AML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思路。

ELP独特细胞特征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据报道,在婴儿B-ALL中,70%~80%的患儿携带KMT2A基因的重排 5 ,且预后明显不佳。

对此,来自英国的三个团队分析了传统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 5 ,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ALL,有大量细胞在基因表达层面类似胚胎期的早期前体淋巴细胞(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分析了圣裘德儿童医院和TARGET项目中一共1600余个样本的传统转录组数据。这些样本涵盖了儿童急淋和急非淋的一共28种亚型。通过将每个疾病样本和 健康 骨髓样本对比并进行去卷积分析,得到每个样本最突出的细胞类型特征。

随后,他们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细胞急淋患儿,初诊样本、复发样本和对治疗无应答的样本,有最多类似ELP的细胞。对治疗应答良好的样本中,几乎没有类似ELP的细胞。这表明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这项研究是高危婴儿白血病的重要进展,并为今后改善这一难治型癌症提供了启示。

儿童B-ALL MRD本质及耐药机制揭示

化疗后持续存在的微小残留病(MR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癌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标志物,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队发起了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儿童B-ALL MRD本质。

研究者首先利用 健康 儿童供者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绘制了儿童B细胞发育的参考单细胞图谱,并在CCCG-ALL-2015研究队列筛选了4例B-ALL患儿骨髓样本,生成了 161,986 个单细胞转录组,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scRNA-seq)和单细胞BCR测序技术(scBCR-seq),分析B-ALL细胞在诊断、残留和复发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显示,低氧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是儿童B-ALL MRD细胞的重要特征,且低氧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复发难治B-ALL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 6 。

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MRD的特征,为B-ALL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提升患儿预后带来希望。

综上,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血液领域专家、学者们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和治愈率仍在不断努力 探索 中,期待能为白血病患儿带来更好预后。

参考文献:

[1] 儿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杜振兰,2021,19(24),2509.

[2] Kim E. Nichols for Kids: The Scope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Pediatric Cancer Revealed by Comprehensive DNA and RNA Sequencing ..

[3] Jun et. No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GATA3 increase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isk through local and global changes in chromatin .

[4] Daniel T. Starczynowski UBE2N abrogates oncogenic immune signaling in acute myeloid .

[5]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a distinct developmental state of KMT2A-rearranged infant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6] Tao Che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of Paediatric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y Single-cell Analysis,.

自体骨髓移植,能使50%以上的白血病患者有较长的无病生存甚至治愈的机会。且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排斥等优点。但在进行骨髓移植中,由于大剂量化疗和超致死量照射处理患者骨髓,使造血和免疫功能障碍,并发感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故必须将患者置入层流室内进行逆向隔离的“孤岛”之中。所以,心理护理有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干预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心理干预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自体骨髓移植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 对其整个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有效心理干预, 总结护理效果。结果 21例实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患者有19例患者顺利出院, 其余2例患者由于病情复杂, 在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也顺利出院。结论 根据不同阶段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提高疗效。

近几年, 骨髓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但由于移植所需环境特殊, 治疗周期较长, 治疗后副作用较多,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心理反应,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为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的作用, 现对2010年1月~2014年6月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的心理干预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实施自体骨髓移植患者21例, 其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岁。该21例患者中, 有12例患者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5例患者为恶性淋巴瘤, 4例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并顺利出院。患者在无菌层流室~个月, 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情绪波动大、失眠及食欲下降等。

1. 2 心理干预方法

1. 2. 1 在进入无菌层流室前的心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在进入之前都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 并对无菌层流室产生一种神秘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骨髓移植基本知识的缺乏和不清楚移植程式及该期间会发生的问题, 单纯的注重治疗及其疗效, 导致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及时把握干预时机, 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前心理护理。首先, 帮助患者熟悉整个医护团队的人员, 了解无菌层流室内情况及所需的装置仪器等, 使患者提前熟悉治疗环境, 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等不良情绪;其次, 向患者详细介绍骨髓移植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 向患者讲述类似的成功病例, 减轻患者的治疗心理负担, 建立坚定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

1. 2. 2 进入无菌层流室后心理干预 对于刚刚进入层流室的患者来说, 在一个极其陌生的环境, 与外界断绝联络, 不能与家人接触, 导致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出现焦虑不安、孤独无助的感觉,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好、失眠等。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整个无菌层流室的环境情况和注意事项,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安抚其不安的情绪, 让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 提高患者安全感。可在层流室内安装电话, 保证其与家人的联络。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 提供进行安全消毒后的书籍杂志供患者阅读, 定时收看喜爱的电视节目, 提高生活质量, 丰富生活, 避免患者觉得孤独无助。

