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狂犬病40000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狂犬病40000论文目录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病原学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特征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第三节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第四节 狂犬病病毒的抗原性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第六节 狂犬病病毒的培养与增殖一、小鼠脑内培养和增殖二、细胞培养与增殖第七节 狂犬病病毒的复制第八节 狂犬病病毒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一、基因变异和分型二、抗原变异和分型第九节 我国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第十节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分子基础第十一节 狂犬病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第三章 流行病学特点第一节 传染源与易感动物一、家畜二、野生动物第二节 传播途径第三节 流行特点一、人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二、动物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第四章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第一节 临床症状一、人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二、犬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三、猫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四、牛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五、马和其他动物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第二节 病理变化一、狂犬病脑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二、外周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三、非神经组织的病理变化四、麻痹型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五、超微结构观察第五章 诊断第一节 临床诊断一、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二、动物狂犬病的临床诊断第二节 抗原检测一、样品的采集与运送二、组织学检测三、荧光抗体试验四、快速狂犬病酶免疫诊断法五、小鼠脑内接种法六、细胞培养分离技术七、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第三节 抗体检测一、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四、蚀斑减少中和试验五、间接免疫荧光法第六章 防治措施第一节 预防措施第二节 治疗措施一、咬伤后伤口的处理二、咬伤后的治疗第三节 免疫接种一、疫苗接种方法与程序二、疫苗的种类与特点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外科学的发展和外科医生的成长第一节 外科学简史第二节 我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成就第三节 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成就与现代外科学进展一、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二、现代外科学进展第四节 外科医生的成长一、实践、思考、知识的结合二、临床医学的特点三、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 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第一节 外科科学研究一、选题二、研究工作的设计与类型三、资料的统计分析四、论文写作第二节 外科与循证医学一、概念、发展史和意义二、临床试验三、临床实践指南的形成四、外科预后(Prognosis)与结局(Outcomes)研究五、外科经济学评价(economicevaluationinsurgery)六、临床决策、共同决策、外科决策与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第三章 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第一节 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DNA和基因的结构二、信使RNA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三、基因表达的调控四、细胞生长与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三节 功能基因组学第四节 蛋白质组第五节 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一、分子诊断二、生物治疗第六节 临床应用一、单基因病二、多基因病三、肿瘤分子生物学四、其他第七节 问题与展望第四章 创伤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创伤分类一、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二、按致伤部位分类三、按致伤因子分类第三节 创伤的发生机制第四节 创伤的病理生理第五节 创伤的组织修复第六节 创伤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第七节 创伤的急救与治疗一、急救第五章 烧伤、电烧伤、冷伤咬蜇伤第一节 烧伤一、概述二、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三、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四、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步处理五、烧伤休克六、烧伤创面处理七、烧伤全身性感染八、吸入性损伤九、化学烧伤十、烧伤的并发症第二节 电损伤第三节 冷伤一、非冻结性冷伤二、冻结性冷伤第四节 咬蜇伤一、概述二、兽咬伤三、毒蛇咬伤四、蜂蜇伤五、毒蜘蛛咬伤六、蝎蜇伤七、蜈蚣咬伤八、蚂蟥咬伤九、海蜇蜇伤第六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概述一、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二、外科感染发生机制三、外科感染病原学第二节 抗菌药物在外科的应用一、外科常用抗茵药物及其主要药效学特点二、外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某些药动学特点三、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茵的耐药状况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五、抗生素目标(针对性)治疗第三节 全身性感染一、基本概念和定义二、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三、全身性感染防治原则第四节 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一、急性蜂窝织炎二、丹毒三、痈四、坏死性筋膜炎五、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六、软组织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第五节 厌氧茵感染一、无芽孢厌氧茵感染二、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气性坏疽)与蜂窝织炎三、破伤风四、放线菌病五、伤口肉毒症第六节 肠源性感染第七节 炭疽第八节 外科病毒性感染一、狂犬病二、流行性腮腺炎第九节 艾滋病与外科第十节 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第七章 肿瘤第八章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第九章 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第十章 麻醉第十一章 复苏第十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平衡第十三章 外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第十四章 外科输血第十五章 围术期处理第十六章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第十七章 疼痛治疗第十八章 休克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第二十章 血液净化第二十一章 外科免疫学基础第二十二章 移植术第二十三章 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第二十四章 显微外科技术第二十五章 整复外科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移植第二十六章 组织工程学第二十七章 常见体表肿瘤和瘢痕组织第二十八章 神经外科的特点和基本知识第二十九章 颅脑和脊髓的先天性畸形第三十章 颅脑损伤第三十一章 颅内和椎管内感染第三十二章 颅脑与脊髓肿瘤第三十三章 脑及脊髓血管性疾病第三十四章 脑神经疾病第三十五章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蝶鞍区其他病变第三十六章 癫痫的外科治疗第三十七章 顽固性疼痛的外科治疗第三十八章 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原理及放射外科治疗第三十九章 介入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第四十章 神经内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第四十一章 颅颌面部畸形、损伤和疾病第四十二章 颈部疾病第四十三章 甲状腺疾病第四十四章 甲状旁腺疾病第四十五章 乳腺疾病第四十六章 周围动脉疾病第四十七章 周围静脉疾病第四十八章 周围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第四十九章 淋巴水肿第五十章 腹外疝第五十一章 外科急腹症第五十二章 腹部损伤第五十三章 腹膜、网膜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第五十四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五十五章 小肠、结肠疾病第五十六章 阑尾疾病第五十七章 肛管、直肠疾病第五十八章 肝脏疾病第五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第六十章 胆系疾病第六十一章 胰腺疾病第六十二章 脾脏疾病第六十三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第六十四章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第六十五章 胸部外科基本问题第六十六章 胸部损伤第六十七章 胸壁、腹膜疾病第六十八章 气管、支气管、肺疾病第六十九章 食管疾病第七十章 纵隔、膈疾病第七十一章 体外循环和辅助循环第七十二章 先天性心脏病第七十三章 后天性心脏病第七十四章 主动脉疾病 第七十五章 泌尿外科概述和诊断第七十六章 尿路梗阻第七十七章 泌尿男生殖系损伤第七十八章 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第七十九章 尿石症第八十章 泌尿及男生殖系肿瘤第八十一章 两性前列腺增生第八十二章 阴茎和阴囊疾病第八十三章 排尿功能障碍第八十四章 腔内泌尿外科和体外冲击破碎石第八十五章 肾血管性高血压第八十六章 性分化异常第八十七章 男子性功能障碍第八十八章 男性不育和计划生育第八十九章 肾上腺外科疾病第九十章 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第九十一章 骨科基本问题第九十二章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第九十三章 手部畸形第九十四章 足部畸形第九十五章 脊柱畸形第九十六章 骨损伤与修复第九十七章 骨骺损伤第九十八章 上肢骨折脱位第九十九章 手部损伤和疾病第一〇〇章 手部损伤的再造第一〇一章 下肢损伤第一〇二章 断肢(指)再植第一〇三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第一〇四章 周围神经损伤第一〇五章 挤压伤综合征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第一〇六章 运动创伤第一〇七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〇八章 骨与关节结核第一〇九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第一一〇章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和脑性瘫痪第一一一章 骨骼系统的肿瘤和瘤样病损第一一二章 颈肩痛第一一三章 腰背痛第一一四章 无菌性骨坏死第一一五章 营养代谢疾病第一一六章 遗传发育性紊乱性疾病第一一七章 骨软骨移植、人工关节第一一八章 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一九章 战伤外科的概述第一二〇章 火器伤第一二一章 几种新武器伤的特点和防治原则第一二二章 冲击伤第一二三章 核武器伤第一二四章 化学武器伤第一二五章 战伤复合伤

