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大城市病的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

大城市病的对策论文

城市病的表现及其治理:

1、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人地矛盾尖锐。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只求规模不问功能,盲目扩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犯罪率问题突出等。

2、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

3、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4、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5、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近些年,一线城市被“大城市病”困扰,准一线城市也正在或即将面临大城市病,比如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

报道称,相关人士表示,克服“大城市病”是现代化城市增强发展后劲、补足短板的重中之重。国际上,城市病问题主要发生在首都地区和特大城市,而我国的城市病问题已经蔓延到许多二线城市,体现在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社会安全弱化、就业困难等多个方面。

除了重点发展城市群外,还应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多中心的城市体系,强化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用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弱化拥挤效应对大城市规模经济的抵消。

最后对于一些人口拥挤的准一线城市,应疏散中心区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配置,转变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将离心疏散确立为未来主要的空间发展方向。

希望大城市病可以早日得到有效的治理!

大城市病策论文

策论文的写法:确定主题、谋篇布局、细节填充。

1、确定主题: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分析题干都是第一位的,题干要求针对“政府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方向进行写作,“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关键性的“对策主题”就成为了接下来大作文的主题和核心要点。

2、谋篇布局:如何谋篇布局、排兵布阵关系到整个大作文的结构和骨架,这篇文章是要求写成一篇策论文,那我们整篇文章就要围绕“对策”这个要素来展开,大作文的总论点谈对策,分论点也必须着眼于对策。

3、细节填充:构建完整个大作文的写作思路,仅仅是搭建好了骨架,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要想让文章丰富饱满、有血有肉,还需要对细节做进一步的填充。对于这道策论文,我们要把对策的内容丰富性放在重要位置。

针对大城市常出现的大城市病,专家认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出路。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可达性,力争实现“出行方便、换乘便捷、指示清晰、停车有序、乘车文明”目标。重点解决轨道站点、医院、学校、大型商场、社区服务中心周边50米,公交站点、出租候车点、自行车停放点的配套,方便市民出行。 完善集疏运系统,把更多的道路资源让给客运交通。当前,大量集装箱卡车、货车在中心城区通行,不仅使城市道路资源日益紧张,带来交通拥挤,而且使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当前对大城市人口的严控政策使外来人口问题成为焦点,而城市的外来人口聚集区作为进城外来务工者的重要生存空间,也将在新时期面临挑战。外来人口聚集区一般是指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城中村”为基本依托单位,大量外来人口聚集生活的区域。多数外来人口聚集区已经发展成为农产品批发、商贸市场、家居建材、仓储物流等中低端产业的集散地,成为外来农民工城市落脚的主要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外来人口聚集区采取了“城中村改造”措施。 对外来人口聚集区采取改造治理措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或者说是为了解决“城市病”问题。不过,对此存在不同的学术讨论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造外来人口聚集区有利于城市治理,理由是由于聚集区中的外来农民工工作不稳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生活环境较差以及文化的边缘化等原因,在城乡差距面前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失衡,而“城中村”加剧了区域性“失范”,使这些地区的城市犯罪率高发,会引发治安等社会治理难题。外来人口聚集区往往不仅成为“脏乱差”的城市边缘地带,也成为社会问题的多发区。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人口聚集区存在一定的功能合理性,认为外来人口聚集区的产生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在打破以城乡隔绝为特征的二元结构和作为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承载了外来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及城市产业发展等系统功能。在外来人口聚集区中,当地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复杂分工,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不仅对当地失地农民具有自我保障的积极性与必要性,也能够缓解外来人口的公共需求与政府体制机制滞后形成的矛盾关系,具有难以替代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中村”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城市病及其对策论文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城市病及其对策论文6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其中,以徐州、宜昌、赣州、桂林和宜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区的理想区域。

城市病的治理策略论文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城市贫困等. 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 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规划滞后于建设。“规划服从于建设”、“建设指导规划”、“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规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规划的龙头作用、调控作用发挥不出来,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产生的原因:一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低,且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够,规划意识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规划、人为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肢解了城市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权,削弱了规划的权威。三是中小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资商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受利益驱动,不服管理,随心所欲,不报自建、随意乱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建毕不办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规划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规划执法查处难度大。从随州市现状看,规划执法阻力大,特别是私人建房因分散隐蔽、建筑量小,有些来不及查处已形成既定事实,加之查处违法建设程序复杂,周期长,即使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也难以执行到位。 2“马路拉链”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大体有给水、污水、雨水、通讯、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属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不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3城市绿地少、公园广场数量不足,标准低,生态环境差。以随州市绿化现状看,主城区绿化覆盖率仅有%,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低于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水平(平方米),城市生态环境比较差,妨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建筑拥挤,道路狭窄,无可设置绿地的富余空间。同时,由于对城市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规划拟建城市绿地的土地政府无钱征用;另一方面,在新开发的居住小区,开发商一味追求利益的化,忽视绿化(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我整理)建设,小区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主城区公园数量少、面积小也是造成绿地面积不足的原因之一。目前,主城区内还没有游园,市民游憩休闲空间有限;老城区无绿化预留地,无法增绿扩绿。 4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中小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大气、水资源污染指标均存在超标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工业发展速度快,建筑工地多,机动车迅速增加,使烟尘、灰尘和尾气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合成洗涤剂广泛使用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使生活污水同工业废水一起,构成污染城市的重要来源,加之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无力兴建污水处理设施。 5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城市的形象关键在于有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个性,到处是似曾相识的街道,“欧美风格”的小区、千篇一律的建筑比比皆是,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产生的原因:城市领导热衷于眼前政绩,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虽然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式建筑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使许多城市原有的特色迅猛消失。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千城一面。 二、“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一是加大投入,为加快规划编制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中小城市控制性详规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二是政府必须带头执行规划。规划一经制定,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归口一家管,建设一盘棋;强化规划执法手段,政府要积极支持规划执法,对查出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严肃查处,该拆的坚决拆除,该罚的坚决处罚,该公开曝光的坚决曝光,决不姑息迁就。三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技术规范及法规要求,科学、合理调整规划,使规划尽可能满足项目要求,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之源,中小城市必须建立由政府垄断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规划短视行为的危害,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分管城市建设的领导应从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层次把好关,确保各种管线同步规划、同步施工、一次性预埋,杜绝“马路拉链”的产生。其次,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第三,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各中小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人文、地理、历史科学合理制定绿地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面貌。 从随州市实际看,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要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地形、地貌、植物等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形成功能齐全、效益突出、点线面带四位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二要把城南新区的大面积山林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开发白云公园山场,使山林与公园景点合为一体。三要在市区大小河流沿岸,以水体为衬托,建设宽阔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四要改造老城区中心公园——神农公园,增加绿地面积,实现城市园林由单纯的游憩、观赏向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融游憩观赏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五要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垃圾排放;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行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燃料;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使化学工业从源头起就不产生污染物,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城市规划要充分体现地理、人文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依据城市的实际,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根据自己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从特色、优势等方面科学准确地为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总之,为了防止“城市病”的发生,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实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