1. 2. 3 采集骨髓前的心理干预 在进行采集骨髓前, 由于患者对该过程缺乏了解, 担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因此存在很多疑问。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整个采集过程和期间的注意事项, 使其了解在进行采集骨髓的同时将准备阶段所采集的自体血输回体内, 对身体无任何影响, 减少心理压力。

1. 2. 4 预处理时的心理干预 由于大剂量的化疗导致的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 患者易产生失望、悲观等消极情绪, 临床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情绪烦躁、表情冷淡、恶心呕吐、不愿意吃饭等。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和同情心, 主动向患者解释预处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是骨髓移植的起始步骤, 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和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 适当使用药物减轻消化道系统的负担, 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其污染的地方, 按时更换衣服等物品。保证护理干预工作要做到及时、有效、详细、周到等, 使患者感受到真正的帮助和鼓励。

1. 2. 5 骨髓空虚期的心理干预 移植期是患者治疗的关键时期, 心理干预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患者身体情况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要加强给予患者在生活方面的护理, 同时给予患者有利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顾虑和恐惧, 对治疗树立信心。同时, 要关注患者的舒适度, 减轻身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平稳度过危险期。

1. 2. 6 造血功能恢复期的心理干预 当患者的全血细胞开始生长时, 患者的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患者在开心、食欲上升的同时, 又担心病情的复发及治疗后是否能正常的学习工作, 使患者出现忧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严密监视患者的情绪变化, 主动向患者讲述骨髓移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多与患者沟通, 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 进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 结果

本次研究期间, 21例实行自体骨髓移植的患者有19例患者顺利出院, 其余2例患者由于病情复杂, 在持续治疗一段时间后也顺利出院, 见表1。

表1 2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n, %***

专案 顺利出院 继续治疗 有效率

例数 19 2

百分比

3 小结

心理因素对自体骨髓移植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良好的护理, 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沟通, 有助于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恐惧, 建立成功治疗的信心。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 根据不同阶段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保证自体骨髓移植的顺利完成。

白血病最新药物研究进展论文

为什么血球干细胞会不正常分化,导致白血病(血癌)?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B细胞白血病,发现原来是主宰血球干细胞生成的RUNX1蛋白被「绑架挟持」,导致骨髓中的B细胞停止分化。这项发现破解了急性淋巴白血病致癌机转,为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陈威仪指出,现代医学中,大家都知道白血病的原因,是由于血球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尽管科学界普遍认知这个融合蛋白的致癌性,但致病机转一直是个大谜题,也让药物研发受到局限。

「正是因为找不到精确的原因,现在的治疗还是主要依靠化疗。而这项研究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指出RUNX1蛋白的问题,未来的治疗方向,就可以朝着抑制RUNX1蛋白的思路去进行。」

陈威仪解释,B细胞白血病大约占了所有白血病的 6 %,不过 2014 年时,就已经发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同样可以透过抑制RUNX1蛋白来治疗。「所以,未来赶紧找到良好的RUNX1蛋白抑制剂,将是治疗白血病重要的方向。

这项研究由阳明大学与美国顶尖的洛克斐勒大学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论文已于七月初刊登在血液肿瘤学最权威的《Blood》国际期刊中,并获选为该期刊的重点论文。

具体来说,阳明大学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毕文洁与指导教授陈威仪,发现E2A-PBX1其实就是造成白血病中RUNX1基因网路过度活化的关键。这个因染色体错位产生的融合蛋白,在血球干细胞分化过程不断结合RUNX1,让本来应该逐渐弱化的RUNX1功能持续被放大,反而造成血球干细胞停止分化,最终走向癌化一途。

这项发现破解了困扰血液肿瘤科学家三十年的谜题,原来E2A-PBX1其实就是挟持血球干细胞主宰RUNX1的幕后藏镜人。

陈威仪表示,急性白血病的癌症预后较差,目前使用的化学疗程容易引起脑部病变,一旦揭露融合蛋白绑架挟持的目标,就能研发新药物及治疗策略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依据。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之一,高峰发病年龄为2~5岁 1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随着诊疗的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ALL)如今已成为80%以上可治愈的疾病。

然而,仍有部分难治复发白血病患儿预后不良,且55%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与疾病发展相关 2 。对此,学术专家们也积极深入 探索 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诊疗新技术和新靶点,以进一步提高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基于此,我梳理了近期儿童白血病领域研究新进展,以飨读者。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