狂犬病论文目录

带毒狗不到1%,且发病时才有传染性,如果咬人不打针,大约有1/3会得狂犬病。城市市区中概率基本是零,因为几乎没有带毒狗。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 RABV)引发的急性脑炎,发病后死亡率几乎达100%。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但该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只局限于哺乳动物纲中的食肉目和翼手目这两个目,包括狗、猫、狐狸、豺、狼、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 等。该病可以从上述储存宿主动物传播给其他哺乳动物及人类。在自然界,上述储存宿主之外的其他哺乳动物,例如鼠和兔,只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感染,可统称为偶然宿主,它们通常不构成该病毒的传染源。人的狂犬病99%以上是因被患病的狗(少数为猫)咬伤或抓伤而引起。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受害者的粘膜或新近破损的皮肤传染,但非常罕见。人类偶尔也会因被某些野生哺乳动物咬伤或抓挠而感染。病毒吸入、接种未彻底灭活的疫苗或者通过移植受感染的角膜、组织和器官也可能造成感染,但极为罕见。潜伏期(最多六年)“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目前国际主流科学界部分认可的狂犬病最长潜伏期是6年。美国学者1991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但由于类似病例的数量太少,相关证据链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对该病例报告在国际相关学术界仍有异议。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因咬伤而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证实。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或通过移植已感染病毒的器官有可能感染狂犬病,但很罕见。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 其他组织不是人类感染源。 目前尚无可靠的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的前驱症状没有特异性。早期局部症状包括感觉异常、瘙痒和病毒侵入位点的疼痛,这些症状被认为是局部感觉性神经节的感染和发炎的结果。狂犬病最初的临床表现常为发热,伤口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CNS的扩散,人行为表现异常,以躁动和波动性意识障碍为特征。病人感觉过度敏感、异常的攻击性行为和性行为,受到触觉、听觉、视觉或嗅觉刺激后的痉挛,出现怕风、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唾液腺过度分泌。几乎所有以兴奋为主的狂犬病人都会在某 个阶段出现这种痉挛,中间交替出现清醒或烦躁、错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体征。数天后患者可因心跳呼吸停止而病人昏迷死亡。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麻痹型狂犬病占人狂犬病病例总数的30%,表现为麻痹或Guillain-Barre氏样综合症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表现;疾病过程比较安静,兴奋较不明显;伴有四肢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典型体征包括叩诊部位的肌肉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部位和大腿部)以及毛发直立。病程通常比狂躁型狂犬病长,但最终也必然会导致死亡。麻痹型狂犬病常常被误诊,因此造成低估该病的发病率。 从病理学来讲,狂犬病毒潜伏期通常较长,病毒进入犬体内后,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沿神经缓慢到达脑部,增殖后再回传到唾液腺等外周器官,此时才有传染性。犬有传染性时,大脑中已繁殖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且唾液“带毒”的犬在3~5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并在数天后死亡。这就是“十天观察法”的理论依据。犬也可能在十天观察期以后才发病,但在这种情况下被咬的人仍然是安全的,因为虽然犬后来发病,证明该犬在咬人时确实脑中“带毒”,但此时病毒尚未繁殖到一定数量,未转移到唾液腺,咬人时尚处于潜伏期,唾液不带病毒。人如被犬咬伤而患狂犬病死亡,咬人的这只犬则不可能是健康犬,它最终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出现“人患病死亡后,咬他的犬仍一直存活”的情况。WHO的正式文件一直认定可采用“十日观察法”:如果动物为犬或猫,且在暴露发生后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可以终止暴露后预防。(需要强调的是,在狂犬病疫区,可疑犬或猫咬伤人后,采取“十日观察法”的同时,要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否则等到数天后观察到犬或猫已发病,再对被咬 的人进行预防处置可能就嫌晚了。) 凡过去接种过3针(或以上)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加强接种时1-2针即可。而且凡以前接种过3针(或以上)疫苗者,以后永远没必要再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3针狂犬病疫苗后,半年内抗体滴度都远远高于最小适宜滴度,通常没必要检测抗体;加强接种后,有效保护期至少在3年以上。WHO的最新规定是:无论是多久之前接种过疫苗,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2针。国内卫生部2009年有关再次暴露后处置的规定是:1-3年内打3针,过了3年需全程接种(5针)。再次暴露后处置。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当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 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狂犬病恐惧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有关狂犬病的偏见和谬论流传得如此广泛,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目前人们最恐惧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就是狂犬病了。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现在成了几乎可与“恐艾症”并驾齐驱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心理疾病。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在明显不该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也接种,甚至反复多次接种后仍然忧心忡忡。狂犬病是病死率最高而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人们很容易反应过度。目前网络上或实际生活中有关狂犬病的不科学言论泛滥,各种奇谈怪论在“专家”和民众中都相当普遍地存在,使得一些与犬、猫有接触者(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者)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甚至发展成强迫症或“癔症”。有的人多次接种了疫苗,但仍每个月不远千里到武汉做抗体检测,担心“抗体一旦减少,狂犬病就会发作”。有的人自认病毒已潜入大脑,自己必死无疑,丢掉工作,成天上网查信息,在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人怀疑疫苗是假的,怀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怀疑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怀疑护士,怀疑专家……成天在无尽的烦恼之中挣扎。论及狂犬病,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狂犬病的风险与艾滋病没有可比性(后者尚无有效疫苗,相关的基本免疫机制尚不明了)。狂犬病的防治是一个在医学上早已基本解决的问题,狂犬病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得到有效控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多年保持为0或接近于0。狂犬病100%可预防: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暴露,只要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方案进行处治,可100%避免发病。在本文中,笔者将列举一些代表性的情况,说明应当怎样避免狂犬病疫苗的滥用。笔者将提供几条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帮助恐狂症患者尽快走出阴影。潜伏期到底多长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四十年?五十年?甚至终生?中国又要创造一个吉尼斯纪录?在中国的某些专业杂志甚至教科书上常有狂犬病的潜伏期长达数十年的记述。中国的这些“病例”是否真的是狂犬病?由于均无实验室诊断依据,或者均无法证明未曾在近期发生新的感染(例如经某些特殊或罕见途径的感染),这些“病例”都未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甚至在国际上传为笑话,作为中国相关科学水平低下的例证。国内外资料都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1-3个月,少数头面部严重咬伤的潜伏期可能短至7天,极少数病例(不到总数的1%)的潜伏期也可能大于一年。目前国际主流科学界承认的狂犬病最长潜伏期是6年,美国学者1991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死者为菲律宾移民,移民美国后未曾离开过美国。由于在美国本土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极少,而且经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证明,从死者脑内分离的狂犬病毒与死者来源国家流行的毒株相同,所以该报告以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6年。由于类似病例的数量太少,相关证据链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对该病例报告在相关学术界仍有异议。例如许多法国学者就认为潜伏期超过一年的病例即使有,也极为罕见,一年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可忽略不计。对更长潜伏期的说法,他们都一笑置之。在数十年期间曾被狗咬伤过的人在中国实在太多了,如果狂犬病的潜伏期真的有那么长,这么多人都应当接种疫苗,那么中国每年的狂犬病疫苗接种量还将增加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恐狂症患者都是被狂犬病超长潜伏期的传说吓傻了。推广“十日观察法”应当坚信: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中、美两国专家根据在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联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美国《媒介源人兽共患病杂志》上。但外观健康不等于真正健康,必须进行实验检验或采用“十日观察法”进行鉴定。在人被犬咬伤后,如能立即将犬处死,取脑组织进行检测,则可根据检测结果(病毒的有无)来确定被咬的人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如无条件当场处死动物进行检测,则可应用WHO认定的“十日观察法”:“如果犬(或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可终止治疗。”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实验室在国内外未发现任何足以否定“十日观察法”的证据。该方法是判别狗(或猫)是否有传染性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适用于中国。需要注意的是,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者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可以节省后面的2针或3针疫苗。现在城市养的狗或猫绝大多数是宠物,通常很少与外界接触,便于实行“十日观察法”。如果在中国“十日观察法”得到推广,不仅疫苗用量可大大减少(可能减少全部用量的一半),还能让绝大多数恐狂症患者更快地得到精神解放。被鼠、兔咬伤怎么办WHO的相关报告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成千上万的野生和住宅区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很少发生啮齿动物感染狂犬病的现象,说明这些动物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暴露于啮齿动物如兔和野兔后很少需要专门的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我国文献报告中偶有鼠传人的狂犬病病例统计报告,但其致伤动物的确认均靠患者或其家属口述回忆,科学价值有限,而且总数也极少。据笔者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认为WHO的上述观点也基本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在非重点疫区被鼠、兔咬伤,患狂犬病的可能性极小,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老鼠咬伤的机会很多——占所有动物伤人事件的3%-10%。如果此类情况下不接种疫苗,每年疫苗用量最多可能节约1/10。关于鼠咬人后的处置,我国卫生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工作规范。对南方重点疫区的鼠主动伤人案例,建议在客观宣传关于鼠咬人引发狂犬病的概率极小的同时,由就诊者自己权衡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此外,鸟类(如鸡、鸭、鹅)、爬行类(如蜥蜴、龟和蛇)、鱼类和昆虫,都从来不会患狂犬病,因而也不可能传染狂犬病。正确对待“间接传播”狂犬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狗或猫抓伤或咬伤。WHO明确规定,暴露后预防分3级进行管理。对于I级暴露,即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动物舔触完整皮肤,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许多恐狂症患者担心的其他所谓“间接传播”方式,实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通常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如果有的人因此而心理负担特别大,以至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可预防性接种3针疫苗。接种后基本上就可高枕无忧——中和抗体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此期间对所谓“间接传播”有足够的抵抗力。应充分认识伤口清洗的重要作用。正确的伤口冲洗可减少50%以上的发病率。对于很多似是而非的“间接传播”,或非流行区的轻微暴露,伤口清洗事实上足以将非常微小的一点感染的可能性彻底去除,不必执意要求接种疫苗。关于伤口处理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欧洲最早记载的狂犬病发生于公元900年的法国里昂:一头熊发狂后,一次咬伤了20人,然后逃到一条小河的对岸。被咬的人当中有14人游过小河追杀熊,可能因河水自然洗去了伤口中的病毒,这14人均未感染狂犬病毒;而未去追杀熊(因而也未清洗伤口)的6人后来都死于狂犬病(似乎见义勇为者都得到了好报)。中枢神经里的病毒许多“恐狂症”患者最喜欢提出这样的疑问:狂犬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后,疫苗引发的抗体是否就不起作用了?抗体能否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病毒?大量原有的和新发现的证据都表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仅能中和掉外周神经细胞内的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彻底清除CNS中的病毒;狂犬病毒进入CNS后,在3-5天内,要么被清除,要么发病。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CNS(包括脑和脊髓)中长期潜伏。人的狂犬病一旦发作,十天内必死无疑。所以任何一种症状,如果怀疑与狂犬病有关,则过了十天以后,该病人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至少也已进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则该症状肯定与狂犬病无关(应尽快转入其他专科进行处治)。有的恐狂症患者坚信自己已得了狂犬病,自称典型的狂犬病表现已持续了数月甚至更久。希望再不要有人这样给自己开玩笑了。有大量实例证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处治也可能有效,说明抗体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CNS中清除。某些借助现代生命支持系统积极抢救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的患者,在死后尸检时,发现全身(包括CNS)的狂犬病毒都被彻底清除干净,可以间接证明抗体可进入CNS,清除CNS中的病毒。实际上疫苗接种失败多数都出现在第一针开始后的20天之内,主要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患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未发病,以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狂犬病毒不引起大脑细胞形态的改变,狂犬病毒在人体内的行踪在发病前是无法检测的,只能根据症状判断大脑功能是否受损。“发病”前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证明其大脑功能尚未受损,至少是未严重受损,他以后就不会再发病。总之,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CNS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未发现与此标准相违背的病例。这是又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有助于将“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 目前国产狂犬病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中, 都包括如下“注意事项”:“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许多网友都提问:“为什么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饮酒、不能剧烈运动?”有些“恐狂症”患者更是忧心忡忡:“接种疫苗期间饮酒、喝浓茶、吃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是否会抑制抗体产生?是否会使疫苗失效?是否会因此而送命?”疫苗说明书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统一制定的,说明书“注意事项”中的上述引文源自最新版(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国外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的说明书中就没有这些禁忌。如进口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维尔博)和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瑞必补尔)的中文和英文说明书中,都没有提到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禁忌 (唯一提及的禁忌是“接种期间应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疟药”)。目前国内外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按照WHO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为什么在打了狂犬病疫苗后,只有中国的药典规定了这么多禁忌,而外国的说明书中对此却只字不提呢?有网友问:“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不怕,只有中国人民怕这怕那呢?”遍查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找不到规定上述饮食或运动限制的科学依据。据推算,即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使动物(或人)醉酒甚至酒精中毒死亡的程度,也不会对抗体的产生和活性产生明显影响。所以打了狂犬病疫苗后饮酒,可能死于酒精中毒或醉驾,但不会死于狂犬病。打了狂犬病疫苗后过于剧烈地运动,只可能死于运动过量或猝中,也不会死于狂犬病。所以这样的“禁令”应写入“公民常识”,而不应写入“疫苗使用说明书”。国内某大型疫苗生产厂家也认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因为吃辛辣食品而对疫苗造成影响的病例”,“刺激性食物不会影响抗体的免疫效果,但可能使不良反应加重,也就是说不管是使用国产还是进口疫苗,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那么吃了辛辣的食物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中国30年前的狂犬病疫苗是用动物脑组织生产的,要在半个月内打14-21针,每次接种2ml粗制脑组织,副作用大,饮酒和剧烈运动等行为可能会加大副作用,所以当时的疫苗说明书明确规定:“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或剧烈运动或劳动 ”(引自1979年卫生部《生物制品规程》)。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的,而且经过浓缩、纯化处理,只打5针或4针,副作用极小。但现在国产疫苗的说明书却仍然还是照抄30年前的。没有任何实验依据说明当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中还应当保留关于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上述禁忌。建议国家药典委员会在2015年版药典出版时,从狂犬病疫苗说明书“注意事项”中删去关于饮食和运动限制的规定。