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相较于成人ALL,儿童ALL发病有显著的遗传易感性。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至今已发现15个与儿童ALL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分别位于 GATA3、ARID5B、IKZF1、CEBPE、PIP4K2A-BMI1、CDKN2A/2B、LHPP、ELK3、BAK1、IGF2BP1、USP7、IKZF3、ERG、TP63和SP4 ,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ALL的发病风险。

一项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的研究,通过对ALL胚系样本进行深度靶向测序发现,位于GATA3基因的rs3824662遗传变异与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发病风险高度相关 3 。

我们知道,Ph-like ALL是一组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具有相似表达谱特征的ALL亚型,预后不良。这项研究对5008名B细胞ALL儿童(包括985名Ph-like ALL)的GATA3基因座进行了深度靶向测序并进行易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转录因子介导的表观基因组重编程可以影响致癌基因的活性,并可能是遗传变异影响癌症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 3 。

这一研究结论系统地研究了儿童ALL发病机制方面的遗传易感性,丰富了临床对ALL预防的认识,让风险人群的甄别和早期的预防更加精准。

新靶点 探索 相关研究结果

多种亚型AML的细胞生长依赖于UBE2N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是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之一。虽然和成人相比,儿童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显著更高,5年生存率能达到65%以上,但目前高危的儿童AML治疗依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挑战 4 。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 Daniel T. Starczynowski 教授团队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题研究 4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基因表达数据发现,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复发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普遍存在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同时,在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众多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数据库中绝大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生长都依赖UBE2N基因,因此研究人员决定将UBE2N作为后续的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发现,AML干细胞具有异常的先天免疫信号活性,而泛素化连接酶UBE2N是维持这种信号的关键分子,多种亚型的AML细胞生长都依赖这个基因。

更重要的是,筛选出的UBE2N抑制剂能显著降低酶的活性,并且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这项研究揭示了调控AML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并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思路。

ELP独特细胞特征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据报道,在婴儿B-ALL中,70%~80%的患儿携带KMT2A基因的重排 5 ,且预后明显不佳。

对此,来自英国的三个团队分析了传统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 5 ,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ALL,有大量细胞在基因表达层面类似胚胎期的早期前体淋巴细胞(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分析了圣裘德儿童医院和TARGET项目中一共1600余个样本的传统转录组数据。这些样本涵盖了儿童急淋和急非淋的一共28种亚型。通过将每个疾病样本和 健康 骨髓样本对比并进行去卷积分析,得到每个样本最突出的细胞类型特征。

随后,他们发现,携带KMT2A基因重排的婴儿B细胞急淋患儿,初诊样本、复发样本和对治疗无应答的样本,有最多类似ELP的细胞。对治疗应答良好的样本中,几乎没有类似ELP的细胞。这表明ELP可能是导致此种基因突变难以治疗、预后差的原因。

这项研究是高危婴儿白血病的重要进展,并为今后改善这一难治型癌症提供了启示。

儿童B-ALL MRD本质及耐药机制揭示

化疗后持续存在的微小残留病(MRD)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癌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标志物,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团队发起了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儿童B-ALL MRD本质。

研究者首先利用 健康 儿童供者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绘制了儿童B细胞发育的参考单细胞图谱,并在CCCG-ALL-2015研究队列筛选了4例B-ALL患儿骨髓样本,生成了 161,986 个单细胞转录组,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scRNA-seq)和单细胞BCR测序技术(scBCR-seq),分析B-ALL细胞在诊断、残留和复发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显示,低氧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是儿童B-ALL MRD细胞的重要特征,且低氧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复发难治B-ALL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 6 。

这项研究结果揭示了MRD的特征,为B-ALL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提升患儿预后带来希望。

综上,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儿童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血液领域专家、学者们为进一步提升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和治愈率仍在不断努力 探索 中,期待能为白血病患儿带来更好预后。

参考文献:

[1] 儿童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杜振兰,2021,19(24),2509.

[2] Kim E. Nichols for Kids: The Scope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Pediatric Cancer Revealed by Comprehensive DNA and RNA Sequencing ..

[3] Jun et. Nonco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GATA3 increase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isk through local and global changes in chromatin .

[4] Daniel T. Starczynowski UBE2N abrogates oncogenic immune signaling in acute myeloid .

[5]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a distinct developmental state of KMT2A-rearranged infant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6] Tao Cheng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of Paediatric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y Single-cell Analysis,.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关键词】海洋生物萜类化合物糖苷类生物活性【Abstract】.【Keywords】Marineorganism;terpenoid;glycoside;bioactivity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cytosine)1、抗病毒药物的Ara-A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1萜类化合物单萜2005年等人〔2〕对从红藻Plo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