浅谈狂犬病论文目录

第一章 外科学的发展和外科医生的成长第一节 外科学简史第二节 我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成就第三节 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成就与现代外科学进展一、新中国外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二、现代外科学进展第四节 外科医生的成长一、实践、思考、知识的结合二、临床医学的特点三、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 外科科学研究和外科与循证医学第一节 外科科学研究一、选题二、研究工作的设计与类型三、资料的统计分析四、论文写作第二节 外科与循证医学一、概念、发展史和意义二、临床试验三、临床实践指南的形成四、外科预后(Prognosis)与结局(Outcomes)研究五、外科经济学评价(economicevaluationinsurgery)六、临床决策、共同决策、外科决策与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第三章 外科领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第一节 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DNA和基因的结构二、信使RNA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三、基因表达的调控四、细胞生长与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三节 功能基因组学第四节 蛋白质组第五节 分子诊断与生物治疗一、分子诊断二、生物治疗第六节 临床应用一、单基因病二、多基因病三、肿瘤分子生物学四、其他第七节 问题与展望第四章 创伤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创伤分类一、按伤口是否开放分类二、按致伤部位分类三、按致伤因子分类第三节 创伤的发生机制第四节 创伤的病理生理第五节 创伤的组织修复第六节 创伤的诊断和处理原则第七节 创伤的急救与治疗一、急救第五章 烧伤、电烧伤、冷伤咬蜇伤第一节 烧伤一、概述二、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三、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四、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步处理五、烧伤休克六、烧伤创面处理七、烧伤全身性感染八、吸入性损伤九、化学烧伤十、烧伤的并发症第二节 电损伤第三节 冷伤一、非冻结性冷伤二、冻结性冷伤第四节 咬蜇伤一、概述二、兽咬伤三、毒蛇咬伤四、蜂蜇伤五、毒蜘蛛咬伤六、蝎蜇伤七、蜈蚣咬伤八、蚂蟥咬伤九、海蜇蜇伤第六章 外科感染第一节 概述一、外科感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二、外科感染发生机制三、外科感染病原学第二节 抗菌药物在外科的应用一、外科常用抗茵药物及其主要药效学特点二、外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某些药动学特点三、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茵的耐药状况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经验治疗五、抗生素目标(针对性)治疗第三节 全身性感染一、基本概念和定义二、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三、全身性感染防治原则第四节 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一、急性蜂窝织炎二、丹毒三、痈四、坏死性筋膜炎五、进行性细菌协同性坏疽六、软组织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第五节 厌氧茵感染一、无芽孢厌氧茵感染二、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气性坏疽)与蜂窝织炎三、破伤风四、放线菌病五、伤口肉毒症第六节 肠源性感染第七节 炭疽第八节 外科病毒性感染一、狂犬病二、流行性腮腺炎第九节 艾滋病与外科第十节 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第七章 肿瘤第八章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第九章 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第十章 麻醉第十一章 复苏第十二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平衡第十三章 外科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第十四章 外科输血第十五章 围术期处理第十六章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第十七章 疼痛治疗第十八章 休克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第二十章 血液净化第二十一章 外科免疫学基础第二十二章 移植术第二十三章 人工组织和人工器官第二十四章 显微外科技术第二十五章 整复外科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移植第二十六章 组织工程学第二十七章 常见体表肿瘤和瘢痕组织第二十八章 神经外科的特点和基本知识第二十九章 颅脑和脊髓的先天性畸形第三十章 颅脑损伤第三十一章 颅内和椎管内感染第三十二章 颅脑与脊髓肿瘤第三十三章 脑及脊髓血管性疾病第三十四章 脑神经疾病第三十五章 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蝶鞍区其他病变第三十六章 癫痫的外科治疗第三十七章 顽固性疼痛的外科治疗第三十八章 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原理及放射外科治疗第三十九章 介入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第四十章 神经内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第四十一章 颅颌面部畸形、损伤和疾病第四十二章 颈部疾病第四十三章 甲状腺疾病第四十四章 甲状旁腺疾病第四十五章 乳腺疾病第四十六章 周围动脉疾病第四十七章 周围静脉疾病第四十八章 周围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第四十九章 淋巴水肿第五十章 腹外疝第五十一章 外科急腹症第五十二章 腹部损伤第五十三章 腹膜、网膜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第五十四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五十五章 小肠、结肠疾病第五十六章 阑尾疾病第五十七章 肛管、直肠疾病第五十八章 肝脏疾病第五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第六十章 胆系疾病第六十一章 胰腺疾病第六十二章 脾脏疾病第六十三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第六十四章 小儿腹部外科疾病第六十五章 胸部外科基本问题第六十六章 胸部损伤第六十七章 胸壁、腹膜疾病第六十八章 气管、支气管、肺疾病第六十九章 食管疾病第七十章 纵隔、膈疾病第七十一章 体外循环和辅助循环第七十二章 先天性心脏病第七十三章 后天性心脏病第七十四章 主动脉疾病 第七十五章 泌尿外科概述和诊断第七十六章 尿路梗阻第七十七章 泌尿男生殖系损伤第七十八章 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第七十九章 尿石症第八十章 泌尿及男生殖系肿瘤第八十一章 两性前列腺增生第八十二章 阴茎和阴囊疾病第八十三章 排尿功能障碍第八十四章 腔内泌尿外科和体外冲击破碎石第八十五章 肾血管性高血压第八十六章 性分化异常第八十七章 男子性功能障碍第八十八章 男性不育和计划生育第八十九章 肾上腺外科疾病第九十章 小儿泌尿外科疾病第九十一章 骨科基本问题第九十二章 先天性骨关节畸形第九十三章 手部畸形第九十四章 足部畸形第九十五章 脊柱畸形第九十六章 骨损伤与修复第九十七章 骨骺损伤第九十八章 上肢骨折脱位第九十九章 手部损伤和疾病第一〇〇章 手部损伤的再造第一〇一章 下肢损伤第一〇二章 断肢(指)再植第一〇三章 脊柱和骨盆骨折第一〇四章 周围神经损伤第一〇五章 挤压伤综合征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第一〇六章 运动创伤第一〇七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〇八章 骨与关节结核第一〇九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第一一〇章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和脑性瘫痪第一一一章 骨骼系统的肿瘤和瘤样病损第一一二章 颈肩痛第一一三章 腰背痛第一一四章 无菌性骨坏死第一一五章 营养代谢疾病第一一六章 遗传发育性紊乱性疾病第一一七章 骨软骨移植、人工关节第一一八章 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一九章 战伤外科的概述第一二〇章 火器伤第一二一章 几种新武器伤的特点和防治原则第一二二章 冲击伤第一二三章 核武器伤第一二四章 化学武器伤第一二五章 战伤复合伤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论文题目

狗狗得狂犬病的症状

陕西 四川

暴躁,而且流口水。眼睛中红血丝多,有咬人的冲动。

狗狗狂犬症状临床体现:临床特征:有些病状与狂犬病相似。患犬极度不安,常无故狂吠,对呼吸无反应。两眼呈惊恐状。病毒侵入部位剧痒,初以舌舔,随之牙啃,或向周围物体摩擦其脸嘴,并以爪抓挠,但对人畜无攻击行为。病犬唾液增多,呼吸增数甚至发生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喝欲明显增加,很想喝水(至临死前还想饮水)。病程相当迅速,经1天左右常因衰竭而死。通常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奇痒、神经症状以及局部的抓伤、咬伤等)结合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对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单凭临床诊断难以确诊,必须采取病料,如脑、肝、脾、肺等脏器,送检验部门化验。

犬狂犬病论文

2005年,分别来自泰国、英国和WHO的3位著名狂犬病专家Veera Tepsumethanon, Henry Wilde和 Francois X Meslin共同在《泰国医学会杂志(J Med Assoc Thai 2005; 88(3): 419-22)》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提出可在不能充分满足十日观察法的条件,用六条标准来判断活狗是否为疯狗。该论文的题目是《活狗中诊断狂犬病的6条标准》 要诊断一只活狗是否有狂犬病,如果不能充分满足十日观察法的条件,则可依次采用下列标准: 1 )狗的年龄?a) 少于1个月------------------->不是狂犬病。(说明:狂犬病在狗体内通常有1个月以上的潜伏期,所以年龄一个月之内的狗通常不会有狂犬病。而且刚出生不足一个月的小狗被其他疯狗咬伤而不被咬死的情况几乎不可能一。)b)一个月以上或不知道----->进入2 ) 2 )狗的健康状态?a) I) 正常(没有病)或 ii ) 患病超过10天--- >不是狂犬病。(说明:此处 i)观察时间通常不足十天,原理类似于十日观察法。ii ) 如果有病超过了十天,也肯定不是狂犬病,因为狗患狂犬病如不进行抢救,不到十天就死了)。b)10天内开始患病或患病少于10天,或不知道----->进入3 ) 3 )疾病如何演变?a) 从正常健康状态急性发作-------- >不是狂犬病。(说明:狂犬病发病的进程一开始通常是缓慢进行的,有1-3天的症状轻微的前驱期,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严重。)b)逐渐发作或不知道------------- >进入4 ) 4)在最后3-5天的临床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如何?a)稳定或改善(未进行处治)----- - >不是狂犬病。(说明:狂犬病一旦发病,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后期,严重程度不可逆转。)b)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发展,或不知道 ---->进入5) 5 )狗显示“转圈”的动作?(常绊倒或沿圆圈漫步,头部撞墙,好像眼瞎了。)a) 是------------------------------------ >不是狂犬病。(说明:是狗瘟热或其他疾病的表现。)b)否或不知道----------------------- >进入6 ) 6 )在生命的最后一周,下列17种体征或症状,这只狗是否表现出了其中的至少2种?a)是----------------------------------------->是狂犬病。b)否,或仅显示1种体征---------->不是狂犬病。 1.颚部下垂、显得无力。2.异常的犬吠声。 3.舌头伸出、下垂,大量涎液流淌。 4.舔自己的尿。 5.特别喜欢舔水。 6.返胃。 7.行为改变。 8.咬和吃异常物体。 9.攻击性行为。10.未受激惹也咬人。11.没有明显理由地狂奔。12.跑或行进时姿态僵硬。13.烦躁不安。14.在隔离检疫期间乱咬。 15.昏昏欲睡。16.不平稳的步态。17.经常呈现“座狗(Dog sitting)”的姿态。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终于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这为未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次研究找到了一个抑制病毒的关键开关,并找到了控制这个开关的关键位点,未来可以研发出既能对抗病毒又能抗肿瘤的药物。

9月12日,论文通讯作者赵凌教授表示狂犬病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被犬咬伤后接种疫苗需要打4到5针,有的患者会中途放弃,导致免疫失败。赵凌曾在2004年去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研究狂犬病毒;2012年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组,8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赵凌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弄清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突破;二是开发新型疫苗,把疫苗免疫的针数降下来。这次发表的最新论文中,他们不仅在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药物靶点。

扩展资料

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

“这项研究,我们持续进行了5年。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大数据分析,我们率先找到了这个靶点。”赵凌说,它是一个表观遗传学的关键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游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关掉它,下游基因表达增加,从而对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EZH2是个明星分子,之前人们发现它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以它作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赵凌说,这是首次在神经元中发现能通过降解EZH2来抑制病毒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它被命名为EDAL。

赵凌说,这次研究还有一个更大的发现,之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开关”点(EZH2)结合lncRNA是非特异性的,而他们则找到了一个特异性的位点,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关键“开关”

科学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关键开关有何意义?我的回答是意义非常大,科学家能找到一只狂犬毒被狗咬的患者,就可以不得狂犬病了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 RABV)引发的急性脑炎,发病后死亡率几乎达100%。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但该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只局限于哺乳动物纲中的食肉目和翼手目这两个目,包括狗、猫、狐狸、豺、狼、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 等。该病可以从上述储存宿主动物传播给其他哺乳动物及人类。在自然界,上述储存宿主之外的其他哺乳动物,例如鼠和兔,只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感染,可统称为偶然宿主,它们通常不构成该病毒的传染源。人的狂犬病99%以上是因被患病的狗(少数为猫)咬伤或抓伤而引起。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受害者的粘膜或新近破损的皮肤传染,但非常罕见。人类偶尔也会因被某些野生哺乳动物咬伤或抓挠而感染。病毒吸入、接种未彻底灭活的疫苗或者通过移植受感染的角膜、组织和器官也可能造成感染,但极为罕见。潜伏期(最多六年)“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目前国际主流科学界部分认可的狂犬病最长潜伏期是6年。美国学者1991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但由于类似病例的数量太少,相关证据链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对该病例报告在国际相关学术界仍有异议。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人体粘膜或新近皮肤破损处传染。因咬伤而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虽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证实。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或通过移植已感染病毒的器官有可能感染狂犬病,但很罕见。摄入已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或 其他组织不是人类感染源。 目前尚无可靠的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的前驱症状没有特异性。早期局部症状包括感觉异常、瘙痒和病毒侵入位点的疼痛,这些症状被认为是局部感觉性神经节的感染和发炎的结果。狂犬病最初的临床表现常为发热,伤口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CNS的扩散,人行为表现异常,以躁动和波动性意识障碍为特征。病人感觉过度敏感、异常的攻击性行为和性行为,受到触觉、听觉、视觉或嗅觉刺激后的痉挛,出现怕风、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唾液腺过度分泌。几乎所有以兴奋为主的狂犬病人都会在某 个阶段出现这种痉挛,中间交替出现清醒或烦躁、错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体征。数天后患者可因心跳呼吸停止而病人昏迷死亡。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麻痹型狂犬病占人狂犬病病例总数的30%,表现为麻痹或Guillain-Barre氏样综合症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表现;疾病过程比较安静,兴奋较不明显;伴有四肢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典型体征包括叩诊部位的肌肉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部位和大腿部)以及毛发直立。病程通常比狂躁型狂犬病长,但最终也必然会导致死亡。麻痹型狂犬病常常被误诊,因此造成低估该病的发病率。 从病理学来讲,狂犬病毒潜伏期通常较长,病毒进入犬体内后,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沿神经缓慢到达脑部,增殖后再回传到唾液腺等外周器官,此时才有传染性。犬有传染性时,大脑中已繁殖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且唾液“带毒”的犬在3~5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并在数天后死亡。这就是“十天观察法”的理论依据。犬也可能在十天观察期以后才发病,但在这种情况下被咬的人仍然是安全的,因为虽然犬后来发病,证明该犬在咬人时确实脑中“带毒”,但此时病毒尚未繁殖到一定数量,未转移到唾液腺,咬人时尚处于潜伏期,唾液不带病毒。人如被犬咬伤而患狂犬病死亡,咬人的这只犬则不可能是健康犬,它最终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出现“人患病死亡后,咬他的犬仍一直存活”的情况。WHO的正式文件一直认定可采用“十日观察法”:如果动物为犬或猫,且在暴露发生后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可以终止暴露后预防。(需要强调的是,在狂犬病疫区,可疑犬或猫咬伤人后,采取“十日观察法”的同时,要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否则等到数天后观察到犬或猫已发病,再对被咬 的人进行预防处置可能就嫌晚了。) 凡过去接种过3针(或以上)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加强接种时1-2针即可。而且凡以前接种过3针(或以上)疫苗者,以后永远没必要再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3针狂犬病疫苗后,半年内抗体滴度都远远高于最小适宜滴度,通常没必要检测抗体;加强接种后,有效保护期至少在3年以上。WHO的最新规定是:无论是多久之前接种过疫苗,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2针。国内卫生部2009年有关再次暴露后处置的规定是:1-3年内打3针,过了3年需全程接种(5针)。再次暴露后处置。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当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 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狂犬病恐惧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有关狂犬病的偏见和谬论流传得如此广泛,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目前人们最恐惧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就是狂犬病了。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现在成了几乎可与“恐艾症”并驾齐驱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心理疾病。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在明显不该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也接种,甚至反复多次接种后仍然忧心忡忡。狂犬病是病死率最高而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人们很容易反应过度。目前网络上或实际生活中有关狂犬病的不科学言论泛滥,各种奇谈怪论在“专家”和民众中都相当普遍地存在,使得一些与犬、猫有接触者(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者)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甚至发展成强迫症或“癔症”。有的人多次接种了疫苗,但仍每个月不远千里到武汉做抗体检测,担心“抗体一旦减少,狂犬病就会发作”。有的人自认病毒已潜入大脑,自己必死无疑,丢掉工作,成天上网查信息,在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人怀疑疫苗是假的,怀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怀疑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怀疑护士,怀疑专家……成天在无尽的烦恼之中挣扎。论及狂犬病,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狂犬病的风险与艾滋病没有可比性(后者尚无有效疫苗,相关的基本免疫机制尚不明了)。狂犬病的防治是一个在医学上早已基本解决的问题,狂犬病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得到有效控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多年保持为0或接近于0。狂犬病100%可预防: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暴露,只要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方案进行处治,可100%避免发病。在本文中,笔者将列举一些代表性的情况,说明应当怎样避免狂犬病疫苗的滥用。笔者将提供几条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帮助恐狂症患者尽快走出阴影。潜伏期到底多长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四十年?五十年?甚至终生?中国又要创造一个吉尼斯纪录?在中国的某些专业杂志甚至教科书上常有狂犬病的潜伏期长达数十年的记述。中国的这些“病例”是否真的是狂犬病?由于均无实验室诊断依据,或者均无法证明未曾在近期发生新的感染(例如经某些特殊或罕见途径的感染),这些“病例”都未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甚至在国际上传为笑话,作为中国相关科学水平低下的例证。国内外资料都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1-3个月,少数头面部严重咬伤的潜伏期可能短至7天,极少数病例(不到总数的1%)的潜伏期也可能大于一年。目前国际主流科学界承认的狂犬病最长潜伏期是6年,美国学者1991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死者为菲律宾移民,移民美国后未曾离开过美国。由于在美国本土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极少,而且经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证明,从死者脑内分离的狂犬病毒与死者来源国家流行的毒株相同,所以该报告以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6年。由于类似病例的数量太少,相关证据链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对该病例报告在相关学术界仍有异议。例如许多法国学者就认为潜伏期超过一年的病例即使有,也极为罕见,一年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可忽略不计。对更长潜伏期的说法,他们都一笑置之。在数十年期间曾被狗咬伤过的人在中国实在太多了,如果狂犬病的潜伏期真的有那么长,这么多人都应当接种疫苗,那么中国每年的狂犬病疫苗接种量还将增加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恐狂症患者都是被狂犬病超长潜伏期的传说吓傻了。推广“十日观察法”应当坚信: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中、美两国专家根据在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联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美国《媒介源人兽共患病杂志》上。但外观健康不等于真正健康,必须进行实验检验或采用“十日观察法”进行鉴定。在人被犬咬伤后,如能立即将犬处死,取脑组织进行检测,则可根据检测结果(病毒的有无)来确定被咬的人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如无条件当场处死动物进行检测,则可应用WHO认定的“十日观察法”:“如果犬(或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可终止治疗。”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实验室在国内外未发现任何足以否定“十日观察法”的证据。该方法是判别狗(或猫)是否有传染性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适用于中国。需要注意的是,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者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可以节省后面的2针或3针疫苗。现在城市养的狗或猫绝大多数是宠物,通常很少与外界接触,便于实行“十日观察法”。如果在中国“十日观察法”得到推广,不仅疫苗用量可大大减少(可能减少全部用量的一半),还能让绝大多数恐狂症患者更快地得到精神解放。被鼠、兔咬伤怎么办WHO的相关报告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成千上万的野生和住宅区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很少发生啮齿动物感染狂犬病的现象,说明这些动物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暴露于啮齿动物如兔和野兔后很少需要专门的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我国文献报告中偶有鼠传人的狂犬病病例统计报告,但其致伤动物的确认均靠患者或其家属口述回忆,科学价值有限,而且总数也极少。据笔者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认为WHO的上述观点也基本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在非重点疫区被鼠、兔咬伤,患狂犬病的可能性极小,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老鼠咬伤的机会很多——占所有动物伤人事件的3%-10%。如果此类情况下不接种疫苗,每年疫苗用量最多可能节约1/10。关于鼠咬人后的处置,我国卫生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工作规范。对南方重点疫区的鼠主动伤人案例,建议在客观宣传关于鼠咬人引发狂犬病的概率极小的同时,由就诊者自己权衡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此外,鸟类(如鸡、鸭、鹅)、爬行类(如蜥蜴、龟和蛇)、鱼类和昆虫,都从来不会患狂犬病,因而也不可能传染狂犬病。正确对待“间接传播”狂犬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狗或猫抓伤或咬伤。WHO明确规定,暴露后预防分3级进行管理。对于I级暴露,即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动物舔触完整皮肤,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许多恐狂症患者担心的其他所谓“间接传播”方式,实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通常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如果有的人因此而心理负担特别大,以至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可预防性接种3针疫苗。接种后基本上就可高枕无忧——中和抗体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此期间对所谓“间接传播”有足够的抵抗力。应充分认识伤口清洗的重要作用。正确的伤口冲洗可减少50%以上的发病率。对于很多似是而非的“间接传播”,或非流行区的轻微暴露,伤口清洗事实上足以将非常微小的一点感染的可能性彻底去除,不必执意要求接种疫苗。关于伤口处理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欧洲最早记载的狂犬病发生于公元900年的法国里昂:一头熊发狂后,一次咬伤了20人,然后逃到一条小河的对岸。被咬的人当中有14人游过小河追杀熊,可能因河水自然洗去了伤口中的病毒,这14人均未感染狂犬病毒;而未去追杀熊(因而也未清洗伤口)的6人后来都死于狂犬病(似乎见义勇为者都得到了好报)。中枢神经里的病毒许多“恐狂症”患者最喜欢提出这样的疑问:狂犬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后,疫苗引发的抗体是否就不起作用了?抗体能否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病毒?大量原有的和新发现的证据都表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仅能中和掉外周神经细胞内的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彻底清除CNS中的病毒;狂犬病毒进入CNS后,在3-5天内,要么被清除,要么发病。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CNS(包括脑和脊髓)中长期潜伏。人的狂犬病一旦发作,十天内必死无疑。所以任何一种症状,如果怀疑与狂犬病有关,则过了十天以后,该病人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至少也已进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则该症状肯定与狂犬病无关(应尽快转入其他专科进行处治)。有的恐狂症患者坚信自己已得了狂犬病,自称典型的狂犬病表现已持续了数月甚至更久。希望再不要有人这样给自己开玩笑了。有大量实例证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处治也可能有效,说明抗体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CNS中清除。某些借助现代生命支持系统积极抢救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的患者,在死后尸检时,发现全身(包括CNS)的狂犬病毒都被彻底清除干净,可以间接证明抗体可进入CNS,清除CNS中的病毒。实际上疫苗接种失败多数都出现在第一针开始后的20天之内,主要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患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未发病,以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狂犬病毒不引起大脑细胞形态的改变,狂犬病毒在人体内的行踪在发病前是无法检测的,只能根据症状判断大脑功能是否受损。“发病”前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证明其大脑功能尚未受损,至少是未严重受损,他以后就不会再发病。总之,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CNS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未发现与此标准相违背的病例。这是又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有助于将“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 目前国产狂犬病疫苗的使用说明书中, 都包括如下“注意事项”:“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许多网友都提问:“为什么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后不能饮酒、不能剧烈运动?”有些“恐狂症”患者更是忧心忡忡:“接种疫苗期间饮酒、喝浓茶、吃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是否会抑制抗体产生?是否会使疫苗失效?是否会因此而送命?”疫苗说明书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统一制定的,说明书“注意事项”中的上述引文源自最新版(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国外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的说明书中就没有这些禁忌。如进口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维尔博)和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瑞必补尔)的中文和英文说明书中,都没有提到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禁忌 (唯一提及的禁忌是“接种期间应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疟药”)。目前国内外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按照WHO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为什么在打了狂犬病疫苗后,只有中国的药典规定了这么多禁忌,而外国的说明书中对此却只字不提呢?有网友问:“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不怕,只有中国人民怕这怕那呢?”遍查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找不到规定上述饮食或运动限制的科学依据。据推算,即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使动物(或人)醉酒甚至酒精中毒死亡的程度,也不会对抗体的产生和活性产生明显影响。所以打了狂犬病疫苗后饮酒,可能死于酒精中毒或醉驾,但不会死于狂犬病。打了狂犬病疫苗后过于剧烈地运动,只可能死于运动过量或猝中,也不会死于狂犬病。所以这样的“禁令”应写入“公民常识”,而不应写入“疫苗使用说明书”。国内某大型疫苗生产厂家也认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因为吃辛辣食品而对疫苗造成影响的病例”,“刺激性食物不会影响抗体的免疫效果,但可能使不良反应加重,也就是说不管是使用国产还是进口疫苗,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那么吃了辛辣的食物可能会加重不良反应。”中国30年前的狂犬病疫苗是用动物脑组织生产的,要在半个月内打14-21针,每次接种2ml粗制脑组织,副作用大,饮酒和剧烈运动等行为可能会加大副作用,所以当时的疫苗说明书明确规定:“不可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食物,应避免受凉感冒或剧烈运动或劳动 ”(引自1979年卫生部《生物制品规程》)。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都是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的,而且经过浓缩、纯化处理,只打5针或4针,副作用极小。但现在国产疫苗的说明书却仍然还是照抄30年前的。没有任何实验依据说明当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中还应当保留关于饮食和运动方面的上述禁忌。建议国家药典委员会在2015年版药典出版时,从狂犬病疫苗说明书“注意事项”中删去关于饮食和运动限制的规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